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6: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放射性肺损伤;内皮素1;益气活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endothelin1 in plasma and lung tissue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Yiqi Huoxue Recip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nourish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in 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Methods
96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irradiation group, irradiation with Yiqi Huoxue Recipe-treated group, irradiation with ambroxoltreated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three groups were irradiated at right hemithorax by linear accelerator with a dose of 30 Gy 6 Fraction 5 weeks. Animals were followed up for 26 weeks after the first irradiation. The contents of ET1 in plasma and lung tissues were measured by ELISA and immunoreactivity re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he 4th, 6th, 8th, 12th, and 26th week after the first irradiation. Results
Pulmonary edema and pneumonia aggravated gradually in C group, pulmonary edema and pneumonia of A and B group were lighter than C group, the ET1 levels in plasma and lung tissues increased rapidly in C group, the ET1 levels in plasma and lung tissues of A group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B group (P>0.05), and were both lower than C group (P
ET1 could reflect the degree of radiation lung injury. Yiqi Huoxue Recipe could degrade the levels of ET1 in plasma and lung tissues significantly. This might be one of their mechanisms in treat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Key words: radiationinduced iung injury; endothelin1; yiqi huoxue recipe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骨髓移植预处理和辐射后的并发症。现已认为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肽,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中有作用[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建立了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以ELISA法检测ET1在血浆中的变化,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T1在肺组织的表达,并观察其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试剂
(1)动物来源:健康成年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96只,体重180~200 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供试前在清洁动物房常规饲养3 d,观察无异常者入组实验。(2)实验试剂:ET1检测试剂盒(R&D公司,美国)。兔抗-内皮素多克隆抗体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抗兔IgG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照射加氨溴索组(B组)30只、单纯照射组(C组)30只、空白对照组(D组)6只。
1.2.2
模型制作
A、B、C三组大鼠均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照射右肺,照射前使用戊巴比妥钠0.04 g/kg 腹腔麻醉,俯卧于平台,模拟机下定位,铅块遮挡左肺及纵隔,照射野3 cm×3 cm,总量30 Gy,5 Gy/次,1次/周,照射后等待大鼠自然苏醒,D组大鼠只麻醉不进行照射。分别于照射开始4、6、8、12、26周末,各组随机抽取6只处死,取其血清及肺组织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1.2.3
给药方式
取中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等份,水煎、醇沉、浓缩、分装、消毒备用,生药含量2 g/ml,A组每日灌胃1 ml 药物,B组每日氨溴索灌胃50 mg/kg。
1.3
检测项目
(1)血清ET1含量测定:方法按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病理观察:取大鼠右中下肺浸入100 g/L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5 um),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3)免疫组化:按说明书操作,阳性为细胞质黄色,棕色和棕黑色,据文献[2]将染色结果分为 0~4级:0级为阴性,1级为灶状阳性,2级为弥漫性弱阳性,3级为弥漫性中等阳性,4级为弥漫性强阳性。每组6张切片,每张切片选2个阳性表达的低倍镜视野。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和q检验)进行各组间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E染色
D组肺组织结构正常;C组1周肺泡壁增厚,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少量炎细胞浸润,2周出现局限性炎症浸润灶,4、6周肺水肿明显,局限性肺实变;A组、B组各期炎症、水肿均明显轻于C组。
2.2
ET1血清含量测定
结果见表 1。C组照射后1周ET1高于D组(P
2.3
ET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正常肺组织ET1在支气管上皮,血管平滑肌及其周围间质,肺泡巨噬细胞和肺上皮细胞有灶状阳性表达。ET1在肺组织各组的表达,见表2。C组照射后ET1在支气管上皮、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处阳性表达细胞数增多,有的连成一片, 表达逐渐增强,血管平滑肌及周围ET1染色阳性从血管内皮细胞至血管周围,4、8周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组血清ET1含量(略)
与C组比较,①P<0.05;与D组比较,②P<0.05
表2
各组ET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略)
与C组比较,①P<0.05;与D组比较,②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直线加速器复制的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与David等[1]相似,益气活血中药能明显减轻肺水肿及炎症细胞渗出,效果较好。中医学认为,射线是热毒之邪,可损伤人体正气和阴血。从症状上看,急性放射性肺炎属咳、喘范畴,病机为肺热血瘀、气阴两伤、宣肃失司。因此,放射性肺损伤之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本实验中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益气补血活血,地龙清热通络平喘,附以香附理气,促进气血运行。中药现代药理研究[2~7]黄芪、党参、当归、川芎、地龙、香附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非特异性抗炎、提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等作用;同时地龙能扩张支气管具有解痉平喘作用;香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强于泼尼松龙,不仅可以取代临床上激素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又避免了激素的各种不良反应。
肺是机体ET最重要的合成、代谢及作用的靶器官之一。肺内主要产生ET1。有研究发现肺纤维化患者血液及尿中ET含量增高,ET1可以通过增加肺静脉压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升高,引起肺水肿[8~10]。有研究证明ET1确实有加重和促进肺纤维化的作用[2]。ET1能提高成纤维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导致成纤维细胞DNA合成 ,加速细胞的增殖,并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I型胶原[11]。一些研究显示ET1水平与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12]。ET1的合成增加通过TGFβ、TNFα、IL1等细胞因子和缺氧的局部刺激引起ET1的基因表达和释放,而在放射性肺损伤IL1、IL4、PDGF、TGFβ、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产生、释放明显增多[13]。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照射后1周血清中的ET1开始升高并且随着放射性肺损伤的加重,血清ET1升高更明显,提示ET1水平可能反映放射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益气活血中药、氨溴索能降低照射2、4、8周时血浆的ET1。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浆细胞和Clara细胞都有特异性ET存在。正常大鼠肺组织ET样免疫物质极少。ET1在博莱霉素诱发的肺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免疫反应性显著增高[11]。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着照射后病程的发展, ET1在肺组织表达逐渐增强,且放射性肺损伤越重,肺组织表达越强。益气活血中药能明显抑制ET1的表达。综上所述,益气活血中药能抑制肺组织ET1的表达,降低血浆ET1水平,其作用较地塞米松强,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David P, Deitmar WS, Philip R, et al. Morphological correlates of fractionated radiation of the mouse lung: early and late effect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4, 29: 789-804.
[ 2] Anscher MS,Marks LB,Shafman TD,et al.Using plasm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during radiotherapy to select patients for dose escalation[J]. J Clin Oncol, 2001, 19(11): 3758.
[ 3] 木海鸥, 苏孝共. 地龙的药理研究概要[J]. 中国药业, 2007, 16(1): 61-62.
[ 4] 黄险峰, 彭国平. 香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3, 26(1): 65-68.
[ 5] 李 庆. 黄芪的药理药效研究进展[J]. 医药产业资讯, 2006, 4(3): 128-129.
[ 6] 夏 泉, 张 平, 李绍平, 等.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4, 15(3): 164-165.
[ 7] 付成国, 文连奎, 董 然.轮叶党参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7, 30(4): 497-499.
[ 8] Uguccioni M, Pulsatelli L, Grigolo B, et al. Endothelin linid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J Clin Pathol, 1995, 48: 330-334.
[ 9] Vancheeswaran R, Magoulas T, Efrat G, et al. Circulatin gend othelin1 levels in systemic sclerosis subsets a marker of fibrosis or vascular dysfunction[J]. J Rheumatol, 1994, 21: 1838-1844.
[10] Sofia M, Mormile M, Farone S, et al. Endothelin1 excretion in urine in active pulmonary sarcoidis and in othe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J]. Sarcoidosis, 1995, 12: 118-123.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59-04
中医临床“脾虚证”病程中出现纳呆、腹胀、大便溏结不调等症状均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所致。研究表明,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和脾虚发生的原因之一[1]。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超家族,是将细胞质的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并引起细胞核发生变化的重要物质,它与细胞凋亡、增殖、肿瘤发生以及氧化应激性肠上皮细胞损伤等有密切关系,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2-4]。本课题以脾气虚证大鼠为对象,研究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和Mapk14基因在脾气虚证病程中的变化及益气健脾中药的干预效应,以揭示脾气虚证发生的内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3月龄,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0)g,甘肃中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11-0001-0001011;实验设施合格证号:SYXK(甘)2011-0001-0000314。
1.2 药物与试剂
中药均购自兰州复兴厚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益气健脾中药(四君子汤)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按3∶3∶3∶2比例配制,第1次加10倍量蒸馏水浸泡4 h。按常法煎煮2次,每次40 min,滤出药液加热浓缩至每1 mL药液含原药材2 g,冷却后置4 ℃冰箱备用,使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大黄制剂:将生大黄饮片粉碎,用蒸馏水浸泡,置于50 ℃水浴6 h,去渣,滤出药液加热浓缩至每1 mL药液含原药材2 g,4 ℃保存备用。NPY放免试剂盒(批号20110927)、VIP放免试剂盒(批号20111014)均购自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Trizol 试剂(批号AK7208-1)、反转录及Real Time qPCR试剂盒(批号0000036802)均购自Promega Corporation。
1.3 主要仪器
DF110型电子分析天平,XYJ80-2离心机,HH-4数显恒温水浴箱,FT-630G微机多探头γ计数器, KDC-2044低速冷冻离心机,BIOMATE 3S核酸蛋白测定仪,S1000TM逆转录仪,Chemi DOC XRS+凝胶成像分析系统,CFX96TM Optics Module PCR仪(美国BIO-RAD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适应性饲养1周后,受试动物按体质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5]分为空白组、模型组(7、14、21 d组)、益气健脾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参考文献[6],以大黄法、力竭法及饥饿法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每日上午以1 mL/100 g体质量灌服大黄制剂液;每日下午将动物负重,于大鼠尾根部缠绕质量为该大鼠体质量10%的保险丝,放入水深50 cm、水温20 ℃的水槽中游泳,以力竭(即大鼠鼻尖没入水面10 s)为度。控制饮食,每日8:00给食,20:00撤食,共21 d。
2.2 给药
造模同时,益气健脾组每日给予四君子汤20 g/kg灌胃,灌胃容积为1 mL/100 g体质量,连续给药3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造模时分别于第7、14、21日取材并制备待检样本。各组大鼠于末次灌胃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 h,乌拉坦(1 g/kg)麻醉采血后断头处死并制备待检标本。血清制备:股动脉取血4 mL,静置2 h后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放入尖底管中,4 ℃低温冰箱保存备用。采用放免法,按试剂盒说明检测NPY和VIP。小肠组织的收集:动物处死后,迅速截取近胃窦端小肠组织,其中一部分小肠组织置于用DEPC处理过的冻存管中,于-80 ℃冷冻保存待测Mapk14基因表达;一部分小肠组织称重后,用眼科小剪刀尽快剪碎,分别置于匀浆器中,用组织重9倍生理盐水匀浆(匀浆器的末端置于放冰块的冷水中),3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4 ℃冰箱保存,小肠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放免法待检NPY和VIP。
2.4 小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取适量小肠组织,用Trizol法抽提总RNA:称取50 mg小肠组织块置于研钵中,加入1 mL Trizol研磨均匀,冰上孵育5 min, 4 ℃、12 000 g离心5 min;移入离心管中,冰上孵育5 min,加0.2 mL氯仿,震荡后4 ℃、12 000 g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移至新离心管,加0.5 mL异丙醇,震荡,冰上孵育10 min,4 ℃、12 000 g离心 10 min,弃上清液,RNA沉于管底。向沉淀中加入 1 mL 75%乙醇,震荡后4 ℃、8000 g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室温下干燥,加入50 μL DEPC处理水溶解RNA。核酸定量分析仪测定其OD260/OD280均在1.8~2.0之间,经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RNA符合纯度要求,可用于后续PCR。
反转录合成模板cDNA:在0.5 mL去酶管中加入总RNA 5 μg、15×Oligo dT 1 μL、Random Primer 1 μL,加Nuclease-Free Water至10 μL;70 ℃变性5 min,冰上放置5 min以上;加入逆转录GoScriptTM 5×Reaction Buffer 4 μL,MgCl2(25 mmol/L)2 μL,PCR Nucleotide Mix(10 mmol/L)1 μL,Recombinant Rnasin Ribonuclease inhibitor 0.5 μL,GoScriptTM Reverse Transcriptase 1 μL,Nuclease-Free Water至10 μL,总体积为20 μL。混匀配制的反应混合物,短暂离心后25 ℃温浴5 min,42 ℃反应60 min,再70 ℃ 15 min灭活处理,所得单链cDNA放置于-20 ℃备用。
引物设计:从NCBI中查询目标基因ID及序列,由TAKARA公司[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设计和合成目标基因引物。见表1。
实时荧光定量PCR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相同模板相同基因设3复孔、8次平行实验,得到各扩增反应的Ct值。反应体系据GoTaq 2-Step RT-qPCR试剂盒说明书配制。反应参数:预变性95 ℃、2 min,变性95 ℃、15 s,退火60 ℃、60 s,循环40 次,终末延伸65 ℃、5 s,95 ℃。连续检测荧光并记录扩增曲线,采用样点拟合法分析结果得到目的基因和β-actin的Ct值。用比较Ct值法计算相对表达量:ΔΔCt=(测试组目的基因Ct值-测试组内参基因Ct值)-(对照组目的基因Ct值-对照组内参基因Ct值),相对表达量=2-ΔΔCt。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组间样本均数差异比较用F检验,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空白组大鼠始终表现为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量正常,被毛浓密柔顺而有光泽,粪便呈棕褐色颗粒状。模型组大鼠多数在第5日即开始出现倦卧、被毛稀疏干枯;第10日后出现少食、怠动、消瘦,肛周污秽,部分动物出现脱肛,动作迟缓,甚至行动歪斜,同时毛发失去正常光泽而枯槁、疏散,而后出现畏寒,成群蜷缩或拱背,并逐渐出现体质量减轻,大便增多(垫料呈橘黄色)等脾虚症状。益气健脾组大鼠第6日出现轻度倦卧、被毛稀疏干枯;第13日后出现少食、怠动、消瘦,肛周污秽,少部分动物出现脱肛,动作迟缓,大便增多等;第16日后上述症状开始减轻或消失,表现为反应较为灵敏,活动及饮食量正常,被毛疏散但有光泽,粪便部分呈颗粒状。
4.2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血清和小肠神经肽Y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血清和小肠NPY含量均降低,其中以模型14、21 d降低明显 (P
4.3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血清和小肠VIP含量升高,其中模型21 d组升高明显(P
4.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实验样品扩增曲线与融解曲线
通过融解曲线得知,扩增具有特异性。见图1、图2。
4.5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小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 mRNA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小肠Mapk14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以模型21 d组最为显著(P
5 讨论
中医脏腑疾病的证候基础和治则治法研究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脾虚证在诸多疾病中广泛存在,故而研究脾虚证发生机制及益气健脾法的干预效应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紊乱,是一种全身性的病理状态,但均存在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淀粉酶活性下降及其化学消化能力低下,胃排空加速,小肠吸收功能下降。同时胃肠道内分泌及激素异常,餐后血清胃泌素明显降低,G细胞合成分泌功能减弱[6-7],提示脾虚证的发生机制复杂。中医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益气健脾中药(如四君子汤类方)能够显著改善脾虚诸症,其中四君子汤以脾虚胃弱为主治证候,是体现益气健脾法的代表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性甘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苦温,助君药人参燥湿健脾;茯苓甘淡健脾,渗湿利水;炙甘草味甘性微温,和中益气。四药相合,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亦能体现通过益气健脾以助脾之“运化”的功效[8-11]。
NPY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交感神经丛,肠神经丛中NPY可与肠黏膜下神经节中的周围性胆碱乙酰转移酶相结合,从而发挥刺激食欲、增强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其在胃肠道的作用是抑制性的,为肠道体液和电解质分泌的强抑制剂,能够抑制肠液和胰液的分泌,抑制胃肠运动[12]。VIP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既是胃肠道激素又是神经肽,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VIP可减慢胃排空,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抑制小肠环形括约肌收缩,降低十二指肠收缩频率,松弛结肠平滑肌,减弱结肠运动[13]。NPY/VIP在消化系统疾病及胃肠生理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推测,可能是脾虚证发生的物质基础之一。
MAPK信号途径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内,是真核生物细胞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将细胞表面信号刺激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与细胞增殖、存活、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13],其中Mapk14属于“应激诱导”的MAPK,激活的Mapk14能通过激活内源性通路,使下游c-myc表达增强,诱导bax转位,亦可增强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诱导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和细胞凋亡[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各组大鼠血清、小肠NPY含量降低,且以模型14 d、21 d组显著(P
参考文献:
[1] 宋红,郑小伟,王颖,等.加味黄芪建中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胃泌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21-124.
[2] 周正,朱云祥,李强,等.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ERK、JNK 和p38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中表达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5):2919-2922.
[3] Zhou Y, Wang Q, Mark Evers B, et al.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is mediated by p38 MAPK[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50(4):860-865.
[4] 陈茜,屠伟峰.氧化应激性肠上皮细胞损伤与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04-1005.
[5] 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2.
[6] 郑小伟,王颖,宋红.三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窦G细胞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38-340.
[7] 成映霞,程容,段永强,等.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大鼠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及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0):27-28.
[8] 宋文朗.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慢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17(2):298-299.
[9] 温庆祥,古颖.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免疫功能影响[J].北京中医, 2006,25(4):239-240.
[10] 王,高云芳,姚洋.不同剂量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07,38(4):558-563.
[11] 张仲林,臧志和,钟玲,等.六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0,32(4):659-660.
[12] 魏辉,童峥,余志坚.脾虚与胃肠激素、运动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20-21.
[13] 刘晓玲,王汝俊,付铨盛.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粘膜 MEK/ERK mRNA 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5-6.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8-01
近20年来,医学影像学从普通的X线迅速发展到CT、MRI、ECT、PT、PET、DSA等集诊治兼备的综合性性学科。无论是医学影像的成像技术,对疾病的反应,还是PACS数字信息化的应用都在不断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症状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影像诊断思维。由于涉及的学科种类繁多,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从多年的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学中体会到,学员对影像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合理的教学方式、影像学与解剖等相关基础学科的逻辑联系、理解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重点病例影像特征的归纳总结是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几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毫无经验的医学生而言,医学影像学对他们今后工作有多大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更认识不到影像学在临床诊治的重要性。我们选择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从患者就诊,基本的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的生化检验结果提供给学生,同时把前期学过的在病例分析的过程中可能相关的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就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以前所学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应如何分析,何种影像学表现提示何种肿瘤性疾病展开讨论和分析,病变的定位和诊断等,逐步介绍给学生,使其切实感受影像学在临床病例诊治中运用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之前使之形成如下意识:影像学是基础医学的延伸,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需要决定推荐或者选取最合理的检查方法,需要综合分析来自临床和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资料,才能作出合理的诊断;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没有相关专业的影像学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专科医师。
使学员认识到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维持长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PACS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以三维功能处理图像,让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形象,图像信息信息更显丰富,有利于形象演示病变的定位和多角度的形态。同时PACS系统利于学生的自习和复习,学生可自行在每个端口查阅图像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每位学员的不同情况和要求,予以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对影像学产生兴趣,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症状的联系纽带,它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功能的临床医学,是一种特殊的视诊手段,需要在正确掌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完成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的认识,由人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认识正常结构的影像表现,形成较深刻的认识,是识别病理改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遵循从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从人体解剖到影像解剖、从正常组织影像到病变组织影像的授课逻辑顺序,贯彻从感觉到感知、再到认知、最后掌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对医学影像学良好掌握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对于接触新鲜事物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培养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也要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自身专业和相关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的融合。这门课程讲授的是用于医学成像或诊断的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成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医学影像物理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医学影像物理,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及其他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要学好医学影像物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外,也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物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大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物理学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物理学作为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
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较薄弱,上了大学即使有心学学物理,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认为自己又不是物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与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难懂,从而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超声成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辐射波的产生、辐射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这门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就导致这门课的要求与实际学生的接受情况有差距。
笔者的授课专业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第1次课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该专业大一时没有开设物理学基础课。医学院校普遍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差、缺乏兴趣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大学物理学基础更对这门课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的兴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物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各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和过程,而本专业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
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物理的重要性显得枯燥,笔者将一些物理问题与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设学生毕业以后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为截肢病人安装假肢,那么从假肢的设计、安装到调试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这个案例没有直接强调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将物理学和医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还借助医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来间接阐述物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医生给小孩打针时,小孩通常会哭闹坐不住,这时医生或者家长通常会抱怨小孩不听话;而比较有趣的解释是:量子力学不允许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听话了。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给学生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本课程将会涉及X射线物理、磁共振物理、核医学物理以及超声物理这四个核心物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有针对地去学习相关物理学知识,而不至于感到困惑、无趣。
3.医学影像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各种医学影像,即图像;而讨论这些医学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认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一幅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远比几个数据或几条曲线(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信息量丰富得多;医生能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价或诊断取决于医生获取生物信息的科学程度及信息量大小;医学图像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它不仅可以向医生展示人体内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层面的解剖结构,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体脏器的功能,所以医学图像是医生能准确获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医学图像出发引出相关物理学原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提升了。
学生有了图像认知后,接着通过一张真实的医学图像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锁骨骨折的X射线图像,并提问: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幅X射线图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需要准确解读这幅图像,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了解剖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个部位,同时只要具备诊断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病变,而其他知识都不重要了。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人体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什么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这个问题就把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来了:X射线对骨骼这种高密度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图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见;这门课程会讨论X射线的产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成像特点,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这幅X射线图像的形成机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继续向学生引导:随着课程的深入,会发现每种成像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图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脏器功能也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意识到了在各种医学影像中准确把握图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患者诊断,从中将医学影像物理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学生意识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4.结语与展望
医学影像物理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培养了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与灵活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获得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丰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课程,其显示各类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形态图像。而医学影像学又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作为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要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达标、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进行影响学教育的改革。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扎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影响学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积极改进。
一、明确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为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将其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摆脱了单一的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成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的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迫使我们在要为临床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影像学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积极提高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的综合学科,早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1]知识面的广泛,要求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基础医学、电子学基本理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各项技术、计算机等技能都要求教师具备;对于放射防护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伦理学都要求教师熟悉。教师应当对当前临床上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做相应的了解,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时间充分得到利用,就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章节中,明确具体应该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例如,学生在学习影响知识如CT、MRI等较难理解。[2]造成难易理解的原因有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综合记忆和应用。而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循序渐进的将复杂的知识拆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识。
再者,在教学中,还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时间,可以将具体的案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适当的时机将之前学习过的基础学科一点带面的与影像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建议在学习期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习题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章节前进行影像学知识的预习和对将要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例如在进行呼吸系统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就要求学生对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解剖学进行复习,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的影像学图像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完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医学影像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快速的发展,而面对这快速的变化,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几乎不能够适应。同样面临这一现实的还有这一学科技术人员的专业独立性,陈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让专业人员在临床的工作中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工作、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未来影像科的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改革实在必行。医学影像学的培养主线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调整和优化后,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时代科技的发展。
四、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医疗界各项设备、技术的更新,影像学也出现了新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再加上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普及,医疗设备也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但是医学影像学的教育却依然在传统滞后的阶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数字化教学在影像学上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教学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数字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直观的图像显示,形象生动、文字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等,学生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获取,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另外,数字化多媒体还可以以三维立体影像展现给学生,且能够储存,容量大、不易丢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临床上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疾病的诊断中起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更新也在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又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将设备与之相联系,有了超越传统的功能。基于此,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要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更要在教学的方法、策略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一、存在的问题
(一)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自从我国1901年从国外引进第一台X线机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多普勒超声、数字化X线机、多排CT、磁共振等逐步进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在此同时,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异常迅猛,计算机电子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存贮与传输系统等设备进入临床,被广泛应用,胆系、泌尿系,妇产科等方面的疾病也由无创伤、无辐射的B超所代替,传统的X线诊断仅成为医学影像手段之一。
(二)影像教学内容日趋广泛和复杂
医学影像教学涉及人体各个器官和部位的方方面面,加之新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教学门类多、环节多,广泛而复杂的教学体系。计算机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可谓本学科的最大特点,其在生物医学信号图像处理方面使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细致,使医学诊断手段更加现代化和快速准确;影像学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结合,产生了介入放射学,使原来只从影像上做诊断的医技大夫转为既诊断又治疗的临床医生。因此,原来单纯的X 线诊断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对新技术掌握相对有限,众所周知,医学影像设备昂贵,购置所有新设备是不现实的,且许多新技术的采用需要临床科提供病源和配合;加之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受到了限制。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多渠道争取资金,医学影像教学设备自近几年以来得到了更新,实验开出率达到90%。我校影像学科主要设备一览表,见表一。
表一 影像学仪器数量表
(三)教学软件滞后
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图像存储、处理和教学是提高影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尚处于比较落后和滞后的境况,与临床上影像学的发展极不吻合,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解决方法
综合分析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通过以下途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保证了教学质量。
1.多途径进行师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
根据部颁教学大纲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师资培养计划,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及掌握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现象,对知识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中要求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和参加中职大纲及教材编写,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思想,根据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获取最新知识和信息。力求使每位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各种检查技术和相关知识。
2.优化组合传统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由于影像学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离不开各种教学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会源源不断地引入到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合理运用,发挥各个媒体的最大效应将是教学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三、讨论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选择多媒体组合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89-02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如本系统无合适人选,宁可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千万不可迁就某个人或局部利益,否则定会阻碍学科发展,甚至对学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2]。当然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拓展医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医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4 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 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 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祁吉. 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 医学文选,2002,2(1):2-3.
[3] 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 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 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生物医学影像学随时间在飞速地发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基本生理和生物学的研究之中。大量的新发明出现在生物医学影像领域,被用于创建新的影像模式;提高图像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与对比度;提供更为方便使用的影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进行远程医疗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生物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也对生物医学影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影像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
1.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
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是集物理、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仪器。它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均十分复杂,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数十年前,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从业者是一些受过医学图像培训的物理学家。随后,这项工作主要由本科物理专业、研究生医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当。而在今天,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者主要来自于BME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BME的教育由于融合了物理科学、工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使得BME专业的毕业生极为适合生物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工作。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给人们提出了三个教育中的问题:是否所有的BME学生都需要对生物医学成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BME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生物医学影像学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计及使用成像系统?
2.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结构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来自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生物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影像学需要具备基本能量物理、辐射、辐射能量与物质的交互、硬件设计与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组织器官基于图像的建模、数学变换、信号和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信息论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生物医学影像学在BME教育中的重要性,BME的学生即使未来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他也应该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础课程。他们应该理解常用图像模式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它们的优缺点,如何进行基本的图像分析与处理,常用模态图像的基本解释等。而未来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BME学生,则应该选择一到两种影像模式,围绕它们的具体应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的挑战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挑战阻碍着高质量的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这些挑战包括有限的动手实践、教科书中的知识老化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节省时间,提高授课的效率。医疗机构对生物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使用实际影像设备进行教育,往往由于安全问题和成本高而变得不可行。例如,小型x-射线管和在影像中使用的放射线核素在成本上是可行的,但它们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存在安全危害,不适合在高校课堂中使用。如果不考虑安全问题,会发现一台基础的磁共振设备就需要数十万元,而且后期也存在着大量的维护费用,往往不是高校的教育经费可以承担的。当前,在医院的放射科、影像科等科室中,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被广泛地采用。而在大学的实体教学中,学生却往往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这就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另外,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每隔五到十年都会有较重大的突破。而在教学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本教材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成形,这就导致了有时教科书和其他教育资源还没出版就有些过时了。
4.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资源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网络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与实时的资源平台,大量的不同影像模式和针对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的影像被放在网络上共享,这就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形成的方式和认识如何根据工程和科学的需要生成图像,从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一个在线的超声波教程被证明在帮助BME学生学习超声波的基本知识上比常规教程更为有效。当前,在课堂中使用真正的成像设备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影像设备模拟器则是课堂学习一种非常有用的辅助手段。仿真大脑数据库可以根据磁共振设备扫描参数的不同生成T1、T2以及PD模式的大脑磁共振图像。美国的MedSim公司也直接提供了超声图像仿真仪用于实体仿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模拟器、网络资源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课外自学,巩固知识,巩固基础性、实用性、稳定性的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式、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改革。从过去的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转变,构建良好的学习与交互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高级思维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5.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它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的需求产生导致生物医学影像学技术也不断创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被应用于生物医学影像学领域,如多模态成像系统的出现,从解剖图像到功能图像,从宏观的组织结构影像到微观的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与手段不断更新等。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医学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的融合、三维图像分割、图像动态跟踪、分子影像分析等。教师的科研方向及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较新。教师可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产学研”结合,根据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专题讨论或穿插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知识与先进技术介绍给学生,使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专业知识。此外,宜结合国内外医学影像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国内相关技术水平与差距,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与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Teaching
随着影像医学的快速发展,影像检查已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对影像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综合影像学和比较影像学知识,熟悉各种影像成像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实现对各种检查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定的影像医学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条件[1]。基于此,大多院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革新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现状和问题
内容多而课时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医学影像学》涉及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等各种影像技术,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讲,该课程非主流课程,安排的课时仅有64个学时,具体到每种影像技术,课时量非常少。比如,有关MRI的内容,仅有4个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内容设置不合理:随着学科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课程早已由单一的X线诊断学发展为集X线、CT、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体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术岗位分科设置和临床影像学专业分科管理的现状,目前课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检查技术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各部分的教学任务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或教师承担,常常导致教学内容一方面时有重复,另一方面互相割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手段诊断某种疾病的优缺点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施较落后: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平均每班的学生数量多达百余名,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实验课程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充分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的趋势,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但由于经费问题,大部分院校没有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多数院校的主流教学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课件讲授理论,选择性地开展影像学读片、实验阅片等教学实践活动。
实习教学效果差:《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实践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表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将来不做影像科医生,因而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实习;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都有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带教工作。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是走过场,学到的知识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课程规划: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提高《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质量,院校必须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该课程的宏观规划。软件建设方面,要选配医学理论扎实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线教学任务,适当增加理论课时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影像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努力开设系列专题讲座课,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和内容。硬件建设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新型影像综合教学实验室,开辟网络教学新途径,与相关院校探索合作开展远程教学的新思路。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大影像学”的概念,与国际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接轨,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知识整合为一体,进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遵循知识传授规律的基础上,可突出课程内容重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压缩疾病相关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解剖表现等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练、系统。具体来说,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块。一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X线、CT、MRI、超声、介入等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优势。二是分论部分,可划分中枢神经系统、头颈、胸、腹、盆腔及骨关节共6个模块,以具体疾病为线索,融多种检查技术为一体,整合各种影像手段,重点讲授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加强比较影像学知识的教学,在病例教学中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而罕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常见病非常用检查技术(如支气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现可简单讲授或由学生自学。讲授具体疾病时,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学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图片,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从病理出发解释影像学所见,最后结合临床情况简要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三是拓展部分,简要介绍当前医学影像学的热点或前沿知识,如64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MRI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上的应用等,使课程教学能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步伐,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库:授课教师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广泛搜集有明确诊断的典型病例,整理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图像、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及随诊复查等各项资料,将影像图像与临床资料按照6大模块进行汇总存档,建立信息完备的病例库。同时,要重视搜集常见病典型影像学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资料,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病例库的内容。此外,要紧跟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时更新充实病例库。建立病例库,可以为课堂教学及实习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如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开展案例式随访教学,学用相长,提升影像医学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
重视实习教育:影像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影像思维能力和实践诊断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场所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最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带教老师要狠抓实习环节,注重师生沟通,强化管理,达到帮助学生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的目的。首先,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的临床诊断习惯[3],利用病例库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了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的各种表象,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教会学生基本的读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临床读片讨论、病例追踪回顾等实践活动,教学相长,分析影像诊断正确与错误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学会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对影像医学知识的广泛了解、熟练掌握及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广泛存在的内容多而课时少、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较落后、实习教学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各个院校、各个任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做好课程规划、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病例库、重视实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一定能结出硕果,在培养全面过硬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