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篇1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篇2

1.1 人本文化

人才是企业生存之本。加速培养和吸纳知识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具有行业特点、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基因。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负责;要树立“对人才培训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培训资源既投向全体员工,又突出对核心人才的重点培养;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强后备干部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优势,进行在线、在岗培训,让更多的员工享受到学习、进修的“福利”;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成长和深造空间,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准,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让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智慧之河充分涌流。

1.2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优良美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提倡艰苦创业、提倡人本主义、重义轻利、提倡集体主义、全局观念和社会和谐、重教化和树立道德榜样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员工的宝贵品质。

1.3 家园文化

“家园文化”,就是企业在内部通过营造“家园”氛围,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爱家”意识,从而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企业的经营方针得到员工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企业要充分满足员工生活、学习、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空间,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对企业产生家的依恋。建设“家园”文化,构建和谐顺畅的沟通体系。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要整体联动,各自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共同营造“家”的氛围,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人人平等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员工,关心人、理解人、维护人的尊严,给予更多的人性关爱。

1.4 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的核心是对客户负责,即从客户需要出发,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以最专业、最便利、最规范的流程和无可挑剔的服务态度满足广大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期望。

在所有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应统一对外标识,统一服装,统一服务用语,统一服务举止。“细节产生魅力”、“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制胜”,这些理念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目前众多企业的现状来看,很多规章制度早就有了,只是欠在落实,欠在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跟上。应该以推行ISO9000质量贯标为契机,组织专班将这些服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在量化标准后附加奖惩标准,严格兑现奖惩制度。如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台州市椒江支行,按照ISO9000标准重塑质量管理体系,从服务细节入手,提升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品牌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致力于以先进的技术提高客服水平,以优秀的队伍创造优质服务,以科学的管理打造专业化客户服务,以尽职尽责的文化创新提升客户服务的内涵价值。

1.5 竞争文化

员工在工作中应尽职尽责,圆满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衡量每位员工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因此,竞争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对企业负责。只有全体员工开展互相竞争,方能使企业所创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应充分利用竞争机制、激励机智、淘汰机制、培训机制等,加强企业竞争机制建设,实现企业价值和职工人生价值的和谐与统一。首先,企业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围绕干事创业、构建和谐企业这一主题,增强其竞争文化的辐射力;引导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企业要围绕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进行激励机制的宣传教育,加大考核评比力度,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做好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6 创新文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要想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生命活力,致力学习型银行的构建和优质服务品牌的打造,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创新能力。要着眼于推进商业银行战略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着眼于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着眼于实现商业银行深层的灵魂塑造,着眼于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外在形象的美化,着眼于彻底的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以全体员工思维变革为切入点,以现实工作群体为创建平台,以改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基本依托,构筑员工终身教育体系,整合、提升、发展、创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2.1 全员参与

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企业文化是人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的统一。人本性特征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和首要特征。人是活的资源,是能不断升值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文化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发挥人的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需要全体员工的自觉修炼和维护,不断发展。

2.2 系统整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发挥特定功能的系统。企业文化不是如一盘散沙,而是各要素紧密联系、共同作用,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不同。企业文化系统逐步完善,各要素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整合互动,共同作用。

2.3 形成制度

篇3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哲学,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业银行员工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习惯和行为规范必须体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必须体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营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既要追求业务发展数量、速度,又要追求业务发展质量、效率;既要追求高额任务、指标的完成,又要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既要追求经营利润,又要肩负社会责任。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运作,特别是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调整,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服务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都要围绕这个总要求进行。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诚信行业属性

商业银行是信用机构。诚实守信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本色。各家商业银行,虽然业务经营有所不同,但诚信始终是大家信奉的宗旨和恪守的原则。诚信,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行业、职业信誉,讲信用,守承诺,忠诚老实,对国家、人民、股东和客户高度负责。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建立公平对待客户机制。要坚持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文明规范原则。要大力倡导商业银行主动践行市场主体应尽的商业和社会责任,为客户提供文明规范服务,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金融秩序,推动银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客户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具体业务环节来看,各商业银行在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时,应客观进行风险提示,要反对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各商业银行要忠实履行与客户的合约,保障客户获得相应质量的服务。商业银行同业之间也应大力提倡文明竞争、和谐竞争。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文明规范服务作为重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就是服务文化。文明构筑和谐,规范促进发展。自2005年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布《中国银行业文明服务公约》以来,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随后,中国银行业协会又相继颁布了《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工作指引》、《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服务规范》等系列服务规范,各家商业银行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为深入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系列活动,首先,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其次,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文明规范服务工作的领导。各级商业银行管理者要树立“商业银行靠服务吃饭的思想,重温“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名言,视优化服务为“饭碗工程,把文明规范服务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勤研究、勤部署、勤运作、勤督促、勤检查,力求服务兴行、服务强行。各级商业银行要把文明规范服务工作纳入行长经营绩效考核,并设置较高考核分数进行考核。再次,各商业银行在各级管理人员晋升时要把是否重视文明规范服务、抓文明规范服务是否有成效作为决定晋升的重要依据。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员工工资收入与服务文化建设挂钩的力度,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优化各岗位、各渠道、各环节的金融服务,提升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稳健经营要求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级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稳健经营的管理文化。稳健经营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的基本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就是靠大力加强“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来实现。要达到稳健经营目标就必须做到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国内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严峻的挑战和影响面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稳健经营。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本保障。稳健经营要求商业银行对国家、人民、股东、客户、社会和员工高度负责,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当规范、合格的企业公民。要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资产安全。所谓稳健就是稳定、理性、适度、有序、健康、安全。各家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风险防控文化,让中国银行业以稳健的雄姿立于世界同业之林。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0-0074-02

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相对都较为浅显。国有商业银行历经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共性特征。比如:

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

人民币资金实力较强,具有相对坚实的客户基础;

倡导“做大规模”、“效益立行”的经营理念,等等。

但总体上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仍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富有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思考之一:(一)倡导科学的理念,营造成熟的管理文化

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这种群体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即银行的目标与企业信念。一家银行的经营理念、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企业目标和制度的制定,若仅仅掌握在少数银行管理者和几个专家手中,其效果肯定不理想。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必须在理念和文化上加以更新,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营造科学和成熟的管理文化。首先,要树立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根据资本回报要求,上市银行负有承担并实现股东(员工持股)价值最大化的责任,上市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利益。另外,对于国家绝对控股的国有商业而言,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意味着实现国家价值的最大化。其次,要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管理取向和荣辱观,培养员工的责任心,激发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第三,要从树立团队精神的理论高度统一规划和创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企业文化。真正以维护集体利益为核心,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归属感,强化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感和继续偏好等忠诚心理效应。第四,要建立“科学、严谨、高效、务实”的管理体制。通过倡导科学理念教育、风险文化宣传和严格执行纪律等规范建设,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讲纪律、讲诚信,按章办事、违规必究”的氛围,培养员工以一种创新的风貌、严明的纪律、诚信的观念、务实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把防范风险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水平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思考之二: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文化不求新,则没有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人视“诚信”是“为人之本”、“为商之道”。可以说,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逐步形成的,是民族的本性及其实现方式的浓缩,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国际化”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是民族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组合,其二者的关系是互为补充、互为支持的。一味强调“民族化”,无法适应今后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全盘倡导“国际化”,又意味着放弃民族传统文化,缺乏独创性。所以,要在大量吸收古今中外先进金融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诚信立业”、“诚信为商”等民族文化作为现代中外金融文化交流、碰撞的一种整合机制,传承并超越传统文化,跨越被动接受现存“国际化”的困扰,使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从移植走向创新,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传统化走向个性化,为中国民族金融业迅速与“国际化”接轨,实现与国际银行业同台竞争和携手合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思考之三: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品牌战略

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银行业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金融产品从功能到营销和服务手段等都日趋相同,惟有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可以帮助客户在繁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想吸引客户长期选择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必须从全球化的视角制定长远的品牌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使银行的品牌与客户形成牢不可破的关系。要抓住当前改制和上市的契机,在巩固国内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金,实现自身治理结构的更新,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和信誉走向世界,致力于在境外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全球性金融集团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思考之四:崇尚“人本精神”,实施人才战略

国有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人平等与纪律严明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底蕴,把这种自由平等的人性化思想贯穿银行经营的各个方面,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建立公平发展、公平竞争的机制,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空间,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是银行文化建设的主体。

2006年底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各种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必将成为中外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一要转变以往将人力资源作为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管理的思想,突出人力资源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要着力从实现银行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重新进行统筹规划,促进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值;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培养和储备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队伍;四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五要着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潜力,形成一种创新、竞争、和谐的氛围,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

思考之五:强化创新意识,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创新与风险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加大创新力度,银行不可避免地会承受由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过分注重风险,又会使银行逐渐趋向保守经营,丧失快速发展的契机。处于新旧磨合时期的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惟有创新,才是真正强化风险管理和保障金融安全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当前,在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创新上,要以全能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等混业经营形式为满足客户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积极更新理念、锐意创新制度;在产品创新上,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加快研发设计和推广新产品的速度,转变以往“先有产品,再销售服务”的传统模式,主动向市场提供需求量大、产品利润丰厚、易于风险控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突出并培育“金融创新先驱者”和“诚信是创新的基础”等科学健康的理念及行为规范,鼓励员工在创新和严格控制风险的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动性。让每名员工将务实创新与风险控制始终视为日常工作的神圣职责,体现富有进取心和高效便捷的服务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显示出稳健而富有活力的企业特色,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和集体智慧,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业务发展多元化,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篇5

作为国内金融界的航母,以及维护我国金融市场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商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巨大转型。作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工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清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经过全体员工的长期努力,“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等反映工行特色的企业口号,已经初步达成了广大客户群体和本行员工的共识。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银行和负责任银行的形象已经逐步深入到国民的心中。但是我们同时应意识到,工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同其治理结构一样,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与其建设世界一流银行的目标也不够匹配。这就需要其进一步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在狠抓经营管理的同时,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注重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符合工行社会地位的文化。以避免国内金融业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进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深入学习讨论,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们注意到,国内银行机构众多,光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国内银行就有20多家,这还不包括众多的地区性银行和正在进入的外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造成了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银行创新型产品保护不足的客观现实。据招商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银行推出一件新的代客理财产品,从开发模型,到运算测试再到实际投放市场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是在三个月时间之内,肯定会有同业推出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削弱开发者的盈利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彰显工商银行的特色和差别化服务?可能的选择就是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现代社会正在从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立足点。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理由主要蕴藏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

市场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优”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从微观现象层面看应是:产品对路,服务周全,质量上乘,价格低廉;从宏观历史层面看应是:找准了企业经济行为的立足点,抓准了治理企业内部的侧重点,夺取或掌握了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科技制高点。

以日本的发展为例,日本从二战后的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其原因在于:一是立足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侧重于塑造优美的企业形象,三是努力把现代信息技术用来发展民用产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许多国家注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知识管理、文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企业的成功和持续发展,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固然不可或缺,但企业文化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是经过科学认证的

企业竞争力是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能否对宏观调控和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在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企业竞争力是由创新、盈利和社会责任能力来衡量的。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报告,可从生产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企业文化和科技创新几个方面分析企业核心要素的演进趋势。管理绩效、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层次的提高而显得日益重要。这两项指标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和创新是否能够遵循市场变化来进行。企业管理能否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来配置企业资源,满足市场需要,企业文化能否充分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在起步阶段甚是关键。但随着企业竞争层次的提高和企业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和优化,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表现,是其最终落脚点。

二、积极利用外脑,尽快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CIS系统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风行欧美,并且推动了克莱斯勒、可口可乐等许多公司的跨越式的发展。但是CIS系统在我国的推广却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多数企业只停留在形象识别阶段,缺乏对企业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企业文化的连续执行。

事实上,CIS系统包括MIS(Mind Identity System)理念识别系统、BIS(Behavior Identity System)行为识别系统、VIS(Vision Identity System)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子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个系统中MIS其实才是整个系统的灵魂,MIS的制定和BIS的落实恰恰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VIS只是企业形象设计的浓缩和落脚点而已。

从工商银行的形象识别来看,进入时间是比较早的。工行行徽和“协助手”标志也比较广泛地进入了广大群众的印象中。但是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缺乏对标识的深入挖掘。对于标识的理解和接受仅仅停留在受众的自发阶段,就是对于本行员工来说,也很难具体说清楚宣传标识所表达的全部意义,这就是CIS导入不彻底的表现。所以工行企业文化要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就需要把未完的功课补上。目前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广告公司,在CIS研究和设计方面具有经验,工行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这些外脑完善和改进其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完整的CIS手册,并且监督推进MIS、BIS、VIS的共同落实。

仅从程序来看,银行要做好此项工作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企业实态调查。主要目的是掌握原来的工行形象的状态,了解内外部公众对工行原有理念的理解,重新评价原有理念。对内部公众包括银行高层决策人员和银行员工的调查主要是看原有理念是否反映了工行的发展目标、实际情况,是否对员工有着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是否真正塑造了工行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的调查主要是看经营理念是否给社会公众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是否具有鲜明的识别性等等。这些调查可采取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

第二,原有企业理念评价。根据企业实态调查的结果反馈,评价原有的企业理念是否概括了工行的个性特色、是否适应现实与未来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是否为工行员工所普遍认同、是否对社会企业公众有影响力等等,要对原有理念的优劣都有充分的认识,形成完整的评价意见。

第三,工行形象定位。要以企业实态调查为基础,参照原有企业理念评价,对建立的工行形象进行定位。企业实态调查提供企业可能达成什么,以及公众需要什么,原有企业理念评价原理念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为了改进原有理念,在公众需求意向和工行发展潜力之间寻求契合点,并根据这个契合点来设想和规划未来的工行新形象,预估工行新形象应该在公众和员工心目中占有何种位置、新形象中最可能产生良好效应的个性特色是什么。这种参与评估的结论便是对工行形象的“定位”。工行形象的定位即是确立工商银行形象的个性,现代企业只有准确定位,有着独特的个性,才能在市场中突出自身。

第四,具体设计。根据企业理念定位,形成多种设计方案,提出设计初稿。

第五,评价、筛选与定稿。初稿完成后,要对设计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表达到位,是否反映了定位,是否简明扼要、便于识记,从而筛选出最好的系列作为定稿,加工修订完善,形成完整的企业理念。

三、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符合中国特色和工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其实正是企业个性挖掘和个性设计的过程,只有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文化,才容易被客户所识别,从而实现软性营销的目的。从诸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来看,国内企业的个性挖掘应该从同业的区别以及与国外企业的区别同步进行。由于中国工商银行将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所以后者显的尤为重要。我们以工商银行的个性特点,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起码有两点可以挖掘:

(一)大而全的特点是工行的先天优势

工商银行历来是国内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它的资产以及业务一度占据全国银行业的将近1/4。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银行所无法比拟的。上市以后,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国际市场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与亚洲最大的上市银行,并跻身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银行。大意味着实力、大意味着稳定,作为客户来说,保证资产安全是他们选择银行的首要因素,要求服务方便快捷也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工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布各地的营业网点是满足客户需求的最好保障。该行完全可以在大的方面多做文章,在资产规模、经营品种、服务网点等各个方面凸显自己的优势。

(二)担负社会责任是工行的内在要求

作为以国家为实际控制人的最大的商业银行必定要肩负维护金融秩序,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工商银行肩负着比以前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为股东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还要为国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要维护 35万名员工的切身利益,还要关注广大客户的利益和需求。工行的社会责任必定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在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银行排队现象”事件中,该行董事长和行长先后站出来表态,承诺改进流程和设备,保证让每一位客户的排队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这就是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良好公共关系的重要举措。

(三)挖掘民族文化是工行的国际比较优势

虽然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工行在赶超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市场一定的认可。工行的股票一度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就是一个证明,广大投资者的偏好使工行一度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这说明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有伟大祖国的雄厚背景,银行业的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需要发挥民族优势,才能把作为中国大型银行的特点表现出来。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职业道德的建设。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恰恰包含着许多优良美德,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比如:提倡艰苦创业、提倡人本主义、重义轻利、提倡集体主义、全局观念和社会和谐、重教化和树立道德榜样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员工的宝贵品质。我们的任务就是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并把其提炼为反映工行文化的精辟内容。

四、认真贯彻落实,让企业文化建设成为银行发展的长远之计

前文已经提到,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用西方语言CIS来描述的话,VIS只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和依托手段,而MIS和BIS才是构建企业文化和落实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不管银行以何种形式建立起何种内容的企业文化。要持久以恒(下转第43页)(上接第45页)的把它贯彻在工作中,要深入到每位员工和客户的心目中才是构建企业文化的真实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工商银行的软实力,才能让文化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要认真落实企业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全员参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员工高度自觉的努力下形成的,是企业自觉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企业文化需要全体员工的自觉修炼和维护,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工行所有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所贡献。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播者。企业文化是人的本质和文化的本质的统一。人本性特征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和首要特征。人是活的资源,是能不断升值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文化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发挥人的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系统整合:企业文化系统逐步完善,各要素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整合互动,共同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发挥特定功能的系统。企业文化不是如一盘散沙,而是各要素紧密联系、共同作用,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不同。

篇6

(一)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增大,不良贷款率上升

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情况突出,尤其是贷款还贷逾期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尽管国家已采取各项措施来监管,但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然呈增大势态,不良贷款率也一直上升,致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

(二)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风险较集中

1.从投放贷款的对象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倾向于大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它们周期长,稳定性好,收益高,利率以及贷款留存率高的特点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对这类对象大规模的进行贷款投放,如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电力等大型项目,忽略小微企业、行业、项目,这使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

2.从投放贷款的地区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或者农村则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贷款余额的60%多是分布于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或者城市,而西部、中部、东北部则分别为16%、15%、9%,这种情况极大地加剧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建立新的贷款增长点,不利于分散信贷风险,信贷投向差异化增大。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相对紧缺,因此信贷过多的集中于优质行业和客户,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大型企业的存款资源,迫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也被动地流向这些企业,从而出现贷款过度集中的状况,这种情况直接后果就是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贷款制度规范不严格,执行力度不够,贷款期限不合理

信贷制度规范向所谓的“大户”妥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对大户采取优惠政策而忽视贷款制度规范,增加了不良贷款以及呆账的风险系数,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信贷的管理风险。对大额客户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贷款期限没有合理的规划,从而在授信过程中忽略存在的相关风险。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原因:“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银行内部缺乏长期的激励约束制度规范,加之对现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用担保代替银行资本约束条件极易导致管理者不顾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大肆扩张信贷规模。商业银行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信贷人员,未对信贷负责人设立相关的奖罚制度、权利和义务,增加了负责人利用个人权利与信贷者勾结以获取银行融资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加了信贷管理的风险。

(二)银行自身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率低、管理层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近几年来,骗贷、拖欠银行贷款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内控体制的不健全。原因如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比较薄弱。信贷部门分工不明确,部门细化程度不够;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过程不严格,放松贷后管理。忽略借贷者在贷款到期前挪用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到高风险项目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人员组织架构不合理。

(三)贷款风险评估机制不合理,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原因如下:没有全面考虑贷款业务受理、调查评价、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忽略其中环节导致风险产生。贷前审批没有通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后进入信贷审批阶段,审查只是根据审批材料进行的,没有现场考察,客户提供虚假材料,贷前审查相当于虚设,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机制弱。

(四)对信贷对象了解不全面,重贷轻管,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标准低

交易对象关系复杂,贷款信用低下也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对信贷对象没有全面的了解,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没有严格标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贷后管理形式化造成很大的潜在贷款风险,银行在分配人员时也更倾向于贷前,贷后管理人员较少,加上贷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也未建立,容易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析:借贷人资金信用低下,借款人个人收入不透明、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诈骗贷款、多头贷款现象严重,抵押人挪用贷款,套用借款人资质,造成贷款挪用,加上信贷管理方法落后,信贷人员素质较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盲目抢贷。贷款客户有较为复杂的关联关系,不易调查清楚,造成对交易对象了解有失全面,造成大量不良贷款。

(五)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存在于商业银行中,被风险管理人员认可接受的关于思维层面、行为技术层面、制度观念层面的一种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商业银行当前就存在风险管理文化缺失、管理人员管理松散、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六)其他

对社会信用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立法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大量干预,金融市场融资手段较少等原因。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在实际业务发展中,信贷人员应坚持“多听、多看、多比较”原则。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适度控制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发展,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内部控制方面

1.严格落实总行授信政策指引。总行有专业人员、机构对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关注和分析,并会形成比较专业的授信政策。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1)首先,银行内部应专门设立内控组织和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信贷质量进行管理。信贷审批部门应审贷分离。审查、贷款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管理信贷市场,审计部门负责收集信贷对象的相关信息,了解信贷对象所处产业、行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贷款部门负责贷款的额度控制及发放程序。细化风险管理部门,从领导层到信贷人员形成纵向架构,相互监督,再从横向架构细分贷前贷后负责人,相互制约监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个整体系统的建设,必须从领导到信贷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提高效率,降低信贷风险。(2)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聘请专业机构对客户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建立相应数据库,从而更清楚客户的信用等级,以便做出风险预估来降低银行损失。

3.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以及信贷资产单一化的情况。根据银监部门要求,继续以小微企业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领我国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强力助推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这样有利于贷款风险的分散。同时,要继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推进基础金融覆盖,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的措施。这样就会改善信贷投放不合理的现象,将信贷资产分散化,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是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的条件之一。银行应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完善信贷政策以及对银行资产进行保护,这就要求银行信贷人员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发现风险的专业素养。对信贷人员进行科普教育,专业培训,使风险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银行信贷人员应自觉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约束自己,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5.建立有效考核制度,建立信贷责任人机制。银行内部应该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将信贷的每个环节责任与责任人的绩效挂钩,定期进行业绩、风险考核,形成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机制。如若发现盲目向大客户贷款而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信贷人员,就进行严加惩处,扣除较小奖金,这样就会规避贷款过于集中导致的信贷风险隐患。

6.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系统。(1)商业银行要收集大量信息,例如经济发展情况、贷款客户的企业性质、领导素质、组织架构、企业的信用等级、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资金链等情况,并运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监控,形成从贷前到贷后的整体管控,发现风险,提前预警,从而降低风险系数。(2)完善评估系统主要从客户信息数据化,设置客户档案台账,贷款管理台账,建立相应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客户贷前信息、客户经营信息以及信用评价的评估系统。

(二)借贷者第三方方面

1.严格准入第三方抵押物。贷款的逾期,抵押人均为第三方。应加强对借款人约束,提升借款人履约意愿,严格把控第三方抵押物准入,对借款人贷款用途进行细致分析,对借款人及抵押人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排除挪用风险后再进行授信。

2. 分笔支用,设定合理贷款期限。对部分授信客户,银行应建议要求客户支用贷款分笔使用,错开一定还款期限,这样可有效降低客户贷款本息集中到期对营运资金造成巨大压力。针对单一客户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合作较多的,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发放贷款尽量错开与其他大额贷款到期期限,有利于客户减少还款压力,造成不必要的不良贷款。

3.要求客户在本行开设账户进行结算,使用本行金融产品。提高单个客户为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能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还能更便捷地了解企业经营动态,尤其是现金流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银行可提前知悉并介入来规避风险。

(三)外部因素方面

1.完善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规范信贷市场环境的法律比较落后,在贷款通则中关于信贷分类、期限、调整对象的范围都有已经不符合现有信贷的情况。应该借鉴国际上关于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银行信贷管理的法律法规。从实际信贷管理问题出发,建立从银行内部控制到信贷审批发放的一套完整法规。围绕降低风险,提高信贷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另外,还应该着重协调中央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关系,将行政干预法规程度降到最低。

篇7

(二)缺乏鲜明特色和个性就企业文化的性质和最终用途来看,企业文化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农村商业银行个性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并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也不是标准统一的教条和模式。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移植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文化理念,使得企业文化缺乏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难以形成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1]。

(三)行政管理体制色彩浓厚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大多数由转制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因此,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我国整个农村金融系统正面临改革转型期,其行业规范及管理标准都在不断完善中,上级管理机构对基层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未能通过充分的客观分析和评估,对基层农村商业银行提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指导意见。

(四)长期价值观的培养与短期利益相冲突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部分刚起步的农村商银行较为重视短期利益,它们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欠缺对长期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连续性,没有按照企业文化本质的基本逻辑和机理进行企业自身文化的建设,没有将企业自身的文化塑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企业文化在建设与塑造流于形式的现状。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价值观的转换,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的文化建设目标之间发生矛盾,造成企业新价值观念的形成发生了严重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现存的金融经济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氛围紧密联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框架。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要能反映当地农村金融经济的特色,立足“三农”,服务普罗大从,切实解决农民的借款难问题,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融会了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团队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学习理念、廉洁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而形成金融服务机构与社会全体成员的和谐,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扶持三农、服务社区居民以及扶持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目标。

三、推进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认识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适应形势,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认识,尊重知识和人才,关注员工的个人情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树立“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理念,并将此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工作,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依托的创新人才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度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其与绩效挂钩,形成权责分明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创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2]。

(二)培养农村商业银行卓越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经营信念和纪律道德的体现,往往是通过简洁鲜明的语言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鼓动性。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注重以企业文化推动经营发展,可以以“务实奉献,日新致远”作为其企业精神,并通过各级领导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身体力行,培育卓越的企业精神。

(三)塑造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一种信誉评价标准,企业的社会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形象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经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从细微处入手,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恪守信誉,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精神层面,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此外,通过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加强与客户、新闻媒介等的联系,推进业务工作的开展,树立农村商业银行良好

的企业形象。

(四)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底线,也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一定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企业价值的取向,因此,新时期的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度,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完善金融防范体系,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动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企业文化的培植与传播,提高自身软实力新时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融合工作,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凝聚、辐射和激励作用,推陈出新,精炼出符合企业未来需求的企业文化。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编辑、制作企业文化画册,凝聚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更好地把企业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篇8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作风习惯、精神风貌及企业外部形象的总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大家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备企业文化的经济性、导向性、系统性、稳定性、人文性等普遍特征,同时,银行业的行业特性又决定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殊内涵:

一是诚信文化。银行业是经营信用的特殊行业,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必须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规章和业务规程,切实维护客户利益。

二是风险管理文化。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防范控制道德风险、经营风险是第一要务,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因此,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风险文化的特征。

三是服务文化。银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是通过提供金融产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金融需求。服务性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四是营销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收集、研判并据此开展产品研发、审定及售后跟踪,并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形成持续的营销创新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深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和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获得成功,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构建起了符合银行业特质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但是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新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进入了经营战略转型期,通过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和经营理念,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利润多元化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因此,为了配合战略转型,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1.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管理效率,增进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成长,创建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我国,银行业是金融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从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些差距主要表现为银行间企业文化上的差距,特别是银行经营中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以及出现的道德风险,更是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直接后果。因此,在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必须加入进取、创新的时代因子,摒弃落后的经营文化观念和管理方法,坚持深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市场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的竞争,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来自境外银行业的竞争日趋严峻,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商业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并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变革,用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提升银行竞争力,以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3.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是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与旧、创新与保守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交织出现,从而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如果不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冲突,就会对银行的发展形成桎梏。由于企业文化旨在培育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文化在银行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功能,具有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功能,具有指明共同努力方向的目标导向功能。因此,通过深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调和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团体的冲突,可以促进全体员工为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奋斗,使银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途径

1.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于全行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要根据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规划,从银行的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发展目标和员工队伍状况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文化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制定出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培育和确立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为基础,提炼广大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以创新制度文化为途径,把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促进各个业务领域组织架构、操作规范、基本理念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文化与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的协调互动。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银行领导者的言行举止、领导风格、思维模式、道德偏好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抓好推动落实,并采取有力的协调措施,为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另一方面,要倾听员工的心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员工的认同和践行。因此,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加强组织领导,又要强化与基层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专职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

3.完善工作制度,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员工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长效工作机制,良好的制度基础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时,商业银行应构建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认真发挥组织牵头和统筹协调作用,分工明确,理顺关系,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机制和推动机制,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实施,使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4.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培育战略

人才是商业银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并以此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学习型银行,用目标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事业留住人,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实现企业文化和员工价值的有机统一。

5.采取统分结合,使企业文化建设和谐统一

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整体上必须坚持统一推进,要建立统一的企业目标理念、价值标准和制度规范,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时间上,要达成一致,统一实施,不能搞多元化。同时,各分支机构由于所处的地区、发展阶段、内外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在总体目标理念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和地区特点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有自身特色的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和谐。

篇9

关键词:

农商行;企业文化;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传承自农信社,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统一银行员工思想和行为,促进农信社股份制转型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作用。各农商行应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银行、良好银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职工文化素养,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商行职工队伍的道德修养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精明能干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引导职工干在岗位、学在岗位、练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同时还促使企业不断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步伐。2.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活力,而增强活力主要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农商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帮员工认清企业前景和发展目标,了解只有企业兴旺发达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3.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整体协调功能的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行为标准,以此来规范农商行员工的行为,保持和谐的气氛,全行一盘棋,力量不内耗,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运行,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4.建设企业文化是有效发挥激励职能的需要。农商行目前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激励方法也有待提高,加强并推行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就会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先天缺失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源起于信用社,它立足于“三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对现代管理文化吸收较晚,造成企业内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碰撞。此外,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企业经历多次管理者的变化,先后为农业银行、农改办、人民银行、省联社,业务范围、工作重点、经营目标等都有所调整,难以形成长期积淀的、浓郁的企业文化和体系。2.文化价值观和农商行的发展战略不相一致。建设企业文化无疑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更持续的发展,但有些农商行的文化建设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没有结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不是在综合考虑银行发展战略、经营宗旨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众加以提炼和挖掘。这样的企业文化必将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想效果,缺少实践性也很难让员工认同并接受。3.企业文化推广不力。随着农商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者也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重视,但仍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对业务指标要求严格,而对企业文化却多数停留在口头上,主要通过会议贯彻,形成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贯彻文件的现象。企业对文化建设推广力度不够,加上员工本身工作主动性不高,对企业文化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4.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员工是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少农商行却对“企业文化建设”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这个词语从领导口中听过,陌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实际工作和企业文化有什么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只体现在纸上,却不能落到实处,很容易给员工造成疲惫心理,更不觉得企业文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错误的认识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建设的思考

1.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栏、会议等向员工灌输企业理念,增加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企业文化应体现农业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农商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其不变的宗旨。因此,农商行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为全体员工所信奉,还要为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承认和赞同。要把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形成独特和成熟的企业文化,并产生“文化生产力”的效应。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共性,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发展经历、经营思想、发展战略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企业和人的因素,将企业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融合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能够反映经营目标的要求,始终以经营行为为依据,并有助于经营成果的实现,处处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社会形象,不断塑造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3.不断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最活跃、最积极、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活力的源泉。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重视、关心和理解,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把每名员工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切实有效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权利与员工的收益捆绑在一起,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健全包括薪酬分配、等级评定、产品计价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规定在内的薪酬制度体系,还要提升员工幸福指数,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通过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典型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精神激励方法,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在农商行工作舒适、自豪、快乐。三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相结合,员工应该普遍认识到,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了,个人才能政治上光荣,事业上进步,经济上受益,个人价值也才能在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工作中得到实现,因此,工作必须时刻以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为重,个人服从集体,将自己的行为统一协调到全局上来。4.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职工文化建设是农村商业银行党委、行长室、工会的共同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行长室、工会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长室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并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5.不断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贯穿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全过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实到经营环境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系统,避免与业务经营脱钩。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内容之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确立及贯彻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特殊化,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系统化,使制度不失其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商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其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是塑造农商行品牌、吸引贤才、吸引客户的有效途径。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给予企业文化建设更多的重视,对企业文化要加强宣传,进行长期并完善的规划,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珂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6(02)

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类似,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是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从银行未来的发展前途来看。银行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软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加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

尽管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滚滚而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和以前的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在银行内部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新的金融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取代原有的思想,也是适应当前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个过程中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更应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中间力量。新的金融文化的形成能够使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优势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这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管理层应该认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管理银行员工的过程中能够给员工带来另类的惊喜。只有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被充分发掘之后,银行的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二、如何最佳构建金融企业文化

(一)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计划

经济时代是没有商业银行身影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它的经营过程中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应对严格的法律和其他制度。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比较特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独特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金融文化。

(二)构建金融企业文化要注重领导者观念的更新和率先垂范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的文化来自于每位员工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独特的驾驭能力,只有形成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有凝聚力。领导应该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当企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的之后,每位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去遵循,去融入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中。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人物对于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体现鲜明的企业特色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到历史的舞台。因此金融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这样企业文化的形成才更有吸引力。银行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只有为客户提供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效的地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银行模仿,还能快速的打造成企业的名片。

篇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78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61- 02

以往的研究中也有较多的关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将文化管理、发展战略等问题分开进行研究,而对于经济、文化、管理和战略的融合很少有人提及。本文的研究一改往日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以一种新的视角,即如何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一种新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CHS管理模式,并希望对切实提高银行的战略竞争力有所帮助。

1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1.1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与战略竞争力的关系

当文化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提高企业的文化管理也成为凝聚员工力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的文化管理是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员工自觉形成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能为提高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管理也成为商业银行提高战略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是商业银行形成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牢记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文化管理才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

1.2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是如何对其战略竞争力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呢?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主要与银行的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和金融创新等竞争能力有关,而这些都与银行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银行的文化管理只需对企业家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影响,即可影响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②员工的价值创造、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和服务营销等竞争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文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可对员工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③商业银行文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为银行创造一个利于银行发展的环境,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

2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模式

CHS(Culture Human and Strategy)管理模式在给予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这个理论平台上,通过战略绩效的不断刷新,使银行管理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2.1 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文化+人+战略”这种思想是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也是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在银行的战略管理中,人、文化、战略这三大要素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商业银行不断提升战略竞争力、不断创造战略绩效的出发点。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还能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CHS管理模式“文化、人、战略”之间的互动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的存在依靠人的创造活动,其管理之根本为人,而银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人在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下完成的。人们在商业银行的管理活动受文化的引导、激励、约束、辐射和凝聚,并在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完成银行的战略目标。战略是作为发展的基础和管理的源头存在的,通过企业文化约束人的行为,加大战略执行力度,使三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CHS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系统化特征、人性化特征、个性化特征。CHS管理模式系统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文化、战略这三大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功能的强调,高于单一要素的战略绩效之和,而且还强调这种管理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在CHS管理模式中,人是作为管理的根本和首要因素存在的,脱离了人的存在是无法谈管理的,这就是其人性化特征的体现;CHS管理模式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突出每个商业银行个体的特色,其管理并不强调一致性。

2.4 CHS管理模式的根本目标

实现最优境界的管理是CHS管理模式要完成的根本目标。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目标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沟通,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和谐、统一、高效、有序地进行管理互动。这种最优境界的管理状态也使得一些具体目标的完成变得简单而轻松。战略绩效最大化、制度安排最合理化、战略竞争力最优化等具体目标的完成是实现这种境界的具体表现。

2.5 CHS管理模式的实践意义

CHS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我国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的今天,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所依赖的各大要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使得人们对“文化经济”这一新命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商业银行提高战略竞争力的新手段,其实践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3 结束语

顺应时展的要求,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文化管理模式――CHS管理模式应运而生。CHS管理模式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为提升企业战略竞争力而不断更新和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抓住了战略竞争力这个要点,并坚持以人为中心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对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每位员工的才能都能在商业银行中完全发挥,不断提升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走过了“人治”和“法治”这两个阶段,再通过文化的创新和建设走向“文治”,这也是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斌.试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途径[J].金融管

理与研究,2006(1):47-49.

[2] 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

报,2007(1):7.

[3] 葛兆强.商业银行成长:制度、技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