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0 09:16: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管理专业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规划

篇1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育的基地,开展旅游专业可以为旅游业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开展,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首先,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旅游专业有着很好的就业空间,职业院校开展旅游专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未来发展,了解旅游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努力学习自身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其次,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规划,明确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可方便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而奋斗。最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要求学生结合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意愿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学生会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兴趣和优势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独立起来,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专业的盲目选择

高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前身。高中教育中,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生毕业后选择高职院校,主要原因在于未取得好的成绩,属于被动地接受高职教育,对于高职教育专业的选择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往往是由家长指定或者咨询他人意见;在高职专业的选择上缺乏盲目性,对于职业未来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学生对职业目标定位过高

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存在定位过高的情况,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实际。例如,多数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大城市,而不愿意选择小的地县级市,这主要是被大城市的待遇和基础设施所吸引。学生对于工作的期望较高,对于基础工作的接受意愿较小,导致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工作待遇、休假情况等过于看重,忽视了职业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

(三)学生自我认识不全面

自我认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认识自身的情况,清楚自己的优势,才能做好职业的定位和发展规划。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不够了解,无法做到精准定位。甚至还有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长处,自信程度不足,存在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缺乏热情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存在对专业缺乏热情的情况,由于在最初选择专业时,并非学生自己选择,而是听取家长或者他人的建议选择旅游专业,自己对于旅游专业不感兴趣,以至于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其他与旅游无关的专业。此外,旅游专业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必要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好职业发展的定位,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毕业之后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

(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对当前旅游就业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旅游业的岗位分布和需求、旅游业的薪资待遇、旅游业的职业定位等内容,让学生不要盲目追求薪资和待遇,更多的是注重工作中自我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的空间等,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盲目冒进的心理,合理地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

(三)合理设置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

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认识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在学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设置旅游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做到精准定位。例如,高职教育有三年的教育时间,在第一年的教育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认识自我。第二年的教育阶段,让学生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三年的教育阶段,依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来自我定位和规划。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阶段性地让学生逐步认识专业、认识自己,最后做出职业规划。

(四)完善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篇3

调查对象为选修该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慕课的2015级、201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发放90份问卷,回收86份问卷,其中83份为有效问卷,本次研究也随机对部分任課教师进行了访谈。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满意度、职业规划教育需求、课程学习效果、课程开设建议等四个方面。

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调查与分析

1.课程满意度方面

对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来看,有82%的同学表示很满意、有11%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有5%的同学表示一般,有2%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没有人表示不满意。总体来说,本课程的满意率较高。

2.分项目评价

从对本课程哪方面最为满意(按满意程度高低排序)的评价来看,有78%的同学认为最满意的是课程内容,有67%的同学选择教师教学水平,65%的同学认为是课程的实用性,32%的同学认为对教学形式和方法满意。访谈中任课教师也谈到课堂教学因限于课时少、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因素使课程偏于理论化,学生课堂上的实践和参与较少。

3.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需求

(1)大部分同学认同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职业规划越早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62%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有必要,33%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性,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仅有2%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必要,说明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开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方面,有79%的同学认为需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13%的同学认为二年级开始职业规划,有8%的同学认为毕业时或进入企业才需要开展职业规划。

(2)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增强、态度端正:从课程内容(多选)来看,87%的同学对就业信息感兴趣,22%的同学想了解就业需掌握哪些职业技能,63%的同学希望能学习到求职技巧和礼仪,17%的同学希望能积极开展自我探索。

(3)学生更为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形式多样化:数据显示,43%的同学选择了网络授课,26%同学选择课堂集中授课,17%的同学选择专题讲座,14%同学选择专题活动;46%的同学希望能一对一个人咨询职业发展困惑,28%的同学选择电话或网络咨询,26%的同学选择其他(父母、同学等)。

总之,通过对调查问卷、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和网络慕课讨论模块相关核心词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经过职业规划教育后在知识层面、态度层面和技能层面都有了积极的改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有了理性的思考和认识,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大大提升。

4.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师资专业性不足,应整合校内外教学课程资源:从师资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一般由各系的政治辅导员担任,年龄结构较轻,基本没有本专业和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因此授课过程偏于理论化,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广度,教学过程就比较枯燥,最终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不强、课程实效性差的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把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除课堂教学以外的)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通过采用人才测评、社会调查、创业比赛、专题讲座、素质拓展活动等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将课堂内外、校内外教学力量整合起来,既拓展了学生学习范围,丰富了学习资源,更是对教学师资的有力支持。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应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学习、职业规划大赛、模拟应聘等学习方式持肯定态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应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应多元化考核方式和内容:课程一般采用理论卷面考试或课程小论文加平时考勤成绩的方式来核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现行的考试制度过于注重理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比例不恰当,缺乏实践性的技能考核。职业规划教育是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应综合考虑课程学习、相关讲座、竞赛活动等成绩,甚至加入顶岗实践企业的评价等。

篇4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2017年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篇5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地方性;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学联合

近几年,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大学本科生无论在入学还是毕业就业时均出现流失状态,其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如何做好面向地方社会的专业发展工作,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以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从专业动态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的再培训、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力下手,开创应用型教学新思维,培养学生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专业课程的动态体验性,实施工学联合的地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增强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务院在2012年提出的《服务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的施行过程,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相比有许多重大不同。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突出让旅游教育者们需要重新审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数量众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发展现状

1.1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突出,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相当紧密的专业。从职业高中、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截止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宜宾学院从2002年起设置全日制旅游管理管理专科、本科专业并于秋季正式招生。截止到2015年已办学13年,招生人数808人,2015年12月在校人数156人。学校刚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的最初两年,也就是2002和2003年每年包括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超过80人,后面因为学校发展调整,虽然专业建设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招生人数总体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和相邻同级别的地方院校相比,不及他们的一半,数量偏少。截止2015年6月,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但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不到60%。

1.2地方性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旅游管理学科传统地位不高

旅游管理专业其实是“杂家”,包含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其学科特点是集众家之长,融合了多门传统学科的基本原理,绝不仅仅只限于管理类知识。国家学科分类规定,以前旅游管理是属于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下的三级学科分支,2012年以后独立出来,成为和工商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在上世纪末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内,基本是把旅游管理专业挂设在历史系、管理系、或地理系下,其地位隶属二级学科之下。所以,虽然在这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其专业特点也偏向二级学科,因为大多数专业老师是由二级学科的专业转换而来。这种现象优劣参半,可以博采众长,弥补短处,但如若重点掌握不当,容易落入另一种变样的二级学科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不高。宜宾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本世纪初,一开始就设立在经济与管理系,这是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的。目前,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难以满足现行旅游管理的所包含的内容,学科地位与实践要求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从图1可以看出,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呈下滑趋势,这和学校分配的招生指标有关,也和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偏见有关。很多学生家长认为旅游管理就是服务人的工作,本科生作这样的工作时大材小用,不让子女选择这个专业。学科建设重重困难导致专业教师执教积极性有所减退。

1.2.2注重理论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比例偏少

在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比例较少,大多为理论式教学,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停留在为让学生学习而学习的阶段。没有结合有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忽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较少启发学生进行国际和国家旅游大事件的探讨,调动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比,存在课程设置、时间分配和方法运用上的不合理。以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很多时候学科建设需要为其他学科让步,实验室新建和维护一直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只有客房实验室、餐饮实验室以及和其他专业共用的计算机实验室,专业素质拓展的茶艺实验室和调酒实验室一直都在申请建设中。在四年的学习中,外出专业见习机会两次,一次4天;毕业实习半年至一年。这些情况导致了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学生研究能力不强;和职业大专院校相比,动手能力稍差。

2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诸如宜宾学院这类地方性本科院校是在20世纪初由师范类专科类学校升级而来,“专升本”之后,各个新建本科学校放弃或弱化了传统的职业化导向教学的初衷,转而把重点放在了学术型研究型的方向上,纷纷争取硕士点甚或博士点的建设上。这实际上是违背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常发展的规律的。以宜宾学院为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坚持“基础牢固、能力强化、实践先行、对口服务”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教育的培训体系,兼顾理论教育的基础性和实践教育的社会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进入中级以上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地方性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符合“十三五”时期国民旅游意愿增强、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加大的趋势。因此,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2005年3月,教育部首次大力强调“工学联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本质是将工作有机融入学习中,形成整体。可喜的是,宜宾学院在2007年就开始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级学生就开始采用“3+1”的教学实践模式。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本,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强调专业技能,构建“二四二”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二四二”实践教学体系即依托两个平台(实验室、实践基地),经过四个阶段(夯实基础、技能模拟、技能操作、实战检验),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四年学习中,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学校学习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修满在校学习的理论学分,让学生先掌握各种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大四的时候,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在相关的旅游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3+1”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学联合”的培养理念,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社会岗位,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宜宾学院实行“3+1”模式8年以来,学生出口质量大大提高,就业率高,学生培养做到了低进高出。

3.2社会化教学,服务地方经济

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地方旅游经济的建设活动,在地方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进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表现在:

3.2.1“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

课堂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教学,增强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方面请旅游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深入课堂进行讲课、举办讲座;一方面鼓励专业老师参加旅游职业资格证考试,利用假期把老师送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3.2.2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旅游管理专业所属学院是四川省旅游协会会员之一,多名领导和老师在四川省和宜宾市旅游局担任相关职务,多次参与地方景区规划、价格听证、饭店星级评定等工作,在省级重大节庆事件中承担主讲培训工作。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开始,就积极准备导游资格证考试及各类相关证书考级,考级通过率名列全省前茅。多名学生参加省市级重大节庆的导游和礼仪服务工作,参加汶川灾后重建的调研活动等等。在地方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3+1”教学模式的施行,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效果。顶岗实习是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旅游职业、从校内知识学习转向社会知识联系的重要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

4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十三五”规划时期旅游人才的新需求和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地方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遵循“内打基础、外练实践、质量先行”的原则,在内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在外重视教学实践范围和类型,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体制来保证教学和实践工作的效率,做到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顺利转变,在地方树立旅游业人才培养先导的良好形象。

4.1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地位,树立专业新形象

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迅猛,全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就业机会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美国许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相当出色,如康奈尔大学。欧洲的瑞士洛桑学院的酒店管理世界闻名,旅游类专业一直是澳洲大学的强项。国外旅游专业地位较高。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客户服务理念,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已经扩大到第一二产业中去,人们应该摒弃旅游管理专业是做服务员的陈旧观念。旅游管理不再是过去理解的单单学习旅游某一层面的专业学科,已经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必备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司长魏洪涛指出我国每年本科、专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近37万人,但全国旅游业每年新增就业约5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3万。专业发展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4.2注重先导性的专业特点,不断创新

旅游业本身就是个国际流的事业,很多先进的理念和系统都是率先在旅游业中兴起,其中国内饭店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和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宜宾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增添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与方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智慧旅游三方面,可谓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4.3人、校、企三方联动,共同发展

4.3.1注重师生养成训练,内强素质,外练形象

细节决定成败,地方性院校不能与一类院校比学术,与职业院校比技能,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专业素养必须扎实。旅游业是完全靠人在做的行业,一言一行传递着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学生的养成训练非常重要,教师也应首先从自己做起,方能树人。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良好的基本道德和专业素养是规范行事的基础。

4.3.2立足校内外教学资源,注重互动教学、工学结合

地方性院校可按照基础实践、模拟实践、技能实践、实战实践四个模块来构建教学实践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前三个模块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环节中牢牢把握,下面分别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素质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演练三个学习内容,实战实习模块依赖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和着眼校外实习企业,可以开展旅游企业相关人员走进课堂的授课模式,现身说法,直面就业进行模拟和顶岗实习,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作用,工学结合,共促发展。

4.3.3打造高绩效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师资团队

在原有的师资基础上,团结师资力量,成立“生产实践+行业研究+领域创新”的旅游管理师资队伍,避免专业教师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增强团队凝聚力,协同创新。继续秉承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传统,学习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成立地方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的建设,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扩大地方社会声誉。

作者:杨艳蓉 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十二五背景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

[2]郭鹏.从符合市场化的角度看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07).

[3]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联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联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03).

篇7

高职学生就业方式由 “政府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1]123-125, 这使高职学生就业压力较之前增大、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强。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大政策就业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人才稳定性差等就业问题的出现。本文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有效就业机制。

一、以市场为依据,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此专业的存亡问题。市场经济以来,以市场为依托,寻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出路,成了此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观念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以“销”定“产”,要求企业的行为基于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是很明确的,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为学生提供好的就业方向,学生“畅销”,专业与发展就有出路。如果毕业生没有好的出路,不仅影响学生的报考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未来,更有甚者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乃至学院的发展前途。

以市场为依据,需要对市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研究。旅游管理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因为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员工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什么样的员工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用人单位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和进行旅游专业教学时,必须深入社会调查,对于具体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充分听取“市场”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旅游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用人单位发展的课程,把企业人员请进教室,进行具体宣讲。或者把老师和学生送出去,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感受市场对就业人员需求变化,缩短就业适应期,降低转行率。

二、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具体的就业培训指导中,有必要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机制。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竞聘组,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小组,配备专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每位导师均应具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经验,将就业指导工作从体系上、流程上进行逐步规范,把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常态化,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树立市场观念,把就业作为其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来培养。针对入校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具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目标并树立职业目标,尽快制订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更为科学的、合理的学习计划。

再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特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目标分解入旅游管理课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进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就业宣传,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就业流程,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与岗位的特点,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开展社交礼仪培训,并注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疏导。

最后,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督促和指导,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切实的帮助;对已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上岗后的状况和思想化,为下一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三、建立并完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多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由某一位教师、某一门课程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高职院校各管理部门、各教学部门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便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中接受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培养。

除了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二年级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到三年级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避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脱节。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增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实际价值,其对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出此考虑,有能力的高职院校都筹建了具体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既锻炼了学生,又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要想进行实践活动,需要在毕业后去社会上寻找能提供实践机会的旅游单位。这样不仅机会难寻,同时其也无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提供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有序地指导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沈东华 .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第 11 版.2003.

[3] 凌晓萍,蒋家胜.就业指导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篇9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实践类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注重于“服务和管理”的理念。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酒店、会展等领域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发展成为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学习这个专业,主要从旅游者体验、为旅游者服务、有效开发旅游资源的角度展开。小至旅行社的经营,大至旅游景区的发展,都是旅游管理可研究的方向。旅行社怎样根据市场和游客心理设计旅游路线;旅游产品的选择是单一,还是组合;旅行社的绩效评估怎样进行最有效;旅行社的发展与其创始人的资本积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旅游管理的关注点。在旅游景区方面,景区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景区的安全管理,低碳景区风景机制的建立,以及景区旺季游客的动态均衡分流模式的打造,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探究的问题。

资源开发,从热带雨林到冰雪王国

根据不同地方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完善,以及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资源开发,不是打造一个资源,生搬硬套架空在旅游地就可以了,需要的是对这个旅游地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对旅游者感知进行调查,对该旅游资源的前景进行探究和预测,当前期工作足够充分的时候,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顺利开展。

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的模式怎样确定,是否与现代休闲业的迅速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个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沿问题。例如深圳华侨城就有着自己“旅游+地产”的模式,那么,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应该怎样探究自己的开发模式呢?

影视旅游的发展以及游客动机的探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重要的一方面。海南三亚因电影《非诚勿扰2》更加大热,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应该怎样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地厦门漳州云水谣,怎样提升其影视旅游的知名度,这些都是旅游管理领域所研究的问题。

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以“无中生有”,深圳世界之窗的阿尔卑斯冰雪世界就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游客们在南国也能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在夏日炎炎的暑期,人们在冰雪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看冰雕、滑雪,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而怎样去开发类似于这样的“无中生有”的项目,极大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吸引游客重游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问题。

即使是拉菲,也需要分享

在“葡萄酒品鉴”的课堂上,当学习到法国波尔多产区的时候,一款“拉菲传说”只有三瓶,有些同学会把自己分到的原本不多的酒再分给剩下没有酒的同学。“好酒独占没有意义,分享让酒更醇香。”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依旧记得。

旅游管理者,需要学习的是这个专业的精髓“服务和分享”,自己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旅游管理,这个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当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把更好的体验和经验分享给顾客。一款红酒中,红葡萄主要的味道是黑色水果还是红色水果,是单宁较重的赤霞珠还是散发着水果蛋糕味道的梅洛,又或者是两者的混酿;白葡萄的主要味道是瓜果甜香还是芬芳花香,是带着荔枝味的琼瑶浆还是有着黑醋栗味道的长相思;红酒的配餐是烟熏红肉还是青嫩白肉,白酒搭配寿司和刺身感觉到底怎样;吃四川麻辣锅的时候带上一瓶甜酒能否解辣,高酸度的酒搭配高酸的食物是否最佳……所有的这些,我们只有自己亲口品尝过,感受过,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把自己独特的品酒经验分享给顾客或好友。

朝阳产业下就业前景开阔

篇10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2000年4000亿元总收入到2020年实现32000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篇11

旅游作为一项活动,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它是伴随着商业,冒险,宗教和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业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旅游要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更为迅速的移动才可以。所以交通运输的改善,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1825,第一条铁路在英国修建,1841年,库克和铁路公司已经签署了一份合同,利用火车旅行成功组织团体出游。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个人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业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利用大型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旅行时间,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愉快的旅程。同时,在付费假期逐渐增多,旅游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我们都知道,国际经济目前趋向于一体化,而且我国也早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进步较快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观念改变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未来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能力和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管理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出现不到20年,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关系走向见好,中国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迫切地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专业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的地理和经济知识。在此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学科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发展旅游产业,并且培养工作在旅游管理各方面的高级专业人员。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在旅行社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面加强基本训练。在得当、科学的训练模式下,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并且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同样精彩的工作。

 

现代旅游管理,培训和支持方向都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适应生产,管理必须符合道德,具有专业的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能够游刃有余地在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商店,和其他领域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结合商业管理理论与现代旅游、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管理、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的专业知识创业适合当下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学科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旅游路线及方案的研究工作、旅游设施及地域的开发工作、旅游市场上的导向与营销工作、会展旅游行业等方面。旅游资源和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在劳动和经济领域实现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也要考虑周全。

 

旅游管理这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之中,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

 

旅游规划:旅游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整体部署过程的实现。旅游业规划需要相关政府批准,是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基础。因此,旅游规划是顾及整体状况的远景规划,为旅游业提供指引。

 

旅游营销:包括旅游的导向性营销,目的地文化及产品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等。目的地营销体系从现代空间运动分析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进行分析,根据管理的综合分析,并研究开发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策略、营销策划和营销方案。

 

旅游,还分为国际和国内的旅游,由于不同的主体对象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旅游经济发达国家,一般从国内旅游逐渐开始走向国际旅游。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对外交流,大多由国际旅游业开始带动发展。国内外自由开放的旅游项目和管理方式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改善健康状况,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相关部门,如促进贸易、餐饮和酒店业、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电信,轻工,工艺品,园林等的日常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继续完善设施,提高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家科技文化交流,开辟新的渠道,创造条件,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循环的发展和扩张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增加了资本积累,改善了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带薪休假的增加,这些优良条件将继续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在第二十一世纪,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30亿一年的旅游业有望成为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