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观经济学市场需求

微观经济学市场需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微观经济学市场需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微观经济学市场需求

篇1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篇2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软件开发一、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提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经济学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本科学历的经济学人才。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常会发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在校就读的很多同学也希望在学习中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为了切实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这一需要,很多高等院校开始开发各种软件和操作平台,如贸易模拟实验室,模拟谈判室等,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针对经济学类的教学辅助软件和动手操作平台却少之又少,很难满足经济类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真正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辅助软件,成了很多同学迫切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微观部分的开发做以简要介绍。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支架起西方经济学的整个体系。相对于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则以个量分析为出发点,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以期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以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微观经济学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等等[1]。微观经济学是中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微观层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宏观的国家调控和中观的政策分析。因此,针对微观经济学的的教学改革,主要侧重于基础的夯实。而对学生而言,积累案例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也成了当务之急。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的本科必修课程,已成为重中之重,而目前在校生学习状况的反馈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应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经济学作为人们日程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学科之一,本该与实际紧密相联,微观经济学更能解释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教改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即让学生可以将理论实践于现实。(二)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作用。对于高校的经济学系学生而言,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无疑是西方经济学。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对整个经济学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三)面向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的几百年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合理的做法,这些东西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根据这些规律提出一些政策主张、制度框架,也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活动、经济交往中普遍遵循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2]。对于担负着未来重任的本科学生而言,学好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我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四、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任何一门知识,都应该经过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升华到理论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对本次教学改革的内容,初步设想包括四个方面,即基础理论的夯实、经典案例分析、模拟公司运行,以及与国内外图书和网上资料“连——连——看”。(一)基础理论的夯实。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学辅助的最重要目的之一。软件开发的第一部分必然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和巩固。当然,软件不应该完全模仿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知识填充。这一部分应侧重于将现实中大量的小例子与微观的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借以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加深。经济概念大多是由经济现象而来,将这些现象再升华为理论,而教改的目的之一便是增强理解性和记忆性。在这一部分,可将某些有特点的概念与实际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果大量的知识可以和生活相联系,与目前的市场,我国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强了记忆和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目前,本科生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大部分是由国内的学者编著的,其目的主要让学生对西方的经济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编书过程中,必然会略去一部分经典案例及其背景和分析。软件开发的这一部分主要搜寻教科书上略去的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案例,结合微观知识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被堪称为经典案例。如果在软件开发上能模拟案例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作为案例的参与者,无疑会让他们更深切地领悟整个案例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学生可以模拟囚徒做出选择,选择的答案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也可以模拟警察对囚徒进行审讯,即如何制造“困境”的过程。如2004年美国朗讯公司的朗讯中国“贿赂门”事件,事实上,对于任何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而言,也面临着类似的“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跨国公司A和B正在争取同一个项目,他们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有两个选择,行贿或不行贿[3],学生可以模拟公司A和B进行抉择。在案例中学习,既是老师的要求,也是学生的渴望。软件开发基于两种目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平台,给教师也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料。(三)模拟公司运行。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软件最重要的部分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部分,软件会生成一定的运行环境,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重重难题。微观重点强调个量分析,与宏观的整体调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模拟环境时,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或某个市场的内部,而并非从整体上来调节各产业和部门间的运作。比如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后,软件会将一个公司的背景资料给出,并提出公司运行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微观经济学和各方面知识相结合进行经营和运作。学生首先要针对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目标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等,然后针对企业内部营销个案分析、人力资源培训、福利分配设计等。同时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性,可以同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学等学科相联系,对市场结构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措施等。在给出初始资金、人力和资本之后,所有的操作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效果和政策效应将作为公司效益的评判标准,系统最后会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四)连——连——看。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对西方经济学的讲解并不全面,很多理论带有政治色彩便被略去。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对一本真正的西方经济学书籍也想了解得更多。介于本科生外语水平的有限性,学生很难读懂一本原文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而国内外有诸多网站和图书资料可供查阅,这一部分主要便是提供一些知名网站和书籍介绍等,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微观知识乃至经济学新闻的最新动态展示。由于软件的制作限制,上述几个环节的题库也会存在有限性,软件开发之后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站提供新的题库下载和知识的更新,从而使软件时常在线更新,不至于落伍。以上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初步设想,而真正的教改之路还要更久更长,教改的结果是否有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体现。微观经济学的软件开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在不断修改中加强和完善。我们期待这套软件能成为学生的实践助手,让他们在面对真正的经济问题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那么教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文章项目来源: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现实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并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谈了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从“九五”规划提出两个“转变”,“十一五”规划更是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过去常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十二五”以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界定不清晰,体制、制度改革滞后,“数典忘祖”的事经常发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转变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如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重新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从全新视角和深层次视角探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分析

1、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为传统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当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正普遍应用的凯恩斯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公式。宏观经济学的增长公式,即凯恩斯的增长公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而总需求是由三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GDP=AD(总需求)=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需求(G)+净出口需求(X-M)。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因而要刺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刺激总需求来实现。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揭示出三大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且三大规律发生的作用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经济社会消费需求(C)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导致投资需求(I)的不足;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导致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的不足。由于三大规律共同作用,必然导致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GDP的增长。其结论是,经济社会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总需求,要增加总需求只有借助政府力量来实现,即依靠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3)宏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只要经济社会有需求,只要总需求是增加的,不论是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还是私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GDP就可以增加。因而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强权政治沿袭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这种理论思维定式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部门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的过程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中国国有部门占GDP的比重高达35%以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有部门占到如此大的比重。其理论的负面效应是:一方面,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在得到了国家太多的资源、资金、项目的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同时,又能凭借它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导致技术创新动力缺失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比例偏低,大量GDP不能变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2、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微观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新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亚当?斯密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财富创造,即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创新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创新又靠什么来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即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那么社会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分工和专业化又靠什么,主要依靠市场规模(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保持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最终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市场,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中国在充分利用市场范围扩大的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产品,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中国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充分的,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的状况下,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重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开发国内市场和继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使内外需市场结构趋向平衡,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核心。

(2)微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下面就亚当·斯密理论视角的国内市场开发实现路径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需求。从亚当·斯密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国内市场需求的产生和市场开辟,依靠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发出新产品进而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即经济学理论通常所讲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刺激消费需求的产生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如联想的乐Phone,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新产品。而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主要靠市场激励机制的形成;而激励机制形成的前提必须是科斯经济学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只有产权明晰了并且得到法律的安全保障,企业的创新才有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去开发新产品,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基于亚当·斯密的市场需求理论的结论是要扩大市场需求和规模,必须要依据科斯的产权理论来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以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确保创新得到应有回报。其次分析投资。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收益,投资是现在的事而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则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风险。因此,企业放弃今天的消费进行投资,从机会成本分析则意味着企业放弃今天消费所能带给它的最大效用,显然企业放弃眼前消费而冒着风险进行投资,是为了通过投资效率的提升,以获取未来更多的收益,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投资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而只有具有效率的投资才是可行的,企业具有效率的投资既能为社会创造需求又能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同时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还指出经济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因而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要减少政府投资,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经济社会的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实现,其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即使企业家根据他的经验,依据他敏锐的思维判断,依据他对市场信息灵敏的嗅觉去研究和开拓每一个市场,去发现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去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和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去创造更多的GDP),并非依靠政府经济政策干预;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形成,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育:一方面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其关键在于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真正变成老百姓手里的股份,变成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如此同时,大幅提高国有企业上交国家利润的比例,真正做到既“善其身”又“善天下”;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合法性。只有私有财产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才能促使企业家有动力、有精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去开拓每一个未被满足的市场,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GDP,而不至于由于缺乏安全感,当财富创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思考如何转移财物,如何脱离实体经济。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脱离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界定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涵,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创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主要结论如下。

1、不能用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短期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上所讲的短期经济问题主要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等,这些短期经济问题的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释是市场运行出现偏差,市场会失灵,这时依靠市场本身“纠错”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对市场实行干预来实现。如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时引致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萎缩现象出现时,可以遵循“逆向调节”原则,依靠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反之。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误区,在于用亚当·斯密的短期经济政策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导致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举步维艰。现阶段中国经济关注焦点应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长期的经济增长,从关注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向经济质量的提升,因而必须暂时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即回归市场,市场运行会出现偏错,但市场运行本身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

2、不能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微观经济问题

篇5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而出现的市场营销,它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包括人们的选择行为,这便是本文为何要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市场营销所在,以期营销决策中将出现一些定量化的运用。

一、寻求潜在客户

你的产品或服务要销售给谁,(这是营销循环的第一步)谁有可能购买你的产品,谁就是你的潜在客户。

1.分析需求

确定谁是潜在客户,就得分析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在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商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满足它,但不能凭空创造。甚至可以通过开发及销售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来影响实现上述需要的欲望,而需要的欲望就表现为需求。

有效的需求必须具备2个基本要素:主观上要满足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即用得着;客观上要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制约,即买得起。具体来说,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它遵循需求法则,受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主要是替代品和互补品)、人口数量、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需求曲线的变动。

2.需求的量化---弹性分析

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可以用弹性来定量化。弹性有多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等,在这里主要探讨人们长熟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我们的营销策略就不同。对于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提价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幅度效应小于收益的减少幅度效应,因而最理智的营销者应该采取降价策略;对于需求弹性等于1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变动影响不大,理智的营销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价或提价策略;对于需求弹性小于1的商品,理智的营销者应该采取提价策略。

3.需求价格弹性的求解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减的百分比之比。

比如:在某段时期,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元,则该商品的营销策略应该是降价,因为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5

在计算弹性的时候要注意基期选择,价格的变动资料与需求量的变动资料,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销售统计资料获得,但要注意变动情况的计量口经要保持一致。

由此可知:确定谁是潜在客户,不仅要看他有无购买能力,还得分析其需求欲望,需求欲望的大小可以借助需求弹性来量化,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引导营销策略。因而适当的营销策略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既是客户本人再购买的基础,也是影响其他客户购买的要素。对商家来说,前者关系到能否保持老客户,后者关系到能否吸引新客户。因此,使客户满意是商家赢得客户,占领和扩大市场,提高效益的关键。

客户满意是指对一个产品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客户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1. 客户满意度的测定

为了能定量地进行评价客户满意程度,可对客户满意分为七个级度,给出每个级度得分值,并根据每项指标对客户满意度影响的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加权值,这样即可对客户满意度进行综合的评价。

例如,某企业对其产品的质量、功能、价格、服务、包装、品位进行客户满意调查,按七个级度,从很满意到很不满意的分值分配如表:

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不同的,加权法为58.5,接近于满意水平,而简单分值法仅为36.67,处于较满意水平。而实质上,客户对产品的总体感受应是满意水平。所以利用加权法更能准确的反映客户的满意状态。加权法的加权值,商家可以根据经验、专家评定或调查等方法进行确定。

2.提升客户满意度

首先我们从下面一个案例分析入手:

一个商人用4元钱一斤批发来的梨。他会分出三种:一种最小的和有毛病的,卖3.8元一斤;一种中间的,卖4.6元一斤;最大最好的卖6元一斤。“梨3块8一斤了!”低于批发价格的叫卖很快就会让大家蜂拥而至。这提高了客户的欲望,会使其产生一种购买动机。小商通常会问你:“你买梨是干什么用?”这是在扑捉你的行为意向。一些不讲究的客户围着小商,在3.8一斤的的梨里挑三拣四,这会提升一些客户的从众心理。 如果看你穿得西装革履,如果得知你买苹果是为了看病人、送礼,他会告诉你买4.6元或6元一斤的才有面子,这是攻破客户的心理防线,提升满意度。

有经验的小商,知道让客户在买什么(便宜的,还是一般的,或是最好的)之间做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就是50%的梨卖了4.6元,25%的苹果卖了3.8元,25%的苹果卖了6元。而且很快就能卖完。而不懂营销的小商,是让客户在买与不买之间做选择。4.2元的价格被客户挑来选去的卖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堆烂苹果。

所以生活告诉我们:给孩子和朋友送礼物,分批分次的多送点,一定比一次性送前者总和要让他们感觉爽;出了很多倒霉事,你千万不要一一汇报,报个总数就行了。商业告诉我们:商家做广告,特别是面向家庭主妇的电视广告,那种让您限时拨打的免费电话,购物免费送东西的,一般都送您几件便宜货,而不是一件贵的东西;推销一件产品,推销人员应该是指向客户报一个项目总价,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项目的价格,这让您觉得对于买东西,总开支没加多少;你买东西的时候,交完了款,再给您送送点小礼品啥的,您一定很高兴吧?(买东西前给再多,客户也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买完后给一点点,也会认为是额外的获得啊,这样的小礼物对于增加客户满意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收益/甜头/好处,尽可能的单列他们。如果有多个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开支/损失/霉头/灾难,尽可能的合并他们。

由此看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正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提升消费者剩余。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微观经济学中提升消费者剩余途径有:(1)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2)放松管制,鼓励竞争;(3)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4)合理的宏观税负是增进消费者剩余的有效途径;(5)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这些也无不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经验之谈。

三、合理定价

商家为了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促进销售收入的增加和利润的提高,必须给其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影响定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定价目标、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者的产品和价格等。

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卖方趋向于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趋向于付出最少的金钱。

(1)卖方给出实价,双方都不讨价还价。显然,这对买方是极有利的,但这将导致卖方生意没有继续营运的成本,时间久了,商家自然亏本,退出市场。

(2)卖方要一个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不讨价还价。这时卖方处于优势,买方就会感到商品的质量于价格不符。没有人会明知吃亏还持续买下去。若卖方一直不降价,长此以往,买方也会因为价格太高,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不再购买商品。

(3)卖方要一个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要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能够满足自己定高价的倾向,买方也能满足自己压低价格的倾向,两者都感受到了彼此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可能。

1.价格博弈

市场就是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商品,低于这个适当的价格,卖方就会停止出售这种商品;高于这个适当的价格,买方就会停止购买这种商品。由此可见,市场活动就是买卖双方的博弈活动。

人们在购买东西杀价时,绝大多数商家都会和你讨价还价的。这是因为在双方的博弈中卖方处于为商品定价的优势地位,他们通常会为自己的商品定个最高的价格。相反,消费者因为不知道进货价格而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家逐利本性的怀疑,就会促使不断地用砍价来测探商家的心里底线,进而摸清最贴近物品真实价格的价格。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要多方打听,货比三家才能探测到商家的底线。

2.价格歧视

价格制定的垄断者,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如果这些不同价格并非因为成本不同造成的,这就是价格歧视。比如:在风景旅游点对外国游客和国内游客收取不同的门票;同一商品的外销价格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售价;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价格不同,高峰时段用电和低峰时段用电价格不同;电影院对学生实行优惠票价,对成人实行标准票价等等。

不过采用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以下几点:(1)市场必须是可以细分的,而且各个市场须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程度;(2)以较低价格购买某种产品的客户没有可能以较高价格把这种产品倒卖给别人;(3)竞争者没有可能在企业以较高价格销售产品的市场上以低价竞销;(4)细分市场与控制市场的成本不得超过因实行价格歧视而得到的额外收入;(5)价格歧视不会引起客户反感而放弃购买,影响销售;(6)采取的价格歧视形式不违法。这样商家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四、总结

市场营销过程中包括了许多微观经济原理。对消费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客户;对消费者剩余分析,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对博弈论的探讨,可以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价格歧视的理解,会明确商家的良苦用心;对消费者均衡的探讨可以找到消费者的最佳购买组合;等等。并且利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定量分析手段,还将推动市场营销活动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亚均.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21.61-65.143-146

[2]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32.233-249

[3] 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7-61.130-132

[4] 李燕,周德群.中小企业e化之路如何走[J].企业经济,2002(6)

[5] 何自力.经济学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理论与现代化,2000(1)

篇6

对消费者行为和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行为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经济学和营销学。

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住宅市场消费者行为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领域,主要通过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由此得出改善这种运行状况的途径。它把价格作为分析的核心,并认为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传统微观经济学考虑消费者行为是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完全信息假设。在住房消费行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房地产经济学教材都对此有一定的论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需求的内涵、影响房地产需求的因素等方面。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住房市场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单个市场,相反,住房市场是一个由多个子市场相互叠加而形成的一个复合的市场,这些子市场可以通过区位、住房类型、居住模式、房产金融甚至业主的年龄来加以区分。根据房地产市场的特性,就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学家也进行了研究。西方文献中对住房市场较早的分析始于Blank et al及Olsenls,他们假设住房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用古典的经济理论加以分析。例如,住房商品耐用性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明显的实际表现是住房市场中购买市场与租赁市场的并存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又如,租房和买房的选择,这在大多数其他商品的交易市场并不常见,由此对住房需求的分析必须兼顾租和买之间的离散选择和消费个人在进行住房消费或住房投资时所作的连续性数量选择,Henderson和Lonnides首次提出了一个基于两阶段的跨期效用动态最大化模型来分析住房的选择,他们考虑了买房和租房之间的差异,发现了租房所存在的外部性,并且把对住房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与个人的跨期总收入和收入变化结合起来,考察了它们之间比较静态的关系。

在应用传统微观经济学研究住房需求偏好与消费行为方面,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王全民等主编的《房地产经济学》把影响需求的因素细分为影响需求总量的因素和影响需求结构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很多学者“都利用了需求弹性的概念来说明不同因素对住房需求量的影响,他们把收入弹性、价格弹性等概念引入了对住房需求的研究。”

三、从营销学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学科就是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不同的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具有明显的商业意图。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消费者是上帝”,因此,企业必须研究消费者的行为。

消赞者研究(consumer behavior),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目前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所进行调查,多数也属于生活方式调查,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人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le,Blackwell,and Kollat,1978)。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很多学者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国外住宅市场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丰富,1976年Bible对影响购房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划分。1978年Hempel等使用计量经济学和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美国、英国住房市场中购房者行为进行了跨文化研究。1988年Nelson等采用多为尺度分析方法对住宅市场中的消费者偏好进行了研究。1999年Knight等探讨了如何运用Gibbs等采样法分析处理购房数据缺失、测量错误等问题。

篇7

近年来,高房价一直困扰着不少人,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烦恼,即便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来抑制房价,但都没有起到明显效果。房屋空置率高和百姓居无住所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两者的矛盾发人深省。本文就是从房地产市场面临的现状出发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为健全房地产市场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房地产市场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通过控制房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信贷控制等措施,对于土地和房屋的开发投资增速在放缓,但是供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房地产价格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也在持续增加,但是房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空置率很高,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融资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二、基于供求理论的分析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理论认为,当商品的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从而得到的就是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在此情况下,实现帕累托效率。但现在的高房价主要由供需不平衡所致,下面就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住房需求方面。住房可以看成是一种普通商品,即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下降。需求曲线如图一所示: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要由自主性即刚性需求、投资和投机需求组成。但随着政府调控力度的加大,比如限购令的实施、提高首付比例、取消贷款优惠政策等,来最大限度地抑制投资和投机需求。如今,这些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投机需求得到基本遏制,因而,刚性需求基本覆盖整个住房需求。并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人对于产权的偏好,使得对于住房的需求较高,并且在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对购房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在下面的分析中读者可以知道为什么对于购房者来说不利。此时的需求曲线如图二所示:

其次,住房供给方面。由于住房是普通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也会随之增加;虽然在短期内供给数量是固定的,但长期来看,随着价格上升以及土地资源的国家垄断性和投资商的投资惯性使得住房供给也是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在放缓。基本的供给曲线如图三所示:

根据图二和图三,我们得到住房市场的均衡价格P1和均衡数量Q1。如图四:

三、高房价的原因

1.供给角度

首先,房地产开发商对于房屋的供给量在下降。原因表现在:首先,房地产市场是个寡头垄断的市场,供应商为了实现垄断利润的最大化会减少房屋数量的供给,加之购房者对于住房需求的弹性缺乏使得供应商的“阴谋”得逞;其次,随着国家限购令的出台,一方面遏制了需求者对于住房的投资和投机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供应商试图减少新住房的供给来维持原有的价格,二手房的供给量也在下降。

其次,建造住房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土地成本增加上;还有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和供给的户均面积不断扩大也是房价上涨的原因。

因为垄断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那么本文主要将住房供应量减少归咎与垄断,再加上购房者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可以从图中看出为什么房价会提高。如图,P1是上文分析的市场的均衡价格,随着供应量的减少,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使得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变为Q2和P2,P2>P1;但是,房屋供应商凭借其垄断地位,不会将其所拥有的全部房屋出售出去,而仅仅出售Q3数量的房屋,并且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价格的上升就会给购房者传递一个信号,使得购房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前景良好,就会高估其市场价值,产生很大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将会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

2.从政府的税收政策角度

在图五所反映的市场供求条件下,国家在上海、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会将税负大部分转移给购房者,这对于购房者来说不利,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从图六中可以看出由于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较小,征收房产税对需求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会减少供应商的房屋供应量,也就是图中需求曲线的继续上移,此时的均衡价格是P4,即为购买者支付的价格,图中的P5,即为房地产开发商收到的价格。很明显,(P4-P2)>(P2-P5),涵义是征收房产税,使得购房者多支出的数额多于开发商少得到的数额;并且由于供给量的减少还存在着净损失,这都是市场低效率的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国家试点征收房产税,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供应商垄断利润的作用,但是相比起来,购房者受到的限制会更大,只能减少需求者的投资和投机的需求,但是自住需求的刚性现状使得购房者税负更重,不能很好的解决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

四、建议

本文认为,通过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均衡,存在着矛盾。在住宅需求刚性的限制下,如何做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实现房价能合理体现房屋价值,让人们有房可住,也是当下很多学者在讨论的问题。国家也在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上文提到的限购令、抬高首付比例、取消贷款优惠政策、房产税等流转费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房价,但背后也存在着隐患。本文认为,在中国这种现实情况下,有效的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的一个措施是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给结构,建立一个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市场化的商品房运作体系并行的细分化的房产供应市场。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310-02

引言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经济学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模型,它泛指一种公共资源或无主资源的过度使用。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先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随后即被制度经济学广泛引用,在今天已进入初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成为经济学的常识之一。但是我们在研读了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约翰・里奇《公共经济学教程》、约翰・亚当斯《公共经济学》等著名国内外教材的公地悲剧模型之后,发现他们对于公地悲剧的论述存在着重大缺陷甚至错误。本文先摘录国内外著名教材的公地模型,然后再讨论其存在的问题。限于篇幅,另文论述我们自己提出的公地悲剧模型。

一、国内外著名教材对于公地悲剧的论述

(一)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公地悲剧模型

考虑n个农民的村庄共同拥有一片草地,每个农民都有在草地上放牧的自由。每年春天,每个农民要决定自己养多少只羊gi。G=gi是羊的总量。v代表每只羊的平均价值,v=v(G),且存在草地最大放羊数量Gmax,当G

πi(g1,g2,…,gn)=giv(gi)-gic,i=1,2,…,n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v(G)+giv′(G)-c=0,i=1,2,…,n

上述n个一阶条件联立,可以解出每个农民的最优放羊数量g*i,从而纳什均衡的总饲养量G*=g*i。将n个一阶条件相加,可以得到:v(G*)+v′(G*)=c。

而社会最优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总剩余价值:Gv(G)-Gc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v(G**)+G**v′(G**)=c

由于[v(G)+Gv′(G)]′=2v′(G)+Gv″(G)<0,因此v(G)+

Gv′(G)是一个减函数。由v(G*)+v′(G*)=c两边同加上G*v′(G*)可得

可知G**<G*。从而社会最优放牧量小于各个农民个体最优放牧量的总和,从而《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得到结论说,公有草地被过度使用了,这就是公地悲剧。

(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11章的公地悲剧模型

1.整体最优:用x表示公地上放牧的奶牛数量,每头奶牛每天可产奶1公斤。牛奶需求函数为P=a-bx,其中a、b>0为常数。于是奶牛的边际收益函数为MR=a-2bx。

每只奶牛的所有成本为1 000元,即边际成本MC=1 000。从而整个乡村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满足MR=MC,即a-2bx=1 000,从而x**=(a-1 000)/2b。

2.个体最优:设x1表示某个典型的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x2表示其余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需求函数P=a-bx=a-b(x1+x2)。

典型村民的私人收益TRp=p・x1=ax1-b(x1+x2)x1,于是其私人边际收益MRp=TRp’=a-bx2-2bx1=a-bx-bx1。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一样,也是1 000元。故典型村民的私人利润最大化条件为:a-bx-bx1=1 000。

令x1=kx(0≤k≤1),代入上式,可得实际放牧量x*=(a-1 000)/(1+k)b。当k=1时,即当典型村民拥有乡村的全部奶牛时,有x*=x**,这时候实际的放牧量将等于最优的放牧量。当0<k<1(0<x1<x、0<x2<x),即当典型村民拥有乡村的部分奶牛时,x*>x**,这表示实际奶牛放牧量超过最优的放牧量。当k=0时,即当典型村民拥有的奶牛数量相对于整个乡村的奶牛总量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x*=2x**。这表明,在极端情况下,村民的数量极多时,实际放牧量达到最大,为最优放牧量的2倍。

教材进一步总结道:由于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差别造成了公地的悲剧。当个人决定增加奶牛的数量时,仅仅把个人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成本进行比较,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所增加的奶牛将使得所有其他村民放牧奶牛的收益均下降。

几本国外教材的公地悲剧模型与上述模型大同小异,为节省篇幅,此不赘述。

二、公地悲剧的精确含义

从上面选录的国内最著名经济学教材有关公地悲剧的论述可以看出,它们把公地悲剧定义为:无主财产的私人竞争性使用数量大于此财产被某个人所有或社会整体所有时的最优使用数量;换言之,无主财产的竞争性消耗数量大于完全垄断占有的消耗数量。

显然,这样理解公地悲剧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因为任何资源,市场竞争性数量总是大于垄断性数量。如果把市场需求也看成一种资源,那么市场供给即是对市场需求这一资源的消耗。上述两个所谓的公地悲剧模型,其本质不过是说明一种无主资源(市场需求或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的消耗量要大于完全垄断的消耗量。在通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会讲述市场结构的内容,较深的教材还会比较完全垄断市场与竞争性市场(包括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完全竞争市场三种结构)的卖方厂商对于市场需求这种资源的消耗,结论通常是,完全垄断的市场产量小于竞争性市场的产量,即卖方完全垄断厂商对于市场需求这一种无主资源的消耗要小于竞争性市场卖方对市场需求这一无主资源的消耗。因此,如果把上述两个模型放在市场结构中垄断市场与竞争性市场中的产量大小比较一节,就非常吻合了。换言之,上述两个模型只不过说明竞争性产量大于垄断性产量,或者说竞争性市场的厂商过度使用了市场需求这一无主资源,竞争性厂商与完全垄断厂商相比过度满足了市场需求。显然,竞争性厂商与完全垄断厂商相比过度满足了市场需求,并不能证明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真正含义是无主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数量大于资源正常生产能力的最大上限,从而导致资源的生产能力降低,以至于不再具有任何生产能力。草地过度放牧不过是指草地作为一种无主资源,牧民们竞争性放牧的牲口数量大于草地正常新陈代谢能够供养的牲口数量的上限,从而导致草地的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最后导致草地所能提供的草料数量越来越少,以至于完全消失。但是仔细研读国内外一些著名教材的公地悲剧模型之后,发现上述公地悲剧的真正机制根本没有被认真考虑。

实际上,无主资源被过度使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无主资源的实际使用数量超过其正常新陈代谢所能提供服务的最大上限。但是公地悲剧这一术语通常并不等同于无主资源被过度使用。公地悲剧这一术语通常特指下面这种情况:无主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数量>资源服务能力上限>无主资源的完全垄断使用数量。而无主资源被过度使用还包括:无主资源的完全垄断使用数量>资源服务能力上限。

下面以《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公地悲剧模型所设定的符号来说明公地悲剧的真正含义。比较三个关键的变量的大小关系:无主资源竞争性使用数量G*,无主资源垄断性使用数量G**,无主资源的服务能力上限Gmax。通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只是证明了G*>G**,但是对于它们与资源服务能力上限的大小关系没有任何说法。

考虑到G*>G**之后,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下面三种情况:

(1)G*>G**>Gmax>0

这种情况存在着无主资源的过度使用,但是通常不是公地悲剧这一术语的含义所指。但如果把公地悲剧这一术语定义为资源的实际使用数量超过资源的服务能力上限,那么这种情况也属于公地悲剧范畴。不妨把这个含义称为广义的公地悲剧。

(2)G*>Gmax >G**>0

这种情况存在着无主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且通常正是公地悲剧的精确含义所指。为与第1种情况区分,不妨把这种情况称为狭义的公地悲剧。

(3)Gmax >G*>G**>0

第3种情况不存在着无主资源的过度使用。因为当无主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数量G*小于资源服务能力上限时,资源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不会因为竞争性使用而逐渐枯竭,因此不能称之为“公地悲剧”。如果这种情况被称为公地悲剧的话,那么我们也只好断言,竞争性市场供给由于较完全垄断市场供给消耗了更多的市场需求这种资源,而存在市场需求被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了。这显然非常荒谬,因为竞争性市场提供更多产量,通常不是悲剧而社会福利较大的表现。

结论

综上所述,公地悲剧的含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1)广义的公地悲剧:无主资源实际使用数量大于资源服务能力上限。(2)狭义的公地悲剧:无主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数量>资源服务能力上限>资源的垄断性使用数量=单个所有者的最优使用数量=社会整体最优使用数量。无主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数量大于垄断性使用数量,只是狭义公地悲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狭义公地悲剧的充分条件。因此,国内外大多数著名教材都错误地理解了公地悲剧的精确含义,或者说它们的模型未能成功论证公地悲剧的精确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2-85.

篇9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AC2)*Q2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从机会成本角度浅析生活中的小事

对于身边的一个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琐事,现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楼,一楼有一对老夫妻,生活过得很滋润,也很让人羡慕,白天会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场转转,晚上也很充实,在广场跳交谊舞。五楼的王叔叔则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来时才会碰见他,只能说年轻时是需要奋斗的。有时傍晚我会跟妈妈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就会遇见一楼的奶奶和五楼的叔叔,但他们买菜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老奶奶买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场逛个遍,察看不同摊位的蔬菜质量价格 ,最后择优而买,有时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场去买。王叔叔则要简单得多,就近碰到合适的则买,很少花时间去逛菜摊和进行比较,那么,老奶奶的这种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实惠呢?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会觉得老奶奶更节俭,更聪明,因为毕竟是在比较了多家摊位之后,会得出,去哪家买会更便宜,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多。但是我的这种观点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并不正确,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业家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在选择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他所放弃的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生产其他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同样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场之后,再进行购买,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场之后,会得到有关商品价格的信息,然而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是要付出金钱和时间的,这是寻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会带来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种决策会使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摊就是一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所用的金钱(如磨损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时间就是成本。由于对各个摊位蔬菜质量与价格信息了解而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篇10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1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112

1前言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言,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领域,通常被分为两个分支學科,分别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利用的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其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国民的收入作为核心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视角为整体化的经济运行,所以,其具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就业问题、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相关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以及汇率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等。同时,因为宏观经济学主要考察与国民的生产总值、总投资和收入、国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动法则相关的内容,故也将其称作为总量分析,其主要解决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行规则、理论构成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确保其可以在中国化改造中得到正确的借鉴,期望能够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解决与研究人们自身的无限性需求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经济学中,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人类无上限的需求和资源的稀缺。对于人们的无上限需求而言,及时不断地更替和变化,需求和欲望也分轻重缓急,稀缺资源也具有被选择的特点。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不是资源稀缺的原因,而是针对因资源稀缺所引发的对资源选择、利用与合理配置的相关问题[1],换句话说,就是正确选择、配置与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所谓经济学,其主要是从资源稀缺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将经济学分为资源利用与资源配置两个独立的学科,分别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微观经济学指的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3西方宏观经济学下的中国化改造

如今,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中国的经济市场中,在此过程中,其也经历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有选择借鉴的曲折历程。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首先,因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均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而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后来者”,其若想得到整个经济学界的接受,则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在中国,长时间以来实行的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西方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已经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成熟运行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后,西方经济学自身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宣扬,又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客观性总结。总体来说,其本质就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另外,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相同点,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总结,也反映出了经济社会中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因此,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在吸纳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分寸,不能照搬照抄,应消化与学习其有用的部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合理的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化改造中。

对于政府行为,其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因为政府行为不可能完美无缺,市场功能也不可能完全有效,两者都有弱点,都存在局限性,需要协调互补。这就需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进行分析,无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采用有效、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方法和措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能够保持平衡,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可以得到平衡、持续、健康、快速以及稳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学或者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其手段和措施也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化。那么有效的借鉴与引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进行建设与完善是首要任务。所以,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需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相关经济制度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国家干预力度的一种现代化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一些特殊领域内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过多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正确的调控市场的自由度,避免市场经济发展失控。为了实现这一局面,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融合,体现其优越性,只有确保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落实,才可以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均衡、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