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算会计的职能

预算会计的职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预算会计的职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是由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处理是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全部程序化,也就是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一般对操作权限的限制设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另外,电算化会计与手工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手工记账规定日记账、总账都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采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干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则是通过打印输出的,可以装订成为活页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由于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口,打印数量比较大,因此,一般都是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对账工作一般是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人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会计电算化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人“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同于红字更正法,这样就可以保留更正的痕迹。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了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传统会计方式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便于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而传统会计,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的一次飞跃。审计和会计面临巨变环境的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联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这些影响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至于达到审计目的,并且能够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正因为这样,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方面尚待提高。财务数据属于机密,但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的厂家不多。所谓加密,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上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方面例如系统一旦崩溃,或者受到病毒侵袭,也容易导致事故。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推广较难,管理会计软件开发也不够成熟。

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实就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就是要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治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治理,加强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技能;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素养,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专业技能突出的相应人才,而学生能否具备良好

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岗位上能否胜任的前提。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

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技能。

一、职业教育及我国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对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受教育者给以从事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亦称为职

业技术教育,有时被称为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比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

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和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

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模式也创新,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再上台阶。据相关人员统计,2007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

学校11612所,当年招生637.29万人,在校学生2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4767所,招生规模达910万人,在校生达3056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和

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电算会计课程的特点

电算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是金融财务管理类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

握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的技能。其主要特点:

1.综合性强

电算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性内容比较多,要以财务会计知道和计算机应用知道变基础,应当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该课程比较

合适,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就重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薄弱环节的巩固和学习。

2.发展速度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入世以后,经济活动要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要符合世界的潮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需要不断的更新、增加和修改,会计应用软件也在不

断升级。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的电算会计课程相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到社会上后可能已经陈旧过时,这样要求电算

会计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外,还要不断给学生拓展新知识、新内容。

3.实践性强

电算会计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电算会计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台需要以当前最流行的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进行讲授,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具备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而不是仅局限课堂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三、加强职业教育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策略分析

1.提高电算会计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

老师要教育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自身必须先要有实践能力和经历,不然所谓的教学实践都只是说说而已了。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前的教学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实践内

容,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提前上级体验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然后,结合自身的体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上机教学目标、内容以及

流程等等项目内容的安排,从而加强教学针对性。其次,电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定期的接受软件公司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再次,电算会计相应专业的教师

仍要注重了解现实企业中的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入到企业中进行有效地考察了解。

2.加强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活动的开展

社会调查活动以及案例教学是用来作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的。长久以来,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经常被忽视,由于案例教学不被重视,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约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诱导以及决策等等有效功能的先进教学方法

模式。我们所说的与电算化会计相关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建立在学生应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知识技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有

效地运用在电算化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重点目标内容进行相关的具体案例编制;第二,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第三,要求学生对案例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除此之外,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还可以采用辩论、公开演示以及模拟实验、小组学习等等

形式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以及乐观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条件的相关专业教师还可以进到企业单位或者会计事务所内部来进行社会兼职

活动,实现自身专业技能的锻炼,这些教学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收集与自己教学案例有关的材料,将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充实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讲理论

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

3.加强构建相应的专业模拟实训室,确保学生的实践基地优良

在进行模拟实训室的构建时,相关教师以及教学实践部门应该以具体的某个企业为模板,以该企业生产营活动中的实际经济为例,搜集各项原始凭证,通过进行凭证的手工制

作,实现模拟实训题的系统形象地编制。与此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还要要求学生依据所选定的企业某项经济业务产生初期的相关财务资料并通过真实凭证、账本来实现完整会计

账簿的构建,整个过程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再到登记账簿,最后得出期末实际余额,编制出相关的企业会计报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整套的会

计业务程序模拟操作来实现对相关制度以及业务的熟悉,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巩固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

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需求,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相关教育部门还要不断完善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这就要求相关学校要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实施教学科研活动

,实时更新电算化会计应用热点,加强教学组织建设;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直接提出用人需求,与学校交流合作,使得学校的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准确,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4.运用各种先进科学化教学方法手段,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教师在进行电算会计教学时,要进行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的实时更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活动的灵活互式开展。

(1)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环境条件,营造开放式和谐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软硬件网络资源。

(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电算会计求知欲望,加强学生意志培养,创建良好学风。

(3)实现演、讲、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室,配置新型教学课件,学用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提升教学性能。

(4)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教室搞好电算会计实训室的管理维护,让学生通过这种无意识活动得到动手的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中的人,他们的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

式、水平。财务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有效开展电算会计的深入实践教学。电算会计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教学工程活动,其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整体的宏观角度出来

,结合实际,通过不断加强电算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金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问题评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04).

[2] 李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42-02

信息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的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能熟练掌握、驾驭相关信息的能力更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信息时代,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财经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会使用财务软件,等等信息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是财经类大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高等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合理规划和制定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就能提高学生掌握信息能力的学习效果和实践兴趣。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通过会计信息采集与规划训练、会计信息录入训练、会计信息查询训练、会计信息分析训练、软件综合运用训练等方式,实现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融入信息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信息驾驭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采集与规划

在实践教学的初期,实践教学中,首先要训练财务软件的安装与计算机操作环境规划,分别尝试采用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进行安装与调试,在不同版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下进行安装,设置数据库环境安装,等等。其次,对于财务软件相关权限要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相应的设置,确定各角色的操作权限和功能,使得学生了解角色、权限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第三,将手工状态下财务处理的流程与财务软件中相应的模块进行有效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会计电算化运转过程中会计信息采集与会计信息规划的全流程。例如,在会计电算化流程中,软件如何将录入的信息按照权限进行相应的分工,使得不同权限控制的会计信息内容有所不同,并将学生进行分组轮换着模拟会计有关权限岗位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加深相应岗位通过权限进行信息控制的实际认识和感受。

二、会计信息录入训练

在学生已经熟悉有关会计信息采集和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创建核算单位并建立帐套,进行财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完成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往来单位设置、人力资源设置、进销存等实际操作,然后将模拟单位的有关会计单据信息录入财务软件,通过生成相应凭证、转换不同的会计角色进行会计核算。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着重训练学生的会计信息录入能力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于会计科目的级次、会计科目代码的长度、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核算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商品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生产销售以及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管理等相关环节原始信息的分析、归纳、判断的会计信息预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分角色的录入原始单据,生成虚拟单位的相应凭证、账簿、报表等有关汇总数据,以达到训练学生对于财务软件初始化环节、流通运转环节、生成账册帐表环节等过程的控制能力。例如: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开展采购、生产、加工、入库、出库、结算等流程的单据引用和录入,还可以虚拟设定相应的过程错误,使得学生感受到软件对于信息错误的判断和复核等。

三、会计信息查询训练

在学生熟悉各类会计信息的采集、录入后,还需训练如何利用已有的会计信息进行查询、分类、汇总,并加以利用。获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有效运行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经济社会中的各类企业在运行中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的查询、分类、汇总的有关功能获取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核算单位在接到销售订单后,学生所模拟的角色进行产成品库存、资金状况、原材料库存、生产状况等各种关联查询,根据查询结果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及加工,以满足现有销售订单的需求,并实现基于财务软件各流通环节的劳动力、资金、材料等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会计信息分析训练

学生在进行会计信息采集、录入、查询汇总等基本训练后,已逐步掌握了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流向和变化。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决定投资方向的依据,无论是外部投资者、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拥有一定的会计信息,了解已投资或计划投资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进行合理决策。会计信息可以评估公司资金运动轨迹,预测现金的流动方向。会计信息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策划和评估公司未来的经济业务活动,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最终依据。还可根据这些会计信息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相应做出有效决策,采取补救措施,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所以,通过分析会计信息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并通过会计信息分析训练,逐渐掌握了这种分析能力,能较全面地通晓行业运转规律和模式。例如:通过年度财务报表,了解到模拟核算单位生产成本较高,经查找相关数据,系原材料采购不合理。通过建议调整采购渠道或供货方式等,合理降低生产成本,开源节流,提高利润,还可建议调整之后在保持利润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增加销售量以期实现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水平。

五、软件综合运用训练

学生在熟悉财务软件的系列操作和运行之后,要进行会计信息数据的导出(备份)与导入(恢复)训练,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学会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木马,还要加强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实训,了解市场上常用财务软件的异同。通过实训,增强学生对于不同财务软件的适应能力,了解不同财务软件针对的核算单位类型,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扩大就业范围。同时在财务软件使用中,专门安排一些容易出现的预设的人为错误,使得学生能找到解决这些人为疏忽所导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计算机和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训练,通过模拟设置一些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常见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教会学生如何排除这些故障,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驾驭能力。

六、结语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开课前,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会计信息分类,了解基本的会计业务流程。同时,学生还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本文所提到的实训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二年级,在学生已初步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会计基础类课程和相关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后。

通过上述流程的信息能力训练,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浓厚,掌握信息能力的效果较好。同时,通过回访毕业生,上述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信息能力训练对于学生就业有较大帮助,能使之较快进入职业角色,获得用人单位的较好评价。特别是通过这种训练使得学生有了财务管理的基本思维,自主创业过程中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运转规律和经营策略等管理策略也有了较大帮助。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重在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训练,在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中融入信息管理的能力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专业视野,强化了信息社会信息驾驭能力的重要性,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81-02

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来说,其职业技能的含义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而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岗位上能否胜任的前提。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技能。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课程有其独特的客观规律,需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其特点主要为:

第一,综合性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多。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要以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因此,大多数财会专业及电算化专业应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往知识的复习,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

第二,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许多经济活动与世界接轨,经济要跟世界接轨,会计要先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不断修改、增加、更新,会计软件也会不断升级。而会计电算化课开设的时间较晚,学生已学习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可能已经陈旧过时,这样在讲授电算化课程时,就要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新内容。

第三,实践性强。这也是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当下最流行的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的提高,各高校财会专业也更加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但是,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典型通用会计软件的实践性操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想讲授理论知识又想讲授软件操作,结果往往都是点到为止。

(二)课程内容设置落后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三)课程讲授方式、方法不完善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讲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程序化,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被忽略了。

(四)实训教程质量不高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本课程需要有高质量的配套实训教程。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教材中所举软件严重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或者教材中是对各个会计软件泛泛地讲,没有针对哪一个软件详细讲。会计电算化教材本身质量尚且不高,实训教程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五)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对于会计电算化来说,主要的教学设备就是计算机。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训机房建设不够重视,一方面是机房内计算机数量不够。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之前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即使计算机数量充足,计算机配置也相对落后。而不少财务软件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也很高,把财务软件安装在配置低下的计算机内,势必影响软件运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路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依照课程定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体现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熟练地运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俱进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跟社会应用水平,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最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这就要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其中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调查刚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向他们询问企业使用会计软件的信息。就目前来看,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而不再采用手工记账,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大多采用用友公司的ERP财务软件,也有部分企业采用金蝶财务软件。根据这一信息,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本着这个原则便可以使课程内容设置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方法

面对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财务软件中一个功能模块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学习具有相似原理的另外功能模块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完善课程实训教程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质量不高,而实训课程在整个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比例又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两种完善思路: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自学校学生特点,自行编写校本实训教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联合,把企业中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学生实训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

(五)改善教学硬件设施

随着财务会计软件的不断升级完善,它对计算机的承载环境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与时俱进,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上要跟得上潮流。如果在硬件设施的环节上出问题,其他工作都是徒劳的。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从根本上认识到硬件设施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性,能够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六)以赛促学,以证代考

大量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堆积,会降低高职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积极性。面对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逐步推行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会组织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其中的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大赛。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检验效果十分不理想,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以证代考的方式,一方面使考核方式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完成期末考试的同时又多了一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使财会人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研究及实践发现,企业实施BPR是成功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BPR的实施要求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整合,其中资金流是三者的枢纽,是财会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在BPR过程中,基层财会业务骨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培养基层财会业务骨干的摇篮,如何应对企业BPR工作的新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期对高职会电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于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与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文献回顾显示,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会计职业能力框架时都考虑到了信息化、BPR的重要性,“业务流程分析”、“流程再造”等已成为会计人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要求,但目前对BPR能力的研究都是零星地出现在信息化职业能力等相关文献中,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基本以定性描述为主,专门针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的研究偏少,因此,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就企业信息化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初步研究,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的需求情况。考虑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会影响企业对BPR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调查中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财务、业务均以手工处理为主,没有正规的财会软件及业务管理软件;阶段二,财务或业务部分实现信息化,有正规财会软件或收发存等业务管理软件;阶段三,财务和业务都实现信息化。(2)企业BPR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虽然大多数学者从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构建会计的职业能力框架,但笔者认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体现,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通常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考察劳动者的能力,因此,这里用能力作为调查因素,并细分为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包括:软件操作、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组织领导。(3)价值观也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场上通常体现为职业素质,本次问卷中职业素质包括:积极态度、严谨认真、坚定意志、职业道德。(4)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在问题回答方式上,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法(1ikert scaling)测量,并进行正向5级赋分。在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程度方面各级评分含义是:5分―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太重要;1分―很不重要。在职业能力现状评价方面各级评分含义是:5分―很满意,4分―满意,3分――般,2分―不太满意,1分―很不满意。

(二)调查对象与样本 考虑到高职会电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企业高层在BPR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调查对象是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或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在调查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界定参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的标准,该通知中的界定标准有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种,由于企业一般视销售额、资产总额为商业秘密,不予回应,因此本调查以职工人数作为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对于该标准没有涉及的行业,列为“其它”类,人数标准参照最低值“200人以下”。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6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68% 。有效样本的行业构成及信息化阶段分布情况见(表1)。

(三)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通过计算总体样本的得分率,来评价高职会电学生的各种BPR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和BPR职业能力的现状。在分析总体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小企业所处的不同信息化阶段分组统计得分率,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得分率计算公式如下:Fi= 其中: aH――最高等级分值 aj――各个等级分值

nij――对于第i个问题达到等级j的人数 N――样本数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如下:

(1)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需求状况。 (表2)显示,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同得分率不算高(0.79),但按中小企业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分组统计发现,各阶段的得分率有明显的差异,阶段一的得分率比较低(0.66),阶段二、三的得分率明显提高(0.83、0.94),这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受访者更加认同BPR的重要性,因而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高。问卷还对高职会电学生应具备的BPR职业能力的层次进行了调查,(表3)显示,不论是总体还是按信息化各阶段进行考察,受访者大都认为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应定位在“执行层次”,在阶段二、三更明显(达到82.8%和87.5%),而选择“管理层次”和“战略规划层次”则相对较少。有意思的是,处于阶段一的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层次的期望要高于阶段二、三,估计是这些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低估了信息化的难度,对高职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

(2)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专业能力的要求。(表4)各项专业能力中,“流程梳理与优化”(0.91)、“风险控制”(0.87)、“信息化点需求分析”(0.82)得分率较高,“软件操作”为次(0.75),“软件设计”最低(0.39)。这说明在BPR过程中,受访者并没有把“软件操作”这一传统的会电操作技能作为非常重要的能力重点,而是更突出“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这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技能的重要性,但对于“软件设计”这一信息化技能,受访者认为对于会电专业学生而言不具备重要性。分阶段统计发现,处于阶段一的受访者对“软件操作”还是比较看重(0.80),甚至与“信息化点需求分析”(0.79)重要性相当,这可能与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有关,他们认为买套软件、学会操作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忽视了BPR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相比之下,阶段二、三的受访者则明显把“流程梳理与优化”、“风险控制”、“信息化点需求分析”作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3)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发展能力的要求。(表5)显示,中小企业在BPR过程中对高职会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0.92和0.89),均超过重要的程度,“创新能力”则偏低(0.74)。分阶段统计显示,“学习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各阶段的重要性与总体结果基本一致,而“创新能力”则随着信息化阶段的不断提升,重要性有所加强,已接近重要程度。

(4)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社会能力的要求。不论是总体还是分阶段的统计(表6)均显示,“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分率较高,均超过重要程度,“沟通协商能力”居次,“组织领导能力”最低,重要性还不到一般水平。这一结果与前述BPR能力层次的分析基本一致,高职会电学生主要从事“执行层次”工作,而“沟通协调”和“组织领导”能力属于管理、战略层次,因此,其重要性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会过高,但“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任何层次都需要的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5)中小企业BPR对高职会电学生各项职业素质的要求。(表7)显示,受访者普遍重视“严谨认真”(0.97)这一传统的职业素质,其次是“职业道德”(0.93)和“积极态度”(0.92),“坚定意志”则略低(0.87),这些职业素质均达到了重要的程度。分阶段统计结果与总体结果基本一致,“坚定意志”素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这说明BPR的持续性和艰巨性,使受访者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员工具备坚定意志也是BPR成功的重要因素。

(6)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问卷最后让受访者对所在企业近三年高职会电专业毕业生的BPR职业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表8)显示,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的评价比较低(0.43),处于不太满意的水平。分阶段统计显示,随着信息化阶段的不断深入,满意度呈下降的趋势,当然这一趋势不是很明显。

二、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BPR职业能力现状 企业专家的意见与问卷调查结论一致:高职会电学生缺乏BPR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专业能力方面。高职会电学生一般就业3个月左右就能熟悉掌握本职岗位的业务,比较擅长简单的系统操作,但缺乏总结、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这项长期工程中,无法对自己本职及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进行有效梳理、分析,难以在业务、信息、资金流程的整合、优化方面中提出合理的信息化建议,不能发挥基层财务人员在BPR过程中应有的作用。(2)发展能力方面。高职会电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不高,工作上缺乏改良、创新意识。他们一般只关注本职财务核算工作,不善于学习、了解企业的业务知识、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无法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在BPR过程中对信息化点、风险控制进行判断,提出专业的意见,延误了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3)社会能力方面。高职学生表达能力较好,基本符合企业的要求,能比较清楚的表达个人的意图。但习惯于本职岗位的单干,在BPR过程中,团队合作、沟通协商能力较差,影响了BPR实施的进度。(4)职业素质方面。企业专家比较认可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素质,但在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方面则评价较低。许多专家发现BPR过程中,高职学生把自己定位成被动参与者,不积极学习、关心BPR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功能,遇到困难不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甚至放弃,缺乏坚定的意志。由于BPR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革过程,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持续的积极参与,因此积极态度与坚定意志是BPR中很关键的职业素质,高职学生在这方面与企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BPR职业能力原因分析 (1)对BPR能力认识不到位。企业专家指出,当前高职教育中一些实用主义的观念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学会操作,能就业就足够了,其他的能力可以留待就业后,在企业的实践中慢慢培养。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虽然意识到BPR的重要性,但因种种原因还是放弃了,而把教学重点仅放在软件操作层面上,满足于学生考取各种电算化资格证、商业软件认证的通过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造成学生缺乏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信心,制约了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2)BPR实践教学缺失。企业专家认为,在实务中中小企业仍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即使是已初步实现ERP的少数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技术进步,其内部的业务和流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持续的BPR在实务中将是长期存在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高职学校均比较重视会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开设了相应的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实训等课程,这是进步。但同时,专家也指出这些课程是相互独立的,案例也多是互不相干,这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连续动态过程相距甚远,特别是忽略了从手工到会计电算化,再到ERP的流程再造过程。实训课程是静态的,即教材上有什么样的初始化数据,学生就把它输入软件系统,通过实操仅仅是成为了一名操作员,至于这些数据的来源、相关功能如何实现财务、业务流程的改良与优化,学生则难以深入理解。BPR过程的缺失,使高职会电学生不仅失去一种关键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失去了一个锻炼业务与财务流程分析、数据收集、整合判断等综合职业能力的机会。(3)实践教学开发难度大。企业专家认为:由于BPR的教学实践涉及的不仅是企业某一时点的静态数据(如已准备的初始化数据),还要包括信息化过程的动态数据,如流程的现状分析、改进方案、信息化功能匹配、初始化数据采集等,对实践教学情境的设置、师资力量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认识到BPR教学对高职会电学生的重要意义,但鉴于BPR教学,特别是BPR实践教学开发难度非常大,也不得不放弃相应的课程建设。

三、高职会电学生BPR职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重新审视BPR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企业非常重视高职会电学生的BPR职业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BPR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更高。这说明中小企业已意识到持续的BPR实施将涉及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实施BPR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企业中的人――这不仅包括高层管理者富于创新、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家精神,更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整体认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相配合”。因此,高职会电专业要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新审视BPR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确定BPR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明确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目标及内容 (1)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对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层次的定位是执行层次,专业能力方面,流程梳理与优化等能力受到重视;发展能力方面对职业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社会能力方面强调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质方面,除传统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BPR实施范围与难度加大,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问卷调查还反映了企业对上述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低,访谈补充调查进一步说明,除企业比较认可的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的职业素质外,对于BPR实施所需的流程梳理与优化、职业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态度和坚定意志等能力和素质,企业的评价都比较低。重新设定或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2)高职会电专业BPR教学内容。补充调查从企业的角度,指出了高职会电学生BPR能力低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教学内容的不足,即BPR实践教学缺失。对于这种缺失的弥补,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叠加一块BPR教学内容,而是要在重新理顺、整合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模拟企业信息化的不同阶段,设置难度渐进的流程再造情景,解决如何与手工模拟实训课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进行融合的难点,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流程再造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09A19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teaching reform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在综合应用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以后,其教学侧重点从核算逐渐转变为了管理和决策,与当今业内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管理以及决策方面职能的重视,提高了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开发和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日常经营业务的水平以及运行效率上得到很大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好的管理及决策能力,高校的作用正是培养这些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过于重视核算和软件操作,而忽略了管理和决策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学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切实培养出既精通会计与财务知识,又具备良好管理决策能力的综合型高端人才。

1 强调管理和决策能力培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产生的影响

1.1 扩大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核算,重点是记录会计信息,一般只将财务相关模块的内容(例如工资模块、总账系统、报表模块等)在课堂上讲授。目前高校一般都将ERP系统软件安装在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中,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记账、转账、对账以及自动生成报表等操作,并自动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让经济会计处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并提高信息报告的实时性,降低教学中手工操作的占比,使“决策”、“控制”等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将管理和决策等包含其中。

1.2 使会计电算化流程融合在经营业务流程中

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经营业务和会计工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流程,在教学中学生也只是单纯地记账,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和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思考。当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管理和决策为重点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将这二者融为一体了,从而有效共享资源。同时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起到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作用。

1.3 提升学生对综合技能的重视程度

在侧重于管理和决策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学生会更主动地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税法等专业知识,能将会计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要对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熟练操作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在关注会计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影响决策的会计信息有所关注并且正确使用,同时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认识到开发和应用会计系统应该满足企业的具体情况,从而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在组织层面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会计核算。

2 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非常迅速,会计专业在电算化教学方面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很大改革,引入了各种ERP软件、会计教学软件、电算化考试软件、会计核算软件等,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是教学理念并没有更新,还只是认为电算化会计是用来代替手工记账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可以替代人工,所以学生在电算化教学中只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即可,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但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如今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财务软件、知道如何进行核算,还要拥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这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操作这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还要让学生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潜藏的先进管理思想。

2.2 完善课程内容,进行仿真业务流程资料的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对输入和输出财务数据等进行实践,还要同步进行财务模块、生产模块、供销存模块等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扩充电算化课程内容使其更加完善。

除此之外,电算化教学中基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知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提升来说甚至有所阻碍。所以电算化教学应该适当扩充内容,将各种企业的经济业务都包含进来,例如各类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保险公司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管理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异同。

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学生去校外基地参观或者去参加实习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会计岗位自身比较特殊,所以这种实习活动并不受企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仿真会计工作环境的建设,开展“模拟沙盘实训”,模仿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制定相关的规则,进行开放性业务资料的编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企业内的不同角色,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要完成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方面的工作,还要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沙盘模拟实训”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由教师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找出来,整理编制成为案例,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或者在课堂上发表,或者安排每位学生进行企业会计业务的编写并在课堂上发表,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及分享,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同时对其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学中做”。

2.3 强化对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篇7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行业领域划分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仅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说不会做,只会讲大道理不会将理论变为实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替代能力培养。wWw.133229.CoM”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教课,只管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是否爱听,是否愿意听,是否喜欢听,一概不管不问。教师只管教,对学生是否学,是否听懂,是否学会知识充耳不闻,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教师教,也可以让学生预习以后让学生讲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纠正错误;也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会计角色,从角色扮演中去悟“会计”的一些原理,去体验不同会计角色的行为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案例,融会贯通……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的爱学、好学、会学和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是以教理论为主改变为理论实践并重,实现学生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型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毕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从事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经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技能,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解释理论知识。在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在教学生实践技能时,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是在教理论中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实践技能中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只教理论,不教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从而使学生实现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到“口”“脑”“手”并用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建造一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改变为师生互评,实现学生从“学会”到“记牢”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这一阶段知识进行讲评,对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效果不太好。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评的教学方式,要让师生互评,形成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来作阶段讲评,可以讲评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可以讲评前一阶段重点、难点;可以讲评教师前一阶段所讲授知识的得失,可以讲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可以在理论讲解中讲评,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讲评;学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讲评,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讲评进行评论……总之,就是形成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到知识,在互评中学会知识,在互评中记牢知识,在互评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记牢”、会操作的转变。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师资队伍的改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erp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及电子商务新领域与财务软件的逐步整合,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师资队伍不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人便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形态中。因此“管好教师、用好教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学好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展“五帮五学”活动:一是从队伍建设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帮学,如进行互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或领导挂职锻炼等方法,学院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条件,真正从帮与学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从工作业绩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帮与学中解决因观念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要在帮与学中进一步端正观念,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措施更有力。三是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开展帮与学,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四是从艰苦创业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帮与学,使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五是从科技强院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帮与学。各自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强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学习与帮助。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岗定人,选好教师。变“因人设岗”为“以岗选人”,使有能力的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许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既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更无法亲身体验企业的会计实践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毕业生适应不了就业的需要。因此,应培养“双师制”复合型的教师人才,在教理论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技能,在教给学生实践技能时又传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明确规范,制约教师。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建议,让教师明确该为或不该为的具体事项,注重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靠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正常的办公、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能力的提高。

三是狠抓奖惩,激励教师。要通过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兑现政策,使教师明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基本道理,努力创造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而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且知识更新慢,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较少,缺乏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与企业和各大财务软件公司的接触不多,很少专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少专门做横向课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管理素养不高,缺乏复合型、通才型知识结构的教师,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惩,该奖的要奖,该重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罚,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是以人为本,培养教师。要通过制定育人、树人等管理办法,狠抓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敬业精神等方面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形势需要的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深造、访问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能够真正做出一批引导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成果;要抓提高,选送优秀主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信息。要抓引进,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企业骨干、专家、能手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鲜活的力量。要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在任课教师中达到80%以上,从而真正解决“双师型”教师人才贫乏的问题,解决影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到底学没学到知识,用什么来衡量、来检验呢?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依然沿用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技能”,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考评体系,考评过分强调全面发展,并且考评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没关联,对成绩的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因此,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等级制考核来评价。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应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能力成绩(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20%”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手工实训室,如在手工实训室通过做一整套会计账簿来体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实习单位,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走访、查看,听取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以学生学到的技能来衡量。高职电算化专业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质量高不高,教学水平怎么样,其检验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培养出了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只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

篇8

一、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要求

早在10年前,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改革研究组就已经提出: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设计、修改能力为辅。并提出在大学会计专业应设五门课程,即电子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基础。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毕竟不同于社会上会计人员的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财政部在1994年5月4日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因此,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首先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并具备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应当说,这一基本技能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最低要求。

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并非纸上谈兵,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操作网上的相关软件,才能藉以了解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流程,掌握电子商务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原理。而要深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又必须介绍典型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使学生从中熟悉这类软件的功能结构,并且领略现代管理的新理念。

计算机安全控制是未来信息管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网络的复杂环境,黑客的攻击防不胜防,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网上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存储、保障网上电子结算安全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以及信息加密与解密的基本原理。

必须提及的一点是,当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中,尚有不少的教科书介绍有关程序编写,并要求学生掌握应用程序编写所使用的命令、语句、函数等。在会计专业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学了FOXBASE、FOXPRO、Power Build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因而对会计核算中的帐务处理、会计报表、工资等模块的程序编写都能驾轻就熟。

二、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取决于合理、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而合理、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及其发展方向上。当前,从各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上看,其教学目标主要有3类:一是操作型,侧重于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以及某种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二是设计型,侧重于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模块的基本实现方法;三是操作设计型,是介于操作型和设计型之间的教学目标。

三、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讲授法主要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学习和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一凭证处理一账簿处理一报表系统初始化一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业设计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作业题(即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等。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学生的上机练习辅导工作。

四、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学习的网络化

篇9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旨在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的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方法和报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已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1.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现行的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初始实际成本计量,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导致可能高估资产价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能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反映的资产价值可能不准确。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使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无法对知识产权、软件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等。这些都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不准确,不利于财务管理,加大了财务风险。

2.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状况。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对于当期已经发生,但还没用现金支付的事实债务,行政事业单位不予确认,这就形成了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虚夸了可支配资源,掩盖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务风险。

3.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众所周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成本管理就要对财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监督,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只侧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无法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成本以及负债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因而无法对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无法进行成本管理。

(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预算会计的报表体系存在缺陷。总的看来,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简单,不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运营成本的相关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项目设置也不科学。例如,收入、支出项目不仅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还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预算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特别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略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反映的必要信息,只着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忽略了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全面,因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二者结合的依据。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明确其执行的权利与地位。其次,由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十分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都较小,导致了单方面的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并且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二者的职能范围,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监管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

方式一:修改、补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改,使其具备规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实现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双重目标。实际上这是通过设立一套核算系统,来同时满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需要。这种方式是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利用会计账户的调整引入财务会计,实现一套会计核算系统兼顾两种会计的做法,从短期来看改革成本较小,有利于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方式二:建立两套完全独立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系统只核算预算收支,财务会计系统只核算财务资源运营。这样,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可能只在一个会计系统中确认(比如不涉及预算收支,只引起资产负债变化),也可能要同时在两个核算系统中确认(比如,能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预算收支业务)。同时,两个会计系统分别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实施

1.二者的结合要分阶段进行。在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预算会计占主导地位,在某些领域内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要不断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范围要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2.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要比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复杂得多,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会提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适应了预算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核算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快速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改革政府管理体制。预算会计作为国家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随着我国财政管理理念的 发展 愈来愈凸显出很多不足之处,迫切的需要按照新的要求进行改革。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会计体系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有关新业务;二是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一定的不足;三是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体系不尽完善;四是反映政府财政状况的财务报表缺乏完整性。

上述不足如果追本溯源,还应该从经济和 政治 问题谈起:

(一)政府“不节约”,预算资金支出管理不严

在预算管理年度内,行政运行方面哪些应该支出,开支多少,这些必须有 科学 的决策体系,同时还必须有预算支出管理的严格制度,对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的执行者或操作者的行为加以约束。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问题

非税收入是政府预算收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非税收入的现状表现为: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欠规范,非税收入超常规膨胀的问题,非税收入的过度膨胀和无序混乱有其直接的体制背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都不可以忽视,要做到“一手抓收入,一手抓支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宏观政治环境角度

鉴于预算会计存在不足的根源是由于政治和经济问题,应该考虑政治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党的十七大新精神,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

节约型政府必定是廉洁有效的政府,建立健全 教育 、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腐败和预防犯罪体系,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在加强对党政干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在制度完善和监督机制上下功夫,保证行政权利的合理合法,实行行政问责制,从根源上加强节约意识,鞭策行政机关人员的廉洁行政、科学行政。

3.推进 电子 政务工程,加强政府运作透明度

推行电子政务工程,在行政机关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到反馈信息都将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进行,并使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办事的流程也将更加简明和畅通。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决策成本和运行成本。

(二)预算 会计 制度角度

1.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F810.6

从每年审计署披露的预算会计执行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及执行环节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政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近年来,政府会计问题已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应通过加快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会计体系,确保政府财务系统的健康运行。

1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

1.1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功能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措施,主导市场发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直接参与则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政府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新体系正在形成,而且逐渐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向财务预算宏观调控发展,以此来提高政府的财务管理效益。在新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及时公开政府财务信息,方便社会相关经济主体了解政府财务运行状况及公共价值实现情况。在预算会计改革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好总资产、现金流预算管理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1]。

1.2公共财政体系构建

首先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购支出需要经过专门机构审核,确保其采购行为符合财务制度要求,从而对政府采购行为加以规范。同时,通过提高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度,也能够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现象。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通过改变预算内容,比如在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发放方面,改变以往转拨到单位下发的方式,直接由国库发放工资。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无须再编制工资方面的预算内容,由国库统一编制。另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也改变了原部门采购预算流程,政府部门不需要再详细预算采购费用,由国库进行直接支付,并在预算报表中增加相应内容。在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下,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内容要更加详细,将预算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充分体现收支情况和单位固定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推动预算会计改革[2]。

1.3受托责任履行

政府具有特殊的社会管理权责,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需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诉求。政府财政来源于社会公众资产,并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其财政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众具有对政府财政监督的权利,公众评价应体现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特别是在公众维权意识、公共管理意识的提高下,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及社会稳定性。这些方面的环境变化都对预算会计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3]。

2预算会计改革方向

2.1拓宽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在预算会计建立初期,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资金分配功能,为计划经济提供支持。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预算会计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并衍生出许多新功能。但是客观而言,预算会计制度的调整却较为滞后,对政府固定资产审核不全面,未在相关制度中明确固定资产核算内容。在此情况下,政府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后,没有对其开展会计核算,也未计入到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中,容易因监管不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虽然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政府固定资产,但在估值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折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财务报表中体现的固定资产价值不符合实际情况,且时间越长,差值越大。另外,在传统预算会计制度下,未对政府投入国有企业资金进行核算,未履行投入资产的确认和登记等制度,容易使这部分资产脱离政府监管,进而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在预算会计改革过程中,必须拓宽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除了上述问题外,还要考虑社保基金不属于政府预算范围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通过调整相应的预算会计制度,提高政府财务风险控制能力[4]。

2.2打破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政府部门财务具有公益性,与纯粹谋求经济利益的企业等经济主体不同。在开展政府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反馈一个预算期内的政府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财务管理措施,实现收支平衡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采用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方式,局限性较为突出,不能准确反映政府财务支出情况,也容易阻碍财务绩效管理的推行。政府财务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考察政府服务成本和财政支出绩效比,但是在简单的收付制度下无法反映出成本效率关系,難以适应当前的政府财务管理需求。另外,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也难以反映出政府负债情况,只能反映当前预算期内收支是否达到平衡,这也容易增加政府财务的隐性风险。因此,在预算会计改革中,应积极打破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实现与财务绩效管理的相互适应。

2.3提高会计报告信息透明度

由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不健全,虽然相关法律对财务报表形式作出了统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并未按照规定呈现在报表当中。特别是有关政府资源合并的报表,由于未制定详细标准,从报表中反映出来的信息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报告信息透明度明显不足。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许多重要财务信息数据没有得到反馈,容易对预算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再加上报表科目设置的不合理性,比如在负债报表中存在许多无关科目,容易对审计需要审核的内容造成冲击,并影响会计核算效率。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细化报表填报规定,提高会计报告信息的透明化程度。

2.4逐渐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联系性也越来越强,需要实现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接轨。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会计制度过渡的平稳性,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参考国际惯例,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重点加强预算目标、内容和基础与国际会计制度的联系性,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预算会计工作提供支持。总体而言,在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下,必须把握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积极推动预算会计改革创新。

3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政府会计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

针对上述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需求,在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预算会计工作作出严格要求,确保预算会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政府职能转变及绩效制度实施的需求。在预算会计工作中,要切实反映出政府的财务预算情况和资产运转情况,基于新的预算会计管理方法,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在此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预算会计管理经验,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确保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应针对目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应保证改革过程的渐进性和平稳性,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3.2对现有预算会计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要以现有制度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合理划分政府会计归属,对部门性质进行合理定义,并适用不同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比如对于营利性质的政府事业单位,应执行企业会计预算制度,对于非营利性质部门,也需要判断其是否隶属于国有企业,国有非营利机构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应对预算会计科目进行优化设置,这是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同时应调整会计核算内容,确保会计核算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现金流、固定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对于一些特定的政府部门业务,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比如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实施下,预算资金流程已经发生改变,收支确认时间点也出现变化,需要对预算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落实权责发生制。

3.3补充预算会计制度内容

目前预算会计制度内容还不够完善,主要将资金运作作为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只能反映出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反映出其他资金的运行状态。为了打破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的局限性,应在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转变为政府价值运动,同时对政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从而反映政府资产存量和增量信息。另外,应对国有股权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同样纳入政府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对于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应对其运行状况进行会计确认,并将政府债权和债务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内。通过对预算会计内容进行补充,扩大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3.4统一会计确认基础及报告形式

政府财务状况的及时披露,对许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需要确保政府财务信息质量,为相关信息利用者开展分析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应对现有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进行改进。由于我国政治环境、制度环境等与国外存在差异,不能直接照搬国际方法,应根据我国预算会计执行现状,在收付实现制或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应统一财务报告制度,统一向政府监管部门、债务人以及广大社会纳税人提供准确的政府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应明确政府资产使用情况,包括资产增值和减值信息等。特别是政府公共采购项目,必须对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披露,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

3.5完善财务报告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