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0 09:16: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展县域经济几点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TD-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128-01

一 目前煤矿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保障性支柱能源,需求量将逐年递增,煤炭产业规模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煤炭行业作为基础能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矿集团化大型化是现在的趋势,投资规模随之增大,平均300万t/a井型投资均在6亿~7亿元左右;以往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粗放型开采,将逐步被大型机械化生产取代[1]。矿井的建设规模、周期都将对投资收益产生很大影响,如何通过优化高效的管理,来加强矿井建设施工组织管理以及投资管控、规范化管理,将是煤矿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体制、行业特点等历史原因,当前煤矿的建设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于其它建设工程领域,在煤矿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方面与其它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煤矿建设涉及专业多,从地质、勘探、采矿、地面生产系统、安全等在内,横跨十几个专业;战线长,专业之间结合紧密;建设空间不同,管理复杂,既有地面工程,又有井下施工;安全责任大,2008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182;建井条件复杂,突况多;工作不确定因素多,地质条件的不可知,断层、构造经常遇到;另外,在建设项目与外部之间,要协调与政府部门、行业、上级主管部门、金融等各方面的关系。

二 s目前煤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煤矿建设管理模式,基本采用项目指挥部(筹备组)项目业主主导制和总承包制两种管理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其特点是业主对工程建设和管理具有较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虽然充分履行了业主的职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多数矿井建设项目,业主和投资方分离,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项日管理人员多数为临时招聘或抽调,对项目的忠诚度不够,多数还缺乏煤矿建设管理的经验,容易出现管理滞后的问题;同时,众多人员的合作,要形成统一的团队,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从而对工程建设进度造成影响,乃至经济损失。

其次,现行的大型矿井规模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业主主导管理,往往需要配备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不仅业主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困难,项目建成后,管理人员安置又成为新的问题;采用总承包制的业主,在建设期间,工作量虽然大幅减少,但投入生产运营后,交接队伍由于未参与项目建设,对生产工艺及流程的熟悉程度比较低,往往不能快速步入管理角色,难以发挥出企业生产应有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项目建设决策时间大为缩短,导致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不扎实,方案选型不够慎重。首先,单纯追求规模效益,概算投资庞大,长期来看,并非理想的选择;其次,初设方案不能充分考虑原有矿井的实际条件,对原有设施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用计划,往往采取推倒从来的做法,同样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四,矿井建设期,存在各种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工程变更频繁,若不能很好的控制资金使用,工程费用会大幅增加;合同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企业内部单位,参杂各种利益关系,增加投资费用。

第五,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还存在决策滞后的问题。往往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变更,需要数个工作日才能得到批复,工程投资计划和进度均会受到影响。

三 矿井建设的几点建议

1矿井设计和采购及施工三者的关系

科学地处理设计、采购、施工三者关系可获得最佳效益。在项目管理中,协调好设计、采购、施工工作程序,从全局出发,可实现项目的整体优化[2]。

在设计上借鉴国外动态的设计方法,即:可行性立项―基础设计―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一个逐步优化的动态过程。设计从项目的整体考虑,并满足采购与施工的要求。严格采购程序,设备采购要严格把关。设计与采购都是为施工服务的。协调好三者关系,建立合理管理体系,有助于使工程建设取得最佳投资效益。

2工期和质量及投资三大目标的合理控制

矿井建设项目管理中要做好工期、质量、投资三大目标的控制。工期、质量、投资三大目标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编制矿井施工组织设计中,无论是施工方案的优化,还是施工部署的优化,都要解决和协调好三大目标之间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1)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千米钻机,施工抽瓦斯钻孔,取代高抽巷,千米钻机施工的钻孔能够按要求改变钻孔方向,该项先进技术可以做到节省巷道,降低成本,是瓦斯治理工程的先进发展方向。

(2)引进全岩综掘机施工全岩大断面巷道,使岩巷施工实现机械化,逐步摆脱岩巷施工进度慢对煤矿生产的制约。

(3)引进大倾角皮带,解放主力采区的生产能力,实现生产集中化,使生产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4永久设施的利用问题分析

总结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建设经验,在永久设施利用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人们的观念更新,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建设方面基本采用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做法,使有限的资源用于主要工程,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工期,但缺少人文关怀,基建人员的生活非常艰苦;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建设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先生活、后生产,充分利用永久设施建设矿山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矿山建设中,如陈四楼、古汉山、大淑村等矿井,基本上是地面主要土建工程施工结束后才开始施工井巷工程,这样施工单位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激发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矿井建设完全走向市场经济,建设项目的业主不仅要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还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投产后的借款偿还工作,因此,更加注重建设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为此,提出了合理利用永久设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及早利用、及早建设,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则要晚施工、甚至在矿井投产后再施工,以减少项目的借款利息。如寺河矿井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就是在矿井投产后再施工,这样可以减少借款利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

四 结语

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既定方针,要加速推进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就必须着眼长远,采、掘、运装备的研制发展必须同步进行[3]。煤矿建设涉及专业多、战线长、管理复杂、建井条件复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处理设计、采购、施工三者关系、工期和质量及投资三大目标的合理控制、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合理利用永久设施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怀敏,龚炳江.矿井建设方案优化中相关问题的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J].27(5).48-50.

[2] 赵秀臣,岑毅南.矿井施工组织设计的经济优化[J].建井技术,1999,(6):31~33.

[3] 赵秀臣,魏平.邢东矿井利用永久井架打井的必要性[J].河北煤炭,1998(2):40~41.

篇2

[3] 周励:研判府谷[J].西部大开发,2013(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篇3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篇4

1、县级人民银行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县级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且最前沿的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和促进金融稳定职能,充分体现了其在县域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其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当前在县域金融中出现的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民贷款难、金融服务不到位、信用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亟需人民银行通过认真履行职责来加以完善与解决。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需要央行的大力支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在农业,乃至农村、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已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亟需中央银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特殊的关照,如支付结算方面、货币供应、支农再贷款服务等,中央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的任务将越来越大。

3、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金融部门的利益。县级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龙头地位无法动摇,金融系统需要这样一个“代言人”,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沟通协调服务,增进银政、银企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二、县级人民银行职能定位决定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县级人民银行作为传导货币政策的“末梢”,提高其贯彻货币政策的水平,事关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通过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监测及协调机制,疏导政、银、企三方面联系渠道,可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监测是职能转换后央行货币信贷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县级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银行的代言人,通过定期不定期牵头,组织召开金融工作汇报会、金融运行分析会、金融联席会、银行座谈会等多种有效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货币政策措施、金融运行、金融风险等情况,提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见,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互相沟通,增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执行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实现银行、企业、区域经济共赢。

二是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反馈制度,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支行为中央银行的最前沿,通过对辖区内执行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映、预测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同时,在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当地主导产业、龙头产品、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积极探索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调查了解信贷资金运行情况及存贷款变动情况,研究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可以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通过强化窗口指导功能,促进辖区金融健康平稳运行。根据上级行货币政策要求,结合辖内济金融运行特点,制定出支持辖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借助行政手段,可积极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做好信贷营销;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是发放支农再贷款,提升辖内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县级人民银行肩负着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

一是通过加强反洗钱管理,打击洗钱犯罪,积极维护辖区正常的经济秩序。反洗钱是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的一项新职能,通过建立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现金管理预警系统,对现金流通状况、特点、趋势及大额现金支付管理情况的分析,找准反洗钱工作的切入点等各项措施,有的放失地做好反洗钱工作,可有效促进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

二是通过加强人民币管理,建立对流通中人民币的监测制度,主要包括对流通中的人民币的票面结构,不宜流通人民币的标准、票面结构需求、破旧人民币的回收、假币收缴、人民币管理违规违法情况的处理等,可以确保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三是通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重点监测道德风险、支付风险,以确保金融平稳运行。四是通过建立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充分发挥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同时,鉴于民间借贷日趋活跃的情况,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点,对民间借贷的规模、利率、用途等进行详细的监测,引导民间借贷正确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五是通过加强利率管理,建立利率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利率实行浮动制后,对经济运行带来的正负效应,以及对金融业、证券业等带来的影响,可以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三)加强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三大职能中,服务是基础,县支行担负的账户管理、结算、征信管理、经理国库等服务职能。

一是县级人民银行承担着金融机构账户管理及维护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的重要任务,提供科学、高效、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对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加强企业账户管理,抓好临时账户和专用账户的开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开户与资金运作,杜绝金融机构为企业单位乱开户、多头开户,把好账户审批关。通过严格账户管理,规范企业信用,有效维护银行贷款权益。县

级人民银行通过认真组织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同城票据清算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同城票据清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减少结算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二是县支库作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最基础的单位,通过对县级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国库会计核算,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使有限的县域财政资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一,加强乡镇国库业务监督管理,规范行为,可以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入库。其二,通过加强对县级财政资金的监督,严格执行县级财政预算收支计划,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其三,认真做好日常国库会计核算工作,保证国库款项及时、准确入库、出库,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其四,积极参与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级预算资金管理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认真做好财税库横向联网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县级财税库横向网络,加快预算收入报解、入库速度,加速财政资金周转效率,减少在途时间,增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调整后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其一,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加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提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数据质量,为商业银行把握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提供咨询服务,使其成为维护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域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完善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息,为金融机构贷款提供可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二,县级人民银行通过积极协助县级政府部门开展县域信用环境的整治,加快诚信建设步伐,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银行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积极支持政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创建信用县、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的活动,加强社会信用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制观念和信用观念。

四是认真做好现金管理及货币发行工作,保证县域现金的正常流通。其一,县级人民银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商业银行库存现金额度,加强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核定与管理,保证发行基金的合理摆布。同时,监督商业银行对开户企事业单位核定库存限额,检查开户单位是否有“坐支”现金行为,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使用范围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其二,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现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县级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现金需求的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县域货币流通情况,特别是保留发行库的县级人民银行通过合理调拨发行基金,保证县域的现金正常供应,满足县域社会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篇5

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作用

(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更加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由于我国现行分税制没有规定地方税如何在省以下四级地方政府间划分。地方四级间,这些年实际上已落入了讨价还价的“分成制”与“包干制”状态,并形成“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的演变,使分税制在省以下难以落实,并引发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因此,政府财政层级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其核心措施之一便是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省和县两级政府之间直接搭建财力分配框架,逐步将政府财政层级从五级简化为三级。这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和必然选择,也是下一阶段力求建立统一规范、上下贯通的分税分级体制之关键所在。

(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增加财政管理透明度,调动县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吸纳了近70%。近年来部分地区进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一方面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财力。县级财政由省级统筹,加大了省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农业大县的财政实力,提高了县级财政对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强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到县,提升了县政府发展县域经济,提升业绩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财政管理工作效率。财政管理级次多,政策传递的环节也相应增多。在每一个环节,各级政府可能会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有关政策进行适当地调整。这不仅延长了政策作用时间,也使得财政政策对基层政府的适用性和支持作用大大折扣,影响财政政策应有的调控作用和效率。省直管县的体制,简化了政策传递的中间环节,减少财政管理级次,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和作用效果。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这样就能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后,一些地区逐步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西、吉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陆续推出了“扩权强县”和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自,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一)明确省、市、县三级关系,区分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大大增加了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但其财力并没有增加。对于原来管县的市来说,市级财力下降较多,对其财权冲击较大,但对其所管的县承担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这就出现了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对称。第一在理顺省与市的财政关系方面,省级财政部门应对财政运转较为困难的市级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单元来看待,逐步加大对其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市级财政部门应服务大局转变观念,认真履行对"省直管县"的财政支出责任,积极做好预算执行、财政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其他财政管理工作,确保省直管县改革的顺利推进。第二是在理顺省与县的财政关系方面,省级财政部门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加快信息建设,倾力扶持县级财政,为县级财政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各县也应强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上级扶持为辅的工作观念,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第三是在理顺市与县的财政关系方面,市级财政部门对县应做到既全面履行管理监督职能,又积极承担财政责任,更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县级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各县业也应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市级财政部门的工作指导,上下一心,共同发展。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与权限。

县级广大干部群众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贯彻不到位,对省级财政依赖性过高,产生了“建设省出钱、经费省供足、工资省统发”思想,以至于不少农村、县直单位和部门纷纷要求增加项目资金、增加办公经费、兑现地方补贴,无形中给县级财政带来很大的支出压力。因此,在财力性转移支付方面,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办法,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省直管县"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在专项转移支付方面,进一步降低县级专项资金增量的配套比例,提高省市两级资金配套比例。在保障基层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财力需要的同时,积极调动基层财政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内在主动性,逐步增强其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三)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省直管县”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省管县体制中的浙江模式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浙江经验”。但省直管县体制在浙江的成功有浙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作为背景,如果其他省区在不具备所谓“浙江条件”时不能贸然推行省直管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浙江条件”不能绝对化,其他省区是否可以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浙江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绝对化。改革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继承和创新并重。任何一项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改革效果,不可能不触动相关方面的既得利益,省管县体制改革当然也不例外。省直管县要实现其应有的效果,就要改变市县关系,触动市级财政利益。所以要取消市对县的财政管辖权,从体制上解决“市吃县”、“市刮县”的问题。

篇6

近年来,首府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逐步成为引领全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市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2346家,同比增长11%;注册资金856亿元,同比增长11%;从业人员28.3万人,同比减少8%;个体工商户达到13.08万户,同比增长15%;注册资金超过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从业人员34万,同比增长33%。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约8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壮大首府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21379户,注册资金达到541882万元;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实现17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99.2亿元,占地区总量的75.8%。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商机和空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依托各自优势和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先后与重点民营企业达成合作。一是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托县水煤组合、电价比较、区位交通等优势,规划投资100亿元在托县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城镇建设相融合项目,其中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80座,现代化的光伏小镇3000户,种植优质牧草40000亩。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年产值将达20亿元,将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余人。二是内蒙古维多利集团、内蒙古巨华集团等企业在回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内蒙古大商城,集商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生活休闲、餐饮娱乐、仓储物流为一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年缴纳税金2亿元,并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对回民区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带动回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玉泉区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场及几处大规模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首府城区的黄金旅游区;新城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和林县成功引进以蒙牛乳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石材建材业、现代服务业和林草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首府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一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审批程序相对繁琐,以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中途搁置;二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权属不明确,给民营企业投资带来困扰;三是政府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模式,没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个县域生产、生活的实际;四是政府对县域地区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够。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域弱势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最适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平原地区流动,对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处非交通要道的县域,民营企业受到的关注较少,并且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加之缺少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域发展经济步履维艰。

(三)投资建设的辐射作用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思想认识还存在差距,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好多项目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而被搁置。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靠项目建设,还要靠项目带动诸如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愿意在基础设施方面花钱,错误地认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资渠道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当前各县域民营企业的资金要求。

(五)县域经济各类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关于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确,统计范围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难以为相关部门解决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为民营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提供参照。

三、促进首府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长效监督。为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对全市各区、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意见(讨论稿)》以及《关于对旗、县、区、开发区非公经济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讨论稿)》,提出: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帮扶制度,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市本级联系民营企业100户左右,旗、县、区、开发区联系民营企业30-50户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股权基金的方式,积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各尽其能,因势利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促进首府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二是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和报道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形成尊重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为了承接先进产业,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组织民营企业到那些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得好的地区调研考察。四是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与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见面会等,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到首府县域去寻找项目。五是完善和加强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统计概念、指标等,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地反映首府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强实力,建稳基地促发展,利益联结增效益。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认真地调查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找准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和优化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产业链上下功夫。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农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了适宜的项目,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模式,在把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县域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篇7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71-02

1 引 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和腹地,相对独立,功能齐备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后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 荔浦工业发展的PEST 分析

2.1 荔浦县概况

荔浦地处广西东北部、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南面,是桂林市所辖县。全县总面积1758.62平方千米,辖十镇三乡,人口37.85万,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5个民族。

荔浦县是桂林市工业强县,堪称桂林县域工业的典范。截至2009年年底,该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工业总产值完成69.8亿元,财政收入已突破4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3元。荔浦工业重点是食品、木制品、纸业、制药、小五金、包装印刷六大行业。

2.2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PEST分析法。如下图所示。

2.3 荔浦工业发展的PEST 分析

(1)政治与政策环境

多年来,荔浦县政府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宗旨,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环境,创一流服务视为“立身之本”、“强县之道”。为投资商进行“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的投资服务已经融入到每一位干部的意识中,效率服务和诚信服务已形成制度,全县上下“亲商、安商、富商”越做越好。

(2)经济环境

2010年以来,荔浦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建设”为重点的四大建设大会战,推进“工业名城、山水名城、创业名城”建设,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14.8 %,工业增加值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30 %。工业投入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技术改造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33.2 %。节能减排各项指标数据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可以认为,自2010年开始,荔浦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正在进入深入发展期。然而,荔浦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

①劳动力匮乏是首当其冲的严峻问题:目前,荔浦大部分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大。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问题。

②融资难题亟待破解:资金是荔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目前,荔浦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为“自有资金”与“银行贷款”。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接近一半的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但食品企业、木衣架、小五金类企业,多希望通过银行借贷来扩大投资。

③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调查表明,无论是衣架企业还是食品企业,均将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市场价格混乱的问题。

(3)社会文化环境

荔浦民营企业发展具广西之首,培养了一批民营企业家,使荔浦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和结构形成了荔浦特色,营造了一种大家都愿意创业的氛围。荔浦县重视工业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获得广泛认同。

①荔浦人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荔浦企业家向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荔浦企业家多属土生土长的荔浦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民营企业在荔浦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上缴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5%以上,是全区县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区之一。

②鼓励企业创业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荔浦历届县委县政府鼓励企业创业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全县政府部门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抓好服务工作,贯彻落实好县内无乡镇界、税收目标管理等县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技术环境

近几年来,荔浦县科技局把科技项目工作当做本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科研项目责任制,形成了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科技项目的工作格局。但是,由于先天不足,荔浦技术环境尚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更多技术创新型企业落地、开花、结果,也需要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落户荔浦。

①技术创新迫在眉睫。荔浦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工业高新、前沿技术少、产业创新力度不到位,产业发展规模小而全、私营企业占主体合作共享能力差,企业的核心技术少,发展后劲不足。技术创新,将提高荔浦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量。

②生物科技为技术创新带来曙光。2008年3月,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桂林微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酶工程生产魔芋甘露低聚糖产业化项目在长水岭工业园开工,标志着荔浦突破了原有的传统产业模式,填补了荔浦县工业高科技产业的空白。以创新技术领军的产业(如生物科技),更将可能带来整个荔浦工业的效益提升、价值提升。

③大学与科研单位合作亟待强化。目前,荔浦企业与广西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借助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力量,转化科技成果,值得探索。

3 对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荔浦县工业发展现状的PEST分析,我们看到了荔浦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使县域工业长期发展并在产业中战胜竞争对手,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竞争战略。下面是对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初具规模后,要走集约化、集团化道路。这样,在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与销售上,不至于互相排挤甚至在价格上“ 自相残杀”。形成集团化后,抗风险能力更强,产品标准化更好,抢占市场更具优势。

(2)走科技强县道路。从荔浦县的民营企业看,基本上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工具及设备原始、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增加科技含量,增添自动化流水作业设备,引进科技人才,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3)加快工业园区化建设。目前,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作坊式生产、家庭式加工,场地狭小,没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实行工业园区化后,可以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

(4)经济转型刻不容缓。打破现有产业格局,利用现有条件,面对东盟市场。荔浦区位没有优势,目前没有高速公路、码头、铁路,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应当向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方向发展;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升级。

篇8

2011年,如东县与东台市、泰兴市、海安县、兴化市、大丰市、姜堰市等七县(市)组成苏中北“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参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并列第56位,这也是如东第九次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位次比上年提升了11位。现就如东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如东在苏中北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中的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就是县域经济单位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现的是县域经济单位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以及服务中具有的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类14个指标(见表1)。

(1)总量对比。户籍人口:兴化在七县(市)中人口最多为156.12万人,比人口最少的大丰多出83.58万人,而如东县以104.84万人排在第四位;城镇化率:姜堰以51.60%排在七县(市)第一,大丰城镇化率最低45.00%,如东排在第五位为48.30%;地区生产总值(GDP):泰兴是七县(市)中唯一超过400亿元的县(市)达到400.28亿元,大丰是七县(市)中唯一未达到300亿元的为293.58亿元,如东以352.36亿元排在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东台一般预算收入为26.18亿元,比第二位的泰兴高出3.45亿元,如东与姜堰一般预算收入未达到20亿元,如东为19.04亿元排在第六位。

(2)均量对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丰人均超过4万元,达到40471元。兴化24356元,是唯一一个没有超过3万元的地区,如东排第四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丰以2849元位列七县(市)第一,兴化、如东、泰兴三县(市)未能达到2000元,如东1816元列第六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海安最高为20512元,如东紧随其后为20502元,大丰最低为16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东台与大丰两市突破万元大关,分别达到10097元和10001元,如东9120元仅比兴化的8817元高,列第六。

(3)速度对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泰兴、海安、姜堰三地增幅均为14.1%并列第一,如东增幅为14.0%,排第四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大丰以55.5%的增幅领跑于七县(市),泰兴增幅最低为20.7%,如东增幅为24.2%处于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东台一枝独秀达到15.9%的增幅,高于第二名大丰2个百分点,如东增幅为12.5%处于第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兴化增幅为13.9%是七县(市)中唯一未达到14.0%增幅的地区,如东增幅为14.0%,增幅最快的是东台为14.6%。

(4)效益对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GDP比:这一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质量,占比最高说明经济质量越高。大丰与东台分别以7.04%和7.02%位列第一和第二,海安6.25%居第三,如东5.40%排在末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这一指标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比值最小说明两者差距越小,反之亦然。如东比值最高为2.25,大丰最低为1.70。

2、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等。

(1)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类22个指标。

人口类指标:人口总数和城镇化率,在前面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已经分析。

居民收入类指标:包括收入、储蓄和消费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已经分析;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海安达到37065元排七县(市)第一,如东以35894元排第二,兴化29379元排在最后;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海安超过3万元达32981元排七县(市)第一,兴化仅有15035元排最后,如东23984元排第四;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海安以14360元排在七县(市)第一,如东14135元列第二,兴化仅为5499元排最后。

公共服务类指标:涉及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如东公共服务较为落后。千人拥有医生数:姜堰千人拥有医生数最多为4.12人/千人,泰兴最少仅有1.26人/千人,如东仅比泰兴稍高为1.37/千人排第六;百名普通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大丰在此项指标上以9.1人/百名排在第一位,姜堰为6.9人/百名排在最后,如东为7.0人/百名列第六位;公路里程:东台和大丰均超过3000公里,分别以3945公里和3075公里排在前两位,姜堰公路里程最短仅为1629公里,如东则以2418公里排在七县(市)的第四位;百人拥有电话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海安和大丰均超过100部达到104部并列第一,兴化仅有38部排在最后,如东为92部排在第四。

地区发展类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部分已经分析;人均财政总收入:大丰以8606元排在七县(市)第一位,兴化人均财政总收入最少仅为3489元,如东4806元排在第六。

篇9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40-01

一、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宁海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以支农为己任,从宁海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1.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13年初宁海农村信用社制订出台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建设促进宁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坚持“小额、流动、分散”原则、保证涉农贷款基础之上,重点投向农业以及小微企业;推进信贷支农支小扩面增量工程,继续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户、小企业真实的生产需求。截止2013年6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42.68亿元,增幅达7.18%。进一步拓宽了信贷覆盖面,扩大了金融服务受众面。

2.深化支农支小服务水平。宁海农村信用社全面落实《宁波银行业2013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施意见》,围绕小微企业信贷“两个不低于目标”,切实完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5亿信贷助民企、风雨同舟共发展”为主题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到2013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主任与信贷人员以农村金融指导员的身份进驻行政村,走访进农户5528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3344户22.12亿元。

3.丰富和完善支农产品体系。一方面,以创新丰收“红领卡、尊师卡、旺铺卡”等在内的十二大系列贷款卡品种为基础,完善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提升宁海联社品牌效应。2013年上半年共新增小额贷款卡872张,授信额度增加12150万元,累计授信额度增加8280万元。另一方面,走村入企,继续做好“四权一房(船)”抵质押贷款工作,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土林地、采矿权抵押贷款等,切实帮助“三农”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1.农村信用社自身财力有限,难以满足县域资金需求。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贷款种类多、放款及时、服务优良等优势,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同时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辖内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弱化,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压力,导致当前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呈现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即便是在经营上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有限的资金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资金需求。

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不良贷款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仅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同时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如:一些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致使关停、倒闭进行逃废债务,形成信贷风险;另外,由于受执法力度不强、债务人信用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进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贷款,虽说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致使农信社部分债权难以得到保护。

3.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目前,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因缺乏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没有得到改革,农户对土地没有自主的抵质押处置权,致使农民的不动产变观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

4.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面临风险较大。农业目前依然是弱质产业,“三农”生产周期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易受灾害,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使农信社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加上目前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农村信用社自身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

三、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发展具有内生的相互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和战略转型应紧贴县域经济的脉搏,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要强化资金组织工作,不断夯实自身业务发展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信用社要全力以赴拓展存款业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同时,充分重视重点客户营销,细化营销措施,利用多种方式,壮大宁海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一是开展劳动竞赛,完善激励机制。如围绕宁海县“三大工程”建设,加大力度开展资金组织工作,实现存款良性增长。二是抢抓有利时机,强化金融服务。高度重视旺季金融服务工作,通过拓宽支付结算渠道、业务分流和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等措施,确保业务旺季客户服务工作的优质和高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整体形象。结合“浙江农信存款率先全省超万亿”、“宁海联社存贷规模破百亿”以及旺季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加深宣传力度和广度,全面提升信用社品牌形象,扩大其影响力。

2.要拓展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便民服务体系。根据农村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对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进行细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简易型便民服务点创建,积极实施“农村联络员、窗口咨询、金融指导员驻村”等制度。重点推进基础型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对金融服务需要相对旺盛、距离金融服务网点较远的行政村,通过铺设“助农POS机”,将简易型服务点升级为基础型服务点,增加助农POS小额取款与代缴费业务功能,从而解决无金融网点地区群众取款难问题。

3.要抓好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针对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的情况,积极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重大风险贷款自查工作,通过检大风险报告制度执行力、排摸贷款管理执行情况以及检查风险处置执行的落实情况,加强对重大信贷风险的处置能力;二是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工作,对案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违规风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的行业风险等重点方面进行排查,确保各项业务健康稳健发展;三是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加大对信贷资产分类的管理,加大与法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合理运用各种处置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4.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紧密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以求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解决融资难题。积极研发推出代客理财、手机银行等新的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对我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城镇化进程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还在增加。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还为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版权所有

(四)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我县小康的早日实现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具体分析我县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实际,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由于在自然资源、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乡镇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无论是发展县域经济还是发展小城镇,建立体现本地优势、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是最重要基础。各乡镇在确定发展思路、选择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时,应紧紧围绕优势和特色做文章,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但由于市场发育滞后,信息不灵,很多乡镇对自身的优劣势不清楚,对其他乡镇的优劣势不了解,一讲优势就要大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有没有竞争力,能否取得好的效益,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何。因而造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城镇化平面扩展,缺乏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结合。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一些乡镇在城镇化过程中,不顾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地搞城镇设施建设,城镇设施建成后没在产业支撑,没有市场需求支持,不能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对小城镇建设的承载能力弱,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三是政府对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履行,制约了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制约了潜在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限制了消费增长。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发展。由于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四是小城镇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没有畅通的投融资渠道。在很多地方,县域经济发展多是依靠农业项目和农业加工项目,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现行金融体系又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使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利用外资更受到种种限制。这个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大的跨越。二、促进我县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根本的途径仍是工业化的推进。因此,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县域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小城镇规划,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篇11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并建立起同一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产业链招商不失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沿海经济突飞猛进的“跳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推进加工、科研和服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嵊州市,利用本地生产领带企业众多的优势,主动招来韩国等一批国外大的领带生产企业落户嵊州,引发世界领带业的大转移。目前,嵊州生产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33%,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从内陆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链招商是内陆省市乘势而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陆省市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本地特点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城市经济增长较快,已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如襄樊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搭乘产业链招商的快车。他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招商的思路,实现了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西部矿业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形成了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链,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直线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从我县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四区一园”五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延伸扩展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链式招商的成功之路。目前,皮革工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6户,累计实现产值25.6亿元,利税2.4亿元,吸纳就业1 500多人,涵盖了蓝湿皮、皮具皮件、工业品、明胶、化料、油脂等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蓝湿皮加工为主体、上下游加工项目配套合理的皮革加工业体系。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7户,园区核心企业展华玉米生化有限公司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投产,初步搭建起以粮食贸易、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框架。

三、推进产业链招商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域经济产业链招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急需提高对产业链招商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要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趋势,认真分析区域内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备的要素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开展招商活动,避免因盲目选项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和恶意竞争。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县域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延伸、补缺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形成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培育产业链招商主体。实施产业链招商,首先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放大大企业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