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前沿

农业发展前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前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前沿

篇1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14-02

1 互联网+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生活力技术,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实践性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且也带动了其他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激活了经济实体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互联网+也为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使二者得到深度融合,并为传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象,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互联网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效果,这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使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农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加快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个闭塞的信息环境当中,无论是技术还供求信息都相对匮乏,而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市场信息互通,使交易双方能够直接实现联系,及时获取信息资料,并根据市场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决策。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获利机会,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了更丰富的经济利润。其次,互联网+能够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互联网+作为一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例如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中,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供求信息,信息渠道增多,农产品也有了更广阔的销路,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最后,互联网+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互联网+是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互联网包含的内容较丰富,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对农业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等。总之,互联网+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 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缺乏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时间不长,所以基础服务设施还较为薄弱,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例如信息不全面,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人员的信息需求,一些农业难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网站缺乏专业人才

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也给农业信息化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提高人员专业水和素质,才能有效地普及和应用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整体素质都相对较低,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也较慢,无法有效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3.3 互联网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互联网是一项庞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于技术、人才、物力、资金都有很高的要求。资金是互联网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受此影响很大,在软硬件发展、信息采集和网络平台运行等方面都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这也直接影响了互联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

4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r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部门要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网络环境、减少运行限制,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开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其中,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同时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参与网络平台建设,获得更及时准确的农业相关信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应加强农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另外,要不断加强我的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研究探索新的生产技术和应用设备,为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4.3 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

互联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开设更多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成果,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储备。此外,还应当培养更多互联网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使他们了解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加快当地的农业发展进程。

4.4 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

农村互联网平台是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渠道,只有真正构筑优秀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才能将更丰富的农产品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农产品。此外,互联网平台还应加强物流、产品安全检测、自动识别等技术支持,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完善,有效地解决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和仓储管理,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了农产品,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雅雯,余国新.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784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5(4):41-46.

篇2

2禄劝微耕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引导和帮扶支持下,禄劝以微耕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成倍增长。禄劝微耕机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如“重使用轻安全”、“重使用轻保养”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内部管理的协调性较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作业尚未有效发挥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农机技术没有推广经费,工作难于开展的局面。同时微耕机管理处于空白状态,无管理依据和有效手段,致使事故多发,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3

我国需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他认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除了把没有完全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会威胁粮食安全以外,有毒食品是粮食安全的又一大祸患。在食用后会引起人身体乏力、恶心、头疼等症状的毒大米事件曝光后,国人一片震惊。认为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除了遵纪守法以外,企业就像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道德一样要遵守行业道德,正如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说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中应自觉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粮食加工企业连最起码的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底线都守不住,企业的存在不但没有了社会价值,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倒对社会起到了危害作用,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二、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加工企业繁多,但有实力的甚少,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很低,呈现小而散且不精的局面,不像国外的大米加工企业等粮食加工企业那样,虽然少但个个都有雄厚的实力,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三、对粮食加工行业总结与指导办法

1重视产品品牌效应笔者认为应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自身实力弱小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难以维继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起死回生,又能使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随时关注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不断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大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武装企业。放眼世界,将粮食加工标准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只有目标立下了,企业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世界500强企业正是靠品牌赢得世界的尊敬,一家名企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品牌做支撑。食品行业的品牌效应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饭穿衣。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是食品,如果在这食品领域创立起了品牌,那么势必会比其他行业的品牌吸引人们更多的目光。

2粮食加工企业需要与种粮农户紧密联系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多种粮食,种好粮食,这样保证了企业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应,生产加工无后顾之忧,为企业赢利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企业赢利后需让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种粮农户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从而提高了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由此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食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3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硬实力;在互联网上的企业品牌宣传、企业道德是软实力,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哪一个方面欠缺了都不行,只有这“两只手”同时抓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做大做强。

篇4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6-1

现代农业的形式是从传统农业中发展而来的,在工业化时代下成型的现代农业带有强烈的工业化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资来换取高收入和高成效,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所引来的生态问题也变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形式,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生产出丰富的生活资料,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1 我国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都市生态农业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建设与开发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与管理,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对建设生态农业进行管理与指导,在微观上,政府也应该从市场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入手,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同时,还要调动个体经营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针对个体经营者参与力度不够的现状,为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合理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1.1 搞好规划、强化措施

都市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纳入到市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它的行政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把建设生态农业当成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国土规划、环保、旅游等各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之后,才决定计划要发展都市农业的项目和农田,如果经营项目获得了批准,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技术和经费等方面进行积极扶持,如果要大面积且连续的开发土地,则最好是要有开发地的农民参加且受益,开发商则必须要对开发地带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土著生物群落、野生生物群落等等做好保护工作,避免他们受到损害和破坏。

1.2 要想多元化方向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在投入人力、财力、技术的同时,还要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加,开发多种生态农业形式,如农业种植园、农业观光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观赏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敬老院等。政府要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将农园的土地进行划分,然后对外出租给想要租赁的经营者,包括个人、家庭或者是社会团体,也可以由农民直接打理,对于园内种养的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更换,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平时的时候进行管理照顾,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章程。

2 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2.1 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2.2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2.3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报告[R].2004.

[2]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4]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工作、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05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篇6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篇7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彻底转换指导思想.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因此.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企业、个人等),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再考虑到现实问题,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主人.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让农户以土地资源人股.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人股.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没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在微观方面,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篇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区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也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出发,分析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发现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了探索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辜胜阻(1991)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一书中最早对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彼此之间的发展存在互动的关系。石忆邵、顾萌菁(2001)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共生模式,通过共生模式的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联动发展。沈维凤、吴立新(2002)从认识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入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从政策、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统筹部署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向农村小城镇集中等方面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孙久文、闫昊生(2015)比较了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国际模式,指出我国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提出从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的协调、产业创新的发展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从上述文献中看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的依存关系,因此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总产值124.55亿元,同比增长6.8%,在生产总值当中占比达到17.75%。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从2013年的13.67万公顷增长到2014年的14.93万公顷,增幅达到9.2%,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3年的275.94万千瓦增长到2014年的290.1万千瓦,增幅5.1%。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得到提升,粮食作物产量从2013年的110.0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18.77万吨,增幅达到7.9%,油料产量增加了8.5%,棉花增加了16.7%,增幅最大,麻类、糖料、蔬菜、瓜类都有所增长。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园区达到32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6个;

省级龙头企业增加到34家,新增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新增农民合作社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8家;2014年黔东南州有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8个,同比增长11.9%。

2014年黔东南州城镇化率为35%,同比增长2%,比2010年城镇化率高8.6个百分比,比贵州省低5.01个百分比,比全国低19.77个百分比。城镇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增加;2014年黔东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9万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61万元,同比增长14.7%。农业总产值、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村城镇化水平几乎是同步增长。

三、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

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能力不足。据统计,黔东南州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自发的状态,机构不健全,没有章程,得不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等支农主力银行由于信用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加之对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各方面投入不足,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是制约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2014年黔东南州省级龙头企业增加到34家,新增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由于黔东南州是典型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零散,大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很难形成集群发展的趋势,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营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品种单一,加工程度不深,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严重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98个,与贵州省其他州市相差甚远。

3.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

目前黔东南州主要农产品虽然都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条整体偏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不高,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附加值不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为1:3,而黔东南州的比值为10:1.2,农产品加工增值少。根据调查黔东南州的种植业中有72%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处于产销层次上,养殖业中有82%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链处于产销层次上,这说明黔东南州大部分农民还在出售初级农产品,他们从整个农业产业收益中获得的收益还十分有限。

(二)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城镇化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一方面,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几乎全是乡镇根据各自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和实施,且很多规划落地实施难。2014年黔东南州共有196个乡镇,如何整体规划和布局这些乡镇实施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忽视了小城镇特别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与县市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难以形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城镇体系。当前在黔东南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城镇,比如:黎平肇兴、凯里下司、剑河岑松镇、从江下江镇、丹寨兴仁镇、雷山丹江镇、榕江忠诚镇,但特色城镇布局分散,难以形成城镇群,凝聚成为发展合力。最后,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存在城镇空间扩张粗放式、无序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黔东南农业城镇财政收入普遍较低,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没有话语权,难以实现城镇有序的扩张,与此同时,黔东南州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低,城镇布局凌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都缓解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2.农村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

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然而在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产业支撑匮乏的问题。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总值为124.55亿元,仅占一二三产业产值的17.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形成了中药材、茶叶等特色轻工产业,绿色有机蔬菜、弥猴桃、油茶、蓝莓等现代高效农业,但是黔东南州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强,聚集效应不大,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利用黔东南州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横向、纵向关联效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凝聚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他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推进黔东南州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强化现有省级、州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入规模以上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配备服务园区农技人员,强化服务园区从业人员培训,推进园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园区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2.做大做强黔东南州龙头企业,为农村城镇化提业支撑。强化省级、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扩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探索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3.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村城镇化产业支撑。推动锡利贡米、丹寨硒精米、锌硒米、从江沙田柚、岑巩文旦柚、雷公山杨梅、雷公山银球茶、清明茶油茶、麻江蓝莓等特色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从江香猪、黑毛猪、三穗麻鸭、天柱螺鸭等特色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科学制定专业化组织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的建立强化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农村聚集,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二)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科学构建“一核两极、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体系(一核:是以凯里市为核心;两极:黎洛、镇远为新的增长极;三轴:东部、南部及北部三条城镇发展轴;三区:三个次区域分区),强化城镇空间体系与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村级(含农村新型社区)、基层村级和其他居民点3个层级,其中中心村级(含农村新型社区)、基层村级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载体,并以此引导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的连接与融合,形成城镇化体系的聚集、辐射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三大功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一,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加工功能,利用城镇化形成的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流通功能,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服务功能,通过城镇为周边农村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科研处)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ZC168;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成果(KLXY-11)。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农村城镇化是西部重大战略工程[J].经济界,2000(6).

[2] 沈维凤,吴立新.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J].求索,2002(5).

[3] 徐清照.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同步推进[J].东岳论丛,2003(2).

篇9

一、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温饱问题,从古至今都备受重视。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处黄河“铁头、铜尾、豆腐腰”的“豆腐腰”地段。开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省文化a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开封沿黄生态带特指开封市内连霍高速以北及黄河以南的区域。近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这一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科技服务为动力,以资金扶持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助手,充分挖掘农业潜力,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发财致富之路,为开封沿黄农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开封应当反思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整理未来发展新思路,为实现开封沿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根基。

二、开封沿黄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机遇

(一)优越的区位优势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北依黄河。东距欧亚大陆桥东端的港口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另一方面开封的沿黄生态带位于“一带一路”的中间区位,国际物流中心和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也为农业创新产品的输出提供了相当的交通区位优势。

(二)特色的黄河湿地景观

开封的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大了对湿地的监管力度,效果明显,并建立了湿地景观游览区。节假日和周末都会有部分开封市民来到黄河游览区赏湿地美景、观鸟休闲、品尝野味等,从而带动了周围农户的农家乐事业及小量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沿黄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

(三)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省委《关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开封沿黄生态带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在河南省范围内扶持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为农村提供5万~10万个就业岗位)的提出有利于以文化旅游项目为突破,带动周边乡村形成旅游一体化发展。为开封沿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开封沿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的地貌及生态环境

开封沿黄生态带是低平浅洼、略有起伏的地貌形态,沿黄生态带的地势总体来看自西北向东南缓倾,沿黄生态带内洼地、低平地基本上沿黄河大堤呈东北向的带状分布,其中也有少量的小规模的沙岗地。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开封沿黄生态带的洼地也有很多有利之处。如,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较好,且黄河水的含沙量高、粘粉率大,为大面积引水灌溉改良土质提供了可能性。不利因素因素也很多,主要有涝、碱、风沙三大自然灾害,在雨季、低洼处容易产生积水,同时又缺乏排水系统,容易发生涝灾。其次,反复出现的土壤盐渍化也是影响开封沿黄生态带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农业产品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缺乏规模化

开封沿黄生态带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棉花、大豆、蔬菜、花生等也有所涉及但数量不多,多为家庭单独种植,联产承包与集中销售几乎不存在。由于黄河滩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沿黄生态带的道路及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十分匮乏。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多以小作坊为单位、采用自产自销、来料加工的形式进行小规模生产,延展性差,利润微薄。

(三)销售渠道单一、推广力量不足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农作物主要依靠小商贩自行进村收购,销售渠道单一,推广力量不足。批量规模化生产的缺失导致该区域无法吸引企业投资,农民也不愿承担贷款风险进行农业化生产,后备力量单薄。推广力量不足,地区产品知名度并不高,销量也不乐观。

(四)缺少资金及融资渠道

通过对开封黄河沿岸主要村庄的农户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开封沿黄生态带目前的开况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和政府的投资力度不足不无关系。仅靠农户自身力量投资根本达不到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单靠政府之力,沿黄生态带的整体开发也不能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

(五)政策提供的优惠无法落实

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农村合作社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和专业设备,大学生村官存在挂职现象。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无法得到落实。

四、加快开封沿黄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开封沿黄洼地的改造利用

改良开封沿黄洼地的方法有:首先,放淤种稻改良盐碱土,这种方法既可利用稻田蓄水防涝,而且可利用稻田水层压洗土壤盐碱。其次,加强排灌及排水系统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因灌溉而产生的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限制了次生盐债化的发生,而且也减轻了区内涝灾的威胁。另外,发展渠井结合,有利于解决黄河水源的不稳定性。

(二)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及技术投入

生产形式的落后会使农业生产效益差,生产技术与组织的落后会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变革当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开封沿黄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黄河滩区特殊的地貌,采取规模生产的方式也与普通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不同,所以就要求我们提供黄河滩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器械及提高科学技术的投入。要不断加强科技兴农、科技增收工作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着重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优良品种,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和一批先进适用黄河滩区的新技术,进一步突出黄河滩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对农业生产做好技术指导。

(三)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品牌战略

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增强龙头企业的数量。重点扶持壮大农业、畜禽业水产养殖业产业化龙头群体,大力发展“四有”(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销售大户,加大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制定好发展规划,逐步促成相关产业区,同时要重点做好品牌发展战略,重视计划好品牌基地的建设。

(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建设生态农业园

开封沿黄生态带景色优美,黄河湿地滩区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园区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建设,为开封沿黄地区的传统农业的转型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可以采用农家乐等形式增L周围农户的收入,带动开封沿黄生态带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园可以采用游客采摘、垂钓等形式销售农产品,同时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沿黄地区的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健全和完善沿黄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对农业来说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建立必要的政策保障体系是沿黄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关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发展沿黄生态带,我们在制定政策同时要加强实施力度,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避免大学生村官挂职、农村合作社形同虚设等现象。政府既要加强对价格的宏观调控,也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做好监督的职责,防止市场失灵对农户造成损失并且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玉芳.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调研与思考――以开封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49-7551+7579.

[2] 刘玉振. 基于能值的开封市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266-270.

[3] 赵伟. 城市型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开封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5

引言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近代农业中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农业已经从原始单纯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化为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为适应这种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农业的发展中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不但对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而且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上都已经大大的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农药的排放上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就随意排放,从而严重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生态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1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1.1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以及资源的可供利用的存储量在不断的降低,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生物灾害,农业生产值因为受到各种外来生物的影响,而不断的下降,对农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植物保护的政策不断的推出和积极实施,对农业生产威胁巨大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的防治。同时,随着各种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态的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为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经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必须对食物安全生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推行各种先进的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并促进农业生产值的不断提升。所以,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是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2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性措施

2.1加强对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农业工作人员必须培养农民群众养成保护植物的意识,大力的宣传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科学了的制定植物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农业生产管理部门也应该将其职能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根据实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植物保护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作业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积极的创新农业科学技术

目前,各N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量仍然较大。虽然化学药剂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但是在使用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农药,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也必须严格的按照规范和要求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药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利用相关的新技术逐步的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才能将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3全方位、多领域的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

篇11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转贴于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