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18: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行业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行业不稳定性主要表现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
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
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
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
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一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1929年10月,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和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
为了摆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的困境,美国农业部门首先要求关税保护国内农业,接着许多工业企业也要求增加关税保护,以刺激就业。1930年4月,美国国会议员霍利和斯姆特联名提出了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议案。5月,1028位美国经济学家联名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当时的国会和总统胡佛不要批准包含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内容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但被拒绝。法案提交参议院讨论时,美国政府收到了来自24个国家的抗议信函。然而,当时的胡佛总统在6月依然签署了旨在保护美国贸易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从而筑起了世界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挑起了世界关税大战。
中美关税大战
不久,中美关税大战也拉开序幕,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由1931年的1.92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0.93亿美元。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产品等销售量逐年减少。相反,美国输往中国的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商品却逐年增加。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导致中国对美贸易入超严重,从1931年到1935年每年入超1-3亿美元左右。1931年中国政府被迫采取了关税报复性措施,修订关税税率,以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关税政策。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记载,1931年5月首先规定海关税收一律改两为元;1932年8月又决定征收海关附加税和提高进口关税5%;1933年6月财政部修订海关进口税则,大幅度提高棉布、日用品等385项进口产品关税;1933年12月又开始征收米、谷等进口关税,提高麦粉、煤油关税税率;1934年提高关税税则中棉布、机器等388项的进口关税。这些针对性的关税措施使美国在华贸易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启示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团结起来,避免重蹈当年世界性关税大战的覆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摆脱困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世界各国政府要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死灰复燃,特别要摒弃20世纪30年代各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关税保护主义政策,坚决反对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来扩大国内需求。
1.现行的监管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的定位。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附属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这种不同的模式也造成监管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大多数投资银行是以证券公司或者金融机构附属部门的形式存在,并没有主流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依然处在探索的阶段,在一些规章制度方面没有完备的发展模式。当前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的完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业务范围窄,创新能力差。当前国外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广泛,其业务创新性较强,但是,我国银行投资业务范围窄,创新不足,也是制约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有证券承销和经纪,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较大规模的银行开展了财务顾问、并购重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是,在业务的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业务经验不足、业务信誉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的问题,这也和我国的投资银行开展业务的时期比较短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了其和外国投资银行之间存在的差距。
3.监管方面存在着未能覆盖的灰色地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跟不上金融发展的脚步,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灰色地带,例如: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是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机构,但是,其监管权限只限于商业银行,不能够对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统筹的监管,从而造成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极度扩展的时期,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更是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造成了投资银行为了追求过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金融创新也给业务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业务的创新造成了金融业务操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层机构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出其业务开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此外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成了风险相互承担的局面,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造成了风险的扩大化,从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损失。
二、我国投资银行的监管趋势和建议
1.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于投资银行而言,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美国的投资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混合经营的模式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优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投资银行纷纷转型,以缓解投资的流动性不足,对于投资银行而言纠正金融交易过度放大的杠杆率才是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否则,投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并产生关联交易,会蕴藏更大的危害。根据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吸收外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中国的投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同时要注意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之中,要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管,对于其信用衍生产品也要强调其资本约束,避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出现道德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的推行之中,要秉承透明的原则,让客户充分的了解到产品的信息情况,限制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还应该控制投资银行的规模,对大金融机构也不宜放松风险控制和杠杆率约束。
2.在风险的转嫁中控制和管理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避免投资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的扩张其业务,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因此,要关注储蓄率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基础性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其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出现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此外严格的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要灵活的进行风险转移,可以把金融风险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上,从而把金融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3.加强信息的披露、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并不能够把风险完全的消除,而是把风险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降低风险的破坏性,因此,金融创新并不能够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要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规范和改善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提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此外还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之中的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产品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整体市场的透明度,加强系统性风险的披露,防治潜在的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进行转移。
4.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整合。当前我国的法律针对投资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了行业规范的空白,因此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并没有可以供参考的法律依据。此外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依旧存在着比较多的制约,尤其是在对投资银行的违规和处罚方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这种法规的不规范和滞后现象,给金融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投资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其提升自身的实力,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整体资金实力都比较弱,因此,应当加强其行业内部的整合,积极鼓励投资银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扩大实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金融风险是金融与生俱来的属性,近年来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金融风险不仅制约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很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因此,采取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策略是十分关键的,
1. 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危害性
1.1金融风险定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金融风险是指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由于受到法律、政策、决策、市场、形势、操作等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而造成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不相吻合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由8种风险构成,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1.2金融风险的危害性
金融风险不仅会对金融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使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被严重削弱和诋毁,其还会危及金融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一旦有系统风险的发生,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就会失灵,从而混乱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甚者,还会引发政治危机。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暴可以瓦解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2. 金融风险产生原因
2.1信息具有不完全性与非对称性
在进行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对交易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利益出现失衡的现象。对于企业资金运用情况、资产、负债、现金流动情况、偿债能力、发展前途和规划等企业的全部信息是由企业筹资者所直接掌握。而对于企业的经营信息,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通常知道得太少。此外,在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过程中,企业融资出现多元化,企业的资金流量不明显,较隐蔽,流向出现多变性,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对于企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难度更大。这样一来,企业所有者和金融机构投入的所有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运转状况信息被企业掌控。加上对于市场相关信息,企业掌握量大,而在目前条件下金融机构却无法掌握众多企业的市场相关信息,且市场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确实具有很大的难度。
2.2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不具备较强的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二是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以及控制机制不健全,具有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较为匮乏,市场违规炒作严重;三是在金融机构之间出现风险相互转嫁的现象,混业渗透现象严重;四是缺乏健全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度上存在法律空白以及法规过时等问题,社会信用意识不高,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过慢,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
2.3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金融创新只是转移和分散部分金融风险,对于整体性的金融风险却无法消除。金融创新只是降低了金融系统中的风险,从宏观上来看,只是将风险由风险回避者转移给了风险偏好者。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金融风险将会更加复杂。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得以不断的加强,从而促使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伙伴关系的形成,使得其联系更加紧密,如果其中的一家金融机构有问题产生,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最终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出现了新的投资手段,对投资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也会造成更大的风险与危害。此外,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了金融市场国际化,国外资金大量地涌入我国,这就会撞击我国银行体系资金的流动性,使得银行信贷规模缺乏稳定性,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3. 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加强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首先,要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减少风险隐患。作为经济的核心内容的金融,金融体制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体系要以国情需要为依据,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使金融风险得到合理分散,同时还要让人们感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其次,要加快金融业内的法律体系的完善,健全相关金融立法。金融立法的制定要以金融业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动态为依据来进行,制定出的金融法律必须是专业的、严谨的,树立其金融法律的权威。再次,加强金融执法及监管,对于金融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以确保金融秩序的顺利展开。最后,对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要予以继续实行,以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确保国际收支的平衡,最终使得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能力得以增强。
3.2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要尽快将一套高效、严密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起来,这对于金融危机的防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将健全的贷款档案建立起来,将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情况做好真实、详细的记录;另一方面,将金融风险防范分析机制建立起来,对于风险早期的预警信号要投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掌握金融风险。其次,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将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起来,强化监管,金融管理要尽快提升其当局的管理能力,使其有限理性降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再次,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确实使得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其应有的监督鉴证以及评价作用。最后,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力度,对于国际协调合作发展的管理要处理好,同时要保持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影响力有所提高。监管内容要包含所有从业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从机构的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的经营活动;要改变监管方式,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有效结合。
3.3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银行经营不善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一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要实行有效控制,要督促管理层高效地履行相应职责;二是提高银行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每个员工要树立起自控的观念,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三是将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这样内部控制才能得以实行;四是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金融机构要严格对所有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降低贷款风险;五是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定量分析以及过程控制,提升内控的科技水平;六是要根据相关原则,如授权分责原则、财务核对原则、规范化员额、监督制约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等,将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建立起来。
3.4重视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
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品种要尽可能丰富,技术成熟、且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及交易方式要大胆尝试。另一方面,在金融产品和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情况下,还要注重创新管理制度以及监管手段。在信息化时代,要改变传统银行监管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使金融管理效率和管理精度得以提升,进而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更好地防范金融危机。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问题,了解和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而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以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保证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将从国内扩大到国际方面。因此,我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越趋频繁。尤其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与他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应对解决措施,保证我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也能够快速发展。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含义
金融危机,即金融市场危机,又称为金融资产危机或者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大”,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以及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全球经济体系的危机,最具代表性的有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爆发迅速等特点,会对国家或者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应当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
国际经济形势如果稳定,我国经济将会获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将会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自然难以幸免,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冲击,不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我国政府对市场形势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加大,导致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和信心,造成整个市场的混乱,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扩大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的将是全球各国的经济,我国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无法幸免。严峻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等原因,市场供需紧张,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增加,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特别是沿海的部分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严重受阻,企业难以正常运转,企业亏损愈发严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另外,企业重组或倒闭,又将导致大量的在岗工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最终影响的将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三)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贸易出口依靠的是稳定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稳定的的国际金融形势能够保证各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贸易出口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还不够强大,也就直接导致了贸易出口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将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而压价措施控制贸易进口就是其中之一,或者为了刺激本国的内部需求,对贸易进口实施控制,种种措施都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发展,阻碍了我国贸易出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贸易进口方面,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正常进行。
三、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一,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的外部需求不断降低,出口贸易也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动力被削弱,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好地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鼓励企业轻化经营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品的创新,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自我调节。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也就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能退缩,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孟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4.
译者:余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65.00元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可谓辉煌无比——担任第13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他掌握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引擎”的秘密,人们称他为伟大的经济学大师、预言家、魔术师……
然而,2006年卸任,2008年就是次贷危机,如果格林斯潘想撇清关系,似乎完全不可能。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格林斯潘在新书《动荡的世界》中,委婉地说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没能预测到这次危机。
作为职业经济学家,外交辞令在学术界并不鲜见,人们更关心的是,对于次贷危机,格林斯潘怎么看待。
格林斯潘认为,绝大部分风险模型是根据过去25年观察而建立的,而即使用基于过去50年大量数据整合而成的精密模型,也无法预测出这场危机。他认为预测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充斥着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被纳入模型。
基于此认知,格林斯潘提出了预测危机的新模型,详细地阐述了“什么样的预测模型才是完美的”。他提出新模型必须更准确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预测的方面”,把预测重点放在那些给金融体系和经济带来最重大危害性的领域。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中小企业以旺盛的生命力牢牢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现象严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融资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
1. 资金短缺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大概在30%左右,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造成这种资金链的紧张状况主要是由前阶段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对企业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对中小企业扩大信贷的政策,但是由于银行本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房价下滑,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银行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使得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实际执行力度也是有限的。这样,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短期仍然难以解决。
2. 出口贸易下滑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的经济走向衰退,需求大幅下降,造成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下降。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我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2008年底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我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都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减产、裁员,甚至关门倒闭。
3. 人工成本上升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生存困难。据调查,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浙江省人工成本增长了19.5%,重庆市增长了20%;另外,据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财务费用上涨了40.5%。这些成本的上升,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的可能,使企业长期处在一个高成本的状态,企业生存的难度加大。
4. 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6年以来资源价格大幅上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色金属的价格飞涨,进而传导到其他领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直接材料成本上升。据调查,原材料成本方面,浙江省增长了12.8%,重庆市增长14%;而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直接反映的就是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高昂,造成出口贸易下降。企业要想扩大贸易,唯一的途径就是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长期下去就会迫使企业减产,甚至面临生存困难。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间接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危机的袭来加之长期以来不完善、不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体,它们的服务对象倾向于国有企业,所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进入间接融资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1) 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并不单纯指银行贷款,其还应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较发达,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使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银行愿意向东部较为发达,经营质量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中西部发展缓慢、质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成为难题。
(3) 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难,获得间接融资的量很小由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将大额的贷款带给中小企业。
2. 直接融资现状
(1) 创业板市场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最大,大批企业倒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太低。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产品需更新换代。可企业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创新。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创业板就是支持这些企业,支持他们搞技术更新、产品创新,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同时创业板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2) 债券融资现状
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公司(企业) 发行债券时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抵押或担保等。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它不等同于高息储蓄,同时其债息的取得也没有股票的预期风险。债券融资是一种信用工具,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和交易规模由其种类与数量及内部的结构状况决定。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债券有本息支付能力、支付程度、支付时效。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抵押担保,所以该融资方式并未被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
(3) 集资现状
集资即社会资金的集中或联合。对于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而言,由于在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重重,集资则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融通来源之一。企业开办资金往往来源于合伙人个体资金的集中或联合。从某种程度上说,集资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然而集资若使用不当即非法集资,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极大。所以在中小企业集资时,对去加强法律监管是避免发生非法集资的重要方式。
(4) 民间融资现状
民间融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个人财产抵押借款、捐赠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甚至“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在某些地区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民间集资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式下由于银行惜贷而表现的更为显著。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而由于该种融资方式的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和危害性大,风险和融资成本高的特性,对其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这使中国这个世界第三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深受其害。
尽管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风潮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负面效应,但尚未影响目前我国出口整体回暖的趋势。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首先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WTO法律框架下通过积极应诉来保障自身权利,充分发挥商务部门、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相关企业“四体联动”应诉机制的作用,依靠行业、各级政府、企业的合力来维护中国产业的合法权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我国之所以饱受反倾销之苦,其主要的外部原因是中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规模日益扩大,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情况下,发生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其次,经济衰退期间各国更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规律性的表现;此外,有的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规则。
就我们自身而言,我国政府在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中较少使用贸易报复措施,使得别国政府和企业忽视了中国采取断然措施保护自己利益的决心。从企业层面看,当遭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时,往往认识不足,应诉不力,甚至根本不去应诉,从而造成中国企业软弱可欺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别国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1.积极发挥政府的外交职能,充分利用WTO这个平台
中国政府应调整以往的忍让态度,对于国内企业的反倾销诉讼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参与,必要时可通过外交手段进行两国政府高层间的直接对话和斡旋,例如与美国或西欧政府谈判,对不合理的歧视进行抗争,向其施加压力,用更大共识和国家利益的共同基础来解决小争端。或者在国际贸易中让与对方部分利益以换取某项反倾销调查的终止。同时,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可以依靠世贸组织这一平台争取利益,积极利用WTO框架内的双边、多边谈判和争端解决机构,在其允许的规则范围内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使对方停止不合理的、恶意的反倾销行为。
2.加强和完善国内反倾销方面的法律
政府一方面应加强立法,规范出口市场,打击恶意竞争,积极引导国内出口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从根源上防止倾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有法律条款,政府也应进行完善。例如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对于条例中某些内容应做出明确规定以提高其可操作性;缩短反倾销调查期限;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倾销调查的机构,从而简化反倾销主管机构和流程以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等。
3.企业应增强反倾销意识,重视反倾销的危害性
认识到倾销的危害性是减少甚至杜绝企业实施低价销售,并因此而最终避免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基本前提。实践证明,反倾销对出口商及出口国和地区的损害是严重的。反倾销还有一个连锁反应。即当某产品在一个市场遭到阻拦,其他国家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牺牲品,即受控倾销的产品转向该国销售,并威胁其生产者,往往也会拿起反倾销武器,或采取其他相关措施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一个认识到反倾销危害的企业是不会在主观上将倾销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去运用的。而从国际反倾销实践来看,一个企业只要没有倾销行为,即使有关产品受到倾销指控,也可胜券在握。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扩大市场份额
毕竟价格竞争还是属于档次比较低的竞争策略,长远看,不利于企业发展。在这一点上,企业必须要提高认识,对企业产品重新地位,重新进行策略的整合。全球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今后应该是更注重品牌营销,全面提升企业的形象。另一方面,竞争优势要多元化,除了价格优势外,还要进一步开发非价格竞争优势,企业应综合应用国际营销策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商品自身特色,突出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商品的综合竞争力。
另外,反倾销的主动方式应是到有关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反倾销税的征收,又很好的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形象,可以取得双重的效果。如海尔等知名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生产家电,就很好地避免了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
总之,要想尽量避免和减少国外反倾销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抓起,进一步发挥国家职能,完善立法,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意识和能力,并加强外贸体质改革,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多渠道经营,增加海外投资,降低风险,实现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平.浅谈反倾销的“双刃剑”效应与我国的应对之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