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09:23: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上至国家政府,下至企业百姓,都深刻关注人民币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三螺旋”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思考与总结。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上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贸易输出国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将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参与,因此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目前人民币还不能实现国际上的自由兑换。基于“三步走”的策略,人民币已经历了周边化,目前与中国东南、西南、西北相邻的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人民币,即现阶段人民币的周边化已基本实现,目前正在由周边化像区域化过度。
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人民币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一方面,两次危机的爆发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使人们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质疑,这无疑给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带来绝佳的历史契机,从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任何一次危机都会波及全球,两次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阻、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性降低以及金融市场波动显著。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关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与策略
(一)“三螺旋”理论概述
三螺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创新模式。利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基于对科学技术场的研究提出三螺旋场的概念,发展一种分析三股螺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方法。将“三螺旋”理论运用于人民币的发展,是指支撑人民币发展的三个主要力量:国家政府——国际因素——金融体系共同作用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政府的应对措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政府可以做出如下尝试:
合理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时做到重质量,轻数量,重结构,轻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强我国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就欧债危机而言,欧盟国家经济复苏情况不容乐观,虽然降低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但是,我国可以利用欧元外汇加强与欧盟国家在某些企业项目的合作,我国出资帮助欧盟经济复苏,同时也可在合作中学习欧盟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渐进放松资本管制。根据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宏观调控能力较弱的情况,大致可以按: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再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在长期资本范围内,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范围内,先放开债券投资,再放开股票投资;而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放开资本流入,再放开资本流出。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目前尽管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增大,但是政府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应增加进口,平衡贸易收支,保持汇率稳定。
顺应“十二五”改革,使金融体制改革与国际化接轨,在人民币成为东盟区域内“强势货币”的进程中,应注意东盟各国政府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监管机制以防止区域性危机的发生。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虽然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因此,我们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欧元模式,应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国际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快速发展必定基于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依托国际因素。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国际上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两次危机也加大了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亚洲各国的金融风险,因此亚洲各国希望能利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来规避外部金融风险。这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迎来了个绝佳的历史时期。
3.金融体系的努力。首先国内金融机构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标准,此外,完善服务流程,做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引导,规范合同签订和产品价格收费。对于金融服务的收费,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于政府指导价,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要求商品和服务价格清晰明确、定价合理有据,杜绝多收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行为以及避免形成“小金库”,妥善解决好金融争议。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具体措施建议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相信经过各方努力,最终会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一种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香港先行先试
2004年,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
2005年,准许包括零售、饮食及运输在内的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户口;
2006年,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户口;
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二阶段:大陆试水人民币国际化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外,中国已与包括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大步加快。
2009年7月,六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六部门《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1年8月,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河北、山西等11个省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2年11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都是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
第三阶段,全面开放阶段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打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全面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强盛的必然的货币反映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说,关键货币是由最强大的经济体提供的,这是具有历史传统的事实。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已不再和黄金挂钩,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家,美国现在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强势美元”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欧元也经历了“退出欧元区”的信任危机,但欧元却因欧洲经济重大转折而趋稳,现在乃至将来很长时间,欧元仍然将是世界第二大储备和交易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奠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反映。以人民币标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较上年增长了约1倍,较2008年增长了80多倍,占整体跨境资本流动的12%,已成为内地第二大对外结算货币。未来,人民币会在世界货币舞台登场,并逐渐走强,国际三大货币雏形已经越来越清晰,未来将是美、欧、中三大强势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目前乃至将来很长时间都将处于发展中大国地位,因此,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但人民币国际化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红利
一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并从中得到诸多实际利益,还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形态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公正。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会导致套利的发生及大量的货币间对冲风险成本产生,上个世纪提出的“特里芬”难题至今未解。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各国储存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是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力量。
三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我国巨大的对外投资热情,有利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使我国获得海外投资利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只可择其二,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加中国的汇率浮动、或减少货币政策的灵活度,并使中国金融体系面临资本流动的冲击。
二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是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
五、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应做到趋利避害: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种种消极影响,但长远看,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
一是协调发展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国际化的产物,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对跨境资本流动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通过鼓励人民币通过离岸市场在第三方之间使用,以减少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在积极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在案市场,通过进一步放松限制,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到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
JEL分类号:F4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2-0019-0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收益及路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及稳定。目前已有的文献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国的货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之后的基础上研究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然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会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同时,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是促进还是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是本文探讨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失衡怪圈的理论阐释
一般来说,当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之后,会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因为一国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居民可以使用本币购买外国商品及劳务而不需要兑换成外币后再进行支付,这种福利效应会带来本国进口的增加。企业由于本币的国际化可以直接使用本币对外投资从而规避了汇率风险,外汇兑换带来的投资障碍也随之消失,这会使得资本外流增加。然而,对我国来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我国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但不会缓解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反而会使得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并且,随着顺差额的扩大,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从而形成“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失衡”的怪圈,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下面本文通过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IS线为商品市场均衡线,LM线为货币市场均衡线,BP线为国际收支均衡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对外输出,我国对外债务增加,BP线向右移动至BP。人民币对外输出的同时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减少,LM线向左平移至LM',均衡点由点A移至点B。在新的均衡点B,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但是国际收支为顺差。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不断向外输出,导致LM线不断向左平移,BP线不断向右平移,从而导致顺差规模越来越多,国际收支失衡加剧。在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由于经常项目及资本与金融项目均呈顺差,导致人民币对外输出渠道受到限制。目前,人民币仅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流通,境外人民币流通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也验证了“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失衡”怪圈问题。我国的出口主要面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而进口主要来源地集中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发达,素有“世界工厂”之称。我国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制成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地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及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并且人民币币值坚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被广泛用于结算及支付等,有“第二美元”之称。
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当我国企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时,外国出口商乐于以人民币计值和结算。而我国的主要出口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美元及欧元为国际货币,我国出口商收到的付款主要是美元及欧元。这就形成了我国进口支付以人民币为主,而出口收入主要是美元及欧元,从图2也可以看出,在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分布中,我国人民币收款金额比人民币付款金额要高很多。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正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且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币币值坚挺,周边国家愿意接受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及支付。但是由于欧美等发达地区的货币为国际货币,所以当地进口商为规避汇率风险,采用当地货币进行结算及支付。长期如此,会使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收款金额与付款金额扩大,导致我国外汇盈余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存在一个怪圈,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会加剧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反过来又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二、实证分析
为深入研究国际收支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下面说明变量的选择过程及数据来源,并结合协整检验设定本文的实证模型。
1、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际收支差额(CKA)作为被解释变量,国际收支差额包括经常项目差额(CA)及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KA),即CKA=CA+KA。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故选择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EER)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度(RMBL)作为解释变量。样本选择1982年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名义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IFS数据库,国际收支差额(CKA)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stats.省略)。
至于本文定义的人民币国际化度(RMBL),是基于李瑶(2003)构建的货币国际度指数,即根据一国货币境外流通范围和数量以及该货币占国际官方货币储备比重计算得出的指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可以表示为货币国际度指数,即RMBL=λ1I1+λ2I2+λ3I3,式中λ1、λ2、λ3分别为各指数的权重,其中I1为本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I1=流通和持有本币的国家数/与本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总数;I2为本币境外流量指数,I2=本币在境外的流通规模/本币的发行量;I3为本币储备
占比指数,I3=以本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的数量/本国拥有的外汇储备。
本文通过测算得到1982年至2007年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度(RMBL),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度从1982年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我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近年来又不断推进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由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资本流入额及流出额在2008年及2009年出现了下降,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我国从2008年7月份和10月份开始分别对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实行登记管理,并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进出口下降从而贸易信贷下降;二是外国投资者由于流动性困难导致直接投资等资本流入减少。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选择1982年至2007年这个时间段,从而排除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干扰。
2、实证模型。
在研究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中,协整检验方法较为实用。根据Sims(1980)的方法,将VAR模型设定为:Yt=II1Yt-1+II2Yt-2+…+IIpYt-p+φXt+Ut其中,Y=(LCKA,LEER,LRMBL)'是3维时间序列列向量,LCKA、LEER、LRMBL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后国际收支差额、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度。Xt是d维外生列向量,代表趋势项、常数项等确定性趋势。Ut是3维列向量,代表扰动项,Ut~IND(0,Ω)。Ⅱ和φ分别为3×3矩阵和3×d矩阵,p为滞后期。
3、实证过程与结果。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协整检验,考察人民币国际化度与国际收支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1)单位根检验。通过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各时间序列之间仍然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协整关系,而且有利于消除原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国际收支差额、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度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CKA、LEER、LRMBL。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各变量必须满足1阶单整条件,故本文采取ADF检验对各时间序列:LCKA、LEER、LRMBL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水平ADF值均大于1%~10%的任何临界值,为非平稳序列。而所有变量一阶差分处理后都是平稳的,所以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即服从I(1)过程,从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Johansen协整检验。为确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并得出具体的方程式,本文采取Johansen协整检验,以判断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度与国际收支差额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了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4,即VAR(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由表3可得,在5%的显著水平上,国际收支差额与其他两个变量间存在着3个协整关系,本文选择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协整方程,并对其进行正则化,得到方程的具体形式,即本文需要研究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括号内为t值):
LCKA=14.91984LEER+2.531533LRMBL
(5.5587) (5.8152)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与国际收支差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度与国际收支差额也长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长期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度的增加,国际收支差额也存在上升的趋势。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国际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国际化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关系,本文进行对两者进行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度的提高是引起国际收支差额扩大的格兰杰原因。
(4)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用来分析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系统的动态影响(高铁梅,2005)。本文主要分析国际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国际化度之间的动态影响。从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可知,人民币国际化度在受到国际收支差额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冲击效应为负,说明国际收支差额的加大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度的提高形成阻滞作用:而国际收支差额在受到人民币国际化度的冲击之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在长期又上升的响应,说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度的提高使得国际收支差额在长期有加大的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失衡”之间不良循环的怪圈,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又会加剧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内外部失衡严重及外部平衡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不协调。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利用外资发展战略,即使在国内流动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多年来仍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扩大,外汇储备积累越来越多,受制度惯性的影响,这一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主要实行人民币区域化战略和分层推进战略。即从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发展到国际投资货币,最后发展到国际储备货币,加上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低而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使得进口中过多使用人民币,而在出口中难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造成国际收支失衡更加严重。进而形成“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人民币支出增加、外汇支出减少,外汇供给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增大-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怪圈。
本文认为,要走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失衡”怪圈,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
随着人民币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民币资产将成为国际金融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本地企业可以足不出户,以更加优惠的利率发行面向国外的人民币借款和债券,这对长期面临融资难的中国企业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的企业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实力和信用。有人会认为,在中国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融资,所以国际融资对解决中国企业融资难没有帮助。其实不然,随着大企业转向国际市场融资,将会释放原来在国内占有的资金资源,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难得的机遇。
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汇兑风险将显著降低
过去,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降低,不能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时,不得不进行繁琐的汇兑交易和对冲,同时不得不承担由此而来的汇兑风险。而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将显著上升,将会有更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后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将更加高效,所承担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消失。
三、CFO如何调整投融资策略
在人民币加入SDR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之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即将发生不少变化。因此,中国企业的融资策略也必须适时调整。
从上述金融事件可能造成的结果和中国企业的现状来分析,CFO(总会计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调整投融资策略。
(一)关注短期偿还风险
不少中国企业获得了以美元计价的价款,在过去的低利率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融资策略,一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国外融资利率比国内低;二是当时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如果还外债,由于当时人民币升值,可减少还外债负担。但是随着美联储加息的进行,这些借款的债务成本将可能显著上升。企业的CFO(总会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和测算债务成本上升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
(二)关注美元升值带来的风险
美联储加息将吸引全球资本回流,从而助推美元不断升值;与此同时,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企业的资产管理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配置,以对冲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损失。还要采取措施防止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在贸易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工具,锁定外汇风险,并且在贸易中,增加使用人民币结算。此外,还可以增加对美元等货币的持有。在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情形下,香港公司、离岸公司、海外公司等可将账户美金暂不兑换人民币,或与对方企业协商美元结汇。
对有走出去计划的企业来说,还需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出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些高风险的资产要予以回避。
(三)关注现金流
随着美联储加息的进行,资金外流的压力会比较大,这使得原先靠信托等渠道获得现金的企业面临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外资基金、投行、商业银行等不断通过入股、参股等渠道进入国内信托。在中国国内,信托相对较低的监管要求和灵活的业务模式为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很多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渠道获得了外资债务,进而用于企业的日常营运。但随着美联储加息的进行和升级,很多外资开始撤出中国市场,那些依靠信托获取短期运营资金的企业即将面临巨大压力。所以,企业一定要关注资金外流造成的现金流紧张,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资金链断裂。
(四)着眼长远,谋划走出去大局
“一路一带”战略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有重要意义,而人民币加入SDR为“一路一带”带来巨大便利。中国的大型企业要积极思考“走出去”这盘大棋,企业的CFO(总会计师)要思考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积极对此进行论证。此外,CFO(总会计师)还要学习、探索发行面向国际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的方法和策略,为企业融资打开新的局面。
离岸之争,协作多于竞争
《新财经》: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三个备选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请谈谈这三个地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鲁政委: 香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香港还有一批熟悉内地语言、政治、经济状况及东西方资本市场的金融专业人士。但香港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新加坡有相当部分金融专业人士懂中文和英文,熟悉中国和西方市场状况。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成功运作了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产品,很多亚洲国家的国债期货、跨国交易、NDF(无本金交割远期)也在新加坡交易。新加坡有更强的创新举动,不太在意中国政府的态度。这一特点可能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更有优势。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刻意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做出平衡的话,新加坡可能会受到影响。
伦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这对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好事。但伦敦没有很多对中国市场熟悉的金融专业人士,而且,人民币结算还没有运用到欧洲市场。站在客户的角度,要考虑有没有人去伦敦进行人民币交易,与其这样,还不如将离岸金融中心放在新加坡或香港。
孙立坚: 香港一直在做离岸贸易的结算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较大,很多海外业务都通过香港“中转”,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一直非常密切,没有语言障碍。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香港的积极性一直最高。香港希望将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起来,中央政府也对香港开放特权,这是香港的先天优势。
新加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金融城,投资理财金融产品比较丰富,衍生品也很多。新加坡也积极邀请华尔街的金融人士帮着打理金融业务,引进对冲基金,新加坡的特点是财富管理和升值,有点像华尔街模式。但新加坡的基本面稍远了些,内地和香港已经开展了“一条龙”的贸易和结算业务,而新加坡只能效仿香港模式。金融服务是需要网络的,新加坡在人民币业务网络上没有香港那么广,“人脉”关系也相对缺乏。
伦敦是优质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信誉高是它的优势,货币都愿意到一个信誉高的地方集中交易。尽管它不做人民币业务,但拥有很成熟的国际网络人脉。伦敦主要是靠金融打造的城市,金融服务很到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健全性上都比香港和新加坡要好。但伦敦缺少实业,它可以将财富有效地配置,但“以钱养钱”容易出现泡沫。伦敦没有强大的实业经济作后盾,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还是很困难。
《新财经》:从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香港、新加坡、伦敦这三个城市哪一个更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鲁政委: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个城市培育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进展。
政策的推动可能会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在某个时点走得更快或更慢一些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就像英国的“欧洲美元市场”出现时,美国试图去遏制这种趋势,但是它还是形成了一样。
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还在香港,从这点来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我们担心香港“太听话”,在创新问题上“缩手缩脚”。香港应该更多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平衡市场需求与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听话”而压抑市场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市场而不顾政府的政策。香港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
沈建光: 现在要考虑的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中国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让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希望人民币广泛地在全球使用。
离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对外流通的一个支撑点,没有离岸中心就不会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人民币的流通需要有市场和落脚点。这三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也有协作。在股票市场方面香港远远超过新加坡,红筹股也是最先在香港发行,香港的“人缘”等各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人民币已占香港银行储蓄额的10%,还可以通过贸易结算和ODI、FDI进行海外投资。这样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
香港与其他城市相互之间的配合,是一种互补关系。如果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和新加坡也可以获利。
不能靠升值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新财经》:很多观点认为,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持续升值就会有风险,如何把握并控制好这种风险?
鲁政委: 从来没有哪一种货币能够持续升值。如果依靠升值这个“棒棒糖”,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短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话,对于持有货币的另外一方是不公平的,一个不公平的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
沈建光: 人民币国际化,采用浮动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利与弊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没有考虑到关键问题,人民币汇率应该是浮动的,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该升值的时候就升值,该贬值的时候就贬值。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适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建立成熟的浮动汇率制度。
孙立坚: 不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日本病”。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家就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不去做人民币的商品交易。资产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却被打入冷宫,这样会被送上“金融泡沫”的断头台。
现在不少人主张靠人民币升值来对冲输入性通胀的做法,就是自我膨胀心态的表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有多少是来自真实需求?很大一部分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金融投机行为。如果人民币一味升值让金融投机资本涨价,很容易出现2007年2月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投机这两者的区别。
《新财经》: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不会很大?
鲁政委: 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情况。如果人民币成为自由流通的货币,那就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如果人民币依然维持目前的状态,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就会非常大。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自由兑换。一个货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时,这个国家的贸易就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沈建光: 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经营环境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有些挑战并不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中国已经到了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国内很多金融产品还没有创新,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特别对于沿海地区来说,金融服务业有迫切提升的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沿海金融的发展不光是自身需求,也为工业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人民币“回流”是关键
《新财经》:要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鲁政委: 人民币的流通性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经济体虽具备较大的贸易和经济规模,其货币最终却未能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令国外居民虽渴望分享该国的成长红利却苦于无门。所以,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足够的市场吸纳人民币“回流”。缺乏一个具备相当深度和规模的金融市场支撑的货币,无论其所代表的经济体如何有活力,该货币最终都很难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沈建光: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如何去丰富它的产品(债券、股票),让人民币回流到中国。还应该加大人民币的贷款额,让更多的人使用人民币交易。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要不停地增加人民币的量和份额,先将它作为一个流通货币,更广泛地使用。目前,人民币流通只是刚刚起步阶段。最主要的还是将人民币管制更加开放,汇率更加浮动,两者相互促进。
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尽管市场已经对人民币升值形成共识,但在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审时度势,把握好利弊,才能有理有力有节地从容应对。
一、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经济与改革的发展要求。央行确定的基准汇率并非市场真实供求均衡的结果,固定的名义汇率已丧失其真正的经济意义。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来自国际上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我国本身经济制度的弊端迫使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和重新选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从即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也预示了人民币走上了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道路。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11年之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快速攀升态势,通过进口渠道对中国的物价形成了上行压力。为更好地应对输入性通胀,增强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就变得更为迫切。
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所谓的人民币的升值其实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即本币对外币的升值。本币升值,一方面是本国经济提升的表现,是国际社会认同本国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并持续看好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本币升值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1.从国内来看:
(1)从宏观上来看,人民币的升值有助于为我国目前过热的经济降温。由于生产过剩问题长期存在,如何消化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市场供求矛盾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步释放,考虑到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状况,在下游环节存在很多产能过剩的产业,消费能力不足,而在上游环节又存在大量进口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过人民币升值使上游环节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同时,尽量保持低利率环境,可鼓励内部消费。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2011年5月也表示,面对中国的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也越来越有必要。因此,在当下人民币升值应是明智之举。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目前进出口产品结构严重不匹配,出口产品居于前列的附加值较低,当人民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客观上可以长期促进我国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从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且,面对我国现在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让人民币继续保持低价位,将会更大程度地加剧中国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
(3)从国民生活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惠及国内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随着升值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就业率随之上升。进口越多,说明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越快,也就意味着就业增长的机会越来越多,涉外经济部门的就业也会随之增长。
(4)从企业发展来看:人民币的升值降低我国企业投资国外的成本,因此会令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小幅逐步升值对部分企业利润的侵蚀将被出口商品快速增长的需求和利润所淹没。据中国纺织品商会统计,2011年前两个月,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单价,对欧盟提高了28%,对美国提高了15%。这表明,人们最担心会受到升值冲击的纺织品出口,2011年的利润不但不会降低,很可能会因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另外,据调查,2011年一季度,家具、鞋帽、工艺品、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行业的投资增长率分别是101.2%、95.5%、81.5%和79.4%,表明这四个行业的利润有大幅度提高。
2.从国际来看:
人民币的升值首先有利于缓解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我国的贸易顺差,从而减少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也减弱国际投机性游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为我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人民币升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尤其对于那些利用国外贷款来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还款付息的压力,盈利状况将得到改善。
(二)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1.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鞋帽企业)和出口相关企业造成很大打击。我国直接和间接与出口相关的行业囊括了1.5亿左右庞大的劳动力大军,这些企业的盈利水平一般在3%~5%左右,因此难以承受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而对那些盈利水平尚可的企业,一旦面对10%的人民币升值,在市场谈判和交易中也会处于劣势。
2.我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大国,随着人民币升值,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设备等进口数量的加速增长,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3.人民币升值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短期内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4.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海外游客在大陆旅游的花费增加,使来华旅游者及旅游创汇减少。旅游者或者要多支出,或者要降低旅游期间的消费标准,这都可能使他们转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
三、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利弊分析中,可以看到,正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不过人民币升值也要考虑时机问题,要看通货膨胀的情况,不能迅猛地升值,从目前来看缓慢升值的条件是存在的。”因此从大的环境分析,人民币的升值在目前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它给我国进出口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进出口企业应该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出口商品高附加值;倡导“绿色”产品,减少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加工、易货和补偿等多种贸易方式,促进管理经营方式的国际化。只有这样我国外贸企业才能抓住机遇,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以新的姿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币值的升贬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出口将受限,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不但会影响到出口厂商的积极性,也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迎合投机资本预期,制造资产泡沫,同时可能引发部分国际游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资本的流入,增加对地产、股市等投资和投机,制造资产泡沫,甚至将制造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的发展。
3.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4.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各级政府带来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要求中国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汇率形成机制必须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放开,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走向国际化硬通货的大前提下逐步实施。
四、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中国国际收支2002年不仅出现“双顺差”,且总体顺差增长强势。第一,经常项目下经常转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资项目下的贸易信贷差额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的汇入增长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第四,银行结售汇顺差全面大幅度增长,其中含有大量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结汇行为。致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冲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2.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加快国外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对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加大,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对存款利率不做调整,则会使得通胀加剧。在资本成本较低的时,且这种资金成本扭曲持续下去,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将加剧部门行业低效率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过剩。
3.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出现了“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供给极大增长,使得因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供应极大增加。基础货币大增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其释放贷款的能力加强,不仅会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进入“过热”,也会造成通胀的加剧,对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了难度。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更多基础货币。两难境地使货币政策的冲突越发加剧。
五、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使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国汇率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外部环境,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方向。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向;同时要积极采取建立人民币浮动区间调节机制等应对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督。
2.继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值趋势而非升值压力,这就需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供给状况。可以从改革结售汇制度、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际游资监管力度和外汇风险管理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央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资本不完全流动下重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目前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挑战。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有效性之间协调和选择成为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玲,张春秀.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原因及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
[2]黄其畅.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中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6).
[3]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币值的升贬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出口将受限,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不但会影响到出口厂商的积极性,也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迎合投机资本预期,制造资产泡沫,同时可能引发部分国际游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资本的流入,增加对地产、股市等投资和投机,制造资产泡沫,甚至将制造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的发展。
3.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4.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各级政府带来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要求中国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汇率形成机制必须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放开,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走向国际化硬通货的大前提下逐步实施。
四、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中国国际收支2002年不仅出现“双顺差”,且总体顺差增长强势。第一,经常项目下经常转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资项目下的贸易信贷差额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的汇入增长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第四,银行结售汇顺差全面大幅度增长,其中含有大量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结汇行为。致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冲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转贴于
2.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加快国外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对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加大,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对存款利率不做调整,则会使得通胀加剧。在资本成本较低的时,且这种资金成本扭曲持续下去,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将加剧部门行业低效率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过剩。
3.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出现了“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供给极大增长,使得因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供应极大增加。基础货币大增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其释放贷款的能力加强,不仅会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进入“过热”,也会造成通胀的加剧,对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了难度。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更多基础货币。两难境地使货币政策的冲突越发加剧。
五、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使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国汇率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外部环境,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方向。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向;同时要积极采取建立人民币浮动区间调节机制等应对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督。
2.继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值趋势而非升值压力,这就需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供给状况。可以从改革结售汇制度、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际游资监管力度和外汇风险管理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央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资本不完全流动下重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目前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挑战。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有效性之间协调和选择成为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玲,张春秀.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原因及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
[2]黄其畅.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中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6).
[3]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中图分类号]F752.6;F124;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23-02
一、引言
外汇储备是指世界各国用作国际支付手段的非本国货币,以及该类货币的存款或短期金融资产。一种货币能充当储备货币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必须是可兑换货币,并且为各国所普遍接受,能随时转变为其他国家的购买力或偿付债务,同时价值相对稳定。如今,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仍以美元为主,且有大约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如何衡量目前中国应持有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已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
二、外汇储备的利与弊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我国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具体包括:
1 表明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提高。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以及稳定和控制币值幅度的能力的增强,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平稳的增长,而这些又极大地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和经济地位,在国际经济往来中更容易处于主动地位。
2 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等等。
3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增加国际清偿力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
(二)过多的外汇储备仍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体现在:
1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持有外汇储备会导致我国其它的国内外的投资的减少,可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 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减小。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导致了外汇净流入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资金一直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同时这也刺激了套利性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即我们所说的“热钱”,从而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将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从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增多,将使国内货币的发放量增多,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可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结论及建议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就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很可能面临着严重缩水的风险,这对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及尽快度过本次金融危机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规模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便显得异常关键。本文综合已做出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方面对外汇储备的全面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的双向作用。
贸易结构大体上确定了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因此,通过考察进出口的来源、去向、数量及交易双方的支付惯例有助于初步确立贸易结构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同时,外汇储备也应积极用在进出口贸易上,强调进口与出口的动态平衡。对于需要进口设备、物资、能源的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国家应主动用外汇给它们提供低息贷款,这些企业以后用人民币或者外汇还款。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不造成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使外汇储备在国内流动起来,提高储备利用效率,增加国内就业,刺激国内经济。
(二)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虽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但美元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储备货币,这主要是由美国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如今,美国经济在次级债危机中受到了重创,美元贬值的趋势不断加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处理庞大的美元储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甚至是增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改变并优化当前的币种结构,适当减少美元储备的比重,增加日元、欧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比重。当今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所以外汇储备结构也应当适时进行动态管理,有关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储备结构,从而降低风险。同时,还应增加黄金储备,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过程中增强人民币的话语权,促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三)积极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并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同时,还要注意外汇储备的投向问题。我国目前GDP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基本保持在8%左右,如果把外汇储备过多的用于国内投资,很有可能增加经济泡沫,甚至造成经济过热,所以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必要将外汇资本投资于科技,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
总之,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即贸易差额的关系密切,在关注国际收支时,不仅要重视经常账户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还应更多的了解资本、金融项目和非正常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来源状况,切实发挥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咏刚,刘凤朝,王君,中国外汇储备与进出口贸易一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114-119
[2]季晓南,增加我国黄金储备,缓解外汇储备风险[J],中国流通经济,2010,(2):13-14
[3]李天德,国际金融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的增多,为留学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据资料显示,一名国际学生在英国就读A-level(相当于中国的高中课程)或大学预科每年花费约人民币20万元以上,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读高中课程每年分别须支付人民币15万元和12万元左右。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支付能力是自费出国留学的现实基础。
2.目前国内教育的某些弊端是“留学低龄化”的催化剂。
国内基础教育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教育政策中不平等的现象,例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多数“985”“211”这样的名校分布在大城市。出国留学对于那些对国内教育现状不满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无疑是另一种选择名校的途径和机会。一些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过于死板,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而国外的教育相对开放,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给小留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机会。
随着我国对外联系的增多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校间的互访和合作为中国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加上国内留学中介机构的参与和推动,也为中小学生进入国外学校学习架起桥梁。
4. 国内就业的残酷现实是“留学低龄化”的外部动力。
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人数在年年攀升,但市场的需求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硕士、博士、洋文凭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许多家长认为,出国留学,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搏杀,还可以拥有“海归”的光环,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低龄留学的利与弊
1.低龄留学的优势。
(1)年龄小则孩子的语言、生活、思想行为适应性强。据资料显示,十来岁小孩3个月就可以通过语言关,6个月就可基本适应国外的生活,12个月就可达到班里同学的中等水平,适应当地生活,两年后在语言、行为上与当地人很难分得清彼此。而这些对成年人来说,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
(2)出国留学对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自立能力和锻炼他们意志等都会有一定的帮助。父母的宠爱使中国孩子的依赖性很强,甚至生活还不会自理。通过在国外的磨炼,可以帮助孩子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
(3)出国留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在国外可以见识许多在国内不会见识的事物,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会是人生的另一种不同的收获。
2.低龄留学的劣势。
(1)低龄化所致的各种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问题。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如今的留学生普遍趋于低龄化,由于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未成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经验,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更易产生一种迷茫、沮丧和孤独无助的心理。他们所遭遇的心理问题比那些年龄稍大的学生要多得多。近年来,出现心理危机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由于远离亲人会感到孤独,导致一些留学生产生压抑、精神失常、沟通困难等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或是酒精和药物滥用,这一现象多发人群介于16~24岁之间,被称为“留学负现象”。
(2)低龄留学生需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据美国司法部的一项统计,美国每年约有260万名12岁至14岁的青少年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城市高中学生45%曾受到抢劫、殴打或恐吓。
(3)低龄化所致的不可忽视的文化问题。过早出国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里不白外不黄”,西方文化的营养没有吸收充分,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也丧失殆尽。青少年时期正是吸收文化知识的关键阶段,巩固旧有文化,吸收新的文化,这个消化期会比较漫长也相当痛苦,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游弋于东西方文化的边缘人。
三、看清低龄留学的两面性,避免走进误区
凡事都有两面性,低龄留学也不例外。家长们一定要看清低龄留学的两面性,避免走入误区。
误区一,家长盲目跟风,相互攀比,为了面子将孩子送去国外留学。首先,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留学,盲目跟风搞不好会断送孩子前程;其次,如果孩子本身对于出国留学就有抵触情绪,家长自作主张反而会弄巧成拙。
误区二,为逃避国内高考的“独木桥”而出国留学。要知道,逃避只是一时的,国外的考核一样很严格,一旦家长帮助孩子养成逃避的坏习惯,以后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缺乏敢于承担的精神。
误区三,在国外镀金后就可以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如今国外教育机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洋文凭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拿,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海归”这个名称的含金量也相应地打了折扣。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很多归国留学生并没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不少人由昔日的“海龟”沦为了如今的“海待”,与原先的期望值有着不小的落差。
误区四,出国留学可以很快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有些孩子本身基础较为薄弱,加之目前在国内招生的国外院校中,夹杂着个别以公司形式进行登记注册的私立院校,其教学质量欠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将众多年龄相仿的中国留学生圈在固定的地方,与外界交流接触很少,对于语言水平的提高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
香港有16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我们称其为“公立大学”。其余8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分别是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东华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
香港特区政府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制定法令规范政府给大学的拨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亲自担任各个大学的校监。各大学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政府只“给钱”,不“干预”学校办学,这就使得香港大学得以面向世界办学,造就了其特有的优势:一是资金渠道广,经费充足。香港一所大学每年的经费约50亿港币(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是内地普通高校的十几倍。二是教师队伍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三是科学研究与教学设备精良,数量充足,科研与教学条件世界一流。四是国际化程度高,香港的大学教师和主要部门负责人面向世界范围招聘,要求必须具有在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或工作的背景。五是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都按国际标准制订。六是使用国际知名大学的原版教材,部分专业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
内地高中毕业生入读香港高校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香港的高校具有世界水平。除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处于世界一流以外,其他大学也都有独特的亮点,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工学研究实力雄厚,工程技术与电脑科学走在国际前沿,香港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建造及建筑技术、地区空间资讯科学三个领域的科研表现全球一流。二是香港高校的学历在内地及国际上都能得到广泛认可。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港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文化教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港校毕业的学位证书含金量和国际认可度高,有利于学生开拓就业领域和继续深造。三是香港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内地学者这样评价道:“香港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港校就读,会有更多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机会,也更便于学生留学深造。四是香港高校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港校对于内地优秀的学生给出的全额奖学金每年约为10多万人民币。虽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会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而高额的奖学金和较为完善的奖助体系则可以减轻考生和家长的顾虑。五是毕业生就业率高。一份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是99%。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很广,既可以选择到国外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留港或回内地大中城市就业。六是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书、生活工作七年可申请香港永久居留权。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有1年的时间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
香港高校如何向内地招生
目前,香港高校面向内地高中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院校有12所,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招生范围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专业涵盖了人文、理科、工科、商科等4个专业大类。其招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纳入统招,在提前批录取。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统招之列,他们把招生指标投放到各省(市),纳入各省(市)的招生体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在提前批次填报即可,不须另外向大学申请报名,不需要参加面试,两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填报两校的同时,亦可填报其他本科一批的内地重点高校。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也不影响内地本科一批的录取。
二是实行自主招生。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以外的10所院校主要实行自主招生。这些高校一般是在高考当年的1月份左右开通招生网站,随后开始接受内地考生在网站上报名和申请。高考成绩公布后,这些高校都会组织面试,然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择优录取,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结束录取工作。
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生时原则上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达到或超过考生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但从近年来的录取情况看,实际上各高校参照申请者内地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录取分数绝大部分要超过一本线,香港大学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线。此外,香港大部分高校还以面试的形式,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港校面试主要以英语交谈为主,部分面试或辅以普通话与考生交谈。面试题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如“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利与弊”“对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的看法”等,也有一些敏感话题,如“你怎么看待同性恋”等问题。
内地学生赴港求学不简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香港高校虽然有众多优势,但毕竟无论在制度、文化、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及消费方面,香港与内地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在内地成绩拔尖的学生真正入读香港高校后,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困惑和学习压力,绝非当初想象的“天之骄子”那般荣耀和轻松。因此,考生报考前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费生活费支出负担重。相对于内地大学一年5000元左右的费用,香港高校的学费是内地高校的十到二十倍。前些年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收取的学费维持在每年7万元左右,但随着近几年物价上涨,香港的学费也呈逐年上涨趋势。据统计,在香港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达10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如2013年,香港大学的学费为每年13.5万港币(约10.8万元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科技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树仁大学为每年5.5万港币(约4.4万元人民币)。住宿费和生活费另计,每年约需5万元人民币。当然,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名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香港各大高校也针对内地优秀考生专门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吸引内地优秀学生报考。如香港科技大学2013年专门为内地考生设立了全额奖学金,并制定了学费全免、部分学费豁免及给予少量生活费津贴等优惠政策。虽然香港高校对优秀的学生给予了高昂的全额奖学金,但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二是学习、精神压力大。2007年9月,一名来自内地湖南的优秀学生尹日强因无法忍受港校求学压力而选择逃避失踪,这件事牵动了香港、深圳、长沙三地的媒体和警察的心。尹日强在失踪15天后才悄然回到长沙。这起逃学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赴港读书的内地学子的特殊困惑。香港高校学风严谨、竞争激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高,学业压力几乎是每个内地生在港求学的共同难题。实际上每年都有因为学习能力不够被港校劝退的肄业学生,其中不乏内地学生。所以,相对于内地高校,学生只要考入大学轻松学习就可以毕业的情况来说,来香港读大学则要做好继续发奋读书的准备。
三是要适应环境和语言。语言不通和文化背景的迥异,让不少曾经自视较高的内地生都有过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尤其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学生,由于两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除了上课以外,本港和内地的学生较少往来,导致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很窄。加上内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主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与之相反,香港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到了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班集体,一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求学过程中申请到国外做交换生,或者申请休学去国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内地学生到了香港读书后,从日常生活到学习乃至社会实践,很多事情都必须学会自己处理,但一些内地生到了香港的大学后会不知所措,不习惯这种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反而会因此而迷失,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此,来港读书的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