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

篇1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数字化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3、模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4、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5、人性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6、微型化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7、集成化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篇2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重要目标。测量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和冲击下,机电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是;精密机械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白动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但是区分机电一体化或非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其核心是计算机控制的伺服控制系统,其他的都是与此匹配的重要部分现有机械产品的电子化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综合集成的技巧,使机械、电子设备和软件之间相互适应和匹配,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促进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1 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功能也各不相同。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单元、传感检测单元、执行单元、驱动单元、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随着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性能、水平和功能的提高,机械本体需在机械结构、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都应适应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小型、轻量、美观等要求。动力单元动力单元的功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机电一体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功能输出。与一般的同类型机械装置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部分精度要求更高,结构更简单,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同时还要有更好的可靠性、维护性和更新颖的结构。零部件要求模块化、标准化、规格化,还有许多新的课题要加以研究和运用,如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以使机械系统既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同时又不降低机械的静、动刚度,采用高精度导轨、精密滚珠丝杠、高精度主轴轴承和高精度齿轮等,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以提高刀具、磨具的质量;通过零部件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提高其互换性和维护性等。因此机械技术的出发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以及功能上的变革。

2 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丁业控制机(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单、多回路调节器,单片微控制器,总线式丁业控制机,分布式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信息传输,即通信技术,围绕如何提高传输速度、减少误码率等进行的。为了共享资源、提供分布式功能和集中管理,可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运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

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像是对其他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连接进行有机的统一控制一样,其功能是将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和各种命令进行集中处理,根据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各要素或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个功能环节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运动,并达到预期的性能,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各子系统之间必须通过控制信息进行联系才能协调统一的运动,进行有规则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移。因此,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单元,一般由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数控装置以及各种逻辑电路等组成。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自动控制技术包括高精度位置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校正等技术。自动控制就是依据自动控制原理对具体控制装置或系统在设计之后进行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最后使研制的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使得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越趋密切,因此自动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3 伺服驱动技术及其发展

电动机伺服驱动方式在数控系统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交直流伺服电动机驱动主要用在闭环伺服数控系统中。由于变频技术的进步,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高质量的伺服驱动单元,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步进电动机驱动主要用在开环伺服数控系统中。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来说,伺服驱动技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液压伺服系统(如液压马达、脉冲液压缸等)具有工作稳定、响应速度快、输出力矩大等特点,特别是在低速运行时其性能更突出,但液压系统需要增加液压泵等动力源,设备复杂、体积大、维修难及污染环境;而电气伺服系统(如步进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等)具有控制灵活、费用较小、可靠性高等优点,但低速时输出力矩不够大。由于近年来变频技术的进步,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高质量的伺服驱动单元,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很多部门、产业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我们不仅要对机电一体化的各项相关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还要能从系统工程的概念人手,通过系统总体设计来使各个相关技术形成有机的结合,并且要注意研究和解决技术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机电一体化高速发展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概论都很好,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地协调,则它仍然不可能可靠地正常运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不断地深人到各个领域,并且迅猛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制造工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应为:在性能上向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功能上向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层次上向系统化、复合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佳. 略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J]. 机电信息, 2011,(06) .

[2] 李晶.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之我见[J]. 价值工程, 2011,(03) .

篇3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也贯穿整个建筑工程。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实用需求,更加注重实用、美观、方便的功能。本文通过建筑自动化、电气安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来介绍建筑自动化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以及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可行性建议。

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三大基本系统之一,是当今智能建筑的实施重点和难点。因此研究建筑设备自动化理论及其技术、并合理应用先进技术构建建筑设备化系统是正确实施智能建筑的基础。

从实施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来看,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主要表现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IT技术面向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因而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不仅涉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和现代自动控制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技术的典型结合。

三.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原则

1、树立创优意识、计划从严组织优质工程要靠严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获得,因此在工程准备阶段就要高起点严要求,把每一个工程任务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编制计划方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国家各项标准要求编制《建设项目质量目标计划表》。

2、深化图纸设计管理

深化设计是在业主提供的扩初设计图、招标图纸或“施工图”及设计变更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绘制出能够正确指导工程施工的施工图。图纸设计是建筑施工前期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整个建筑施工唯一的参考和指导。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主要是由建筑投标和招标两方面达成一致的产物,建筑施工者只是在按图纸执行指令。

3、组织管理

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组织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这个工程是否能按时保质完成。

为了更好地实施组织管理,我们应该建立适宜的、具有良好执行力的组织团队,并做好组织管理计划和责任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简洁、畅通的组织沟通渠道,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全面、真实地传输和反馈,同时应注意合理、及时地解决组织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和意见分歧,加强团队整体的理论水平,保证组织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落实。

4、质量管理

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控制与建筑工程质量、社会价值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安全管理

安全是所有工作最重要的,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施工工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财产、人身损失,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做好施工操作者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充分配置安全控制所需要的消防设备,并不定时的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更换;第三,施工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6、加强施工人员素质培训

在工程准备阶段,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和具体施工情况,及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进程计划、质量要求、安全管理要求、技术规范要求等几大部分,做好人员的准备工作。

四. 机电设备安装中常见技术问题分析

1、装配不紧密的问题

机电设备安装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装配,而装配的基础工作大多是通过螺栓和螺母的联接来实现。而这种联接需要把握其度,如果联接过于紧密,缺乏必要的缓冲,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疲劳现象,使得装配工作前功尽弃,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如果联接过松,会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甚至会因频率相同而发生系统共振,轻则会产生极大的噪音,重则会导致结合部断裂,引发生产事故。

2、产生噪声振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噪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各类机电设备涉及的品种多、样式多、层次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以“动”为主要特征的,这就极容易产生振动,产生噪声噪音污染,严重的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3、电气方面问题

机电设备电气特征十分明显,安装时必须要认真研究设备电气要求,否则,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电气要求,而盲目进行安装,可能会因为安装过程不科学,不符合标准要求,可能会使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

五. 目前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用

1、建筑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控制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所谓计算机集散控制是指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它的分散控制器大多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运用上位计算机进行主机屏幕的管理和监控。主要手段是曲线、动画、、数据库、文本、脚本以及各种专用控件等。楼宇自动化包括: 供水和排水监控系统、通风与空调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监控系统、电力供应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综合保安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

2、电气安全

随着人类对电力能源的重视与应用,电力设备和电力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经密不可分,电力甚至成为现代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不可否认,由于多种原因,电力能源方便人们生活、工作的同时,电气设备产生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少烦恼与损失,有时甚至是灾难的表现。因此,电气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电气维护与操作人员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职工健康、防止伤亡事故以及保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3、电气绝缘

保持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绝缘,是确保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的最基本要素。电气绝缘性能是否良好,可通过测量绝缘电阻、抗压强度、漏电流和介质损耗等参数衡量。

4、安全距离

电气安全距离是人体、物体等而无风险的安全可靠的距离。地面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身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备和设施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通常,配电线路和变、配电装置附近工作的变化,应考虑线路的安全距离,变、配电装置的安全距离,并保持安全距离和操作安全距离。

5、安全载流量

导体的安全载流量是指允许继续通过导体内部的电流量。持续的电流通过导体,导体加热,如果超过安全的载流量,将超过允许值,导致绝缘损坏,甚至导致泄漏和火灾。因此,按照导体安全载流量确定导体截面和选择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6、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一套央监控系统。通过各种建筑物内的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进行集中监控,以确保建筑物内环境舒适,充分考虑节能和环保条件的地位和建设中的各种设备的利用率的条件下,以达到最佳的目的。

六.结束语

建筑自动化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为现代的建筑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减少了各系统造价,尽量节省能源和日常管理费,以确保该系统全面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现代化的建筑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投资者还可以得更好回报,居民也可以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

参考文献:

[1] 曾益保.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 消费导刊, 2009,(14) .

篇4

机电检测技术我院示范性的院校建设正在不断的推进与深入,学校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设,对原有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使我院的教学工作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建设,强化重点专业基础课,体现夯实知识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以学院重点专业基础课《机电检测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

1.1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的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其本质是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实一体化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实训场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两者的结合

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可形素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实一体化模式采用项目载体,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实际生产技术的基本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有效融合,紧密联企业和学校,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近几年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实际分析得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机电检测技术》目的是学会选用、使用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与排故。因此,《机电检测技术》课程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学会使用、根据与测量环境相关的参数,合理地选择传感器,做到会安装、会调试、能排故,完成各种检测、控制等生产任务。

2.1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为教学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相融合。其项目设计要考虑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如实验场地、实验设施、学生素质、合作企业等因素,不能光是考虑实践环节而忽略了理论学环节,不能光考虑就业岗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互有侧重,使学生在实践中既实现理论知识储备又能突出技能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中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但不是照搬,学院要自己消化确定典型的检测任务。针对不同的典型检测任务,以掌握技能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合理地选择理论教学的内容。

项目的实践环节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的实训任务,一部分为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这样设置的原由主要是充分利用学院的原有实训资源,同时在推行学徒制时又能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下面以一实例进行说明:如图1,任务环节由本校老师完成,学徒环节由企业老师完成。

2.2教学实施

2.2.1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实训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使课堂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

采用班组模式,每一组以各方面考核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任务监督与指导,协助老师的任务分配工作。

2.2.2教学考核

“以过程考核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原则,考核应体现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

3.实施保障

实训室的建设:在学院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合理资源统计,根据班组情况采购一批新设备,进行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院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力度,企业的兼职老师要加强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新型的教学方法需要资源的大力投入,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不足之处,为其它类似课程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启东,高洪波. 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高职教育实践与思考――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01:17-20.

篇5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准确客观

应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适用于什么行业,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及符合学校实际,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败。我们认为,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电工程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和指导生产实习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设备开发、操作、维护以及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教育;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应用性不强,缺少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胜任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的优化模式,即“2+1+1”模式,其中“2”为两年通识教育阶段,第一个“1”为一年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第二个“1”为一年专业整合提升阶段;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优秀工程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环节。

3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科理论来设置课程的模式,这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建设的道路。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应该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将来要从事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够用”,以理论“够用”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3.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的课程体系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可以概括为:(1)一条主线,即工程应用。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构造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知识方面强调实用性,方法方面强调综合性,能力方面强调运用和基本技能。(2)两根支柱,即机和电。现代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融合,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机械设计和制造为“机”,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电”,两者构成了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结构框架的基本支柱。(3)三块基石,即数理及力学、外语、计算机应用。数理及力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们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基石。(4)四个课群,即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创新创业。学生掌握业务知识、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的严格训练来完成的,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品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设置了机电产品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测控和创新创业四大课程群。(5)五种能力,即基本、专业、迁移、发展、创新。基本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本专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测控和技术应用的能力;迁移能力,主要包括不同行业和学科的技术“相互迁移”及学生迁移至相关岗位的能力,也即适应其它岗位的能力;发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3.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点、线、面,制定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即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建设点,各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衔接为线,分模块专业方向的教学为面。高年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不同专业模块中进行选择。根据“平台+柔性模块”的原则,提炼优质核心课程4门,作为核心的建设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带动相关课程群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模块。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机电系统控制工程及应用》,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依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编制校本教材,制作校本课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4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人才、设备、资金,实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

(1)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依据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围绕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瞄准安徽省建设汽车强省的战略需求,积极申报并开展相关的科技项目攻关。

(2)联合企业、政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与奇瑞、美菱、德力等企业集团合作,双方共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通过对学校和企业具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汽车、家电行业以及非金属材料成型设备等产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开拓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之举。

(3)产学研合作中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和落脚点。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院与奇瑞汽车联合创办了“奇瑞班”,与德力玻璃集团联合创办了“德力班”,与神舟机械联合创办了“神舟机电班”,与东昱集团成立了“东昱机电班”,真正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应用的对接。

创办直接面向产业的工程硕士点。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探索高校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申办工程硕士点的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增强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能力和造血能力。

5品质保障体系有力构建

所谓品质保障,是指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是促进品质的不断提高,并保证品质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教学品质保障体系,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使教育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一定的品质标准相适应、与不同公众的需求和期望相适应的系统。因此,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品质管理保障体系应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目标性、形成性和可评价性[3]。

5.1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应用人才,技术型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型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学知识、运筹学知识、精通一门外语、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根据机电类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评价原则、方法和标准,制定《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评价实施细则》,作为人才品质考核的依据。

5.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一是以完善教学基本文件为目标,按照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原则性文件,重新编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基本的规范。二是建立应用型专业教学管理日常规范,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

(2)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品质的监控。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重新制定系列文件,提出相应的品质要求和标准,保证课堂教学和工训中心实习实训稳定有序地进行。二是针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评办法,尤其是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的管理和相关教学品质的考评。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聘请2~3位责任心强、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教风、学风及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采用“送出去培养,请进来培训”的办法,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沟通协调能力。

5.3品质监控体系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n

Technical School Language Poetry Teaching

XU Shan

(Guangzhou Light Industrial Technician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Poetry is a literary genre to elaborate mind, it can agitate the human mind, ignite people's passion, but in craft institutions, it's in the status of "living in other plac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language poetry teaching.

Key words technical school poetry teaching; action-oriented; project teaching; application

1 技校诗歌教学的现状和意义

《毛诗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代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它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本质,照耀人的灵魂,涤荡人的思想,点燃人的激情。在技工院校,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一般一个学期仅有4个课时的教学。技工院校的主体学生——90后,他们学习诗歌的现状又是怎样呢?笔者对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11级机电一体化1班、11级机电一体化2班、11级酒店管理专业1班、11级酒店管理专业2班,共15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读不懂诗歌,70%的学生几乎不读诗歌,其中,52%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诗歌越来越“生活在别处”。

2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

(1)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倡导“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2)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行动导向型教学强调能力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关键能力的人才。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都会得到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3)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法。正确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要当好助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从来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

3.1 课前准备

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制作好张贴板、计分表、任务评价表和试题等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平时成绩,依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课前将36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的准备、实施、完成等统筹协调工作;通过学生投票的形式,选出两名语文基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作为主持人,分别为主持人甲、主持人乙;各组推选出一名记分员,记分员需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与主持人的配合能力,记分员在张贴版上记录其它一个组的得分,共6名记分员。

6个小组各准备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名句、名联10句,诗歌5篇、诗歌谜语5个,形成“任务教学题库”;2位主持人将题库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任务”:12道补充诗句题,12道猜古诗谜语题,20首诗歌。在小组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随时关注“任务”的难易程度、可操作性等问题。

3.2 下达任务

任务主题:“古代诗歌测试”;任务时间:90分钟;任务形式:小组竞赛;任务目标:通过竞赛,锻炼学生迅速回忆学过的名篇名句、准确背诵学过的诗文、赏析诗文的关键句、分析诗文重点句段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3.3 完成任务

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主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展开,共三个环节,分别为必答题竞赛、抢答题竞赛、必答题竞赛。

第一个环节:必答题竞赛——猜古诗词谜语。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签,按顺序答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不扣分;如该小组无人能答,则由主持人给出答案,并说明诗句的出处、作者和含义。共12道题,总分60分;时间为25分钟。

第二个环节:抢答题竞赛——补充诗句。主持人甲说出诗句的前半句或后半句,6个小组进行抢答。答对的小组,每次记5分;如无人能答,则由主持人给出答案,并说明诗句的出处、作者和含义,给出题者记5分。共12道题,总分60分;时间为15分钟。

第三个环节:必答题竞赛——背诵古代诗歌。每组在5分钟内按座位顺序每人背诵一首古诗,不得与已背诵过的诗重复,每背对一首加10分;背诵过程错误,错一句(包括读音错误、诗句顺序错误)减1分,减分总数不超过5分;背诵不出,罚唱一首歌,仍可加5分。总分以5分钟内背出的古诗总和计算;时间30分钟。

3.4 展示“作品”

两名主持人进行总计分数,宣布最高得分组和前三名获得组;学生填写任务评价表(表1),小组长对本小组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为获奖前三名颁发奖品。时间为20分钟。

4 对于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建议

在“任务评价表”中,学生对本次课堂给予较高评价,课堂平均评分为96分。下面将结合教学过程,提几点教学建议。(1)行动导向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作为技工院校基础课程,语文课很少有实训室,一般是在普通课室进行,受场地、设备的限制。而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如果人数太多,难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需要的环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2)展示“作品”环节不可忽视。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需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点评,让学生从总结中发现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

总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校语文诗歌甚至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中,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革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教师去学习,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斌.如何使中职诗歌课堂变得鲜活[J].才智,2011(22).

[2] 王燕玲.缺失的中职语文新诗教学[J].科教文汇,2012(8).

篇7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能建筑是由建筑、结构、暖通、空调、变配电、给排水、照明与众多的弱电系统组成的,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结合,是一种较大型、复杂、交叉性的大系统工程。传统的各专业分立的建设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机电集成就是将各种建筑电气设备和建筑智能化系统相互熔合,将建筑机电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进行集成。改变传统的各系统分立建设的模式,整体优化设计,各系统统一施工,达到降低建设投资,提高运行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集成:

1、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集成

系统进行优化的全面总体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各系统的合理搭配,强弱电系统的统一规划,使系统设计优化,减少重复,节省用户投资,使用户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

2、制造过程的系统集成

在楼宇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中,强调强、弱电集成化制造,使楼宇自动化系统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并充分发挥电气设备的最佳效益,在节能、节省投资、提高工程进度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3、建设过程中的系统集成

在工程过程中,楼宇电气设备和智能化系统的集成设计、统一施工、合理布局、预埋管线、综合安装、集中管理,使工程施工过程顺畅,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加快工程进度。

4、楼宇自动化系统集成

实施建筑、暧通空调、变配电、发电机及其它强电设备和楼宇自动化(BA)系统的集成,使这些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图形化的管理,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使各系统可实现多种联动和互操作,使智能建筑具有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可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事件,实现资源整合,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目的,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的管理水平、节省能源和人力,大幅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智能建筑全面集成

全面集成是将智能建筑中所有的子系统均集成在一个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这种集成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是需要有较高的建设投入和较高的运行维护成本。因此应根据智能化建筑的长远目标来制定高标准的规划,在充分了解自身的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智能建筑自从1984年诞生以来,以其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世界各国在新建较高挡次建筑时,均会不同程度的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

智能建筑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建设的中心思想是将建筑中的各系统进行优化,来实现一个投资省、性能优、能耗低的建筑环境,满足人们对活动场所的要求。

智能建筑的建设经历了由各系统分立建设到各弱电系统集成建设的阶段,目前已发展到机、电、智能化系统进行全面集成建设的阶段,智能建筑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智能建筑的传统建设模式

智能建筑通常由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组成,为了使这三个系统的信息及软硬件资源共享,把原来的相对独立的资源、功能等集合到一个相互关联、协调和统一的完整系统中,将建筑物内的各种工作和任务想互关联,科学合理的运用建筑内全部资源,即实现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传统的智能建筑的建设主要强调弱电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各系统分立进行,过程如下:

建筑图纸的设计

施工单位按照设计院所设计的施工图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目前大部分设计院设计的施工图主要是包括土建、装修、电气、暖通、给排水等专业,包括部分的弱电系统,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通常需要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

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及建设

各强电系统的分别招投标以及施工建设

智能化系统的招投标及工程建设

这种建设方式程序多,工作界面划分困难,工程协调难度大,各系统分别独立招投标与施工,业主协调的难度很大。特别是智能化控制系统和电机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是相互分立的,因此,很难使机电设备运行在最优化的状态下,容易造成建设投资的增加和运行费用的增加。

这种建设的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开始,局限于当时的技术及工艺水平,这种建设模式曾经在许多的建筑中得到运用,到目前仍然是主要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业主必须配备庞大的管理机构,包括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无休无止的协调问题。

2、智能建筑的现代建设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集成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智能建筑的建设已开始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机电集成的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机电集成强调机、电、智能化进行集成化制造和施工,适应了智能建筑各系统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的发展趋势,方式如下:

这种建设模式大大减少了建设项目的环节,很方便对建设项目进行优化,可以为业主节省建设投资、加快建设速度、优化系统的运行方式、减少业主建设的人员投入。其中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智能建筑整体规划和优化

建筑智能化系统机电集成是将各系统进行集中的统一规划,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的全面总体规划,避免了由于各系统分别规划带来的系统协调性不佳、部分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性价比。

智能化楼宇电气设备集成制造

这种集成制造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电气设备和楼宇智能化系统是两个独立系统的观念,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均以智能楼宇的应用为中心,将楼宇自控系统和空调系统、配电系统、照明控制、发电机组、电梯等在制造过程中进行集成,由于楼宇电气设备和楼宇自控系统均由一个集成商提供,因此,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特征非常了解,可以提供优化的控制策略,使设备工作在优化的工作状态下。既实现了各系统的应用功能,又为系统的运行节省了能耗,而且还节省了建设投资。

要实现这种集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高性能机电设备;2)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制造能力;3)较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能力。

电气设备智能化系统联合施工

由于智能化楼宇电气设备集成制造,在安装楼宇电气设备系统的同时,也完成了大部分楼宇自控系统的安装,减少了施工量,而且由于采用了机电总包的方式进行,在各系统安装、管线综合、进度协调、工作面协调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大大的减少了业主所需协调的工作量,使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推动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标准化

建筑智能电气设备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网络化,由于楼宇智能电气设备有空调设备、配电设备、照明设备、发电机设备、电梯设备等多种,要使众多的建筑智能电气设备能够互联,其网络的接口标准确化非常重要。因此,智能化建筑电气设备的标准化是建筑智能电器的基本要素,通过智能化楼宇电气设备集成制造,可以推动建筑智能电气设备的标准化工作。

改善了售后服务质量

篇8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从2005年的570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而且创全球历史新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汽车维修和保养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要业务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调研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预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五十万作业人员,为此培养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高技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

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为此我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先导、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汽车维修各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设施的建设

我校汽修专业拥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实训大楼,各种车系教学整车车辆30余辆,拥有汽车认识与保养实验实训室、汽车钣金修复与喷漆实验实训室、汽车改装实验实训室、发动机结构拆装实验实训室、发动机电控技术实验实训室、底盘技术实验实训室、车身电气技术实验实训室和汽车整车销售实训室等,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人民币。这些设备绝大多数是2007年以后添置的,技术水平和先进性足以满足汽修教学,在数量上也符合汽修学生实习的需要,是我们开展教改活动最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制定

德国在总结研究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的概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首先要从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学习领域,形成教学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再通过“职业行为导向”组织教学,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考核评价要用企业员工工作过程完成任务的标准考核。

我校参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大纲》学习领域划分思路,深入维修企业调研访谈,到广州、浙江等地的职业学校考查学习;制定“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制定出汽车相关专业的13个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解决汽车专业教什么,怎么评价考核的问题。这13个课程标准是:《发动机机械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认识课程标准》、《汽车维护保养课程标准》、《发动机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电源系、启动系、点火系)课程标准》、《车身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灯光照明、仪表、车身电器)课程标准》、《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悬架转向制动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标准》、《汽车常见小修作业课程标准》、《汽车美容课程标准》、《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标准》、《汽车保险理赔课程标准》。

三、教材的建设与开发

德国双元制模式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010年开始,我校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需要相应的配套教材。然而市场上没有完全适合我们学校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教材。于是我们聘请德国专家及国内行业专家组织我校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情况自编讲义,逐渐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校本教材。我校还组织汽修专业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先后外研出版社出版发行《汽车维护保养》、《汽车电器维修》和《汽车运行材料》等教材。这些教材具有模块式组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科学、实用,是我们学校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学校的壮大,我校现有汽修专业正式教师33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25人,高级技师6人,技师19人,高级工8人。在这些教师中,有正规大学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有企业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骨干。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企业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维修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较弱。为此我们将大学生与从企业来的技术骨干进行有机的结合,彼此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开展教学教改的能力,满足“双元制”教学“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1.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对教师进行汽车维护作业的规范操作和发动机电控系统、底盘系统、灯光信号系统等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的作业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独立规范操作、维护作业且能识别、排除汽车常见故障。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以后,对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进行再创造;用亲身经历的案例组织教学,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2.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备课、编写教案是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案,要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定位,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基础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过程,其次要清楚教学内容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在后续课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再次制定具体、可检查的教学目标,最后还要考虑考查评价方法,如何判断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我校组织教改教研活动,狠抓典型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通过说课这一教学手段展示交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使所有老师逐渐熟悉在新的教学标准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进行多种渠道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校抓住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利用国家教委德国双元制培训项目及我校国际合作教学项目,输送教师到德国、加拿大、新加坡进修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设备企业与大学合办的专项技术师资培训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还将老师送到企业内部参加企业生产维修实践,聘请企业专家担当技术指导顾问,举办多种教研教改培训班等。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各项技能都有所提高。

五、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组织教学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开展了关于“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和咨询人,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所谓“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职业能力,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把观察、思维、决策,以及肢体活动都调动起来,有兴趣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然而要使学生行动起来,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具体包含: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体现就是教学教案。一个合格的教案主要涉及学生基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节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都要考虑,老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设计意图是什么,要学生认识什么、说出什么、体会什么、感知什么、感悟什么、记住什么、应用什么,等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学习过程的策划者、保障者和主持人,坚决不能成为播音员、灌输者。

六、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我校与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京福田、北汽新能源、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我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企业派技术专家担当指导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内完成部分课程之外,还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做到教室与车间相融,教师与师父相融,真正实现双元制的教学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结语

我们虽然已取得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开端,但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还很遥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正日新月异地涌现。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远未结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篇9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49-01

工程建设,需要电力电路进行照明和供电,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但是正是因为这样重要的作用,也使得电力电路线路的维护和安全保障成为了重中之重。电路维护需要建立健全的维护机制和责任感很强的维护人员,监理工程师是负责工程质量的重要成员,也是其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因此,健全的维护机制和妥善的监理人员安排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电路安全部维护的主要因素。

1 工程建设中的电路线路安全问题分析

工程建设离不开供电系统,电力供电系统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通过被称为电路系统。电路系统的主要作用在于照明和供电,这样的两大功能也成为了工程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电力资源最大的缺陷就是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电力电路的布线方式很多,采用合理的布线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危险的发展,防止出现漏电或者是火灾的隐患。那么,在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过程中,电路存在哪些比较危险的安全隐患呢?

首先,电路线路的布置直接影响着用电安全。众所周知,工程建设离不开用电。电力供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除了正常的照明作用,供电系统提供用电设备大量的电力资源,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但是电路的布置就成为了一项重要难题,不只是因为电路布置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根据,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安全因素。电线的走位以及高度和密度都需要进行详尽的分析,最终确定布置线路。

其次,电路线路的使用周期问题。工程建设中,用电量是非常大的。使用的电线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容易出现老化的现象。绝缘层的老化是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由于供电系统的电压都比较高,一旦发生意外触摸或者是外界环境允许的情况,就会出现火灾隐患,甚至对人身造成电击危害。

最后,工程施工过程中,易造成触电现象。工程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工作中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忽视潜在的一些危险问题。电路暴露的地方,容易造成意外触电,给施工人员带来重大伤害。

因此,工程建设中的电路安全问题应该得到加倍的重视,并能够给予制定一定的维护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

2 工程建设中的电路安全维护与监理

经过细致分析,可以明确得出工程建设中电路安全的重要性。良好的维护手段,能够减少因为电路问题造成的伤害,并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该着重从电路的维护和监理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真正有效降低电路意外的发生和伤害率。

2.1 工程建设中的电路安全维护

工程建设中,应该拥有这样一个团队—— 电力电路维护团队。在工程施工期间,能够定期对电路线路进行检查与维护。维护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具体的执行最好能够通过方案制定的形式,成为书面的规定,要求维修团队定期进行维修。具体的维护方法与手段如下。

第一,线路的故障维修。用电的作用还是能够供电和照明,排除安全因素去考虑,可以归纳为正常供电。如果在工程进行中,电路出现故障,而无法继续施工的时候,就需要工程队伍中的电力维修团队进行应急或者是紧急维修,从而保证正常的工程建设。这样的维修方式一般采取应急维修,检查是否出现保险丝熔断或者是电路电线断裂或者是发生老化等。如果出现类似情况,要进行应急修补工作,从而保证电路的安全运行。

第二,电路线路的安全维护。与应急维修不相同的是,电路线路的安全维护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维护。例如,检查工作需要细致入微,检查人员需要对每一个电路连线的节点进行检查,确保节点处不存在过压现象。此外,对于绝缘层的检查更加重要。一定要避免因为电线暴露出现漏电现象而造成触电的发生。

第三,电路线路的维修。检查工作的后续工作是要进行必要合理的维修。电路维修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考虑,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因此,电路的维修需要以安全为第一要素,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绝对安全。维修要及时、有效,不能拖延,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2 工程建设中的电路监理

监理工程师一般是负责监督工程质量,从而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那么,对于工程建设中的电路安全,同样需要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工作,以此作为电路安全的基本保障。从理论意义分析,工程建设中的电路监理有点类似于电路维护中的检查工作。而实际上,监理工作并不是只是检查的单一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监理负责检查工作后的完善工作。安排负责人,执行和妥善解决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却非常重要。检查问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需要怎样做到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实际工作中的监理工程师很少真正地去做基础的检查工作,对于电路安全的监理而言,在维护过程中发现了安全隐患。监理工程师更多的是需要监督施工队伍,及早解决出现的隐患,将危险发生降到最低,这才是电路监理的重点工作。因此,工程建设中的电路监理需要从人员管理入手,掌握最快的检查信息,从而加大工作效率,实现安全施工,安全工程建设。

3 结语

工程建设中,供电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用电过程中,总会出现用电的安全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许多麻烦。加强用电安全,进行必要的电路安全维护和监理,是保证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工程建设中,要具备两个基本团队。第一是维护团队,对于用电线路的检查和维修都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并充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是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同时也可以对电路安全进行监督与管理,涉及到的安全问题要及早解决,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篇10

1 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标准要求

从网络生命周期的视角,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兼顾建设的科学性、材料与仪器的性价比、网络运行稳定性、网络使用便利性等标准要求,具体内容为:

(1)工程建设科学性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当中,要注意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不仅仅是保证网络工程场所和场地的距离问题,同时还有关于长距离的信号发送和外界信号干扰源的消除,有必要采用多功能监控手段和运用多种手段,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估。

(2)材料与仪器性价比要求。原则上材料与仪器性能水平越高,不仅能够节省更多费用,还可以提高材料与仪器使用的周期,有利于后期维护费用的控制,而且大大加强了系统维护的稳定性,譬如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3)运用稳定性要求。计算机网络工程建成后,需要强化运用方面的稳定性尤其是监督问题,笔者通过随机调查,了解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对网络安全起到良好的决定作用,同时能够确保系统畅通。

(4)网络使用便利性要求。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便利性,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考察的标准之一,要求我们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应用和保护网络工程,这就是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提高网络的使用程度,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使用功能,方便用户对系统工作稳定性的控制。

2 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对网络生命周期的保证为建设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基本要素的了解,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1 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要素

计算机网络建设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元素,分别为人文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

(1)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另外还需要在不同法律条件约束下进行技术改革。笔者认为,没有一定理念和制度支撑,体现不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规范与秩序,另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相关法律的认识,提高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2)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时所提供的相关互联网服务。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皆为重要的网络硬件环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巩固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

(3)软件环境。以不同媒介存储和记录信息,通过提供不同功能的计算机网络软件,为计算机网络建设奠定基础。换个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程度,关系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性与否。

2.2 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技术支持

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包括正交幅度调制、虚拟局域网、解调器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正交幅度调制技术支持。该技术是幅移键控法和路由器秘钥结合的综合性调制技术,针对不同振幅强度的载波,能够在同一时间点调节相位偏移量,使得处于波动状态的载波信号,表现得更具逻辑性。

(2)虚拟局域网,亦称之为VLAN。这是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相比于最多只能提供2个进行数据互相传送接口的交换平台,虚拟局域网大大扩展了网络交换的辐射范围,这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整体效益和管理便利性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进步表现。

(3)解调器。即根据载波的物理特性,将载波转变成为原始数据,并从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完成载波物理特性的调制。

2.3 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点

网络生命周期要求计算机网络建设时,选定好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同时兼顾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

(1)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选定。创建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时,一般采用几个不同的结构管理模式,以体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层、交换层、汇聚层、接入层等功能结构。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与网络设备、技术等具有直接关系,譬如为了网络布线的方便而应用总线模式的网络拓扑结构,而为了增加局域网节点,而采用星型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集线器的成本。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水平的提高,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复杂性也将越来越大,由此我们需要着手研发混合型的拓扑结构。

(2)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四个方面的管理风险。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营造计算机网络使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以此控制主客观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例如雷电高发区的防雷击措施、关键服务器的冗余备份、网管人员的教育等,另外防止病毒、黑客、地址混乱、泄密等方面,可采用防火墙与病毒防御系统结合的方案,尽量保证计算机内网和外网运行的安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生命周期为理论指导,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采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指导,工程的施工和最终测试工作的调试,都需要在明确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网络生命周期的保证为建设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建设基本要素的了解,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网络生命周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采用正交幅度调制、虚拟局域网、解调器等技术和创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以体现核心层、交换层、汇聚层、接入层这些结构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高莎莎.浅谈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3(01):21.

[2]陈阳,雍岐东,陆思锡等.基于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延长策略[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04):86-90.

[3]何斌,李刚.基于网络生命周期的节能非均匀分簇路由算法[J].机电一体化,2013(01):34-36.

[4]程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及选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60.

篇11

作者简介:吴江贤(1973-),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实验师。(江苏 江阴 214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53-02

高职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总体需求,立足于职业素养人才培养。面对苏南机电类企业市场需求导向,树立服务意识,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加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积极探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案,推动高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一、苏南企业经济模式现状与展望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实力最强区域,也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加快推进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对整个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苏南模式中,外资、民资、国资三足鼎立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世界500强公司超过一半以上在苏锡常落户,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全国百强民营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苏南企业成集团化趋势,正处在二次创业、二次创新的加速时期。如“江阴板块”现象,张家港“规模企业”异军突起,常熟“中国名牌”盛行,昆山“台资企业群”等。向新兴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软件、现代纺织、生物医药、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形成总部经济和高新区聚集型经济模式。

二、苏南机电类企业对高职生需求情况分析

经过走访和调查研究,苏南机电类企业更看重大学生们的品德,越来越多的苏南机电类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视。调研中,苏南机电类企业认为:高职生的敬业精神与合作态度尤为重要。敬业精神意味着能不能把工作做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任何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及时地修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高质量,产品有质量。既吃苦耐劳,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合作态度意味着工作的成败因素,也就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工作中要负责任,以厂为家,把企业产品的质量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并以积极自信的态度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同事之间能乐于助人、相互欣赏、取长补短、上行下效,相互间能够形成合力作用。

苏南机电类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为满意,毕业生对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对缺乏。苏南机电类企业以装备精良的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保障,缺的是高素质人才,往往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习惯等职业素养上会出问题,对本企业的技术等缺乏保密措施,特别是跳槽现象普遍,企业花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人才,一夜之间到了其他企业,这就必然对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江阴华西村选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詹小平深有感触:来到华西,只要品德好、有能力、有技术、有才干就会特别受重视。

另外,在走访中还发现,由于机电类企业的经营业务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理想追求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要求高职生要具备一定宽阔的知识面,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能够求新求变,有学习力,以适应公司的新变化新需要。

三、苏南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1.整合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教学环境

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纳入高职教育系统工程,一方面让学生认清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学院加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课程中提供职业素养指导思想与内容,配合企业和社会人文资源等。

围绕具体岗位要求展开职业活动,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理念渗透到教学与管理之中,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学环境构建结合机电类企业需求,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课程计划中,核心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依据职业标准,构建教学方案,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按照企业生产一线现场管理要求主动培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觉形成企业行为规范,在做中学,学中情感体验,既要学会负责,又会在做中学习体验,也就是在常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学生对机电控制类企业生产规范的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和职业素养。

2.营造职业环境,加强职业管理意识

营造职业环境,通过技能实践训练及与企业的“虚拟对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在调研苏南企业的基础上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制订出相应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例如:09届机电班学生到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内部虚拟职位对接,落实职位发展通道问题,解决培养岗位接班人问题,解决岗位有竞争、有挑战的问题,通过企业直接参与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依靠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职业岗位特点融入到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

把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间接融合到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去,结合具体机电控制类工作任务进行培养,结合具体情境模式把职业素养培养具体化。例如与江阴新基电子有限公司方面开发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讲座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机电类行业专家和创业成功者奋斗历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技术成长经历,让学生在讲座中既获得专业技能知识,又得到思想启发,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探索求新的职业情感。

加强职业管理意识、提高职业素质还需要通过建构实际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来完成,例如,江阴学院成立青年企业家沙龙,沙龙“以凝聚真诚,启迪智慧、整合资源、共致成功”为宗旨,定期举办青年企业家论坛、管理者沙龙、主题沙龙、行业沙龙等,不断增进学生和新一代青年企业家之间的管理意识交流和沟通。通过建构职业情境模式来引入企业管理基本要素,从而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开发齐头并进的效果。

3.突出隐性素养,拓宽人才素养途径

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技能与技术等外显素质外,还包括工作理念、情感态度等内隐素质。应通过教育、实践、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校内外结合,内外因共鸣,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根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高职人才培养特征,可以依靠企业把课程考核内容和技能培养等上升为职业技术鉴定。需要用企业的考核管理制度来监控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文化与技术,熟悉行业与专业接轨情况和技术动态。强调在学生管理中贯彻“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要求新学期继续利用主题班会、思政课、各项社团文化活动等载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有德人才。

通过岗位能力过程,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如将实验室建成生产型基地,将职业工作流程环境与企业岗位对接。以开放性课题为载体拓展学生素质技能训练,配合开发性实验项目训练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等,不断从实际出发对接职业要求。积极围绕机电类专业开展生产活动,营造职业素养培养氛围。将项目化创新实训团队与课外兴趣小组结合,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性活动与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结合,在完成高职生的自我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每年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开设励志讲座机制等,例如请机电毕业生成凯健、庄晓勇等讲授成功创业专题讲座,他们都已经成功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员工数达到了50人,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让新生入学就感受到教育成功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心,扩宽职业视野。

4.融入企业文化,建立校企联动机制

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的内核,那就是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元素渗透融入到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体系中,针对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例如,我们在与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接中,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渗透企业文化元素教育。毕业的学生到该企业就职后将致力于研究技能的提升,IC高端封装技术的开发,扩大现有产品线与制程能力。该公司要求员工团结和睦、诚实守信、坚持发展、尊崇创新、严谨守纪、志同道合。积极推行“和睦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学院文化里有长电科技长廊、长电科技路、长电科技冠名班级等等,企业文化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文化对接,教学渗透,不断浸润学生头脑思维,将企业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境界中。

校企联动机制就是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联动和协调合作的机制。和苏南企业群之间建立信息互通和网络平台。信息的互通确保沟通交流顺畅,包括市场就业信用人信息以及技术的创新信息和人才结构信息。网络平台实时公布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重要改革与发展信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载体,进行人才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交流。与机电类企业开展业务工作,既要反映机电类企业战略目标对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更要体现在企业组织文化和经营理念上。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型人才,培养具有企业特征型的职业素养人才。

5.自我提升素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重视对职业思想、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养成习惯培养,发挥自身最大职业素养潜能。一方面弄清楚自身状况,正确评估自己的技能知识和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个基本的认识。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每年新生开学针对每位学生做心理测试和专业心理辅导,定期跟踪,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主动配合行业企业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和磨练机电专业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基本技巧,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以发展自我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中去。针对性地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学生通过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就业趋势和就业目标,进行自己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如机电系引导新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毕业生参加毕业创业设计大赛,并进一步通过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有步骤地深入社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未来的趋势走向和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体验就业环境、体验求职过程、体验职业生活。推动学生的发展意识理念更新,自觉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满足苏南企业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应立足苏南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需求,寻求双方利益与合作切入点。职业素养培养不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更要紧紧依靠社会资源与力量,将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活动来培养职业素养,让高职生更好地主动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真正意义上培养苏南企业需要的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王磊,宋刚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0.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