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篇1

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正成为钢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钢铁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虽然在2012年我过GDP占世界GDP的11.47%,但是我国在重要的资源消耗上占世界的比重也很高,钢铁占比将近30%。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严重,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增加,支撑条件全面紧张,行业集中度没有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钢铁行业的平均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钢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1],是我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要求。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利用、循环、再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照能量流动规律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流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点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这就需要钢铁工业的强力支持。这就使得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出现短缺,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意识也有所提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尤为迫切。这也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发展钢铁业的循环经济是钢铁工业的唯一出路。

3.钢铁业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钢铁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它是按照将铁矿石、煤、合金、水、电、空气等自然资源和能源,通过不同的工序连续作业、协同运行的生产流程来工作的,最后才形成钢铁产品和相关的副产品,用作生活或者生产资料。在钢铁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钢铁业有以下特点[2]:(1)生产工序多、工艺复杂。钢铁产业是以天然的资源为最初原料的过程工业,从初始原料到最后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需要经过若干道生产工序和复杂的工业才能完成。(2)生产规模和物流的吞吐量大、资金密集。为了获得大规模的效益,钢铁工业的生产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趋势下积极推进并购重组。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4家年产量两千万吨的企业和2家年产量三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这6家钢铁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92%。实现现代化的工厂基本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无论是在技术改造、新增产能,还是在扩张、收购上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流。

4.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深刻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是整个钢铁产业成功地探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有12.96%的干部不知道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为此,要深刻把握和理解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一核心进行宣传,可利用标语、横幅、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以使每个人都明白,每个人都行动。

4.1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促进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想落到实处的具体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依靠各种新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调查显示有75%的职工认为应该加强制定循环经济法,根据国外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利用法规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法,并且规范和引导企业科学合理的发展循环经济。

4.2 合理调控钢铁工业生产规模

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合理的规模是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建成的钢铁工业、正在建的钢铁工业和拟定要建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控制低水平的盲目扩张。综合考虑我国的能源供应、资源承受力等因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定位还是应该先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为主,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4.3 实施技术改造升级

实施技术的改造升级,可以为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设备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准备。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淘汰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设备,应该引进新的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例如,在转炉炼钢煤气回收利用和除尘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干式煤气净化回收技术装备,改变传统的湿法煤气净化技术[3],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环保的目的。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大资源的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品的深度开发。

4.4 加强技术创新

社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创新,加强技术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新条件、探讨新路子是钢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对今后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1.2%的员工认为应该加强技术的创新,其中又有60.31%的员工认为加强技术创新是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钢铁工业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持续的创新,为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产业建筑有力的保障。

4.5 提高钢材使用效率

提高钢材使用效率是钢铁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

第一是从减量途径利用钢材,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开发应用各种耐腐蚀钢材,延长钢材寿命。第一要从循环的途径利用钢材,主要是发展用于建筑的钢结构钢材,使钢材在利用后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对与减轻环境压力、缓解资源紧缺、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的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并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在我国各大型钢铁企业中兴起,中国的钢铁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的责任和义务正在得到践行,并正在努力把钢铁企业建设成为21世纪循环经济的楷模,笔者希望在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发展钢铁循环经济的途径能对大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岭,张群,张若生.循环经济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15).

篇2

一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3

传统线形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理智选择。但这决不是说一夜之间循环经济就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的变革,因此,必须要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但是发展循环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第二,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不完善

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制度安排上的缺位。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演进的,制度变迁包括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些经济政策在实施上反而在引导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行业过度竞争,为抵御恶性竞争,防止假冒伪劣,使许多企业过度包装其产品,甚至使用一次性包装。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却不等同。在两者的关系中,学者们各持观点。在《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王志宏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在《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一文中李大全认为: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得以体现。还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即研究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所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

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滞后,许多重点行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单位产品耗水、耗能大,原料产出率、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率都很低,这种粗放型生产工艺不仅大量消耗资源,且排出大量废弃物,在末端治理时需要更大投入。这些问题都是现有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等6类技术构成。此外,还有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系统优化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但是,目前,在这些技术方面,中国可利用的现成技术并不多。中国需要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专家对此形成了共识,与国外废弃物利用技术先进公司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基于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介绍德、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和成功经验,使人们树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生活中反对铺张奢侈。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分类收集,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二)完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单一决策模式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建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建立城市各个中心部门的综合决策与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综合决策程序,明确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协调政府各级部门在实施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综合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的管理工作,建立循环经济的定量考核制度,城市核心部门对下属各级行政首长实行规划实施相关的定量考核制度,根据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标准,组织制定、调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并将此作为衡量行政首长政绩的主要表现。

(三)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首先,加紧制订循环经济基本法。这部法律应当规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导向,为制定循环经济政策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制定专项法奠定基础。第三,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第四,规定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原则等。其次,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一些原则性规定已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必要对《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将从源头预防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其中。不仅可以起到政策宣传作用,也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对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4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是指主要以特定或相关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相应生产部门或产业成为该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经济区域。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长期以来,山西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如何摆脱困境,改变山西省相对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山西省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的需要

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4年,仅山西省重点煤矿已经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十七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停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年~2020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6,640万吨/年,需安置转产职工124,689人;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将会减少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年;乡镇煤矿近1/2的矿井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需要

据2005年7月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山西省煤矿采空区面积已达5,000km2,由此引发的严重地质灾害已涉及1,900个自然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输入端、生产过程、输出端全方位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才有可能缓解山西省生态环境压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一是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二是低产出、低效益;三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而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循环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尽可能地少产生废弃物。可见,循环经济正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扬弃,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重点发展能源、不锈钢、新型材料、旅游等优势产业。较之于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山西省应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一)山西省已初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政策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措施和要求。为了使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免税政策落到实处,还制定了《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和《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的测定办法》作为地方性标准实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全局,嵌入各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作为制定本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

(二)山西省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难以推行。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煤炭价格上涨,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山西省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投资入股和贷款贴息的办法,运用1.2亿元的省筹调产资金,调动了84亿元的社会闲散资金和银行贷款,实施了一批国家、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2001年,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投入资金6,000万元,省政府投入1,000万元,到2003年年底其核心技术费托合成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工艺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四次运转共计3,500多个小时,积累的经验已为今后建立示范工厂奠定了基础。有合理的政策、法规的支撑,技术创新的倾斜政策,加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日臻成熟。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效突出的有交城县工业园区、孝义市工业园区、大同塔山工业园区等。从目前状况看,这些试点和先进单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循环经济为山西省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过分依赖资源的现状,使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良性互动之中

山西省经济被动适应煤炭市场行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限,整体经济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和空间,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全国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速度回落期,山西省的经济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必须深入挖掘现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用完善的政策、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篇5

一、引言

贵州省是资源大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资源加工的依赖性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形不会改变。贵州省煤炭资源、磷矿资源丰富,煤化工及磷化工企业众多。煤化工及磷化工为贵州省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重、资源浪费多等问题。循环经济是解决煤化工及磷化工产业带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兼顾各利益主体良好发展。

二、循环经济工业园内博弈主体及其立场

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基于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影响多方利益,主要包括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三个利益主体的出发点不同决定了其做出决策及决策变化的不同。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是主要的污染源,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利益活得者和发展投资者。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任何时候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发展的“守夜人”,但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仅仅担任“守夜人”的职责。政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考虑生态环境效益、社会影响、公众态度、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动力等问题。总之,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在三方利益主体中,公众的社会影响力最大。而且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公众是坚决拥护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主体。但是由于公众既不拥有行政权力,也不具备经济权力,因此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集范围很小。

三、循环经济工业园内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3.1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信息完全透明和公平,政府不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和调节,发展循环经济完全是企业的“舞台”。而且由于是完全竞争,所有参与博弈的企业规模基本相同。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由于煤炭资源的无偿使用性和环境污染的无代价性,企业在利益最大化思想的驱使下,几乎不可能进行一次性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此时,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如下图所示:PA、PB分别是企业A、B不发展循环经济而是选择发展传统经济情况下的利润;C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需要投入的一次性成本;P0是企业A、B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的利润。由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一方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便可以借助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信息等而“搭便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立,同时使循环经济工业园自行健康运转几乎是不可能的,经济的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决定了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不可能在企业之间解决,只有通过政府来干预、调控企业行为,才能真正的促进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发展。

3.2政府干预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

循环经济的博弈引入政府干预调控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力量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另一种情况是政府考虑市场因素,权衡“值得与不值得”后,对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如果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反之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此时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矩阵如下表所示。其中P表示企业不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P0表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的利润;C表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次性投入;F表示政府对不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破坏的企业给与的惩罚额度,R表示政府为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而给与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其他奖励。M表示政府因为企业未发展循环经济而付出的环境污染治理代价。

(1)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力量与行政手段

此时,若要使政府的奖惩措施受到切实效果,那么政府的环境破坏惩罚力度(F)必须超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C),园内企业才会做出成本较低的决策,发展循环经济。而且,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还会给与一定的补贴,补贴力度会超过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次性投入成本C,园内企业会更加趋向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是,这种完全依靠政府行政权力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需要巨额财政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其实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财政负担巨大。单纯依靠这种手段只能使园内企业为获得投资成本的补贴而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促使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获得长足发展动力。而且,这时没有计算政府宏观调控的调控成本,如人力、物力等。政府的宏观调控只有在依靠行政手段和财政力量的同时,借助市场的力量,才会更好的提高贵州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热情。

政府介入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鼓励和促进后,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企业间的博弈可用以下表格演示:

(2)政府依靠行政财政、行政手段的同时借助市场力量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借助市场的力量将市场对于循环经济的产品——清洁产品的需求及态度等的发展纳入政府政策范围,更好的鼓励园内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社会公众的需求等纳入及政策决策范围,间接为社会公众参与博弈过程并做出决策提供了机会。

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建立如下:p为政府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对企业污染行为进行规制的概率,q为园内企业趋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概率。W1表示企业不进入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时的收益,此时政府的收益为W2;政府为鼓励园内企业发展煤炭资源循环经济而给与的补贴为ξ1C。其中ξ1为补贴系数,0

园区内循环经济水平最终取得的效益是总社会效益,即政府效益和企业效益总和。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的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建安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37%的日本消费者指挑选和购买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发展的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随着贵州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社会公众的逐步觉醒,社会公众对于循环经济清洁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步的增加,即k的存在会使园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逐渐增大。随着企业收益的增大,即使政府不再为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给与惩罚性罚款,也不再使用财政补贴措施鼓励园区内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企业仅仅依靠市场对于煤炭产业清洁产品如矸石砖、等的需求量的提高和自身利用产业链上游廉价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就能取得比传统经济方式更可观的收益,这时园内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达到了平衡点。在这个最理想的平衡点上,园内政府放松对园内企业的管制,园内企业自身仍旧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和热情。

3.3园区内规模不同企业之间博弈

如果园区内某企业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而另一方未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而是选择了“搭便车”的行为。那么当搭便车的企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规模基本一致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该处的“企业规模”是指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物质层级利用的生产消化规模。但是,当搭便车企业与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规模不一致时,如果发展循环经济的较大规模的A企业取得的循环经济收益高于其不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收益,而搭便车的小规模企业取得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低于不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收益,那么较大规模的A企业趋于发展循环经济,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不趋于发展循环经济。双方不能就发展循环经济达成共识。从产业共生角度来讲,如果两个共生单元生产能力的不一致,也不能做到整个共生体系的进化,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这也是贵州省煤炭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四、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循环经济是解决煤化工产业、磷化工产业等化工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贵州省发展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

2、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阶段,要有政府必要的政策引导,如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等政策,才能促使贵州省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以更多的积极性投入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中去。

3、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各个发展主体获得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能够主动、资源的发展循环经济。

4、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发展问题,即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匹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流程,合理的在循环经济的每个环节上安排和布置生产力,这样才能避免小企业的“搭便车”现象。(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解宇.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区域金融研究[J].2011(3)

篇6

1前言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是缓解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为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制度建设的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因此,研究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问题,对于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支持体系、保障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循环经济制度问题相关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问题国内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并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企业对制度建设的热情不高,以至于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推进缓慢,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探索;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中,李杰在其发表在《江苏农村经济》上的《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中指出:“缺乏制度保障是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云虹发表在《财会研究》的《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中说:“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刘晓萌发表在《中国商贸》的《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说:“制度创新是促使制度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冉春艳发表在《未来与发展》的《基于PEST分析法的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机制创新研究》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创新策略,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总体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已有研究既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比如,各省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还比较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途径是否具有普适性问题是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毫无疑问,即使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途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要达到最优化,仍然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结合地区实际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3江西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模式选择

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促进下,江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江西某些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的地区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为代价,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浪费严重。由于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不高,许多生产要素的投入被浪费掉,而且大量有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低,这种依靠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效能,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则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与其他形式的经济一样,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新的经济模式,鉴于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特征,与之相关的制度也将是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制度。为了确保江西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支持体系。我们要从政策法规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探索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体制创新框架,力求对已有框架有所突破,并提高经济制度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理论上提出符合江西实际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江西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动力。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发挥要一定的宏观控制能力,江西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不够完善,如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制度供给不均衡会导致制度变迁不均衡、制度效率较低导致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绩效比较低、制度强制力弱导致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等等。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新的经济模式,为了确保江西循环经济良性发展,我们要通过调查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制度障碍和相关具体问题,针对江西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注重保护,使得自然资源的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日见突出,特别是近几年生态恶化的情况严重,从政策法规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针对性的探索符合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制度创新体系,并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建立针对性强和实效性高的循环经济制度保障模式,从而提出江西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4结语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法律制度的创新,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比如明确消费者、企业与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避免法律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进行领导和监管制度的创新,成立循环经济领导专门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或管理空缺,保障循环经济始终在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德平,杨小玲.论推进循环经济的政府规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篇7

一、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与管理,不仅为国家宏观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艰难探索,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政策管理、企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发展循环经济也凸现出很多问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践,依然集中在大循环和中循环(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这两个层面上,对消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独立研究很少。另外,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知之甚少。认识的不足导致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制约。还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研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当着力进行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

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四、结论

总的来说,以上的战略都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变废为宝”为主旨的。企业创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要从生产源头开始,尽可能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绿色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是要对本企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分析,了解每段工序中各种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和能量剩余情况,寻找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途径;使其首先回用于生产过程,其次回用于企业内部,最后尽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再利用,争取实现污染“零排放”。

要想真正实现循环经济,还需要加强中循环和大循环这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只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大力配合下,循环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管理现代化,2005,(1).

篇8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循环经济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并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1.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

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四、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 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因此,化工企业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既充分认识资源对化工行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支撑作用,又要看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作用。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 优化产品结构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活动的最大不同是,传统的资源循环模式是一种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是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化工企业的主要产品是基础型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不多。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化工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品、副产品及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3. 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化工企业要实施清洁生产就要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问题;开发耗能少、效率高、污染小的工艺和设备;搞好过程的余热回收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减少化工过程的能耗和物耗;开发用水量小的工艺;进行包装革命,推行绿色包装,减轻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在全过程控制的同时,加强末端治理,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

4. 建立与国内院校的合作机制

为了突破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化工企业能够以自身的研发中心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地与国内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企业自身研究开发的整体实力。在合作开发项目中形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为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可以通过与国内院校联合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他们加快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5.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

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化工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企业领导要带头学习实践,并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国情、厂情教育,营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吸引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循环经济的知识,广泛参与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

五、结束语

化工企业中引入循环经济策略对于企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做探索,提高循环经济在各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1.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减少污染排放,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企业治理污染排放的方式是从末端控制,即从输出端控制,只是将排污量尽可能达到国家标准,是一种被动的污染治理方式,也是企业的一种负担,形成企业的一项成本,追逐利润的目的使得企业这种防治污染的效果较差。这样,企业缺乏主动防治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而社会形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社会形象的缺失会使得企业失去经济效益,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从生产的原料方面、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排放,如果说传统的治理污染的方式是“治标”,那么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治本”,这种治理方式也不以排污达标为目的,主张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更“绿色”的原料进行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最终实现污染的“零排放”,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1.2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市场准入障碍越来越多的不是关税壁垒,而是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就是一些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对可能形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品或有可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伤害的产品进行管制,进而限制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范围内的自由贸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越来越需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我国产品在进入世界市场后,越来越多的出现被禁止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原因则是产品面临“绿色壁垒”,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产品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突破绿色壁垒,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1.3发展循环经济是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增强产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不再仅仅只考虑生存的问题,而是开始更加关注健康、关注生活环境,逐渐有了绿色消费意识。所谓绿色消费,其含义很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在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迎合人们的需求,适应这一时展的趋势,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2现代资源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现代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全新模式,也是主要模式。但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地推进。

    2.1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一种间接的、长远的、战略的联系,其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现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长久之计,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将企业的利益建立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企业才有可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就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得不到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削弱其核心竞争力。总之,现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就是要强化循环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

    2.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力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尤其是高端智能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是一些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纺织、服装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靠大量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获得,这些优势也终将随资源的逐渐消耗而逐渐削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依靠循环经济先进的处理技术,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循环经济的处理技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污染治理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事后处理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净化装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有毒有害的物质得到净化处理;第二,废物利用,即再利用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过程处理模式,即通过该技术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处理,是一种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稀缺的问题;第三,清洁生产技术,这是循环经济的事前处理模式,即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实现少量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的生产,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的方法。

    2.3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指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科学方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尤其是重污染、高能耗的大型现代工业企业,更要进一步加大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因为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善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持,也是企业提升其竞争力的基础;同时,必须要全面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尤其资源相对匮乏,现代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基础,无论从微观企业还是宏观国家的角度,都必须全面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获取利润,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现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4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篇10

一、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概况

2000年以来,除煤炭和铜矿外,国内主要矿产资源采矿综合回收率均没有显著变化。随着煤炭资源需求大幅提高,国内煤炭采矿综合回收率显著下降;铜矿井工开采综合回收率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国务院煤炭回采率专项检查报告显示,煤炭采矿综合回收率2001年为75.57%,2006年下降到46%;按原矿量加权平均计算,9种有色金属矿井开采回收率为93.17%,比2001年的89.75%提高了3.42个百分点。其中铜矿井工开采综合回收率由2001年的86.57%提高到2006年的91.43%,提高了近将近5个百分点。相关研究表明,如果金属矿山开采回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国就将增加数以千万吨的矿石量,相当于新建几十座矿山。

2.矿业循环经济

矿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研究中不断延伸并发展出来的研究内容。对于矿业循环经济研究的本质和内涵,广义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对主流循环经济的研究观点进行延伸的基础上,认为矿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矿业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工业共生,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种观点则从社会人文角度对其阐述,认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不仅体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矿业效益,还体现了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目前,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主要以3R原则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消耗和重复利用率等来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水平的评价。

二、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已实施的财税政策

我国目前现行的与矿业循环经济有关的税种有增值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这些税种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削减污染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力度有限,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收入来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

2.缺乏一整套系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是零星的,其调节的范围和力度也还远远不够,间接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增值税的购买废旧物资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调整了现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取消了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凭废旧物资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规定。根据此规定,一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在购买废旧物资时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作为进行税额来抵扣,就会形成高征收低抵扣的情况,而且这类产品成本低、增值部分比重大,与其他非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相比,就要相对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从而加重了利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负担。

又如在资源税方面,单位税额过低,企业开采新资源成本低不能有效地保护国家资源及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征收范围狭窄,没有将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范围纳入。以企业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移送使用的不征税直接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无序开采。

3.税收优惠力度对发展循环经济而言很小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力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而言很小,以山西省的煤炭企业为例。山西省是煤炭大省,该省经济结构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产业结构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主,如果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据统计,2008年度,该省国税系统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项目以及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的企业,实际获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免6313.6万元,流转税方面,在上年国税系统共落实煤矸石发电、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墙体材料及利用电厂烟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增值税减免优惠5.6亿元,但从最近两年的税收实际减免额来看,税收优惠力度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不算大。一些科目设计过细、过窄,使得企业难以满足政策要求,进而因优惠有限而减少或取消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发展促进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的建议

1.加大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

循环经济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建成后运行成本高、产出低、项目回收期长等特点,所以应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政策补贴,应包:国有煤矿安全欠账;国有煤矿生产系统补套工程;行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尚未移交地方前,企业替政府承担的社会负担;关闭破产及由于国家需要而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的某些矿井的非经营性亏损的财政补贴对上述补贴内容要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分期分批加以解决。

2.设立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建立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1)我国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激励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

篇1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然而,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的综合规划和设计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的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而是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性生产流程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生产流程,通过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回收废旧物品,重新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强调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准则,它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核降低污染,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三是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而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是三大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发达的地区,产生的污染和废弃物越多。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遭受的污染越为强烈。西部地区资源的粗放利用不仅没能摆脱贫困,反而带来资源的浪费和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功能互补,提高资源、环境的运行效率,降低发展成本。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追求的是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尽可能小的一种生态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不仅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循环经济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循环经济是运用知识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来整合和提高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利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

用循环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发展活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功能互补,统筹发展。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建立以市场调节为手段、法律保障为前提、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收益中按适当比例支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是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价值性质,是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纽带,也是突出功能互补,降低发展成本,解决相邻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长期要求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偿奉献、安于贫困、抑制经济发展,既不公平,也难以奏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