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科研成果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

篇1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uan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a kind of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大,产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研管理系统能够保证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进行科研成果管理。[1]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为职业院校科研和管理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及分类

1.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1)应用型研究成果少。与更高层次的高校相比,由于之前高职院校较为重视基础性研究,所以科研成果大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应用性研究成果则体现为论文、专著等,数量虽多但质量及其层次较低。[2]其中,大多为省部级科研科技项目及横向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

(2)技术水平较低。高职院校更注重基础性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少关注,从而产生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倾向于实践的操作性,忽略了理论研究。虽然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较高,但由于这些实用性成果没有直接用于产业开发,从而对一些理论研究没有重大突破进展。从整体水平上看,高职院校很少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比较重视应用性研究而忽略基础研究,这就导致科研水平不能朝纵深方向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科研投入较少,而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很多项目无人做,很多经费可能只在项目开发初期就用完了,项目中期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这就造成只对一些投资小的项目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大多产生于一些小规模的项目,经费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障碍。

1.2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分类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根据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编制的索引工具所收录的期刊,及根据一些学术指标确定的科研论文的类型,并以国家、省、市的出版社或科研机构为标准来划分科研的级别。[3]从科学研究的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类: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课题、应用成果、技能竞赛。

(1)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成果课分为四类,第一类为SCI收录的论文,第二类为EI、ISTP收录的论文、第三类为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类为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2)学术著作:著作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类为省级规划教材,第三类为一般教材,第四类为公开出版的教辅、实验实训教材,第五类为学校内部使用的教材。

(3)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项目,第二类为省(部)级重点课题、第三类为省(部)级一般课题,第四类为国家级学会、协会课题,第五类为校级课题。

(4)应用成果:应用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技能竞赛。

2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

2.1 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

科研成果的管理关系到整个科研管理的质量,采取四级管理模式较为合理,系统用户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普通教职员工层,部门管理员层,教科研处管理员层和系统管理员层,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所有权限。

普通教职员工能够对教职工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管理,并能查看相关科研动态信息,并且能够利用系统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自己的科研项目信息,同时能直接生成统计教职工个人科研工作量的excel表格。在申报课题方面能够上传研究课题的立项、开题、中期、结题等相关资料,只有通过教科研处的管理员审核之后这些资料才有效(图1)。

图1 教职工权限图

部门管理员权限能够新增、删除、查询、修改本部门的所有资料,统计本部门的工作量,生成本部门统计数据表格。同时能够新增、查看、修改动态公告和最新通知等信息(图2)。

图2 部门管理层权限图

科研处管理员能够对教职工的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能设置科研项目的分类和各种项目的分值,并能查看各个项目分类生成的报表。科研处管理员还能及时科研动态信息(图3)。

图3 科研处管理层权限图

图4 系统管理员权限图

系统管理员的主要任务是本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工作,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做技术保障。同时可以对用户权限进行更改,还能对所有用户账号进行新增,删除,查询,修改等操作(图4)。

2.2 科研管理系统的性能

从总体上来,一个合格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率。这是衡量系统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系统的准确率低那么在整个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统计方面就会出错,从而影响整个科研项目。

(2)易用性。对系统管理?T来说,系统的安装,配置,维护操作应该是简单方便。对用户来说要易于操作,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也要易于使用。

(3)健壮性。当系统出现错误提示的时候,用户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可以执行错误处理,系统依旧能够正常运行。

(4)安全性。安全性对于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已经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同时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防止非法用户入侵系统,使系统数据库遭到破坏。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如教职工用户登录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密码,提交自己的科研信息,查询科研分数,网上申报项目。部门管理员在权限上只能对本部门的人员情况进行管理,审核人员的申报信息。

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3-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将既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摇篮,是加强和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笔者发现,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比较低,没有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研究和管理就迫在眉睫。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全国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已经在100万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全国科研力量的三分之一。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部属高校开展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本科教学优秀工程(以下简称“一提三优”工程)建设。自工程实施以来,各校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属高校建设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部属高校座谈会上,张德江副总理对部属高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给予殷切期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好“一提三优”工程实施工作,仍需要高校体系继续努力。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进程和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应当对转化问题进行共性研究,积极探索时间,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达到的转化率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即便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俞万项,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到二十分之一,这比起发达国家目前能够达到的80%这一数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也就是说,尽管每年我国在科研领域产生的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很少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不能在实际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十分紧迫。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思路的建议

3.1 提高有关部门重视程度 提升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任务。尤其是从国家的高度提高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认可以及相应的人员、资金投入,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以及相应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要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企业参与的结合度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促进科研;提升企业的前瞻性和对科技体系的吸收。

3.2 不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式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首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然后将技术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使这一技术具有规模化和产品化的效应。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侧近成果转化还应当创新的应用新的转化形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不断探索新的转化形式,在企业和高校的无缝对接中完成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3.3 科研选题要面向市场 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进行高校科研课题审核时,必须要求其面向市场,能够反映市场的最直接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督促科研人员树立市场意识,将这种意识贯彻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引领教师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把握研究方向。此外,高层也应不断把握和引领科研的热点和针对性问题,督促解决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问题。

3.4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当规范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体系看,客观公正的鉴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高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要紧跟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围绕产业化进行研究,重视科研经费的保障,综合考核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激励转化过程的实施和进展。

3.5 建立转化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高风险高投入的问题,尽管也会带来高回报,但是资金往往成为了限制其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时应当由管理者出面,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渠道,为科研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基金,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单技术成熟度尚不够高的科技成果进行适当资助,帮助其进行转化和推广工作。

3.6 建立转化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环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关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校企沟通机制和沟通过程,建立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有效信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建设工作,对这类机构进行认证和资格化控制管理,创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转化工作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必要时开设绿色通道,确保转化工作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完成,促进转化效率。

3.7 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政策法规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转化过程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力责任,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果归属问题,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规范市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8 积极开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校企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重大的科技成果在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多方的沟通的协作才能完成。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同目标体系的转化团队,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9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极其迅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上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合作互访,扩大交流渠道和交流深度,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的面向市场。

4 结语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每一所高校甚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高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1.1 重大项目科技统计中的基础数据缺乏准确性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各种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科技统计信息的重要条件。目前的高校科技统计普遍存在基础数据缺乏准确性的通病。主要原因在于项目组由于平时疏于整理项目数据,统计时临时抱佛脚,不认真核实数据。有些量化指标中由于缺少相关附件材料支撑,填写较随意,极易导致数据误差较大,严重影响了科技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发挥。①

1.2 重大项目统计数据涵盖面不全

高校的项目科技统计主要集中于科技经费、科技成果(包括:论文、专利、奖励等)等方面。而对于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交流情况、技术转让等统计指标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在现阶段高校重大产学研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中,必须注重平时收集相关产业化及科技交流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项目申报机会。

1.3 不重视重大项目数据统计工作

在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普遍认为科技统计只是临时性的工作,科技统计工作意识薄弱,不适应高校科技活动迅速发展的趋势。有些学校由于重大项目数量相对较少,往往将重大项目与其他的项目情况一并统计,这样往往掩盖了重大项目中的问题。还有高校在重大项目情况统计过程中,统计工作的时间、流程安排不合理,导致项目负责人为了赶时间应付统计,严重地降低了统计质量。

1.4 高校内的科研统计人员缺乏统计专业背景,流动性大②

很多高校中,绝大部分的重大项目科研统计人员是兼职负责统计工作的科研行政人员,往往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平时忙于应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工作,在统计工作上付出的时间和经历相对有限。有些个别高校的统计人员几乎每年调换,前后无法衔接,更易使科研统计工作缺乏长效性与承接性。

1.5 重大项目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后

高校重大项目科技统计工作相对繁琐,涉及的栏目广,统计范围较大,但是现阶段有些高校的科研统计工作往往还要依靠人工进行汇总、计算,费时费力,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统计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2 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完善高校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

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涉及重大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全过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重大项目申报、规范管理,及时发现重大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高校重大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必须利用科研统计这个有效的工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查阅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在重大项目管理中发挥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2.1 注重在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科技统计的重要作用

(1)项目申报时,科技统计主要发挥前期的材料收集与汇总作用,为申请新项目申报提供素材。每个重大项目攻关目标的确定,一般以科学分析历年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准确、全面地收集历年重大科技项目活动的数据,掌握重大项目科技活动的结构和布局特征,为组织申报重大项目提供确切的数据支撑。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统计数据的积累与支持。有些专家建议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把重大项目的科技统计工作列入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同时要重视统计数据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如健全科技统计原始记录,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有关科技指标体系和定期报告制度,规范科技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使高校科技统计真正为重大项目申报提供可靠的依据。③

(2)项目立项时,主要是制定合理经费预算和项目实施计划等相关工作。这也离不开重大项目的科研统计,通过积累相关的信息,给项目的预算申报及实施计划提供合理建议。

(3)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专家建议通过定时的科技统计跟踪能够及时了解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及产出状况,是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保障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技统计,帮助项目负责人及时梳理项目完成情况,帮助科研管理部门跟踪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进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更有效预防项目技术攻关中的纰漏,防止项目管理漏洞,同时将妨碍项目完成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项目情况跟踪统计,切实了解经费支出情况,便于加强经费监管,有效地防止经费乱支出的现象,对于经费管理尤为重要。

(4)项目验收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该项目中关于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技机构、科研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量化统计,和预定的目标任务进行比对,对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做出详细和客观的评价。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加强改进,努力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及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再次申报重大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统计分析资料,为重大项目的管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高度重视稳定的统计人员培养工作

高校的重大项目统计工作中应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专职科技统计人员,更有利于统计工作的长期开展。同时通过学习、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重大项目的复杂多样的统计指标要求统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既要懂得统计专业知识,又要对科技项目、财务审计、信息处理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和鼓励统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提高的统计要求。

2.3 完善重大项目科研统计的信息系统

高校重大项目科技统计工作内容广泛从前期支持,产出成果到成果转化,后续项目的申报支持等,都在统计的范围中。要想让科技统计工作做到准确、高效,单凭人工统计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因此在统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平台促进科技统计基础数据采集,利用完善专业的统计信息系统,及时处理及分析数据,减少统计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从而准确地实现重大项目情况从宏观到微观,横向到纵向的比对。

2.4 强 化科技统计意识

最后笔者认为应强化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必须强化从科研管理人员到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员的科研统计意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主动地积累重大项目的原始数据,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有利于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长远发展。

高校重大项目科研统计工作为高校组织申报重大项目提供依据,帮助管理部门了解项目进展,优化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科研统计工作在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中意义重大。高校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必须与科研统计工作有机融合,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强化统计意识,才能使科研统计更好地为重大项目项目管理服务,从而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管理效率。

项目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释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由单一的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科研经费的多少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和师资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项目经费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条件。用好管好科研经费,既能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事实上,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并贯穿于项目设立、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

一、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立项阶段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导致预算缺乏可操作性

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经费争取,但忽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处只关心项目是否能立项,既然实行课题制,项目经费预算自然应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而项目负责人财务知识相对薄弱,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要钱,一般自己定一个可能争取到的经费总额,根据项目申报书的要求,随意将经费分配到各允许支出的科目中,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以后课题支出、结题和审计都将以批准的课题预算作为唯一的合法依据。实践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课题负责人编制的预算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项目与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往往不符。

(二)项目实施阶段经费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经费使用随意性大,预算约束力不强

科研经费使用与预算脱节,在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运行中,科研处负责项目管理,财务处负责经费核算,项目负责人对其项目全面负责。高校根据职能分工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分割开来,各职能部门均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但缺乏统一接口,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科研项目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共享,造成项目经费使用和项目管理的脱节。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随意性大,导致科研经费及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比如,设备费用可以买车、买房;资料费缺乏明细。课题经费“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不少科研人员开具与实际不符的发票到财务处报销套取现金,甚至个别人将科研经费以测试费、协作费等名义转到校外直接提取现金的现象。没有部门关注是否按该项目预算开支,是否按法定程序进行预算调整,管理缺位导致高校一些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

(三)项目验收阶段,课题决算虚假,结题报告支出不实

由于国家各科技主管部门普遍重视对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成果鉴定,忽视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的检查,导致课题决算反映内容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课题结题阶段突击花钱和大量调账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项目负责人直接将项目预算作为决算。

二、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管理

(一)立项阶段改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模式,科学编制预算

加强项目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高校应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加强对事业单位涉及的各级各类课题从经费申报预算编制、经费管理规定到报表填制等各方面的研究、总结,参与课题从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针对项目经费预算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一般科研人员财务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可以采用科研人员提供主要数据,财务人员辅助编制预算的方式,使其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从源头上解决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问题。

(二)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建立起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对项目实时动态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力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建立起科研项目信息共享系统,将科研项目合同、项目经费预算批复数、项目计划、研究进程等信息录入该系统中,根据科研处、财务处、项目主持人、审计处等各自的职责设置权限,各方面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信息系统中,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实时查询到项目的相关信息。项目是否严格按合同进度及预算执行一目了然。科研项目共享信息系统要求项目负责人将项目进行中的各种信息均录入数据库,科研处可以按合同书规定的研究进度和阶段性指标定期对课题进展程度和质量进行检查,督促其按期完成任务,及时了解项目的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课题研究开展的正常化。在项目预算科目与财务核算科目相一致情况下,财务处可以将每个项目的科目预算数额录入财务软件中,预算数额即是项目支出的最高限额,一般不允许超支,如需调整,项目组应按法定程序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只要检索某一项目代码,该项目发生在各个科目中的收支内容就一目了然。财务处可每天将所有项目的支出情况导入科研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科研处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查询其项目支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掌握项目在研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使科研项目的执行阶段与科研经费使用进度大体一致,并根据经费情况及项目进展情况调整项目开支。通过科研信息系统,充分进行双向交流,把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结合起来,使项目跟踪检查的经常化成为可能,并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科研共享信息系统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搭建起一个实时沟通的桥梁,为实施新的科研经费管理理念提供一个有效工具。

篇5

[分类号]G250

1 引言

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s,CMS),又称为courseware、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VLEs)、课程管理软件(course manage—ment software,CMS)、课程管理系统包(course-man—agement software packages,CMSP)、学习管理系统(1earning-management system,LMS)、e-eourseware、e—learning courseware、管理学习环境(managed learningenvironment,MLE)等。高校图书馆嵌入课程管理系统这一命题,最早由David Cohen于2001年正式提出,随后引起国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0年来,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嵌入意义、嵌入方法,嵌入内容以及嵌入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2 研究的焦点

2.1 嵌入意义

嵌入意义,也叫嵌入的必要性,或者说驱动力。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嵌入课程管理系统的意义和必要性。

2.1.1 高校教学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图书馆提供与之匹配的服务使用软件管理在线课程起源于广播通信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在美国,休斯顿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为学生提供电视课程。如今的课程管理系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网络技术对在线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支持,课程管理系统逐渐从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渗透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Blackboard、WebCT等课程管理系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应用日益普及,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战场,成为高校师生新的工作、学习空间。美国校园信息化计划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美国有93.1%的高校采用了课程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虽然很多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教育资源中心模块,但这些模块通常指向的是那些需要购买才能获取的资源和那些提供低质量信息的免费网站,而对本校的图书馆资源没能有效揭示和链接,这一局面造成很多教师不得不自己从别处查找、下载资料或扫描纸质版资料,然后再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中,这种方式下,教师和学生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获取资源,效率低下,事倍功半,且有可能触犯版权法,引起法律纠纷。于是,这种基于课程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把资源和服务推广到师生们的教学环境中,为这种新的教学环境提供与之匹配的信息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2.1.2 高校图书馆地位发生变化,泛在服务要求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严峻挑战,其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用户需求。一方面,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了资源的可查找性和易获取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与普遍使用,使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获取的唯一或首选方式,即使对于高校师生,图书馆也不再是其获取学术信息的首选,如2005年OCLC的关于大学生对图书馆及其资源认知的调查报告显示,89%的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2%的大学生从图书馆网站开始信息检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中心作用逐渐被弱化,而且正如David Cohen所言,如果高校图书馆不能融入到课程管理系统的教学环境中,图书馆将面临严峻问题,其作为信息资源组织、筛选和建设者的作用也将减弱,更严重的是,大学图书馆员将失去其在促进大学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方面发挥作用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巨量、芜杂,质量参差不齐,海量的网络信息造成信息超载,给用户甄别信息带来巨大压力。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指导的泛在服务模式成为当今用户的急需。以图书馆网站为阵地的被动式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把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用户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使用户在需要信息时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随时可以利用图书馆,即嵌入用户环境的主动性嵌入式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趋势。而嵌入教学环境,即嵌入课程管理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则是嵌入式服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2 嵌入方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7-02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工作,不仅是对科研、教学和产业化三大智能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教学的质量,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管理,还大量培养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促进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成果管理缺失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眼中,高职院校的内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培养应用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离自己很远,根本就不是自己该去做的,应该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做的,既然没有多少科研的预算费用,也没有来自教育部门的科研政策,不必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单薄的科研意识严重滞后了科研工作,导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缺乏科研人员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相比于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的能力、持有的职称以及开展科研的能力都较差,没有什么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如果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却缺乏相应的科研人员。虽然随着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引进,人才储备量不断增加,但是高职院校依然缺乏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员,无法作为领头人建立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三)缺乏科研积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思维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的领导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而且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科研应用的缺失也导致科研工作停滞不前。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创立新型的管理体制,科研以及教学的成果没有创新的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四)科研管理无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事务性管理的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没有让科研工作充满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却忽略了成果的转化,没有体现成果的价值,与市场严重脱节。

二、管理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起步较晚,研究应用性技术项目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科研管理缺乏主动性。由于很多科研的管理人员依然把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务性的行政工作,多为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多少创新的内容,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主动将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只是单纯地进行成果的鉴定以及科研成果的存档报奖等工作,没有将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转化。

(二)缺乏市场意识

高职院校无论怎么改变学校的工作内容,教学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市场的调研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对市场的信息缺乏收集,无法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进入市场。这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配套机制,也没有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没有办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同时,科研人员没有市场意识,无法寻找契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管理人员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人员很少,日常的管理工作还勉强维持,但是很难抽调人员针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市场宣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管理团队。

(四)合作不协调

科研成果不是行政式的事务性工作,科学研究出来的成果需要转化成生产力,让市场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没有渠道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也无法知晓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机制。科研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而企业也无法找到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增加了科研转化的难度。

(五)没有完善的激励政策

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发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却没有重视成果转化,没有制定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忽略了科研课题的成果推广,而成果转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管理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我们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打破传统,理念更新

常常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会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服务,却往往忽略了科研管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还有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还会扼杀很多科研的机会,妨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管理的意识形态,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关节之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和市场的联系,尤其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这样不仅促进了科研的发展,也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对理念进行更新,体现管理的创新。

(二)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随时把握科学研究的所处环境、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自身需要拥有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合作形式等。管理者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学会自发性管理,包括团队的管理和合作,善于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公平工作公开,建立相对和睦的对等关系。同时管理工作还需要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了解科研工作的现状,还要对全国的科研趋势加以确定,了解科技工作的内容以及科研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不仅要兼顾学院长远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让科研遵从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建立完善的流程

管理的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需要通过调研和规划不断调整科研方向,对团队和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强过程的管理,包括立项、科研、验收以及投入的使用情况等,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订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的内容方法。制度的建立需要对教师的能力和科研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积极性被削弱,努力实现自我的突破,实现成果的全面转化。

(四)实现全方位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是监督,也是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片面的工作方式,只有监督,没有服务。但是到了现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发展,也没有树立起管理部门的应有形象。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各种资源,为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的服务。制定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解决。另外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的推广。努力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实际,促进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外界的沟通以及社会信息的把握非常欠缺,尤其是市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与企业联系起来,缺失有效的运行机制,无法做到科研成果的推广,不能实现成果的商品化。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大力推广成果的转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安排相应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将企业引入科研项目,做到产学的合作;让拥有能力的教师担任企业的主管,让他们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情况,让科研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考核机制,对科研工作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提高实力的增强。

(六)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科研队伍的状态不稳定,科研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避免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需要建立稳定的科研环境,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管理,利用政策和待遇肯定他们的价值,实行科学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

篇7

二、研究成果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校本英语阅读和口语教材,并探索出编写和使用该教材的方法

1.开发出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方法

课题组从一批原版英语阅读资料中筛选出一套供小学和初中学生使用的英语系列读物——《英语阅读选编》共9册。课题组总结出选编该教材的基本方法:

(1)明确各学段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课题组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将一至九年级英语教材的话题、词汇、语法项目分别列出,并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相关项目内容进行了增删。

(2)明确各学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课题组通过访谈英语教师和学生,了解一至九年级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英语阅读能力基本情况以及各年级学生熟悉或喜欢的话题,为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3)明确选材的基本原则:课题组将校本阅读教材定位为现行课本的阅读辅助材料,因此选编本教材的原则应与现行教材编写的原则基本一致,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4)确定各学段校本读物的内容:根据对现行教材、学情的调查结果,读物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跟各学段教材的话题、词汇量和语法要求一致,同时兼顾不同年级熟悉或喜好话题不同而有所侧重。

2.探索出使用九年一贯制校本英语读物的基本教学活动形式

为配合该教材的使用,课题组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一是每周一、三、五下午利用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并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所读内容;二是设计阅读播报等活动让学生复述或讲述所读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布置缩写、改写、仿写等作业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笔头运用能力。

3.开发出校本英语口语教材,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就难以开口说英语的问题,课题组编写了一套英语校本口语教材,帮助学生在校园熟悉的场景中轻松、自如地说英语。课题组总结出编写该教材的基本思路:

(1)明确编写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编写本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开口说英语,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且内容不宜过多、过难,编写时应遵循简易性、真实性、实用性的原则。

(2)明确教材的内容:课题组将学生在校园中的常见活动情景作为对话背景,选取了问候、告别、致谢、道歉、请求允许、祝愿与祝贺、请求与提供帮助、问路、时间、方位等易于掌握的功能意念项目作为教材主要内容。

(二)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系列英语课外活动,探索出英语课外活动的评价策略

通过调查各学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分析和总结本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经验,课题组开发出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主要有竞赛类课外活动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表演类如英语歌唱表演、英语短剧表演等;游戏类如填词游戏等;展示类如英语小报展示;集会类如英语角、英语节日联欢等。以下是评价的策略。

1.明确对课外活动进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目的性原则,避免评价的随意性;遵循公正性原则,避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遵循可行性原则,避免评价要求过高或过低而失去评价的意义;遵循激励性原则,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发展。

2.明确评价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一是对教师设计的课外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从活动设计的理念、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的评价标准、班级学生获奖人数、班级学生参与人数等方面进行考查。二是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的评价:针对不同的课外活动,课题组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拔出优胜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课题组也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态度进行评价。

3.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英语单词记忆比赛就应采取定量评

价的方法,而像英语作文比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合适。评价标准是衡量课外活动运行质量和评价工作运行质量的具体规定。课题组制定出《教师参加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英语课外活动情况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1.现行的课程评价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课程评价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关于课程评价模式概念的研究内容较多。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概念,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种认为,“课程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另一种认为,“课程评价模式是指一套具体实施评价的方式,是人们进行具体课程评价时可以效仿的范例”。评价模式优势局限目标模式可运用于自然科学和数理学科的评价,在这些学科中,行为目标可以为教学活动和评价提供明确的指导对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很难用明确的行为目标来度量表象模式注重描述和判断,比较全面,能比较准确地找出课程在某些环节和内容上存在问题难以对资料做出准确分析CIPP模式比较客观、全面描述分析对象特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缺乏价值判断、可能为决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虚假伪证以及其适用范围仍受到挑战。课程标准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来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上级部门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对教学过程、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是滞后于专业行业的发展课程建设评价评价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且确定了课程开设是否具备了必要条件,能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能发现、修正教学过程中某些偏离预期教学目标的地方教师、学生、企业参与评价较少,参与评价更多的是少数”权威人士”,而他们恰恰远离教学工作一线,作出评价难免比较片面教学效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通过反馈评价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智育评价,忽视德育评价;重视知识评价,忽视能力评价现行的评价系统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亟待推出科学、严谨、可行的评价体系。

2.新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的,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管理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涉及诸多要素,很难归纳统一。它们相互影响,如果割断分析会断章取义,分析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它把研究对象分层,按照分解、比较、综合的方式进行决策,它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其中每一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可以量化。这种方法实践类课程的系统评价是有效的。高职院校开展管理类实践课程的比例日益提高,采用复杂的评价方法势必耗时耗力,需要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方面追求高深数据模型,也不光注意行为、推理、逻辑,把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这种分析方法能把难以决策的系统里相互影响的诸多要素分层,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分析上层元素之间的关系。现在有了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只要输入数据即可以得出结论,相对来说简单易行。

3.改进的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类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教师学生互动、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要进行科学评价首先要对各个关键要素分解分析,再对各个因素评价分析,最后再总体评价。综合分析实践教学的各个相关因素,确定三层分析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的总目标,即目标层实践教学效果;二级指标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支,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效果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状况任务目标与教学整体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符合岗位需求任务设计科学教学整体设计合理,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实行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教师能巡回指导备课充分仪表整洁、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得当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积极主动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对项目流程熟悉程度动手操作学生的比例高灵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4.如何运用

首先,确定相关专家。

我们需要自产、学、研等各个领域的专家。本文选取的专家必须从事或者研究该行业年限最起码超过8年。经过慎重考虑,具体的受访对象为:企业指导人员8位;教学督导2位;优秀教师4位;学生代表2位。

其次,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在评价体系中,AHP方法中的指标权重主要靠专家打分。为了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我们首先对各个指标权数进行处理,然后再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但是AHP层析分析法仅仅考虑了专家的意向和偏好,虽然指标权重的排序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是有个缺陷无法克服,就是主观随意性较大。我们经过考虑,决定利用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分析工具,但是不能反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及决策者的意见,综合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将两者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将AHP法和熵值法结果相结合。Wj=a1*W1j+a2*W2j,W1j为AHP方法得到的权重,W2j为熵值法得到的权重,0≤a1,a2≤1,a1+a2=1,我们取a1=a2=0.5。对遴选专家进行调查,根据A(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各个指标权重。

最后,对各个实践类课程教师分别打分。根据上面所述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各个教师的综合得分。在统计分析时我们可以筛选出实践类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予以嘉奖并分享经验,亦可发现效果较差教师,发现其教学薄弱环节,予以修正改进,为教学教改做出可行性评价依据。

5.管理类实践教学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实践教学评价目的: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完善教学组织工作;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监督检查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成效。

(2)统一实践教学评价的原则要做到:科学性和导向性相结合,整体优化与独立性相结合,可操作性和真实性相结合。

(3)清晰的实践教学评价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确定目标;制定方案;组织实施;鉴定决策。

6.总结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并用AHP层析分析法计算出权重。用加权平均法可以得出各个实践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实践教学的投入,使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注:此课题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篇9

[4]徐京放等.提高体育新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5.74-77.

[5]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6]易剑东等.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92-1396.

[7]方千华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2.127-130.

[8]王秉彝等.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6.5.64-66.

[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p2.

[10]顾春先.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p106-109.

[11]孟文娣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p1086-1088.

篇10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提高高职经管类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同时又能够通过行业英语教学培植专业特色提升高职经管类学生的职场化能力,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于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一)对行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从学校开始自上而下的对行业英语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有些学校不开,有些学校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课程教学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二)学生对行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在于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除了面试以外就是特别看重英语等级证书,导致学生、教师只注重考级过关拿到证书,而把行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抛之脑后。

(三)以行业英语为基础的学生职场化能力提升的措施不够。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课程相较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来讲更注重实用性、实践和互动性。但目前高职毕业生行业英语知识匮乏,又缺少实践层面的练习,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师的师资还不能适应现在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精通英语又精通专业的教师比较少,另外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行业英语教学经验。

二、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内涵、学生要具备的职场化能力以及行业英语背景下,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场化能力的探讨

(一)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真正内涵及经管类人才所应具备的职场能力。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系列教学中的末端环节,是基于基础英语和行业知识之上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它不仅仅是对基础英语学习的重复,而是利用英语语言对专业知识在一定层面上的再现,是两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交集。另外在行业英语的学习中,起到了对基础英语知识的补充作用。从就业方面考虑,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课程有助于学生职场化能力的提升。

理解了行业英语真正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经管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职场化能力。在这里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要具备的职场化能力。1、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全部知识与技能,既包含处理具体业务的能力,也包含整个项目的总体管理能力,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习惯。2、方法或普遍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具有广泛的适用能力,如商务管理专业应具备一定的财会,信息收集及处理以及外语交际力等能力。会计和物流岗位应具备对其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程序、方法和操作规范、标准熟练掌握的能力。3、社会能力即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创造自我提升的空间。

(二)行业英语背景下,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场化能力。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总结出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以行业英语学习为依托的职场化能力,主要是五个方面:1、听力理解力。经管类行业英语听力理解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熟练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正确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吸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活动。2、行业英语词汇记忆与阅读理解能力。经管类的专业人才需要处理的阅读材料包含大量的经管类专业英语词汇和英文缩略语。因此与之匹配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和风俗差异。3、写作能力。经管类岗位不可避免的会处理一些英文的电子邮件,传真等,这就要考验员工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经管类学生应掌握物流法规,熟悉常见商务公文语言的特点及写作格式。4、翻译能力。这主要是指学生应掌握外事生活起居、餐饮、办公、营销、广告等常用英语翻译能力,并且具备邮件、合同、产品说明书、企划书等的翻译能力。5、英语交际能力。经管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主要包括基本的商务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情景会话,外贸流程中各环节的简单表达。

三、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学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主要包括“规划与建设”和“运行与执行”两大部分,要由经管系各专业和基础部共同合作,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建设和实施。

(二)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材的创新。我们在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学中分别设计了八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八个主题单元组成了一次完整的涉外贸易的过程,分别是建立贸易关系、检查贸易背景、贸易谈判、合同的达成、付款、包装、交货、投诉和建议。而且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力求与真实的贸易过程相贴近。

(三)改进、创新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注重的方法是必须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如:探究式教学、STEP教学法等。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创新。首先从教学管理入手,把教学管理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为主与教师监督管理相结合。加大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的比例。把只重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

通过分析和相应的改革措施,同学们普遍反映,在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行业英语课程中既丰富了行业英语知识又对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另外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强化,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面拓宽了许多,同时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改革探索,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篇11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面临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业高校更是普遍存在无法培养更多质量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业创新人才也是因为教学资源问题。高校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而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 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曾芳芳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适合农业发展需要,激发更多大学生、研究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积极投身国家农业的建设中,而农业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农业高校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编入教材,转化为教师的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这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而且还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数量,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