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8: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0[本刊网址]http//

学说将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作为自身最终的目标,由于在思想教育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人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从“人”出发,构建起在“人”基础之上的一切基本工作。

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概述

“人的本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某非单个个体所固有的抽象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马克思的阐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人的本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生活当中,人并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同时也属于社会的。为了充分地认识这个问题,需要反对两个极端:一是纯粹的脱离社会的个人倾向,根据费尔巴哈的理论,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当个人离开社会,缺乏社会历史内涵时,必将会被完全排除在实践活动之外。因此,人必须放人到社会当中去,切实地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把握住个人。二是脱离个人的纯粹社会倾向,关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这一观念事实上表现出了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揭示了社会不能对个体加以排斥,社会并不能脱离个人而存在。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关系之中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对社会关系某种特性予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并且发展的根源是直接来自它本身的,即说明了超现实性的一面也是在人的本质之中存在的,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越性特征往往会在无产阶级身上表现得越发强烈。

(三)人的本质是恒定性与变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实践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同时也并非捉摸不定的。”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变动性也具有恒定性,其变动性表现在,社会关系是社会能够获得发展、社会生活能够获得延续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表现出的恒定性则是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社会关系的这两种性质(恒定性和变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也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获得了体现。

二、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更强的整体性

“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性的阐释,而这也是人类社会中人存在的一种根本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建立起各种关系,这种种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个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让情感、心理各个方面得到交流。人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人生历程来看,既有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的产生的影响,更有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开放,让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直接与有机,由此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其整体性,一方面需要对大环境进行积极地创建,创造出积极地政治、经济、文化、人际环境,以良好的大环境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强调学校、家庭与社区等小环境的积极作用。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受教育对象的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实的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使人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思想品质,让人得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以人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不同的人类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仅是个体在遗传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也会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并且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个体不同个性来实时个别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个体的特点与差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施针对性个体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应灵活多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是由“人的本质”来决定了的,这表明,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之下,既要将思想观念符合个人、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发展作为目标,同时还应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的尊重,开发其主体性。教育者应深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教育者应社会要求组织进行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被教育者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在主动选择与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影响,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

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关系也是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的内容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种种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变化,人的本质的内容也将变的与以往不同。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研究当下人所在的社会环境,立足于新的思想实际,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文化博大浩瀚,而在思想政治上的积累也是宏富精深,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其中取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是关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历史性,同时也是人类宝贵的、共同的财富。在我们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引进的同时,也需要实现西方先进文化与优秀思想的引进,并将其与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与思想进行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与道德的进步、创新,对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

马克思在社会学层面上说明了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同时也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现与确证需要人类的实践,这种实践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与意义,第一,能够实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第二,通过这种实践,人能够实现自身自由自觉本质的发展,并让这种实践活动达到一种新的阶段。由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有利因素积极地、不断地予以发扬,而对那些不利的因素予以摒弃,并实现对自在世界的超越,并在这种超越过程中实现对人类本质与现实世界的重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并不是老师,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人应得到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教育方法下,老师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而学生的主体往往被无情地忽视,这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表现出兴趣的缺乏,也就使良好世界观的形成更加困难,难以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成为了没有独立思想、也缺乏自主意识、创造性匮乏的人,这样的人类和机器人没有差别,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对思想政治失去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减退,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应深刻理解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我塑造,而并非是通过外力来将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想要的方向进行塑造。这种自我塑造也即是指受教育者(学生)其精神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进行建立的,并非外力促成。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既是老师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自身的积极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过程中,教育属于外界因素,而自我教育这是重要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将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转变,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篇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俄岁斯新流派复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4BK5072);黑龙江省高校社科学术创新团队“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俄岁斯当代流派研究”(12D0103)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以此作为统筹、指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原则。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新时期的最新诠释和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的文化诠释

1.1 “人的本质”的现实维度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认为人类历史前提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这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摄取精神食粮和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就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本质”这一思想“积极内核”基础上,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新的科学论断。

1.2 “人的本质”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类”的生命活动性质,人的类的特色就是人类自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的。他进一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使自己得到发展。正是在实践中人才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本身也才具有了作为人的根本意义和最高本质。

1.3 “人的本质”的社会维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由所有的个人所具有的各种综合因素及其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构成,而所有的个人的这种综合关系又是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与累积似发展的,所以从社会维度来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

2 “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2.1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大学生――“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而这一根本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准确理解、深刻把握有关“人的本质”核心内容,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科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哲学在新时期关于“人”的学说的时代表征和展现,掌握了“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我们“育人为本”,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武器。

2.2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人、可以引导人、可以塑造人”,从这点来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进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通过这一“理论”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素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影响大学生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大学生“本质形成”

大学生“人的本质”的形成是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实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化渐进程度的细致思考,通过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塑造与提升,丰富他们的文化学识和情感世界,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本质的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启示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育人为本”为原则

人作为一种类本质存在,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要的“内在尺度”出发把握和占有物的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以尊重和满足大学生这一主体性需要作为出发点,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过度的外在制约而忽视良好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倾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体现“情感性”特点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我们“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更“不能用大棒把人们赶进天堂”。“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就要让理论亲近群众”,只有从反映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的内心世界为切入口,充满耐心地反复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浇注到大学生的心灵里,才能使理论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指向

篇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沟通原则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性,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使受教育者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正面引导的原则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应该具有明确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在教育领域里,任何教育都具有目的性。从大的方向来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切合这个教育目的,并且有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含义在里面。任何教育也具有引导的性质在里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人在思想意识领域上的沟通,在思想领域上进行引导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一种具有导向性的思想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坚持的正确引导的原则就是要坚持教育在意识形态上和个人价值取向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价值性、科学性的要求。

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正确引导可以使教育目标更明确,更有利于教育成效的显著。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原则可以形成统一的思想意识,更能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最后,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意识的欲望,从而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这些都表明了思想政治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中的作用被削弱,不少人的思想品德开始败坏,社会主义理想淡漠,集体主义精神缺乏等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坚持最正确的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

二、符合心理发展的原则——合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离不开心理的沟通与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为,人的认知是知识习得和使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是有目的性和可控性的。认知发展包括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同化指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的过程;顺化指当新的情况与旧的认知结构不完全相符时,创造性地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旧的观念)以适应新情况;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之间的平衡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这种适应过程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过程中要遵循这种认知的心理过程,提高沟通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教育学领域,人的发展有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即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根据柳海民编著的《教育原理》一书,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活动属于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只有遵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才具有科学性,教育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活动也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符合教育道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活动坚持符合心理发展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主体的心理产生重要意义。符合科学性的沟通原则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沟通过程中,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克服沟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化解矛盾,促进沟通的畅通。

三、尊重工作对象的原则——合价值性

沟通的平等原则要求沟通主体双方要相互尊重,坦诚相见。沟通双方要尊重对方的人格,相互尊重差异,寻求共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原则也具有平等性,要求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尊重双方的差异,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顺利进行。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沟通情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每一个说话者和行动主体均可参加讨论;各人均可质疑任何提议,可在讨论中引入任何提议,并可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没有讲话者会受到外来或内在的禁制而不能行使上述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沟通离不开沟通双方的相互尊重。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良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沟通对象要相互尊重。

尊重工作对象的原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做到工作上的相互尊重以及教育沟通关系的相互尊重是对个人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效果可以提升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知识理论和思想意识,可以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关系过程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使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者都有其价值和价值的实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的实现是自身思想政治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在社会上更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也更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实现是能够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工作对象,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实现,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四、注重情感投入的原则——合实效性

篇4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活动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依据,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力量,激发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素质,着眼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自身的同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1.尊重人的本身

“以人为本”思想明确了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也意味着人本身就是人的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人需要关心、需要爱护、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对人本身的尊重,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充满着人性的关爱和支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要把他人当作人,也要把自己当作人。

2.确认人的地位

人的存在是产生“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与基础,但“以人为本”并不只是简单承认人的存在,而是要把握人的存在的主体本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不仅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存在的目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真实主旨,在于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即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3.肯定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创造价值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以人为本”思想所追寻的目标。人积极地创造价值绝不能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的存在,并为人的更大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4.重视人的发展

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手段并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将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立场、观点的问题,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找到准确位置,增强教育效果,实现应有价值。

1.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需要

培养“四有”新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任务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重视。同时,“育人”任务的完成,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以“育人”为中心的目标,并要求其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环境等都必须以“四有”新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调整和改革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强大的整体育人合力,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任务的顺利完成。

2.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接受外界影响的。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在其自身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关注他们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动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增强他们在知行转化中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将社会的要求和科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再外化为自身的行动,更好地促进自身修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3.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特点的需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的大学生是处于特定时空范围之中的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群体特性。一是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二是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三是行为更加自主,四是更加注重参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实际,取得良好的实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符合时展要求的需要

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的优秀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结构,将同样无法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和手段,为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导向和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全发展,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科学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又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及其发展成长的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

2.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相契合,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具体来说,如可以适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大事;进行法治安全教育,重点是让大学生知法、懂法,让其了解一些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律法规,让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进行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树立怀疑精神、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在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实现四个转变。第一,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其疑惑,解其所难,解其所需,注重实效;第二,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实现从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使大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达到入情、入理、入境;第三,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单纯硬性灌输的方式,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变灌输为渗透,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第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单靠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教育,同时辅助以管理等多种手段,将教育和管理、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发挥综合作用。

另外,还必须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培养能力、磨练意志;要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校园精神、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营造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整体育人功能;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传播先进文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高校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4.建立健全人性化的高校规章制度管理

高校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新修订现有制度,切实删除其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成分,增加有利于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条款。建立学生意见反映、申诉机制,切实体现广大学生的意志和愿望,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广泛开展学生状况调查、座谈会、谈心活动,加强各方面各层次的沟通交流;建立并落实学生动态上报制度,设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覆盖教室、食堂、宿舍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定期上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的依据,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各方面各环节;开通并时刻关注校园BBS,零距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畅通拓宽信息流通渠道;准确把握学术动态,深入地有针对性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设立学生事务仲裁机构,对学生反映的“不公正待遇”重新给予仲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纠正偏差,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样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为学生所信服,发挥其切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篇5

    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加之思维活跃,对政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敏锐,然而同时他们政治理论素养较薄弱,思想道德问题还比较突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无所适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普遍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各种问题。而西方敌对势力又把中国的青年学生作为渗透和争夺的重点群体,企图用经济、文化入侵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才能有力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思政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之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成为现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宗旨。

    二、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现实缺失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教师只重“书本”,不重“人本”,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不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灌输型教学,几乎完全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有学生参与环节,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理论多,生动案例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与现实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以试卷书面考试、考查理论内容为主,单一呆板。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不能被学生悦纳,甚至引起反感。

    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轻精神和思想,“人本”经常被忽视。高校更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和德育心智的培养重视不够,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思政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实际地位也不高。加上此类课程的效果绝非立竿见影,也不能直接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所以学生感觉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上课是否认真,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最终无显着差别。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难的环节。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或者“既不入耳也不入心”,“不入心”就是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这样思政理论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宗旨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认清国际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清醒的头脑。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备好“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不仅要备好“课”,更要备好“人”,教师同样应注意教学态度和技巧,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学生的平等民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显着增强,且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要使教学有实效,就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减少 “代沟”。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让思政理论课能从新的高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传统的“教科书+板书+教师讲授”的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的元素来丰富课堂教学。

篇6

1.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1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非常明显与直观的。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武士道精神还吸收了中国儒学中的忠、义、仁、礼、信的思想。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

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则主要来源于其宗教基础:神道教精神。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其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其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神国主义思想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1.2民主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

这是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1947年公布的“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基本法》的第一条就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完美人格”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目标。

所谓“民主主义教育”是指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

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恢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意识在冷寂了20年之后又再度沉渣泛起,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也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1.3集团主义精神

在这种传统武士道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下,一个理性化的产物——集团主义思想产生。所谓集团主义,就是讲武士道所崇尚的“忠”的精神融入进现代组织中,如学校、社区、企业,再大至整个国家。武士的“忠诚”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2.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层次分明,可操作性较强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灵活。对于小学生,因为年龄与心智的限制,学校更多的是以讲故事、和做游戏地方式,告诉孩子们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对于中学生,则主要以讲历史、实地参观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从身体力行中理解善、恶、美、丑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对于大学生,知识水平已有一定的积累,理解能力也趋于成熟,则以讲理论为主,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的培养。

以上是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其他的组织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处不在。比如说企业。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本每年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多。其教育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实际上都属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渗透性教育和隐蔽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的,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思想教育中。

日本对于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PTA(ParentsTeachers Association)。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

日本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优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宣传栏、海报、报纸、杂志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无声教育宣传日本民族文化,促使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社区居民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社区居民爱国主义教育情感。

3.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忠于集团的献身精神、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和崇尚文明的思维习惯。秉承其集体主义原则,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从而推动日本社会的前进。

参考文献: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等技能型人才,"以人为本"是保证人才优质化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因此,首先需要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同志也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各地区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要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题”。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人为本教育观应当是教育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新理念,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教育产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出发点。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问题

(1)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而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加之社会经验缺乏。因此,存在盲目接受各种新观点而不能辨其真伪的可能性,也存在因不能辨别而产生选择迷茫的困惑现象,而一个人大学时期形成的政治观对于以后人生具有基础性的导向意义。所以对于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回避或弱化。

(2)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物本”范式,“教育者被视为传声筒,受教育者仅仅被当作教育的客体和被改造的对象,教育目的等同于教育的具体目标,教育结果被作为教育起点,教育内容简单重复,缺少变化,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整个教育活动也被简化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还有一些违背科学教育观的现象:盲目追求“教育GDP”的增长,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校园的扩建、教学设施的高配置、追求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布点和规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需要而规定教师要完成科研任务,并追求大课题、大成果、大奖励,迫使许多人写一些、拼凑一些无用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解决不了问题的论文或研究课题,甚或出现“学术腐败”现象,只是为了追求量的增长而不要质与效率的提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无异于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犯的“粗放增长”的错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背道而驰。

(3)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教育对象的学科,却忽视或无视 “人”的地位,没有站在“人”的立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并且只重视单一的发展。不能全面兼顾,以至于在社会上不能平衡,不能适应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生命情感的丰富性。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把人视为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尺度和发展的目的。“新理论意味着支配常规科学原来实践的许多规则要发生改变。”

教育者的现代素质、科学观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学校的各级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特别是教育管理者的带头人,教育目的理念是否科学的问题。现阶段这两方面相对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人绝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靠外在力量便被塑造成某种必然的东西,而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在社会发展中把“人”的价值地位高扬,必然带来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命,从“物的取向”转向人自身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科学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蕴

(1)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接受知识具有感性化的特点,单向度地纯粹理论灌输式的强化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社会本位的引导方式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将社会需要引入大学生个体需要的视野之内,即从每个人对自己发展需要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在道德等方面的要求。社会需要与个体的经验相融合,能够真正实现对个人德性生成产生作用。个体在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过程中自觉地实现了社会需要,最终实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社会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要有现代化作保证的,现代化是要靠人来实践的。因此,人的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人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发展的必然阶段,其结果是为了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理论上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又是现实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课题,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视个体价值。强调要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开发人的潜能,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停地发生改变,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身上,认真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新变化、新需要、新情况,同时针对每个具体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影响因素,贯穿以人为本思想,通过有效地改变某些外在因素和条件,达到影响人的思想的目的,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由其工作的性质、对象、价值、内容和方法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做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又要做好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马克思也阐明过人性的两重性。人作为为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他有自己的需要和主观识,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现实,实现理想。他的生存状态要由这些条件所决定。人性的两重性表明人既是一种事实性存在,又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所以要在价值取向上,充分关注人们的利益,又要区分对象,承认差异,不同层次,要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提高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适应时展的需要

(1)引导大学生规范调控行为和选择正确地政治方向及创建自己的“意义世界”观。

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和方向性进行规范。现代社会里,由于具有开放、复杂、多样和变化快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随意性。由于个体都是生活于社会之中,要求主体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运行规则和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就不能融入社会,甚至被社会淘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调控,实质上就是致力于使大学生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动机,变成合乎社会要求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动。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要引导大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不盲从别人的选择,使每个人的应然性的向度更能得到伸张发展,使每个人的意义世界真正彰显意义魅力。同时,“随着人自身的发展,人也不断扬弃原有的意义世界,创造出新的意义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固守僵化的意义世界观。

(2)“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人性化,丰富化,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要力求深入浅出,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重基层,善于发现、培育、推广基层工作中创造的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要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谈心谈话活动。同时,也要注重自我教育,即内化,讲求方式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谈心式、对比式、交流式的办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人性化。既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教学设备、媒介等客观环境,也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媒,“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力宣传以人为本,营造人本教育的现代舆论环境和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从而增强其渗透性的功能。

(3)“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全面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成长需要并努力创造能满足他们成长需要的条件;培养和提高和改变全面共同发展为前提。不同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和单一的解决方法,这样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胆创新,有针对性的,实际性的进行操作。一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正确的理论方法。从事物的两面性为出发点,做到兼顾与全面为统一。根据社会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达到平衡发展。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从物质上去,也可以从思想上,还可以从精神上来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才能立足于社会。不被社会的激流所淘汰。

现代社会里,由于具有开放、复杂、多样和变化快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和随意性。由于个体都是生活于社会之中,要求主体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运行规则和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使学校的教育者认识到以人为本不仅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管理的目的。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才能实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的实质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统一。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能使人具有科学的思维和丰富的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使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理想情操和价值观念;健康素质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要的是教育者具备科学的教育思维与理念,这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关系到以人为本教育观是否能真正科学的落实的第一步,是决定教育者是否能进行真正的教育创新的前提。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加强人文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观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加强学生在科学观、现代观的教育,促使其实现现代人格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结果,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和保证。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008

篇8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困难以及非本意入学的学生较多

高校的扩招带来学生素质的下降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本意入学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和包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较严重。他们上了大学以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些重复性内容没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较差,教学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

(二)学生思想活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往往表现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金钱至上、权钱交易、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他们往往漠视正面的东西而夸大负面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

(三)学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调适能力差

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没有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简单顺利的成长经历,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炼,缺少独立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同时,特定的生长发展阶段,使他们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该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导学生从懂得“爱”入手,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爱才会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他人,才能爱国,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过去许多爱国故事学生从小就在听,用这些故事再去教导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响,相反,从爱入手,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动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的影响涉及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一些思想理念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比如效率观念、生态环保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等,还包括一些社会历史现象。 〔4〕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与思考的案例。

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可以进行讨论,首先精心挑选讨论题目,比如时事热点、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学生关心的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次讨论过程要有引导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爷摔倒以后我们要不要扶的问题,网络上有评论、同学自己也有思考,虽然是一个现象,但是体现的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问,还有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这些讨论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引导,会导向反面。

(二)实践课活动设置注重启发性和感染性

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应该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以下是几方面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平台,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走上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学生的见识,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达到了显性课程达不到的教学目的。〔5〕

(三)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6〕因而,老师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宝,把教学改革导向正确的方向。

篇9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key word: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作者简介:王卫兵,河南郑州文化路95号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办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从1999年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跨越式发展,一批专科院校实现升格,成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l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70l所本科院校的28.25%。这些院校在专科层次时或许是佼佼者,但作为本科院校的新成员,与老牌大学、重点大学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加以提升。本文试图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出对策。

一、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是通过传授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与领会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应该肯定,各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并不能令人乐观,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与我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同时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有些认为只有自己的专业才需要潜心钻研,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所以感到不重要,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比较枯燥,不如专业的课程有吸引力,所以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虽然也想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但由于自己的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由此可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校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是,目前这支队伍的现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负担过重;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还没有解决好对“真信、真学、真教、真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部分院校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科研能力弱.学术水平不高等。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地位不平等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因升本和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往往比较重视适应学校发展的新专业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取得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越来越大,倾向于学生在容量大的教室上课,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要花精力给学生上课,还要维持课堂正常的秩序,很难做到和每个学生互动交流;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培训,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归入其他系部或行政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这门课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在经费、师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整体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的新特点,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去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探讨怎样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传统、单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要树立忧患意识,辩证地分析大学生恩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与支流,充分深入地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高尚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做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对象的物化性教育的观念,真正实现从物化性教育向人性化教育的转化;改变以往只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实现从强调目的性教育向重视过程性教育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满足学生求解困惑的精神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实效性的关键。只有给予学生需要的、想得到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知识,才能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理论教育,学习才能有兴趣、有主动性,教学效果也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要从根本上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首先,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品德高尚、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颇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对思想理论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在思想品德上,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特点,正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在知识结构上,使教师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使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并在资金、政策上支持教师结合艺术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巩固教学效果。

其次,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劳动,切实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待遇,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学习进修、生活问题等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并设立相对独立的部门,在软件硬件设施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篇11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具有普通大学共性的特点之外,还应该焦距在“实用”和“能力”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理论的博和深,忽视了学生的需要。“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自在”的学习状态逐渐转变为“自为”的学习状态。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1]。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理论为主,这种模式过分地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打破了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中解答”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全过程。借此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共同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反感与质疑,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良性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而言,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囿于当时知识水平的局限,致使学生对一些比^关心的问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会再次将这些得不到解答的问题挖掘出来进行追问。除此之外,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必然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在这一点上,“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所以,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过去习得的思维方式及固有的价值规范产生再思考,进而会采取与中学时代全然不同的一种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如果此时思政课教师只是对旧有理论的重复或者是对教材知识的照搬,学生是不会感到满意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学生最迫切、最感兴趣的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挖掘出来,在深度把握教材理论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讨论,使得问题最终得以解答。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理性诉求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我通过“蓝墨云班课”对山东华宇2015级230余名本科学生就“课程改革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该调查不是专门针对“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因此仅选择其中与教学改革相联系的几项作分析。

(1)您喜欢具有哪些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多选)A.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B.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C.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D.能有效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度;E.语言风趣幽默;F.其他。学生的选择是:选A的占70%,选B的占75%,选C的占25%,选D的占30%,选E的占42%,选F的占5%。(2)您认为《概论》课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特点?A.对时政有独特见解;B.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C.能提供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和信息;D.上课时多联系国内外时事问题。选A的占41%,选B的占14%,选C的占20%,选D的占25%。从以上两题学生的选择来看,学生普遍对于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对现实问题有独到见解的老师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是厌烦的,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要更多一些。

(3)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多选题)A.教材过于偏重理论,与现实结合不足;B.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C.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D.学生和任课教师有代沟;E.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F.其他。其中选A的占57%,选B的占41%,选C的占10%,选D的占10%,选E的占26%,选F的占5%。从学生的选择来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不足及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是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教材体系联系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体系。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我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3、4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3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的同学,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举行了座谈会,学生代表们对“纲要”课教学方式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一是多走下讲台,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多播放一些历史性的影视片;三是多联系一些时政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四是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想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希望将教材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就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这是学生对于课程的一种诉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问题的精度创设

“问题”――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3]。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最终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本身的质量。如果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4]。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问题的创设方面除了关注授课内容之外,还应该关注三点:一是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当地热点问题;二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三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可联系“德州雾霾的产生及影响”及“宿舍(校园)环境卫生”来创设问题。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实际,学生不陌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对于问题的产生,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由教师提出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通过课下交流、蓝墨云班课、课堂调查;以及运用现代通信手段介入学生私人空间的方式(如微信、电子邮件、QQ、手机短信等),较准确地把握学生所关注、所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问题的精心包装

对精准创设的问题进行通俗化的理论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必要环节,如果教师展示的问题太过直白或太过枯燥,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这样的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对问题进行精心包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借助多媒体,抛出大量历史素材或者提供必要的案例,在分析案例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展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剖析来包装问题。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通过剖析当下理论界五种“流行”观点,提出问题“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教学中,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对五种观点进行解说,然后引发讨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问题得到解答。

(三)模式的合理设计

1.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师生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设计就是把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师生互动就是要把这些经过精心包装后的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分配给学生,学生按照所选择题目进行分组,分组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并搜索相关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由组长汇集组员的意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写出解答问题的发言提纲。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课堂上作中心发言3~5分钟,小组代表发言后,同组内其他同学还可以继续进行补充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e极参与相应的讨论、引导和点评。通过“问题”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2.以“热点话题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要求人人准备、人人参与,演讲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部选拔,然后推选优秀者到课堂演讲每人3~5分钟。演讲题目可根据主题自拟,文体也可以形式多样。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授“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以“改革开放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实践效果很好。通过这种主题演讲,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均有提高。

3.观看视频资料并写出观后感。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围绕一定主题事先准备相关影视资料和准备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后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其中的重要片段进行必要的解说,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归纳和理论的升华,课后学生根据各自的体会及相应的理论基础,写出观后感。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将偏重于“以师为本”的“问题导向”教学转向重视学生需要的“以生为本”的“问题导向”教学,以进一步促进“问题导向”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继东.“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5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