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7 15:1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1

环境设计专业的开展,需要学生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和环境的创作。在培养这种高端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先进的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出学生的科技感、时代感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程学习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地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涵盖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程之前

在课前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使用微信群或者直播群,对课程中的教学视频、教学任务、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信息进行上传,并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提供从简单到复杂的电子资料压缩包。比如,在课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针对教材中的制图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的学习设置不同的时长和积分,让学生进行累计学习。随着课程的开展,教师再根据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进行线上模拟学习,并将模拟的内容也分为不同的版块,有室内制图版块和室外制图版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进行实践。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学习时长+学习积分”的方式,进行课前学习模式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线上的学习模式,开展调查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1]

(二)课程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进行教学,只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比如,在学习环境设计透视的主要特点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在课前对透视的特点进行了学习,但是对透视特点与制图设计的联系运用并不熟练,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践运用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一个学习难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形成探讨式的教学环境。又如,在制图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很难,不想学。这时,教师要缓解学生的这种情绪。利用课堂开始之前的5 分钟时间,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累计之后,完成对全部数学设计概念的讲解。然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开展复习,利用数学中的艺术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艺术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课程之后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还要在课堂结束之后发挥作用。比如,在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的课后时间中,教师要注意在学习平台上布置作业,利用平台的开放性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定制设计,根据学生在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制图问题、透视理解问题进行不同的题目考察,并及时推送相关资料,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制图的标准、规定、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专业知识,并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时刻掌握发展动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细分专业的选择。喜欢室内的学生可以专攻室内环境设计,喜欢室外的学生可以进行室外环境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2]

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反思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但是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进行反思与改善,以促使其更好地应用。

(一)加强线上监督

首先,对于教师制作的视频学习包,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只能一次性完成一个时长的内容,中途不能回放,不能快进。教师要以这样的技术约束,来要求学生进行足额时长的线上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线上公示、排名,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发挥监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学生的线上学习课时时长计入到学期考评中,体现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时间,来约束学生进行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过程,穿插故事、音乐等形式,更好地展开互动,将学生吸引在课堂上。比如,在进行透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设计作品进行引入式教学,让学生分析在一幅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是如何体现渗透运用的,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

(三)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占据着引导位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够将有效的资源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中,并不断研究学生对新事物的喜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线上互动,从而不断丰富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人文学习。这样,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延伸了学生环境设计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智慧课堂的生动开展。[3]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制图与透视》,对课程开展的课前、课间、课后等三个阶段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提出了应用的反思意见,以促使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提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时要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以更好地形成体系发展,促进其更广泛地使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49-03

1 引文

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引领民族理想、尊严、智慧和思想,塑造国民素质、民族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本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百舸争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尽显 “低头族”,依靠点名、扣分等方式绑架学生上课的大学课堂,让年轻人缺失了本该有的活力。在智慧校园时代,国内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压力,上课、考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人生抱负。许多青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奴隶。

目前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各大高校追逐开启的“微课”, “SPOC、MOOCs”等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对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同时,也给普通院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1]。大学是学生从高中走向社会的桥梁,就像接力比赛,大学的接力棒,是人生赛跑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青年输在这一段赛道上。因此,以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普遍生存之道。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的设计,加快课堂教学的设计步伐,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资源平台实现自学和互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 以MOOCs为契机进行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提供课后交流,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导学、助学、自学和互学。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摆脱长期处于灌输、填鸭的方式教学,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的 “学”包围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所吸收,还能衍生、滋长和运用[2]。

1)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二本或者三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计划,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价值,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开发“前沿课程”,比如“计算机”领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许多应用都开发面向手机的app,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把“手机app”的开发技术作为主干课后的延伸,引入课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愿景,同时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把“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3]。

2)以MOOCs为背景,设计课程教学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年清华、北大优秀学府相继加入到MOOCs的行列,我国高校教育也已经明显感知到MOOCs将要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因此,以MOOCs为契机,适时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以“导学”-“助学”-“自学”-“互学”-“督学”为导向[4],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实时的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以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自觉地深入并扩展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

讲究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我们要突出 “效果”高于“效率”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教学,可是原本只是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当做偷懒的工具,他们上课全程都在读PPT,这种方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课堂的效率。

任何课程教学,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启发式,通过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分组活动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艺术。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共创师生共鸣。

课堂不再生动,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对知识的热情中,而不是沦为只会使用手机的傻瓜。

因此。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要善于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出匠心独具的练习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讨,共同探索真理和自由思想,如图2所示,认真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共创师生共鸣[5]。

4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督教评学的平台

建立此平台的目的,就是打破大学的城墙,让墙外的人也看到我们的课堂,录制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供学生课后巩固,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监督上课效果,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具体用例图如下图3。

在此模式下,教师将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加强课内教学的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曝露在家长面前,不端行为也将有所收敛,提高上课的参与度。

5 发挥终端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加强课内课外正能量教育。通过QQ、微信占领主流思想,加强课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对于上课难点,学生可以自主的用手机拍摄短片,课后再次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1)发挥终端优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的学生逃课、上课开小差日益严峻,这与我们考试方式也息息相关。纯粹的期末考试制度不能把控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容易让学生滋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理,而此时手机等终端设备正好为大规模作弊提供了便捷,导致考风的严重下滑。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发挥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并将大数据记录做分析,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结论的常态[6]。

2)发挥终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转变课堂学习的观念

通信便利增强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不能让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主流”[7]。因此,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年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于年轻人手机不离手的现状,进行覆盖性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6 结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提出基于MOOCs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要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提出手机app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通过在《软件工程》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研究不但可以消除信息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诱惑,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学效果提高,在校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吕伟,张祥云,叶逢福,赖勇强.“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 高教探索,2014(4):27-30.

[2] 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4(2):62-67.

[3] 郭法奇.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14(3):72-78.

[4] 张连云.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3-75.

篇3

小学品德课程作为养成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帮助其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依赖于他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小学品德课程中,关于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品德教学经验,对现行的《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明确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取向培养的方向。

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是宽容、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关爱。现在的学生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已习惯于“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冲突情境中,学生往往依据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结果来判断好坏,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很好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想法。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极为重要。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要“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基于此,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学之间》一课中,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美好回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验同学间友好相处的美好与幸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感知生活的美好。第二板块:同学间遇到不愉快或矛盾怎么办?学生在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两方面的对比中,明白同学之间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多么重要。笔者改变了以往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行为并给出正确做法的教学设计,而采用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的人际交往技能方法为主的教学设计。首先,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懂得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要学会宽容。其次,告诉学生学会宽容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思考,进而提出换位思考三步曲。换位思考第一步:假如我是你,我不希望……第二步:假如你是我,你希望我怎样……第三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落实到行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告诉学生原来换位思考是有方法的。通过改变学生遇到冲突时的思维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

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笔者采用了模拟活动方式,“假如我是盲人”――模拟盲人行走,“假如我是肢体残疾的人”――模拟残疾人穿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角色体验,在“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中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无论是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还是角色扮演模拟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终将成为学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剂,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形成生态观

品德课程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的人,更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生态型共生关系的人。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剧增。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总能胜人一筹。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这使得孩子的生活圈子变得更为狭小,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忽略了孩子需要在社会中成长,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设置了《我的劳动感受》《多少人为了我……》两个课题。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主要针对家务劳动、班级的服务岗位),体验自己劳动的情形和感受;接下来通过对学校内不同岗位的认识,引导学生感知为了他们的快乐与健康成长,学校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最后帮助学生选择校内岗位进行实践体验,在劳动中有所思、有所想。《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一天中有多少人为我们辛劳?”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把这些悄无声息辛苦劳动的人们从幕后推向前台,以“假如(自来水厂工人都停止了劳动、环卫工人停止了劳动)……”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人人为我”,逐步树立“现代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生态观。

在品德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与他人之间相互依存,从而建立起“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的生态观。

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形成共赢观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化,更要在集体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协作,取得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品德课程通过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班级》一课的教学中,以“我们长在同一棵树上”为主线,班级是一棵大树,我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和养料,同时,我们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在“咱们这棵树长得怎么样”“我从集体中得到了(懂得了)……”“我在集体中的特殊贡献”三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把建设集体当作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反过来优秀的集体也能促进学生成长。只有集体好,才是大家好,也只有大家好,集体才会好,从而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现代社会,合作才能共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学习需要合作,游戏需要合作,体育比赛需要合作……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会说“合作”,但真正合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其实合作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合作。因此,笔者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心理团体辅导课的模式,以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技巧为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围绕“雨后春笋”这一个合作游戏展开,在游戏中,学生体悟到合作不仅需要明确的分工、沟通与配合,还需要一致的目标,相互的鼓励,在遇到矛盾时要学会为了共同目标而妥协让步。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通过游戏、体验、实践活动等方式,相对道理说教而言更能使学生养成集体观念,形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四、“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形成分享观

进入小学中年级后,随着集体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心理发展成熟度的提高,学生已经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关注群体。他们寻找同伴的需求变得非常强烈,更希望建立亲密的关系。从儿童对择友依据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阶段学生交朋友所重视的标准占第一位的都是“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

篇4

为确保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我们每个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我们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课前练习、当堂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课后练习、课后拓展都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根据建议再次对讲学稿进行修改,最后由教研组长和教导处进行审稿、定稿后,发给每位授课教师。

讲学稿编印完成,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至学生手中,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

为了提高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许多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的校本教研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题。我们的研修活动,每次都先定主题、定课题、定主备人、集体备课、定讲课人、定主持人、分配观课点。然后由主讲人进行教学说课、授课、教学反思、再议课、形成成果,最后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讲学稿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讨。

篇5

1.高中学生对程序设计的信心不足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开设时间不足,造成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再加上程序语言本身学习起来有难度,使学生很难理解算法的思维特点,增加了程序设计学习的难度,从而还产生畏难情绪。

2.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课时不足导致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过多依赖于教师,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安排没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和主题,对于学生在程序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利。

3.现有的设备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以我校的教学设备为例,配备四个机房、两间智慧课堂教室、高速局域网和联想多媒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具备开展智慧课堂的硬件条件。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缺乏专业规划,坐拥宝山而不知,使得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应用智慧课堂支持程序设计教学

针对高中程序设计课程特点,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老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汇报,共商共议,共同进步,逐渐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策略,创建出适合程序设计教学的智慧课堂。

1.课前导学

(1)预学指导

预学指导能够指导学生自学的顺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可以告诉学生在自学中的目标、不要偏离航向,同时也告诉学生在学习中的侧重点,让自学目的性更强、更有效率。

(2)微课讲解

微课讲解包含语言精讲、算法思维、典题讲解。语言精讲,有预见性地录一些微课,来解答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算法思维,现在的学生算法思维不足,或者是有些能应用算法的现象和模型是看不到的,不利于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典题讲解,把先学检测里的题都录制一个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观看微课。

(3)预学测试

预学测试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若干基础题,检测一下孩子们的自学情况。具体的操作是利用智慧课堂平板电脑答题卡的功能发给学生,学生自学之后进行测试。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统计功能进行评价的跟进,使得学生自学环节能够有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也是传统课堂中无法完成的。

2.“云”中学习

在智慧课堂中的云课堂中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和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的录制和回放功能,可以录制教师讲解的详细过程。通过同屏传输把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回放”功能进行复习。对于在课堂中生成的视频、课件等各种资源等同时能上传到云课堂,不断丰富云课堂教学资源库,让学生真正随时随地地学习,从而实现全方位学习。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14-04

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新一轮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课堂发展。随着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教育技术界越来越关注的研究热点。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其意义

不同视角下对于“智慧课堂”有不同定义,这里从信息化视角来理解“智慧课堂”的概念。从实际开发和应用来看,“智慧课堂”可以定义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信息化、智慧化、高效互动的课堂。”它应用“云+端”服务方式,通过智能推送、动态学习数据采集和即时分析,实现基于数据的教学决策、实时全面的教学评价、全过程的交流互动、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从而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翻转课堂发展的新体现、新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利用学习数据分析来改进教学行为是变革传统课堂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和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2012年美国国家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2016年4月,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正式对外了一款免费线上教学工具――雨课堂,它通过微信服务号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实现对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雨课堂的推出为智慧课堂构建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

利用雨课堂构建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实现个性化、高效互动的课堂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为主,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外,学生自主移动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数据反馈,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设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一起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将课堂时间的运用发挥到极致。这种课堂内外的教与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更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2.有助于实现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和统计反馈,从而能够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种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习活动起到引导作用,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智慧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推动课堂变革和创新

将雨课堂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探索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并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这为智慧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一线教师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引起教师关注并尝试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推动传统课堂的变革和创新。

二、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

1.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架构

在对雨课堂特点及其功能研究基础上,构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架构(如图1所示)。雨课堂是应用于PowerPoint中的一个插件,采取“云+端”的服务方式,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和云服务等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只需要会PPT和微信就可以快速便捷地部署智慧课堂。在学生端,雨课堂提供课前预习自测、课内“不懂”按键、弹幕和随堂测试等功能,帮助学生预习、巩固知识并反馈学习情况;在教师端,可以推送PPT课件、分享链接和微课视频、测试、统计和反馈学生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轨迹。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具备实时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实现了智能、高效的教学交互与反馈,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

2.基于全过程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用数据改变教育,学习数据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实时、客观、全面反映当前教学状态,是一线教师的迫切需求,传统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很难及时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智慧课堂基于学习数据分析,使课堂教学从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直观判断转向依赖于学习数据的分析反馈,用数据说话,依靠客观、实时的学习数据对教学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智慧、高效的课堂。

在χ腔劭翁锰氐恪⒓芄寡芯康幕础上,同时结合雨课堂的技术特性,设计基于全过程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课前,通过推送预习资料,进行预习情况统计分析和检测,深化学情分析,优化教学设计;课中,通过“不懂”按键、发送弹幕、随堂测验,进行即时学习数据分析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程;课后,通过作业数据统计分析,进行针对性指导,推送拓展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雨课堂的技术支持对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实时动态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和智能推送。

三、智慧课堂应用实例

利用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教师只要安装好雨课堂插件,然后在手机微信里关注雨课堂后,进入我的课程页面点击“我要开课”即可创建课程和班级,创建成功的班级对应有专属的二维码和邀请码,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告知学生,学生扫码或输入邀请码进入班级,这样便快捷地完成了智慧课堂的部署。

下面以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计算机网络”一课为例,具体阐述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环节

(1)预设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根据之前对于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学情分析后,预设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预习资料和预习反馈

教师利用PowerPoint中的雨课堂插件将上课PPT课件快速转换成可以随时推送的微课课件,同时还可以轻松插入慕课视频(如计算机网络MOOC视频)和网络视频(如局域网组建),在预习内容最后添加了客观题作为课前预测。微课制作完成后,教师将预习课件生成并推送到手机,在手机微信端点开收到的推送后预览课件并针对性对每页添加语音讲解,最后至班级。全班学生收到推送课件后,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完成预测并即时得到自动评分,另外,学生可以“报告老师”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或想法。教师也可以实时查看到已预习学生人数、预测题各题答题情况,浏览学生反馈并和他们进行课前互动交流。

(3)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手机端实时看到的学生整体预习情况统计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随时记录教学设计与备忘等,根据课前预习反馈,深化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设计,以便精准教学。如课前预测题答题情况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协议、网络地址的理解有一点困难,需要课堂中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个别学生给老师的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在表层,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和设计教学。

同时,教师通过邮件获取课前每位学生预习情况统计详细数据(如每位学生观看页数、观看的页面、预习时长、预测题评分统计),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行为,以此作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以及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2.课中环节

(1)开启授课,进入课堂

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后,手机微信端即刻收到推送并点击推送信息,等待学生进入;学生用微信扫码或输入邀请码签到进入课堂,教师可邮件得到课堂情况统计详细数据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等所有学生扫码完毕后教师点击开始上课,手机变遥控器控制课件的播放,学生端同步接收到课件。

(2)课程导入,分享与展示

教师将课前做的投票调查结果分享给学生,课前调查统计发现89%的学生之前极少接触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同时将预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之间有比较和定位,使他们做好课堂学习的心理准备。教师从“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的功能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分享观点,展现课前自学成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而展开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

(3)精讲与拓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并依据直观的学习数据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在听课中发现有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随时点“不懂”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实时看到课件中每页“不懂”的人数,及时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如授课中发现在讲解网络地址时有很多学生对“子网掩码”都不懂,教师就以实际的一个操作演示进行说明,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间,教师开启“弹幕”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弹到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教师介绍计算机网络前沿知识进行拓展,并下达新的学习探究任务,如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为学生分组并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学习,进行互动讨论。

(4)实时测评和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把随堂测验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当堂完成并提交后,能即刻看到得分及答案,教师也会即时得到统计数据(如每位学生的得分、成绩分布、各题答题情况),还可以通过邮件获取试题统计详细数据来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的个性化指导。另外,教师将分数分布公布至大屏幕,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在班里的水平,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这个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5)总结点评

教师通过“不懂”、“弹幕”、随堂测评得到的实时反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对重难点补充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学生在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后,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内化。

3.课后环节

(1)课后讨论和投票、拓展学习

为了让学生结合所学网络知识并联系实际展开思考,教师课后作业(“大家一直都在说IPv4的地址不够用了,但IPv6推出至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还需要IPv6吗?”),学生“报告老师”阐述各自的想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探讨问题并个性化指导,从而学生可以深化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投票,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反馈。

另外,教师通过推送和分享链接方式给学生推送课后拓展材料,如网络信息安全、Internett学应用、组网案例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随时点击查看每次上课课件,重点复习课堂中点“不懂”和收藏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2)总结改进

教师依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课后讨论及投票情况,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记录下教学设计,从而来优化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

四、结束语

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模式基于混合学习理念,应用“云+端”设备,将移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直接、动态、即时的全过程学习数据,详实记录了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数据转换为改进教学的决策依据,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从以经验驱动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用数据说话”,展现了教师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教学机智。同时,智慧教学的模式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于一体,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内外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

当然,这种智慧课堂模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存在新情况、新问题,有待研究者们根据教学实际去思考、更新和发展。笔者也将在目前对于智慧课堂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应用研究,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李新义.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112-114.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篇9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它往往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教师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和摸清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独辟蹊径,创设新情境

情境教学是音乐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从而真切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过很多次的内容,似乎已经很难再挖掘出新意了。其实如果在情境设计上独辟蹊径,旧的内容照样可以教出新的境界。

课例1:《自新大陆交响曲》

在《念故乡》音乐的衬托下,师生共同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淡淡的充满忧伤的旋律衬托下,感受诗中怅然思乡的伤感情怀。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更增添了浓烈的乡愁之情,为本课的情感基调作了较好的铺垫。

师:古今中外,思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捷克有位作曲家叫德沃夏克,1892 年,他受朋友之邀,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下面先请大家在这张地图上找到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师出示地图,学生上前指出这两个国家,随后师分别在捷克处贴上月亮,在美国贴上一颗红心,并用一条红线将两地连接起来。)

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相隔非常遥远,德沃夏克备受思乡之苦,他只能将这种情感深深地写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一部举世闻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就诞生了……

初中学生从未离家独居过,这种因地域遥远、文化差异和亲人分离而带来的强烈思乡情感,是他们所最为缺乏的。而上面这位教师,只是通过一个小小的互动,却一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同身受,一下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动用智慧,创设出新颖而独特的情境时,不仅仅只是堂课的一个“亮点”,更会在学生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创意永远是教学设计的魅力所在。

(二)独具慧眼,另辟切入点

一个作品或一个乐段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或如何切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切入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更可以使音乐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例如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这首乐曲旋律流畅明快,所表现的意境极富南国特色,但由于其情感的朦胧多义,对初中生来说理解上较难以把握。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开始的教学设计遵循“完整聆听———介绍———分段赏析———总结”这一过程,但效果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好。经过课后反思,笔者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另辟切入点,效果就大为改观。下面是笔者教这一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片段:

课例2:《雨打芭蕉》

片段一:完整聆听,并给乐曲选择标题“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平湖秋月”。(学生首先会对这三个标题的意境展开想象,并通过聆听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聆听思考的过程中,对这一作品的旋律与内容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从这一小小的口子切入,激起学生对整个作品的好奇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片段二:赏析第一部分。出示主题旋律,教师引导学生先用优美婉转的声音慢速来哼唱旋律,接着又用轻快跳跃的声音稍快速哼唱,然后思考刚才的演唱会表现出雨中芭蕉怎样的姿态呢?(有学生说:“芭蕉叶在风中左右摇摆。”;有学生说:“芭蕉叶在雨中上下起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哼唱,来感受“雨中芭蕉”那鲜绿欲滴,摇曳多姿的形象以及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片段三:赏析第二部分。师出示一段文字,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思考该用怎样的音乐来表现它?(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来思考)“……在清池畔,石丛间,植数株芭蕉,就给小院投下一片绿情。而在潺潺的雨天,淅淅沥沥,雨点打在叶上,一滴滴,一声声,珠圆玉润,悦耳清心……”(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意识地去感受、体味文字中展示的景象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接着,根据文字内容引导学生猜想这一段音乐旋律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旋律有时跳跃,有时会比较抒情。”;有的说:“乐器可以采用高胡和扬琴来演奏。”……这一活动方式的设计,满足了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融文字承载的画面美感以及音乐美于一体,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都得以显现、丰富与发展。当学生再亲耳聆听乐曲时,也是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时,各种不同的心情就溢于言表:或喜悦、或失望、或惊叹……但对音乐都会格外的关注。之后的配乐朗读融音乐、语言、画面、情感于一体,学生全心置身于此情、此景、此境之中。)

(三)独运匠心,布设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是一堂课的延续和升华,因而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十分普遍。我们可以看到,若拓展内容精选得当,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可以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并能将课堂气氛推向。而若选用不当,则就会显得“画蛇添足”,让人顿生“鱼刺在喉”之感。下面是两个课例的比较:

课例3:《命运交响曲》

(这是全市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这次优质课比赛,规定内容为人音版第17 册第五单元《经典交响》,而两位教师都选择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教师1 在课的最后补充赏析了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将贝多芬的精神进一步升华,使学生们对这位音乐巨匠更加产生由衷的敬意。最后全体师生高唱《欢乐颂》,在歌声中,贝多芬那不曲不挠的精神似乎弥漫于整个教室,圆满地结束了全课。

而教师2 则让学生赏析了一个Flash 的《命运》以及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伴奏下一段现代舞的演绎,使原本庄严肃穆的气氛一下变成了诙谐搞笑,前面课堂中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在学生的嘻笑声中荡然无存。当然,这堂课也因没有了一个有效的总结,显得有点“虎头蛇尾”了。

二、用智慧驾驭音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动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即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情感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的复杂多变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它的动态生成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瞬间。

(一)随机巧妙评价

课堂随机评价在它的即时性、针对性和鼓励性上,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恰如其份的赞赏和评价。比如“你唱得真好,把我们都感动了。”“你回答得真精彩,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看出你在欣赏的时候,已把自己溶入到了音乐中,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觉。”可以说,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师生思维的碰撞,也是对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二)顺势把握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

课例4:《春之声》

笔者在上这一单元时,计划是第一课时欣赏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第二课时欣赏陈怡的无伴奏合唱《春晓》。在第一课时导入时,笔者竭力想通过描述以及与学生共同所能想到的诗词中,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春意融融的美景。然而学生的反应却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不喜欢“春雨绵绵”,不喜欢“春天的冷热无常”,也不感叹于古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落寞和伤感……整个课堂氛围似乎完全走向了预设中的反面。这时,笔者突然灵机一动,及时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笔者对学生说:“你们的发言让我明白了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会因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甚至心情的不同而不同,有人会因为春天孕育着万物而觉得她充满生机、充满阳光;有人会因为春天而想到逝去的盛景而感叹,还有人会因春雨催落鲜花而感到惋惜与伤感。但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奋是美,感伤也是一种美。所以,音乐家也与你们一样,他们对于同一种事物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首乐曲,听听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春天’的。”

笔者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将《春天来了》与《春晓》摆在了一起,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春天两种不同意境的“美”。要驾驭好动态生成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心智艺术,也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修炼出来的。

(三)从容应对“意外”

篇10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是提升整体教学成效的基础性环节,抓住了有效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总纲要,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要将其延伸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性,体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为语文教学的扎实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汇总,教师要将智慧融入进去,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构思,既要尊重学生思维特点,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体现教学智慧对语文课堂的促进功能。笔者在语文课堂设计中充分兼顾各方因素,提高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与有效性,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延伸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如何选准语文教学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尤其是要将课前预习环节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以回顾课前复习知识、检测复习效果为抓手,设计有效切入点,顺利过渡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语文教学实现课前与课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往事依依》教学中,笔者在预习环节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决字词、熟悉课文内容。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为了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以及发挥对学生预习活动的监督检查作用,笔者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设计了预习内容提问检测,提问学生对文学常识资料搜集情况,检查“徜徉”、“浩淼”等字词的读音,了解心旷神怡、搜索枯肠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讲述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等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课前预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顺利实现了过渡,并且在新授教学中坚持这一环节,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预习成效检测的切入点设计,让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前后连贯。

二、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应当与语文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重要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程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三条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必要性原则,无论何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于教学之中必须要适用,否则只会画蛇添足。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切实际地增加了许多多媒体演示的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的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学生掌握理解效果也较差,可见坚持必要性原则是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体现多媒体手段运用设计的针对性原则,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的使用要达成什么目标、发挥什么效果,要在教学设计中明晰地体现出来。例如《凡尔赛宫》教学中会遇到学生直观感知匮乏的问题,此时设计多媒体演示就要体现教学信息量增加以及形象性提高这样的目标,重在让语文教学课堂信息量更加丰富起来,对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之处进行弥补和完善。另外,教学切入点设计融合多媒体手段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频率和节奏,一节课需要使用几次、多长时间,都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保证语文教学的节奏紧凑和高效推进。

三、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性

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是自主、生动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切入点设计时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程度,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做到充分兼顾,以吸纳学生参与探究、相互讨论为切入点,彰显语文教学的素质化程度。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三个要点,首先是教学设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选准什么样的切入点体现新型教学关系,要对师生角色定位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重在“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一定要改变过去师生之间直接灌输的教学关系。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引导的切入点,抓好教学线索的设置,要将教学要点、难点体现出来,要通过引导提纲体现教学目标任务的推动,以此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枣核》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组思考题,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结合具体动作与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后花园的描写具有什么作用?枣核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借物抒情描写有什么奥妙之处?”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启迪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与全面,并且学习研究的过程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着眼于学习载体的优化,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按照均衡分布、人数适中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配合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活动,集聚集体的智慧推进语文教学开展。

四、 课堂教学切入点设计应当体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

设计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也要重视课外,尤其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运用起来,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帮助较大,实现“立体课堂”的促进效应。教师首选要进行筛选,哪些资源能够在语文教学拓展活动中加以运用,哪些环节可以帮助课堂教学巩固提高,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效果。其次要设计好各种拓展活动,教师可以着眼于语文课内教学拓展延伸为切入点,将学生课内需要巩固提高的内容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方向,发挥内外联动的效应。例如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抓住课外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巩固教学成效,在课外引导学生系统地研究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技巧,加大阅读理解量,对缓解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以及提高学习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上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选准切入点,将教学智慧融入其中,充分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国俊.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和谐统一原则[J].才智.2008(12)

[2]李建波.语文教学设计五步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7)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54-01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活的主要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设计,就没有好的教学。现如今,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授知识,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顶层设计。

何谓“顶层设计”,就是站在智性与理性的高度,立足于课程目标、文本价值、学生能力和语文素养发展等高端因素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构想,科学、多元、全面地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并精心实施,使课堂教学既有整体的明确性,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

具体说来,语文教学顶层设计需要落实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将学情分析落实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来。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何作用,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二、将教材使用落实到位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学生共鸣,恰当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堂。

1. 用活教材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去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做到活用教材,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得新颖、精巧,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此不疲。

2. 灵活处理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教学设计时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择教学内容要做好加减法,学会取舍。

三、将培养能力落实到位

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这几项基本能力。

1. 强化听力

课堂教学中很多时间学生都处于听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训练,要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学设计时首先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流畅,内容要丰富,方式要多样。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方式来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和关注的眼神来支持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

2. 规范说话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回答问题,而应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

3. 优化阅读

教学设计时要重视阅读的训练,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步骤的阅读,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再次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最后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4. 学会写作

写作是一种综合训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通过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

四、将提升素养落实到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设计时要多方考虑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1. 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学中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体验人文精神,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生境界。

2. 丰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