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5 12:02: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体育课是我国教学计划连续上课时间最长的课程,从小学算起到大学二年级,一般一个大学生最少要上14年的体育课,按理说大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完全能够解决自己的健身问题,但是,实践中大多数大学生“到大学毕业时,无论是体育观念,还是体育意识;无论是体育知识,还是体育能力;无论是对体育的兴趣,还是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等方面来评估,多数学生只达到令人遗憾的低水平。体质欠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视眼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1]。杨俊林等对研究生体育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研究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基础与健康素质偏差”[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从本质上实施素质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虽然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践中体育教学本身仍然存在许多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要求的做法,如不重视主体性教育,不以人为本,不重视体育方法学习和创造性培养,仅把学生当作培养的客体和运动的工具,强迫学生锻炼或训练,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倦体育课程。因此,必须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引进主体性体育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1 主体性体育

主体性体育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核心,它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结构为实践对象,通过建构学生的体育主体性,教育学生成为体育主体的一种新体育。主体性体育把教师和学生都当成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现有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内化体育文化知识技能,建构新的体育主体性。学生体育主体性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成为体育的主人,能够自己当自己的体育老师,自己指导自己的健身锻炼。只有让他们成为体育的主人,才能使他们在离开学校时不再“与体育再见”[3]。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时的本质特性,即有成为主体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主体意识包括内化的文化知识观念、价值观念和实践观念。文化知识观念使主体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是什么”;价值观念是主体“要些什么、追求些什么”;实践观念是主体计划“做些什么、怎么做”的具体方案,是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主体的意识指导主体的实践,在实践中通过运用意识的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使主体具有了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主体性不是生物进化的直接产物,“因为人的主体性总的来看不是遗传物质造成的,……人之为主体主要在于人类文化方面”[4]。如果婴儿在其成长过程中离开人类的文化环境,就不能发展成为具有主体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世界各地发现的“狼孩”、“熊孩”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为人开始逐步成为主体的,从成为人开始,人类一方面创造着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机制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新的主体力量,人类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得以发展的,人的主体性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现代人与原始人相比其本质差别就是主体性的提高,从体质方面看,现代人与原始人没有本质区别,其“形态结构已经基本上定型,变化是很微小的了”[5]。体育主体性是指人在体育方面的主体性,它包括体育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等,体育意识由体育知识观念、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实践观念组成;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意识的外化,是体育意识和肢体动作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实际操作能力。体育教学只有提高学生的体育主体性,把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知识技能,按照主体性要求和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实现体育的目的。

2 主体性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区别

主体性体育教学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是工具性体育。主体性体育教学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的体育本体价值放在首位,而传统体育教学是把人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工具,把体育的工具价值放在第一位。主体性体育教学真诚面向全体学生,它教育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保证每个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传统体育教学只重视少数有运动天才、运动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大多数不擅长竞技运动项目或运动成绩低者,不是受到歧视就是应付了事。主体性体育在教学方法论上,强调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加强体育理论和方法学习,提高体育意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然后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自主锻炼、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身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的主人。而传统体育往往把学生当作培养的客体,使其成为运动的工具,教师总爱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社会体育文化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往往采取“训兽式”的方法,强迫学生锻炼或训练。因此造成“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10几年的体育教育之后,当他们走出校门奔向社会时,却与体育再见了[6]。主体性体育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目的性、理论性和文化性的全面整体统一。在教学内容的甄别、归类、优化中,以健身为中心,从文化角度全面理解体育教学内容,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并使之结构化。以健身为中心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7],理论知识是从体育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性上认识体育的,因此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反映体育的本质,提高了运用体育的普遍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有从基本结构上掌握体育文化知识技能,才能顺利实现迁移和解决在课堂以外遇到的体育问题。

3 结 论

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已成为共识,高职高专教育因其与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对市场需求的日益趋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高专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追求功利的色彩,在培养目标上把学生工具化,旨在使学生能习得一技之长,为求职谋生作准备;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和实习实训时间,甚至为此不惜牺牲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不能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与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扭曲了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质意义。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德育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笼统式的方法,德育工作实效性较差,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则能切实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 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论体系、教育规律、解决矛盾的侧重点、评价体系和施教主体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务、研究内容和教育过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修养和历史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探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我国实施的德育是“大德育”,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提倡的是全员育人。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人文素质的高低是相互联系的,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反过来,思想道德教育调节、导向着人文素质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主要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的教育。讲道德规范如果只是几条行为准则,那就很难有说服力。当道德规范和一定的历史条件、文化现象、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就具有了生动活泼的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思想道德教育课应该吸取人文素质教育的某些内容,以充实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人文素质教育课也要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或者发掘文化艺术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在保持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各自特点的前提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有中外优秀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思想道德教育作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

此外,人文素质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先进文化指导人文素质教育,使它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以人文素质教育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化的兴趣。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的,人化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政治理论的识别能力,提高其学习历史上和现实中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同时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优秀成果的学习,也离不开社会政治的价值尺度。

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德育教育的实施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人文素质不高的民族,将会丧失民族精神。要强化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用传统人文精华强化道德教育,用人文渗透教育促进以德育人。

实施人文教育,是德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学生的思想道德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应该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两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代替。人文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素质。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则必须以人文素质做底蕴。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然科学主要是给人们工具理性,人文科学给人的是价值理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给自己塑造高尚品德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修养去提高自己。老师在课堂上课,必须要备课、备教、备学,同时还要备人文,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不仅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中也学到人文理念。

1.改革高职高专的课程结构。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低,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因此更需要进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教育。学校要改革重技能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切实结合学校的人文资源和学生的人文素质实际拟订人文教育计划,构建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人文科学知识,寓人文精神于知识传授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渗透其中的人文教育因子,结合知识、技能对学生们进行人文教育。在人文课程教育中,要摒弃冷落学生个性的做法,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精神追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营养,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加强人文学科的德育渗透。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所有学科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主要是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综合性、基础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教师要主动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收集德育的广泛素材,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努力提高教师自己的德育水平,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能够接受、乐于接受。

3.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人文氛围建设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文环境建设。硬件是指学校的设施建设,如建筑、校容校貌等。软件是指人文化的校园管理与洋溢浓厚人文气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文环境建设主要包括风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不间断地参与各种课外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着自身素质和人格修养。学生自觉地对自己加以约束,于无声处感受人文教育的召唤。

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新时期的高职高专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好人文素质教育对推进高职高专德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中锋:《试论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3.2。

篇4

【摘 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而实验则是学生在亲自观察深思、测量分析,从而通过现象找到本质并掌握住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而实验则是学生在亲自观察深思、测量分析,从而通过现象找到本质并掌握住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就谈一谈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物理实验教学为例)。

物理学是实验性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重视开展实验教学对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物理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学生可通过物理实验动手操作,对现象进行观察深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到内在物体运动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一)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一种活动。它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感知与思维总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观察不但要看,还要深思,在做物理实验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看现象,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深思,使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二)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顺利的做好一个实验,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深思、想象。譬如,高中第一册课本中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了伽利略想象的一个实验,把两个斜面对接起来,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如果没有摩擦,球将上升到原来静止时的高度。问: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直至让它成为平面,又如何?让学生根据理由展开想象。

(三)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要使实验仪器按人的指令运转,就要求学生不但要认识仪器,还要运用物理知识调节、安装仪器。所以做物理实验一来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二来可以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理由,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开了高分低能情况的发生。以前,由于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评估,动手操作实验常被师生看做是与学科教学毫不相干的工作,弃繁从简,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形成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更有害的是,这种用不科学的策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法,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误导,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电学实验中学生虽能正确描绘电路图,但到实际连接仪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由。正负极接反,滑线变阻器接成定值电阻等等,多做物理实验就可以避开以上理由的出现。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尽力体现在启发式教学上。例如可采用多种实验策略,活跃学生思维.验证玻意耳定律这个实验中,仪器极易损坏,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我们可以通过提出理由启发学生用另一种策略验证。如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用水银封闭一定质量气体。不断旋转变化它与水平线间角度,找几个状态来验证。这样不但节约资源,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可培养学生发现理由和处理理由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理由,使实验不能成功或出现很大误差。这就需要学生找出失败的理由,排除一切故障。如电路连好不通,则首先检查连线是否正确,然后检查是否接触不良、螺丝是否有松动等。

二、活跃学生思维,教会学生研究理由的策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科学推理和实验验证,小到纳米技术,大到太空飞船等。面对当今世界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便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定趋势。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重大转变,促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一改过去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播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习如何自己通过实验、实践等去创造知识.要求有科学的态度,还要有创新和怀疑精神。要求有事业心,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进取心、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在实验中要注重学生研究理由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态度。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观察、查阅资料、大胆设想和科学的推理论证,提高了学习热情,热爱科学的情操逐渐滋生。这是一个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实验则是感性知识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通过积极的深思、认真的分析,活跃了思维,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物理实验中渗透的其他教育

篇5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格局,一直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几年来,我们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努力与尝试,但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基于新世纪对艺术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着极其特殊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深刻主题。

一、当前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在扩大和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强调“科技与艺术结合”。信息的普及化、思想的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复杂。把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素质教育,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优化民族整体素质的上策。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的缺失,艺术院校连年扩招等原因,考生艺术潜质与文化素质差异较大。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些教师不以教学为主业、不以学生为本,而是忙于寻找科研经费项目、追求晋升职称的论文数量等,缺少对前沿资讯及社会对专业技能需求的了解,没有把社会上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教育中功利主义在现实中有相当的表现。其次,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据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有些学生对未来盲目,无人生目标,爱心及社会责任感缺失;他们认为上学只为拿到文凭,在校期间并不重视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及文化课学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专业设置之局限,使社会实践技能缺乏,更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艺术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现象,艺术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市场供需相结合;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

二、探索与艺术高校相适宜的素质教育对策

面对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深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对策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艺术教育教学是一门宽交叉、综合性的学科,教师除授业、传道、解惑外,自身全面的综合素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即所谓的“学为人知,行为师范”。由于艺术类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使教师背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去进修学习,扩展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专业素质。学院应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安排教师的进修学习与深造,扩展专业视野。教师更应走出去,了解艺术专业最前沿的资讯,把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类的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忌教条主义),探求规律,主动、智能地驾驭教学动态;深刻领悟学科的教学原理,增加教学责任感及教学技巧,使学生明白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加强,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就更需要淡泊名利、以教学为主体,不断地加强自身综合修养、增加人格魅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实施及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转贴于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生能否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关键是他们能否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而仅有科技知识,没有综合素养,将会失去一种人文精神。在现实中,高技术与低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体现得已经很明显。如某些掌握了高技术、技能的人,因为素质单一和道德缺乏,变成了“科学奴隶”或者成为仅有IQ却没有EQ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遗憾。目前,各地高校都把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日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对于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等方面整体素质的系统培养,构建他们作品的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应鼓励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及互助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及塑造纯洁的灵魂。启迪学生学习爱人如己,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及人生理想,建立高尚的思想情操。这种引导式教育,会让同学学会关心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可能减少或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重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备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全面塑造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再者,也要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并以充满生机活力、健康的寝室文化缔结深厚友谊与互助关系,建立和谐的校风、学风,(转第69页)(接第33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逐渐得到培养。如:优美的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是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管理,美化校园整体的环境,营造温馨静谧、适合科研的学术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与定期检查;其次,精心组织策划育人专栏,提供学习、就业、实践等有益信息,美化校园气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力度,使网络成为深化、促进学习的力量。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搞好各级各类的有奖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序的管理,营造幽雅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的人才开放型格局,就业虽然存在着专业竞争,但个人的综合能力及品德素质永远是成功的路径。“作为艺术高校来讲,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化。”艺术教育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应从事实出发,总结以往的失误和教训,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并实施与社会发展需要想适应的教学规律。目前,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致使部分学生面对社会感到力不从心、社会沟通能力欠缺,缺少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入,艺术高校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必要的艺术实践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拓展视野、零距离接触设计行业,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亲自去熟悉和了解设计、印刷、传播的整个流程,了解产品生产环节及功能。加深对设计的理解。通过实习,把握技术应用与标准,通过与社会资深设计师交流,培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定量完成规定的实践项目。因此,艺术理论与实践准确衔接,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工作历练、积累了工作经验,更多地掌握了实践技能。这会让他们摆脱对未来职业的盲目,对他们个人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结语

当然,对实施素质教育对策的探索与改革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这需要有面向未来的胸怀、勇气和改革力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形式主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必须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营造和谐、优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创造力较强、应用型的艺术人才,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篇6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篇7

二、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抓好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导处工作的核心,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就是抓好新课程改革。自xx年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导处就把推进新课程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从老师的培训到理念更新,从课堂教学的形式到评价体系的变革,从教学研究到成长档案,从艺术课的教学到兴趣活动的开展,每一步都是围绕素质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目前,我校学生各年级各班开设的兴趣小组有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有专人负责、有活动的内容,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在县级开展的第二、三届科技艺术节活动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活动中,只要我能够参与的,我都积极参与,撰写文章,参与评价等等。为同学们做好表率,同时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

三、以细化常规教学管理为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常规管理是教务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学风教风的保障。因此,教导处协同团委会,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管理能力,成立学生会,对日常的考勤、卫生、安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工作参与组织与检查。同时,教导处还实施全员班主任制,发动教师职工全员参与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认真组织每一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及教案作业检查,组织老师进行专题性教研,发动老师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或教育叙事故事及教学设计,利用网络技术,培养老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及创新教学手段。总之,从学生管理到老师的教学管理,从学生的活动开展到老师的教学研究,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导处关注到每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的细节,创造有利于教学发展的环境,把常规工作常规化细微化。

四、以农远工程的应用为手段,推进农村教学现代化。农村中学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不通,经济不发达,教学手段上与城市中学有极大的差距,老师的视野和学习的途径都较窄,是我们教学落后的重要因素。现在,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我们有了两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条件改变了,关键就是应用与管理。教导处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积极推动学校建立校园宽带网络,组织老师学习计算机技术,利用我校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大部分老师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并学会制作课件和上多媒体课。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几乎节节都有教师使用。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老师的视野开阔了,学习的途径拓宽了。去年,我校的宋中强老师在参加xx市首届教坛新星评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我校首个市级教坛新星;11月份,我参加全国万名班主任培训,充分利用我的计算机优势,认真学习,在结业时,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学员。这些都说明农村教学手段落后的时代过去了,只要我们勤于学习,甘于奉献,我们一定可以赶上城市中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8

1 转变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现在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在观念、方法、手段上还没有足够准备,相当然地把本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质问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对此,枣强中学深刻认识到: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上。

2 健全组织、抓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该是全员参加的“合唱”。枣强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一专门负责辅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组织了一支学校领导、科研人员、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医在内的90多人的心理辅导队伍。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抓好队伍建设。

在广大教师内开展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印发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经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各级培训,在几年中,我校邀请河北师大教授刘茗、山西教育科研所主任张载曦、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中心教授罗江、华中师大心理教授尹邓安、石家庄市德育处处长曲连坤等来我校做精彩报告;同时,我校又组织30多人次到北京、武汉、石家庄、承德、衡水等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发现好的典型马上召开现场会推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学校购进大量的心理教育图书、资料、录像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

3 形式多样的对策,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利用教学课堂主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绿色课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课前设计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教法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要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二是课堂组织环节。要优化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三是师生交往环节。教师的言谈举止包含心理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对学生要求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不要挖苦、讽刺。强化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用爱心抚慰学生心灵,这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2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教育原理,面向全体,系统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并把许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律委员会处理,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影响,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抓好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功能。近几年,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地图两个景点。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我校书写了“为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校训。在校园醒目地段,设置着爱国名人的名言警句。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倡导团结、勤奋、严谨、竞先的优良校风,树立敬业、爱业、求真、创新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厚德、笃学的学风。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情

学校每年组织大型的三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要求全员参与,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的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得以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发挥创造才能,增长实践能力。每学年新生入学组织为期10天的军训,安排国防知识报告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每学期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剪纸、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展现学生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开展“我爱我家”、“走好青春第一步”、“认识自我”等主题班会。举办成人仪式,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形象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讲话主题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增强了学生奋进、爱国、自律意识。建立了枣中广播站,创办了《枣中生活》、《班级参考》、《阳光驿站》等校报校刊,开辟了校园板报、橱窗,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授学生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促进学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我校在高一、二年级设置每周一课时的心理活动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按省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

4 阶段性成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平等、尊重、沟通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绿色课堂成为学校的一大亮丽风景。

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工作,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耐挫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篇9

笔者通过与校长、音乐教师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着“难、迟、慢”的现象,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学校重视程度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学校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以及上级部门的非学历培训丰富多样。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培训更多的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通识培训”,专业培训方面较多指向语、数、英等学科,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在问卷调查中,有80.9%的农村音乐教师认为和语、数、英学科相比音乐教师地位存在着差异。多数教师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矛盾在于:学校领导重视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而在访谈中,多数校长认为,音乐学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编制偏紧,音乐教师人数偏少,只好请其他学科老师兼课。实行绩效工资后,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也只能与语、数、英学科有所差距。甚至有个别校长反馈,学校在近二十年间,先后进了六七位音乐教师,但每次都经过两三年培养后就“另择高枝”,考到市区的学校去了。音乐教师的频频流失让校长感慨万分。所以,农村学校在思想认识上是重视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培养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有效做方法和合理机制。

2 教师自身认识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音乐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在学校中是比较弱势的,但在教师对自身发展现状满意度调查中反映,57.1%的教师对自己当前工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这似乎形成了矛盾。究其原因,一来说明“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观念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从而影响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他们对存在的学科差异比较理解和接受。二来,正因为这样,音乐教师相比考试学科教师来说,成绩相对隐性,这也有可能造成音乐教师相对工作压力较小,较安于现状。

3 学科组的建制

目前,学校对于学科组的建制大多是分学科的,同一学科的教师在组内通过交流学习、同伴互助等方式共同成长。但是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而言,一两位教师难以成立一个教研组,学校的做法往往是将音乐、美术、体育、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合并成一个教研组,教研组也同样制订计划,开展活动。但由于缺乏同学科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普遍感觉较茫然,不知道自己这样上课是否得法?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差别大,对于共性的问题还可商榷,但对于专业性方面的问题,则缺乏共同的研讨话题,如体育教师听了音乐课,不知道该如何从音乐课角度来评价课堂,听课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开课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建议和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见,学科组的建制也存在着—定的制约性。

二、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之切”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多选题引起了笔者注意:您认为最有利于专业成长的方式是什么?通过调查,教师们认为最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方式,按百分比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外出观摩、专家引领、课堂实践、业务进修、集中培训、理论学习、自我反思、校本培训、同伴互助、课题研究。

最后三项是校本培训、同伴互助和课题研究。在一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在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身上却受到冷落,这正体现了笔者说到的三个层面的原因——学校重视程度较少、教师自身认识不足和学科内人数少。尽管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有着一定的制约,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知识的补充,是关注度很高的两个话题。可见,广大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是迫切希望自身能够得到专业成长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行动”和“引领”则是关键。

1 营造良好氛围,让“随意成长”转化至“引领成长”

2011版课标提出: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小学应明确音乐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为音乐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问卷反馈中,66.6%的音乐教师觉得学校在其专业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或“不太大”,85.7%的音乐教师觉得学校提供的教研学习机会不多。可见,学校的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应成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应加强教师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途径,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而营造良好氛围,改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教学管理,通过课例分析、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实现专业引领。学校要在高度重视考试学科教师培养的同时,同样重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给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学科的重视,也让青年教师们摆脱“随意成长”的随机性,从而走到“引领成长”的道路上来。

2 激活专业情感,让“要我成长”提升为“我要成长”

在对“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教育反思态度”的调查中,主动进行教育反思和撰写教育日记的只占19%,主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只占42.8%。可见,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不强,我们所要做的是激活他们的专业情感。

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教师的一个教学行为能透视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青年教师还沉睡在“本我”中、没有唤醒“自我”、更不能实现“超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刻理解。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变得积极而主动。对于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来说,更需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领会“素质教育”的真正要义。要认识到学科没有主副之分,每一学科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向书本学习,向问题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在研究中学习,让教学变成研究,倡导教育过程“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论文化”,从而激活自身的专业情感,将被动的“要我成长”提升到主动的“我要成长”的道路上来。

3 建设成长联盟,让“个体成长”深入到“共同成长”

调查显示,多数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认为,阻碍其专业成长的因素是“小学科教师少,形成教研氛围难”。的确,农村学校音乐学科教师少,缺少团队合作和专业引领,他们的成长需要挖掘多种资源,建设成长联盟,使“个体成长”深入到“共同成长”。

成长联盟是指由青年教师及专家、名师、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青年教师在这一共同学习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学生学习需要的目标。帕克·帕默尔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跨学科成长联盟——相对而言,语数英等考试学科的群体研究氛围、相应措施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学校可以成立跨学科成长联盟,让校内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上课教师事先把本课所研究的重点问题提供给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并观察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是怎样实施和生成的。因为学科教育之间也有相通之处,不少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带有普遍性,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交流和探讨,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同学科成长联盟——以教学片为单位,由几个村镇小学同学科教师组成成长联盟,这些教师有着相似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经历,活动开展起来更易于提高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常熟市为例,由教育局牵头建立了教学协作区,全市范围内以四所市区学校为龙头学校,划分片区,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活动,由市级骨干教师到协作区农村学校去上示范课、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到市区学校交流学习,通过同学科成长联盟带动农村学校共同教研,共同提高。

篇10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篇11

一、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二、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

观念之2: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

三、新的教育观念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

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3、音乐素质教育应走普及之路。

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专业培训教育,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及音乐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二、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大学生非常渴望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渴望艺术的陶冶,渴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又善于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