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医学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高职专升本是选拔优秀专科学生进入本科学习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1]。高职专升本教育适应了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了人们渴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同时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2]。全国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3],实践表明:做好高职专升本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宽口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具有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强传播的特征,培养的是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体系涵盖计算机通信、艺术设计两个学科领域。计算机通信知识体系包括信息管理、数字信号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等,但其知识单元情况与计算机等专业需有所不同;艺术设计知识领域包括艺术基础、视觉传达和影视动画。

1 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问题:

福建省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升本的入学考试是归类在计算机信息类而不是艺术设计方向,因此,生源都是跨专业方向录取的,存在专业背景多样化和基础薄弱问题。据统计,福建省2010―2011年生源的专业来源很多,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web程序开发、软件工程、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方面专业,占了60%多;小部分学生来自图形图像、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从事艺术创作的新兴专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平面设计、虚拟互动、图形图像编程等技术与艺术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新兴学科。高职“专升本”的学制是两年,在短时间内完成上述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高职专升本生源的专科基础多偏重于软件类相关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课程存在衔接问题。

因此,针对专升本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殊情况,在加强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专升本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并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这是专升本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这几年的经验浅谈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2 正确定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最终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产业发展对企业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4]。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专业培养能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较强的制作能力或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具备将科学技术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除具有必需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外,学生通过学习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宽广、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即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际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人才。

3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在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增加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调整了课时分配;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的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更准确,能顺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 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

4.1 专业方向设置

针对生源专业背景的复杂情况,在培养方案中,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影视动画方向和互动技术方向,第一学期安排两个方向公共的课程教学,包括艺术基础课程和互动技术基础课程,在第一个学期末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合理。

4.2 艺术设计基础

改变以往艺术基础性课程如素描、色彩、形态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艺术类基础课程调整成《艺术设计基础》,包括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两个部分内容。在专科已有的基础上,对艺术基础部分进行加深,实现专科与本科的课程衔接。

4.3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影视动画向和互动技术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组,例如:影视动画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包括摄影与摄像、影像与剪辑艺术、数字影视合成以及视觉设计基础、动画设计基础、三维造型艺术、网络动画、虚拟艺术、三维动画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熟悉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互动技术方向,课程组的设计主要按照图形学软件编程的设计思路,结合艺术基础进行图形图像软件的程序设计,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编程、网络编程、计算机图形学基础、3D程序设计基础、三维引擎及应用、互动游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课程,实现培养目标中具有较强的图形图象、手机游戏、互动游戏等编程能力,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5 加强实践环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模式、实践课程的设计也因此发生变化。为了体现高职专升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必须长期深入的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产学结合的高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的要求、动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增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创建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本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型专业,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影视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构架,能独立完成小规模(或协同完成大规模)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70%以上的课程都是在机房里面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考核基本都是以作品形式完成。同时安排大量的课程实践环节,并要求教师把真题始终贯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除了常规性的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之外,还以增强项目实践小组的建设,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相关实践环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同学习兴趣。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兴趣小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以企业项目或参加竞赛的题目进行辅导。项目实践兴趣小组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影视动画创作小组。参加该项目小组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具备影视创作的能力后,鼓励其承接影视的制作以及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增强实践机会。

2) 动画制作小组。主要学习Flas和三维动画的制作和设计,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作品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兴趣,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术

水平。

3) 互动技术小组。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知识,掌握在艺术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融合,包括Flash编程、虚拟互动技术、手机游戏开发等内容。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前景广阔,社会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从业工作者。加强教育规律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以及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0):116-117.

篇2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现代化工具,是当前最先进、最有潜力的、最具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1]。它是基于网络的系统,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准确,能满足教学多样性的要求,是充分合理地组建和利用资源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实验室。笔者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针对2007级临床A班学生开展网络数字化实验室系统下的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医学英语教学。

1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1 提供高品质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语音方面来看,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经过A/D转换后的数字音频信号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其音质可达到专业立体声效果。而且它是建立在网络数据交换的原理上,采用国际通用传输协议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克服音视频信号延时、断裂等问题,做到传输的实时、流畅[2]。同时由于它实现了网络交互、资源共享,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使语言学习系统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

1.2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能做到一个主控机可以同时操纵多个语言实验室,各语言实验室的资料可以相互调用,还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或局域网,调用网络上的文本、音频与视频资料。语言学习已不再只是局限于书本或者教师补充的有限的教学资料。

1.3 改善自主学习环境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与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策略、自行控制学习进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下的学习进程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媒体也成为用以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认知工具[3]。

2 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于2009年对2005级与2006级本科约450名学生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需求调查分析[4]。以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设计此次教学实践。

2.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学院2007级临床本科A班62人。学院实行滚动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4+2+2+x”教学模式下,二年级下学期A班学生均已通过四级考试,提前进入医学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教学实践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即开课后的第二学期进行,采用数字化语言实验系统进行教学。

2.2 课程设置

需求调查分析中,“目标需求”统计结果显示,从学习目的来说,42%的学生表示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学习需求”结果显示,51%的学生最想提高阅读能力,35%的学生最想提高听说能力[4]。依据学生需求,实验教学提出综合培养,强化听说与阅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为“4+X”,即4学时医学英语综合课(内容为词汇、阅读、听说、摘要写作)+X学时网络自主学习(内容为非课堂形式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即学生于课外在语言实验室进行的自主学习,由教师不定时监控。)

2.3 教学考核

实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方式。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60%)+口语成绩(10%)

1)30%的平时成绩:利用系统的学生档案模块,记录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随堂测试成绩、网络自主学习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2)60%的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用纸质形式,开卷测试,题型包括听力、词汇、阅读、摘要写作。

3)10%的口语考试成绩:利用系统的口语考试模块,随堂进行,共进行3次测试,选择最好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2.4 主要功能模块在教学中的使用

1)媒体广播模块。利用媒体广播功能可以播放PowerPoint等课件。医学英语课件中需要演示构词法,需要插入人体器官系统结构模式的双语图片,需要链接发音,而且还要使用Flash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这种全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中,使PowerPoint等课件得到有效应用,教师讲解得以深化,同时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最大限度地接触所学的知识。

2)课文讲解模块。课文讲解功能主要用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讲授。教师课前可以下载课文相关内容,做成文本文件,用于课文导入及内容拓展。如讲解“Organ Transplantation”一课时,教师提前从transplantation.com.cn/上下载一些有关器官移植的文字资料,利用课文讲解功能进行演示,既扩大课堂容量,又丰富教学内容,这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内无法做到的。

3)数字影音模块。数字影音功能可以播放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与录音资料。录音资料主要为教师讲课录音,存储于资料库,学生可以选择复习回顾,缓解医学英语发音困难所带来的学习障碍。播放音频、视频资料如果用于导课,选择教师控制;如练习听说,则选择学生控制。学生自由控制进度、速度并进行复读、跟读或配音等训练。由于教学时数有限,课堂所使用的音频、视频资料要进行剪辑处理,突出重点、控制好长度。课堂中多次将VOA的Health Report部分与《实习医生格雷》片段作为听力材料引入教学,学生兴趣浓厚。

4)分组会话模块与口语聊天室模块。分组会话功能启动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主要进行课堂讨论。口语聊天室功能启动时,教师设置不同话题,除用于课堂讨论,还可以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教师进行全程监控。教学中,启动口语聊天室的功能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如进行“Reproductive System”一课时,教师分设有关于生殖的多个医学伦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生反映热烈。实验室系统环境下的教学,打破空间上带给学生的交流障碍。

5)自助学习模块。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启动自助学习功能。学生可自由点播存放于资源服务器中的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及文本资料,并完成教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学生需用学号登录。

6)系统考试模块与随堂测试模块。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问题与标准化答案。授课过程中,利用随堂测试功能,进行提问,学生答案会在屏幕中显现,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习效果。系统考试模块支持各种类型考试,包括含音频、视频与文本在内的综合性考试。因为此次教学实验要进行成绩比对,所以期末考试没有在语言实验室系统环境下进行。

3 反思

3.1 能够有效增强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结合成绩比较、访谈结果,可以说明网络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环境下的医学英语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实验系统下的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单词冗长、发音困难、文章内容晦涩、抽象等);补充的大量文本与音视频资料,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单词量扩大,看得清晰,记忆准确,并且可以重复复习;口语面貌改善,人机对练,克服羞怯心理;课外自主学习时,学生主要依托系统下的资源库进行,目的性强、效率高;通过电子作业的批改,摘要写作能力提高快。

3.2 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咨询者、引导者和评估者,这意味着网络数字化语言实验系统环境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师要熟练掌握语言实验室系统的使用,充分发挥其应用绩效;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甄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功能;要认真建设好医学英语资源库,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4 结语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以其多资源、多功能、多模式,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质的转变[5]。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门斌,迟德发.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07-108

[2]付玉明,单兴苗,方小卿.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12):314-316

篇3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0余年,尤其是对中国画和书法情有独钟,可在近两年的书法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使笔者颇感不安,它触动了笔者常规的思维神经,那就是书法课上学生兴趣不高,原来爱写字的手,现在开始摆弄手机,看网络视频了,甚至不写字了,难道他们真的进入 “触摸时代”了吗?究其原因,笔者想谈一谈目前的书法教学现状和几点改良建议。

第一,键盘时代的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汉字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近6000年的历史,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近10多年来,汉字书写开始衰退,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担忧和惊恐。从毛笔到硬笔,从硬笔到键盘,字写得越来越快了,键盘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达,网络的便捷,信息为世人提供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虚拟世界的呈现,快节奏的工作,使人们忘却了书法。

第二,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的,导致了小学书法教学的缺失,以及出现当代大学生书法教育的断层,大学生面对大学书法教材很茫然。去年秋季开学笔者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课堂调查,约有94﹪的学生反映没有在小学学过毛笔字,原因是在小学升初中时不考写字,所以在小学就不开书法课了。同时,2013年春节笔者带领五年制大专的学生到离笔者所在学院不远的小学见习,待学生安排进班后,笔者按照该小学教务处总课表的安排,去旁听其他班级书法课,结果发现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上课,笔者无奈地向小学校长询问原因,校长回答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就连美术教师也紧缺。省城的许多小学根本没有严格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偏僻的乡村小学书法课又是怎么开展的呢?目前小学的题海战术仍在上演,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于是我们惆怅,书法课何时进入小学校园?素质教育何时才能落实?

第三,书法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良莠不齐,有待整顿,专业素质急需提高。有的书法教师把书法变成摇钱树,把书法知识货币化,学生报班学书法,学到的知识少,并且书法教师上课的基本笔法仍有错误,观点陈旧,自己学到一点书法知识后,就停滞不前。有的书法教师把自己以前获得的一点书法成绩归结为是祖上传的,练有“童子功”,以此装腔作势,把书法讲得玄而又玄、深不可测。要么用结字法则这把尺子整天去敲打学生,把结字规律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结果让学生的情感和书法脱节,所写文字形板气滞、匠气十足。有的教师要么课下不练,课上不写,更有甚者向学生推销字帖,并以此来判定考试成绩。

第四,书法课程的教学管理有待加强完善,书法考试有待从严要求,加大书画作业用品的资金投入。目前有的大专院校开展书法课许多年了,书法教学大纲还没有编写,教材征订不契合教学实际。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会教学生自己会写的字体,会写隶书就教学生隶书,甚至拿着金农的漆书来误导初学者。当问及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不从楷书教起,该教师立即回答:“您说历史上是先有楷书还是先有隶书?”这种回答使我们很无奈,按这位教师的思路来理解,历史上先有甲骨文,难道我们就应该先从甲骨文学起吗?

针对以上4点书法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谈几点看法和由此引发的教改思考。

第一,键盘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其不是人类文明的栖息地,更不是人类情感的容器。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文明发展的足迹。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信息的多元化为我们快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但汉字的使用依然陪伴我们忙碌的生活。我们依然要用汉字记录各种信息和技术参数,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古人学习书法有时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自己喜欢的碑帖和书法真迹,而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几个小时就能浏览历朝历代的书法碑帖。同时,书画材料极为丰富,提笔就能书写,各种书法交流展览信息目不暇接,进入美术书法书店如同进入超市,喜欢什么风格的字帖都可以买到,这对学习传统书法文化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古人临摹《兰亭叙》的心手双畅的,也看不出《祭侄文稿》里悲壮的泪花,更听不到书兴之时拍案叫绝三两声的狂呼。书写是记事,书法是抒情,无论书写汉字还是书法创作,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汉字,书法是汉字的重要载体,写字是书法的初级艺术形式,更加突出其实用性。所以,我们要让它们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汉字是我们生活交流的主要精神媒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中,无论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手写汉字不可替代。和铅字比起来,手写的汉字是温暖的;和键盘比起来,手写汉字是亲切、富有个性情感的。学书法时,学习者融在字中,字就融在他的心中,字为悦己者荣,与人心心相印,这就是手写汉字的魅力之所在吧。

第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加大检查力度,对小学不开书法课的责任人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其学校要黄牌警告。早在1997年,教育部就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对小学写字课的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如“小学写字教学目的:使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写字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加强书写训练,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针对以上小学写字的教学目的,这实际是一面镜子,为此我们呼吁上级主管部门把书法课的开设作为中小学办学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学生上书法课,提高欣赏和汉字书写水平,对他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全国上下实现大众书法艺术的开展从孩子做起,正如巴西是足球的王国一样,中国是书法的王国,这是大事、要事。小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快乐成长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利害关系显而易见。

第三,加快中小学教师的书法培训步伐,强化三笔字的基础训练与考核,加大书法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校园书法氛围。我们不缺书法教师,缺的是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和自我封闭思想的解放;缺的是对现有教师的书法知识教育和培训;缺的是书法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研究;缺的是教师培训费用和书画用品的资金支持。目前教育部、各省考试中心共同推广的中国书画等级考试,进行书画等级资格认定,这就是非常好的措施。其实,练习书法的目的并非让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作为中国人把汉字书写得正确、工整、清楚也并非难事,每位教师每天练习几十个、上百个大字,坚持临帖几个月,稍微用心钻研书法基本理论,书写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中国的汉字整体形象就是方正匀称,方正是中国堂堂正正做人的美德的象征,而匀称就是中国人永远追求的和谐之美。“字如其人,心如书画”就是我们的古训,当前了解汉字的历史,总结汉字的基本规律,加强汉字书法的基础培训也是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要务,同时这也是快速提高中小学教师书法专业素质的最佳途径。每位中小学教师就是书法教师,加强他们书法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中小学开展汉字书写课他们责无旁贷。

第四,从小学到大学,无不需要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管理。以提高书法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确保书法课堂教学内容不缩水,书法教师课堂要求不缩水,学生收效不缩水。以紧抓书法教研活动,促落实为主线。教研室做到不断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老中青相结合,相互观摩听课,相互学习,查找书法教学中的不足,甚至是漏洞,把好新进书法教师和外聘书法教师的“讲课关”,以及书法教师公开观摩课的评比“过关”关、书法教学研究的“科研关”。书法教师的量化考核采取“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把规范书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决杜绝利用多媒体进行照本宣科与填鸭式教学现象。凡是上课把教材内容或碑帖原版不变地拍成图片,放投影让学生临写,教师还自圆其说“少讲多练”,上课无教案或用老教案、上课知识点总结不到位,教师示范少、辅导少,像这样的书法教师要限期整改,并在教研会上通报,让群众为其把把关。此外,严把考试关,定期测试学生写字训练的效果,可以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学生作业要态度诚恳、点评准确、一视同仁,赢得学生信任,学生就会虚心接受、受益匪浅。

篇4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以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体来设计的,缺少对学生起点的精确把握。加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如果想要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打折扣。利用“赢在每一天”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前测,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授《2、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设计了5道练习题进行检测。由于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根据检测情况分析可知,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笔者打破教材提供的思路,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减少新授课的时间,增加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增加讲题的人数,重点关注几名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由于有了有目标的“前测”工作,教师既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认识,又准确地把握住了本班薄弱学生及薄弱点,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关注学生个体提供了便利。

利用“人机交互”,关注探究

所谓“人机交互”就是一种发展性的主客互动。“机”就是教学客体,即网络平台,“人”就是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这两个主体中重要的是教师要促进学生与多媒体设备的互动。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动在“探索活动”中,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化静为动,感受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虽然经过了积极探索,但汇报时往往只能呈现探究的结果,而探究的过程却很难展示。如果采用人机交互,利用软件中“屏幕广播”的功能,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调出,展示到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就能很好地实现学生边展示探究过程边汇报探究结果。例如,在教授《质数与合数》一课时,笔者在Word文档中设计了百数表,让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汇报前先全部撤销,回到原先的百数表,然后边讲边按恢复键,汇报时就很好地动态展现了一番。现摘录其中一名学生的汇报。

片段呈现:

生:先把1删去,因为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把2的倍数删去,2除外,可以整列整列删。

生:把5的倍数删去,5除外,也可以整列删。

生:把3的倍数删去,3除外。

生:把7的倍数删去,7除外,剩下的就都是质数了。

一般课堂上,学生只能汇报探究后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很难展示,因为已经把2、3、5、7的倍数划去了,往往讲的人很难讲清楚划倍数的过程,听的人也很模糊。本次探究通过人机交互,使原本很难讲清楚的探究过程,通过“撤销”和“恢复”两个按钮轻松搞定,实现了动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大大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

2.化繁为简,体验探究的方便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根据需要,调用多款软件参与。例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调用Excel表格进行探究,采用人机交互进行反馈。现摘录其中一组的汇报。

片段呈现:

师: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公历年份除以4是整数的是闰年,是小数的是平年。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从2010年起连续选择10年来研究,用这些年份除以4算出结果。然后找出闰年,涂上颜色,发现闰年计算的结果都不是小数,平年都是小数。于是,我们又从万年历上找了几个闰年和平年来试,结果都是这样。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完一位数除法,计算四位数除以一位数,显然速度会比较慢,而且正确率也较低,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通过Excel表格的求商功能,只需几秒钟,就能轻松求出这些商。去掉了繁琐的计算,变复杂为简明扼要,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有效加工,并将之最优化,大大节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得以化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练习,捕捉错题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利用Eclass平台的自动批改分析功能,能迅速而精确地了解到全班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到学生的错误。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例如,我在教授《四则运算》一课时,学生利用此平台练习,在直接写出的得数中,笔者发现问题3错误率很高,正确率只有53%(如图1)。马上打开这道题,发现居然有18人算成3(如图2),于是有了下面的交流。

片段呈现:

师:这道题有18位同学算出来是3,你们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生:他们一定是3×6和2×3同时算,最后算除,18÷6=3。

师:那他们为什么会先算3×6和2×3呢?

生:因为前面两道题都是乘法或除法同时计算,最后算中间一步减法,所以他们也把两边的乘法先算了。

师:那这道题为什么不能同时先算乘法?

生:因为这道题只有乘除,我们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篇5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积淀阅读素养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6

摘要: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良好的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艺术;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引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艺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艺术是广大物理教师卓越的追求。

一、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当你们还是婴儿时,你的爸妈将你抱在怀里;当你学会走路了,你的爸妈将你牵在手上;当你再大一点,你爸妈则说‘你自己去外面玩儿会儿’。”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向上拔。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用手盖住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二、用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三、用教学的艺术让学生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均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因素之一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用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学好物理搭桥引路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篇7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字体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遗憾的是,在当今大多数设计院系的字体设计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美术字的基本结构和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装饰性字体设计,缺少对汉字结构和风格特征更深层次的探索。笔者认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是字体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和研究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蕴含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感知到我国不同时代书法艺术所具备的审美特征,才能对现代字体设计(特别是汉字字体设计)的审美特征有所把握,才能设计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字体。

一、书法艺术与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彼此交流的视觉语言,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中国的文字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字体设计也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概念上看,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和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字体设计则是通过对字体结构和文字意义的理解,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使学生掌握文字的书写规律及韵律美感,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设计和书写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设计中。直观地理解,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书者的主观感受,字体设计则是注重外在形式美的同时,强调其实用功能。

在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各种内在美的艺术形式,都能为现代设计所用。当我们用一种“敬鬼神,畏天命”的态度开始书写甲骨文时,书法之美便已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刀刻所产生的挺劲朴拙的图形化文字,殷商巫术礼仪文化的时代风貌充分地得以展现。当文字发展到金文时期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作为艺术品,强化对形式美的追求,从不自觉的行为,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秦灭六国后,以李斯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以秦文字为标准的基础上,整理出书写更加简单的小篆,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小篆线条挺劲圆润,且富有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将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以上三种字体古朴典雅,都有很强的装饰和图形化色彩,但在识别性上都很弱,在现代设计中,很难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使用。但很强的图形化特征,却可以作为其他文字的有益补充,去表现那类历史沉厚的设计课题。

隶书产生于秦代,大量使用于汉代,因为小篆结构的繁琐,笔画减少、化圆为方、书写速度加快的隶书便应运而生。隶书古朴厚重且便于识别,在现代设计中非常适宜于传统题材的表现。楷书始于西汉,魏晋盛行,盛于唐代;行书兴于东汉,是最为实用的字体;草书得名于草稿,从章草开始,唐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至此不再有新书体出现。楷书、行书的定性化字形呈长方形,为现代美术字(印刷字)之基础,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在现代设计中被广泛使用。草书线条优美、灵动顺畅,有很强的韵律感,虽然识别性不强,但在现代设计中仍可以作为图形化语言使用。

综上所述,传统书法艺术和现代字体设计有很强的血缘关系,可以说过去的时代,当某种书体为官方所认可时,便成为该时代时尚的、实用的字体,书法家也自然就成了该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了。

二、如何将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

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如何将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融入其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理论讲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字即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认识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取向。随着学生认知及思维的拓宽,教师便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来强化这种概念。如:教师可以在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及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字体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认识时代审美风尚和实用要求的制约对书体形式的催生作用,从而能够启发和明晰对字体设计原质及方法的认知。

2.原型解析。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有设计风格特点的书法(特别是传统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练习,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感性地对字体结构及点画特征进行摹习,激发灵感,去发现、探索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的字体形式。由于其目的不是去写好、掌握某一名帖,因此对于字帖的选择,临习的方法与时间的安排,都应当与传统的临摹有所区别。如:字帖不一定强求名帖,只要是风格特征明显,具有个性,甚至是字体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形态。由于其自身具有形式的倾向性和可生发性,反而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研究的资源;另外,一些非主流的书家,其独特的字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审美,或许伤于乖张,但倒不失为字体设计中具有启发性的素材;再者,周期要短,原因在于我们不追求技巧上的熟练,而重点在于对其形态特征的解析;临习的手段与方法上,形似并非首要的追求,可更多地强调感受,强化对形态特征的夸张,主动把握内在组合及符号化局部点画的规律。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对于审美特征的把握、梳理,当然,从审美特征角度的运化、升华,需要更深层的文化审美的底蕴,但这正是从传统艺术角度进行探索的原动力与目的所在,自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案例分析。教师需要收集一些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字体设计典型案例,做专题讲解,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第一,直接借鉴传统书法形态而进行的单纯的字体设计案例;第二,以书法的形态特色、审美风格为基础而展开的设计应用,如:以传统书法为元素的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经典的例子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视觉设计,靳埭强的设计作品等;第三,可以尝试从日本的字体设计中汲取营养。日本也是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文字又是从汉字中分离而来,其文字设计就是在鲜明的现代风格基础上,融入了个性独具的东方文化元素,在审美取向上,是东西方结合的很好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再可以安排学生各选择几组自己感兴趣的字或词,结合书法艺术和现代元素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设计。

4.综合实践。有了以上的基础后,教师便可以结合某些主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适合用传统元素去表现的实践性课题,结合主题,让学生去完成字体设计部分。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在字体设计中的实用性、艺术性及时代性上,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涵,在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自然会做到融会贯通。

结语

通过历代书体的风格剖析,不难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审美取向对字体风格的影响,这也和当代文字设计的要求相吻合,所以对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也是研究字体设计风格规律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汲取传统书法中民族审美的营养,一方面体会时代风格的变迁,必然能够设计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优秀字体设计作品。因此,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了解我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了解传统书法的审美特色与风格演变,对于学生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萧元.中国书法五千年[M].东方出版社,2006.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11-02

导课又称“开讲”、“开课”,是在新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导课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艺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因此,良好的导课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成功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讲好电子类专业课程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电子装配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和实践兴趣,是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目的。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艺术的体会。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要求

教学导课设计有很多,但各种导课设计的有效运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导课要有针对性,要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不仅要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现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及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电子装配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在前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中学过的一些重要元件和电路的具体应用。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他们而言,分析电子电路是头痛的问题,所以在电子装配技术的导课中要针对这些情况,让学生从实践中宏观地理解电路的功能及工作原理,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次,导课要有启发性。在导课过程中应巧妙设置学习情境,由果究因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导课要有简洁性。著名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课要做到点睛即可,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插入到导课中来,冗长得使学生抓不住其中的关键内容。另外,导课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设计艺术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师自身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或启发谈话,步步诱导;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巧妙不同,全在教师的运用。

温故知新式 专业课的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温故知新式导课通过温习旧知识带出新知识,完成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比如,在讲解《初级电工基础》和《中级电工基础》的教学内容时,运用这种导课方式,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目标设定式 信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信心,学生才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决心。目标设定式导课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即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设定一些让学生觉得可实现但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实践的信心。当然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不能太空太大,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比如,在开展初级焊接实训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至少400个焊点,学生必然会聚精会神地认真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

设疑启迪式 这种导课方式比较常见,教师精心设疑问难,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印象会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焊接项目的实训之前,教师提出“一般装接电路板遵循哪些步骤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或思考,或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在听取答案时不断启迪,使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完整,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整个教学导课过程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和模式。

开门见山式 这种方式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虽然启发性不强,不利激发兴趣,但能在学生学习之前阐明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要求及意义,才能由此产生学习愿望。如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时,可直接明确教学目的:掌握万用表测电阻、测电压、测电流的方法,掌握如何运用万用表辨别常用元器件的好坏,了解万用表的其他用途。这样,能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所侧重,提高学习效率。

直观演练式 直观演练式导课是指教师有选择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等,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电子装配中项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之前,将已经装配好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通电后学生就可以直接了解项目的功能,从而产生理解项目工作原理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再通过挂图将项目的工作原理图呈现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过程。这种导课方式因其直观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但必须注意直观演示式导课过程要与语言讲解紧密结合起来,并要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演练活动中。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设计实例

在电子装配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导课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一堂课和一门课的导课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关键性作用。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首先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去了解装接电路板方法和过程,最后了解在装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认识电路板 焊接电路板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课程具体内容之前,给学生展示电路板作品,有利于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图1所示是“脉冲式充电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图2所示是“光敏计数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两种电路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所示的是全印制电路板,图2所示的是半印制电路板。“认识电路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电源部分。电源部分是电路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电路需要直流稳压电源呢?如放大电路、集成芯片(包括运算放大器、定时器、计数器、译码器等)。(2)功能部分。各个项目可实现哪些功能,又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归纳总结,在电子装配技术训练项目中,主要功能模块有信号放大模块、正弦波振荡电路模块、施密特整形模块、单/双稳态电路模块、驱动显示模块等。由这些模块的不同组合可以组成不同功能的项目。(3)主要元器件。每个项目的元件可参照清单列表,主要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芯片、开关、继电器、变压器等。

如何装接电路板 在装接电路板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份电路板装接的书面说明材料,包括功能与基本工作原理分析、集成芯片功能和引脚说明、装配与调试要求及方法、元器件清单等等。可通过设疑启迪式导入引出装接电路板的步骤和疑难问题。

装接时需要使用的仪器与工具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装接时需要使用的焊接工具如电烙铁、吸锡泵,调试工具和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需要用到的焊接材料有绝缘胶布、焊锡丝等。装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电阻色环方向不一致,剪脚留头长度不符合要求,元件高度超差,元件装接错误,电源线处理不正确,焊点虚焊、脱焊、桥连等等。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的导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良好的导课艺术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对于电子类专业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导课与结课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7):167.

[2]葛山艳.浅谈数学课的导课艺术[J].空中英语教室,2011,(3):15.

[3]黄有全,李桂平.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探索[J].科技信息,2008,(4):228.

[4]夏梅花.课堂教学艺术点滴谈[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6):101.

[5]毕磊,王运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华章,2007,(3):74.

[6]万琰.浅谈导课的艺术性[J].河南教育,2009,(4):30.

篇9

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主的数字化工具很快普及,我们正步入高速的数字化传递系统,基于众多的多媒体的信息来源的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的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今天,使用数字化的工具,创造影音形态的数字化产品;(2)新的知识不断地增长, 数字化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事物也快速被淘汰;(3)知识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数字化的高速信息传播速度使得社会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快,共享成为现实。数字化生存方式已成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和生活方式,一定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引起人们对舞蹈教育观念的深度思考。

二、舞蹈的数字化

影音资料是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的网络技术主要是传播影音资料的欣赏和剧照欣赏。当今具备条件的文艺团体均建设有自己的网站,用最快的时间关于各种艺术的信息,进行舞蹈艺术的多种交流。一般来说一个舞蹈剧目经过压缩处理后的文件大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上传。社会在进步,舞蹈艺术也在不断进步,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好的技术、文件格式来缩短文件传递的时间,为此,人们开始使用已有的技术条件来制作舞蹈影音视频资料。最开始的是动画格式的舞蹈文件,它是经过单一的动画技术制作,大多以手工绘图来制作,伴随着视频技术和音乐制作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技术的不断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工作,各种音乐制作的最为典型的是MD制作方法,这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法。伴随着舞蹈专业工作者中上网人数的增多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就不在满足于观看那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节目,逐渐地就形成了其他类型的舞蹈影音被制作出来并在网站上进行了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种技术的运用让我们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这有利于提高舞蹈爱好者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大家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现在传统的传播一般以学校和社会舞蹈教育为主,这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舞蹈要依靠课堂舞蹈教学为主,因为课堂舞蹈教学的直接影响舞蹈学员水平,这是最有效的。数字舞蹈的定义更加广泛,它基本包括:舞蹈通过数字化途径的传播和舞蹈的数字化创作。首先对舞蹈传播途径进行分类,这也是数字化传播和传统传播方法。传统的包括培训班、专业院校舞蹈教学、影音资料、舞蹈比赛及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架设网站、论坛网络、下载舞蹈、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舞蹈。数字化舞蹈的最终目标就是利用软件编排舞蹈,只有完成了这些,才具数字化传播所需要的条件。

三、现代数字化的社会给舞蹈教育提供的机遇

(一)“教”与“学”关系的新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造知识),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要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总而言之,“学”被看成是认知过程;“教”被视为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新课程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学习的一般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在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基于以上观点,舞蹈教育必须制定数字化的教与学新的教育模式,改变自我以求发展,构建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支点,基于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已经到来。

(二)数字化的生存向舞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机遇

(1)知识的快速更新。大多知识的更新周期在五年左右,而借助高速的数字化传播系统和数字化工具,知识的更新只需要一周或更短;(2)有助于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因为有了高速传播系统的支持及数字化工具,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实践;(3)舞蹈教育长久化。知识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变化,迫使我们必须长久处于学习的状态,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一次性舞蹈教育制度必定会被舞蹈教育长久制所颠覆。

四、舞蹈数字化的意义

篇10

在英语课中,教学环境与条件比较狭窄,难免要造成语言环境与生活环境脱节,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为了充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使小学英语全方位开放,不受时间、空间、教材的限制,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妨适当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一、善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语言是一种说的艺术,交流的产物,语言的优美,声调的活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可经常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喜欢唱英文歌曲,如教学单词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时,就可以把这些单词替换成《生日快乐》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唱得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单词。学生们还喜欢说唱chant, 在那种欢快的节奏中体会单词的另一种含义,让学生能说、乐说。

针对这些情况,课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链接的影片播放功能,我给学生看一些英语动画片,如《迪士尼神奇英语》、《猫和老鼠》、《狮子王》等这些动画片内容丰富,语言地道,通俗,集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动态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习得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兴趣。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了语言实际的运用能力。

二、活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探奇寻胜。

   “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在开讲中提出一个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回答的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新老交替状态,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电教媒体可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新颖多样,情节动人,幽默搞笑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3A Unit3 This is my father学习香蕉这一内容,我制作了一个Guessing game的课件,用它来引出课题。即让学生看大屏幕,开始从白板中央出现一点点黄色,然后让学生来猜:“What’s this?”这时学生的答案有很多:It’s a pear/lemon/mango/banana…等,然后用右手按动鼠标,黄色的范围渐渐扩大,再让学生猜,这时学生的答案也有多种,最后,再次按动鼠标,学生基本上可以看到香蕉的全貌,猜对的学生兴趣盎然,欢呼着喊道:“Yeah”,这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情绪高涨。

如教学on, under, next, behind, in等这几个单词时,可充分运用白板课件,将梳妆台、电视、图画、鞋,这些实物都用卡通形式出现在白板上,让学生边看边仔细听。(The picture is on the bed)让学生把图片手动拖动到床上。(The shoes are under the bed)……继续让学生猜Where is it…? It’s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期中,体会学习的过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悬念设计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悬念未解时察觉到前方仿佛有光,产生探奇取胜的求知欲望,主动展开思维,调动知识储备,为获取新的知识而创造性地去听讲,质疑和答问。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机输入文化意识。

根据新课标,教师应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到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扩展国际视野。如教学Holidays时,巧妙运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来观看Easter. Halloween……时,外国的大人、孩子们在做什么,聚光灯好像舞台的光束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往那儿带了,学生观看的无比认真,能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小学生观看后,不仅可以有话可说,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风俗,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交际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我教Where are you from?这课,我用电子白板显示教学内容,我出示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的国旗,还出示各国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中国的长城、天安门、故宫,美国的白宫、艾菲尔铁塔、纽约华尔街,日本的东京、日本妇女的和服、木屐,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格林威治天文台,让学生上来动手用移动的方式帮他们找到正确的位置,学生大开眼界,感觉豁然开朗,这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四、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交流情景。

语言和情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而且语言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有情景决定的。由此可知,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创设和模拟各种生动活泼的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宛如置身于某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能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感情的欲望,学生就会感到所学英语的真实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它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在这种极富创新的环境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进而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比如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在课件上展示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可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松开了手飞上了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kite is up.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改变图上的情境,太阳下山,还会升起,学生边移动图片边练习说话。课堂真的变成了学生交流的场所,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想说,愿说,将英语作为语言的交际功能发挥到极致!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要有艺术性,利用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学生才会身临其境,乐说、愿说、能说,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正确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可以让教学艺术性落实到比较坚实的基础上并有所提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5-0087-06

“学术资本主义”又被称作大学的“商业化”、“商品化”或大学的“创业”, 是目前西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狭义上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现象或行为,包括大学、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1]6,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学本身作为行为者参与市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国学者斯洛特(SSlaughter) 和莱斯利(LLLesile)总结的那样[2]13:

大学投资公司,持有股份;大学以资金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走向市场,成为商业产品(专利)的开发者和所有人;大学以合伙人的身份将员工的活动、知识和产品卖给私人企业,与之签订商业合同;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已远不是往昔的“象牙塔”, 其在私有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国家实验室以外的任何其他公共组织。

而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或为自己,或为学校赚钱”的现象也很多见,在理工科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开公司,拿专利,开办研究园,提供咨询”等等[3]。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自由职业”,如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等等。

广义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理念或意识形态,即是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新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理想、使命、功能、性质和相关大学的政策制定等等的渗透,使之或多或少都带上创造财富和盈利的色彩。具体地说,又可分为“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或称“教学创业主义”)。前者是就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言,后者是指教学,主要是本科生的教学市场化而言。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学在实践其传统功能,如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发生了深刻、迅捷又悄然无声的变化。研究大学“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文章著作众多,大多数学者的目光都定格在大学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比较忽略“教学资本主义”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和渗透。学者罗兹(GRhoades)和安德森(MSAnderson)区分了“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才引起人们对“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学的关注。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在研究中发现,真正深入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的公共职能带来冲击,并引发大学内部的权利结构重组的不是科研而是教学的市场化。尤其是对一些人文社科的学科来说,他们参与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学资本主义”。

本文拟深入剖析美国大学 “教学资本主义”在本科生教育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一步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及以及教师地位相对于行政人员地位的弱化,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给中国大学提供借鉴。虽然“教学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中国大学相对陌生,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学其实运用的是同样的理念,步入同样的陷阱和困境。

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资本主义”给本科生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本科教育进一步的边缘化。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美国大学中,科研和教学两大功能每每争夺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时间,而教学渐渐被边缘化的状况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学者费尔怀若(J.S.Fairwheathe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收益成反比。教学时间越多也意味着晋升越慢,收入越低。而且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如今也以科研而不是以教学来决定教师是否能获得终身制、以及是否晋升、奖励等等[4]。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科研和教学的互相挤压更为白热化。大多数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倾向于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因为科研能带来更直接的名声和经济收益。特别是一些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能直接使“大学教师的工资翻上好几倍。而一些资深的行政人员也希望能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来增加收益,既能充实他们能直接支配的资金,也能向其他学校显示他们的竞争力”[1]89。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一些教师干脆“用科研基金和咨询的收益来‘买断’教学的时间”[5]。因此,教学活动被更深刻地边缘化、在大学里被视作繁重、无创造性的工作、终身制的教师们也尽量予以回避。

二、本科教育的商品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教学本身的商品化,即如美国学者埃克尔(PDEckel)所说, “大学转向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寻求盈利的机会,以期赢得市场中的一席之地”[6]。教学本身成为商品和盈利的手段,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作为 “公共产品”的目的和理想的背离,带来机会不平等,质量下降等等深远的忧患和社会问题。

教育商品化背后的逻辑是“谁出钱,谁受益”,这就和教育的公共性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美国学者拉巴瑞(DFLabaree)指出教育是“公共产品”,不管个人有没有出钱,都有权受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整个社会[7]。教育培养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教育,不仅个人丧失人生和经济的机会,社会也会因此承受损失和负担。

而教育商品化的结果与“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样性民主”的公共目的存在严峻的对立。美国学者罗兹(GRhoades)和斯洛特在对“教学资本主义”考察中发现很多大学都根据支付能力取舍服务对象,比如专门为有支付能力的人(如在职的公司员工)设置短期、方便、回报率高的课程。他们批评这种做法将“低收入和少数人种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却在努力地扩大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大学最基本的民主使命的背离”[8]53。这些学者为教育以营利为目的而排斥社会公平的现象敲起了警钟。

在“教学资本主义”环境下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商品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一般的观念认为教育商品化使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强化,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会更加注重质量、创新、效率和服务的多样化。如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发现美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把助学贷款发放给个体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是直接拨款给大学,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赋予学生和家长“用脚选择”的权利,即是说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就可以离开,以此来“惩戒院校,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1]45。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在“教学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更多的学者提出“消费者满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能力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说,美国大学比较普遍地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想尽办法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却忽略他们努力制造的大学形象是否和大学的现实相符。斯洛特和莱斯利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招生部门每年花大力气吸引学生,如散发传单、邀请学生参观大学等等,却不注重教育服务的实质的提高,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消费者“感觉很好”[9]。

其次,如今人们不看重文凭的背后个人有多少才能或技术(文凭的使用价值),而只考虑文凭能给他们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如好工作、高收入等等(文凭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消费者并不真正在意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学者萨义德(ESaid)曾经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刺激僵化、定式的思维模式,大学教授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听众的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要让他们难堪乃至恼怒[10]。而如今的大学教授却只想要迎合学生需要,让他们满意。学者莫莱(LA Morley)写道,她在课堂上“不邀请嘉宾做讲座,不鼓励学生演讲,不介绍有争议的内容”[11]。总之,作为大学教授,她本人不得不避免一些她本人认为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不会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再次,教育如果以盈利增收为目的,一些大学必然的做法就是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美国大学如今普遍大班上课、师生较少课外接触的时间、开设网络课程,“基本上是因为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都相信网络授课能降低成本”[8]52。另有研究表明,暑期是大学开设短期速成的课程、增加收入的大好时机。这些课程周期短,学生能在集中的时间很快拿到学分,因而比长学期的课程还要受欢迎。同时,美国大学各院系还热衷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学费高,为期短,实用性强,尤其是“不用写论文”,招生的对象基本是各大公司在职人员。学者罗兹和斯洛特则把这些课程称作“研究生兼容”课程,即是说,为节约成本,学校通常都请研究生或兼职教师来授课[8]52。这种情况在美国不是个别的。

三、本科教育的职业化

本科教育的商业化必然导致教育的职业化,如美国学者岗波特(PJGumport)所说,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必然要扩张,而其他专业要缩减。学生和家长希望他们的教育投资能有所回报,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那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求本科教育传授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甚至把工作技能看本科教育惟一的内容和目的。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国家、地方、学校的政策的制定者有时也把毕业生在工作市场上的表现看作评估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如今教学评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不再问是否教授治校、是否面对面授课、全职教授的比例多少,图书馆设施怎样,只问“输出性”的指标,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就造成教育内容和理念的狭隘,导致和传统通识教育的对立,如美国学者咖卜(WNGrubb)和拉若森(MLazerson)所指出的,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可不认为本科教育和公民教育、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12]9。

许多通识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是大学的短视行为,是以短期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的社会效益的结果。如学者埃克斯勒若德(PAxlerod)认为,所谓特定的工作技能很容易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要求;他还通过数据说明从长远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比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事业更成功,挣钱更多[13]。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深化了美国大学的分化,进而强化社会的等级分化[12]9。如果说处于美国大学最底层的社区大学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而州立综合大学和一般的私立大学教授稍微高级的技能,而知名的大学培养高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那么学生以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在跨进校门的时候就决定了,以后很难改变。虽然大学从来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如果说大学的等级决定了“技能”的等级,从而进一步限定了学生人生轨迹和经济机遇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在社会再生产、阶级分化中的作用就会无限强化。

虽然批评者众多,但本科教育职业化还是被看作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所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市场和自由选择的逻辑就会占领大学。大多数大学就会沦为高级的商业学校”[12]16。这一看法是很对的。

四、大学权力结构重组与教师地位弱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盛行,即教学活动以经济规则组织起来,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就自然分化成管理、决策阶层,决定教学活动的市场营运、预算、规划、评估等等,而教师则成为实践管理决定、承担教学任务、接受考察的被管理者。这一现象又被称作“新管理主义”或“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它表明在西方大学有悠久和深远历史的“专业自治”和“共同管理”传统的式微,在本科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专业自治”是指既然大学的主要日常活动和功能都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大学教师就有权组织起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自决,无需接受外来干涉和监督。通常大学教师的自主自治权通过“终身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共同管理”是指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大学的日常事务和运作,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群体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相互协作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基础领域: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地位和与教育相关的学生生活”,而行政人员的权力范围包括“财政及其它非学术性的领域”[14]。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教学与科研,行政起的作用是协助、协调保障核心功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授处于中心的地位。

由于美国大学体系的多样化,精英私立大学与等级结构底层的社区大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很难用语言准确概括曾有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但许多学者指出,美国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管理革命”,即教师中心地位失落和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情况在现时的美国大学具有普遍性。

大学教师“自治”的基础――“专业”因本科教育的边缘化、模式化而失落。传统意义的本科教育,类似于师傅带学徒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而新条件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教师课程的内容变得重复、可以替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长期、密切、有深度的关系。教师不再掌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只是学生也许会选、也许不会选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者温特(RWinter)形象地把过去的大学教师比喻为手工业者,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则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15]。手工业者掌控从选料、到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整个过程。而在新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简单独立的部分,个体的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其中一部分简单的劳动,因而教育过程对教师失去意义。

这即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师只需完成简单、重复、可替代的劳动,无需“专业”的深度、原创和唯一性。所以传统的教师“专业自治”失去了“专业”的基础。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像英国大学一样直接取消终身制,但开始大量雇佣临时教师授课,而且逐年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些教师与大学一年签一次约,虽然工作经年也不会拿到“终身制”。与“终身制”的教授不用担心被学校解雇而享有最大程度的学术和言论自由不同,这批临时教师是大学里“有弹性”的员工,即大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增招或裁员。所以对他们来说,想要掌控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基本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对于教师地位的衰落,大学里“管理”群体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崛起。这种管理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富有官僚色彩的“行政”,也来自于大学里新兴的“管理”阶层,他们是大学员工里“拥有高学历,既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8]50的第三群人,即是指大学里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管理]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有指导他们业务的专业知识……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越来越倚重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大学教师相对于他们成为被管理的专业人员”[16]16。比如大学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招生,负责教学评估的部门员工,都隶属于这所谓的“第三群人”。在“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大学的市场营运和对大学教师的监督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曾经在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管理模式”,即学术和行政共同决策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模式因本身的弊病和遭受诟病而逐渐式微。首先,让大学里大大小小的教师、教授委员会决策大学大大小小的事务,即让平常秉承互不干涉原则的教师达成共识,是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消耗,被看做是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效率”当先的市场运作规律之下,大学教师即无市场的经验,又不能快速决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所以甚至连“课程”这样在传统上认为当之无愧隶属于教师权限范围的决策权也旁落到了管理人员手里。

再者,许多学者批评教师作为利益团体很难理性地做出有利于大学市场发展的决定,如埃克尔在研究大学如何裁减专业等“艰难决策”过程时,转引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时说,“教师不会也不准备做出艰难决策,相对于考虑整体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17]。即是说,美国大学教师曾经享有大学和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认为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公益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因而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传统,已经渐渐消失了。美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渐渐衰弱,还会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如州政府)的层层监管和问责。他们的确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罗兹和斯博恩(BSporn)所说的“被管理的专业人士”[16]16。在美国大学,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现象,即市场逻辑和价值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以及教师地位的弱化。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乃至全球许多国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许多学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都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状态,但美国本科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还应当引起高教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尤其是因此给许多优秀的传统,如教育公平、通识教育和“共同管理”模式等带来的冲击。美国学者莫和曼(KMohrma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的改革都以美国模式为模板,而中国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和超越的目标,然而美国大学有许多“不可学习”的地方[18]。“教学资本主义”恰恰是美国大学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的误区和具有警示作用的一个方面。

中国大学自1992年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与美国在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教发展方向上有趋同的倾向,如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而且,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具有缺乏自治传统、过度行政化等特点,中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在 “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弱化。但与美国本科教育完全依照市场逻辑操作不同,政府管理在中国高教的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中起到既促进又阻碍的作用。所以中国本科教育的变化相对于美国呈现更复杂、矛盾更多的特点。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在解决市场负面效应的过程中,加重对大学教师问责制度,把教师看作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承担者和严厉问责对象,没有考虑本科教育在市场作用力下的系统变化,其实是加重了本科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虽然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本科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从比较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本科教育市场化与国外教育变化的异同及从中汲取应有的启示和经验。本文系统述评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的情况,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引起对“教学资本主义”的关注,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大学在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和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 &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laughter, S. & Leslie,L.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3]Anderson, M. 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Industry: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2 (2): 227.

[4]Fairwheather, J. S. The Mythologi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73(1): 26-48.

[5]Blumberg, P. D. From “Publish to Perish” to “Profit or Perish”: Revenue from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501(c) (3) Tax Exemption [J]. PA Law Review, 1996-1997, 89:132.

[6]Eckel, P.D. Capitalizing on the Curriculum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 46 (7):866.

[7]Labaree, 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34(1): 39-81.

[8]Rhoades, G. & Slaughter,S.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 Challenges and Choices[J]. American Academic, 2004,1(1).

[9]Slaughter, S. &. Lesile, L. L.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J]. Organization, 2001, 8(2): 154-161.

[10]Said, 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M]. London: Vintage, 1994: 9.

[11]Morley, L. A .Comedy of Manners: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Trowler, P. R.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Buckingham, MK: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5.

[12]Grubb, W. N. & Lazerson, M.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76.

[13]Axlerod, P. Values in Conflict: the University, the Market Place, and the Trials of Liberal Education[M]. Montreal, Canada: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83.

[14]转引自:Rhoades, G.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Academic Style: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vernance Roundtable, Santa Fe, NM, 2003:25.

[15]Winter, R. The University of Life plc: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Smyth, J. eds. Academic Work, Buckingham,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