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09:19: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音乐基础不同,在学习中
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结果大相径庭。我从最基础的音高、音准入手,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展开有价值的评价活动,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构建音准,模唱唱名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培养良好的听觉训练,提高听觉分辨能力,是效果显著的。一、二年级是音高形成的黄金时期,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先从基础入手,从学生最能接受、最能听辨出来的dol、sol两个音入手。开学初我对一年级新入学的两个班60个学生分别进行了含有dol、sol两个音的基本摸底测试,最为优秀的学生六名,他们能把音高唱准,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现在分析一下这六名学生的音乐背景:其中两名学生从四岁到现在
一直学习钢琴,三名学生曾经在学前班学习过电子琴,还有一名学生什么乐器也没学过,不难看出从小接触音
乐,在头脑中就具有正确的音高记忆。剩下的就是音高唱得不准确的学生。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我让学生反复训练听辨模唱,先听简单一点的单音,再听三音组,把教材中五声调式的歌曲用唱名反复进行听唱、模唱,熟练后再移调加入歌词演唱,形成一种相对的音高记忆。特别对教材中的没有升降记号的五声歌曲还要单独提出来,不仅
让学生听辨模唱,还让学生慢慢地试着认谱。学生在唱熟歌曲的基础上学习图形谱,视觉的高低位置也能帮助记忆音乐中音的高低。就这样一堂课、一堂课地强化训练,学生由最开始的听不出来到能听出来了。dol、sol两个音的听辨模唱解决好了再加入mi音,把由dol、mi、sol三个音所构成的六个三音组反复强化训练。这样坚持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中国五声调式的五个音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接受了。
二、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单独模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的训练,也就有机会受到单独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很有潜力的,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认真聆听,准确评价,对音乐的音高、唱名、节奏、节拍等进行评价。在练习和评价中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唱名和音名的区别,而且每堂课都要反复强调,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像老师一样准确地评价出其他同学在模唱中存在的问题,如:“唱名对了音高不对”“音高对了唱名不对”的评价和判断。
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的一堂教学活动课中,学生的评价就非常到位。他们当中有这样的评价:“李小丽的音高模唱对了,但唱名不对。”李晓同学能指出:“许红在划拍视唱时的节拍打错了,忽快忽慢,节奏不够准确。”通过展开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主动地展开互评、自评,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听辨模唱能力又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较好、一般、稍弱。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较好的学生垫起脚跳一跳,让一般的学生有更大的进步,让学困生看到前面的光明。
音乐课堂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便利,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都活跃了,使枯燥的听音训练,变成了有意义的听音模唱游戏。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首儿童歌曲的演唱,一个个儿童舞蹈律动的表演,而是音乐素质的培养,审美态度的提升,有序的分层教学,使低年级的音乐双基教学更有效,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为学生终身都能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许多音乐课堂教学中,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构成的学生素质现状使得音乐课堂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改变旧有僵化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将音乐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及音乐课程内容和学习音乐方式进行重组;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学生因材择学,学习音乐能力、积极性、兴趣都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了解学情
在学期开始时,以调查问卷、听唱、音乐知识问答、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建立学生档案。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以作为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分层
(一)教学预设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按照音乐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层次,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A、B、C三级指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教学目标就可以预设分层要求为:C级指标能够在钢琴或录音的伴奏下,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中的一段,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较完整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并富有感情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30%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为最高要求,其要求中包含B和C级指标要求,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
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分层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完成B级指标,同时兼顾C级指标和A级指标。力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30%左右的学生可以额外提高要求,布置加强任务。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为准。
教师教学目标分层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中选择自己实际可行的歌曲、音乐欣赏、器乐、舞蹈、活动创作、戏曲等学习目标。这种突破了 “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全班”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体现了音乐教学的 “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理念。
(二)平等参与 小组分层
音乐课堂分层教学首先是分组,往往有的分层教学教师会把学生直接分成ABCD优良中差几个层次,这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分层教学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万万不可取。老师课堂分层教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的时候尽量做到隐形分层,就是不直接按等级分层分组,保护学生心理的一种分层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个性特长、兴趣和音乐知识水平现有状况,采取抽签、随机、按座位、自由组合等方式,学生自由选择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举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他们可以是音乐不同方面特长的互补组合,也可以是相同爱好的共同组合。
比如,学生选择“歌唱组”时,有一两人歌唱的很好,其他可以是喜欢唱或喜爱聆听歌曲的同学,没有特长;“舞蹈组”组合中一两个人有舞蹈学习基础的,其他可以是舞蹈爱好者或是好朋友,并无特长;选择“器乐组”的有吹竖笛特长的学生,有电子琴特长的学生,有小提琴特长的学生,其他几个学生可以什么特长都没有,但是他们特别喜爱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小组是为自由组,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欣赏都是随机性,无定性的组合。如此,等等不同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小组就产生了。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是自由的、和谐的、平等的、无等级之分,使各个层次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交流合作 互动分层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选择以主题为主的本组学习合作分层,也可以选择以形式划分的跨组学习合作分层。如:学唱《丰收之歌》这一节课时,“歌唱组”中一人歌唱的很好的同学能够完成最高A级指标,他可以帮助本组其他同学完成B级指标和C级指标要求。完成本组内的合理的帮扶分工第一层任务后,还可以跨组向“舞蹈组”同学学会一个相关的新疆舞的动作,“舞蹈组”的同学完成本组内的第一层指标任务后,也可以跨组向“歌唱组”同学学会一个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怎样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小组内或自由选择跨组与其他小组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切磋、讨论,相互启发,诱导表现手法,探索音乐表现技能的深度及艺术审美的答案。引发学习的问题,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根据内容,音乐表现形式,完成较有一定难度的多层次音乐表现方式,并相互传递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而教师则要提供必要的音乐表现实验设施,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一个“动而不乱”的课堂,小组讨论到什么时候为止,以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为终止;教师及时展示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使小组成员获得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
小组自由合作分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张扬个性。同时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增强和增加。
(四)适当引导 辅导分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和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重在指导自学提高,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尽可能的给予相应的指导,并鼓励和引导他们以自身特长切实帮助其他同学的音乐学习。对一些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应看到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三、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评价改革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程度,制定分层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同值”,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多层评价。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音乐课堂分层教学中,要有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使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学习行为,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可以多采用“支持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能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可以适当额外提高要求,布置课外加强任务。
(二)开放阶段性评价
在学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举办一次“音乐沙龙”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自由选择找到一个“最近发展区”,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
(三)综合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分别以“班级音乐会”和“音乐评价测试”(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终结性评价。“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定性述评。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音乐评价测试” 是一种定量述评,教师ABC三级指标的不同要求将试卷难度比例确定为6:3:1(60%为C级指标内容,30%为B级指标内容,10%为A级指标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还要利用各种评价源,展开学生之间的自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他评,这些都是分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各种层次的评价,教师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分数,而是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主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应归纳入各自层次学生的群体中去比较,进行动态分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展蓝图下都能发展进步。
经过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成功源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设计,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在音乐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是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差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所有学生都能因材择学,积极主动地性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论文大全,回归生活。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能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大全,回归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艺术成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也是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小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放开与自主掌握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内在音乐潜能的开发以及独立思考心智的培养,也是小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反映的实质是让学生做主角,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展示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驾驭与领导位置。论文大全,回归生活。论文大全,回归生活。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课堂的“聆听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至于学生理解与否,教师无从知晓,因此,“填鸭式”教学便成了传统教育的代名词。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知识只是小学生学习的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唱的主角其实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则是小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合唱技巧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验教学法的实质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合唱试验的机会,是帮助小学生验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识与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学前的试验教学法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落到了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能唱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学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响效果,通过练练唱唱,将歌曲中要出现的音程关系让学生事先接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是通过练练唱唱,让学生自己学会各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试唱双声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对合唱歌曲学习的恐惧感,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教学前试验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对合唱知识与技巧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合唱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合唱氛围的营造——“生活”教学法
合唱是在多个人声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艺术形式。小学生合唱的意义在于自由中的约束,个人演唱是在具备演唱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而合唱则更是注重小学生的协作、互助、配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去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宽角度的创造。论文大全,回归生活。鲜活的教学素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实际的生活。小学音乐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乐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上,都要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力求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使小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实践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生活场景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鸣度,他们可以及时的应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小学生从小便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导者。生活化生活场景,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参与与收获的快乐。
我们知道合唱艺术和生活场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为有了合唱艺术,生活场景才会更加生动与真实,因为有了生活场景,合唱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在合唱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设立可以把小学生思维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绿色的祖国》一课时,我们不妨把教学的视角转向生活,首先应用生活化的道具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如塑料的小绿树等,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绿色的认识等,然后,教师再分别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树叶的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官与观察,并对此展开讨论,增加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小学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生活场景的构建,实质上是应用生活的模式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生活的肯定与认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对于小学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了良好了基础。
三、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合唱教学法
在小学生合唱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是合唱前学生“教”学生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教师在进行歌曲合唱教学前,首先把小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与学习,例如《我们的田野》的这首歌,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对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绪控制等;在听录音中播放该歌曲时如何打拍子,如何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以及如何进行气息训练的等。其次,提出“小组复式”合唱的理念,通过互动讨论,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传递与补充,而且还增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讨论的结果也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内容的“小组复式”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小组复式”教学法是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通过互动学习,教师获得到不同小组内的同学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针对此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使该目标都能贴近于各个小组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区”,然后进行分层次指导与教学,让小学生在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中,教师先对全班进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入手,让学生陶醉其中,接着教师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难度。特别是二声部的地方,从单音开始练习再到音程的练习,从单小节的练习到多小节练习,练习的难度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解决二声部中出现的歌曲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互动模式的“小组复式”教学法注重的是每个小组的差异化培养,也是消除各个小组差异的最便捷的途径,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后的观点及时的在小组内交流与沟通,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并对知识的获取量与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小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小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分层教学,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解决了传统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通过小组差异化的培养,来实现对小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进而促进全班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论文大全,回归生活。总之,“小组复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分层次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旨在在班级的氛围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缩小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合唱教学应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小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带动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参与与互动中进步。与此同时,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而且分层次教学理念也促进了班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艳;合唱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吴灵芬;对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李薇;关于中小学生合唱艺术素质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在我国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的身影,这里的“分层”并不是通俗意义上明显的分层,而是一种隐形的分层。教师通过对班级学生学习状态和性格特征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形成多个小的学习群体,利用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分层互动模式”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技能及管理能力。
(一)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提高
在“分层互动模式”中存在着隐性的竞争意识,当学生不断讨论及互动中,不仅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及长处。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比较,接受挑战,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想法,在互动中学有所成,增强学习信心,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分层互动模式”在分组的实施方面对于教师自身素质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对学生进行准确地分组以及组织各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都是对教师自身的修养、观察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除此之外,分层教学本身引发的思考以及在各层次学生互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能力的机会。
二、小学竖笛教育上“分层互动”的应用
(一)学生分层次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熟知程度、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这三者将学生进行分类,第一组:有音乐基础或者音乐天赋较高并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接受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第二组:没有音乐基础及音乐天赋但是学习积极性高,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第三组:有音乐基础或者音乐天赋但是学习积极性不高或有厌倦情绪,需要教师关心了解其消极原因;第四组:无音乐基础和音乐天赋且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
(二)分层次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四组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第一组学生自学能力较高,教师可以适当提点,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第二组学生一般适合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即可;针对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音乐的乐趣,而不是着急教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类学生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游戏代入特定的演奏中。
(三)分层次授课
分层授课部分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前备课内容为纲要,使用适合各组同学差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上课节奏,注意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得以全员加入是格外重要的。授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授课速度,着重于第二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后对于其他三组的学生进行培优补差,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提点,后两组的学生进行兴趣培养。采取上课时带领大部队、课后查优补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分层次训练
授课后,教师应使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并且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进一步地掌握,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布置练习曲目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所谓“两部三层”即练习曲目分为必选及拓展两部分,练习曲目的内容分为基础练习、简单句子及完整曲目三个层次。完整曲目可以让优等生提高自己,基础练习可以设置为简单的升阶练习或降阶练习来让后进生体会音乐的乐趣。
2.分层次评价
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层音乐师资,在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钢琴课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钢琴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大多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把师范性放在首位,使一些专业演奏能力很强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本文从分析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高师的钢琴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
高师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标与高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近年高师在教学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和尝试,但远跟不上中小学课程的改革。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考生看到音乐专业高考的便捷,使得不少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的队伍中。特别是钢琴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了应付高考而硬弹得一首曲目根本不能说明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高师钢琴教学观念的改变比较滞后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比较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却远远跟不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出现了较大的脱节,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也带来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钢琴教学模式的单一问题
钢琴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虽然近年来,各个院校的音乐专业增加数码钢琴的教学模式,但如何发挥好数码钢琴的优势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院校的数码钢琴教学,仅仅只是改变了教学形式,而教学的方法还是以前的。
(四)钢琴教学内容的不全面
高师钢琴教学应该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按国家教委的相关要求,不仅具备能唱、能跳、能弹、能演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能讲、能编、能写的能力。在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音乐活动的编排、指导能力和一定得理论研究能力。而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全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师钢琴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师音乐学本科专业钢琴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切实为中小学音乐课师资服务;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并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的观念上,我们应在立足于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高师钢琴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手段。
(二)高师教学形式的改变
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目前高校的师生比也在拉大,高师钢琴教学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应改变为“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等教育形式。各高师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而有各自的教学形式,将高师钢琴教学“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的形式合理安排使用,如:分层次教学可以贯穿大学四年,在入校时通过钢琴考核,具有比较好的钢琴基础的学生,可以进入分层次教学,进行重点培养。“一对几”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一、大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钢琴基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三、大四中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讲,应当合理利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做到扬长避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促使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有数码钢琴集课的形式,数码钢琴集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数人进行集体上课,它不是个别课的集体化,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集体化。 因此,教学方法应以特殊的教学模式相吻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即兴的表现法和引入、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比较演奏方法和模仿表现法等,都可以融入到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高师钢琴教学的内容改革
1.加强钢琴即兴伴奏的培养。钢琴即兴伴奏具有极强的的实用性。应该从一开始的钢琴教学上, 就要明确钢琴弹奏技巧和歌曲伴奏之间的关系,将弹奏技巧转化为熟练伴奏的相关材料,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提高。在实用性教学中浸透技术性训练伴奏是一种最常用, 最实用的演奏技能。我们的教师就应将这些演奏中所遇到的伴奏音型向伴奏技能上引导, 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应该与哪些伴奏音型相匹配。 并且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声的运用, 试着让学生把中外的优秀作品变换伴奏音型按照原有的和声进行演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由学习到分析、借鉴和再创造的能力。1另外,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中有自弹自唱的能力,通过对即兴伴奏的培养的同时也可加强对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2.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培养。《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这就要求高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通过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法、表现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钢琴音乐文化。
3.加强钢琴教学法的培养。钢琴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普通理论课,可以通过理论课、讲座课与演奏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满堂灌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参与的示范教学。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理论概念及时转化于实践中,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法课上应从以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静态的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向钢琴教学动态的能力结构拓展转移,这也是钢琴教学法课程的一种重要授课方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钢琴教学法知识、钢琴民族音乐知识、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钢琴自弹自唱能力等,对于他们开展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以及钢琴的普及教育有深远意义。通过以上对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改革,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备 注:
1 胡泽丹.高师钢琴教学中渗透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9月.
2 马维纳.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探讨[J].才智,2010年13期.
参考文献:
[1]陈蕾.《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08.
[2]孙鸣.《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只我见》[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6.
[3]周晓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6.07.
[4]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学科,音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著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开展,广大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我们的音乐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日趋丰富,课堂教学精彩缤纷。但在热闹的背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在目标定位上不够明确,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从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明晰目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思考清楚的便是:音乐课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音乐教育旨在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维模式,在欢愉的环境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及思维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便是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停留在听歌、唱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存在学生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照本宣科,给学生放放歌,带着学生合着调子唱唱歌。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这种乏味的教学模式,随之便对音乐课失去了最初的兴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有着它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音乐课上不仅是教孩子唱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诙谐生动的语言将学生们眼中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亲自领略音乐的魅力,真正的了解音乐。通过音乐丰富学生们的情感,美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专业素养。所以,教师要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并积极参加相关业务、理论及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基本功扎实,教学素养好、致力于课堂教学优化的探究者和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转“讲学”为“导学”,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使教师的“教”真正的让位于学生的“学”。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氛围是教师需要掌握的技巧。在新课引入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例如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也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导入,还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情景剧进行导入。结合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课程的展开做好铺垫。同时,各学科间相辅相成,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可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我爱祖国》教学时,教师朗读一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学生的歌曲学习的兴趣。多学科的融合,能更好的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氛围,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音乐有着美妙的音符,动人的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一个欢愉且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同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要从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浪漫,活泼好动,对游戏充满着兴趣。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一些课堂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
(三)分层导学,因材施教
新课标中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导学不仅是新课改精神中重要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对素质教育中“全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要求的具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根据学生在课外活动、课堂表现及日常评测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层级划分进行动态调整,是每个学生都能动态地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的划分上,从课程要求出发并结合学生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层层递进。例如,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除基础知识外,还要能较好的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四)恰当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体现在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需要、认知的不同,现在有较多学生在上学前就接受音乐方面的培养,如学器乐、舞蹈等,这些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乐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就是有效教学法之一。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常见模式
从近期的教学发展思路来看,分层教学越来越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领导和教师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如下:
1.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此分层模式应用最广,在原有的班级上进行分层,最好分成四个层次,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能力出发,确定四个层次好、中、差、特差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组织能力相近的学生选择相同的近期层次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学生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确定分类目标。③面向各组的整体,因材施教。④分项目考查,层次评分标准不同。⑤发展性评价,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重新选定目标。
2.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状况,再进行层次调整。
学生在不断认知过程中,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掌握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能力,“因材施教”。
3.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分组,形成4―5个人的学习群体。例如在《两只懒乌鸦》歌曲教学中,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前提下,我们共同讨论歌曲中的分别有哪些角色,并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所喜欢的角色,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每组成员都在自己的探索和老师的及时提醒下出色地完成表演唱《两只懒乌鸦》。
四、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根据学生音乐素养,引导其在音乐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
面向不同音乐素质层级的学生、不同层级的音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执教一年级《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时,我采用匹配的训练方法,指导嗓音条件较好的一组同学进行歌曲演唱,指导节奏感较好的一组同学进行打击乐伴奏,让体态语言较为丰富的一组同学为歌曲编排律动动作,学生各显所长,共同演绎乐曲,共同享受参与的乐趣,共同体验合作的愉快。又如,欣赏《梦幻曲》时,根据学生的喜好分为表演组、讲故事组、绘画组,通过自己的想象表现乐曲。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把握课标,吃透教材。我承担的是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教学前,首先我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对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分析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找到解决这些重、难点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师事先设置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歌曲《过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的二拍子歌曲,歌曲中多次反复出现“咙咚咙咚呛”,一句比一句强烈,最后将气氛推向,教参中制定的教学目标:①加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②学会歌曲;③在唱歌、伴奏、跳舞等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这些目标对全班同学来说基本上都能达到,但对于一些音乐基础较好和音乐素质较高的层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略为简单。我在备课时,深度挖掘本课教材,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声音条件好的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对舞蹈较好的同学要求自编舞蹈随音乐跳,对于器乐较好的同学要求自己演奏这首歌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强。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绝不意味着对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放弃,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让我感受到:它可以在教学中解决很多实际教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表演的有效参与度,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展现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主动的“学”的目标,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三、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 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1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2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
3.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 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3.2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3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4让丰富的实践能力成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通过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记录的分析,可得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高两个学段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的衔接不力,即小学和中学各自的目标在内容和层次上缺乏连续性和延伸性;其次中小两个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力,现行中小教材内容缺乏有效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再者中小两个学段的衔接还缺乏一个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只有借助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实践的基础工作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所以针对以上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被划分成两个板块——小学段、初中段。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阶段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设置的类型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变化,加上这一时期学生心理、生理上正发生剧烈变化,不可避免会给学生造成转换上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适应,从而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连贯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参考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结构改革模式,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即通过统一课程目标、统一课程设置,学形式,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系统性、一致性。我们所理解的中小学教育衔接,只是指小学高年级过渡到初中一年级的衔接,准备期为一年或半年。这种做法,显得急促而短暂,小学生要完全适应是困难的。如国外一些国家将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放在同一所学校内完成,这样使学生能完成自然过渡,减少急剧过渡所带来的诸多不适应,这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不能从形式上照搬,但应在思想上意识到衔接工作的系统性。尤其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避免知识的缺漏和重复。所以,衔接工作强调系统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顺应教学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国内有些地方也已展开这种小学与初中一体化的学校设置模式,譬如上海市、深圳市都已率先建立起这种模式学校,来以此加强义务教育段课程和教学的连贯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挑战,我们应用乐观的态度去积极应对:将中小学教师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资源重组,优势共享,消除两个学段之间的屏障从而早日实现两个阶段的教学统一,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分层对待学生心理特点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其音乐素质也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而且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教师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齐步走”。如果以优等生为标准定学习目标就会导致中后等生因跟不上而最终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如果以中后等生为标准定学习目标,就会抑制优生的个性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首先不要扼杀每个孩子个性化的一面,要分层教育,不要离开违背孩子认识的角度,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教学。少年阶段音乐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以感知为基础,小学高段的学生感知觉已逐渐从中低段的“凭兴趣和不随意性、短暂不稳定性、被动性,向着随意选择性、较持久稳定性、主动性的方向发展”。此时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也是对外界感受最为敏感的时期。“初中学生进入少年期,其音乐感觉、知觉能力较之小学生更强。且随着年龄、生理、实践经验的增加与积累,其音乐知觉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理解性与整体性。”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并结合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社会音乐文化有机地结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觉、音乐想象力、音乐记忆力,进一步引导和完善学生独立的音乐个性和审美意识的建立。
三、掌握教材超越教材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可是对待音乐课的兴趣却在大打折扣。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中的一些现有的知识有时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需要和渴望的,更何况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艺术。同时一本教材自出版以来沿用了七年有的甚至八年,传统的音乐固然要保留但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与时俱进。另外每一学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递进上,都存在着缺乏统一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课本过度强调对学生自身素质、创造力方面的培养,割裂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年龄层次孩子有不同的音乐心理活动,照搬书本知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的方法就是教师加强对音乐教材的熟悉,这样才能脱离教材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交流。
学生在升入初中阶段之后音乐学习的兴趣的大大降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学习完新知识点遗忘较快,所学的音乐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笔者认为日后通过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重视,建立完善好各级音乐教育监管机构对音乐教育的指导工作,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全面的落实和解决,从而迎接音乐基础教育更美好的未来。
1、初级班
此类层次的学生钢琴弹奏能力相对较弱,和声知识贫乏。对于此类班级,要求不能太高,应先讲授西洋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构成及转换,清晰调式的构成,明了指法规律;再将正三和弦的常用组织形态以和弦弹奏方式做练习,了解ⅠⅣⅤ以及属七和弦的和声功能进行;最后在简易节奏型(根音加和弦)的基础上,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在学生在弹奏基本和声的同时,唱出与和声相对应的旋律,使学生感觉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件简单有趣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初级程度班在调的掌握上以“三升三降”以内的调为主;在选曲上应以简单的儿童歌曲、进行式歌曲为主,尽量选择中小学课本上的一些常用歌曲伴奏,以满足今后的工作需求。对该层次学生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肯定学生的获得的每一点成绩,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2、中级班
该层次班级已经能够熟练的在钢琴上进行24个大小调转调,和声知识应已掌握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重属和弦的书面写作能力。对此类班级,应使其尽快学会在键盘上熟练应用和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上加之曲式分析,掌握乐曲旋律的构成及基本和声在旋律中的应用,学习前奏、间奏及尾声的处理手法,熟知同主音大小调和平行大小调的交替构成,加强段落间对比;了解旋律伴奏和无旋律伴奏的伴奏特点与类型,并在24个大小调上灵活运用;乐曲类型及伴奏织体的选择上要多样化,在正、副三和弦功能性的基础上多感受副属和弦的离调音响效果;增加中国民族调式伴奏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民族化和声语汇;在旋律休止音、长音的处理上,应掌握音阶式、音程式、和弦式填充及“加花”等各种装饰手法。这一程度的学生在授课时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分析已有经典伴奏曲目,使学生在聆听到好的声音效果后会主动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伴奏中,进一步加强听觉方面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