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的信息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推广使用,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的处理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相关平台的不断建立,会计资源实现了彼此间的共享。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由于会计信息化主要依赖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为媒介,它是人和软件系统高度结合的信息系统,因此它不但具有一般的数据核算功能,同时还具有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功能。
(三)会计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
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能够从多种渠道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内容来源更加的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在煤电企业的前景展望
(一)减轻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在煤电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以后,企业中对数据进行核算和整理分析的工作都将由计算机取代人工来完成,这样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就能够从大量的繁琐的数据中走出来,这样既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同时又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普遍存在着数据不实等不良现象。但是,在煤电企业应用会计信息化是对这一弊端的有效弥补,首先进行数据录入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其次数据的处理过程也会受到监督,这样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做小手脚;最后,随着信息核算的完成,会计从业人员不单单增加了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企业管理,增加企业收益
会计信息化实施以后,企业中的大量会计信息都可以实现及时的录入以及整理和汇总,进而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快的优势将信息进行快速的传播,这样会计信息就可以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利用。另外,会计信息的及时传播,还可以帮助企业的决策者依据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减少决策的失误;依据所反馈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实现煤电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这样煤田企业就可以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企业的效益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四)有助于会计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
会计信息化在煤电企业的贯彻实施,定然会对煤电企业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淘汰,会计管理系统会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管理系统不断的向着更高的台阶进步。
三、煤电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面临的障碍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会计信息都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被公开,对外是秘而不宣,对内则是尽可能保密,同时会计工作通常都是交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种种现象使得人们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识淡薄。部分企业为了保护这一商业机密而坚决不执行会计信息化;有些企业就算采用这种模式,也是从减轻员工工作量出发,而绝非意识到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煤电企业缺乏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信息化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变换,所以必须要有同时精通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管理。但是,煤电企业的现状是那些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对会计知识毫无所知,与之相反,精通会计知识却对计算机的突发事件无能为力。因此,人才问题是阻止煤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有些企业会采用培训方式,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化的安全运行得不到保障
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要依托计算机和电子商务,一旦这些部分出现安全隐患,那么会计信息化系统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有些病毒的侵入都有可能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另外,相关会计软件的保密性有待加强,许多软件都无法对数据进行严格的保密,所以,煤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煤电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库
相比起传统的会计信息存储而言,会计信息化需要依托数据库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存储,数据库是对煤电企业整个运行过程的记录,因此,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各个会计业务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对煤电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整理和核算。另外,数据库还可以把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煤电企业的发展更加合理合据。
(二)完善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水准的专业人才是保证煤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煤电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煤电企业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人才的构成,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使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再教育,进而可以快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对同时兼顾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选出可发展的人员,对其不足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打造出一支具有高水准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快速实现煤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
(三)强化对煤电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化顺利的实现,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进行会计信息化,必然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一难度主要体现在由原来单纯的对人员的管理控制过渡到对人员和机器的共同管理控制。因此,只有建立起相应的控制制度,并强化控制力度,才能对会计信息化的完整实现进行确保,只有这样会计信息化才能真实的对煤电企业的发展进行反映。
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企业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源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覆盖产品(服务)价值链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和协调。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松散,尤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控等许多问题的情况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权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企业须顺应形势,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组成模块与功能
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1.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曰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
2.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
3.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4.财务经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5.组织互连系统。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问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二、建立企业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企业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是系统的客观可行性和最佳效益原则。企业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和人才实力,能够建立企业完整的ERP系统固然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法。即使如此,在选择有关的软件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ERP软件不光是一个企业管理软件,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软件体现的管理模式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是否具备使用这种软件的条件、软件使用的外部条件是否具备、有关软件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不光能够提供软件产品也能提供适合企业情况的实施方案是这些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一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2.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3.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其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再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到硬件管理,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财务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4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5-01
经济全球化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我国企业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等,利用这些技术可将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
1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虽然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个企业发展速度及程度不同导致的,有的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得非常好,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水平;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的国内企业停留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初期阶段,或者是初期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其中,起步阶段的企业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总体来说,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旧处在初期阶段[1]。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大幅上升空间,这无论对于国内企业管理还是信息化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1 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权力资源配置体系是企业的核心体系,它隶属于企业组织结构范畴,该体系不仅提供组织的形式,而且还能体现出企业外部形态以及企业信息控制流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关键就在于组织的柔性,当然也要权衡组织结构的简单性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之间的矛盾。
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该焦点的重视。企业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与组织基层的交流沟通,其目的在于建立减少高层控股权的组织结构,解放基层组织,使其拥有更多的基层自由权。传统的组织结构 “层级式”已经不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它只会拉动层级之间距离;“扁平式”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信息化,因而成为了理想化的组织结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网络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增强了人们对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的信心。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员工增加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也扩大了信息范围和共享资源的利用基础,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2]。
2.2 对企业领导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也要求领导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与激励;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为人为本”,这种理念首先要符合人的习惯,其次要求个性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重要注重“人”的因素,时刻与理念相吻合,企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应付决策,以下两点应该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
第一,企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企业员工都具备过硬的技术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加大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体员工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二,将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企业对比,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制度更令人容易接受,员工也习惯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不断加强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逐步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具有原则性。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员工还未适应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约束,有时员工显得更为懒惰、圆滑,甚至出现唯我现象。因此,唯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化和标准化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当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信息化条件基础之上的,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奖罚制度,这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3-4]。
2.3 对企业控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想发展必须降低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来谋取盈利。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获取全面性、系统化、连续性的数据提供了方便,企业随时可以利用所获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为企业领导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影响成本因素的变动,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方法,来预测成本的波动性,更符合实际,也更能满足领导的要求。
总的来讲,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要加大力度研究、剖析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育泽.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社交商务概念的提出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成熟后,通过新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并提升,进而影响并创新企业商务模式的过程,是信息化服务于企业并改变企业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方向。
转型对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国家性话题,国家的“十二五”主题就是经济转型,从国家到区域、从行业到企业,甚至是每个人,都要应对新的形势、环境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型以适应未来发展。
如同社交商务一样,信息化对于国家、行业、企业转型的影响已经成为基础性和诱发性的核心因素。将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进行深度融合、相互影响,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化的价值,同时也会引导信息技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用户需求分析;效率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user requirements analysis;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07-01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系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场信息化的革命中分享技术成果,转变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已然成为现代企业迫切的管理需要。这里我们要谈谈如何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1需求分析与系统基本目标
1.1 需求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建立,需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以确定系统目标,这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
企业在功能上对系统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一方面是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为主的方式,与其它员工交流各种信息,基于工作流的方式实现诸如请假申请、物品申领审批过程;员工管理个人日程安排,各种图书资料的查阅等日常办公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公司办公业务方面的业务管理功能。即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业务,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交流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既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
在软、硬件方面对系统的需求,对软件配置的要求则是系统最好是基于日常办公软件如OFFICE系列上的应用系统,这样既不用花大量资金添置软件,员工又较容易学会使用应用系统。
在开发方式上对系统的需求,一般商业软件是无法满足各种个性化的企业要求。实现的方法一般也分为两种:①从基础语言开始开发,企业培养专业的开发。优点:更能了解具体需求,维护工作方便,节约开支;②利用现有软件进行改进,即二次开发,通过购买商业化软件,对功能进行修改、增删和开发来实现企业建立具有自身个性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项目可以节约开发时间,系统成熟性、稳定性高。企业一般会根据实际需要,结合采取合适的方式。
1.2 系统基本目标①实现办公规范化和制度化。传统办公模式下,由于没有办公自动化,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远没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在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就要使办公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即企业办公基于工作流,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业务,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交流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既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又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同时又能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断发展壮大。②管理多种数据类型。办公信息系统不仅包括日常办公所产生的各种数据,还要包括业务办公所产生的各种数据,有些业务数据涉及大量的图形数据;这些数据既有规范的、结构化数据又有不规范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系统就是要科学地管理这些各种类型的数据,实现各种数据的“无缝”联接,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③系统设计的先进性。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在开发出来时在技术上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当时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先进水平,这样才能使系统在建成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因技术的落后而需要大规模的调整,并且能够跟随着逐步的升级而保持整个系统的先进性。企业经营规模经常变化、人员经常流动。系统应能够适应企业的不断变化,应具有可扩展性、易升级性和开放性。
2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基于Web技术的开发方式正以其特有的跨平台、统一美观的界面、简单的操作、开发的系统容易升级、系统开发时间较短,成本较低越来越受到欢迎。
本实例以某制造公司信息化系统为例。本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户管理;二是权限管理;三是业务事务管理,针对公司供应商开发,在开发中涉及大量业务流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本系统开发采用Web的方式。利用Web完成日常业务流程,同时结合办公软件,使信息化实现更具有即时性,更高效。
服务器以Windows NT为操作系统,Oracle为数据库,Exchange 作为邮件存储提供者、bea weblogic实现Web。客户端以Windows2000为平台,用Outlook进行邮件接收、发送以及它的浏览窗口进行网页浏览,jbuilder进行项目规划,Word进行文档编辑。
2.2 系统功能设计本系统的功能包括:①供应商开发的系统化流程管理;②供应商信息资源共享、查询;③供应商开发人员系统化管理;④开发人员权限受控;⑤与Outlook办公软件系统关联,实现实时提醒操作。
企业面对同行业的竞争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优势,必须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企业一定要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以及管理观念上进行改变。以此为发展基础,提高企业组织的效能,在企业运行中,各个部门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管理就是引入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理念,使用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的工业化。这样,企业在管理方面就步入了现代化,其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让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都融合到一起,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经营方式、传统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内部、外部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信息化
企业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不重视信息化。我国的中小企业都停滞在IT的规划水平,企业没有受到竞争,尤其是信息化还没有真正体现在生产力和企业经营结构方面时,都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企业领导安于现状。有些企业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经营企业期间,只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并没有把该技术结合到企业的战略中一同规划,信息化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都是时展的产物,没有把信息化提高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位置,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步伐很慢。
2.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
不同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信息化技术,合理的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开发资金。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也是结合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设计的,在选择和使用时分析是否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只追求信息的多样性,导致信息化投入比例不协调。当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后,就开始积极引入MIS,但是没有选择其功能,很多功能在实践中根本用不上,例如广州标志汽车公司在落实MRPII方面就失败了,在实施初期对信息化投入的比例就不协调,企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投入的重点,然后分清主次合理的搭配投入资金,但是该企业却一下买了零配件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等,不仅耗费了企业的大量开发资金,还分散了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开发实力,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初级就失去了战略先机。
3.业务流程差致使信息化管理基础差
很多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较差,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企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健全,或者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但是落实工作达不到理想标准,再加上考核机制、人员培训等工作都不理想,致使企业在以往的运营中存在效率低下,业务流程混乱等。当企业没有对现有流程进行规范后,就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那么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以往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还要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然后引入新的管理系统,最终要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挑战性可想而知。
4.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引入信息化技术后,想要利用该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还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没有对应的人才进行使用和管理,其作用效果也很一般。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生产中,恰当合理的引入信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流程进行改变,让技术和管理模式相互适应,二者达成一个非常默契的程度,这样企业的运行效率就提高了。但是由于企业资金有限,相关的技术人员有限,一般企业都有IT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懂这方面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却非常少。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很难留住信息化人才。这样当引入信息化系统和技术后,在企业管理方面还会出现问题,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创新途径
1.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业内人士都清楚,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强,必须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结合到一起,在竞争和发展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方向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需求,而信息化是有效修正企业发展方向的手段。随着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越来越明确化、透明化,日后的竞争不仅是硬件设备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竞争,信息化水平的竞争,还会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竞争。例如:企业在进行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时,需要参考一些信息资料,一般是过去几年企业在不断发展和竞争中总结的经验,企业过去决策中所给予的建议等。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其他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收集到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料,不仅操作简单,其工作效率也非常高。企业未来的规划是整体性规划,涉及到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关系,确定企业以后的工作使命,建立起企业的奋斗发展目标。中国入世后,国内企业需要面对全球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信息化作为基础,那么市场竞争中将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无论是做书面的战略论证,还是实践的工作落实,必须研究好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抓住企业具有主导性、全局性作用的突出矛盾进行战略管理。
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其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和企业运行流程的改革,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辅相成,相互适应的,如果企业没有信息化基础,那么企业就不能进行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一个创新的思想来指引,那么企业运行系统也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信息化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也涉及到理念和观念问题,但是多数管理人员都重视技术本身,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2.根据信息化效能指标指导信息化投入
为了避免上述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方面非常大,但是得到的效果却不理想,一定要结合信息化效能指标来提供对信息化的投入资金。评价信息化的效能指标方面,先要分析当引入了信息化技术后,企业价值链的增值情况如何,是否可以提高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等。一般都利用标杆比较进行信息化效能指标的分析,先要建立一个可以反映系统规律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就是最终对比的基准体系,然后分析当引入信息化技术后,和没有引入信息化技术前企业的运营情况,观察二者对企业的改变情况,对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情况,通过计算就得出效能指标,然后来衡量是否引入该系统,或者引入该技术控制投入成本在一定范围,不能出现广东标致汽车公司那种情况,投入很多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甚微。
3.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架。业务流程在实践工作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企业领导必须分析原有的业务流程,分析出其中的弊端和劣势,然后重新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把以往垂直的直线型管理模式改变为平等的网络型结构流程。该模式在实施时要求首尾相接,通过完整的整合性业务流程取代过去被分割零碎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重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流程在目前状态下是最优化的,不要过多考虑职能部门,(2)确保流程整体最优,(3)以顾客为导向,该流程服务能让顾客满意为宗旨。(4)要求在业务流程重组后,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调工作的矛盾,加快整体的办事时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由于各个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同,对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案也不同。但是方案重组架构是不变的,需要经历三个环节,(1)要识别流程,也就是改变企业以往的思维习惯,从长远眼光树立起企业未来的经营流程观念,该观念体现了目前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很好的前瞻性,是企业在某一时间段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这都需要识别流程来解决。识别当下比较流行的流程,一般都是利用识别流程图来操作,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个活动和组织之间的关系。(2)要确定关键的流程,企业在经营中有很多业务流程,但是要先对重要的、核心的流程进行优化。怎样确定重要流程呢,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当流程的机能失调、而且问题比较突出,就是目前比较重要的流程。(3)识别出关键流程后,就要对该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流程,该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先要发现流程出现的问题,然后合理的进行优化,该因素对流程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4.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才才是创造生产力的原动力,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入信息化技术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情况,为了做好信息化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信息化人才,但是社会招聘很难招到相互适应,而且技术一流的人才,企业需要自己培养。企业可以在人事部设立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小组,该小组有长期的工作人员,还有企业的一些信息化技术人才,定期把企业内部有关信息化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有利于相互的学习和技术提高,以此为基础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内部有这方面需求,有学习力的新员工,或者是老员工进行旁听,这部分人员在旁听中也会不断的学习和沟通。其次,企业要定期组织专业讲师对专业性的信息化知识进行全员授课。让员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知识体系。最后企业要引入ERP系统,其不仅仅是更换了一个技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管理、操作的思维,转换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展,企业想要在未来有立锥之本,必须发展信息化,其不仅引入了一门技术,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对其管理流程进行剖析和整合,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创新,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景霞.如何实现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同步递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50-50,51.
[2]郭磊.浅析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房地产导刊,2013,(2):376-376,377.
[3]卢加元.云计算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应用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云服务选择视角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2).
1 实施背景及目标
合同作为经营管理的手段,是企业与外部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的基本形式,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法律风险管控能力,提高质量及效率,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传统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这些都是提升公司合同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全靠人工审核的合同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合同履行监控情况难以掌控
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更侧重于合同签订前对合同重要条款的审核,而合同已经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按照合同签订的进程有序推进,这些都是法律部门管控的难点及薄弱环节,难以真正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2 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风险管控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合同文本内容的规范性及真实性、合同对方主体的合法性、财务付款合同与正式签字确认合同的一致性,降低合同倒签率等等,以上问题只靠人工审核都难以解决。
2.3 查阅、统计不便利
金额、对方供应商等合同信息全靠人工登记台账,工作量大、易出错、且统计维度单一,无法满足管理层多维度的决策、分析要求。
3 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标准的合同管理流程、条款和范本等业务管控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固化。实现对合同规范、标准的统一管理。详细功能模块如下:
3.1 合同审批表模块
合同审批表是贯穿各项功能的纽带,也是业务审核的重点。通过合同审批表,将合同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突出展现,同时提示各类合同的审核注意事项。包括合同基本信息、合同金额、对方主体、签章信息等内容。
合同基本信息: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承办部门、合同履行时间、合同业务大类、合同业务小类、合同主要内容、风险提示、审核规范、审核职责规范等;
合同金额:包括合同币种、合同价款、合同税款、合同总金额、付款条款等。
对方主体:包括对方主体名称、银行账户名称、开户行名称、开户行账号等。
签章信息:甲方签字人、甲方签字日期,乙方法定代表人、乙方签字人、乙方签字日期等。
3.2 合同审批流程模块
合同审批流。主要是将合同审批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实现电子审批。主要流程包括:合同审批、授权、归档。履行、变更、移交、解除、作废等。
3.3 合同统计查询模块
支持用户通过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对方当事人、合同金额、合同起草人等信息,快速定位到用户需要查询的单个合同。
提供多维度报表查询及统计功能,包括倒签率报表、签订及时率报表、合同归档统计报表、结算合同报表等。用户通过在系统中选择报表类型、期间等查询条件,系统可快速、直观、精准展示统计结果。
3.4 合同履行监控模块
从相关财务系统中获取所有合同的报账及付款情况,给相关业务用户直观展示合同的付款进程;通过系统定期向相关业务部门发送合同履行监控单,请业务部门主动报送各合同执行情况并通过电子流程流转到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可以逐不出户就清晰了解每个合同的付款及履行进程,对存在风险及时洞察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3.5 合同档案管理模块
对于已经审批完成的合同进行电子归档,按照纸质合同归档规则,系统建立相应的合同编目、案卷。建立电子的借阅审批流程,电子流程审批通过后,系统会给申请人赋予查看相应借阅合同的权限。
3.6 多系统协作办公模块
通过打通与手机办公、财务报账平台、文档安全等系统接口,实现各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办公的高效性以及安全的管控性,主要如下:
3.6.1 与短信平台接口
当审核人收到待审批合同时,系统会促发短信,提醒审批人及时审批合同;当审批人处理时间超过企业要求的处理时限后,系统会自动发送催办短信给审批人,提升合同处理的及时性。
3.6.2 与文档外发系统接口
合同审批完成后,系统自动加盖水印,并留痕控制,任何人无法再对合同的任何信息进行修改,只能查看和打印,且打印的合同会显示某某企业名称的水印,避免合同在前期商定妥当,且已履行完内部流程后,被对方主体恶意篡改。
3.6.3 与财务报账系统接口
一、一般而言,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以前,数据资料往往分散在各个分离的业务部门,以纸张的形式记录保存
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系统把企业的数据资料集中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管理和维护,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和很多的人员甚至企业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访问、使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因此,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以后,其数据资料如果得不到妥善的管理,更容易被破坏和滥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犯罪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也及其他组织的信息资源的安全,有些已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可以说,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计算机犯罪是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它和其他的犯罪相比,具有独有的特征:
(一)犯罪手段比较新
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是企业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由地理上比较分散的计算机以及通信设施等构成,这样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多个途径和目标。而计算机既是犯罪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犯罪攻击的目标对象。对着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许多犯罪分子往往采用先进的电子跟踪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等进行犯罪活动。计算机犯罪的手段具有多种形式,但大多采用技术手段而非暴力手段,非法访问和使用是目前计算机犯罪分子常常采用的形式。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而且某些关键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生死攸关的。如果系统采取的安全措施不当,企业的信息很可能就会被非法访问和使用。
(二)受空间限制下
由于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而且许多企业的网络和企业外部的网络以及互联网连接,所以计算机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根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犯罪分子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和企业网络相同的计算机终端上从事计算机犯罪活动,从远程对目标进行攻击或者非法窃取数据。
(三)多利用管理制度和技术漏洞
计算机犯罪的客体往往是计算机系统中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据和信息,而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的存取控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是防止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被窃取和破坏的重要屏障。不管是分取技术还是管理制度,只要两者之一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会给企业的安全带来威胁。
(四)系统内部人员犯罪较多
和传统的犯罪形式不大一样,计算机犯罪人员往往是系统内部人员,这些人员还往往是精通计算机技术、熟知系统的功能并且具有合法身份或者便利条件的高智商员工。当然,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外部人员通过远程方式从事计算机犯罪活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有关数据表明,在过去,接近80%的违反信息安全的记录都有来自于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但是,现在看来,来自外部黑客攻击的数量基本赶上了内部违规的数量。
二、 计算机的防控
与传统犯罪一样,法律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算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除了依靠法律的威慑力之外,企业更要从管理和技术上入手,在各个环节加强企业资源的安全管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的破坏,企业必须把专门的政策和步骤融合到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做好管理好控制工作。控制是保证企业信息管理安全最根本的手段。所谓控制是根据信息管理标准,为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法。
企业信息资源是犯罪分子的目标,所以管理和控制企业系统的信息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系统信息资源的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同一性检查
所谓同一性监察是指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资源时,要事先检查该用户是否具备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它要求不仅仅要检查用户的代码,还要监察用户的口令,这两者都和系统中设置的代码完全匹配时,才能够使用系统的资源。这样,可以阻止未被授权的人员访问系统资源。而且,用户的代码和口令不应该长期不变,应该经常变更,防止用户代码和口令被破译。
(二)用户使用权限分配和检测
企业信息系统具有很多的用户,实际上这些用户对于企业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是不同的。所以说,企业系统资源的管理人员必须授予相应的用户一个适当的权限。有些用户可能只具有阅读企业系统的某个子系统中的某些数据资源的资格,而有些高级别的用户可能具有改写系统数据的权限。所以说,在设置权限控制清单时,不能够有半点的模糊,而且要给用户规定实际需要的最小权限。
(三)必须建立系统运行日志。
建立系统运行日志的目的是确认、跟踪与系统数据资源的处理和使用等相关的事物,它可以提供检察系统的具体使用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发现权限问题、系统的故障等。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E.Whitman,(美)HerbertJ.Mattord著,齐立博译.信息安全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企业家和老板成长的神话,一方面中国近十年的发展环境让无数创业者成为了企业家和富翁,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给予了这些企业家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成名者的智慧和努力不可磨灭,毕竟侥幸很难孵化出成功的企业。但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年,这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脆弱感,老板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机会、关系、经验等因素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对于很多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企业不能深刻的意识到,而将思维定格在昔日的成功和习惯,那么企业的发展势必陷入困境,到那时再“亡羊补牢”可就来不及了.
要分析这个悖论的成因并不复杂,先回顾中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中国的政策虽然让中小企业经历了从疑惑到坚信不移的变迁,但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和支持,甚至可以称为偏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和垄断地位的退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家对多种经营体制的鼓励使创业者的眼光和行为都获得了肯定,不可否认这是“时势造英雄”;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加上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很多需求转移到中国实现,在国际巨头的带动下,一系列配套企业和其他国家不愿生产的企业在中国诞生,强劲的需求造就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这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小企业在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第一桶金”的获取相对容易,创业者的成功变为企业的经典和“定律”,那就是个人的魄力(亦被标榜成为魅力)、胆略演变成为企业的“唯我不败”之情结,对于管理和变革、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俨然不屑一顾,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支撑的力度不够时,才弄明白为什么五千万的销售额可以盈利好几百万而销售额到两亿时发现赔了几百万,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时才悟出“治理江山”的道理,这并非个别现象,而且十分普遍,竞争越激烈,中小企业越容易发现问题,而真正出类拔萃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按照现有的竞争态势很多不注重管理的企业仍然可以生存和发展,只能评价竞争还不够激烈,只能说明市场不对称还残留的少许空间,不可否认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说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快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忽视信息化却一定产生负作用,与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或竞争对手相比就已经落后了很多,没有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不可能具备长期竞争力,更无从谈及“优秀”和“卓越”。企业规模大小并非人们仰视的标准,因为市场本身有大有小,但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才是老板追求的目标,相信再过两到三年,企业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将无法割舍,一旦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慢或者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通过信息化快速反应和决策的企业将获得突围的先机。
价值悖论:
中小企业老板的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老板希望企业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却不知道如何及时控制成本;老板自己不断充电和加强学习,甚至不惜代价获取荣耀的名头,却难以理解信息化管理的价值;老板希望企业长盛不衰,却因为落后的管理将企业变成快速折旧的奔驰或宝马;老板希望管理创造价值,却在骨子里播种“空手套白狼”的思路;老板希望规范管理,却担心信息化管理削弱其尊严;老板期盼企业达到行业标杆的水平,却等着有了“闲钱”才解决管理和信息化的事情;老板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申报获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可贵的资金资源挪做他用,冠冕堂皇的“实现了”管理信息化;老板希望加强管理减少管理漏洞,但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堵漏需要付出成本为由继续存在漏洞的管理,等等。不客气的说,这些价值观实质上就是自欺欺人。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不到企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三,这个投入水平很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达到预期的成效。其实并非中小企业的人都不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或IT人员都清楚信息化的必要,但老板不同意谁也没办法,只能等待,所以价值悖论主要体现出老板的意识。在老板的眼中,企业需要花钱的事很多,很少有老板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提上日程,或许本身很排斥信息化。
并非信息化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但有些关键问题通过信息化可以很好解决已经成为事实。中小企业的老板都希望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张,这个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或方法必然存在问题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期望发展”和“制约发展”的搏弈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尽管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理由为其信息化的价值观辩解,但有几个难以取舍的问题将打破价值悖论。
首先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中小企业从几个人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不可能继续事必躬亲,那么就引发了管理悖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老板花很大精力在“集权与分权”的度量方面摇摆不定。归根结底老板没有突破思维定式,靠“人管人”的管理思路和手段来左右权衡和制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管理人员毕竟是按照职能和业务分配权利和责任,不按照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模式,要准确把握“度”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人治”本身充满变数,即便中小企业靠起家的亲信来掌控局面,但这种平衡还是显得乏力。信息化本身还有促使企业规范管理的效能,关键就是促使企业在“责、权、利”的匹配上趋于合理与平衡,这种手段打造的平衡才是坚实的,而且是连续和良性的。其次,传统“人管人”的方式必然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那么按照这种幅度设置管理岗位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次,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职位的数量,这势必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导致整个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中小企业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公司起初阶段能够很快决策许多事情,但发展之后,往往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反复开会讨论没有结果。因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或数据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而且大家还心安理得说为公司考虑和担忧,结果是沟通成本和没有价值的内耗消耗了企业的财富,可是很多企业的老板习惯了这种低效率的“充实”,习惯了效率降低导致的成本耗费,再优秀的管理者和老板,完全按照传统管理指导企业实践都将无法规避这个矛盾。第三,企业存在服务与成本的矛盾。理论上任何一个客户都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服务水平将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特别是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的年代,企业如何决策服务水平与合理成本之间的定位,仅凭人的经验是不足够的,需要准确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或执行依据,并且能够准确计算每个定单的成本,这样满足个性化需求才能在符合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中小企业几乎存在一个共同的事实:管理费用及综合成本的增长幅度比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大,所以到一个临界点就出现亏损,而企业好象发展得不错,规模见长,“产品卖得越多越不挣钱”,老板们百思不得其解。
日常生活的价值悖论同样被中小企业的老板所遵循:小病不及时就医,导致大病出现和治疗费用的急剧增加,何苦呢?信息化帮助企业尽快解决企业的很多问题,目的就是避免“积重难返”,如果企业真的病入膏肓,信息化也就无效了。所以,老板们不走出信息化的价值悖论和管理怪圈,要长期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只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已经需要治疗(治病与保健共存)。
结局悖论:
同样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投入,也具备信息化的管理思路,但效果不甚理想,这也是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有这样几个问题理当引起关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前状况
1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当前,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又过去简单的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重点行业中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证明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在重大工程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实现这一转变的企业数量却少之又少,以大中型企业为例,15000家企业,只有不到15%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中小企业的比例则更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
2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当前,企业类型、行业归属以及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从企业类型上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升速度较快的企业、具有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发展速度较快,而其他企业,如中小型企业、效益较低,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则信息化发展较慢;另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和市场程度较高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其他行业则发展水平较低。
3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建设速度较快而获益较多,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有所增加。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生产压力和销售压力等也日益增加。而且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重要的环节,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所以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另外,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的应用与发展,使得现代商业的部分特征越来越突出,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了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不断提高的客户需求以及全球性的的竞争等,要求企业在应对这些变化时,不得不调整其组织结构与经营方式。而事实上,我国的部分企业应在调整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过程中,更多地利用了信息资源,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速度。而且,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都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项目。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有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借助因特网开展商务活动。
二、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1加快智能信息化发展
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而促使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发生转变,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使得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逐步走向智能化,从而全方位促进企业的发展。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具有一定隐蔽性的信息,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利用,从而使得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2重视电子商务的应用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电子上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同时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这样能够显著缩短企业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反映到决策层的时间,提高决策效率,从而促使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做出及时的、准确的调整,以能够提供具有独特性的产品与服务,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网络,是企业搭建电子商务系统的基础,首先要求企业采用自动化办公方式,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ERP系统,将生产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计划、仓库管理等重要环节进行有机的联系,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而且这也是电子上午最为核心的支撑系统。
3健全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
健全企业信息化组织结构,首先要完善的就是决策层。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点,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企业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要求企业变革管理流程,实现管理团队的重组,而实现这些都必须以得到决策层的支持为前提。其次是技术层。技术层要坚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即制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必须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同时具有独特性,而且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技术外包。
4重视人才的培养
当前,市场竞争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技术竞争转变为更加宽泛的“人才”竞争。因此,我国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队伍,从而更好利用信息技术。另外,企业还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人才提供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并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