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0 09:16: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篇1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都超越了国有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何突破制度的束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成家族式经营向社会化经营的转变,已经是民营企业获得新生的必然之路。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与民营企业融资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服务平台

1.国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体系

通过研究欧美地区的经验可以得知,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让民营企业得到高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担保品价值不够、信用等级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国际上常采用的方法为: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些是政府组织的,有些是民间组织的,还有一些是普通的商业银行。

将证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开放。意大利的的做法是:以证券交易法为大原则,制定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交易办法。在税收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便利。

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柜台交易市场相当发达,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大开方便之门。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中小企业哪怕是处于亏损的境地之中,只要是被评估仍然具备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还是可以被批准上市。

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即时面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也可以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悄然变化,民营企业同强大的跨国企业相比,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劣势。民营企业想要实现突破与发展,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创设民营企业发展需需要的金融服务平台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

(1)克服融资障碍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表层动因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运营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支持。因此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关乎民营企业的生死。为保障民营企业有足够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由于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过于庞大,所取得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金融体系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

(2)体制跨越是创设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深层动因

将融资问题解决掉,是打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枷锁的一个很表面化的问题。从更深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想要获得新生,应该着手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历史原因造就了民营企业家族化这一特点。有些民营企业,表里不一,外表看起来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核心部分仍然由家族掌控,家族式企业的弊端导致外部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混乱。制度落后是导致家族企业裹足不前的障碍。

二、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构架

1.间接融资体系

建立专门的商业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提供对接式的帮助。民营企业应该抓住商业银行改制的良好机遇,将民间的闲散资金收拢利用。同时还应该建立更多的商业性银行和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帮助。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这些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利率标准,以满足其需要。

2.直接融资体系

对民营企业开放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利,这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分层化,像金字塔机构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拓宽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鼓励具备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二、利用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三、合理有效运作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

3.市场运作的资信项目评估体系

为了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运作,评估企业资信的标准和机构是需要被建立的。对企业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有助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投资策略的制定,降低风险,获得收益。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措施,保证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恶意竞争。

参考文献:

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从现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看,其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上看,还存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体制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政府服务及监督职能不到位。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企存在着歧视,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导致民营企业主心存芥蒂,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

二、民营企业人员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起步阶段,大多都是由于资本缺乏以合伙人的方式进入发展的过程。这些合伙人有以家庭为纽带的直系亲属如父子、兄弟、姐妹为主,或旁系亲属如七大姑姨、大小舅子为主;还有以几个朋友或投缘的人共同组建的企业。长时间家族式管理,企业就出现了人心涣散、积极性低、管理混乱等现象。二是特殊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民企发展伊始,不可能有规范意识,即使有也用不上,人员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只能先赚钱,一边赚钱一边发展。企业处于“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困境中。合伙人既没有规范的意识,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管理中就逐渐形成相互推诿、相互不睬及相互扯皮现象,一个靠一个,导致企业难以发展的必然现象。这体现了五行管理原理中的相克原理:即合伙人之间彼此相克不能相生,合伙人意识又限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老板自身缺乏修养。这并不是指民营企业的老板没有修养,而是指大多数的老板不具备老板应该具备的管理知识与基本素质。由于历史和教育体系问题使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在改革开放前期的十几年中,由于抢占了有利的资源与市场,很多民营企业都富裕了,但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和竞争的白热化,民营企业的劣势就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老板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时代的要求,但最关键的是不知如何正确面对这一转变。要管好、理顺人才管理是迫切要求老板具备一种基本素质。注重言行举止与品德修养,对内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影响力。老板自身素养与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民营企业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好战略规划,目标不明确,路线不清晰,这就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个瓶颈--战略规划不完善。“自我满足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我国两千多年农业时代的产物,是自然经济的生活的遗留下来的意识。农民在过去的生活中只要能够满足生存就很满足。所以,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改变原有的观念,把企业发展作为终身的一份事业来看待,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转变,树立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思想,树立做百年企业的理想,才能从战略上重视在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及规范建设,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在现展中的竞争能力。二是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缺乏良好企业文化的境况,这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都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那么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相应提高,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金,不仅可以使民营企业稳定经营,还能帮助民营企业走上发展道路。

四、民营企业意识方面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民营企业及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一是表现为部分民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二是表现为企业不愿花费精力进行品牌建设;三是表现为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品牌建设,部分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因为目前的资金、设备、人员等各种状况无法进行品牌建设,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着手去做。

除了品牌意识之外,还有服务意识的欠缺。服务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服务是为社会做事。现代企业应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要全心全意为社会大众和消费者服务。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确保生产经营方向正确,才能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很不强,表现之一是产品与市场之间不相匹配;表现之二是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到位,这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都将造成严重影响。

五、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政府一是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使民企尽快地摆脱资金不足的困扰,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企关系,这也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三是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

篇3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32-0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一直在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至今因种种原因,这一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贷支持总是慎之又慎,没有真正形成一批银行稳定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适应现代经济条件下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手段,切实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里以安阳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资金需求分散的问题。

从目前安阳市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情况看,每营销一户新的信贷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需要上级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贷款资料的层层上报审批等诸多环节,而该市中小民营企业申请办理的信贷业务单笔数额一般都比较小。商业银行领导和客户经理等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给银行带来的存款和盈利却又非常有限,取得的工作业绩很小,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不愿办理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追究日趋强化、信贷风险的处理日渐加重,基层商业银行相关人员不愿营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例如,目前该市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缺少担保单位和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开展的动产质押贷款项目,发展的就非常缓慢,几十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做的甚少。

(二)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大多要求抵押或担保,但我国的民营企业现状是规模小、资产总量少,与大企业没有往来,难以获得担保,民营企业相互担保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成立的一些担保联合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单枪匹马闯市场,就是政府行为,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担保,以至于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贷款,得到较快发展。

例如:2006年,安阳市共有7901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75.2万人,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占全市GDP的46%。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3.68%。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民营企业诚信理念差,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安阳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由集体企业改制和家族式企业以及原乡镇企业优胜劣汰发展而来,这些企业多数有过逃废债务和偷逃税款的情况,经营诚信理念差,管理不规范,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远远达不到商业银行上级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和标准,导致商业银行在对其发放贷款上慎之又慎;加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诚信度没有保证,使得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信贷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将有去无回。

(四)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科技含量低、资本积累不足以及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商业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远远大于大型国有企业。

二、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偏多,创新手段不够。

目前,在国内银行业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还是没有摆脱重存款、轻贷款的长远经营思维模式。基层商业银行层层分解存款任务,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还在实行全员营销的办法,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年度任务,而在全力打造银行的金融品牌上理念淡薄。往往在发放贷款时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多少存款,以扩大规模,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忽视了培养自己未来潜在的优良信贷客户。

(二)抵押贷款手续烦琐,贷款条件过于苛刻。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很强,贷款一般采用动产质押或仓单质押,要求企业负担的费用项目多、负担重,比如:办理贷款要保险费、仓储费、看管费、公证费、合同鉴定费等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加之金融业务创新手段单调,新业务品种不成熟,致使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条件的门槛过高。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时效性要求较高,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即使审批完毕,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已丧失,企业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使得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

(三)重批发业务,忽视信贷零售业务。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还普遍喜欢寻找大企业、大城市和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几家银行竞相给一家或几家大企业贷款,而在研究中小民营企业方面则“吝啬动脑筋”和害怕风险,要么就是拒绝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么就是吸收了一些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需求不甚清楚和理解,对掌握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风险特征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新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四)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规模有限,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还仅限于商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高风险总是避而远之。这样势必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以后,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三、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真正面对市场经济。

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际,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要把中小民营企业放在银行发展的重要位置,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适度下放贷款审核权限,本着以效益为目标、以诚信为条件、从长远着眼的原则培养未来商业银行的“黄金客户”――中小民营企业。对那些经营好、信用

好、资金周转快的优质中小民营企业客户,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为其提供结算和理财等多种服务;对规模大、信用好、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核程序。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开发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形式,要探索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调动商业银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可靠的信息。

从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情况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经营灵活,商业银行将来要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比重会更大。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随时了解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有能力和条件的银行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详细档案,从而与国外银行竞争。

(三)尽快完善和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经济金融环境。

一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

每年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向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可以使担保机构在短期内担保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代偿损失补偿机制,由地方财政按10%~20%比例分担担保机构因代偿贷款形成的损失,以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和政府对担保机构面临风险的关注度。

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

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判断企业的优劣。为此,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局、人民银行应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同时要积极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向,及时向政府反馈当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争取尽早建立以地区为辐射面,财政和所辖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的联合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篇4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全国工商联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条件为营业收入29.70亿元以上)中杭州有81家、绍兴有33家、温州有21家,而广州市仅有12家。从民营经济比重来看,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4.7%,而温州、宁波等地已占到80%左右,省内的佛山、中山的比重也都在60%左右。对广州来说,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科技创新是一块短板,在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R&D数据上,广州的支出只有北京的1/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北京的1/3,与上海、深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广州民营企业研发力度不大,2009年,广州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069.17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2.63%。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7个,而宁波37个、深圳51个、温州3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而温州80个、宁波44个。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深圳占了8家,广州则无1家。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州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竞争能力低下。广州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的主体在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激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并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此让广州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税收激励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税收激励体现,税收激励也称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税收优惠可以解释为政府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将其让渡给纳税人,如果让渡的税收收入体现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一)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关联效应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过实证研究。Dagenais et 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激励能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Billings(2003)指出,企业创新活动的安排取决于创新的使用成本。若以Pr和PY分别表示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以τ表示企业所得税税率,k表示对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δ表示折旧率,r表示贴现率,则创新活动的使用成本可以表示为:

Ct=Pr(1-τ-k)(r+δ)/PY(1-τ)

其中,Pr/PY表示一单位创新活动的真实购买价格,(1-τ-k)(r+δ)表示增加一单位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可见,税收激励k是影响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税收优惠可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成本

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可降低投资成本,其机理是税收通过对资本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税负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预期收益,在资本预期收益一定时,资本成本越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越高。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抵免、利息抵免、加速折旧等,可降低资本成本,刺激投资积极性。当政府为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时,可降低边际资本成本,资本需求量相应增加,从而鼓励企业创新投资。图1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再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T,新的均衡点将从E2移动到E1点,再创新资本数量从Q2到Q1。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激励和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广州民营企业只有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才可能在核心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下,进一步引导整个产业链条的扩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一)实行多元化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包括间接优惠和直接优惠,运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同时辅予免征、减征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广州市地税部门2010年起明确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为:为民营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业务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以上的政策规定看,广州市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采用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间接优惠侧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渗透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为加大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广州相关决策部门应增加间接优惠措施。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大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财政实施科技型企业扶持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每年安排市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00万元,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支持,对认定为市创新企业的给予经费扶持,并从2011年起,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对民营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市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同时从该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本市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其次,对获得国家、省、广州市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和贷款贴息。其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广州市级研发项目分别给予50%、35%和2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格的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省级研发机构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资助。再有,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予以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自2011年起实施增城区域品牌推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增城区域品牌和列入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品牌(20个),进行品牌宣传推广。以上各项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问题,财政政策形式单一,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设置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关于税收激励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同时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广州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或对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总部,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培训、办税软件提供与维护、税收资料提供、税法咨询服务;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失误,减轻民营企业涉税成本;另外,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等应当互相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税务机关可开通民营企业涉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给予优先办理;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为民营企业提供详细办税指引;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纳税服务;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

结论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构建并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发展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凤平,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 2009.5

2.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在广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2010.11

3.广州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EB/OL].广州市政府网

4.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信息网

5.阮家福.论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J].税务研究,2009.5

篇5

一、财务战略矩阵探索

1.财务战略矩阵概述

所谓财务战略矩阵,其指的是以业务单元能否创造价值,其创造的价值(现金流量)是否能够以支持自身企业发展为基础建立,最主要为了制定和评价战略。

财务战略矩阵将企业的发展利用象限图的方式分为图1中的四象限。如下图所示,纵坐标所代表的是价值创造率即经济增加值 EVA,进而对企业的价值增长状态进行评价。横坐标则表示的是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间的差额,进而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具体的评价。

2.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在财务战略矩阵的分析中,主要根据图1中所划分的四象限具体指标特征,将企业分为成长期(第Ⅰ象限)、成熟期(第Ⅱ象限)、衰退期(第Ⅲ象限)以及撤退期(第Ⅳ象限)四种类型。由此可知,企业不管任意处于哪一时期,其发展的特点所代表的均是四象限之一,以此将企业的特点、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加完善的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下为四个时期指标特征的具体阐述。

(1)成长期:当企业处于成长期,其业务在增值企业价值的同时,现金流量出现不足支持企业业务增长的现象发生,进而企业现金短缺。其主要财务特征为现金投入增加、投资加大、进而企业的价值也随之增加,但现金流量逐渐处于负值的状态。在该时期,企业逐渐被市场所接受,进而生产规模在随之不断地扩大,但由于现金短缺严重,企业各方面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大。

(2)成熟期:当企业处于成熟期,企业业务在增值企业价值的同时,现金流量已经足以支持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该时期企业的财务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现金出现剩余,现金流量充足,进而企业的价值在持续的增加,财务的资本结构构建合理,企业发展风险降低。企业在逐渐发展中达到成熟期的指标,其产品在行业中有了较大的竞争能力,活动也相对稳定,企业目标明确,但新产品的研发能力逐渐降低。

(3)衰退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步入衰退期,在该时期企业的现金流量虽然能够持续维持发展,但是企业的价值反而随着业务的增大而降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投资逐渐减少,价值也在不断的开始降低。这一时期,企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后退的节奏,企业的发展能力降低,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的下降当中。对于这一时期,企业应当尽快对企业业务进行重新评估,优化结构。

(4)撤退期:撤退期的企业,发展趋势已经明显降低,企业价值既不能够出现增值,企业自身发展也得不到保障。该时期的现金流量已经接近于零或已经成为负值,企业管理人员开始变卖资产。

二、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企业发展战略即指的是关于企业在整体行业中的发展规划以及如何提高自身存在感以及竞争力的计划。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了该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生死存亡,就企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逐渐兴起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迅速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占据市场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逐渐陷入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民营企业的缺点随着不断暴露,并且不断出现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进而导致不少民营企业的寿命缩短。由此可见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误区

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得知,民营企业在长久的发展以来,其凭借着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敢于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创业精神,在不断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对自身的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不断的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趋势浮动较大等,最重要的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过于落后,并不能够科学、理性的看待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的困境。其主要方面如下。

(1)缺乏战略性思维,民营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念上较为缺乏,造成企业内部在整体的知识水平上较为缺乏,并且民营企业在整体思维素质上也较为缺乏。进而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选择难以被纳入重要的会议讨论中;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尚未形成科学化的现代管理制度,多数企业仍然以企业家的个人意图与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民营企业在利益面前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考虑,因此在企业整体的发展中缺乏整体性的规划。

(2)决策随意性大,在目前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企业决策随意性较大,并没有很好地集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对部分企业战略规划进行决策,缺乏科学眼睛的态度。并且部分企业管理者在对投资以及投到哪里等重大的决策时,没有准确的多投资风险做一个评估,仅仅依靠自我感觉或随大流,便对企业的问题进行决策,严重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对策

1.坚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健康发展的理念坚持持续的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才能够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就我国庞大的社会市场来说,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身实力与体制环境等,均是影响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存在许多突发的危险,基于此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战略矩阵理论,了解大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财务以及投资等方面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在坚持持续的健康发展理念过程中,懂得规避风险才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处。

2.把握发展战略决策的时机

无论是哪个行业,把握正确的时机一定是发展的关键。就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事情,才能将之称之为正确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需要评估和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如: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人才、资金以及管理能否支持企业的发展等。在企业将问题进行科学的正确判断后,应当抓住时机、在机遇面前进退得当,以此才能使企业发展能够长久、稳当。

3.学会优胜劣汰的经营方式

篇6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02 — 02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大环境和市场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开始登上经济发展的舞台并逐步崭露头角。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主体和经营方的多元化,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安置就业人数,经济增长比例等多项分析数字来看,民营经济所占比例高达70%-80%,可谓举足重轻,无论从内因和外因上来看,此时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纵观浙江、江苏等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民营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南方许多民营企业大多以轻工业制造为主,规模小,易集中,灵活性高,与市场联系紧密,逐渐形成的产业聚集体也使其竞争力较强。南方城市多年以来摸索出的发展经验,使许多民营企业已经从中小规模走向大企业规模,市场也从省内、国内逐步走向国际。

因此,无论从民营经济的市场适应力还是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来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齐齐哈尔市来说是势在必行。不过,由于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和客观环境影响,齐齐哈尔民营企业发展要走的路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相比又不尽相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笔者通过对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的采访和新闻报道中感受到,齐齐哈尔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众多,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却晚,当南方城市民营企业发展已经粗具规模的时候,我市民营企业还寥寥无几,不成气候。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政策出台以来,借国企改革和“并轨”工作的东风,我市的老国企均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由于城市中浓厚的装备工业基础和发展氛围,使我市许多民营企业也都围绕着装备工业这一市场。金融危机之前,装备工业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即使是单个种类的零部件加工都可以支撑一个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依托大型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命运。虽然,许多民营企业与自身相比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看,始终不温不火,甚至是不成规矩的。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和进步的脚步,与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欠缺哪些因素?理论和实践均向我们阐述了,内因和外因皆存在。

与许多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的灵活性还远远不够。虽然2011年-2012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并且确立了重点扶持企业,破解了许多企业多年来未解的难题。可以说,现在的政策已经比几年前宽松许多,但是受地域性大气候的影响,整体政策的不宽松确实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土地仍然是关键瓶颈问题。虽然领导及政府各部门颇为重视,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民企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也均把实际困难和问题摆在了桌面上,但是问题如何解决,多长时间才能解决才是关键?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是市场洞察力敏锐、灵活性强。但是,许多民企老板在反应问题时说,由于受行业限制,审批手续繁杂,等各种手续完备,市场机遇早已经过去。

有选择性的放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对于现状好、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先放水,再养鱼。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规划、有目的的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形成品牌,走产业化道路,同样在装备工业的领域内形成产业基地效应,在同类产品中树立优质形象。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是搞活经济,增加税收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因此,要想使企业家有宽松的创业环境,政策上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不过,正如企业不可能一夜之间走向国际化一样,支持企业发展,形成科学稳定的制度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样化,如何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制定行之有效且灵活机动性强的制度规范是关键。无论在土地、金融、还是各项政策的落实上都有一定之规,使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逐步走向规范化。只有如此,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拓宽一条康庄大道,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外在因素,更有内在因素。尤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内在因素更大程度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使企业缺乏外在的动力,各项管理大都承袭传统及模仿他人模式,缺乏创新思想,违背“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理念,由于上述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因此,民营企业如果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从诸多的管理误区中走出来。

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之后做什么?许多民营企业家的答案并不清晰。

辩证地看,家族化管理对当前民企来说,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决定了这种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选拔的人才受到局限,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倾向于实行人治管理,外部人员发展空间有限,优秀人才难以留住,造成企业在更为规范的游戏规则下面临更大的风险。

我市现有民营企业数目虽然不多,但是能够站稳脚跟的几乎都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十年生聚,辛苦经营,发展到今天都不容易,讲起经历恐怕大多也都包含了艰苦和辛酸。但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都感到非常茫然。这种茫然来自对市场的把握越来越不清晰,越来越没有感觉,这种茫然还来自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曾经很多人认为,企业要先做大才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其实不然。全国范围内,很多在规模和知名度上非常领先的大型民营企业在综合竞争力上并不靠前。 大型企业竞争力指数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大家都比较强调做“大”,而忽略了做“强”。

无论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经营都是曲线式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永占上风。许多企业家在面对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效益下降时,都会表示,是大环境不好,市场不景气,产品供大于求造成的。然而,作为企业家,就要常怀忧虑之心。无论多么完善和成熟的产品市场都不可能长期不变,市场不可能围绕企业转,那么只有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让产品满足不同需要的人群。

当原有的市场饱和时,企业家们不妨跳出原来的框架,创造新的市场,也就是在不断的调研和考察中发现行业内空白市场,或者空白区域。这就要求企业家们有舍得和放下的勇气,并且有开拓和创新的智慧,带领企业团队让然像一个刚刚创业的集体一样,生产新的创意,采用新的技术,培育新的市场,开发新的行业和建立新的标准。无论任何产品的市场,消费和需求者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根据个人的喜好不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化,这也正是民营企业发挥其灵活性优势的时候,广开思路,寻找差异,将差异市场培育成熟,也就是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除此之外,我市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也缺乏现代企业的竞争意识。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构造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是一种松散结构,没有规范管理,但是由于抓住机遇和创业者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同样取得了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仅仅是一时的。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发展状况不好的企业,大多都是管理涣散的企业,即使是好一些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走现代化管理道路的意识,在制度上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显现出来。因此,企业要走现代化道路必须有规范和现代的管理制度,如果管理薄弱,或者管理水平低,必然会使企业陷入新的发展危机。无论现代企业管理还是未来企业的发展,都要建设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管理的能力是在管理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管理团队和管理人才是在总结管理经验基础上打造出来的。

篇7

一、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概述

(一)“国进民退”的概念界定

“国进民退”是一个经济学语汇,用于表示某领域内国有资产的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的现象。狭义上,它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内市场份额的扩大,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缩小,甚至退出。从广义上讲,除上述狭义方面的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内任何经济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在“国进”还是“国退”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中主体地位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为目标,是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二)我国的“国进民退”现象

2007年开始,中央推进收缩型宏观调控政策,资金链已经紧张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又遭到金融危机的重创。2009 年,为抵御经济危机,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上之前的4万亿经济投资刺激计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小企业受益并不明显,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4 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这都导致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现象的上演。如2008年中粮集团收购“蒙牛”;2009年民营企业的东星航空和鹰联航空被国营航空公司收购、重组,日照钢铁易主国企山东钢铁集团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民营资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是,政府虽然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不断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了恶劣影响。我国现在是打着提高资本集中度、维护经济安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名义,排挤民间资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危机和“国进民退”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国有资本在五大经济领域占有绝对的控制力:一是能源、资源、电信、电力、钢铁、航天等领域;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四是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报纸杂志出版等;五是文教卫生医疗领域。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在轻工业制造业和日常生活服务业这两个领域。与仅发展了20多年的民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国”与“民”的现实总是存在于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这个现实国情基础上。

2.国有企业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发展受限。我国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尽可能减少损失,稳固和强劲经济发展势头,国家更是重视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我国多为中小型企业,本来实力就相对薄弱,加之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挫折,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国情决定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面对国企的强大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行政性垄断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行政性垄断得不到有效抑制是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然而在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供求关系严重扭曲,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加剧了结构扭曲。如何有效抑制行政性垄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困境

1.被国有资本挤出,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扶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濒临破产的企业伸出援手。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基于行政干预的“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现象,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垄断,这一现象构成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成为了旁观者。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似乎成尴尬之态。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又被称作“中小企业29条”。相较于“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性,“中小企业29条”则更具针对性。然而,“非公经济36条”自2005年颁布至今,除了具有历史意义外,在现实中的落实则是显得苍白无力。

2.融资困难,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中国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严重缺乏。融资问题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中,直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等。但受到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融资困难暴露出我国在经济整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等方面的重重矛盾,正因为诸多难点集中一处,又互相交织,所以这个问题一旦进入到操作层面,就总是难以真正得到根治。2008年宏观调控从偏紧转变到放松,但无论国家政策是“松”还是“紧”,民营企业都同样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3.税收负担较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税负重是民营企业的又一痛处。《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税收收入7862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6%,比2007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中指出,结构性减税在当前危机下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实行普惠制减税,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却是对大型国有企业优惠多,对中小民营企业优惠则较少。即便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但优惠税率仍然过高,使得不少应予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1.正视当前挑战,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国有经济的垄断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欲望和融资能力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处理好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逐步减少国有经济垄断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空间。从发展大方向来说,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到民营资本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优势为民营企业搭建更好的产业链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带动民营的作用,联合起来与外资竞争,保护民族产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政府不应仅考虑到对国营企业的扶持,还应尽可能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减少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各种障碍,消除人为限制性因素,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在更多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使民营经济真正享受到市场经济下应有的国民待遇。在“国进民退”,国营企业大规模抢占市场,排斥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服务业领域,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以拓宽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其增长空间。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放宽政策限制,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业,做到本地民企与外地民企的很好联合,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发展和管理经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应减少对外部制度的依赖,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树立人才意识,吸引和培养人才。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现在企业的发展讲求团队协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发和培养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次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学习市场经济只是及管理知识,还要积极投身去市场竞争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要认清市场形势,树立开放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再次民营企业要现在“国进”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要推进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企业制度与管理,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使民营企业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民企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自身的发展。

“国进民退”单纯作为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市场体制是否随之进行调整。“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如果市场机制并没有迅速跟进,为国有企业度身定做的制度没有被打破,加之民营企业先天性不足以及后天失调所导致的缺陷,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强硬政策下,民企发展举步维艰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发展来看,“国进民退”本质上是一种退步。经济发展必须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国家应渐渐放手,让企业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尽量减少国有控制、国有干预,我国的企业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睿.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李银.“国进民退”卷土重来[J].新经济.2009(8)

[3]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2009(20)

[4]刑少文.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J].南风窗.2009(4)

[5]王建国.试论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J].经济师.2008(5)

[6]李红.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4)

[7]迟到,张磊.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30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淘汰低端产能、不断转型升级,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本文将以南通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促进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1南通民营企业特点

自2003年南通市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来,通过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使南通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15年,南通民营经济占到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超过75%。其中,17家企业分别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总量占比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可以说南通市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性经济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了南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步伐。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初显资本集约经营势头

南通自确立建立民营大市目标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末,南通市民营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7.3万家;到年末民营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813.5亿元。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户5.52万户,累计达46.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581亿元,年末累计资金数额288.1亿元。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4.7%;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1800.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0%。民营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相继涌现出综艺集团、中天科技、文峰集团、联发纺织、南通二建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大集团。

1.2支柱行业初具规模

南通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之一,产值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而支撑南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民营企业,以南通三建为例,多年来位居居南通民营企业领头羊位置,此外现代纺织、船舶海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也为民企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充分展示了南通民营企业具备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1.3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市民营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快速增长,其增速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南通民营企业吸收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在上缴税收收入方面。

2南通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南通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南通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产品结构欠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

经过长期发展,南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了轻、小、加的发展特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如纺织、服装、建筑业、商贸等,近几年来,南通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仍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而进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较少,技术密集型工业、深加工度工业发展速度较慢,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南通市仅占江苏省的1.7%。

2.2创新水平低下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南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南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海安、如皋、如东为例,小纺织、小食品、小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低,科技缺乏创新。长期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南通民营企业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对市场缺少深度细分,导致市场资源争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

目前,受体制因素、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南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普遍过剩现象,以南通钢丝绳行业为例,该行业由155家规模以上企业、240家小微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组成,产值约250亿元左右。但普遍存在设备旧,目前产能1万吨以上中型企业仅为33家,有7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5成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其他行业,如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4%,钢铁行业粗钢、生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6.3%和77%,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亏损严重、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同时也使导致能源资源短缺、市场出现恶性竞争,银行坏账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团结。

2.4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融资渠道单一

南通民营企业虽然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主要考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而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根据对2015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46%的被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与三季度相比,增加了6%;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而上市融资由于对注册资金、经营业绩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由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所需资金长期只能通过民间信贷及内部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方式必然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蕴含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

3南通民营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通过在对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南通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成本

切实做好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努力推行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带来制度性成本的增加,风险加大,要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层面的组织引导、政策供给、要素保障,解决好单靠市场力量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要从供给端发力,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有差异、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和引导由民营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3.3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

篇9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我国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甘肃省政府也颁发了《关于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等,努力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地方性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员,在解决和缓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和金融服务方面,有着特定的责任、产权、机制、政策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8万户,总注册资金1 420万元,投资者人数15.6万人,雇工人数65.8万人;到2014年,甘肃省民营企业总数量已经达到15.7万户,较2011年增长了95%,而总注册资金达5350万元,较2011年增长2.7倍,投资者人数及雇工人数分别为30.3万人与118.9万人,较2011年均翻倍增L。

1.2 研究意义

地方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能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从而为解决其他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重点研究甘肃省地方银行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实施方面的效果评价,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地方银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支持民营企业的工作,以切实解决甘肃民营企业的困境,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2 评价研究的实施―― 问卷调查

2.1 问卷的设置

基于文献研究,甘肃省属金融机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民营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文件,以及甘肃地方银行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一系列改进措施,问卷设置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价层次分为5个程度: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

F1: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的程度[1]。民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难、贷款抵押难的问题,调查政策落实情况是甘肃地方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的重点。

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的进展情况[2]。制定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是甘肃各地方银行的工作重点,信用等级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F3: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及银、企合作措施的情况。银、企合作是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两者的合作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企业,都是重要的。

F4:简化民营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效率情况[2]。甘肃地方银行的服务效率是影响民营企业办理贷款业务的重要因素。

F5:各项服务性收费减免情况。甘肃地方银行对省委省政府减免服务性收费政策的落实情况。

F6:贷款利率变动及执行情况。贷款利率要合理变动。

F7: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增减情况。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放宽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贷款额度应该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增减。

F8:对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的情况。对投诉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会影响一个银行的发展,也能衡量甘肃地方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

F9:为民营企业服务提供、创新金融产品的情况(结算、融资、外汇、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这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从各方评价中得到反映的真实情况,找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

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选择两种调查对象:客户和银行职员,发放问卷。甘肃地方银行主要为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和甘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其银行职员进行调查。民营企业到甘肃地方银行办理贷款、开户、还款和存款等业务,在对甘肃三大地方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时,将民营企业办理对公业务的代表(客户)同时作为调查对象。

(1)甘肃银行:选择兰州市城关支行、兰州市高新支行、兰州市小西湖支行等6个营业网点作为调查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0份和45份。

(2)兰州银行:选择安宁支行、西津路支行、西固支行等6个营业网点作为调查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3份和50份。

(3)甘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信用社、兰州农村商业银行、兰州市城关区金源信用社等6个营业网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5份和49份。

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1 数据处理

问卷评价层级是: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视程度,确定评价层级的分值系数为1、0.8、0.6、0.4、0;量化的计算公式:(满意×1+比较满意×0.8+一般×0.6+不太满意×0.4+不满意×0)/有效票数。

3.2 基于SPSS的分析

(1)三大地方银行客户和银行职员对问题落实政策的满意度及差异化。

对甘肃银行、甘肃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的客户和银行职员的问卷分开统计,使用量化公式计算分值;把10个问题作为变量,以三大地方银行为分析对象,输入量化分值。基于SPSS软件,做配对样本t 检验①分析(如表1)。

从sig检验值(即p 值)可以看出,只有F3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情况,F8涉及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情况和F9提供和创新对民营企业金融产品的情况(结算、融资、外汇、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3个问题通过了检验。银行对于这3个问题涉及的政策都实施较好,客户(即民营企业)给予肯定。但对于F5各项服务性收费减免情况,客户对三大银行的感受程度差异化较大。对于F7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贷款增减情况和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两者的检验值(即p 值)都大于0.4,说明三大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剩余的其他问题也都没有通过p 值得检验,相对前面的所说的情况程度较轻。

从表2t 检验的t 值可以知道,对于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管理办法情况、F3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银企合作措施的情况、F7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增减情况、F9提供和创新对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的情况和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这5个方面,检验值都在2左右,说明银行职员认为做得好的地方,但是民营企业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到,而且说明三大行在此方面情况差异化较大。

(2)3个地方银行总体分析。

对3个银行的问卷即客户和银行的问卷进行整体的统计,用量化公式得出每个问题的分值。基于SPSS软件的均值比较分析,得到各个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以每个问题为横轴,将针对每个问题的总体分值为纵轴,得到各个银行的整体的政策措施实施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折线图可以看出,每个问题反映的政策实施,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情况相当。在F1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情况和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情况两个方面,甘肃银行的整体情况不是很好;但是在F8涉及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情况表现突出,说明甘肃银行对于此比较重视。

对策及建议

由于甘肃银行2011年才成立,各方面的发展相较于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五年发展速度很快。基于以上调查分析,三大银行在不少方面的政策依然不够完善,为了加强甘肃三大地方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银行需要更加重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4.1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服务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服务,不断增强对民营经济发展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综合化经营思路,主动引导各机构打破传统授信固有模式,拓展对民营企业客户主动设计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共同助推非公经济发展[3]。

4.2 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要求,及时调整信贷政策,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批和投放进度,放宽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推动民营企业脱困发展。

4.3 加快推广多渠道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点建设和村镇银行建设,弥补甘肃省乡镇地区网点和服务的不足,延伸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在寻找机遇、规范财务管理和促进生产经营转型等方面,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大数据支持、财务咨询和信心服务,更好地服务甘肃省非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三大地方银行更快速地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对于甘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嫣启.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政金融,2016(1):210-211.

[2]王桢.甘肃民营企业融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10(4):148-152.

[3]甘肃省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N].甘肃日报,2009-05-21(2).

[4]刘建生.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8):25-27.

篇10

一、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会成为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因此,企业的性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除经济功能外,还承担了更多的文化的社会功能。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属约束型模式,未离开人们传统的跟踪型的被动思维模式,适应市场变化的程度较低,难以使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尽管某些民营企业,特别是较大型民营企业对自身的文化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整体文化素质,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连接度有所增强,但从总体看,企业文化力量仍存在根本的不足。如今,民营企业从计划经济状态进入市场经济状态,特别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文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管理的需要。西方学者曾把企业管理称为“行为科学”。按生物学角度分析,行为受大脑的支配,而大脑指令又取决于意识。在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中,学者们反复讨论三个问题,即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人、集体和精神因素。这三大因素可以概括为“精神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说要加强企业管理,就要重视精神因素,只有使员工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企业发展所需的其它必备因素,企业内部组织才会更加一体化,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将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结合本地、本企业、本行业的实际,大力弘扬不自满、敢于争创一流的精神,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冲天干劲,以振兴家乡为己任、致富不忘回报国家、家乡的精神境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当前,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各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新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是相通的、互补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

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此要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必须提升民营企业文化力:

一是围绕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文化支撑。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当前民营企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围绕黄金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要落实“三全”:面向全员,即面向所有的员工,取得员工的认同;贯穿全程,即贯穿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全面,即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职工热情,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篇11

现在对民营经济有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过去招商引资的战略投资者是国外的大型企业、国内的民企,比如搞振兴东北这几年的工作,讲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国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重点指的是把长三角、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吸引到东北。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招商引资的第一对象是国企和央企。就我所了解,这种转变不是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地方政府认为民企不够讲信义,不如国企和央企好打交道。这里面有些政府行为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但这也是要考虑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给民企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条件和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落实。

我们一直提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金融上给予比较好的支持。我在东北地区工作时,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难的原因列了很多选项,有政府行为影响、开放度不够,人才匮乏等问题,但是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的都是融资难。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当然这其中涉及了很多因素,民企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很困难,应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

另外,民企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能力、水平以及本身问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和政府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劳工的关系,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还有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能只靠民营企业自己解决,国家也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既有维权又有自律的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