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传统npv法的基本模型和原理
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贴现的(如dcf法)和非贴现的两种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来说,dcf法更为科学。这是因为dcf法有两个明显的优点:首先,它奉行“现金流至上”的信条,账面上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创造的财富;其次,它遵循了货币时间价值、机会成本、收益与风险对称等基本的财务理念。传统的npv法就是dcf法中最基本的一种。
其中:r ——贴现率(机会成本率,通常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代替);t ——自由现金流产生当期;fcft——第t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n ——项目的经济寿命期;i0——初始投资额。
传统npv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为:在一个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内,对企业经营将产生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fcf)进行预测并按一定的贴现率加以折现,然后再减去期初的总投资,就得出这个项目的净现值(即npv)。若npv为正,说明该投资能创造财富,应该采纳;反之应该放弃。可见,npv法不仅具有dcf法的基本优点,而且由于它是个绝对值指标,具有可加性,因此能够进一步用来评估一个项目组甚至一个公司(看成是多个项目的组合)在未来可预见期内的投资价值,即:各个项目现金流的npv之和。因此,相对于其他dcf法(如irr法),用npv法进行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更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传统npv法的缺陷
npv法从理论上讲是投资价值评估中最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的npv法却存在两个很大的缺陷。
缺陷一:它只适于项目投资前的预测评估,无法在项目开始后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合理的考评。
因为每一期的fcf都会受到当期净投资(当期营运资本的净增加+当期资本支出-当期的折旧摊销)的影响,增加投资会减少当期fcf,反之则会增加当期fcf,然而压缩或推迟投资可能使企业长远价值受损。所以,单从各期产生的fcf多少来看,并不能成为衡量项目实施业绩的指标,无法为管理者的后续管理提供真实信息,甚至可能使管理者做出有损企业长远价值的行为
缺陷二:它假设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项目本身是确定的。
但事实上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项目未必会按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运行,从而使得现金流的预测失去依据,进而使传统npv法的计算失去意义。所以在企业所处环境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或项目本身的风险较大时,传统npv法显得苍白无力。
三、传统npv法的延伸
(一)现金增加值(cva)法
针对前述传统npv法的第一大缺陷。我们必须找到这样一种模型,它能自始至终从现金流的角度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的定期评价,从而既秉承npv法的精髓又能克服npv法在项目实施业绩评价中的缺陷。这个模型就是“cva”(现金增加值)法。cva这个概念最早由erik ottosson & fredrik weissenrieder提出,它是通过对传统npv模型的改造而来。我们通过npv模型与cva模型之间的转化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cva基本框架有个初步了解:
上述模型中需要说明的地方:1.前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指标含义在这里不再赘述,其他指标的含义将在正文中加以说明。2.上述模型中标有和的参数在cva原型中分别是用ocft和ocfdt来描述的,在这里笔者将它们作了调整,以便与前文中的npv模型参数保持一致。
从上述模型的推导演化中可以看出,项目现金流的npv值就是cva的pv值(折现值)。cva模型与传统npv模型的区别就在于对初始投资资本的处理方式不同。cva模型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fcfdt,它表示企业第t期的现金流需求量。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各期的现金流需求量的折现值等于初始投资资本额。从反映的财务内涵来看,(若按年考察)fcfd就是指使得项目现金流的npv值为零时的预期每年现金流量,也就是投资者要求的平均每年最低的现金流报酬。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fcfdt是一个年金概念,而在考虑了通货膨胀率且通货膨胀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fcfdt就近似于一个固定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先通过固定增长模型推导出第1期的fcfd,然后依次乘以通货膨胀率算出以后各期的fcfd值。
因为:
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在现金流永续增长假设下的现金流现值,第二项表示从第n+1期开始直至无穷期的现金流的现值,两者的差额即为第1期至第n期(也就是项目的经济寿命期内)的现金流现值,而根据fcfd的定义,这个值应该等于初始投资资本额i0。
所以:
从而:fcfdt=fcfd1(1+inflation)t-1
对fcfd的涵义和计算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再来分析cva的财务内涵。从模型中可见,cva是fcf与fcfd的差额,它反映的是各期产生的现金流在满足了必要的现金流需求后的剩余额,是一种剩余现金流的概念,因而称为现金增加值。这在理念上与eva指标类似,是对资本机会成本的考虑,因此也拥有和eva 同样的优点。从这一点来看,用cva评价比直接用fcf具有更好的价值相关性。而且cva也是一个绝对值指标,与npv一样具有可加性,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而与eva相比,cva是现金流的概念,它符合npv对现金流最大程度的关注,更好地继承了npv的本质,即cva法在弥补传统npv法的缺陷上要优于eva 法。
因此,我们既能通过对cva的事先测定估算出项目现金流的净现值,又能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按期计算cva 指标,从而使项目npv值的评估达到周期化,有利于管理者在后续投资管理中及时获得该项目信息的反馈,并指导其在项目的后续决策中做出相应的控制(或放弃或修正或扩大投资等),以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cva模型能够在继承传统npv法本质的基础上较好地弥补传统npv法前述的第一大缺陷,从而使现金流分析法贯穿于投资评估和评价的始终。
(二)实物期权(real options)和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s)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克服传统npv法的第二大缺陷。如前所述,传统npv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企业环境是确定的,因此项目将按可预见的轨迹运行,从而能据此预测出项目经济寿命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再折现求得净现金值。但事实上,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项目本身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恰恰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也就拥有了应时而变的弹性,比如推迟投资、放弃或中止投资、扩大投资、柔性投资等。由于企业获得了这种弹性带来的选择权,一方面使得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显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能预测出未来现金流,按传统方法来评估得出的npv值也可能低估了项目的潜在价值。因为这种由不确定性衍生出的管理选择权是有价值的,一般把它称为“实物期权”。在项目投资评估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这种期权的价值。当然,对实物期权的识别并非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在这里,笔者的意思是要提醒决策者们,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必须要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该投资项目是否附有相应的管理选择权。管理选择权的存在增加了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但是用传统npv法显然无法反映这种“实物期权”的价值,所以需要找出一种能将实物期权价值同时反映出来的新模型,于是笔者想到了“决策树模型”。用决策树法来计算项目的价值仍然是按npv法的思路来做的,只不过它考虑了项目后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管理行为,并据此预测未来现金流,并按不同情况出现的概率大小对不同的现金流赋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将现金流折现并乘以相应的权数,最后再减去初始投资资本。因而决策树法的本质仍是npv法,但比传统npv法考虑得更全面,更适合于不确定环境下项目的评估。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价值管理日益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得到显现,以现金流折现为显著特征的npv法是我们在投资评估中最值得提倡的,但是传统npv法在对项目实施后的控制评价以及对项目本身不确定性的反映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传统的npv法加以延伸,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前提下引入新的参数,优化其模型。cva法和决策树法保持了npv法的精髓,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npv法的缺陷,在投资评估中我们应该把cva法和决策树法相结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保持充分的意识,并对项目的评估进行周期化,从而使以npv为导向的评估方法在投资决策中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其中:r——贴现率(机会成本率,通常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代替);t——自由现金流产生当期;FCFt——第t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n——项目的经济寿命期;I0——初始投资额。
传统NPV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为:在一个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内,对企业经营将产生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FCF)进行预测并按一定的贴现率加以折现,然后再减去期初的总投资,就得出这个项目的净现值(即NPV)。若NPV为正,说明该投资能创造财富,应该采纳;反之应该放弃。可见,NPV法不仅具有DCF法的基本优点,而且由于它是个绝对值指标,具有可加性,因此能够进一步用来评估一个项目组甚至一个公司(看成是多个项目的组合)在未来可预见期内的投资价值,即:各个项目现金流的NPV之和。因此,相对于其他DCF法(如IRR法),用NPV法进行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更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传统NPV法的缺陷
NPV法从理论上讲是投资价值评估中最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的NPV法却存在两个很大的缺陷。
缺陷一:它只适于项目投资前的预测评估,无法在项目开始后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合理的考评。
因为每一期的FCF都会受到当期净投资(当期营运资本的净增加+当期资本支出-当期的折旧摊销)的影响,增加投资会减少当期FCF,反之则会增加当期FCF,然而压缩或推迟投资可能使企业长远价值受损。所以,单从各期产生的FCF多少来看,并不能成为衡量项目实施业绩的指标,无法为管理者的后续管理提供真实信息,甚至可能使管理者做出有损企业长远价值的行为
缺陷二:它假设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项目本身是确定的。
但事实上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项目未必会按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运行,从而使得现金流的预测失去依据,进而使传统NPV法的计算失去意义。所以在企业所处环境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或项目本身的风险较大时,传统NPV法显得苍白无力。
三、传统NPV法的延伸
(一)现金增加值(CVA)法
针对前述传统NPV法的第一大缺陷。我们必须找到这样一种模型,它能自始至终从现金流的角度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的定期评价,从而既秉承NPV法的精髓又能克服NPV法在项目实施业绩评价中的缺陷。这个模型就是“CVA”(现金增加值)法。CVA这个概念最早由ErikOttosson&FredrikWeissenrieder提出,它是通过对传统NPV模型的改造而来。我们通过NPV模型与CVA模型之间的转化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CVA基本框架有个初步了解:
上述模型中需要说明的地方:1.前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指标含义在这里不再赘述,其他指标的含义将在正文中加以说明。2.上述模型中标有和的参数在CVA原型中分别是用OCFt和OCFDt来描述的,在这里笔者将它们作了调整,以便与前文中的NPV模型参数保持一致。
从上述模型的推导演化中可以看出,项目现金流的NPV值就是CVA的PV值(折现值)。CVA模型与传统NPV模型的区别就在于对初始投资资本的处理方式不同。CVA模型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FCFDt,它表示企业第t期的现金流需求量。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各期的现金流需求量的折现值等于初始投资资本额。从反映的财务内涵来看,(若按年考察)FCFD就是指使得项目现金流的NPV值为零时的预期每年现金流量,也就是投资者要求的平均每年最低的现金流报酬。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FCFDt是一个年金概念,而在考虑了通货膨胀率且通货膨胀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FCFDt就近似于一个固定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先通过固定增长模型推导出第1期的FCFD,然后依次乘以通货膨胀率算出以后各期的FCFD值。
因为:
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在现金流永续增长假设下的现金流现值,第二项表示从第n+1期开始直至无穷期的现金流的现值,两者的差额即为第1期至第n期(也就是项目的经济寿命期内)的现金流现值,而根据FCFD的定义,这个值应该等于初始投资资本额I0。
所以:
从而:FCFDt=FCFD1(1+Inflation)t-1
对FCFD的涵义和计算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再来分析CVA的财务内涵。从模型中可见,CVA是FCF与FCFD的差额,它反映的是各期产生的现金流在满足了必要的现金流需求后的剩余额,是一种剩余现金流的概念,因而称为现金增加值。这在理念上与EVA指标类似,是对资本机会成本的考虑,因此也拥有和EVA同样的优点。从这一点来看,用CVA评价比直接用FCF具有更好的价值相关性。而且CVA也是一个绝对值指标,与NPV一样具有可加性,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而与EVA相比,CVA是现金流的概念,它符合NPV对现金流最大程度的关注,更好地继承了NPV的本质,即CVA法在弥补传统NPV法的缺陷上要优于EVA法。
因此,我们既能通过对CVA的事先测定估算出项目现金流的净现值,又能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按期计算CVA指标,从而使项目NPV值的评估达到周期化,有利于管理者在后续投资管理中及时获得该项目信息的反馈,并指导其在项目的后续决策中做出相应的控制(或放弃或修正或扩大投资等),以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CVA模型能够在继承传统NPV法本质的基础上较好地弥补传统NPV法前述的第一大缺陷,从而使现金流分析法贯穿于投资评估和评价的始终。
(二)实物期权(RealOptions)和决策树模型(DecisionTrees)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克服传统NPV法的第二大缺陷。如前所述,传统NPV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企业环境是确定的,因此项目将按可预见的轨迹运行,从而能据此预测出项目经济寿命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再折现求得净现金值。但事实上,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项目本身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恰恰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也就拥有了应时而变的弹性,比如推迟投资、放弃或中止投资、扩大投资、柔性投资等。由于企业获得了这种弹性带来的选择权,一方面使得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显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能预测出未来现金流,按传统方法来评估得出的NPV值也可能低估了项目的潜在价值。因为这种由不确定性衍生出的管理选择权是有价值的,一般把它称为“实物期权”。在项目投资评估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这种期权的价值。当然,对实物期权的识别并非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在这里,笔者的意思是要提醒决策者们,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必须要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该投资项目是否附有相应的管理选择权。管理选择权的存在增加了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但是用传统NPV法显然无法反映这种“实物期权”的价值,所以需要找出一种能将实物期权价值同时反映出来的新模型,于是笔者想到了“决策树模型”。用决策树法来计算项目的价值仍然是按NPV法的思路来做的,只不过它考虑了项目后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优管理行为,并据此预测未来现金流,并按不同情况出现的概率大小对不同的现金流赋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将现金流折现并乘以相应的权数,最后再减去初始投资资本。因而决策树法的本质仍是NPV法,但比传统NPV法考虑得更全面,更适合于不确定环境下项目的评估。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价值管理日益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投资项目评估决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得到显现,以现金流折现为显着特征的NPV法是我们在投资评估中最值得提倡的,但是传统NPV法在对项目实施后的控制评价以及对项目本身不确定性的反映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传统的NPV法加以延伸,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前提下引入新的参数,优化其模型。CVA法和决策树法保持了NPV法的精髓,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NPV法的缺陷,在投资评估中我们应该把CVA法和决策树法相结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保持充分的意识,并对项目的评估进行周期化,从而使以NPV为导向的评估方法在投资决策中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莎.阿姆拉姆,纳林.库拉蒂拉卡.实物期权: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由美国斯特思・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以便于经营者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EVA是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剩余收入,它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管理层表现的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和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尽管很多企业对投资决策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也采取了相应配套的分析方法,但是具体操作结果却不大理想。因为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这使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企业公告的净收益为零,阅读者必会认为企业的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在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显然,会计利润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尽管公司仍要交纳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但实际上它已处于经济亏损状态,只有股东资金的成本像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之后,剩余的才是真正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免费资本的幻觉,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股权资本的极大浪费,以致于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效益低等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
如果以EVA为决策依据,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任何一项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来源,同样如此。投资者至少应该从公司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EVA为正,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营业净利大于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成本,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如果EVA为负,则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营业净利润不足以弥补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费用,是在耗费企业资产,毁损了原有的企业价值;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二、EVA与现行主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比较
(一)EVA与NPV的比较
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一直是被财务管理专家们青睐的决策方法,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净现值法(NPV,Net Present Value),它被认为是公司投资决策的最佳方法。NPV决策的决策标准是:当NPV为正时,说明该投资项目能为公司创造新增价值,应接受该投资项目;反之,当NPV为负时,则拒绝该项目。NPV的决策标准正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即公司投资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应该创造出超出其初始投资的价值,否则,该项目就没有投资价值。
NPV是一个时点概念,它衡量的是在某一点上的公司价值或财富的净增加值;而EVA是一个流量概念,它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公司的新创价值。张纯(2003)认为,EVA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比传统的折现现金流方法更为现实、直接,将代表投资的现金费用作为资本而非当期支出加以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更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也能更好地跟踪企业的价值。因此,从这点看,EVA具有NPV无法取代的优势。
EVA能够统一项目各阶段评估的标准。
1.EVA可以进行项目前的评估,即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它采用的方法是预测项目每年可能带来的EVA,并将其贴现成现值,实际上贴现EVA方法和NPV方法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即EVA现值=NPV,而NPV方法是目前常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所以EVA也有此功效。
2.EVA可以进行项目后评估,即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EVA作为项目评估具有优势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可以将项目前后的评估统一起来的。采用NPV法预算的项目一旦被实施和资金被投入,几乎没有人检查实际现金流是否与预期相一致,某些资本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免费使用,从而造成拖延工期、挪用专款等损害股东价值的行为。这样,尽管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对所有资本及其成本给予了考虑,但后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跟踪,致使项目预算几乎是形同虚设;而以EVA作为评估标准不会再造成项目评估脱节的现象,因为EVA在进行项目后评估时具有跟踪功能,可使项目预期投入的资本及其成本均在后期的实施中得到充分的反应。只有利用EVA才能将项目各阶段联系起来,实现项目预算、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的有机统一。
(二)EVA与ROI的比较
投资收益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是较为普遍的指标,主要应用于投资决策。以ROI作为评价部门业绩的指标,部门经理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的利润)或减少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当投资项目高于资本成本而低于部门目前的ROI时,部门经理会放弃这个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缩减投资额。任何低于部门ROI的投资项目或资产项目均会成为不投资或被处置的对象,因为此项目或资产会降低公司的ROI。部门经理依据这个仿佛符合逻辑但却十分荒唐的道理,会将部门的投资额缩减到只剩一个投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ROI最高,但其投资额却很少。因此,从投资收益率高实际并不能推导出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多于投资收益率低的公司;以EVA作为评价部门业绩的指标时,任何EVA值大于零(或收益大于资本成本)的投资机会都会得到企业和部门经理的赞同;反之,就会被否决。而增加那些收益大于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EVA就会增加。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了一致性,公司希望部门有较高的而不是较低的EVA。因此,在投资决策中,EVA都要比ROI科学得多。
三、基于EVA的投资决策分析的优势
EVA考虑资金成本的理念使经营者可以对任何选择进行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和衡量,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正如1995年采用了EVA模式的Boise Cascade公司的CFO乔治・哈罗德(Georgre Harad)所说:“当你让资金成本在整个组织之内成为一个货币指标时,人们就会密切关注手中的投资。我们对此感到惊喜。虽然我们的大多数经理在财务方面是内行,但EVA还是带来了重大变化”。基于EVA的投资决策分析具有以下优势:
(一)EVA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标准
企业一旦确定将EVA作为一切决策的中心标准,任何增加EVA值的投资都应进行,任何减少EVA值的投资都应摒弃。EVA可使经营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因为它要求考虑包括股本和债务在内所有资本的成本。这一资本费用的概念会令经营者更为勤勉、明智地利用资本以迎接挑战、创造竞争力。因此,应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EVA计算方法,进行一些具体科目的调整。以EVA为衡量标准,经营者就不会再做虚增账面利润的傻事了,他们能更自如地进行进取性投资以获得长期回报。只有真正理解EVA以优化行为为目标,才能掌握经济增加值的精髓。
(二)EVA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由于EVA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应用该指标能够鼓励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等。这样就能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促使企业经营者不但注意所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而且要考虑所运用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大小。EVA并不鼓励盲目投入,如果战略性支出并不能在以后的收益期间得到补偿,就能在以后会计期间的EVA值很清楚地看出来。
(三)EVA适用于对所有行业的评价
假设两个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同,那么即使它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是相等的,但在损益表中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同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为更多的利润。这样,资本结构差异就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个因素。显然,单纯依据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无法准确计算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事实上,股权资本收益率是股东期望在现有资产上获得的最低受益,不同的企业所预期的资本收益是不一样的。同时,EVA还考虑了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股权资本不再是免费的,因此剔除了资本结构的差别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此外,EVA能将不同投资风险、不同资本规模和资本结构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评价,它适用于对所有行业的评价。
(四)EVA确立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
EVA可鼓励管理层根据需要对战略性支出进行调整,对那些会为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方面进行投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EVA可深入了解到资源配置有效性遭到破坏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公司采用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来审核项目方案,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很不错,但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因为达到现金流量目标对经营者并没什么实际好处,他们不会真正确保项目的预期现金流得到实现。公司高层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派出强硬的监管人员以获得项目经理对现金流预期的有力说明。监管人员不停地盘问,而项目经理则进行反驳,其结果是整个项目预算过程充满了相互欺骗。EVA对资本成本概念的引入使经营者能更加理智地使用资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经营者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能达到预期的EVA增长目标,吃亏的是自己,因此不会对增长目标讨价还价。同时,由于资本成本的存在,经营者将更为精明、审慎地使用资本,因为资本费用直接与其收入挂钩,而这对每次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五)采用EVA,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报酬系统
在解决学习问题的时候,高考状元们的视角与一般学生完全不同。这些状元们都是各省高考最终的文理科第一名,满分750元,他们往往超过700多分,他们的答案几乎就是标准答案。他们的学习方法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学生、能提高学习成绩的学习方法。他们的方法实用性、操作性强,能够直接锁定每门功课的核心知识点、必考点,精辟分析知识的用法和考法。学生这边看完,那边就能用得上,效果令人振奋。编委之一著名高考研究专家王薇薇教授被称为教育奇人,她的方法精髓完全奉献在这套方法里面。
《状元高分学习法》光盘由北大博士、专家和高考状元主讲英语、数学、语文等每一门学科最精妙的学习方法,只看一遍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只需10天就能让孩子脱胎换骨,直接模仿或套用即可掌握,效果立竿见影。实用性强:日常学习+复习冲刺+考试技巧,学习手册内容是各科重点、考点的精辟解析,光盘和手册配合使用,每天仅需30分钟,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疯狂爱上学习,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参加《状元高分学习法》应用实验的1250名毕业生中,在高考中有1173人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升学率高达93%,其中两人成为高考状元,创造了惊人的神话!《状元高分学习法》是适合中国孩子的学习方法,应试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最快,考试得分最高,学习只要稍加应用,成绩即可得到不可思议的迅速提高,《状元高分学习法》自问世以来,已经让上百万名学生鱼跃龙门,圆了梦想!
首先看一下书画的大致分类!
一、书画大致分为九类
1.立轴
2.屏条
3.对幅
4.横披
5.手卷
6.册页
7.镜片
8.扇面
9.屏风
其次是中国书画作品的简介。如何鉴赏与保藏,笔者想,这些都有一定的学问在里面的,让我们一起探讨这里面的哲学奥秘!
二、中国绘画的基本入门鉴赏方法
1.气韵生动
2.骨法用笔
3.应物象形
4.随类附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7.布局章法
8.印章题跋
用笔描绘物体的气韵,生动形象,随着完成的图画附上画龙点睛之笔,布局章法神似到位,出神入化!让人为之赞叹,中国书画以神奇独特之微妙谱写了中华之古卷,诠释着书画的精髓!
三、书画作品的保藏
1 书画艺术品的保藏设施配备:储藏室、通风、除湿和防火设备、安全监控设备等。
2 书画艺术品入藏之前的清理的主要方法有熏蒸、晾晒、紫外线照射等。
3 书画艺术品的存放:独立包装、分别放置、温度控制、干湿度控制、室内光源控制、污染控制等。
4 书画艺术品的悬挂、展阅和外运包装:其实字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保存的,同样这也需要技术,稍有不甚就会导致字画的破损与发霉!所以广大藏友应爱护保存得当!
四、作品的著录
著录是指对收藏或见到过的书画作品经过鉴赏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或将之编撰成书。
书画著录书籍可以帮助鉴别书画的真伪。
专门记录宫廷内府收藏的:《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石渠宝笈》。
专门记录私人收藏的:周密的《云烟过眼录》、卞永誉的《式古堂书汇考》、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顾复的《平生壮观》等。
五、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的投资背景分析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已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拍品和品牌公司。
(一)投资艺术品的理由
1 独特的历史价值
2 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深厚的笔墨功力
4 稀缺的存世数量
5 与国内同时代“工艺品”的价格比较
6 与国外同时代绘画作品的价格比较
7 大量资金开始投资古代书画
8 收藏家、投资家的成熟推升古代书画价格
(二)投资中国书画艺术品的风险
1 真伪风险
2 政策风险
3 投资规模方面的风险
4 时机因素的风险
5 投资品种选择上的风险
6 资金风险
六、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的主要分期
(一)隋唐时期
唐代绘画从题材到形式都出现了重大突破。公私收藏日渐隆盛,模仿复制名迹的做法大量出现,民间收藏家、鉴定家也应时而生。代表作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等。
(二)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理学盛行,文人们对精神性因素的关注奠定了“文人画”艺术的主流。画风由壮美到优美,变阳刚为阴柔。
艺术市场上,这一时期的画家作品价格为:
曾巩的书法《局事帖》:1.01亿元;朱熹、张景修等《宋名显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1.008亿元;米芾《研山铭》手卷:3298.9万元;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手卷:2530万元。
(三)明清时期
流派众多,队伍庞大,风格鲜明,作品存世量多,价格走高,作伪现象严重。大名头的书画家:唐寅、徐渭、董其昌、朱耷、石涛、郑板桥等。清代宫廷画家金昆、郎世宁等绘制的《大阅图》在2008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场上以6786万港币的高价成交。
七、近现代字画的收藏与投资
1 高价位板块:以吴昌硕为首的“海派画家”和以高剑父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张大干、傅抱石、潘天寿、徐悲鸿、李可染、吴湖帆、陆俨少、黄胄等,他们代表着近现代中国书画的最高水平,作品价位在每平方尺30-80万元。
2 中价位板块:关良、李苦禅、溥儒、石鲁、吴作人、刘海粟、关山月、李叔同、康有为、丰子恺等,作品每平方尺5至30万元不等。
3 低价位板块:市场价位每平方尺2-10万元不等,单幅作品10-30万元。
八、书画艺术品的投资如何?
当代书画艺术品投资前景看好:
1 中国古代书画,经过几百年的“洗礼”,作品流通数量已大为减少,好的书画作品已不多见,要么是高价位的精品,要么是低价位的一般作品或赝品,更多的是藏家的藏而不露。
2 当代书画由于笔墨的创新与形式的变化,较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容易与投资收藏者心理产生共鸣并受到追捧,使其收藏圈子越来越大。
选择投资收藏的书画家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的精髓:精意为精简、精细、精良,旨在提高效率;益意为趋利避害,旨在提高效益。精益管理的核心是不仅要关注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做正确的事。简言之,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降低成本。
(二)精益管理对烟草企业的特殊意义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卷烟市场消费能力持续下降,同时政府控烟措施不断强化,烟草企业面临外部市场萎缩的风险,要继续保持利润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就必须实现管理转型,大力推行精益管理,尤其是推行精益化财务管理。
二、精益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
精益化财务管理涉及到财务管理的全要素和全流程,既是局部细节的精细化,也是总体目标的最优化。精益化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成本管理等过程中,要求消除每一个环节、流程的误差和缺陷,不断关注并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利用最小的资源、较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精益化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建立无间断流程,实现全面动态管理。精益化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精准有效的财务数据库和数据链,从而帮助企业及时把握生产经营动态指标,以便于围绕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去适时的调整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三、烟草企业推进精益化财务管理的实施要点
烟草企业要深化精益化财务管理措施,强化关键性财务指标管理,深挖降本增效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和良性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推进财务流程优化再造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关键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理顺内部资源整合优化与业务协同,建立完善的会计基础规范和核算制度、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监督等制度体系,重视过程控制的精细化和财务监控,构建精益化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二)建立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烟草企业把投资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方式和渠道。根据精益管理的思想重新设计评价投资方案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从更多的方面和更细的层次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
将资金管理提高到核心目标,强化资金时间价值观和现金流量观,提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水平。不仅要侧重于企业账上的现金或现金流,更要拓展到整个产业链条上,运用供应链金融工具,将上下游的现金流打通,提高调动资金资源的能力。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管好钱,用好钱,建立全省统筹的资金营运增收机制,提高资金资本运作水平。
(四)统筹平衡应付应收计划
很快格雷厄姆与多德(David Dodd)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在1934年问世了,时间过去了近20年,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无意中从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般反复阅读,后来还参加了格雷厄姆开办的学习班,从此他放弃了技术分析,转而成为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开始大量阅读公司的财务报告,这位年轻人名叫沃伦・巴菲特。格雷厄姆退休之后,巴菲特回到自己的家乡奥马哈。在那里,巴菲特可以远离华尔街的喧嚣,潜心思考其导师的投资理论和方法。也就在那时,他发现格雷厄姆投资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巴菲特常常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格雷厄姆的精髓是“用50美分买1美元”,因此巴菲特捡到了不少所谓的“便宜货”,可惜这些便宜货竟然长期很便宜,例如著名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巴菲特在买入的时候确实是“用50美分买1美元”,可是公司业绩长期不振,使得股价长期低迷。此时巴菲特对价值投资思想作了重要的修正,不仅要买便宜货,东西还要好。
2. 巴菲特的书是一定要看的,哪怕你根本不可能复制他,哪怕你囫囵吞枣曾经死守某只股票,以为在做价值投资,最后心灵被摧残,但“安全边际”、“能力圈”、“护城河”、“滚雪球”……这些任何一个拿真金白银操练的投资人必须要理解的,是内家正道功夫,不搞懂,怎么练鹰爪功、擒拿手,都难以登堂入室。
3. 彼得?林奇的几本书可以看,一是可以给你信心,让你觉得凡人也可以成为大师,一个凡人搞成了大师,这多么令我们普通人激动啊;凡一本书具备励志的功能,对无比苦逼的股民来说,那就足够掏钱买了;二是林奇会让你明白,大师之路要努力再努力,要调研,亲自搞,身边都是投资机会,别随便相信别人忽悠。三、林奇喜欢看到美的就上,然后逐步汰劣留优,A股用这个方法,至少市场感觉会保持得不错。
4. 《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写的,你会明白投资其实是胜率的游戏;A股亏钱的人大多是,赢的时候小仓位,感觉爽极了,搞什么什么成,一旦放大仓位,就悔恨半年;理解了胜率,就如同理解了人生既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差。得失寸心知,要淡定。其他的内容都落入俗套。
5. 约翰?涅夫的书要看,此君是低市盈率投资大师,没看他的书之前,我对市盈率与预期的理解总像隔着一堵墙,看了后,茅塞顿开,投资可能主要就是几个关键地方的理解突破,有时候,自己累死,发现,人家几十年前就说出来了,自己都不知道。
6. 威廉?欧奈尔的书要读,在当今A股很流行,强者恒强,很多人比葫芦画瓢;精髓确实有,等于基本面发现了至爱后,市场面又给你验证了,做投资的人,碰到如此两全其美的勾当,会特刺激,有成就感,人活着,往往就如一刹那的烟火,但追求者至死方休;但A股搞欧奈尔的,大都是盯着创新高,外形学得很像,搞着搞着,就走火入魔了,忘记欧奈尔创新高背后的基本面逻辑了;新高是基本面变化的结果,同时对基本面进行技术上确认,但不是只要新高就是欧奈尔,无数资金操纵的股票最后蹂躏得你惨不忍睹。
A股反正散户多,阿公阿婆多,只要有足够资金,又多年走江湖,深谙人性和市场情绪,搞个新高,总能把人忽悠进去,形成新高之后,造成一个认识,那就是要么公司基本面好了,要么是有题材,要么是主力志存高远,解放一切,后面还有空间,到最后就是看谁更傻。
7. 利弗莫尔的书要多读几遍,一是股票投资就是挫折学,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没有这个精神,一定半途而废,此君一生沉浮,无尽唏嘘,积极者看了增强韧性,消极者读了金盆洗手,两者都有价值;二是市场可畏,在市场面前精神胜利法没什么用,利润跑起来,让你兴奋得难过;亏损滚起来,也让你痛苦得蛋疼。
8. 索罗斯的书总是要看的吧,他的精湛手法你就甭想东施效颦了,但他的映射理论你都不懂,怎么理解情绪和趋势,就凭“趋势会自我加强,直到逆转”和“走在曲线的前头”这两句话,理解了,也是价值千金吧。
9. 费雪的书得看吧,巴菲特都说是他的老师,我们还是赶紧谦虚吧,成长股理论在当今可是有市场的。
10. 米勒的书看一下也无妨,此君成于高科技,败于高科技,书会告诉我们,搞科技股中的市梦率股票,反正你得提神吊胆,主要的问题是,技术趋势太难掌握,非要搞这个,就真的懂行。不像白酒,是个嘴巴就能喝一口。高科技股时代烙印太强,书的内容大都无甚意义了,但有一点,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里感到自己无知,那也足以有价值了。
11. 江恩的那本书要看,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低点高点的数字,实在无聊又缺乏现实意义,但那本书有几页写得很好,尤其是前面,再说了,做投资,你不知道点江恩,显得多么不博学,怎么吹牛呢?
12. 波浪理论的书就别看了吧,即使看看也权当填补亏损后的心灵鸡汤吧,做投资不是算命,等你把浪数完了,自以为数懂了,你也浪不起来了。人生苦短,要有所学有所不学。
13. 德国股神安德烈的书必须读,多少年前的投资人都能出口成金句,吾辈差之甚远;“有钱人可以投机,钱少人不能投机,没钱人必须投机”,2008年去三亚琢磨大海后,微薄的积蓄很快要枯竭,眼看要被迫回到媒体圈再从事崇高事业的境地,我就是靠这句话和beyond的《海阔天空》激励下,在2009年靠12%到15%的年息融资投资才养活一家人。谁都知道借钱投资风险大,但你以为本金会从天上掉下来啊?人生靠屈膝卑迎不如靠自己主宰自己,当然,你得让自己水平变得靠谱,否则,哪个股神的书也没用。
14. 欧洲股神波顿的书不能说没价值吧,虽然他年老竟发少年狂,放着意大利海边太阳不晒,非要跑到香港搞什么中国基金,如今,半辈子名声都陷在中国有特色的资本市场里,令人叹息。但此君纵横江湖,一表儒雅,成名前后还常常抱着研究报告资料等在地铁里阅读,会让人远离浮躁。再成功,千万别暴发户戾气弥漫。
15. 《对冲基金风云录》,对那些想将来管理资金的人,值得一看,主要不是看风云,资金管理的历史,没有风花雪月,全是孤独寂寞,赢的时候,拔剑长啸,也顶多嚎叫那一会,净值新高后,就是未知的世界,要是输了,就回家抱孩子吧,退隐江湖,爱恨就在茶壶里;你爱这行必须超过对美女的热爱,否则,既做不好,又苦痛挣扎。而且你会发现,投资的丛林里,各路高手各有各的招法,你还是反思自己的那招吧。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
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