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09:16: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笔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理科共有6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理综,即:物理、化学、生物。
对应的分数比例分别是: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总分:75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分析比较的框架
为了便于对教材中选取的城市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城市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大主题,每一主题又包含一些具体知识点,如表1所示。拟从这六大方面对所选取国家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分析比较。
[主 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城镇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城市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等\&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镇体系、城市等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聚落区位的选择、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分类、城乡联系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乡产业布局、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城市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内城问题、城市蔓延等\&城乡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表1][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分析的主题]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的比较
通过对中国大陆、英国及日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的分析,可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城市问题、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这三个国家教材中均选取的城市地理主题,如表2所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在所分析的教材中,都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尤其是英国用大量篇幅,分专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详述,中国大陆也对其给予较多重视。然而,在该主题内部还是存在知识点选取的差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英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中国大陆对城市形态讲述较详细,英国、日本仅在讲述乡村聚落时,简单提到乡村聚落因位置选取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都对城市土地利用或功能分区以及城市结构模型给予重视。不同点是英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讲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尤其是英国对其进行详细讲述,而发展中国家较详细讲述的则是城市或乡村形态。
“城市化”方面:中国大陆、日本、英国都对城市或乡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述,并都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国际比较。不同的是中国大陆详细讲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英国、日本对城市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讲述都很简略,并且日本讲述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在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讲述都较详细,不同的是英国、日本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此外,中国大陆还讲述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讲述详细,其所选知识之多和讲述详细程度都是英国和日本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而英国、日本教材中城市化方面的知识已不占重要地位,且所讲内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问题”方面:所选国家都对其进行了讲述。其中,英国、日本都详细讲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问题,二者都以某两个典型城市为案例,并用较大篇幅对其加以叙述。此外,还专门讲述了城市的居住或生活问题,并涉及到内城衰落问题。可看出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心地理论及其运用”方面:中国大陆、英国、日本的教材都涉及城市功能方面的知识,并对城镇等级进行讲述。其中,中国大陆、英国侧重讲述不同等级(或规模)城镇提供的服务功能是有差异的,日本侧重讲述不同等级的城镇通过政治或经济等机能相互关联形成城镇系统。城镇体系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教材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日本更侧重讲述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而城市区位的选择是英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此外,中国大陆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讲述,日本讲述了城市或乡村的分类。可看出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在英国的教材中很少涉及。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大陆对其进行了详细讲述。英国在城市规划中提到公众参与,虽说教材没有明确讲述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在其它一些内容中却隐含有如何布置某种事物的方法与原则,如“快餐:区位”一节,实际上即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方面的内容。日本提到了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如对市中心的再建设、节约资源、循坏利用等,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理念,注重给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此外,中国大陆和英国都讲述了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
“城乡景观”方面:中国大陆对该主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讲述,涉及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日本介绍了特殊环境中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
四、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地理知识选取差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城市的发展情况。英国和日本城市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我国大陆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所以我国大陆高中重视选取城市化方面的知识,而英国和日本对其讲述很简略,且英国、日本都是以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的城市化为讲述对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导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数目增多。为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为促进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中国大陆高中重视讲述城乡规划和城镇体系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大都经历过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阶段,所以高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了内城区衰落和内城更新方面的知识。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以各国的城市发展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大都市圈或大都市带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日本东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拥有较强的中枢管理功能,并有东京大都市圈之称号,这可能是日本高中地理课程选取城市中枢管理功能、世界规模的都市系统、大都市圈的成长等方面知识的原因之一。可看出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地理知识的选取是与本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或趋势相匹配的。
2.学科发展因素
主流城市地理学仍由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占主导。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以及新领域与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西方国家城市地理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社会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一直研究的热点。而城市化、城市职能的研究已经不是重点。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为西方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地理已经从对经济的关注扩大到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许学强、周素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在研究领域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与城市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数字城市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有的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中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的共同点是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有着同样的浓厚兴趣,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区域城镇体系研究热度都在下降,只不过西方这种趋势来得更早,我国这20年来是先上升后下降。不同点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正处于加速时期,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已过,研究兴趣已开始变淡。我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有些领域亟待加强和发展。
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高等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学校的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是依据学校预算,通过财务活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是高校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市场经济发达,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美高校预算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先进经验,对于有效解决教育事业经费供需矛盾,提高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美国高校普遍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学校预算性资源的预算办公室,通过科学预算,随时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和有意义的预算和财务信息;为学校提供财税、财务政策与实践以及管理和分析等高质量的财务咨询;管理学校及各单位预算的制定过程,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活动。
(二)严格的预算编制及控制程序
美国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也是学校规划事业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预算设有严格的预算编制及控制程序。美国高校预算年度一般为每年7月1日到次年6月31日,预算要提前一年编制,即每年4月份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层层审查论证,不断完善,最后报至州长,州长最迟必须在每年6月份确定各高校下一年度预算。州长批准的预算各高校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更改。为严格控制预算,高校财务处下设有专门的控制办公室,校内各预算单位均设有预算员,负责执行本单位的预算,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预算。
(三)较高的预算编制参与度
美国高校在预算制定过程中,一般会应用参与法、咨询法等鼓励部门和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由员工组成的预算和财务重点项目委员会,负责推荐校园的重点项目和相应的预算方案。
(四)“保障重点”的预算制定原则
美国高校在制定预算时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预算中要优先体现校长的愿望,对当年学校优先发展和保证的重点项目要给予优先保障,从而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五)合理的预算分析法,灵活的预算调控作用
美国高校进行预算决策分析时,通常选择在办学宗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一般支出水平等方面对等的、类似的同等院校作为参照物,采用对比分析法来评价高校预算决策的正确性。此外,把预算看作是学校对可用资源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对于那些有社会需求、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增加预算,对那些失去社会需求或是评估成绩差的项目减少预算,以保证学校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一般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预算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统一领导是指学校在统一的财经政策、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下,把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列为学校预算管理对象,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实行统一预算,统一管理。集中管理是指在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由学校进行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及评价分析的管理,从而形成财权的集中管理、财务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的集中管理以及会计事务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指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学校,在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预算分别由学校和各级各单位(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分级管理。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只有相应的预算管理权,没有预算的调整权。 "
(二)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必须在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也就是说,编制预算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学校财力的可能,决不能超越财力的可能安排预算和搞赤字预算。收入预算坚持稳健性原则,意在核实收入,为确定支出预算打下基础,同时也避免产生赤字隐患。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体现出预算年度学校整体的事业目标,突出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地位,充分考虑学校的财力,正确处理“基本运转”和“发展建设”的关系,在确保基本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对于设备购置项目安排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年解决。对非重点项目,则要从紧安排。学校事业的发展、计划和预算安排,必须与国家计划和学校财力相适宜。
(三)多样的预算编制方法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编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要包括增量预算法,复式运算法、零基预算法等。增量预算法是指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如物价上涨因素、工资增长因素等),下达各部门预算指标的预算编制方法;复式预算法是把支出预算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在确保经常性支出的前提下,安排建设性支出;零基预算法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根据确定的目标,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确定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据此进行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由于零基预算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因此,我国高校已开始使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并且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四)“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可概括为“两上两下”。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等学校根据下达的控制数编制预算,并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我国高校一般在年初编制预算, 年内的工作按预算执行,但预算的准确性不高, 财务部门不能有效控制预算。究其原因主要编制预算时的条件与执行时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无法按预算执行;各部门操纵预算;领导不严格执行预算, 导致财务管理失效。
(五)严格的预算调整规定
我国高等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项目需要调增、调减的,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调减支出预算。
三、比较及启示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美国高校预算编制建立在近三年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分析各项支出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使得经费分配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并且采用依据学生培养成本分配经费的预算办法,使得各院系预算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无法编制出合理的预算分配方案,一方面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使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推行零基预算法以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然而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反映内容不全面,数据统计不完整、不真实;决策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主观随意性较强等现象。美国高校预算年度与工作年度基本一致,而我国高校现行预算编制是按照公历年度进行,而学校日常工作是按照学期年度来安排的,造成收入实际使用会计期间和预算核算期间存在差异,增加了预算编制以及管理者监督和管理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都在每年十二月布置下年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一些项目缺乏详细科学论证,预算编制晚、时间短造成了执行预算过程中要求追加经费的报告不断,冲击了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为此,应借鉴美国高校作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规律,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将预算年度与工作年度调整一致,增强预算的可行性论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建立有效的高校预算管理经济责任制,明确学校及下属学院(部门)各自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将预算管理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使预算得到切实执行,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
(二)强化预算意识,健全控制体系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美国,高校预算编制有多方面人士参与协调、论证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即成为法律性文件,必须严格执行。而在我国,预算编制基本上是由财务部门一家负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论证,上至领导下至教职工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漠不关心。其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凭经验靠感觉核定支出现象严重,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大多数高校在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财务部门对各院系的预算执行情况心中无数。事中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事后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不够详细,未能建立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难以令高校的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为此,借鉴美国高校做法,设置校长直接领导,由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预算管理机构,使预算更切合实际需要。同时,彻底更新财务人员及广大教职工的预算观念,提高全员预算意识,鼓励他们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预算管理,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体系,预算一经确定并通过审核后,各部门应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增减收支项目,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预算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办理,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程,严抓收入、支出、预算平衡的实现。
(三)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当分离
美国高等学校设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专门行使预算编制职能,预算执行由财务部门具体实施,预算监督除学生和教职工外,还有内部监督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分工明确的机构设置使得预算编制机构全面掌握预算编制的政策与标准,避免了各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千方百计扩大预算规模的现象,有利于内部各单位权力的相互制衡。而我国高校财务部门既负责预算编制,又负责预算执行和分析。为此,借鉴美国高校做法,依据相互牵制的原则将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度分离,部门各司其职,能够有效解决财务部门大权独揽的问题,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和监督。
自从文理分科考试出现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为高考该不该分科考试,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进行过多次论争,但结果还是维持现状,可见这看似简单的“分”与“合”还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的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所以,高中阶段所设置的各门课程都是依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设置的”。[1]
1.高中阶段教育。
其性质 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公民。因而高中阶段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依照国家的教育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学习,能掌握各门学科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从而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能系统地学完国家所规定的各门必修课课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毕业会考制度,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地理、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语文、数学9个学科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才能毕业、准予参加高考。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教学以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3.高中文理分科考试制度。
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实行了文理分科3+2考试制度,即除语文、数学、外语为公共科外,理科加试物理、化学,文科加试政治、历史。因此,各所含有高中的学校在“高考”这支指挥棒的影响下,纷纷在高二甚至在高一阶段便实行文理分科教学。即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对文科班多开语文科课时,少开或不开理科课时,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的教学;对理科班则多开理科课时,侧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的教学,忽视了政史的教学。
二、高中教育文理分科考试制度的弊端
1.文理分科使文科生的整体水平下降。
学习理科不能有半点的虚假,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使理科学生的难度提高。“在全国所有的中学,几乎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者并不是出于对文科的兴趣和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2]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所以,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生被轻视,从而,文科生的水平全面下滑。
2.文理分科使民族的整体素质降低。
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理科生不去学习历史、地理,也不去阅读经典文学,这样,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文科生则远离物理、化学,对于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一知半解,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大大欠缺。因而,文理分科限制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
3.文理分科使应试教育的效果加剧。
文理分科造成理科知识越来越难,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突出理科生尊贵的地位。因此,所有的理科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而对学生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没什么地位。更为荒唐的是,文理科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理科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获奖证书都可以成为优先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而文科生水平再高,也没有保送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文学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只有放弃自己的“心爱”选择理科。
4.文理分科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的教育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了文理分家的思想,打上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的烙印。有的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认为中学应该使学生有特长,所以文理分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特长。我认为中学首先是为了学生打好基础,同时也应该发挥其个性,使其有特长,但是用文理来分特长并且用文理分班、高考文理分科来导向学生的学习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三、针对高中文理分科弊端的对策
1.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重。
人文社科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内容中应该使其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实在是太少了,如果维持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奢谈。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当然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与发达国家有本质的不同,但他们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给予的重视程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美国,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修完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中相关的几门课程。
2.调整培养目标,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的是“通才”。我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更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即“专才”。这个“专才”应该是集文理知识于一身的高度融合的具有复合知识的人才。
3.优化考试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对传统的中学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甚至大综合的出现,使得各学科教学之间不能再孤军奋战,而是必须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教学对象和当今高考改革的方向,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在把本学科的必修知识讲好、讲透的基础上,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首先在学科内做到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其次,各学科教师还要拓展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以便应对高考综合试题。有一些高考综合题,使得很多教师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提出的中学知识水平上的跨学科问题,有些教师却不知怎么作答,更严重的是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教师不同的答案和理由,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大家都在议论,我国虽然培养了大师级人才,但在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领域的顶尖人才很少。周远清指出:“我作为一个长期在高教战线上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深感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给培养的学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这样的人才毛坯要成为大师级、顶尖人才是有先天不足的地方。”[4]据介绍,理工类的诺贝尔奖金得主很大一部分都在人文、艺术上有很高的修养并且明显地感到这些为其获得重大的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周远清指出: “教育的什么阶段能培养创新能力,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改变学校的学科氛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甚至创新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5]
参考文献:
[1]钱江晚报,1999,(8).
这对于历史学习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非常不利。因此,本文试从初高中衔接过程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去努力,希望对学生学习历史发生
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教学设计 兴趣与态度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身心全面、自由与和谐的持续发展。在当下初中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的内容繁杂、头绪多、知识点零散,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是藏而不露,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会感觉到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由此中学历史教学成为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
造成这一尴尬境地的原因,既有外在的教学环境,也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局面?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先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去求新、求变,避免自己的教学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历史是“活生生”的正确认识。
但要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问题,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历史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成效和实效。
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那么学习历史,它又会带给我们怎么的益处?
其一、以史为鉴:说明了历史的镜鉴作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到他写史的目的是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人生苦短,不过百年,岂能样样都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提高自己。
其二、明辨是非:历史人物形形,既有崇高伟大,也有卑劣昏庸;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越,也有阴暗污浊。透过重重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
其三、读史明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纵看:古今中外;横看:政治、经济、文艺、军事、科技等。马克思说: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门科学,就是历史。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我们可以摸索到历史的规律,可以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当我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使我们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逐渐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束缚。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
其四、激发爱国: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同时,历史学科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要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该课程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它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可见,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个人、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愿学历史、好学历史、乐学历史呢?还是应先从教学设计着手:
1.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导入语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选择好材料,设计导入语。
2.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学生既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同时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导入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等进行展示,再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进入有趣的课堂,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设问除了要有启发性、要适度、要适时外,设问的语言要准确、意图要具体,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更有碍于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设计行之有效的史论结合
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得出相应史论。史料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史学界对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都会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新的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和提炼能力,进行历史事件阐述,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台湾的张元教授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主动的结合教学实际,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和提高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求新、求变、求实,也让历史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严育洪编著.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引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的,面对这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掌握好这门技术。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学习,以更好地使这项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这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更加容易接受。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离开了多媒体资源的辅助,很多教师都无从讲起。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因为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今天,笔者就结合高中英语课程,具体谈一下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一、在高中英语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优点
(1)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加生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图形、音乐、动画、视频,这些鲜活的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模式熔于一炉,这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最常用到的就是录音。其次,教材中出现的歌曲也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2)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发现教师变着花样地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其中,经常可以见到教师采用ppt课件、fias、电脑版简笔画等生动的形象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英语学习主要是语言类的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教会学生发音与说话,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教学。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播放英语教材中的录音、带领学生观赏英语影片进行,这两种形式对学生学好英语口语都是很有帮助的。
(3)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现状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掌握良好的多媒体实用技术。不仅要学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还要对教学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处理。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媒体突然不能够正常工作,这时候很多教师都束手无策,等待学校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维修。这样就耗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进度,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作为经常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一线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会处理简单的故障。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
(4)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资源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行网上课题讨论、网上授课的模式,这些形式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加大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联系,形成全国、全地区的教育对话,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作为英语课程,更是需要与国外的一些知名高校进行联系,共同探讨教好英语的方法,促进我们的教学实现国际化进程。这对我们的师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高中英语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缺点
(1)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难免会将教学内容扩大化,从而使学生难以分辨教学重、难点,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成果。
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有些内容对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可以保存下来传授给学生。但是,有些内容是鱼目混杂的,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宗旨相背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之中善于动脑,挑选出适合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不分好坏地选择网络教学资源,只会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降低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
(2) 由于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再强化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导致一些教师的个人素养难以满足我们教学的需求。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易查易用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万不能直接复制粘贴网络信息资源,这是对教学严重不尊重的表现。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识记一些知识点和内容,如果只是照抄照搬网络信息,那样的教学根本没有任何新意,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0 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涉及各种各样的数据且呈动态变化,传统的统计和计算手段难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对工程建设和管理十分不利[1]。高速公路项目路线长、工程体量大、对周边环境影响大、施工组织复杂,有必要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各种难题[2]。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优势,能够对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模拟,可以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推动高速公路工程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4]。
1 工程简介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属于三穗至施秉高速公路,是贵州“678网”规划中“四联”天柱—三穗—镇远—施秉—黄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羊满哨互通是三施高速上一段重要的立体式交叉互通立交枢纽,设计时速60km/h,互通区设有桥梁6座,全长1185米,占地面积约50000m2。互通匝道桥设计采用预制T梁和现浇箱梁架设。
1.2 项目重点与难点
①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难度大。项目本身对施工质量要求高,涉及施工专业、队伍和机械多,影响施工质量与风险因素多,质量安全控制难。
②项目环境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立体交叉节点施工,工区场地狭窄,工期紧张,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工程建设困难。
③工期紧、进度控制与管理难。项目工期紧张,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科学安排机械进场材料周转使用,劳动力资源组织等都需要合理准确的数据支撑。
④施工技术难度大。上跨既有通行高速、涉及旧桥拼宽、建筑形态复杂,节点施工技术难度大。
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信息实时共享、多维协同管理等优势能够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
2 BIM整体实施方案
根据前期编制的项目BIM策划,对工程进行细化。在明确建模细则前提下,于规定的时间内安装建模细则把模型建立并完善,汇总到BIM施工协同平台中,对项目进行全面管控。最终把各方面数据汇总到公司PM管控平台上,方便决策层的监管与决策。
3 BIM技术应用
3.1 模型建立
3.1.1 协同建模
本工程采用Autodesk Revit中的活动工作集的方式进行协同建模。建模初期首先由项目BIM负责人组织统一建立工作共享中心,对相应的子项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创建不同的工作组。其次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职。最后通过工作集的方式实现一个中心文件,多个本地文件,达到双向、同步更新,最终实现多专业的内部协调及单体的内部协调。
3.1.2 BIM构件三级分类嵌入式族
建立了本项目BIM构件三级分类嵌入式族,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附属设施,确保模型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以进行总装合模。
3.1.3 生成渲染图
根据设计图纸生成3D渲染模型,实现BIM模型先行,用以指导精确施工。
3.2 施工工艺仿真与工程进度四维模拟
工程项目虚拟建造,对重要施工工艺和整体工程进度四维仿真模拟,将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实时链接,让工人直观查看工程施工过程和完成前后的情况,减少很多不易察觉的设计和施工缺陷,从源头上控制施工安全、进度,以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3.3 设计和测量数据复核
当设计数据和测量数据出现误差时,容易给桥梁施工带来非常大的技术风险,利用BIM模型数据快速便捷地对构件设计尺寸数据进行校核,也可以对测量标高数据进行符合。有效避免施工风险。
3.4 基于BIM的钢筋数字化加工与制作
利用BIM模型导出桥梁墩柱钢筋笼精确尺寸模型和完整的分节加工下料单,再导入钢筋加工厂的智能数控加工设备,实现钢筋笼工厂化和数字化预制加工制作。实现避免材料浪费,提高加工精度。
3.5 工程量统计
对预制T梁、盖梁等桥梁重要构件的钢筋、砼等主材用量生成工程量清单,确定钢筋采购时不同型号长度数量比例,优化钢筋下料及断料,便于工程量统计与结算。
3.6 碰撞检查与方案优化
根据设计图纸建立模型,通过NK进行碰撞审图,发现互通交叉处上跨新建匝道桥墩柱与既有桥面发生图纸碰撞。和设计单位沟通后变更后的图纸:对原有墩位平面坐标进行调整、优化了设计方案,并对变更图纸进行建模检查核实。
互通立交枢纽工程的土建、钢筋等冲突非常多,通过运用BIM模型、系统进行虚拟排布,事先排除施工隐患,对设计图纸进行三维审核,提高与设计方交涉效率,规避空间冲突与碰撞,有效防止施工返工。
3.7 5D协同管理
以集成全土建模型为基础,结合BIM协同平台,通过移动端采集数据,建立现场质量与安全隐患及检查记录等数据资料,使BIM模型关联施工过程管控,实现施工的质量安全的可视化和精细化闭环管理。
我省的考试试验项目"高中英语毕业会考加测听力"于1991年底由国
家教委考试中心列为"八五"教 育考试科研课题,经过1992年的宣传准备,
93、94、95三年的逐步推进,已于1995年基本达到 课题研究的预期
目的,1996年起正式实施。
在高中英语毕业会考中加测听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英语教学要求对
听、说、读、写"四会"能力 进行全面训练,这是由语言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并已列入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还对听、说、读、写的各 年级量化要求制
定了具体的指标,作为进行测试检查的依据。英语考试必须反映教学的需要,反
过来,又促进 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由此形成教学考试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学科素质——运 用英语的能力。目前中学的各类
英语考试试卷对"四会"中的"读"与"写"均有体现,对"说"的测试由于
难度太大,尚难实施。至于对"听"的测试,在国外大规模考试中是必考的重要
部分,国内的EPT考试及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都要考听力。目前要求
在高考中英语加测听力的呼声很高,看来也是势在必行,但因 高考影响大,必
须慎重行事,要经过较长时间充分试验,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推行。而另一
方面,如果不 尽快采取一定措施对听力进行测试,那么目前使用新教材在教学
及教改中所取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英语教学 又会恢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英语学习中的"聋哑局面"将依然如故,中学生英语水平就会与目前国内改 革
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形势很不适应。因此,本课题作为高考加测听力的前期试
验对英语教学改革和测试改 革是有一定意义的。
为顺利实施本课题,我们制定了"坚持方向,起点宜低,创造条件,分步到
位"的原则。我们的设想是一 定要把听力测试作为英语考试的一个内容,这样
可以起到教学导向作用。但在测试的标准上要考虑现实情况, 要照顾到广大农
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现状,不能使他们的总成绩受较大影响,从而积
极引导、鼓励 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听力训练。为此,我们提出在加测听力后确保
英语会考的及格率仍控制在95%左右,通过 逐步引导,一年上一个台阶的办
法,争取用3~4年时间使这一改革基本到位。在课题的具体实施中我们的目 的
有两个:1.证明这一改革不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国内现实条件下,只
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在 实施上、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广大农村地区考生也
可逐渐适应并接受。2.在保证及格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降低优秀率,使优
秀率控制在20%左右。要想达到英语优秀水平的考生在听力上至少要达到中等
水平,这样 通过加测听力可以提高高分段的区分度,确保得A级的优秀生(特
别是保送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有较 全面的发展。
根据上述设想,我们在1991年底接受课题后,经过1992年的积极宣
传、准备,于1993年、9 4年、95年三次在当年元月份的高中英语毕业
会考中加测了听力,情况如下:
1993年1月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分
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30 分钟,听力试卷单独组织阅卷。听力实际参测人
数占会考总人数的28%以上,报送听力成绩人数占参测人数 的10%。以听
力基础较差的恩施州为例,听力及格率为70%,高分率(80分以上)近20
%。
1994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听力与笔试合卷考试,听力测试时间为
20分钟。全省考生十万多人 全部参加测试,但听力部分(20分)暂不计入
总分,只作参考,供统计、分析用。根据会考办公室提供的数 据,全省各地、
市英语笔试难度为0.71—0.82之间,听力在0.52—0.67之间。
1995年1月进行了第三次试验,听力与笔试仍为合卷考试,全省考生全
部参加,听力成绩以10%计 入总分。根据省会考办提供的数据,95年与9
4年成绩对比如下表: 项目 1994年听力测试 1995年听力测试
(不计入总分) (以10%计入总分) 平均分 80.69 80.84 及
格率(>60) 94.4% 94.33% A级(>90) 33.69% 2
1.89%
由上表可见1995年听力测试以10%计入总分后,由于我们把握了起点
宜低的原则,全省各地、市听 力测试得分率在65—70%之间。整卷在平均
分及格率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对90分以上A级的人数影 响却很大,由1
994年的33.69%下降为21.89%,下降幅度达到11.8%,实现
了我们设想的 通过加测听力控制优秀率的目的。这样也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必须
在听力训练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好成绩。
根据"创造条件,分步到位"的原则,本课题在1995年已基本到位。在
课题组的精心组织下,这三年 来的试验进展顺利,这一改革也已为有关部门及
广大师生所接受。从1996年起这一课题的成果就作为制度 巩固下来了。为
稳定起见,在1996年会考时听力部分仍维持占试卷总分的10%(1997
年起占15% )。1996年会考时英语试卷人均分为82.04,及格率为9
2.7%,90分以上优秀率为23.1% ,与1995年相比,成绩变化不
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测听力的导向下,我省广大师生在英语教学中 加
强了听力训练,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数据较全的襄樊市为例,在听力题难
度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他们 在1994年听力部分得分率为55.8%,而1
996年为68.27%,提高率达12.4%。由此可见 ,加测听力对纠正
英语教学中的"聋哑症",全面提高英语"四会"能力是有重大作用的。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从以下三方面采取了措施:1.事先组织大规
模模拟训练及全省性试测,以 取得必要的数据及经验,同时通过试验点收集各
方面的反馈信息。我们还做到了至少提前半年公布第二年的样 题。2.制定及
下发"听力测验实施办法"。明确测试前应做好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并提出测试
中发生问题时 可采取的临场应急措施,确保正式测试时不出问题。3.在所发
放的录音带A、B两面均录有相同内容,从而 基本杜绝了出现空白带的可能性。
我省听力测试主要通过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对收听效果不好的地方则发放
录音带(随试卷同时下发)。 全省有三千多个考场,其中1/3以上用录音带进
行测试,每年发放录音带数呈上升趋势,有的收听广播的考 场也有录音带作为
备用。
通过考场实践,我们发现在使用录音带测试时,相邻的教室要注意隔音效果,
以免由于按键先后产生互相 干扰。我们在1995年测试时,由于电台某一中
继站换电造成信号中断数秒钟,好在影响的分值小,只半分 ,没造成大的问题。
1996年电台接受教训,制定了相应措施,从而确保各个环节在考试时间内不
出任何问 题。在1996年测试时还发生有的考场拿错录音带的情况,测试时
发现放的是1995年的带子,不得已临 时决定考生先做笔试题,并从附近考
场借来录音带改在最后20分钟测试听力,这样避免了发生重大问题。通 过上
述事例的处理,我们认为听力测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技术上都是可以解决
新一轮课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课堂导学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实施高效课堂的起点。课堂导学模式依托教师课前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以课堂生成的问题为导入,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将教师置于“引导者”“领航者”的位置,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了一个学年的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导学案在本校高一生物课堂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与认识进行探讨。
一、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优点
笔者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教学有三大优点:
第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要求学生先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师生共同突破难点,这大大改变了已有的学习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交流表达能力都有了可喜的改善。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夯实双基。该模式使用学案进行教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学有所获,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另外,导学案中集中了一节课中的基础知识,使课堂学习更易于延伸,即使是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弥补掌握一节课的知识,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学生因为某节课的缺席或者精神不佳而无从学习的状况。
第三,有利于生物学习的课后延伸和教学反馈。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视觉、听觉等教学材料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播放的时间短,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貌似看懂或者听懂了,但课后自主学习时又发现不会了的现象。而导学案不仅对繁琐复杂的难点内容进行了清晰表达,也可以针对重难点配以有效合适的图片,这样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延伸,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
二、课堂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一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干扰与问题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导学案编写的有效性对课堂导学开展的影响。导学案的编写是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常的学案以问题或者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编排,实践发现,填空式的学案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心理。因而有效的导学案应更多地采用问题探究的编写方式。因而如何有效编制导学案就成了该模式教学的关键。
第二,教师个人魅力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对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影响。该模式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外部环境,比如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谐的小组学习、公平的学习活动评价等,而这些与教师的组织能力、个人魅力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三,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一定制约。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事实上已经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思维中,这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导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时机。课堂导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只有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进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但高一课业压力、作业量都较大,学生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高。笔者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针对问题实施教学,有效化解了此矛盾。
高中历史课程由历史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学习模块中的必修课程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共设置了25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是由于选修课程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因而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
总之,一方面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但是另一方面,就高中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必修课程的内容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不能完全地整体构筑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这使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因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2.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新课程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而共同成长、老师与学生间积极互动而教学相长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学科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加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衔接与深化必修课程的内容,不仅是学生自身学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途径,也是学生为自己提供选修课程学习的知识支撑的重要手段。
3.是高中历史学习层次划分的阶段性要求
高中历史的学习层次划分:
①必修阶段的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新生首先是从必修课程的学习而开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的。这些体现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基本文明成果的内容,是高中生必学的。无论知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塑造,要求都是最为基本的。
②选修阶段的教学。这个时段的学生主体发生了变化(文理分科),教学的各种要求明显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开始转向深层次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学习技能的要求开始注重探索研究和发现的素质的提高,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独立的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③以通史模式为线索的知识整合。由于以应对高考为主要学习方向,这一阶段的学习以知识的回顾为主,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温习和认同。
④以提高综合素质应对高考为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通过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其有规律的梳理,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系列训练,通过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表明,高中历史的学习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彼此间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选修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与必修课程进行合理有序、有效的衔接及深化。
4.是选修模块高考备考复习策略的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也包括了高考评价方式、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国家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对选修选考并占一定比例分数的规定,无疑具有将选修内容完全纳入高考评价范围的明确导向。由于选修模块的内容是由相关联的某个领域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所组成的,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或许是相对地孤立,将选修模块的各专题内容置于必修内容的历史知识背景中综合考察,能得出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这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二.选修与必修课程衔接及深化的策略
选修课程实施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总体上得到加强,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技能,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选修的教学中与必修的衔接上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必修知识进行回顾,在比较学习中把握选修部分扩展的知识内容,认识选修部分所表达的深邃的历史道理,感悟选修内容中所蕴含的至深的历史情感。例如,改革模块中的“梭伦改革”,必修一和选修一的主干内容是一样的,可是,选修教材展开介绍了改革前雅典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梭伦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回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入手,与学生一起探讨改革的复杂背景,探讨改革前后梭伦的个人情感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家的个人素质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巨大影响。
其二,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例如,改革模块的《商鞅变法》一课,要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得从变法的背景和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上去体味。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礼崩乐坏”是背景,“六王毕、四海一”是深远影响。经过教学衔接以后,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历史发展的大空间上确立起如下概念:
其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的能力。由于选修模块的专题性特征十分突出,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但也因此在各专题知识的背景上显得相对孤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历史情境、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选修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
以上所述,虽然是关于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但是高中历史模块间的知识联系是具有共性的,其联系的思路及其方式大体如此。
三.选修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举例
?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1.梭伦改革
? 衔接:
? 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城邦政治及其公民素质(必修一)。
? 深化:
? 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 商鞅变法
? 衔接:重农抑商(必修二)、法家思想(必修三)
? 深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特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 衔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必修一)
? 深化: “冗官、冗兵、冗费” 或“兵虚财匮、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5.欧洲宗教改革
? 衔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必修三)
? 深化: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6.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 衔接: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工业革命前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及其客观上的文明传播”(必修二)
? 深化:阿里改革的发生及其失败的历史命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当地带来奴役压迫的同时,也客观地冲击了落后农业文明地区的旧制度和社会结构,使当地出现了趋向工业文明的改革,但是阿里改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再加主观上的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失败是必然的。
三年了,你们与这美丽的校园已经融为了一体。这里有你们睡过的床铺,这里有你们用过的课桌椅,这里有你们熟悉的一草一木,这里更有与你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辛勤培育过你们的老师……总之,这里的一切一切,都留下了你们成长的印迹,都见证了你们青春的绚丽。
而今你们就要离开,这里的小草也会向你们挥手;这里的树叶,也在为你们轻轻吟唱着离歌;而你们的老师,更是对你们依依不舍。因为三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校园里看到你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喜欢面对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喜欢你们的顽皮,喜欢你们的率真。三年的师生情谊,似一杯浓浓的甘淳的酒,它必将历久弥香,值得我们一生去珍藏,去回味!
同学们,初中毕业,意味着一段教育历程的结束,但更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今天,我们师生之间难舍难分;但明朝,老师们相信,你们必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们不愧为马中的学子,你们将搏击长空,勇往直前,不断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请记住,母校永远是你们前进的坚强后盾;母校的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每一点进步,你们的成功将是老师最大的安慰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