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01:50: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美术生自我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60-01
美术教学作为一门个性化的教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学生大多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上,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特长,使每位学生得到个性上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就高中美术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美术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差异,不应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美术,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风格等需要,不进行"千人一面"的教学,让学生能在美术课程中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给予学生感悟、理解,对他们进行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体现美的教育,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美术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中,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对美术审美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对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带来了影响。这样,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到学生个性差异,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不致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从根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时教师要发掘学生优势,重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兴趣、学习方式和教学的相互作用,并要注重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同时充分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和生成性,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强调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使之能够在多元的社会环境里实现自身价值。
3.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师不仅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人才观,还要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生态资源观、全纳效能观、发展观和评价观,美术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正是从新的角度诠释了这些教育观,以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从而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社会要求,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3.1 预习的要求。预习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要的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自我指导实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调动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高中美术教学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一、深读教科书,合理把握教材
现如今的高中美术教材涵盖范围非常广,更多的突出学生的活动与表达,教学内容也有所拓展,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为例,分为欣赏、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摄影/摄像九个模块编写。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合理把握教材。
1.以学生为本,内容选择以学生生活及需要为出发点,方式方法也力求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2.教学互动,改变以往的单纯授课、满堂灌的模式。提倡给学生以表达的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陸,尤其在作业设计中,强调学生动脑、动手。
3.以提高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为重要目标。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设计、手工,都作为审美活动,培养“眼力”,提高“品味”。
4.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欣赏模块,也有资料查询,信息处理,讨论表达,艺术实践等环节与活动。
二、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合理的引导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三、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给他们以无限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促进知识、技能的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美术教学的重心。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以及注重技能的训练已不再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了。美术是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图形化语言,通过图像传播信息,交流情感。所以,要进行欣赏与创作,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互动、拥有丰富信息资源、自主活动形式并能高度激发课堂学习的情境非常重要。在这个环境中,变个体的学习为小组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课堂知识为生活经验;变技能训练为能力培养。一旦课堂变成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场所,学生很自然地会认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四、转变评价方式,以赞赏代替批评,树立学生创作的信心和勇气
习惯了具象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于抽象作品学生有些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作品更是缺乏自信心。
新课改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提出多角度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对名画、名作评价,对自己学习行为和自己作业的评价,学会对同学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教学中还应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让学生能够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评价意识,这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用赞赏代替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面对学生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创作出的作品,我往往表现出非常惊喜的神态,并用赞赏的口吻称赞道:真不错!非常漂亮!很有创意!……教师于万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要知道,你的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语,会增加学生多大的自信和勇气,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学生有了自信和勇气,就呢面对现实。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评价自己、同学甚至画家的作品。要让别人心服口服,必须言之有物、以理服人,这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示范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现如今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但是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还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人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自从有了电脑,美术老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没有美术基本功同样也能上美术课。教师只会“动口”而不“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
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技法演示相互结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优势。
六,开发本土教材,弘扬民间艺术
从2002年起实行多学科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将文化课知识作为研究的重点。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够,把美术知识与历史、地理知识结合不但能整合美术资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一美术欣赏课中有民族服饰、民居等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整合历史、地理知识,把傣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习惯,美术文化特色进行单元学习,学生们不但能将文化课的知识进行拓展,而且寓教于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2.课程形式上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无法保证多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课堂模式成了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发“三学一验”的教学模式。“三学一验”教学模式为自学、导学、研学、检验四个环节,其中自学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研学、检验在课上完成。这一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主动学习的阵地。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科实际成为研究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
(1)课前自学。在教学进行之前把课程系统单元整合,请学生按单元系统自学。例如雕塑艺术部分,在课前把需要自学的要点制成自学提纲,并下发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提纲,在完成自学提纲的前提下还布置了若干思考题,布置的思考题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
(2)课上的导学。五十八中的学习模式是分组制。班级的各小组已相对完善,组长负责制,并且在班级的座次也安排的很合理,这就解决了课堂的许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导学完成得很顺利。再以雕塑艺术部分的“外国雕塑撷英”一课为例,按教材体系把教材内容按时间和区域在自学提纲中分成六部分,小组自由选择,可以多选。
(3)研学环节最精彩。在课上各小组展示课件,展示准备的作品,介绍雕塑家,总结本组提纲的雕塑艺术特色等。如发言中有问题和不足,本组成员一同完成,也可其他组补充。这样一来,生动的课堂就出现在教师面前了,更惊喜的是学生的自我总结更让我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他们没有如此优秀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总结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总结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这让课堂变的更加鲜活,生动。
(4)检验环节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还可以变为展示内容后面的单元进行展示,这就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无法检验的弊端。在课堂上期待已久的学生们的热情目光,感受到了他们释放的深藏已久的学习热情,创造性与主动性就是这样被调动起来的,这也成为教学中一个特色。在这段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科教学一直以来处于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这些都成为教学的屏障。自五十八中的“三学一验”教学模式运用以来,更加明确了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改变了美术课堂的那种生、死、硬的印象,作新型的美术教师,为学生营造全新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找到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新路。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教学课时数增加了,由过去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二是教材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美术鉴赏变为五个系列、九个模块,增加了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才能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单就增加的八个模块而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提出了极大挑战。面对巨大的挑战,通过积极参加并组织市、区培训,不断明确理念,理清思路,读懂课标,学习意见,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能促进师生交流、师师交流、探讨、实验的平台。课改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能促使师生充分施展自己特长,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探讨各种教学形式,呈现“异彩纷呈”教学效果的舞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必先实现专业化,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的发展是不可能专业化的,只能是“教书匠”。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教学地位的改变,这也是课程开发的又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 王迎梅,陕西省西安市第26中学教师。
我校对通过每届高一新生持续八年的问卷调查发现,我们高中生的艺术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而中小学美术教育似乎没有真正达到促成学生成长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十多年美术学习,但是现在每年仍有超过8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依然认为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对艺术敬而远之甚至抛弃。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我们发现高中生并不是不想接近艺术,而是苦于无法接近艺术。
美国国情报告《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就曾指出:“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在校内外和各个学习阶段上个人学习经验的中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其实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只是具体的实施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够。近几年我校实施了高中美术模块《摄影》教学,并进行了新的改动和补充,通过一系列的课改实践发现,高中美术的教学和学生的获取是可以有所改观的。美国教育学家艾斯纳也曾说过:很多年轻人正由于缺少技术,往往滋生出一种“在美术上,我不行”的想法,觉得没有天赋。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行之有效地既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又同时让他们发展起艺术表达所必需的技巧。艺术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能的,怎样使艺术教育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并影响其后续发展,经过考察、筛选和实践,选修模块《摄影》渐渐显露出它独特的优势和延展性。
我校属于城市繁华地带,学生都有手机,爱用手机拍摄,发微博晒照片,无形中对摄影较为关注。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发展、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状况的方法,也找到一条最容易通往艺术的求学之路。《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曾指出:“课程的扩充主要不是为了使学生能胜任具体工作,而是为了通过他们所关注的并可能使他们受益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整个高中教育是最本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针对本校高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特征,对课程设计和设置方面就做出各种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并形成新的课程设计,将摄影技能和美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铺展开来。例如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对摄影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审美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再推进新的课程。
附表1: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学生经常运用摄影,却认为自己不善于摄影,对摄影也有着各种误解,而《摄影》课程教学用书设置中规中矩,理论性强。为了打消学生畏难的顾虑,培养兴趣,我校依托教材原型,但没有完全沿用课本重点讲解器材、理论术语,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特点对教材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查找大量摄影资料之后,“LOMO主义”这一国际上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兴摄影观念就跳入了设计视角,我校以此为起始带动学生兴趣、由简入繁、建立信心、层层推进。
LOMO主义风格摄影是指拍摄时的一种态度,不用在乎光圈、快门,不用追求角度、构图,最重要的是享受拍照的乐趣,追求真率无邪,自然流露。LOMO主义摄影观念及作品实例的展示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视角崭新的大门,学生惊奇地发现摄影就在身边,街头一只流浪猫,天空一架飞机的身影,地上斑驳的投影,无数美好的事物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记录,周围司空见惯的平凡场景都能成为富有艺术气息的承载物。学生从繁重不堪的课业学习中品味到难得的艺术享受和快乐,品味到了成就感、幸福感,我们的教育也从而获得了实效。
附表2 《Lomo主义十个摄影规则》
“每一双眼睛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世界,每一只眼睛也拥有同样的世界。每一双、每一只眼睛都是宇宙隐蔽着的一个秘密中心,它重新为自己构筑了世界”。学生好奇地用最新拥有的第三只眼去捕捉身边随处发生的瞬间,课后的实践大都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新鲜、年轻、冲动的艺术表现是那么轻松而来。通过镜头,只言片语却如此强烈地迸发出艺术气息,这些尝试让学生感到欣喜。从踌躇不前到跃跃欲试,初尝收获的学生开始一点点地爱上了这门课程。对摄影科技的畏难情绪,或对日常摄影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都转化为带着自我实现意识的自由创作。学生也想拥有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其实这些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长久地压抑或缺少挖掘)却始终苦于无法表达,但是一朝给予他们方向和方法,高中生就能够通过学习积累和对艺术的自省而与艺术亲近。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实践一边遇到各种具体问题,他们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摄影构图章节,而这节内容在今后实际生活中也是一项十分实用的技能。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培养高级摄影师而开设的集训班,此次模块的教育主旨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事物的美,并能够把它表现出来,即便对身边最平凡的事物,也可以发现他们的独特之美,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逐渐具有了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发现世界的能力。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了美学范畴的重要知识,并通过实践切实运用到生活实际,此时的艺术教育是真实的,朴实的、可信的、温暖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
在教学中,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穿交织其中,技法不是主体。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艺术教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就渗透其中:艺术从来就不是人类的,学生要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并延伸到以后的人生中。一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曾写下长长的感言:“我认为摄影师就是能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的人。即便你只拥有一个像素很低且无防抖功能的手机,但笔者相信,美丽仍可在淡淡的夜影下感受到。笔者不否认精心制作出的美是美,但我也承认不经雕琢的美更为自然。”甚至,学生们在摄影行为背后终于找到了审美的本质:“那幅像流光一样的照片,就是在面对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旁拍摄的,我不曾想到竟会这样美丽,之后又用黑白效果制作,得到的完全是另一种意蕴,如浓墨落入清水,散落出丝丝墨痕。我所寻求的是一种美的感觉,一种效果,而非一些行为艺术所刻意做出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能有这样的艺术批评意识是多么的可贵和难得!
通过摄影的大胆课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们发现:摄影教学设定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学生传播技能和概念,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既有挑战性又有教育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获得其艺术目的,一方面注意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参照学生背景、能力和观念的多样性,课程内容包容全体学生,体现美术的多元化特征,使教学和课后的活动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爱上了这门艺术,并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去郊外拍摄,实践课堂上他们还对所学过的每种构图法、用光法,进行比较和总结。有的学生每天拍上学路上不同的朝阳,有的同学每天放学在回家的路上寻找题材,拍下生活点滴,记录着成长的点滴。同学们开始主动去美术馆看展览,翻阅相关艺术书籍,关注艺术动向,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作品,他们体验着人间动人的美好并表现出来,即使是平凡的,即使是不够漂亮的,即使是忧伤的,但是他们能够在摄影的过程中体味到幸福与收获。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拍下照片,仅仅是想表达幸福的感觉。世界千般变化,世迁,我跟不上节奏,却能享受阳光的温暖,微笑着面对世界,微笑着沐浴阳光,微笑着工作学习。我找到景物聚焦、按下快门,凝结这幸福一刻,将瞬间变为永恒,得到的是在看到这组照片时,一个会心的微笑。”
每个环节结束,学生的作品都通过课堂、校园照片墙等活动展示出来,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甚至连家长也参与了进来,这样大大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生手机里不再是睁着大眼比划着手势的大头照和晒饭照,而是充满了富有创造力的日常抓拍。师生都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了艺术体验和成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美存在的意义,找到了成就感。一位学生在考上大学后,曾在微博中这样谈到摄影对他的影响:“时光就这样一点点从生命中踱去,我们总是抓不住,看不着,就让它从我们眼前溜走,所以,我总是拿着相机,对着最熟悉的又觉得陌生的世界聚焦,按下快门,将这世事的白云苍狗静止。”而这句话正是他在高二课程进行中曾为照片写下的一段感想。从淡漠到热爱,从茫然到投入,学生在作品里散发的艺术气息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触动着为师者的内心。思考正是由这样一些令人惊异的“见”所构成:洞见,发现,觉察,醒悟,使眼睛醒来。我们的学生终于由懵懂的徘徊者转化为门内的思想者,学习之旅总是会结束的,但摄影课改所带来的附加值却可以继续充实下去。
综上所述,《摄影》课改带来了三个教学理念、模式的新变化,即:1.课程设置的变化:课程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考虑到学生长远的发展,影响到这些孩子的一生;2.评价方式的改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判断,他们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力量,评价的方式也多元化呈现,师生、生生、家庭、社会等力量都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补给;3.学生的变化:学生终于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自觉走向生活,走进艺术,开启了接近美术、提升审美的旅程。
过去,大家总是设法把景物全都塞进取景框,那只是简单的记录。而现在,让照片带着感情说话,那就是艺术的升华。摄影作品看似只是一个表象,一个载体,但那一张张照片背后是沉甸甸的艺术之旅的体验和收获。让这些艺术知识与体验影响他们的未来吧,因为那是艺术教育结果的映照。《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有一条提醒并预示着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同样,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不算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歌唱的技能,还包括了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高中摄影课程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精英、摄影家,我们的教学是希望学生从课程中、实践中学会品味艺术,拥有创造力,并能够将此能力贯穿一生。借用往届生的一句话:“也许你不信,这是我在沙坡用手机拍的照片,原来,小小的手机也能承载广袤的沙漠、无垠的湖水、万丈的光芒。因为摄影,我热爱生活” 。希望学生们喜欢摄影课程带给他们的意外礼物,也希望摄影课程能够收获这样的结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合作学习由于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美术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采用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1.加强美术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我们现在的湘版教材相对知识面广,知识结构相对松散,所以学习新课时对课前相关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就显得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讨论正是由于学生对课前相关资料准备不足而无法深入全面地展开。资料的收集可以是告诉学生相应的网址,引导他们查询,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小知识。加强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使小组讨论更加活跃,并且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也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
2.学习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化。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5~7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在学习中,小组中有一个主发言人,类似于教师备课有一个主备人,其余的同学共同讨论之后由主发言人发表意见或回答问题。
3.增强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
如何加强小组成员的管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小组活动前明确目的,在讨论或制作中围绕“目的”有的放矢地去做,避免因目的不明确而造成小组合作混乱。(b)提出确切要求,目的是学生将要达到的终点,要求就是达到终点的步骤与方法。我在教授高中美术课本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时就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了解具象、意象、抽象这三种艺术语言形式,然后把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余的同学回答,在别的小组会的情况下就由学生自己解决,最后由有我总结。对于学生讨论中的争执,教师要发挥指导者和督促者的作用,加入他们的讨论并提出具体要求。例如:考虑周围正在专心致志学习的同学的感受;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用来综合争执中各方的优点,并提出更好的想法。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要求更好地管理自己。
4.重新定义小组学习中的互帮互助。首先,小组学习中的互帮互助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今的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探索者,学生间的讨论和制作有时也会出乎教师意料,并启发教师的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进行启发性帮助。如学生在学习抽象美术的时候有很多问题不能立即理解,我就通过书法这一抽象语言来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其次,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a)针对学生忘带工具的问题,加强小组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如果没带工具时希望别人怎么做?他现在没带工具我能做些什么?这样学生会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去帮助别人。(b)小组讨论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多做些,能力弱的学生少做些,人人都动手做。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请教别人,教的学生只讲自己的理解,而不替对方做。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为了集体的荣誉,学生会齐心协力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全员参与中学生的知识技能都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