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0年,金融危机逐渐衰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仍然存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由于后危机时代竞争的需要,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各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口企业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风险。三是利用外资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中低端产业方面,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产业上,我国也将在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直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推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这将给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2009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引资新优势有待提升。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对外投资结构不相匹配,承接国际资本转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要素成本优势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税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前过分依赖要素成本优势的引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1987年至1991呈稳步上升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台湾地区的投资增加,投资区域向东部地区扩展,投资产业投资于出口型生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调整发展的第四阶段,跨国公司较多进入,更多行业开始利用外资;2001年以来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第五阶段。2001年至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4382.88亿美元,年均626.13亿美元。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5年实际投资603.25亿美元;2006年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储蓄也相当不足,缺乏经济建设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快速增长,至1993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则达到748亿多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9———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引进外资的70%进入到了工业制造业部门,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30%。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雇员有2800万人。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1%,税收占全国的20%,进出口占全国外贸58%。
(二)我国外资经济运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资经济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外贸发展环境,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扩大外贸环境,努力开拓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我国外资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外贸出口总量略有下降,结构有所优化。我国加工贸易逆势增长,外资企业出口相对好于内资企业。传统市场比重降低,开拓新兴市场效果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境外返程投资仍然是拉动外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看,亚洲资金仍占较大比重,但外资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合作方式看,独资企业占较大比重。外商投资开始,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以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3.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三产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的热点。2010年,我国增加境外投资开发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逐渐增多,占全国境外资源开发中方投资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经逐渐占到境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带动作用明显,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增多。
三、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2011年,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稳外需、促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把扩大开放作为拓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贸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经济企业回升的大趋势仍然蕴含着很多机遇。
一是世界各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为“走出去”创造了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振兴计划,放宽投资领域限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建立对话机制和平台,并不断研究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经济的回暖为“引进来”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的复苏,外商投资能力逐渐回升,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演进,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放宽了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环境和新能源领域技术输出,合作态度积极,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促使国际贸易回暖。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都将由降转升,其中,全球贸易将增长3.9%,贸易增长5.8%,投资增长15%,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出现复苏态势,有利于遏制国际贸易下滑势头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在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不仅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也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扩内需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高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挑战分析
尽管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蕴含着重大机遇,也要看到还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二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政府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挑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按照WTO规则不允许政府的权力进入市场,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宏观调控,但是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扰企业的活动多,企业还没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入世后的客观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取得明显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缺少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国际知名品牌会使得企业更顺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它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市场,未来世界地图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图。根据世界著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家品牌”评选活动表明,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704.5亿美元。而我国最有价值海尔品牌的价值只有265亿人民币,可见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业的国际形象,学习和借鉴国外著名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创出世界名牌,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较落后,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际竞争力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中国除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是泰国的60%,巴西的46%,马来西亚的33%。在获取合格工程师和称职高级管理人员状况的国际比较中,我国仅排名在51位和50位,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现行体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银行呆账、坏账等现象严重,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还很不完善,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国情,为国内发展服务,若偏离此道,就谈不上国家发展。必须明确国内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转型期,我们要立足国内,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管理、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壮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引进来”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引进来”,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引进来”并不是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无条件地“请进来”,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对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决定是否引进。同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能力的尽力自主开发,增强我国技术能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要求也更迫切。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质量,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首先,在政治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其次,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网络机制;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严格把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维护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合理控制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要统一债权,加强债权集中管理,同时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杜绝消费化使用外债错误倾向。第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卸下国有银行和企业的包袱,加快国有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科学转变的改革,重构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第四,稳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监管严密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应尽快抓住当前亚洲经济复苏、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等有利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改善贸易环境。根据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亚洲传统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重点做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开拓非洲、俄罗斯、印尼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把抓洽谈、抓成交当作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洽谈成交、小组出国推销成交、函电往来成交以及交易会、博览会参展成交,通过开展各种贸易方式,争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带动我国产品的出口。坚持主动出击与积极应对并重,努力降低贸易摩擦影响。加强检测预警,密切跟踪主要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动向,适时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对策,保驾护航,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做好钢铁、纺织、化工、轮胎重点商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率和胜诉率。
(五)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是积极稳妥丰富外资利用方式。
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多方式利用外资更为活跃,全年非金融领域(不含银行、保险、证券)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3家,同比下降5.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0.2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连续第14年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中拔得头筹。外资的引进和使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日益呈现新的特点。
(一)直接投资比重逐渐下降,间接投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国家和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和国内投资银行业的日益发展,为我国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降低金融风险提供了条件。2006年,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中国工商银行海外首次上市即融资超过22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七大银行。这表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越来越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接近。
(二)制造业利用外商投资仍保持主导地位,但比重下降;新批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结构有所优化。
2006年,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3.6%,比2005年下降6.8个百分点,新设立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也分别下降14.3%和5.6%,但单个项目平均规模增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
(三)亚洲十国(地区)和美国对华投资额下降;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增长较快。
2006年,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其中日本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20.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6%;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30.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6%。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14.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6.4%。2006年,部分自由港对华实际投资增长20.2%,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达25.3%,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速度之快尤为引人瞩目。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略低于全国水平,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地位有所下降。
2006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56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比2005年下降4.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出口增幅(27.2%)低0.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8.2%,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43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6.5%,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二、国际和国内的主要因素
展望2007年,我国吸收外资总体上面临着有利于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但一些短期因素,如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加剧、“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国际因素
1.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2007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仍然存在,如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发达国家国内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通胀压力加大、加息预期上升等,特别是美国经济明显减速,对商业投资的增长可能形成压力。但是,综合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预估,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将向好,增长率仍将达5%左右。
2.国际投资仍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投资便利化政策的不断实施推动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从2004年开始,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2005年、2006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的报告,2005年全球FDI流入916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9%。2006年全球FDI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上,跨国产业转移仍将处于活跃期,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会继续增长。
3.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酝酿,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增长迅猛,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的总数将达1.2万亿美元,超过全球FDI的总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将面临重新洗牌。全球新一轮国际投资增长中,以全球服务外包为特征的产业转移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我国提供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尤其在开展服务外包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因此全球服务外包的增长前景对我国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
4.发达国家吸引FDI重新回升,美国国内政策调整使其对外投资规模持续下降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对外投资国国内政策的调整日益成为影响跨国投资流向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起伏不定,研究表明,某些偶然因素可以导致这种摇摆。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005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下降22%,2006年1-9月下降14%),而跨国公司资本大量回流美国。2004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机会创造法》,2005年又颁布了《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受这类政策调整因素影响,美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将留在国外的投资利润汇回美国。这种趋势有可能还将继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将受到影响。
5.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特别是印度将有大幅提升,亚太地区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泰国和印尼,2005年分别增长了159%和242%;2006年又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周边国家的崛起对我国吸引外资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两年日本企业到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国家投资的趋势逐步扩大。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2006年1-8月日本对马来西亚投资同比增长254%,对印度投资同比增长172%,而同期日本对华投资减少32%,预计全年对华投资将出现四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二)国内因素
1.成本优势继续减弱。
2006年以来,上海、广东、深圳、福建、青海等地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建设用地的使用金额标准。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东部一些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在上升,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外商投资项目已经或正在酝酿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
2.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
为了给内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200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目的是在加强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2006年7月商务部、建设部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8月商务部、国资委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2007年外商投资房地产和外资并购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国内两税合一政策的讨论,让一些原本有投资计划的境外企业转而采取观望态度。
近两年来,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呼声日趋高涨,而且实际立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客观上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资企业预期投资收益出现下降,来华投资的步伐相应放慢。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所以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至于会吓跑较大的外资,但小资本对优惠政策的调整比较敏感。
4.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加速,在环保和能耗方面的投资门槛越来越高。
近两年,环保和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消耗的外资项目进入,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不仅不欢迎外资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而且明确鼓励已有的相关企业向外迁移,目前在广东、江苏等地已出现了一些低端加工产业由珠三角向粤西北、由苏南向苏北转移的趋势。
5.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预期。
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大。而对投资制造业,并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一些外资企业因此推迟项目投资。
6.民营资本不断壮大,国际融资渠道增加,部分领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下降。
一方面,国内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外资在国内市场与民营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外资企业的盈利空间在缩小,立足和发展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有较快发展,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都成功进行境外发行股票,一些部门和金融机构也在境外融资,合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
三、2007年前景展望
(一)总体趋势
自2005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已经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平稳、低速增长阶段。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幅度或许会有所放缓,但整体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将为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综合上述因素和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初步判断,2007年来华外资总量仍将处于高位,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难于止跌回升,只能争取基本稳定,不再下滑,很可能大体保持上年的规模或略有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将趋于优化、合理,利用外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二)东中西部地区引资趋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虽在总额上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比重没有大的改变,西部地区甚至一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外资进入的原动力不强,缺乏利益驱动。外资是否能够向中西部转移,关键取决于投入中西部的要素回报率是否能高于东部。从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看,如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引导政策,进一步实施“万商西进”工程,虽然东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总体格局尚不会有根本变化,但差距将会有所缩小。
(三)主要行业引资趋势
随着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06年增长15%左右,重点集中于运输业、计算机应用服务、分销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则会受到抑制。制造业合同和实际引资都将呈负增长趋势。广义农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有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外资来源地发展趋势
外资来源地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亚洲地区仍是最主要的来源地。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欧美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其中一个原因是,在金融、电信等关键领域我国的市场准入措施对外资的进入有所限制。但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欧盟、美国对华投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对美国在华企业的一项调查,90%以上的美国企业对今后五年在华业务持乐观态度。
(五)利用外资形式趋势
长期以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国投资的进入。从全球跨国投资趋势看,资本流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新建项目中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少,更普遍地采取兼并与收购方式,证券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趋增加。由于国家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一些重要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投资价值充分显现,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将会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外商独资企业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四、当前的热点问题
(一)从长远看外资增长下降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约10%,如果考虑大量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生产配套所形成的间接就业,外商投资企业总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亿人。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7%,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6%。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趋缓客观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外商投资增长趋缓或小幅下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种下降趋势长期化,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可能产生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资的实际价值,特别是美元资本的价值;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也增加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立法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外资企业预期回报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对优惠政策比较敏感的中小外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可能有负面影响;由于国内传统制造业投资已出现饱和趋势,要素成本的上升和能源资源的制约,将加大外商投资的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三)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外资企业出口释放了我国的生产要素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大量国际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流向一样,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占据了我国对外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对外依存度(1998-2005年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依存度平均为43%)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22%和民营企业的9%。因此,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可能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减少,继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这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先进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规模。
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到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吸引这些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呈现起伏不定状态。在我国一般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如何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核心技术、原始创新的知识产权、高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对提升我国利用外资水平意义重大。
(五)应对区域贸易安排中投资自由化问题。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外包使企业能够用最低的费用获得最丰富的资源,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高附加值。外包(Outsourcing),即外部寻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信息领域,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制造、物流、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外包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让他们承担原来由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部分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及专业知识的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外包服务的一种形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把原本由企业自己进行的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通过支付酬金的方式,交给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去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包括招聘外包、培训外包、福利外包、薪酬外包和绩效管理外包等方面。
1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
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的发展是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到2012年1月,人力资源外包员工人数达到4000余人,服务客户也由最初的以销售岗位为主逐步转变为涉及IT、金融、保险、行政后勤等各类岗位。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低端等现象。通过对这个实例的分析,发现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以及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成长,尤其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形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近期,在IDC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客户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倾向性,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在近几十年来不断蓬勃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并且预计到2015 年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8.9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19.7%。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2.8%的美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
第二,服务内容单一。虽然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了中高级人员的甄选、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但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主要还集中在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涉及的服务内容范围不广。
第三,服务对象覆盖范围狭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但目前在一些项目性工作较多的行业最普遍,主要集中在IT、金融、市场营销等行业。在一线城市,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由于他们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同和习惯,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IT、销售等一些中小型企业。如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客户主要为IT、销售等一些中小企业,其中80%以上的企业外包人数在100人以下。
第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之所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就是因为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当中,有着优秀的从业人员,他们能够提供比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和规范化的服务。与国外机构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本土机构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士充斥,一般性人才过剩。
2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备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也必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其原因主要为:
第一,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企业纷纷来华投资。据统计,中国是吸收外资企业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80余家来华投资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外资的进入必将带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跳跃式进步。一方面,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为国内企业和求职者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促使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由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就为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开拓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也为国内同行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同时带来了发展资金,培养了专业人才,这些有利之处将直接推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战略层面上讲,外资的引入对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未来的发展产生“双赢”的局面。
第二,企业自身转型的需求。据统计,企业人事工作中非核心的事务性工作占到整个HR(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工作的65%—70%,诸如保险缴纳、工资发放、用退工办理、档案管理等。但是近年来,随着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以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从而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实现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诸如员工激励、薪酬架构设计等。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将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第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2007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第一次将 “人才服务业”正式写入国务院的文件,同时提出要“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人才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其中专门对劳务派遣、员工社会保险缴纳等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将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
第四,外包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为例,目前已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南京、拉萨等近百个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及办事处,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在香港、美国成立分支机构,集团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操作平台,能瞬时实现从“委托”到“反馈”的全部流程,并能自动生成帐单和报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工作精准性得以提高。
2.2 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今后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必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其中主要表现在:
首先,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项目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还拓展到招聘服务、培训服务、薪酬服务、福利服务等更多服务领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和综合解决方案。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
其次,服务对象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服务对象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主导产业发展的利润增长点从初级岗位转向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具有战略性的高层次、专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服务对象的行业来看,将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员工流失率推动着更多行业的企业积极关注并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如员工派遣服务、招聘流程外包服务等)来保障业务正常运转、实现成本控制并稳定员工队伍。
再次,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由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主要是跟人打交道,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特定的行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薪酬福利等方面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随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不断发展,未来从业人员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将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商要想在外包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克服其制约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最终使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3 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从外包商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仍面临着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覆盖范围狭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状,要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产品。外包服务商在稳固原有核心产品的同时,要加快服务创新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企业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产品,积极抢占高端市场。
3.2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现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客户,拓展服务对象。对于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大型外包服务机构,在保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市场,将其服务网络布局全国。而对于中小型服务机构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将其服务领域向着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
3.3 以行业发展为标准,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管理工作应积极配合行业监督机构,依据相应的标准,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试,并且借助外部培训机构或内部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通过薪酬激励引进优秀人才等手段,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总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尽管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因此外包机构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实施适当的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优势,最终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凤.《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分析》,《人才战略》,2010.12:74.
[2]蒋泽熙,王立里.《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及问题》,《中国商界》,2010年第3期:241.
[3]萧鸣政,郭丽娟,顾家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08》,人民出版社,2008.
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概况及集中化现状
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由设立营销网络为主,转向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相对较高层次的投资领域拓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海外并购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达到了4890万美元,是境外投资项目是平均投资额的7.5倍,2011年并购规模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5%。同时,建立境外工业园区也是浙江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亮点。在目前批准的19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浙江就占了4个。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浙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够较好地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集群式境外投资的有效平台,创建了一个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浙江省的对外投资领域正逐渐由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工业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一体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领域拓展。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项目数位居所有行业的前三。三大行业在境外投资项目达339个,其占总数的59.68%。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更偏重于资源型工业与制造业。二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更着眼于这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遍布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但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浙江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分别占境外机构总数的83.6%和总投资的83.8%,投资分布区域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在美国、香港、阿联酋、俄罗斯等重点国家(地区)的集聚程度较高。从浙江省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来看,亚洲占31.4%,北美占26.6%,前苏联东欧地区占23.1%,大洋州及太平洋地区占8.9%。从国家类型上看,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企业总数占5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投资区域集中化的程度也高于全国整体程度。从投资的产业上看,据统计,浙江非贸易性境外企业中属于第一产业的占11.2%;分布在第二产业各个行业的占81.5%,其中纺织服装业分别占20.7%和21.9%;第三产业占7.3%。
二、影响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
1.投资因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来源于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对外扩张,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追求高额利润投资动机、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市场导向型投资动机、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其中,资源导向型投资偏重于生产要素的获及与供应的便利化市场;市场导向型投资受东道国市场规模、容量、成长空间、市场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融资因素
经营融资困难,资本劣势明显对于刚进入外贸领域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周转周期长,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去提升跨国经营的层次。而且,按照我国银行目前的贷款程序,许多企业在银行缺乏相关的信用记录,很难在银行通过单据抵押等方式提前支取货款或进行贷款。据调查,除了万向集团有国外银行贷款外,几乎所有企业的融资都来自母公司的支持。
3.技术因素
自主创新不强,产品竞争力弱从国际上来看,浙江省在培育出口主导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都居于劣势,特别是高档产品的核心技术也仍然依靠引进,对发达国家创新的产品进行仿制和改造,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得对外投资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小、竞争力不强,以进入低端市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主,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东道国政治因素
东道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区位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还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某地的宣传和税收优惠、地价优惠等条件的吸引。前者使外商和跨国公司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后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这是跨国投资的根源所在。
5.东道国经济因素
经济规模是反映经济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GreenCunningham(1975),邓宁(1980),Schneider和Frey(1985)都表明,东道国经济规模是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一些有关对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性研究表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新加坡等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竞相投资设厂的国家。
三、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建议
1.改善内部环境如管理、技术、人才
政府应该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措施从宏观上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我省企业跨国投资活动。如,适当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的作用,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准备金制度。我省应积极推动企业的跨国投资和银行也的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资金融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区位选择
1.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据科尼尔管理咨询公司的《2015年全球零售电子商务指数》显示,随着美国逐渐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消费者信心回升,美国在2015年的全球零售电子商务市场排名中超过中国,以2 380亿美元高居全球榜首。除了整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外,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更多的物流方式的选择,更快速的配送渠道,更适应市场的营销手段以及跨境电商的加速增长等因素都推动着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飞速发展。美国电子商务起步早,并且得益于传统零售市场的强大及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的优势,使美国电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发展,随着国际电商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化”,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美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由于美国经济环境影响导致其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每年的电商零售市场的交易额依然平稳提高,且在美国社会零售总和交易额中的占比也是持续增长,这表明美国电子商务市场并未接近饱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跨境电商为线上零售商带来了发展全新市场的可能性。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安全快捷地购买世界知名品牌产品,零售商也可以将其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例如美国的跨境电商平台Borderfree便为其平台的零售商提供跨境物流、货币兑换、客户管理、退换货等服务。同时,跨境支付方式多样化,支付安全性越来越高,跨境物流速度加快等都促使越来越多的线上零售商将市场从本国拓展到全球。
第三,美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据eMarketer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移动端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8.4亿美元,相较于2012年增长了56.6%,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 087亿美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移动电商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之移动端购物操作便捷、产品售价低廉等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第四,全渠道成为美国零售商的重要战略。虽然美国在2015年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 380美元,但却只占到美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0%左右,可见,线下实体店仍然创造着巨大价值,是消费者最青睐的购物渠道,而消费者选择线下购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可以亲自感受并体验商品。美国零售行业从最初的单渠道时代,经历了多渠道和跨渠道阶段,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全渠道时代,在全渠道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不再是简单的线上购物下单、线下收货体验,电脑、ipad、移动终端(手机)、线下门店、社交网站等各渠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者可以在零售商创建的多种场景中使用移动终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购物活动。
第五,电子商务变得更具社交性。现阶段,不管是线上零售商还是实体零售商都看重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利用社交媒体和社交购物网站与消费者互动并完成产品销售。在2013和2014两年内,美国的电商网站的社交推荐量的增长巨大,许多的零售商开始利用社交电商网站进行营销活动。
2.欧洲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欧洲的8.17亿居民中65%是互联网用户,其中网络购物用户占到居民总数的近1/3。据欧盟电子商务协会公共事务主任Martijn Hos介绍,2014年欧洲电商市场规模达到575亿欧元,同比增长19%,其中西欧和北欧是欧洲电子商务发展最好的地区,其次是中欧地区。相对于本土电商来讲,欧洲的跨境电商发展更成熟,市场规模已占到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35%,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区域。欧洲前300强在线零售商中一多半都已涉足跨境电商行业,跨境电商买家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欧洲各国语言互通,所以在线零售商会在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而买家也会很方便的从邻国购买商品。
由于欧洲国家众多,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法律体系,比如在电子支付方面,同时存在着数十种不同的支付方案,因此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多样性增加了在线零售商的运营成本,降低了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的信任度,阻碍着欧洲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欧洲跨境电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统一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建立高度透明的统一支付标准;第二,针对不同国家物流价格不透明的问题,提供统一的物流解决方案;第三,建立统一标准的增值税制度。
二、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与“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交相呼应,带动了一批电商相关产业和传统行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动态主要在几个方面呈现:
1.电商竞争逐步进入用户综合体验时代
在电子商务1.0时代,各大电商企业都在追求市场占有率,以低价格作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砝码。随着电商的发展逐渐进入常态化,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规模和低价的竞争,逐步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电商消费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电商交易和生产过程中,催生新的形态和业态,传统供应链转变为需求连,B2C模式转变为C2B模式。
2.跨境电商发展进入品牌化时代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状态。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迟迟难以提高,久而久之,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薪酬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2004年HRM遇到的最大挑战”的调查显示,选择薪酬福利的人数占总数的16.29%,位居人力资源挑战的第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不够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企业也不可能把全体员工定格在一个薪酬层面上,薪酬激励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1.2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国外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或是论资排辈。
(3)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国外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励因素,少使用内部激励因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1.3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较
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人与岗位的密切联系。他们在进行了详细的岗位分析以后,面对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具有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适合人员,人员上岗后可以根据明文规定的岗位要求来工作。而不是仅把人与事联系起来,还把人与岗位相连,重视人的因素。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这与我国企业以“事”为中心,把人看成是做事工具的观点大不相同。
(2)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公平,更注重能力。他们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出发,摒除了那种靠“人际关系”在企业里进入、晋升的弊端,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无非就是在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晋升方面,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你我亲疏关系,不分服务年限和资历,公平竞争有能力者居之。这种用人原则,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短期供求关系。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动,国外企业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为招聘的人才提供可靠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并与之建立短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少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把付出的劳动与合理的报酬紧密的结合起来。
2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比我国的战略制度化更具有时代优势。国外企业在经过了“刚性管理”的时代后,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方式。它使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很快被应用到企业,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虽然比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柔性管理相较而言,在时代的适应性上略逊一筹。
(2)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更注重人性化的解放。他们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理念,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员工们看到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们相信员工,相信员工能把本职的工作作好,减少了监督和控制,实现了人性化。而我们的员工在企业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工资在努力,为自己的绩效而担忧,企业看重的也就是他们的绩效,而忽视了创造绩效的人员才是企业的根本。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比我国更注重人员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国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员工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而我国的人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仅仅是为了岗位的需求。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员工的激励。他们的浮动工资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满足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保障企业有稳定的员工队伍,留住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3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对策
3.1 人力资源使用上员工作为企业的“本”
以人为本,企业以员工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中所有的成员都看作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鼓励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同时重视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是员工的利益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改变过去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以监督和控制方式,把工作放手给员工,转向了以领导与激励为主,给员工充分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3.2 人力资源配置上员工参与企业战略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高层部门的事务。企业的战略还与企业的员工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的方向既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向。让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参与企业战略必须有合理的人员配置为前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中图分类号】F275.2
一、中外服务外包市场态势
服务外包业务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广泛涉及金融、制造、零售、教育、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财务外包属于业务流程外包(BPO)的一种。
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达1072.1亿美元,2015年更突破1 30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市场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河北省秦皇岛、石家庄和保定等市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承接京津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转移。[1]
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服务外包产业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型发展,从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智力投入取胜转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逐渐从美欧港日拓展到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72.9亿美元,执行金额646.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5%和15.6%。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劳动力套利模型拥有的客户群在减少,单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财务外包需求不再是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成熟的客户群逐渐加大对新型服务的真切需求,从而对服务供应商提出更多技术性平台和方案的要求,云端分析型企业成为新的投资焦点[2]。未来的竞争格局将凸显灵活性与创新性,创新成为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IT服务与业务服务融合十分明显,整体服务(外包)市场增速放缓,第三平台仍然推动着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云服务持续影响传统服务外包领域。[3]
从2013年开始,国际外包市场出现复苏迹象。业务流程外包以北欧为首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级别的创新,并在多进程财务和会计领域签订了新合同。印度外包企业为克服劳动力价格上涨、服务外包市场过于集中在美英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等不利因素,在金融危机后不断探索开辟新型商业模式,并把业务转向国内二三线城市,继续强化和巩固在离岸服务外包市场首选地的地位。
二、国外服务外包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一)法律环境方面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为接包国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保障。印度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离岸外包服务方,有着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印度版权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最接近国际惯例的版权法之一,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政府还会对相关法律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订。此外,加快软件园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园区建设,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都促进了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也是因为其在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沿袭欧洲惯例,打造出完善的法律环境。俄罗斯近几年也逐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并着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法律保障[4]。
(二)人力资源方面
财务工作是专业性强的工作,对人员的素质、职业操守、专业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财务外包的接包方应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印度、爱尔兰等国较发达的高等教育、技术教育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也一度成为上述国家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之一。不过,目前伴随人力成本的上升,印度企业已在探索新的商业渠道。
(三)地缘环境方面
选择离岸外包或近岸外包,应考虑本国本地区的地缘环境特点。印度以其所处的东四区时区优势,和美国形成一个完整的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无缝对接服务,使其成为众多美国公司设立呼叫中心的首选。目前印度外包出口市场的80%来自美国和英国,保持着全球服务外包首选地的地位。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成员国公民在爱尔兰享有务工自由,劳动力可以便捷地流动。爱尔兰充分利用地缘、文化优势使其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俄罗斯则以靠近欧洲目标市场的便利条件承接欧洲客户外包业务,充分发挥近岸外包、人力资本、高级别业务模式、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将其服务外包产业的重心向高端领域倾斜,这样能有效避开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直接竞争,突出自身特色。
三、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企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强度较弱
近年来,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大规模企业合并、海外并购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京沪等一线城市为例,大量外包企业的高端化转型正是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和借助新兴技术得以实现。但相较于一线大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开拓能力和接包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支撑或引领以提高企业效益。
(二)产业集聚能力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区、专业园区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区内外包企业数量和承接的业务量都不断增加,占比极高,并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并吸引了诸如埃森哲、维布络等世界服务外包前10强的企业落户,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在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等方面成效显著。
(三)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形成,但中高端人才仍然匮乏
各省市先后出台了相应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如西安等城市逐步形成了校、行、企、政“四位一体”的人才服务模式,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对中高端人才需求迫切,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各专业之间的衔接性弱,限制或者难以体现人才的复合性。如财务外包的接包方主体对复合性人才有很高的需求,需要从业人员不仅熟悉国际会计软件使用、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IT技术背景,熟悉国际法律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基本能力,了解金融服务,这些都对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
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财务外包企业,人工成本和日常办公费用所占比重很高。而人工成本、办公费用、税负的不断增长加重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利润,让很多企业退出财务外包行业,也使外包行业的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和成功应用,过去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呼叫中心的模式将被取代。
(五)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化趋势拓宽了外包业务市场
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领域,人口结构变化、人力成本上升也迫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内服务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将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大型制造企业为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都越来越重视业务流程中服务性内容的专业化。这些趋势,释放出大量服务外包业务。
四、国外自贸区成败的原因分析
全球约有超过1200个国外自贸区,其中不乏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国自贸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及优劣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一)政策优惠,法制环境优良
迪拜自贸区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实行力度很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自贸区内企业可享受100%外资拥有、50年免除所得税、期满后延长15年免税期、无个人所得税、进口完全免税、资本金和利润允许100%遣返以及充足的廉价能源等[5]。法律、税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保障是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迪拜自贸区的根本原因,也促使迪拜自贸区迅速崛起。新加坡有专门的《自贸区法案》,全面规定了自贸区的定位、功能、管理体制、动作模式、优惠措施等。
(二)高度自由化+权威管理
香港和新加坡自贸区自由化及便利化程度极高。香港对外来投资不设限,新加坡早在1989年即在全球率先推出一站式通关服务的贸易管理电子平台。成功的自贸区管理机构通常都以高权威、高效率、高灵活性取胜。迪拜政府下放一部分行政权力并以政府信誉做担保,企业化运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自贸区发展应尊重经济规律
韩国益山自贸区的设置更多出于政治原因而非基于经济考虑,最终由于引资困难而在短短1年时间被取消自贸区资格。欧洲经济自由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地处欧盟区域的德国汉堡自由港关税减免、区内保税政策已无实质意义,2013年汉堡取消了自贸区政策。
五、天津自贸区财务外包发展的思考
(一)借政策先机打造优质投资环境,引进和培育品牌企业
《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产业发展导向,强调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京津冀等区域已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任务和措施,同时也制定了法律、税收、行政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天津自贸区政府应吸收借鉴上海自贸区建成后的经验,用足用透国家扶持自贸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着力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扶持外包企业海外并购、海外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为自贸区财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等所需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贸区应充分发挥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地位的作用,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支持外包企业技术创新,使自贸区拥有一片培育和吸引品牌财务外包企业的沃土。
(二)实现财务外包“四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外包企业应向“互联网化、行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社交等为代表的基于第三方平台的整合服务倍受关注。平台化是大势所趋,功能完善、强大而安全的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高效而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自贸区财务外包企业可以在传统外包模式基础上创新思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转型升级,借力政府提供的软硬件支撑搭建云会计服务平台,在满足客户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专业、快捷的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建立财务外包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高端化
2014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自贸区内外各职业院校及财务外包企业应加强沟通交流,发掘自身优势并尽快找到各自在人才供需上的短板,在政府和行业的助力下切实推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真正形成校行企政相结合的职教氛围,培育创新创业型和实用技能型相结合的复合型财务外包人才。自贸区还应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培育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和环境,对自贸区财务外包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在岸与离岸外包业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财务外包发展应对在岸和离岸业务同等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重离岸轻在岸”政策影响了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规模效应和成长速度。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等问题使得原有几大发包国家逐渐减少海外业务。
反观国内,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恰恰为外包市场带来许多增长潜力[6]。通过承接国内业务,财务外包企业可以积累经验壮大实力,尤其可以借道承接在华跨国公司业务收获国际渠道,学习国际经验,提高国际化人才素养,为承接国际业务奠定有利基础;通过承接国际业务又可以快速把握国际标准、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知名度,加速在国内市场品牌的建立。
2015年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释放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潜力,推动在岸业务快速发展。2015年,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1.4亿美元,执行金额10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1.7%。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加深服务外包与信息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能源业、金融业、卫生健康业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15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八: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2016-01-29.
[2]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冷暖不均[N].国际商报,2015-7-29.
[3]2014年欧洲外包市场迎来反弹[DB/OL].服务外包网,2014-8-22.
趋势一:图表形式“万花筒”
国内外研发主流:交互式动态图表
动态图表多是利用Flash、AE等软件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图表新闻,其最大特征就是“活泼好动”,既可以自己动(非交互式动态图表),也可以与读者互动(交互式动态图表),是潜力无穷的图表新闻表现形式。从目前的实际应用看,交互式动态图表的传播平台以互联网为主,而非交互式动态图表则以电视为主。
如图1为英国图表新闻生产和供应商Graphic News制作的交互式动态图表。2010年10月27日,曾经在“007”系列电影中作为邦德座驾的阿斯顿·马丁DB5跑车在英国伦敦拍卖。该图表展示该车的操控设施和技术装备,画面左侧的所有控制按钮均可点击,并且汽车的对应部位会对点击做出“回应”,声画同步,甚至有喷出尾气的场面。受众在虚拟“开车”的过程中,既体验跑车的强大功能,又满足对邦德座驾的猎奇心理。
目前,国内外媒体和专业机构都在竟相开展交互式动态图表的制作。韩国联合通讯社早在2002年就开始研发集文字、照片、图表、音视频于一体的交互式动态图表(Active News),并于2004年正式对外推出。新华社对这一趋势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于2005年两会期间在新华网上相继播发了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四大工程、F1中国大奖赛等交互式动态图表。2010年,新华社交互式动态图表更是以全媒体姿态“出击”两会现场,将2008年推出的“小新小华报两会”系列平面图表升级为以小新小华为虚拟主持人的动画版“小新小华图说两会”,首次实现了集图、文、声、色、画、互动和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效果。
一个新趋势值得关注,那就是Htm15技术拥有跨平台使用的巨大优势,近年来Htm15有逐步取代Flash在移动设备中地位的趋势。为此,目前许多国外媒体和专业图表制作机构正在积极研制基于Htm15的交互式动态图表,旨在能更好地为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客户服务。
非交互式动态图表使未拍到的电视画面或抽象主题,可以利用图表形式传播,不但增加电视画面的信息量,而且可有效满足受众。
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立体化是通过各种制图技巧在平面图表中营造出立体效果。立体仿真图表是利用三维制图软件如Maya等制作完成,因其立体化、光影、环境、质感非常接近实物,故被称为立体仿真图表。由于立体仿真图表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事件全貌,所以在无法获取现场照片时,经常采用这种“仿真”形式报道。如图2为新华社2013年上半年播发的科技图表,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全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每次变化都描绘下来,使读者在洞悉飞行奥秘的同时,接受了科普教育。
静态化转向动态化
在静态图表中营造动态之美主要依靠运用图表元素,使画面呈现出动感和张力。如图3是介绍体操运动员平衡木下法的图表。该图表充分运用照片,画面很像慢镜头回放,通过摄影的连拍技术将关键动作“定格”并联结在一起,配以简短的细节分析,使读者对选手的关键技巧或得分点有清晰认知。虽是静态图表,但“连拍”图片却令图表呈现出强烈动感,实现新闻性与艺术性得兼。目前,国内较少出现利用连拍图片使静态图表“动”感十足的案例,这一思路在体育报道中很适用。
趋势二:图表结构“大拼图”
目前,图表新闻以单幅居多,图表组稿并不多。有一类图表以组稿形式出现,围绕某个新闻主题展开连续报道,有明确主线和创意点,组稿中的每幅图表自成一体,但又与其他图表有关联性,共同完成报道,构成一幅全新的“大图表”。笔者将此类图表组稿称为“连图表”。
“连图表”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强大的视觉表现力,将单幅图表的视觉效果叠加,产生集成效应,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深度。二、为读者带来游戏般的读图乐趣。“连图表”以拼图的神秘感吊足读者胃口,将读者目的性不强的阅读购买习惯变为了解新闻、完成拼图为目标的主动搜集,在纸媒与受众间创造出类似于网媒的互动效果。
由于“连图表”是传统纸媒寻求报道突破口的产物,日报采用“连图表”的连载方式既能有效提高图表“曝光率”,又能调动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图4是西班牙某媒体制作的人体构造“连图表”,该组图表共分lO期刊载,当把10期图表收集粘贴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幅完整连续的人体全貌图,令人看后拍案叫绝。
作为“杀伤力”很强的视觉利器,“连图表”以其强大的团队作战能力多次在由国际新闻设计协会(简称SND)主办、被誉为国际新闻设计界“奥斯卡”的“全球最佳报纸设计比赛”中脱颖而出。如图s为阿联酋首都迪拜的《Al Bayan》报纸设计团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绘制了一组36幅的奥运“连图表”,其工作量惊人,所有“子图表”连在一起的长度超过25米,历时4个月才完成。每幅“子图表”都能向大众介绍一种奥运会比赛项目,制作精良,拼在一起后便呈现出奥运五环的“母图表”。此“连图表”获得了SND第30届全球最佳报纸设计的银奖,该组图表既可谓之新闻产品,又堪称艺术杰作。设计团队在获奖后谈到,他们希望这组“连图表”不仅仅用于本届奥运会,还可以悬挂在学校里,作为科教类的海报,让孩子们知道各种各样的运动。由此可见,“连图表”传递有效信息的力量和叙事深度远胜单幅图表,影响力已超越新闻产品本身,值得关注。
应对:图表元素“组合拳”
随着图表新闻的发展,其所包含的元素也日益丰富,如文字、漫画、视频等。如何善用这些元素,打好元素“组合拳”?
图表编辑对元素的处理,主要分为元素取舍和元素重组两个步骤。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0002
1 引言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就业、经济增长贡献等诸多方面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4200万户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的99%,其最终创造的价值占GDP的58.5%,完成消费额的58.9%,税收的46.2%,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然而受到我国现行的一些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拟以武汉股权托管中心为例,阐述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若干构想。
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条路径来进行。
2.1 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内源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因其规模、信用、效益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其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因此,企业主要是靠业主资本以及留存收益来维持企业的发展。这种通过内源融资而获取的资金,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2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具有高效性,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2.2.1 股权融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建立了上海、深圳主板市场,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但是这些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这些市场来筹得资金。因此,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板块的融资作用相当有限。
2.2.2 债权融资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一直执行“累计债权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的规定。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公司的净资产本来就不是很多,而40%的数额限制更使发行公司债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债权融资的大门对中小企业来说实际上是紧闭的。
2.2.3 民间借贷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自身资产抵押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通过股权、债权融资,因此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中小企业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作为他们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制度上的不规范,民间借贷虽然可以解中小企业融资之“近忧”,但却很可能使这些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偿贷负担,难以解决其“远虑”。
3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3.1 场外交易市场的概念
场外交易市场(OTC),又称柜台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为满足特定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和投资主体的流动性需要,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的证券发行与证券买卖活动的所有证券交易市场的通称。目前,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场外交易市场十分活跃,其中比较有名的市场有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公告板市场和粉单市场,日本的加斯达克市场,台湾柜台买卖中心里的兴柜市场等。
3.2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
我国早在1998年以前就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地区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和NET与STAQ两家全国性的法人股市场,相关场外市场扶持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整体规划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等地探索场外交易市场。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新三板”市场正式启动,科技园区内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新三板”定位于为创业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筹资。2008年,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从“两高两非”公司股权和私募基金份额两产品交易起步,通过市场组织、产品交易、交易制度、交易形式等方面分阶段、分层次创新,逐步建成包括多层次、多品种、多交易方式、面向全国的统一市场体系,构筑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层次。目前,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新三板”市场以及各地的产权交易中心。
4 依托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交易市场在筹资主体、投资主体、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依托场外交易市场能够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下面将以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例来具体阐述。
4.1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发展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鄂政函[2011]174号),由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湖北省宏泰国资经营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交易平台,落户于“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中心定位为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重要补充。中心挂牌对象为“两非一高”企业,即非上市、非公众和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
4.2 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具体表现
4.2.1 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挂牌交易企业数量和范围
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入市标准不同,各自与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主板市场有着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根据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主营业务单一等特点,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低门槛准入可以避免上柜企业过于幼稚而使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难以持续发展。
当前,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地区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例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高科技园区里就存在着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多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实力。虽然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心允许其股权挂牌交易,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被推荐至主板或创业板市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4.2.2 机构投资者众多,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双重支持
由于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大多处于创业期,规模较小,公司的经营管理、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也就决定了参与投资的主体必须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充足的投资经验。机构投资者资本雄厚和管理经验较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
中心则聚集着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因此会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实现定向直接融资。此外,中心以及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优化股权结构,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通畅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因具有较长的投资周期、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流通性较差的特点,导致了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很大。
中心作为股权转让平台,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提供便捷通道,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后顾之忧,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实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
4.2.4 增强企业信用等级,促进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如上文所述,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但是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则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审核同时能够获得政府的扶持和资助,这相当于政府给予担保,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愿意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也能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双赢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融资难的问题却使这些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在现有资本框架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得不到有效地满足。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不失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策。
参考文献
[1]付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7):9697.
一、森林外林木
1.1森林外林木范围界定
森林外林木这一名词出现于1995年,20世纪80年代,随着非木质林产品和林木(尤其是森林外林木)在社会福利和环境方面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森林外林木的重要性开始被各界人士所认识和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名词的定义为:“生长在森林和其他有林地以外的林木”(此处“林木”主要指树木和灌木),包括生长在农业用地(含草地和牧场)、建筑用地(住宅和基础设施)和裸地(包括沙丘和裸岩),还包括生长在未能满足森林和林地要求的土地上的林木:①林地面积不足0.5公顷;②在原位生长到成熟时树高能够达到5米以上,但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不足5%的林木;③在原为生长到成熟后树高不能达到5米,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低于10%的林木,④宽度不到20米,且面积不足0.5公顷的防风林带和岸边缓冲区中的林木。
1.2森林外林木的效益
与森林相比,森林外林木与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农林复合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到城市、社区林业等林木系统,到处都有森林以外林木的存在,近些年来,森林外林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研究表明,森林外林木在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供给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保护周边环境、改善田园景观、美化环境及减少贫困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森林外林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木质林产品、燃料、食物、水果等,是农村居民食物、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在有些地区木材深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木材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森林外林木资源。如哥斯达黎加森林外林木除具固碳的生态价值外,每年还为国内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木材,据法国农民提供的数据,灌木篱每年可为法国提供440万立方米木材,而森林外林木年木材产量为450万立方米,同时,还可提供饲料和牧草,畜牧区的饲料树种在一些热带地区已经成为农业系统的主要贡献力量。环境效益方面,例如,农田上的灌木篱、小块林地。成片的树木,防风林等为大量动物物种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也为动物迁徙提供了通道,保持了当地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社会效益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森林有助于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地;在很多地方森林外林木具有文化价值,是文明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和延续。
二、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2.1总体情况
长久以来,森林外林木的价值和发展状况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许多地区的人们依赖森林外林木提供的林产品为生,但这些并未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对森林外林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在逐步增加。一些地区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团体等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展森林外林木的行列中来。学术界也积极开展森林外林木的研究,包括其作用、潜能及清查评估方法等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在该领域制定出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标准、体系等。
从全球层面来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许多地区尤其是少林或无林地区的人们为了满足当地乡村和城市社区对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需求,在土地边缘、家庭园地等种植树木;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政府和林业部门也逐渐开始大面积的森林种植活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保护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由于森林外林木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森林覆盖不断减少的同时,一些地区的林木覆盖面积增加明显。
2.2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
印度种植和发展森林外林木有较长的历史,据记载,大约2500年前,佛教的创始人就宣布每个佛教徒必须种植一棵树并在五年内照料它。随后,历届印度王族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路旁植树,这些树木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为当地人民特别是贫困人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薪材来源,人们开始在农场、田地边缘、庭院中植树,这些林木还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1979—1980年间,印度政府开展了社会林业项目,在国内大规模种植森林外林木,使得这一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其中35%—409<树木的种植通过政府分发树苗,由个人、团体组织等在私人土地完成。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公共土地一公路、铁路、运河旁等栽种林木,此次大规模的社会林业项目之后,印度林业部门又分阶段继续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工程,一些地方部门将植树计划分配到个人,有效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私营公司和私人组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当地的林业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吸引农民在农场或家庭园地种植树木,并到期如约向农民收购木材和林产品,以满足企业自身对原材料的需求,这种方式引起了许多林业企业的效仿,大大促进了当地的造林进程。
2.3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的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特别是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如下:
(1)森林外林木正在受到高度重视,森林外林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关于这一资源的数据资料大量缺失。然而,上个世纪后期以来,为了更加科学的利用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加强了对这一资源的管理,突出体现在开始对其进行信息量化和评估,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森林外林木清查和评估体系,获取森林外林木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实地抽样,空中摄影,遥感,实地抽样和遥感结合,相关几个部门的二手资料等。其中,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分类和绘图,林木覆盖的识别,以及林木特征的度量。卫星图片和区域照片适用于前两个阶段,而高清晰的卫星图片能够识别单一的树木并为大面积的森林外林木建立数据库,在印度,随着在森林外土地上大规模开展植树活动,有关部门实施了针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评估活动,并逐步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掌握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状况,将森林外林木与森林资源的发展动态变化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资源在印度林业中的地位。
(2)政府制度管理和立法。通过政府制度及法律的强有力手段能够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例如,肯尼亚政府鼓励在半城市化地区植树,并且砍伐树木会受到严格管理,同时,对森林外林木的管理需要并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为森林外林木可能涉及林业,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有序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才能够避免利益的冲突而使森林外林木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3)政府的政策扶持,第一,为了推动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印度林业部门将种苗免费发放给农民,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土地边缘种植。第二,政府提供大量的科学扶持,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农民负责林木的看护,照料等工作。第三,政府利用行政调控等手段影响木材市场价格,维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对其种植树木的品种进行引导。
(4)私人力量的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公司或组织与包括农民在内的社区为了共同获得林产品利益而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间接的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这种方式在许多地方受到了关注,在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外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上文所述,许多私人林业企业也开展有计划的林木种植活动,他们提供种苗委托农民种植,与农民签订合同到期如约收购林产品,这种方式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原材料,也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更为当地带来了森林物质和生态效益。
(5)提高公众意识,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如美国森林组织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认识到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提高公众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途径。例如,政府官员的带领行动能够感染公民的意识,菲律宾某城市的8万个居民,在参与一项大的再生林工程中意识到了都市林业所产生的好处。
三、对我国发展森林外林木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多,甚至超出了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木材供求矛盾及环境恶化。而森林以外林木资源在木材供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问题,同时,与森林资源相比,我国的森林外林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另外,在我国,虽然平原林业和城市林业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也积累了相当的发展经验,但总体看,还存在森林外林木发展并没有引起国内高度重视;对森林外林木整体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深入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大量的技术和资源都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中。对森林外林木的监测评估较为匮乏;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都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我国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管理,促进其发展。
(1)应加强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和评估,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清查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而对森林外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却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或定期抽样调查制度,监控和评估城乡用地上森林外林木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森林外林木的各种效益,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森林外林木资源的清查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图片等技术的应用,因此跨学科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加大投入。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于目前尚未对森林外林木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森林外林木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森林外林木管理、利用及保护方面立法还较为薄弱和不完善的状况,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外林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