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32-02
随着我国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对比分析,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在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在前列。美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先导,依托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学校主动参与的合作机制。合作教育的层次形式多样,初级学院制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涉及专业范围广,多为两年制教学。四年制院校多采用分段式,学生在学期间完成两年或者三个学期的生产实践工作。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向学校提交详细的实践总结报告,接收单位要向学校提交学生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和高度一致,不断推动美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1]。
2.英国的“三阶段”模式。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三明治”模式。该模式对人才进行分阶段培养:学生首先进入企业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体验,经过一年的实践体验再回到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然后学生再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也被概括为“1+2+1”培养模式[2]。“三明治”模式在英国较为普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保证[3]。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合作办学制度,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和设备,并参与学校管理职务。该模式的优点是重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训,实行现代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理论知识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力[4]。
3.日本的“官产学”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又称为“官产学”模式。主要有内地留学、委托研究员和“科学城”模式。内地留学模式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到国内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脱产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或提高实践技能。这样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知识以提高科研和教学效果。委托研究员模式是让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大学或大学设立的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以便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城”模式是日本政府实施的在中等城市附近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密集的新城区,并以此来集聚大量企业,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企业为学校科研提供经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学术研究也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学校参考企业的需求设立专业,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各国都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使其在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合作模式也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
1.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是由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生产及营销,联合组建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共同实现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了互利双赢,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参与各方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是指由政府拨出大量科研经费,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并需要尽快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企业则是承担部分研究经费,提供试验基地,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直接实现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3.学研主体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成果和人才的优势,直接参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在政府的扶植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或创建平台企业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在上述主要的几种合作模式中,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学校可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三、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高校产学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纵观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产学研合作要可持续地运转和发展,离不开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和推动。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和政策,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且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支持和保护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向发达国家学习,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配套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在政策和法律上规范和引导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对产学研教育应从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扩大学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政府也可考虑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扶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3.高校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面对市场需求,受教育者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管理体制不能对社会和学生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因此,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内部管理部门间的功能,使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环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间形成有机联系,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2]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及⑹[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4):66-69.
[3]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4]曾嵘.面向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by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Abroad
XIA Guang-jun1,XU Hong-yan1*,SHEN Peng-fei2
(1.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0,China;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基金项目】获《哈尔滨学院2012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工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9-0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而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表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1]。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产,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他们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源动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作为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
(1)改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失业的结构模式,地方工科院校应确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以社会、市场、生产第一线需要为前提,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地方工科院校要培养有知识结构的人才,要传授综合素质教育,而且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并,成果与产品并出,学科需求和市场需要并存,学历职称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得。真正把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立足在社会需要,立足在素质教育,立足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上来,使地方工科院校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中间力量。
(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针对这一指导方针,地方工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需要将科学研究调整到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相结合,科研机构和校办产业相结合上来,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营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环境[2]。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由此,“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热点,受到地方工科院校的广泛关注,即地方工科院校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应用人才,如下表[3~6]提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表,融合多元因素和机构以求找到较适合的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表1-1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表
(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
坚定有力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工科院校的根脉所在,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面对非常复杂的工况,经常要处理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所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从事工程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以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毕业生职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独立的处理新问题。因此对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高等教育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功能,大学的科研成果最好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社会也应该积极接纳大学的科研成果,地方政府与地方工科院校之间应该更加加强沟通与联系,联手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这方面,我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地下空间专业与哈尔滨地铁集团,土木工程专业与哈尔滨学院住宅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食品冷冻冷藏专业与节能空气调节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通过研发产品的生产及技术成果的推广,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地方政府给予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双方应抓住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抓住当前黑龙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大好机遇,积极地将好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建设,用科技力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
[2]李长荣.高等学校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J].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11)
[4]陈伟.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增刊[J]. 2011(11):33
[5]吴大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58-59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背景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就是指通过在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功能平台和特色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系统。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广泛、重要而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它不仅有利于高校利用产业界和科技机构的培养平台和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更能为产业界培养满足其创新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世界上第一个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国家是美国,正是极大地受益于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成果,美国得以大大地促进和加快了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并形成了以硅谷为代表的典型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除美国外,在政府的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其它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纷纷通过行业的整合,以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创新人才的培育,以创新型人才有效地促进这些国家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实力的竞争能力状况如何,已很大程序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在企业成长发展和全球企业竞争中,企业的知识技术因素和高新技术成果,所发挥的决定性影响已经越来越显要。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根本上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如何加强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关系,共享人才培养资源,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增长的需求,以人才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造生产力推动区域、产业及国家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已成为当前摆在产学研各方面的重要战略课题。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已经制定了强有力重大战略措施,引导产学研各方开展人才的合作培养,长远影响非常深远。2012年5月7日,国家正式启动了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这项战略举措的目的就在于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一体化合作,突破高校现有人才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激发合作各方的创新要素活力,从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1]。
事实上,产学研究一体化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三方紧密合作的实现,可以对现有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以强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合作为契机,努力探寻产业创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机制,将有助于改变国我长期存在、很难解决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产业与企业发展人才环境与氛围,有利于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人才培养中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与对策,无疑具有急迫性、现实性和应用价值。
二、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现实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实际成效并不显著。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典型的合作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主要存在着以下现实问题:
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性抑制,产学研各方,特别是企业和科技机构对于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资源整合能力、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仍存在疑问,同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于人才合作培养有不同理解,推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工作难度比较大;
二是企业往往对培养出的人才的适用性与配置的可用性并没有乐观愿望。他们对收益问题比较敏感,担心参与人才培养后,一方面要给企业带来额外的付出与代价,另外一方面对是否能得到回报并没有信心,即怀疑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是否能为企业所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创新性的贡献并具有良好的忠诚度,这就导致三方在合作的持续性以及深度与广度上遇到的阻力大;
三是缺乏推动人才合作培养的有效措施。各方对于人才合作培养的资源投入、评价标准、协调方式、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方式等仍有待探索,同时还缺乏鼓励合作的具体支持政策,目前尚没有一个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没有一整套严密、完整的规则来保证其有效实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合作培养进程,基于我国的现实状况,其本质原因在于:
其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一般来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各自的特色资源,这些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所依重的一部分,也是维持其地位的物质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出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除非受到外力的压迫,轻易是不会将这些资源开放出来的。
其二,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校,不同规模与实力的企业,不同领域与能力的科研机构,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实力,在合作中,都存在着不断协商、相互选择、动态变化的情形,在合作中,有些处于强势地位(凭借声誉、资金或技术优势等),有些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合作资源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其三,我国当前实施的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在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破除合作壁垒和促进合作共赢方面,都有赖于促进各方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三、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中的行为选择分析
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合作露头活动中,产学研各方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一种博弈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战略选择与发展动机,影响着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核心能力与位次,以及产业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的强弱。一般说来,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各方的资源与优势互补状况与合作成效密切相关。相关方都想共享自身并不占优势或不愿巨额投资的其它方的优势资源,但另一方面,具有优势资源的合作方并不愿主动将自己的资源让其它潜在合作方共享,因为担心这会导致自身竞争优势的消减。本文拟应用最优反应动态模型和复制动态模型,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合作中的资源共享行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产学研各方在合作过程中,既想节约投资参与合作培养,又有担心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的代价导致丧失自身竞争优势的本能,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双方实现有限理性的合作。
根据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中各方的声誉、资金实力或技术优势等能力状况,我们可以将合作中的强势方视为具有决定性创新人才合作意愿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强、速度反应快的群体,具有“最优反应动态”机制;合作中的弱势方为不具有决定性人才合作意愿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速度反应慢的群体,具有“复制动态”机制。弱势方在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模式演进与创新进程中,因其本身的观念意识、创新基础、发展规模、综合能力等特点,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共享强势方的人才培养资源与平台,以实现自身规模的壮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的特点,借鉴复制进化的博弈模型[2],我们可以对产学研合作中的各方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假定博弈方1是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强势主体;博弈方2是共建共享的弱势主体。博弈方1有基于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势资源整合“积极型”选择(合作策略),也有基于狭义自身优势与利益保护的“消极型”选择(不合作策略);博弈方2有基于共享其它方优势资源、节省投资的“共享发展型”选择(合作策略),也有基于自身独立投资人才培养建设以实现创新发展的“自主型”选择(不合作策略)。
2.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差异化选择竞争
实施产学研合作,也要促进相关参与方(潜在合作方)间的公平竞争,即需要在遵循自愿、公平、诚实的基础上,以市场导向和选择来实现相互合作。竞争和合作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在选择产学研合作方时,有竞争必然也应有合作。科学地实现产学研一体人才合作培养不仅不会阻碍与削弱企业竞争发展环境,反而能营造企业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与社会资源,从而加快产业和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合作各方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根据自身优势和地区特点,调整制订好相应的发展战略,发挥好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化导向的自由选择,在关乎国计民生及企业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业务发展上,注重加大投入相应创新人才的提前培养,将有助于形成产学研各自的竞争优势。
3.尽可能地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努力增大资源弱势方合作利益的同时,努力促进弱势方的技术进步、服务改进与人才培育创新,提升其内涵式竞争能力。未来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的哪一方,都客观上面临着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能力发挥问题。在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创新环境中,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产学研的合作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育观念、流程、机制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是合作的比例下限,否则不会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共赢结果。当然,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可以通过降低的取值以降低双方合作的初始起点,这可以通过增大及减少值实现,实质上都要求减少双方的非合作收益而努力增大双方的合作收益。博弈理论对于产学研各方之间合作问题最常提供的方法,就是长期互动与合作,这种长期交往使它们之间能够增进互信,减少“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进而建立相互间就合作事宜的互动模式与心理上的互相期望。建立公平合理互信互利制度,实现各方的共赢。
4.注重政府政策措施的科学引导
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协作培养既要出于各方自愿,又离不开一定的监督和强制规范。美国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经验表明,正是因为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并在政策措施上以具体的方式,促进和鼓励了产学研各方合作的主动性与持续性[4]。在采取扶持措施时,国外政府机构一般基于以下两个指导原则:保障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平竞争。对于我国来讲,应当借鉴国外有效的作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明确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合作培养中的责任与利益,以政策导向降低不合作方的收益c、增大合作方的收益b,有利于促进初始较低的合作比例向稳定状态复制转变。
5.探索有效的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典型模式,因此密切结合各领域各地区发展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以推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入持续合作是必行之道。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是一个超越行业和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它涉及教育事业、学科建设、产业经济、企业竞争、科技进步、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国家战略等诸多课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历史性时期,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必须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并实现相应的建设目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合作培养是一种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发展必然,而且亦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循序渐进过程。借鉴先进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培养流程、培养机制等方面,再到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对象的遴选、考核、评价等方面,从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与有效支撑等方面,探索创新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无疑有助于加快我国教育与科研事业改革以及产业升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
6.实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
在产学研一体化协作进程中引入“利益相关者”机制,努力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关系,采取原则性加灵活性的原则,防范和减少合作纠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通过各方的合作共赢努力减少对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依赖占用。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以具备条件的重要行业、重点领域为突破,统筹推进产学研的协作,合理确定合作的方式与切入路径,避免流于形式与短期效应,努力引导形成科学的投入、收益、风险、评估等长效机制。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技术经济特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与高等院校直接相关,也与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传统的模式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各自为阵地相对封闭式地培养,对于单个个体来讲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率总是有限的。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创新型人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有望解决传统高等人才教育的培养脱节、投资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同时,必将促进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与转型,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全面推行产学研的一体化合作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提升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鼓励性政策要求。
我国对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和做法。虽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但只要继续探索形成科学的合作机制与跃迁路径,加速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进程,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郝孟佳.“2011计划”实施 加速建立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N].人民网,2013-4-20.
[2]方大春,曾垂勇.后发地区人力资本提升学习的博奕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9).
[3]李盛竹.科研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技术文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勖瘢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关键点是教育,通过运用学生这一主体,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与生产的能力;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一特征体现出来;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的资源,能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实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本人通过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是优于行业特色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真正处理好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三大瓶颈问题:发展中的办学条件限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把学校、企事业单位中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以往在校期间主要是以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及政府之间联系(如图1所示),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学习,获取实践经验,非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实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图1 学校、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2.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教学体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不足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只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成了一种口号,校企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由于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都具备会计上岗的工作经验。因为这不是高职院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2.2“产”、“研”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不足
“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教师本事很多是应届毕业研究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及学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很难结合企业单位的特点,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分析等。“产”即用会计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价值。目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2.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足
“学以致用”、“学”是为“产”服务的。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校内专任教师制定的,而且这些教师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实际经验,导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例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与管理系的学生到广东中海粤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该所陈总给出反馈意见:
(1)会计专业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2)学生缺乏企业整体核算意识。
(3)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大都是灌输式的教育,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工作业务的衔接。比如:管理费用核算哪些具体内容,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标准是多少等等实际问题。学生的依赖性往往比较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1从专业建设着手,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首先,在专业建设与调整大方向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提出“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重点面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会计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专业创新”的思路。
其次,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应重视行业、企业意见。打破以往由学校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教育专家评审的惯例,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大与行业合作力度。
再者,在专业教学评价方面,融合教育与行业标准,应改变以往以学校标准和教育标准为主,教师自己教学生、自己考学生的传统考核方式。
3.2校企合作举办办学实体,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广度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应逐步扩大产学合作教育力度,与合作的企业共建学院级的办学实体。比如,我院财经与管理系建立的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真正的实现了校中企及企中校,如广州麒瑞财务公司、校园8字连锁超市;我院机电系与斯堪尼亚有限公司进行的深度合作,实现了“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以上的合作及参与模式的多样化,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三方可以围绕“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共守协议”等五个方面构建起―个长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起行业、企事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3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统筹安排,鼓励和扶持各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强调实践训练与创新研究并举,服务校内与服务校外并举,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与企业标准相吻合,以确保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培训中心: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由企业根据培训要求提供主要实训设备,提供行业兼职教师;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配套设备及师资,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培训。
3.4双方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为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为专业教师每年免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双方不定期互派会计师和教师对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3.5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双证书教育
会计专业教学中实行“双证书”教育试点,尝试用会计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认证代替部分学校课程的考核,实现学校教学与职业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思路。高职院校鼓励学生获取技术含量高的技能和水平证书,可以组织会计专业进行双证书教育试点,设立双证书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将会计专业主流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引入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主要内容都是以学校学习为基础,即“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产”即用会计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价值;“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生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及学生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生产和科技密切结合。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贯彻和落实。
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因此说,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龚阵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 湘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4).
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利于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创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丰富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也在构建具有现代意义与普适性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地方办学、专科层次、高职类型与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科学定位,积极创新,确立了“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办学与政府、企业、行业及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核心,以学定技,以教促学,提升了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的结合度,增强了学院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着力处理好8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组织,学校与学校,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与科研,学习与创造发明,学习与创业。可以说,“政校企行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内容,“产学研创结合”是其实现的形式和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政府、企业、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把政府、企业、行业、学生满意与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高职院校办学发展成效好坏的标准。确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能够较好地理清自身的办学定位、廓清办学理念,明确自身在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企业、行业及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通力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1.加强政校合作,提高政府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既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在“政校企行合作”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角色。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通过营造制度环境、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协调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只有政府强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紧密融合,并切实推动“产学研创结合”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鹤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鹤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构建新兴产业基础,构建新型城市骨架,实现率先崛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中走在前列”的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鹤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通过多方争取,实现学院办学战略性调整,由原来的三个校区整合为占地近1300亩的新校区,实现了办学资源的最优化,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鹤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学院主动服务,加速融入,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鹤壁市全力抓好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光伏新能源、陶瓷、光电子、金属镁精深加工等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意识,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实训,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围绕鹤壁市主导产业对接专业,与市科技局合作,高质量完成“鹤壁市金属镁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食品加工技术路线图”等服务鹤壁市经济社会重大项目;与市建设局合作,围绕鹤壁城市建设大力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学院作为鹤壁市岗位技能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每年承担着3800多人次的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1200多人次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培训任务及2400多人次的农民工培训;作为鹤壁市师资培训基地,学院每年为鹤壁市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1000余人次。同时,学院还积极承接各种社会短期培训任务,每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0多人次,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校企(行)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行)合作人才培养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生产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突出工学结合。在学院建设的9大专业群中,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与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30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无论在实习单位还是在工作单位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鹤壁市的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先导产业为背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已与中国石化——河南煤化一体化项目、华晨汽车等企业、行业建立了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的良性机制,较好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多赢”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2007年6月,在鹤壁市政府的主持下,学院与当地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食品、电子等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鹤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和深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2009年年初,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又牵头组建了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联合豫北地区6市9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276家。集团先后成立了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卫生、食品、化工材料等9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筹建技术研发、技能训练、教育培训、信息共享等6大中心,在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10个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把集团打造成为凸现“三个基地、两个中心”功能的职教集团,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基地、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及行业终身教育基地、豫北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和职业院校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学院还积极实施盟院合作、校企共建模式。与中兴公司合作创办中兴通信NC学院,与鹤壁食品工业协会联合建立食品行业培训基地,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联合建立鹤壁维恩克镁业学院等。通过大力实施校企、校行合作,狠抓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得到极大的加强。学院在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01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一举荣获两个赛项的一等奖,其中“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一等奖,“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
3.加强校际合作,提升优势互补、借力发展的水平
“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上,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带动,强化校际互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近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校际合作战略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07年9月,学院牵头组织濮阳、周口、济源、信阳等地市的6所高职院校成立河南省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联盟,成为全省首家联合性、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组织,在全省高校中开启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校际合作先例。2011年5月,在十周年校庆之际,学院成功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知名高职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2012年2月,学院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共同签订职业院校联盟合作协议书,合作各方就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实现了深度合作。2012年9月,与韩国保健大学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合作,使学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涵,实现了借力发展。
4.加强产学研创结合,积极促进知识与技能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职业教育是强化创新、创业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创结合”之路,通过产学研创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术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豫北高职教育集团平台,发起并创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参与的“产学研创”创新联盟,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攻关、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率。在专业教育的后期,定向引入企业的专门产品和技术,作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需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目前,学院教师已完成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攻关项目60余项,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技术困难,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产业需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夯实服务的基础能力、拓宽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方式和社会服务形式,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7).
产学研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将产学研合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完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方向。
一、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单位或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三方共育是指政府(科研机构)、学校、用人单位三方联合,共同对人才进行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加强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在三方联合的基础上培养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报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1. 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按照互惠共赢的指导方针,建立校企合作建设、合作项目运行、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为合作单位提供职工培训、科研咨询等服务;同时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等多层次合作内容,在校企合作“互惠多赢”长效机制框架下,实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效果。
2.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以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为导向,依托企业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市场调研与会计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构成由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在对市场 、合作企业及专业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主要有5个: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依据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出纳作为初始岗位、会计核算作为核心岗位、会计监督作为相关岗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及分析作为发展岗位,并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描述。
将职业生涯五个阶段的能力要求进行融合,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引导,提炼20项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按照初学者、一般者、有能力者、熟练者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学习范围。在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基础上,确定21个行动领域。构建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 教考结合,实现课证融通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ERP应用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使会计岗位、职业证书、课程体系紧密对接;职业道德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岗位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三、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由此,应当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和多元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由政府发挥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引导作用,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调动三方合作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合作搭建各种互动和交流平台,营造合作氛围,保障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实现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安林,王婷,刘佳俐. 产学研合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施机制探讨[J]. 大学教育. 2014(03)
[2] 胡琼.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 袁雪飞.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商业会计. 2013(12)
[4] 蒋漱清. “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6)
深圳是我国产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与本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学科群之间、学科群内部又均贯穿以学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点建设海洋、物流两个特色学科,围绕清洁生产、媒体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几个重点方向整合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学科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1个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分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网络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宽带网与多媒体实验室、物流工程与仿真实验室、深圳市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循环经济先导技术实验室、基因与抗体治疗技术实验室、热管理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6个与海外高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环境中心为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几位教师,分别从事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污水处理和水回用,水环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环境材料研究、仪器检测工作等,每位教师各有特点,但是从环境学科层次实现了集成。同时,在学部层面,又完成了清洁能源环境材料、绿色制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四个领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条件,环境中心与深圳市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关系,分别与深圳市水务局、环保局、发改局、规划局、贸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项目其间,他们不仅建立了“循环经济先导技术”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还完成了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今,该规划已经成为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并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不懈的努力,该中心已经为深圳市5个行业15家企业进行过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并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经贸委评为清洁生产优秀服务单位,他们针对4个学科选送的8名年轻教师也在接受清洁生产培训后,被授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质。更令人赞叹的是,环境学科建立的工业生态和环境检测中心,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获得了国家CMD和CNAS资质,而且形成了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的大平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突出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该学科获得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个项目。
窥一斑而见全豹。注重资源整合,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前沿探索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结合,高科技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的结合,不仅是环境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集体体现。
校企合作,成果涌现
作为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窗口,为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使清华大学的众多科研成果在深圳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清华大学惟一的异地办学机构,其设立,不仅为清华大学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基地,也可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深圳的区域优势,面向深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发展新型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自2001年成立以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一直“以立足深圳,根系清华,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宗旨,在产学研结合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学科交叉,突出特色
深圳是我国产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一直有着旺盛的需求。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与本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学科群之间、学科群内部又均贯穿以学科交叉、突出特色的思想,重点建设海洋、物流两个特色学科,围绕清洁生产、媒体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几个重点方向整合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学科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分中心(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分中心)、1个国家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分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深圳分部)、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分中心(网络工程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宽带网与多媒体实验室、物流工程与仿真实验室、深圳市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重点实验室、循环经济先导技术实验室、基因与抗体治疗技术实验室、热管理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6个与海外高校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和一些校企合作科研基地。
以环境中心为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几位教师,分别从事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污水处理和水回用,水环境和近海海岸模型、环境材料研究、仪器检测工作等,每位教师各有特点,但是从环境学科层次实现了集成。同时,在学部层面,又完成了清洁能源环境材料、绿色制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四个领域的大交叉,基于以上条件,环境中心与深圳市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关系,分别与深圳市水务局、环保局、发改局、规划局、贸工局、城管局、海洋局等合作,承接了大量项目其间,他们不仅建立了“循环经济先导技术”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还完成了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今,该规划已经成为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并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不懈的努力,该中心已经为深圳市5个行业15家企业进行过清洁生产试点和示范,并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经贸委评为清洁生产优秀服务单位,他们针对4个学科选送的8名年轻教师也在接受清洁生产培训后,被授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质。更令人赞叹的是,环境学科建立的工业生态和环境检测中心,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获得了国家CMD和CNAS资质,而且形成了服务于科学研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的大平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学科的突出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充
分的肯定,2008年,该学科获得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个项目。
窥一斑而见全豹。注重资源整合,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前沿探索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结合,高科技研究与软科学研究的结合,不仅是环境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集体体现。
校企合作,成果涌现
作为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窗口,为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使清华大学的众多科研成果在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得以转化,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几年来承担企业研究课题2000多项,项目研究经费达1.5亿元,而该研究生院的各个中心也为此倍下苦功。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集“产学研”于一体,致力于培养国内高端物流专业人才、承担国家及地区重大课题,以及开发在国内有大的市场前景的软件产品,主要专业方向涵盖物流综合运输、物流信息技术、企业物流管理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选派学生去美国YRC公司进行实习。多年来,该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曾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他们绝不止步于眼前的奖项,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甚为长远――形成在国内领先的优势研究团队,形成国内物流科学技术的最高层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的最佳场所,努力使中心成为国内顶级、国际知名的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并使清华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成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
国家光盘中心深圳分中心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向,从技术创新到集成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通过与企业合作,该中心利用已有技术,成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清DVD,掌握了红光高清及高密度激光读取头关键核心技术、基于电子硬盘的数据保险箱技术,以及智能交互式教学系统技术。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立体视频研发基地进行的立体视频研究,已经推出立体手机样机,并研发出视频2D转3D实时转换技术。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开展的光伏/风力发电逆变控制器开发项目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扬水系统已经在边远地区的生活供水、农林浇灌、沙漠治理及城市景观系统应用中显示效果。
眼部OCT扫描仪研发项目同企业合作,把实验室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戒毒新药――特祛多新是具有国内外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化学创新药物。
种种成果,无不精彩。这一切,是深圳研究生院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未来的起点。
探索新路,深化发展
自创办以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已累计招收培养各类学生9200余人。毕业生就职于政府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目前,他们已向相关企业派出13名企业特派员,颇受用人单位好评。然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成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校窗口的延伸。
作者简介:宋之帅(1980-),男,山东滨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田合雷(1977-),男,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团委,讲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2011054)、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0Y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7-0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1]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理论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包含政府部门、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内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趋势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途径。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基本选择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如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英国的剑桥模式、德国的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日本国立大学模式等。虽然具体形式不同,而政府导向与市场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在运行中的良性机制,已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2]
产学研合作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产学研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产学研合作中,学校将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选择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突出应用性,这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校与企业双方就会把智力投资和人才使用效益统一起来并达到一致,这将更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教育途径,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加快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3]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的作用。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的科学精神。[1]产学研合作办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研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同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链条带动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以安徽省为例
实践表明,开展产学研合作,把高等学校中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4]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高校产学研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安徽省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作为导向,把培养创新能力、支撑核心企业作为主线,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探索并建立产学研有效的合作机制,着力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实体,更加积极地服务于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而全面增强了安徽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下面以安徽省为例,重点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
1.政府推动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政府推动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高风险、高投入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目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5]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主办大学与区域企业科技供需交易会,大学把科技成果向企业,企业则将所需科研项目与大学交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充分利用展会对接和网络视频,精心打造了引技、引智、引资的产学研合作综合性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参与,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大学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中,大学既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大学不仅仅是科研的主体,同时也是生产的主体。这种模式实施起来的做法多种多样。例如高校办企业,即所谓的内部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高校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综合学校内部技术和人才来创建企业,同时相关的科技人员进入该企业,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该企业为高校所有,其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学生科研等培养人才的任务。还有一种大多数地方院校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大学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模式还包括在校内建立工程类教学实验中心、中试基地、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或科技园(如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3]大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最为直接、有效。
3.科研院所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科研院所一般是指为解决某些方面的科学及实践问题而开展研究的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院所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独立法人实体,凭借其具有竞争性的科研能力来实现其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以及产业化。事实上,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进而形成产业化的创造者。这种模式的特征、功能、结构和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与大学主导型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科研院所,其将以创办经济实体的方式集“科、工、贸”为一体并以此来达到产学研合作一体化。
4.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企业将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自主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创新和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等全部过程,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时企业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研究的主体。企业通过创造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模式也可以由企业创造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创新成果,这种成果的形成往往需要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才能完成。
5.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型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为了实现将科技转化为成果。在这种模式中,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的体制,充分利用各自占据优势的要素,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目前这种模式正成为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该模式将大学和企业的科研人员一起吸纳到联合型合作一体化组织,共同承担企业科技研发创新的任务。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的实例:合肥工业大学与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等建立的联合研发机制,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院。在安徽省,这种模式虽然也在不断推广,但由于知识产权及其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其发育尚不成熟、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三、产学研模式下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若干实践
笔者所在的合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深化研究生培养合作机制,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积极推进学校科研工作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中国工程院在2007年启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报告指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教育的思想尚未贯穿培养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实践,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在实践训练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双师型教师匮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针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合肥工业大学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过程中先后与安徽省16个市及省国土资源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建立了三个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凭借合作优势构筑工业化或准工业化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营造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训练环境。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学科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肥工业大学依托重点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对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尝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将研究生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挂钩。按照研究生能力强弱,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生的指导亦推行双导师制。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学生受到了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素质的熏陶,创新意识进一步被发掘,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升华,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6]
3.依托工科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以国家、地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工程项目的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建设了汽车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对行业和企业有带动作用的创新成果。学校与合肥锻压、蚌埠丰原、江淮集团、奇瑞汽车等企业联合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支撑计划”、“973”、“863”在内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了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为服务安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合肥工业大学注重在既有科研实力又有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先后与在江淮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协议。学校还利用产学研用合作优势,模拟企业生产实际,建立校内准工业化的生产线和创新实验室(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啤酒生产线等一批校内准工业化的生产线和实验室(中心),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为加强工业人才的创新教育,合肥工业大学还根据行业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订单式”培养,与江淮汽车集团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首批选拔了23名二年级的硕士生提前进入江淮汽车集团工作。此外,为了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和各地市间的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合肥、宁波、扬州等地协议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新模式,努力使研究生社会实践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5):60-62.
[2]丁厚德.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J].清华大学学报,1998,13(3):50-54.
[3]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4):29-31.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不同学术环境和不同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4]。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有利于高校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突破了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的模式,是企业参与办学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有利的。
黄山学院林学专业起源于安徽省黄山林业学校,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林业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林学专业设置2个培养方向即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和城市林业方向,其中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林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调查和编制经营管理措施;城市林业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苗圃、园林公司,从事园林苗木培育、城市绿化施工和养护。
1 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黄山学院构建相对完善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训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对林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院林业类专业设立以来,非常重视院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近几年来,根据林业类专业行业的特点,与林业类专业生产单位合作,构建了集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职业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为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基础。
2 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①参与林区技术服务,为现代林业做出贡献
A、帮助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受绩溪县林业局的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分赴绩溪县所辖的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完成全县森林资源调查任务。
歙县坑口乡人民政府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对枇杷品种改良进行研究,为该地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B、参与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我院林学专业师生完成了休宁县林权发证的前期工作,为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②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受歙县建设局和小川乡小川村村委会委托,生环学院多次组织林学专业学生深入小川村,在实地调查、测绘、广泛征求村民及当地党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小川村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建设基本思路,对小川村的村居建设和山地综合开发进行详细规划。
3 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关键在教师。因此,林业类专业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确保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黄山学院林学专业学生结合林学专业老师主持和参与的“微生物防治黄山松红蜘蛛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废水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引进”,“安徽省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阔叶箬叶无性繁殖生产技术标准”等课题进行技术研发,完成力所能及的外业调查、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林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红豆杉种子育苗、扦插繁殖等技术实践,培育的红豆杉形成了5000株的规模,后续将进行盆景制作等进一步学习。林学专业学生还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山绿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参与进行香榧嫁接快繁,油茶苗木繁育等技术研究,现已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黄山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林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了创新人才,增强了学生创业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林学专业学生,在参与森林资源清查及其它大量的专业技能实践、林业类行业技术研发、社会技术服务,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林学专业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经过几年建设黄山学院林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也成为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也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左健民,张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2(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