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19: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简介:丁永琦(1966-),男,河南兰考人,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6-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此,从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行动体系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已是发展必然。若不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那么高职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根本无从谈起。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定位。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从事进出口业务岗位及岗位群设置情况,并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学生从事进出口业务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与《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前导课程和《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等后续课程构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基本国际金融业务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知识目标。熟记国际上常见的自由兑换货币的图样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判断世界主要外汇市场各种汇率标价方法;对即期外汇、远期业务、套汇、套利业务能熟练操作;能熟练进行交叉汇率的换算;能够分析国际收支、外汇制度对外贸企业的影响;能够运用外汇即期、远期业务在进出口中的熟练操作;能够运用国际金融业务进行进出口业务的风险的防范;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
2.技能目标。具有对国际货币改革、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制度、利率变化等分析能力;具有基本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具有把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运用到外贸企业中的能力。
3.态度目标。刻苦学习的精神―听课专注,思维积极,作业独立完成,正确率高;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经常收集和关心国内、国际上的金融改革,分析对本行业的影响,预测行业的走势;遵纪守法原则―时刻记住遵纪守法为本职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干违法、违纪之事;诚实守信的品格―做事要诚实、守信、正义、和谐。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内容与项目设计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外贸业务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及省内银行、外经贸企业作为实训场所,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课内外均有实训项目,双线并行。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本课程设计了2个学习项目,包括16个学习型任务,具体如下表:项目一的任务:培养学生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国际金融基本业务的能力。项目二的任务:培养学生外汇报价、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融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把外汇报价、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融资应用到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针对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认识特点,在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上尽量关注国际金融最新发展,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实例、最新动态,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目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实务性和适用性。在安排组织国际金融授课时,一定要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突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等要求去安排,突出学就业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要求,突出学生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实践操作,突出实务性和适应性。
(三)突出课程教学安排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自注重高职高专的“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时也课程改革不但立足现在,也要也要对国际金融的历史进行回顾,只是历历史观的体现,要让本专业的学生把握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演进的脉络,体现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同时还要对国际金融未来的改革发展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力求体现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四)突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和金融保险教研室的老师积极与和河南省相关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外企等,加强沟通交流,成立了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与这些企业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突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实训室,购买教学软件,使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得到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例如:从2006年开始,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参加 “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就是利用我院的金融实验室的设备、教学软件来参加这次比赛,无论是外汇买卖、期货交易、股票买卖都是与真实交易同步下进行的模拟交易。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真实的工作岗位,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设计效果和目的。
另外,我院还注重双证书教育的培养,组织了包括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保险人、证券等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鉴定与考核
注重对任务、项目完成的过程及完成结果的考核,并且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素养列入考核内容等。具体考核指标如下:
(一)态度目标的鉴定与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责任、团队协作度、主动性、课程参与程度占5分,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占5分。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
(二)技能目标的鉴定与考核。根据学习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团队成员贡献度、团队作业效果等来考核占10分;参与实训的过程来考核占20分,这部分主要交给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突破了过去以试卷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30%。
(三)知识目标的鉴定与考核。主要通过金融、外贸业务员工作流程设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考核指标,聘请资深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工作任务导向贯穿整个方案设计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性考核,采用笔试书面答题方式,该项占共计60分,其中理论部分20分,实践40分。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60%。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针对在传统“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的教学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而进行课程改革的成果,它对欧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探索,就是源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的核心思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从一个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从而实现学生向“做中学”的自主学习过程转化。当然,实施课程改革之后也带来了诸如教师工作量大、课堂组织难度大等问题。但是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该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开展行业授课、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战经营;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基本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客户服务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一线人才。
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保险营销 工作任务有:1.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2.进行增员招聘、团队建设、业务辅导;3.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培训。
(二)保险承保 工作任务有:对承保标的进行筛选、对承保标的的费率或者价格进行确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等。
(三)保险理赔 工作任务有:确定理赔案件、查审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
(四)保险客户服务 主要工作任务有1.通过电话、电邮、柜台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及人提供投保、理赔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业务处理;2.负责保单及相关材料的纸制文档及电子文档的档案管理工作;3.记录、跟进客户及人的诉求,转呈相关部门落实客户需求。
(五)综合内勤 工作任务有1.帮助业务员解答与条款与契约相关问题;2.按照业管规则进行保单填写与初步风险核保;3.负责与业管部门进行保单、产品资料交接;4.负责发票等重要有价证券的管理。
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
按照保险公司的工作流程设计专业岗位分别有:保险营销、保险、保险承保、保险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综合内勤岗位等。
(一)保险营销
是开展业务,特指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保险营销岗位工作要求:1. 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正确选择保险营销渠道;2. 掌握社交技巧方法和营销手段,对保险商品进行促销;3. 正确计算保费;4.具备沟通协作、服务创新的能力;5. 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对应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营销技巧》、《保险客户心理》、《保险营销礼仪》、《保险产品分析》。
(二)保险
保险岗位要求:1.依据确定目标市场的调研目的,用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2.能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有效沟通;能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保险条款的内容,熟悉保险的专业知识和一切客户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详尽、准确、通俗易懂地解释保险条款。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灵活运用营销和社交技巧、方法;4.能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并熟练使用office软件;5、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填写固定格式的投保单,并建立相关数据档案;能按照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要求开立保费帐户;按照保险公司要求领取保单和收据;及时交给客户并介绍收据的作用和理赔程序、变更告知和理赔通知;6.具有金融财务知识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正确计算保险费;会在银行开立账户;7、时刻遵守职业文明礼仪规范;语言规范,举止得体;8、能吃苦、耐劳,有持之以恒精神、工作踏实、认真、谨慎,积极主动;具备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9、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抗挫折能力;具备及时总结自己工作、改正错误、补救失误的能力;10、遵守相关法律(保险法\民法通则),有商业道德,保证最大诚信。需要取得《保险从业资格证书》。
(三)保险承保
将投保单资料输入保险公司内部计算机承保系统;搜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根据核保政策对投保人提出的投保申请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承保并做出承保决策;缮制保险单证
保险承保岗位要求主要有:1.熟悉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2.较全面地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核保专业知识;掌握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实务处理方法及基本原理,熟悉保险核保业务管理的政策、流程及服务标准,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核保方针、政策及制度;3.熟练运用办公系统软件,掌握统计和量化分析方法;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5.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6.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7.人寿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财产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车辆相关知识(车险)、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水险)等。
所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承保》。
(四)保险理赔
保险理赔岗位要求了解保险理赔的相关知识;能够协助理赔员为客户提供理赔服务。
1、掌握接报案、查勘、定损的方法,及时进行手工登记立案。
2、根据立案通知书,及时登录未决赔案,准确选择出险原因,准确录入预估赔款金额。
3、收集或催收有关索赔单证。
4、缮制理赔案卷,对于拒付的案件,能够做到向客户合理解释拒付原因,并能妥善处理与客户的纠纷。
5、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
6、按有关规定装订、保管理赔案卷。
7、按月编制理赔业务报表说明;编制季度、半年、全年理赔分析报告。
所开设课程《人身保险理赔》、《财产保险理赔》。
(五)保险客户服务
保险客户服务岗位要求有:
1、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的为客户服务。
3、多次沟通,稳定并拓展客户,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4、运用互联网、电话、传真、信函等多种途径与客户沟通。
5、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业务系统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较强。
6、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聆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7、坚守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抗压能力强。
所开课程有《保险客户服务》等。
(六)综合内勤
综合内勤岗位工作任务有出单及核对保单,提醒外勤续保、录入与存档业务相关的资料、配合内勤主管进行单证整理对应开设课程《计算机基础》、《保险客户服务》、《保险产品分析》、《保险承保》、等。
三、学习领域构建
校外实训大致包括:一是到保险公司业务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实地演练,熟悉业务操作流程;二是到各类保险标的责任事故现场、汽车修理厂等,培养现场查勘、核定赔偿责任、分析理算保险赔款的能力。三是到保险公司营销部参加晨会、夕会、业务培训,随保险业务员走访客户,掌握陌生拜访、约访、条款解释、拒绝化解、业务谈判、促成签约等营销技巧。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课程是物流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选取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企业信贷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课堂教学以典型企业融资项目设计活动任务,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施,属于项目教学法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即教学过程是“情境――问题――假设――推论――检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课堂活动。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激发,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供应链金融项目一般涉及主体数量众多,项目时间跨度较长,情节相对复杂,仅靠教师单纯的课上口头描述和文字说明,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和吸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手、眼、脑,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由于课堂时间限制,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课下完成,但学生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无法考察。第三,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部分小组成员积极主动,部分小组成员消极怠工,学习成效呈现两极分化,团队合作相对较差。因此,笔者尝试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供应链金融课程中,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概念界定
(一)微课。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实践在北美,而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早在2000年,迈阿密大学在《经济学导论》中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上讲授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课下学习;学生课下学习的内容由学生在课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来完成。国内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发现: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与掌握。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微课有效融入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精炼、便于传输、针对性强等优势,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在课前学生自学微课完成,而知识内化和技能操作则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共同完成。
通过对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供应链金融课程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开放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动机理论,笔者构建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表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供应链金融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构建的教学模式,以供应链金融中教学项目――“集团式保兑仓”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集团式保兑仓是供应链下游企业在采购环节,针对预付款所展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项目。在该融资模式中,涉及主体众多,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关联性强,上游企业核心企业组织结构相对复杂,融资项目市场适应性强,能够有效解决下游融资企业资金瓶颈。该部分内容既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备课――微课设计与制作
该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集团式保兑仓的概念、种类、特点和操作过程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具体的融资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环境,设计相对合理的融资方案,因此,微课主要是围绕集团式保兑的特性进行设计。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及重难点的划分,设定微课教学点主要围绕集团式保兑仓的种类、各个种类的操作过程和特点进行设计。其次,录制脚本设计,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期望达到的效果,设计不同的录制素材(表2),并编写录屏旁白,利用Camtasia软件制作“集团式保兑仓”微课视频,时长约 5 分38秒。再次,制作针对该项目课程的课前测试题,并在教学平台进行,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最后,收集学生的课前反馈,为课堂教学的准备打下基础。
表2 “集团式保兑仓”微课视频主要内容一览表
2、学生预习――微课学习。为了提高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的效率,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测试题。测试题内容主要涉及集团式保兑仓三种具体类型的相关概念、特点和操作过程。测试题与视频内容紧密结合,同r注重梯度设计,从易到难,以确保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
1、创设项目情境。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教学内容应来自企业实际工作,因此,围绕“集团式保兑仓”选用一家白酒集团公司为项目中的上游核心企业,由其向下游经销商销售白酒,而下游经销商为项目中的融资企业,以此为项目情境。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对于学生反馈的测试结果进行梳理,并将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其次,运用归纳分析法、类比法、案例法等进一步讲解知识点,并确定该项目课程的重点难点在“如何设计融资方案”。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存在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重点难点。该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而且对于下一个教学环节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设置项目问题。针对项目情境,并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5个亟待解决的项目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讨论交流结果、项目情境、以及项目问题相结合,进行整体思考,并有效完成项目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方向性指导并给出参考意见,学生据此可随时调整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项目实施体验。学生在完成上述项目问题之后,需要针对项目情境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根据各自设计融资方案自行分组,大致每3――4人为一组,对所设计的融资进行调整,并以小组为单位对融资方案进行U述。由全班学生进行共同分析,最终评选最佳方案。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较高,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
4、评价反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上的参与度及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评价(见表3)。同时,在课堂交流讨论及项目实施两个环节中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
表3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表
(三)课后学习
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拓展性任务,设计一个以汽车生产销售供应链为背景的融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该融资方案的设计。学生通过完成拓展性任务,一方面,进一步巩固集团式保兑仓的特点、操作过程等知识点的理解,拓展了融资方案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专业阅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能掌握学习进度;同时,增加学习中的互动性,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与工作相脱离的现实状况。
参考文献:
[1]郑亚峰,李艳燕,黄志南,蒋梦璐.基于微课程的高校翻转课堂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1).
[2]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3]张武威,曾天山,黄宇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一、引言
效率一词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意味着不浪费。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较晚,其本身效率就比较低。同时,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我国金融行业正在经受世界经济环境冲击,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新经济时代,科技、文化以及市场的发展,都对我国金融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家政府及各行各业给予了相关研究高度重视。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时至今日,金融效率被广大学者们定义为,经济中金融部门人、物、财等资源投入与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关系。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述如下:
(一)微观层面
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微观影响,通过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侧面呈现。金融市场涵括了个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在此平台上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产生影响作用。简单来讲,金融工程能够丰富投资组合,为拥有闲置资产的广大个体提供了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的偏好差异较大,现有的金融产品或工具难以满足其需求。金融工程方法的运用,将为个体提供精准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价格评估服务,使得其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进而提升他们参与积极性。而企业作为金融资金的需求者,金融工程发展满足了其对金融效率的追求。事实也证明,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风险控制途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应对的问题。此外,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还体现在,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融通资金能力。综合来看,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在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二)宏观层面
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经济发展走向金融化,金融工程在调整货币流通上的作用显著。从宏观的层面上讲,金融效率综合体现在微观金融主体对货币的运用能力上。严格意义上讲,金融效率越高,对货币的需求量也越小。金融工程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最明显的体现为创造了信用,进而推动了社会资金的资本化转变,对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意义重大。究其根本就在于,金融工程改变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传统认知,可以说是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此外,新型金融工具的衍生,还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同时还改变了利率的期限结构,客观上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金融工程虽然旨在帮助企业合理规避风险,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而言,它还为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技术支持。金融工程发展的直接动机是提升金融效率,金融市场及其工具的创新,改变了使用者的金融环境。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创新发挥作用。
三、发展金融工程提升金融效率
作者结合上文分析,认识到金融工程在提升金融效率方面创造的积极效益。本节根据对金融工程影响金融效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发展金融工程,提升金融效率”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技术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是推动金融工程发展的关键动力,由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作用尤为明显。以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来看,其以规避管制型创新为主,缺少良好的技术支撑,即使出现过技术创新但是科技含量不高。在这个全面发展金融工程条件尚不成熟的特殊时期,我国应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吧,进而短期内实现金融工程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是技术创新,加之我国发展起步较为,应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纳优秀成果,从而保证我国金融技术创新较高的起点。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对金融的管制还比较严格,却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大。因此,以技术创新为金融工程发展、提升金融效率的突破口,可以有效解除金融管理机构的二次限制。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行业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其所提供的动力支持源源不断。如此,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保证金融工程发展实效,进而达到提升金融效率的根本目的。
(二)完善制度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金融主体趋于多元化,其培育的核心任务是在现行约束机制和行为机制的范围内,引导他他们实现市场化。以银行为例,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规范的股份制,是其适应经济市场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从根本上确立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利于其内在动力及外在压力的作用下,将金融工程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满足金融市场的供给需求。另外,要通过完善立法制度,引导金融组织内部结构改革,改变传统金融体系垄断的问题,逐步形成促进其不断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不断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满足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
摘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更加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本文主要通过构建相对完整的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江苏科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 金融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43-02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卜亚(1972-),男,江苏涟水人,金融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金融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
1 金融工程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1.2 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金融工程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强化和突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综合素养发展水平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课程、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 校内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指教学形式中包含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就是在学生学习一些理论课程的同时,结合相关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根据我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及“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我们考虑设置了以下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见表1所示。
2.2 校内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第二课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以各类大赛带动和促进实践教学,具体见表2所示。
此外,还可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举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讲座,如当前金融危机与金融工程等;强化学生考证要求,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针对当前股市、汇市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沙龙,邀请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投资方法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如金融投资协会、辩论协会等。
2.3 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保证,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金融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由高校和各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建设,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2.4 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紧密配合和积极参与,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金融工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考虑和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或辅助实验课程教学。同时,教师也须加强同金融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接触,加深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直观认识,促进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一种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此外,可以也以采取和金融机构共建“金融研究中心的”方式,双方联合对某些金融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 结论
“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江苏科技大学《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校内实验课程、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185.
课题:本文是2014年度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41043)结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3日
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和金融共同组成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从产业发展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整体以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为主,新型科技型产业相对落后。推进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就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但是,河北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吴英杰(2012)指出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能高效地解决现实的科技金融问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金融学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对金融的发展日益加深促使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这就使得现代的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推动下,金融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业务技能必然是复合型的。
借鉴学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为:精通金融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操作性工作,熟练掌握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税收、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的人才。
二、河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至2015年,河北省四十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金融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各高校专业开设大多限于传统金融学专业,主要以传统宏观金融教学为主,现代金融学逐渐向着数理化、模型化和微观化发展,但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开设。
(二)课程体系设置。经考证,各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致: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实践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大多高校不高于15%。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科发展要求的学科交叉要求。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发展,更要基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税收、金融、保险、投资方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熟练掌握数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专科―本科―硕士三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决定了金融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科技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经调查,河北省高校生的实习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融资公司等的基础岗位,学生难以接触核心岗位。在校外实习受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践环节就成为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内模拟金融实践是实现学生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经费远低于工科专业,建立仿真实践实验室的河北省高校只是少数。而且现有的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程序化的金融知识灌输和按部就班的实践学习,不利于学生开展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金融实践的发展。
河北省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但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网络模型分析
网络模型一般是用于研究计算机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众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及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特征符合网络模型的交织的特征,因此利用网络模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集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复合型知识体系层、学科知识体系层、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层和知识元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若干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税收等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每个专业知识领域分为若干子知识领域,主要是核心专业课程,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的内涵,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核心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外延。核心专业课知识领域分为更多的知识元。(图1)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西方国家高校经验丰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基于网络模型分析,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建立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河北省高校的“专―本―硕”三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定位普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投资分析和理财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投资、综合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具有开拓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因此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专科金融专业应当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本科学生侧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金融硕士应当侧重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金融问题,创新金融思路的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招生层次和办学特色建立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学科微观化、技术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趋势,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重心应由宏观课程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设置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等微观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的能力。强化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外延课程的教学,促进金融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广泛而综合的知识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及时完善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实践教学。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更强的综合学科,实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首先,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应只是金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的课堂设置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学科建设经费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倾斜,建立可以实现现代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四)优化教学方式。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应大力推进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有力的印证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要求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科技金融问题或者事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或者团体的力量利用现在技术手段去搜集资料,综合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市场调研、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J].广工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7.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
1.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完善,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等,由美国农业部直接管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提供,是美国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府资金、预算拨款与借款等手段为农业提供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提供的贷款服务。农民家计局主要对农场主发放水利和土地等贷款;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电力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与补贴;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融资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帮助。
2.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主要由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等构成。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吸收城市资金贷给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进行融资。合作社银行通过贷款为合作社添置设备、补充营运资金、购入商品等提供贷款,帮助农村合作社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与出口农业有关的活动。联邦土地银行主要通过向农场主、农业生产业及与生产有关的借款人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来支持农业发展。
3.商业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个人和经销商开展的农业信贷服务。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与合作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的补充,共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与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局规定,农业贷款占总贷款额25%以上的商业银行享受税收优惠,这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经验
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同时辅之以政府政策引导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独特优势。
1.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
美国风险资本热衷投资于新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将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规定SBICS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到风险投资项目中,便可从小企业管理局(SBA)得到4美元的利率仅为2%的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对税制进行改革,使风险投资税率由49%大幅降到20%。通过这种手段增强了市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
2.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美国目前形成了3个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全国性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96个办公室直接操作。小企业管理局为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为15.5万~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通过政府贷款担保计划,商业银行可对小企业提供最长达25年的贷款,并且利率优惠。二是区域性的专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因各州情况不同而各有特色。三是社区性的担保体系,为社区性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服务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组织。通过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的担保,农业科技创新组织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3.灵活的债券发行市场
美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规定较为宽松。农业企业与作为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债券发行总额、发行条件协商一致,即可作出发行决定。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等级低或无等级债券。活跃的“垃圾债券”包销市场为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此外,美国政府所属的小企业管理局还对农业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和技术、管理支持。
4.发达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
国外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除了财政和信贷之外,方式十分多样。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可向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票据筹集资金。当美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到成长阶段的后期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时候可以进入交易市场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纳斯达克市场(NASDAQ),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经验借鉴
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具有丰富的科技金融手段,主要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资本市场、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与其他投资主体为辅助的综合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
(一)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1.金融支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类工程投资量大、涉及面广、工期长,工程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前期投入资金一般以国家投入为主。在前期投入基本完成时,金融机构也会以收益权质押或国家担保为条件介入对这些项目的支持。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建立信托基金、发行建设债券和股票等。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例,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美国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局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公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建立了“开发基金”,以保障项目对资金的需求。
2.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美国的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土地、建设水利工程等采用成本共享政策,所需资金由农场主和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共同负担,农场主所负担的部分可由农民家计局提供低息贷款或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农民家计局可以为这部分贷款提供担保。农业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发放贷款,用于建设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以促进农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分阶段地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美国专门对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是小企业管理局,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该局的贷款范围扩展到农场和农工联合企业的技术改造,并发放农场经营贷款。小企业管理局对小农场的贷款是与农民家计局分工协作,借款人经济状况不好且贷款额度小,由农民家计局提供资金支持;当借款人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更多的贷款需求则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美国金融集团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金融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成立独立的业务小组为它们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一是加速器(Accelerator)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早期发展阶段,农业产品或技术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没有销售收入或销售规模很小,不足500万美元,在此阶段主要提供中长期创业贷款,与企业吸收的创投资金进行配比,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完成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实现对外销售。二是成长期(Growth)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销售收入日益增长,规模在500万~7500万美元,主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业务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产品。三是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7500万美元,向企业主要提供现金管理和全球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4.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既有农民家计局、联邦信贷系统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例如,联邦土地银行主要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用于购买土地、修建房舍、改进生产设施等。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主要提供中短期贷款,用于农民购买种子、饲料、生产设备等;中央合作社银行为区合作社银行提供资金并独立办理跨地区的大额贷款,还可以买卖商业票据,办理清算;区合作社银行主要是对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二)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丰富手段
1.健全的政策性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研发具有风险性高、收益不确定等鲜明特征,因此市场融资环境恶劣,政策性金融就成为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力量。美国农业金融以政策为导向,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土地改良、育种等项目进行融资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政策性金融为其进行融资服务。
2.完善的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商业金融因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只能作为农业科技金融的辅助项目,主要服务于能够创造利润的农业技术的研发融资。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者、企业、农业科研院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开发融资。在尽量保证投资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辅相成,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3.先进的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由于农业科技研发风险大、成本高,美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发展。美国主导着全球农业保险,它提供了两个非常庞大的农作物保险计划,一是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FCIP),它提供有补贴的多险种农作物保险(MPCI)。二是私营企业、商业化运作、无政府补贴的农作物雹灾保险方案,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牲畜保险计划。农业科技保险能够分散农业科技开发的巨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4.农业科技财政支持美国经过70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充实,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完整而又复杂的补贴政策体系。美国通过利差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通过直接财政补贴、专项补贴等手段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保险业务。
5.其他投资主体除了金融、财政、保险等传统科技金融手段之外,美国还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美国私人企业通过基金委员会农业科技研发进行融资;农业科研院校的研究经费通过联邦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进行拨款,企业、个人也可以进行资助。并且通过补贴的手段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于农业科技研究。这些投资手段都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科技经费的增长。
三、对中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启示
1.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功的案例显示,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财政,保险等全方位支持农业技术发展,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农村科技发展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方式进行辅助,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优惠政策促进市场金融与农业科技进行结合,让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科技融资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2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课程、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校内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指教学形式中包含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就是在学生学习一些理论课程的同时,结合相关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根据我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及“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我们考虑设置了以下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2校内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有关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第二课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以各类大赛带动和促进实践教学。此外,还可邀请业内权威人士举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讲座,如当前金融危机与金融工程等;强化学生考证要求,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针对当前股市、汇市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沙龙,邀请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投资方法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如金融投资协会、辩论协会等。
2.3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保证,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金融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由高校和各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建设,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2.4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紧密配合和积极参与,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金融工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可以考虑和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或辅助实验课程教学。同时,教师也须加强同金融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接触,加深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直观认识,促进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一种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此外,可以也以采取和金融机构共建“金融研究中心的”方式,双方联合对某些金融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重庆市近年来通过七项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增强了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力,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3个1000”专项行动。首先是1000个众创空间培育专项行动。鼓励重庆各大高校以及研发机构调整自有土地、楼堂馆所等存量固定资产的功能和用途,拓展改建一批众创空间。其次是1000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组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担保公司等机构与遴选出的创新项目对接并开展相关服务。最后是1000个新型科技平台培育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高校及院所自主新建、改建或引进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实施“3大产业”引领工程。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大健康、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对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进行布局和统筹。从先进制造产业看,重点开发机器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无人机等产品。从大健康产业看,重点开发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养老养生、休闲健身、健康管理等产品及服务。从互联网产业看,重点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卫星导航、电商平台等产品和服务。
三是实施“100项重点新产品产业化计划”。重点推动自主品牌轿车、自动变速器、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新型纯电动车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加快研发并实现产业化。“YG37125CNC大型高精度蜗轮滚齿机”、“电喷变频发电机项目”等31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F15/6F35自动变速箱”、“EA10VVT汽油机”等19个项目预计产值过10亿元,项目拥有发明专利122项,半数以上的项目预期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四是深入推进“专家百团千企行”质量提升活动。为企业量身打造专家诊断团队,重点围绕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精益化生产、流程优化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向企业提出局部或系统改进方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行业,开展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提升专项活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地方标准修订,积极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一批消费者广泛认同的重庆工业品牌。
五是全面推动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重庆市大力实施区县、产业、民生以及创新能力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依靠联动示范工程多方筹集资金100亿元,以100亿元为初始杠杆,吸引其他投资1000亿元以上,在大量资金推动与帮助下,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10000余项,研究开发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重点产品100余个,使1000余项的重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000亿元以上,提升了区县的科技实力。
六是建设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国内外杰出科技团队100个以上,筹集国际战略投资金额50亿元,撬动其他投资资金200亿元,引进国外知名研发机构10家,与国外50家以上高端研发机构展开了战略协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0余项,重庆市在海外建立重点研发机构10余家,50余个本土研发机构与海外相关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向海外输出先进技术100余项,重庆已经初步建成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
七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激励制度。重庆市将基于财政资金衍生出的、不对国家安全与社会重大利益构成影响的科技成果所有权,统一交付符合相关要求的承担单位,科研人员个人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暂时不缴纳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暂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系统。
(二)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升级
到2015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9%,在实现自身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借助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结算型金融中心。首先是打造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中心,各金融机构通过依靠重庆出口加工基础、成熟的贸易产业链,致力开发具有国际结算性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及工具,积极发展面向欧美、东南亚的海外市场离岸结算业务。其次是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探索在物流、能源、机械、药品、旅游等领域建立灵活的集中收付结算平台,鼓励跨国企业总部和国内大型集团依托重庆“云计算基地”优势,在重庆设立集团业务结算中心或企业财务中心。
二是打造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集聚高地。重庆市通过积极发展金融租赁、私募基金、小额贷款、担保、信托等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门类最齐全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重庆小额贷款机构189家、股权投资类机构17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53家,数量门类领跑全国,其中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位。积极发展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同时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其经营范围延伸到各类新兴资金交易、养老保障和公共慈善等领域。
三是政府主导充分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由重庆政府组建投资集团,承担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任,地产、交旅、渝富、城投等多家国有企业集团依次进军金融领域,以参股和控股的形式控制了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重庆信托等8家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成立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成功重组,新建立了重庆三峡银行。同时由政府出资60亿元成立了8家担保公司,构建了重庆市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金融服务系统。
四是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重庆市通过整合银行、VC、PE、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资源,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建立投融资项目数据库、金融机构数据库和科技中小微企业数据库,与区县共建覆盖全市的“1+N”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各类投资机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
五是启用天使成长基金计划。重庆市专门成立了3亿元规模的天使成长引导基金,基于初始基金,另外有10亿元的天使投资资金被后续吸纳引入,天使投资服务联盟由此形成。基金以阶段参股为主要手段,将天使基金投向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金由重庆市财政共同承担,市财政对投资失败的项目按损失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并按一定比例分担孵化企业首贷坏账项目的本金损失。
二、对我区的借鉴及启示
重庆市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金融工具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我区推动转型升级也必须在科技引领和金融助推上寻求更大突破。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更好的推动自治区转型升级。
(一)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从改善研发能力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制定适应内蒙古区情的科技型企业标准,整合本地创新创业资源,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专项资金按时到位,深入实施“领军企业提升”、“科技企业倍增”等计划,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广泛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深入挖掘本土科研力量与积极引入外部科技创新力量相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平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继续打造石墨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及现代商贸物流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迅速增加战略新兴产业比重。
(二)优化创新激励机制,从创新保障制度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及创新驿站建设工作,积极推广“线下实体大厅+线上网络平台+专业市场联盟”运营模式,融入“互联网+科技服务”思维,提高扶持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强我区专利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研究人员申请专利,设立专利基金资助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同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对专利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速度,要建成1―2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加快释放科技红利。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在成果评价上突出效益优先和成果应用价值,在产权处置上将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积极推进科技经费“后补助”和科技金融参股等方式,提高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育,从创新主体素质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区计划。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推进主题鲜明的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兑现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资金,积极引入与组建高素质创业团队,确保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二是积极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高规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引入有品牌性、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鼓励区内创新人才和团队报名,对获得名次奖项的成员,自治区给予优厚奖励,以培养“爱创新、争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创新主体。三是推动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到“大众”。通过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等开放创新平台,优化现有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使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开放互助”创业生态系统。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一、金融工程基本问题概述
(一)内涵
最早提出金融工程概念的是美国金融学教授芬纳蒂(Dean Finaty),他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纵观》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在现有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的基础上,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本价格和规避风险,发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预期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此外,众多的学者,如史密斯、格利兹和众多的组织都对金融工程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探讨。
金融工程基于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系统工程理论,吸收金融学、运筹学、会计学等学科的内容,把复杂精密的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等导入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持续地进行金融创新,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用于规避市场风险和资本价格发现,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但同时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风险,其双刃剑的特点让这门学科在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开放的我国的发展如履薄冰。
(二)功能
金融工程是在现代金融理论发展的推动下,运用高新技术,为解决具体的金融问题而规避既有的交易规则,进行金融创新的结果,其主要功能在于金融风险的管理。随着20世纪70年代始世界范围内外汇管制的放松或取消及利率的自由化,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更频繁、更剧烈,经济的、非经济的因素,系统的、非系统的因素对经济体系及微观个体的影响更复杂,从而使经济主体面对较从前更大、更复杂的金融风险。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则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如构建适当的投资组合,可有效分散非系统风险;运用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可规避利率、汇率等价格波动风险,并有可能主动利用风险,从中获益。在实践中,金融工程技术对微观个体的风险管理作用最为显著,能够使风险从风险回避型的套期保值者转移到风险偏好型的投机者或其他投资者身上。也因此,金融工程技术对宏观风险管理的作用表现在,不能减少宏观经济体系的风险总量,而只是实现微观个体之间的风险转移和配置,但能够提高宏观经济体系的风险承受和处理能力。
(三)意义
21世纪将是金融工程大发展的时期,金融工程的应用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强化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它能满足不同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它能为中央政府提供新的金融监管技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具体而言,首先,强化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其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开拓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次,满足投资者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最后,为政府的金融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二、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市场不发达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分割、狭小的,信息成本高,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规模小且不够规范;从业务种类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基本上还停留在银行的存款、贷款、汇兑及证券的发行、兑付与交易的低水平阶段,还没有达到为企业、居民和政府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水平,更为主要的是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进程太慢。目前形成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汇率、利率以及股票债券价格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太大,汇率、利率市场仍受政府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艰难,CHIBOR并未成为真正的市场均衡利率;汇率也不是完全的市场均衡价格,虽然已经并轨,但汇率形成机制的行政色彩浓厚,不能反映市场供求;证券市场中,政府“托市”、“救市”现象屡有发生。
(二)缺乏真正的市场参与主体
我国目前的市场交易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单位,但由于国企改革滞后,企业的经营机制尚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内在利益冲动有余而责任约束不足;国有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使它们存在较为严重的委托问题,行为的风险收益不对称。如承担高风险,则国有机构的人―经理人员等获得由此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可能的损失则由委托人--国家来承担。这会导致这些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逐风险,而不是规避风险,使每一个设计初衷良好的金融工程产品都有可能变为追逐风险的工具,从而加大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市场需求主体的缺位,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金融监管体系不成熟
在发展和应用金融工程过程中,金融工程或其部分的发展如果偏离正常轨道或超越合理限度,监管当局对此如果失去控制,将导致政策效果的削弱,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调控能力上仍有很多差距,对市场发展的预测与把握仍然比较迟钝,所使用的手段和技术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和网络银行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监管还未完全法制化。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规不完善,国内的几部银行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先后确立,可操作性差。在监管方式上,存在着行政性监管过多的倾向。这很难适应金融工程的要求。
(四)金融理论发展滞后
首先,我国金融理论还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统计、数理分析及其它尖端前沿科学的成就尚未用于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工程尚未得到应有的先进理论支持。其次,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内容比较陈旧,较少涉及现代金融理论,尤其缺乏对金融工程理论的介绍,没有从金融工程的高度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再次,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仍然封闭在学校的象牙塔中,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所培养出的人才实际运用能力差。另外,真正懂得并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所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严重不足,这也制约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五)技术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方面,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电脑化,通讯设施及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成和健全,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进展缓慢,清算交易系统离高效、快速、准确要求较远,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水平还较低,金融工程运用所要求的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三、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快改革的步伐,培育有效市场主体。
金融工程是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为此,要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消除金融压制,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兼并、破产、出售、租赁、托管、股份改造等形式,把企业转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这样,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市场,才真正会有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工程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其次,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1、产权制度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而实现国家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和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财产经营权分离,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建立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机制。
2、经营体制创新。我国金融多年来一直推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同国际接轨就要有步骤地放松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协调各业发展,最终实现混业经营。
3、组织体系创新。当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的重点应是: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二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三要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四要积极鼓励金融企业间相互兼并,实施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五是稳步推进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准许民间进入,规范和发展民间信用。
4、市场结构创新。市场是金融业务经营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金融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增加市场主体、创新市场结构,协调好货币市场与证券、外汇、票据、资本等市场的关系。
5、监管创新。监管创新须在以下方面体现:一是改革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逐步走向统一监管;二是加强和改进监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金融监管;三是进一步完善银行内控机制。
6、技术创新。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促进金融生产力的提高。
7、服务创新。突破传统银行的柜面服务,向着金融服务技术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发展。
8、队伍创新。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提高,增强其现代金融意识和业务素质;创新用人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注重建立人才流动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使用效能。
9、产品创新。在现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进行模仿、改良,积极尝试。当前除了要抓紧开发常规信贷业务品种外,要加快开发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客理财设计、对外担保等新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发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组合保险、零息债券、可互换债券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金融产品。
10、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应在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可首先重点发展外汇、股票指数、国债的远期与期货市场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然后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使债券利率、优先股红利浮动化,最后逐步推广期权与互换交易。
第三,大力培养金融工程人才。
虽然金融工程在我国大发展的时代尚未到来,但金融工程的许多成果已在我国有了应用的价值,为金融工程的发展作必要的准备已是当务之急。从发展的观点看,21世纪无疑将是金融工程的世纪,发展金融工程将是我国金融业甚至整个经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次重大机遇。目前发展金融工程的当务之急是改革目前的金融教育,加强对金融工程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培育一大批金融工程人才。
金融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猛,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的有关院校、科研部门、人民银行及各大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金融公司合作,与国内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具研究开发与应用、金融产品构建定价、风险管理、现代资产管理和国际监管方面,开展前沿的高质量研究和教学。政府对于这些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与优惠政策,除了吸引归国人才外,还必须重点培养我国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重点培养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追踪国际金融工程的发展态势,从封闭走向开放,理论联系实际,造就一大批中国的金融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