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1: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1

发展生态水利,提倡人与水环境和谐发展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结合现有的水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全面宣传节约用水的思想,综合治理和管理,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好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不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影响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的问题。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轴已经停不下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只见疯长,疯狂开采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操作偏离正常程序。有些开采活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承受力, 导致这些河流领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枯竭,从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2)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很多工厂或是重金属加工制造业在经过了生产活动之后直接就将富含重金属或是污染因素的废水排入当地的河流中,导致这一片区域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当排入的污水过多超过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这片河流就会变成真正的不可用的水资源。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都可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用水了。(3)水资源节约意识的问题。关于水资源节约的宣传活动做得太少,很多居民心中从不曾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只有在停水时,才感觉到生活的不便。可是一旦不缺水,又开始大肆浪费水资源,如频繁洗车,洗车的大量又不循环利用;刷牙或者洗澡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而是直接对着水冲洗等等这些行为,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原因。(1)水资源开发目标单一的原因。水资源开发规划为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暴露了开发目标单一。更重要的是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区域之间的规划往往缺乏衔接,不协调。(2)生态环保意识浅薄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它,让它为我们所用。甚至有些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矛盾,在现今我国正需要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先把环境保护放一边,等以后再进行治理。这些观点严重缺乏科学性,水资源只是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对于超量污染的水是不可再利用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重视环保。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边开发边保护。工业生产活动是不可能间断的,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不能间断的。针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制定统一的战略思想,边开发边保护,首先要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工业用水总量给予一个限定,超额工厂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但是工业用水整体上还要以节约为主,将用水量尽可能缩减。适当地多植树造林,涵养当地水源。对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勒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治污工作,将污染源处理到位。

2、对区域水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因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有些工厂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过的废水,污染居民用水,导致用水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做好排污治污工作,节流控流,实施多渠道开发,保证好城乡生活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再重点规划工厂生产活动,规定用水量,完善原有的排污程序,将污染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3、重复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合理规划。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综合起来是大家没有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工业用水量非常大,如果都是用一次就直接当废水排出去,会浪费很多水资源。因此工厂也要适当改进设备,能够重复利用一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生活用水方面,居民也要有水资源危机意识,把每一滴水都使用到位,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生活习惯,实现生活用水的二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

三、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1、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节约水资源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必须严而又严,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2、切实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采取工程措施,使水成为商品;从认为水资源费可收可不收转变为依法收费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水的忧患意识、资源认识、法律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4、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工作。抓好普法宣传和教育,营造关注水资源、学习水法规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观念。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5、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树立生态、资源、经济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长期性,制定方针政策,要配合法律的强制作用,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与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水体调节功能弱化与水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健康等诸多矛盾,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持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此问题。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提高用水门槛。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二)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是保护水资源的根本出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制订和落实工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科学调整工业结构和用水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工业用水价格调节市场化。应尽快改变现有工业用水体制,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价格机制,利用市场化、商品化机制调节水价。对水价实施分类管理,按其质量优劣,分类计算,使用者要合理的缴纳水资源费,包括供水投入的成本费,排放污水治理成本费等,适当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三)狠抓污染防治,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比重,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倡循环经济,严格执行排污许可、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二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尽快实现乡镇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在没有集中进行污水处理的农村地区,采取人工快速渗透、接触氧化技术等简易处理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土地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缓释可控化肥和有机复合肥的生产使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处理好人畜禽粪便。三是大力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按照次级河流区位和水域功能要求分类整治,重点实施截污控源和严重污染河段清淤,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坚决取缔肥水养殖。四是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实现监测全覆盖,丰富监测项目,提高检测水平,统一和规范监测信息体系,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水是生命的源泉,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更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够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资源,不仅要保护水资源,还要节约用水。水危机已经是全球性的事实,无数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篇3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water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ater pollution is aggravating, more and mor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ommon people.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water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eg lai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and bring forwar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Take advantage of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1、水资源保护的概念

水资源保护是指为防止因水资源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措施的总和。核心是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不是以恢复或保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状态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

1.2、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相互对立,有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2、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1、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讨赖河流域内主要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等六条河流,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0亿m3的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马营河3条河流,另外3条河流小于1.0亿m3。其共同特点是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大,汛期7-9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总水量47%-77%,水量补给主要是以冰川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资源为11.6216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5137亿m3,水资源总量两者之和为12.1353亿m3,其中地表水占总水资源量95.8%,地下水占总水资源量的4.2%。

2.2、用水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讨赖河流域2006年总用水量为15.8763×108m3,其中城乡生活及牲畜用水0.6448×108m3,工业用水1.5729×108m3,人工生态用水1.45078m3,农田灌溉12.1562×108m3。根据以上统计资料,与1980年相比,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增加1倍多,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近6倍,林草灌溉用水增加1.5倍。分析流域现状年用水,流域农业为主要用水部门,虽然从用水量发展来看,工业、城乡生活及农村生活用水增加,但从用水总量分析农业仍是用水大户。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讨赖河流域共建大中小型水库52座,总库容2.32亿m3,万亩以上灌区14个。总灌溉面积167.04亩;建设干渠29条,总长327.71km,支渠196条,总长1128.30 km;配套灌溉机井3887眼。这52座水库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9座。讨赖河干流引水工程在讨赖河出口兰新铁路附近,已建成讨赖河渠首枢纽一座,一岸两侧引水,主要向讨南、讨北、清水、临水、农垦边湾农场及鸳鸯灌区的农田及林草灌溉,以及嘉峪关城区等生活、工业用水。

2.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游干流没有调蓄工程,水资源时空分布难以控制,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依然存在。

(2)水资源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效率偏低。

(3)水量设计设施落后,破损严重,不利水资源调度管理。地下水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状态,严重缺乏管理。

(4)现状分水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供水时间与需水时间不相匹配;而是只有时间规定,没有水量规定;三是没有对地下水合理安排,没有纳入分水范畴,四是与现在倡导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不协调。

(5)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水资源管配置和有效监督不到位。

(6)水污染问题虽然不十分严重,但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7)水价普遍偏低,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

(8)地下水的严重开采,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意见和建议

(1)全流域在规划分水的制度下,必须走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是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并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

(4)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严禁超标开发地下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建立监督机制,保障水权制度有效运行。

(6)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新机制运行的关键。

(7)全面进行水价改革,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体系还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的立法。在中央一级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组织法”,在地方也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法规和规章。有关环境管理体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的规定散见于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121。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就分别规定在《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中。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是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法对水污染防治规定了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即“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地质矿产部门、市政管理部门、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法》还从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等方面规定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

2002年修改后的《水结》规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水法》还从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节水管理,水事纠纷的解决和执法检查等方面规定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

(二)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

1.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采取了环境法(污染防治法)和资源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对水资源的保护也采取了分立模式,即《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并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体制。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对水环境的监督管理,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生态效益,主要涉及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水污染防治的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防止地下水污染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水质保护进行,以确保水体不受污染、水环境质量不下降。

《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尤其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监督管理,注重的是水资源的经济效益,主要涉及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水资源配置和节水管理,水事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基本上是围绕水资源经济效益进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以确保水量不减少,水资源不枯竭。

2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一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

无论是:〈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统一监督管理、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还是《水法》中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际上都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负有监督管理职权职责的部门,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环境、交通、水利、卫生、市政、地质矿产等几乎所有同水有关的部门,造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

3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一种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管理体制

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严格地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水污染防治法》赋予监督管理职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它们的职责权限仅仅在本行政区划内。对于流域或区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没有规定专门的组织或协调部门,而是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跨县不跨省的其他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该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这也没有脱离行政区划。

关于水资源管理,《水法》规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看,水资源管理仍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不明确,在监督管理中没有完全独立的权限,基本上属于一种协调机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水资源配置等属于流域管理的重大事项,流域管理机构并不能独立决策,而必须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决定,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对于不跨省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则完全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我国现行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

新《水法》的修订,增加了水资源的流域管理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管理体制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

1.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割裂了水资源的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我国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在区分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但是,水环境管理是从水资源的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出发,注重对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核心是对各种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的控制。水资源管理则是从其经济价值出发,注重对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利用,核心是规范各种开发利用行为,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13。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分别进行,各自的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进行管理,必然使管水质的不管水量,管水资源利用的不管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能有效兼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水环境质量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受到破坏。

2.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割裂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保护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水污染的发生,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开发利用活动使过量的物质和能量进入水体,超过了水环境的自然承载力,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而水质恶化,又会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保持一定的水质和水量。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成为水资源保护的当然内容,但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造成水资源的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脱节与对立,或过分注重开发利用,破坏水环境,或过分强调水环境保护,制约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必须寻找一种能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相协调的新的监督管理机制。

3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人为地割裂了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水资源不同于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缺乏认识,不注重水资源的自然流动性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划或者部门管理的思路确立管理体制。人为割裂水资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结果,导致了不同行政区域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尤其是流域内上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左右岸之间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问题。污染防治方面,也难以实现水污染的统一预防和治理,特别是一些流域性的水污染的防治,依靠各地独立防治,成果并不显著。新修订的:《水法》虽然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仍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没有完全克服人为割裂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弊端。

4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无法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缺水必然引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诸多用水矛盾和冲突。现行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的监督管理部门,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由于各地的利益各自独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这些监督管理部门,都难以摆脱对地方利益的保护,在水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上必然趋利避害。在水量分配上,特别是干旱缺水季节,上游往往不顾下流用水需求,大量拦截流水,造成下游河流水量剧减,甚至断流;洪期则无视对下游的威胁,开闸泄洪以确保上游利益,结果造成下游洪灾不断。在开发利用上,上游对辖区内的河流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下游的开发利用。由于水体的流动性,上游发生的排污行为,其损害结果往往出现在下游,因此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现上游只管排污,下游一方面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将污水往更下游排放的现象。种种现实表明: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必然带来流域管理的失控以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恶性竞争,最终形成流域的“公地悲剧”。

5.现行‘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以分权和制衡牺牲了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中国现行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实际上实施的是一套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行政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1\《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赋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环保、交通、水利、卫生、市政、地质矿产等众多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权限,看似建立起了强大的监督管理力量,但是“人为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水资源的自然联系,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的条块分割,以流域各行政区域管理为主,各有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再加上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对这些监督管理部门的具体监督管理职权并没有作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导致权限不清、职责不明或职权交叉、重叠,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各管理机构趋利避害,容易发生相互推诿和争权现象,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使强大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体系长期处于低效、无效状态。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构想

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泰晤士河、亚马逊河、多瑙河、莱茵河、尼罗河、五大湖等国外有代表性的大河大湖治理,在管理体制上基本都经历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的转变。1933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1965年,美国成立了直属总统、由内政部长负责的水资源委员会,开始向全国的统一管理发展。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等国也普遍实行了综合性流域管理体制。但是,流域集中管理体制也导致公众参与减少、地方投资和积极性下降以及对用户的需求和变动缺乏及时灵活的调整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各国吸收了两种管理体制的有利部分,建立了新的混合型体制,即在强有力的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辅之以分散的、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和需水与供水统一的管理模式。

鉴于目前我国水环境与水资源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和水资源的流动性、整体性的特性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应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进行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的运行区域进行统一管理。

(一)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水资源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在价值选择上,对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在管理内容上,包括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并且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合并进行;在管理方式上,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以流域管理为主;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流域管理机构具有独立地位,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二)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上把水资源列为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再生更生的速度和程度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耗用的水资源数量与日倶增;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滥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质量退化、劣化,水量迅猛减少以至枯竭191。因此,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与水环境流域综合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资源配置和用水管理、水工程建设管理、水事纠纷的处理等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事项。

(1)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总体安排,并加以贯彻落实。国家应当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对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分别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综合规划和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专业规划。规划的制定,在纵向上,应规划近期、远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定各阶段开发利用的进度和幅度,特别是对近期开发利用的进度和幅度的适当控制和限制,以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横向上,应规划对水资源的各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对环境方面和经济方面的用途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以在本阶段的进度和幅度内实现最佳的效益。

(2)水资源配置管理。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和使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丰水地区与缺水地区、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的用水问题,以及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的水量分配问题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水资源配置管理,使各地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得到满足,生产用水得到保障,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3)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工程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程、保护水资源的工程和防治水害的工程。水工程的建设,会引起水域或水体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害防治以及其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为防止对水资源的综合效益的损害,水工程管理应纳入水资源管理的范围。

(4)用水管理。目前,用水量的与日倶增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用水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加强用水管理,限制用水量,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废水利用和回用率等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水环境管理

水环境管理重在水质管理,是通过水污染防治,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受破坏,水质不受影响,确保水资源满足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的水质需求。水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质管理。水环境质量管理,包括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水质监测管理等.

(2)污染物排放管理。污染物排放管理,主要包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排污申报登记管理、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和管理、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检查、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管理、污染转嫁管理等.

(3)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包括对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转、退役的全过程的监督、验收管理,主要监管内容是是否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的规定,水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同步建设、是否竣工验收合格、是否正常运转等。

(4)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

3.水害防治管理

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常常形成洪涝灾害。这些灾害有些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加剧了其带来的危害,直接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是水资源的无效益流失110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水害防治也应纳入水资源管理的范畴。水害防治的管理应包括水害的监测和预报.水害发生时的紧急措施(如开闸泄洪或闭闸蓄洪的统一调度管理)水害防治的人财物的调度管理.水害防治工程的建设管理等。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其职权

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政府的水利.环境保护.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卫生.科技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等多个部门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这些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在许多方面又互有交叉,从体制上难以保证监管到位。因此,建立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的,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流域具体的特点,既要健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机制,又要解决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中央统管部门和各级地方管理部门的关系。

1.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最高机构一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其职权有:(1)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部门规章;(2)制定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3)流域间的水资源配置和调水管理;(4)大型水工程的管理;(5)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6)重大水害防治中的全国范围内的人.财.物的统一调度管理;(7)协调.监督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8)环境行政执法权。

2.地方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机构

在地方,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流.湖泊,按大流域设立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直属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管理.水害防治管理工作。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机构的职权职责包括:(1)根据上一级规划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水害防治规划;(2)制定流域内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3)流域内各干流.支流用水量分配管理;(4)限额以上取水许可的审批;(5)中.小型水工程的审批管理;(6)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水害预报管理;(7)流域内排污费.超标排污费.水生态补偿基金等的统一管理和使用;(8)流域内水害防治中的人.财.物的统一调度管理;(9)环境行政执法权。

在大流域内,可按支流域设立支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本支流域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具体内容为:(1)在本流域内分配污染物排放指标;(2)在本流域内分配用水量;(3)支流上小型水工程的审批管理;(4)支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水害预报管理;(5)环境行政执法权;(6)法律和流域管理机构授予的其他职权。

在现行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下,可撤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其他工作部门不再行使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职权,保留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本辖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并增加原水行政主管部门享有的职权。在与其他管理机构的关系上,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服从其所在的流域管理机构,没有流域管理机构的,服从其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篇5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保护;可持续利用;策略

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远小于世界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大量农业、工业上的污水不断排入到自然水体,让水资源供求更为紧张。水资源的这种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不便。近些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淡水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未来极可能出现严重水危机。

1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资源多来源于降水,总量丰富,但是在分布及开发利用上存在如下问题:

1.1人均水量少我国当前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124×108m3,河川径流量27115×108m3,在世界上位于第六位[1]。但是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2420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1/4;亩均水资源量仅为1770m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及亩均水量数字却不容乐观。

1.2水土资源组合、时空分布不均衡我国的水资源在组合及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南方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81%,但人口总数却占全国的54.7%,耕地面积占35.9%[2];而北方四区水资源在总量上为全国水资源的14.4%,但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我国降水及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差,年际变化显著,每三年就会出现一次严重水旱灾害,旱涝灾害比较频繁。

1.3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鉴于自然条件限制及人类活动破坏,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2%,而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了150×104km2,是全国国土面积的1/6,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这种状况下,河流含沙量很大。

1.4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各地并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利用率低,长江、珠江分别为16%及15%,闽浙地区不足4%,西南地区不足1%。但是北方少水地区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却很高,海河、辽河、淮河、黄河的利用率分别为67%、68%、73%及39%,内陆河开发利用率为32%。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上海河浅层地下水的利用率为83%,远高于黄河流域的49%,北方也是高于南方。

2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2.1可持续发展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1)完善水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流域水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机构性质、权力、职责;(2)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国家需要对水政策、法规、监管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流域机构对水资源直接监管,进行体制创新;(3)在平等协商、资源共享原则下,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共同参与,对水资源权属关系进行划分,确定水资源使用方式及使用范围,推行水资源有偿转让及有偿使用政策,建立水交易权许可市场,在经济手段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机制上的创新;(4)建设信息采集传输基础下的综合数据库,对水资源的调度运行进行全程监控,完善水情信息系统及防汛指挥系统,在此基础上建成多目标管理的综合决策调度系统,完成科技创新;(5)在节水导向下建立需水管理模式,对需水增长按照需求管理进行控制,通过用水结构调整还满足需水要求。将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可持续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做到:(1)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建水利工程需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供水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供水的基础条件,加强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对带病运行工程加快改扩建进度,提高工程效益。对规划中的水利工程,需要做好科学调查,并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价,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开发利用节水性的水资源:农林灌溉中要推行微灌、滴灌、喷灌等科学灌水技术;城镇中限量供水,最大限度减少供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优化配水,科学管理,为节水提供保障;(3)保护水质,治理污染:划定出水源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之内不能进行废物堆放,限制渔业开发,禁止进行植被破坏,确保水源清洁;加强废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让经过处理后的达标水能够按照需要二次利用,提高水利用率,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

2.3综合开发利用策略要确保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需要做到:(1)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节水;(2)严格参照新《水法》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管理中将水高效利用,优化配置作为核心;建立并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法规保障体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实现人同自然的真正和谐共处;(3)加强植物造林,利用山区优势,推进绿色家园建设,最大限度净化空气,涵养水分;将区域城市内湖泊充分利用起来,加快湿地建设,对水源不断净化;加强建设清洁能源,将农村养殖污染、生活污染问题彻底解决,田间严禁进行秸秆焚烧,保持良好生态环境。

3结语

总之,我国水资源紧缺,对水资源的高需求同水资源的天然分布间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国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变水资源开发及利用中的不合理状况,解决水源紧张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篇6

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治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如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局面。因此,我们要科学分析每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研究对策,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全面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立项前对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退水水质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其取水是否超过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重大建设项目符合当地的水资源条件,达到相协调的目的。

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目的是追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因此,必须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同时抓。在节约用水方面,要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强化对饮用水源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要抓紧地下水超采区核定,加强地下水保护工作;要抓好水质监测站网建设,加强水质监测,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区水质旬(月)报,确保供水安全。

正确处理依法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篇7

[4] 张忠田.山东农大建成千余亩中药材示范基地[J].中国中医药报, 2011-08-22(4).

[5] 新华社.云南建成世界上最齐全的重楼种质资源库[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25(3).

[6] 郭丁丁,张潞,朱秀峰.中药连翘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01-2603.

[7] 侯嘉.不同产地川芎种质资源的品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8] 王晨,李佳,张永清.丹参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37-41.

[9] 魏建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特点及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3-8.

[10] 韦永诚,郑本家,韦宏.广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濒危野生物种保护战略研究(分报告集),2003:154-178.

[11] 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EB/OL].[2013-12-16]..

篇8

最近十几年,随着可持续思维模式的普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主要是指有限的水资源在不受到破坏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所利用,支持现代以及今后人类的发展。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兼具利弊功过于一体。这里主要从资源的角度探讨其可持续利用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和相应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展开和实行的。但是,什么是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如何衡量一种水资源管理或利用模式属于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这类问题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水资源研究人员还是水资源管理决策者都感到困惑的大问题,也是进行水资源科学合理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技术性难题。针对这类问题,国际上也在做积极的技术探讨和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倡导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就属于这类努力和尝试,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积极肯定和支持。中国有关研究部门也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研究方面,有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展开。在本文中,作者根据从事水资源研究的经验和国际国内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上和相关管理模式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即将到来的21世纪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衡量指标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2水资源的属性与功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水资源利用管理指标的简单累计和组合。这种体系首先应体现水资源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并能够反映各种主要的人、水、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是建立在水资源各种属性与功能的保护和三大系统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基础上的。

2.1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问题

水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在制定指标体系来评价水资源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这些属性才能实现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衡量。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说,水资源具有通常所说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资源属性是指水资源系统提供淡水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相当于为人类的各种生活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这种资源属性还包含很多其他间接功能如渔业水产等;环境属性包括更丰富的内涵,如水资源系统能够接纳稀释和净化人类各类活动排泄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存景观、改善和维持局地气候、支持植被发育、保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等。水资源具有的这两种属性也代表了水资源的两种功能。这两方面的属性或功能应该得到很好的维持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有限的淡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枯竭、退化甚至功能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

2.2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问题

除上述各种功能或属性外,水资源对于人类还有两种重要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水资源属于大自然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为人类能够生存繁衍提供的物质基础。每个人都有利用水资源维持生存和繁殖的权利。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以水资源的占有和获取作为生存发展前提和基础。任何地区的任何人或社会阶层都有权利得到基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这种属性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应该得到具体的体现。然而,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驱动着水资源的需求不断盘升,而水资源尤其是优质淡水的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处于季风气候区的中国,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地区性水资源紧张。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出现了对水资源的竞争,包括人类和人类之间,上下游、左右岸、城乡、工农等区域或部门性的竞争。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时,应该考虑到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和人类甚至动植物拥有基本生存所需的水资源的权利。

水资源系统具有时空分布和变化的属性。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就要对水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调节和分配,同时,由于用水有水质要求,又存在水质净化和处理问题。在这些活动中,人类投入了资金、物质、人力和时间,劳动的投入使开发后的水资源具有了相应更高价值,具有了某种产品的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有价值商品的原因。在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中也应该充分考虑这种经济属性。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这种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3选择指标的原则

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是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服务的。因此,制定指标体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包括:

可操作性:对某种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是指标体系可靠性的基础。而我国现实条件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监测监督和资料信息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因此,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不应脱离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盲目地建立看似全面实则不可行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系统应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独立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指标,一些指标所评价的范围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耗水率(如按耗水量/取水量计)、水资源利用效率(如按有效耗水/取水量计)之间相互有重复部分。因此,所选定的指标不应面面俱到地包容各种用水指标,而应抓住关键性独立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灵活性:水资源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指标是随地区变化的。对于不同的地区按照一个通用固定的模式计算出来的水资源利用管理评价结果可能得出某些地区属于可持续的,某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等结论,而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允许进行相应的调整。

问题导向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应该能够体现人、水、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主要过程和矛盾,从指标体系中能够看到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后果,从而,为决策者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支持。

从这些原则出发,可以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并非一些孤立静态的数字集合,而是人、水、自然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结果的一幅数字展示图。其中应有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表征指标,例如,驱动性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能够衡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但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枯竭、植被退化等都属于表征性指标,属于水资源过度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描述。在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时应分清驱动性指标、核心指标和表征性指标的界限。在试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时,宜先局限在核心指标上。随着工作的深入,再向两边扩展,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全面评价。

4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水资源可持续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表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

在表1所示的框架中,驱动指标与核心指标间以及核心指标与表征指标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相互作用和联系。例如,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用水定额等指标对水资源利用形成推动,社会公平性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空间及部门的配置影响用水者的相互关系等等。

水资源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主要通过核心指标来衡量。表征指标可以对核心指标进行验证并进行影响评价,对利用和管理政策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而核心指标又可以对驱动指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类反馈意见。这三方面是有机的整体。

5核心指标分析和量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人类对水资源的作用过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另一类是分配和用水管理。前者发生在水源区;后者发生在社会经济用水系统内部。因此,可持续 利用核心指标中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开发利用程度不应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可利用量,而水质的保护可以从质量上支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分配中要考虑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保护脆弱阶层或地区的利益,而用水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促进其利用效益。

开发利用指标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是可持续的可以看开发利用量是否超出当地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但这里开发利用量和可利用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仔细推敲的问题。

首先,水资源利用量的概念十分模糊。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存在重复利用问题,利用量甚至超出水资源总量,而这并不能说明这种水资源利用属于不可持续的。如果更明确一些,应分清取水量、耗水量和排水或退水量。如果退水水质没有下降,则实际利用量就是耗水量。但是实际上,人类用水后的排水大多会有严重的水质问题。这样的退水与取水比较不仅使用功能降低了很多,而且有时会污染原本清洁的淡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如果以取水量作为用水量又掩盖了很多排水被重复利用的事实,夸大了用水水平。因此,进行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分析时应该分析耗水量和退水水质和当地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能否将质量惩罚函数的方法应用到水资源利用量中目前是一个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次,水资源可利用量也是难以定量的。按照目前一般的解释,可利用量是在不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会对自然的水文循环造成很大破坏的情况下,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资源量。理论上,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所有水资源都可以得到控制并为人类所利用,甚至包括雨水。但是,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泥沙淤积、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和丧失等。这些问题会反过来限制和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违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初衷。因此,必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水量,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些都是重要的技术性难题,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投入,制定相应的技术导则。

除上述现状性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之外,未来新的水资源开发技术将使水资源可利用量发生很大的改变。包括雨水资源化、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大大提高。这种技术进步因素应在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展望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水质保护

水资源的环境属性能够服务和支持资源属性,如果没有水体的自净能力很多用水和排水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反过来,水质的下降会降低甚至丧失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中的另一种指标是水质保护指标。这里可以用水体的水质类型来衡量水质安全问题,而水质是否符合用水要求和水体功能的发挥又要结合用水。

水质的好坏受纳污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的影响,而水体自净能力与水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也就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排污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对水质指标形成驱动。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保护时,不仅要进行污染总量控制,也要进行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社会公平性

人类的每个成员均享有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权利,包括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卫生供水。这种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应在指标体系中给予应有的重视。根据世界资源研究院的1997-1998世界资源报告,目前全世界有24%的人缺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中国的比例会更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有限的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地区间、部门间以及社会各阶层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愈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用水竞争中,保障那些易受侵害的地区、群体或社会阶层,维持水资源分配的平衡与公正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上,我国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的社会属性认识过度而经济属性受到忽略,导致了各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正严重阻碍着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在又有另一种趋势,就是过度强调水资源的经济属性,这种趋势同样潜伏着危险,会造成水资源分配的不均并造成社会动荡。如何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发展历史与特点在上述两大属性的实现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水资源的社会公平性指标包括多种类型,包括流域尺度上的上下游左右岸、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分配等。由于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水资源的总量中应该区分出从社会公平出发进行分配的部分和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或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的部分。前者要优先考虑,其目的是在用户支付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在水量上和水质上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很多水事纠纷不断升级,有水量之争也有水质引发的问题。社会各个收入阶层对用水的支付能力不同,现有的大一统式的供水用水价格体系继续发展下去会损害低收入阶层的利益,违背水资源社会属性原则。地区性水资源分配更是当前和今后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升级会严重影响团结和社会稳定,危害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从社会属性出发,进行水资源的福利性分配,其作用主要放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来考虑,具体的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有价值的。其经济价值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这里存在着考虑水资源开发等因素的水资源价格和用水效益的两个方面。价格方面的指标可以选用供水部门的成本回收数据。而用水效益对水资源开发和供水行业的成本回收具有重要的影响。用水效益方面目前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为耗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另一类是利用效益指标,即单方取水或耗水所形成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多采用前者而轻视后者,重效率轻效益。其实二个指标相互关联及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对不同的用水用不同类型的指标,如社会福利性用水可以采用效率指标衡量,而经济性用水要用效益性指标来衡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衡量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志。这类指标又受开发利用类指标的影响,例如,水资源严重匮乏或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进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指标和效率指标的管理属于需水管理的范畴。

6主要驱动性指标分析

前面分析了各种核心指标。对应这些核心指标的是驱动性指标和表征性指标。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说,认识这些驱动因素十分重要,因此在此作简要探讨。

水资源利用受地理、气候、人口、经济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影响。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其他均属社会经济因素。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居民支付和购买能力、经济结构和规模等加上各类用水的效率指标驱动着水资源利用量和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对于不同的用水部门在总用水中的分配又可建立相应的重要性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节约用水潜力性指标。这几类指标的组合构成水资源利用核心指标的输入端。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时除进行核心指标的评价外,还可以结合驱动性指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潜力进行预测和展望,从而,主动地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预警性反馈信息。

环境容量指标同样受着多种指标的驱动和影响,例如,人口与生活污水排放、经济发展和污染负荷量、水处理与投资能力、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容量变化等指标。因此,环境容量指标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孤立地研究和评价。而社会属性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应明确水资源的区域配置方案、用水的社会福利性程度、易受危害群体的保护等内容。

水资源利用效果性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进步及水资源监督管理有关。包括用水计量能力和比率、成本与价格比、逐级累积进价制度的实施范围、奖惩制度、社会对水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认识普及程度、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用水系统的工艺水平和更新改造技术经济能力等等。同时,技术进步和革命会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发生质的飞跃,例如,世界 农业专家目前正在研究耐旱抗病虫害作物的基因生物工程研究。如果取得突破,作为水资源的最大用户的农业用水效率将大大提高。

篇9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我省最重要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1],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既是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2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基本情况

2.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承接西、北、东江的过境水量平均每年约2941亿m3,而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4.5亿m3,不足过境水量的10%,丰富的过境客水是该地区水资源最大的特点[2]。据《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2007年东江(含东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8%,西江为1.3%,北江为10.0%。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东江流域单位GDP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西北江的2%,呈现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的格局[3]。二是主要依靠过境水,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三是水质污染及供排水混杂使三角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典型地区。另外,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受外海潮汐作用,容易造成污染物回荡,极大地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矛盾。四是近年来三角洲河口地区枯水期咸水线呈逐渐上移的趋势,已严重危及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五是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联网体系暂未完全形成,抗风险能力较低。六是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以地市为单元,市与市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没有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水资源及环保设施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3 水资源一体化方案研究

3.1 “三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一体化思路

“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 “四个层面”是按一体化的空间范畴来划分。第一层面是各地级市内部实现一体化;第二层面为片区一体化,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实现广佛肇、深莞惠(港)及珠中江(澳)三个片区的水资源一体化;第三层面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第四个层面是整个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体化。

3.2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水资源调蓄工程一体化。目前东、西、北三江的水资源调蓄总体能力不强,特别是西江在省内还没有一座流域性的控制枢纽工程,通过东、西、北三江水资源骨干调蓄工程的建设,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三角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水源一体化建设。通过广州西江引水、西水东调、珠海澳门中山取水口上移、花都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跨行政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并与现已建成的东深供水、深圳东部供水等跨流域、跨行政区重大水源工程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水源工程骨干网,形成珠江三角洲完善的水源一体化供水格局。同时,推进三角洲地区江库联调工程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以水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水源一体化建设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特别是抵御特枯年、咸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进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通过供水管网的联通,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供水管网的互连互备,在突发事件面前共同应对,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保

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一体化建设。由于河道挖沙、占滩等人类活动及上游水沙特性的变化,目前三角洲河道水沙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目前的水沙分配既不利于三角洲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也不能完全适应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再加上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取排水口混杂及咸潮上溯,严重制约了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为第一目标,结合岸线整治、口门整治、内河涌整治及取排水布局调整等,在三角洲地区建设水资源调控工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口门健康良性发展,实现三角洲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科学合理划定三角洲主要供排水通道。按照供排分流原则,在整个三角洲范围内对取排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划定珠江三角洲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见表1及表2),实现互通可控的供排水格局,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的独特性,将珠江三角洲供排水通道建设成为该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亮点。

3.4 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实现资源共管

建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以东江、西江、北江流域管理局为基础,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互协调[5],加强省内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配合珠江水利委员会做好珠江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水量水质一体化监控,水文测报自动化和决策管理一体化。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篇10

一、 义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义乌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义乌市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义乌市在大力开源、节流、治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对蓄、引、供等进行全盘考虑,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城市供水保证率。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义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该市境内一般年份水量还可以,但由于当地没有大型水库,缺乏的蓄水空间,主要靠河道建闸蓄水,可利用量不多,碰到干旱年份就无水可用。

(2)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为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小,水分生产率低。在工业方面浪费水现象很普遍,远远高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管网漏失率在15 ~30%,远高于西方国家平均5%的水平和全国平均9.2%的水平,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3)水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粗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养殖业污染也较严重,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堆积,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当地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性缺水的比重趋于上升。

由于该市主要地处河中游段,上游人口密集,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多未经处理就排人河道,导致流经境内的河道污染较严重。

(4)城区中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由于地表水可利用量不足,过度依赖中深层地下水,义乌市区及所有县城中心城区中深层地下水均出现了超采现象,特别是义乌市区的降落漏斗已与邻县城的漏斗相连。义乌市中心城区以自来水厂为中心,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水位降落漏斗,2010年漏斗面积约为75km2。目前由于地下水超采已引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

(5)水资源没实行统一管理。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由于水务管理权不统一,使得各管水部门依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6)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义乌市约90%以上的农田灌溉处于利用系数只有30%一40%的高耗水的自流引灌的落后状态中。水的利用效率低,水的效益也不高。据统计,工业用水效率只有40%,城市用水中,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7)私自滥挖井取地下水多。义乌市地下水蕴藏量为12828.4万立方米,其中天然补给量为9021.69万立方米,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5338.73万立方米。根据调查统计,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1100.5万方。如果滥取地下水,将会造成地下水位降落,甚至出现地面沉降,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

三、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建议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无法谈及城乡一体化,更别说刨“生态市”。所以,解决水污染和水危机的最主要措施是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将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充分净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然水体,使水资源不受破坏,进入使用、净化排放、再使用、再净化排放的良性循环过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2.科学规划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规范、引导城镇建设,合理调整工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与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以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义乌市水资源规划》、《义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实施,加快了水资源质量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切实加强蓄水调水工程建设,缓和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3.健全水资源运行机制,推进节水防护型社会建设

以流域为基础,根据水资源状况和水功能区的要求,在确保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先按照以供定需原则,确定流域内的各地区各行业用水总量、水体纳污排放总量控制。然后根据行业用水额,下达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以及排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并实行计量管理。同时通过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标准等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取用水户节水减污,优化产业用水配置,使水资源从低效益高耗水重污染向高效益低耗水环保型产业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4.着力完善水资源监测网络,强化水资源质量监督

建立项目齐全、监测有力的市水资源监测网站,对各类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实行旬报。至2020年,义乌市基本建成水生态生物监测网站,以适应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5.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确保水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要根据新《水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及文件精神,就水资源管理体制、配置、节约、保护等主要方面,制定《义乌市取水、节水、排污等管理办法》。

四、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二个方面:一是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二是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健全配套的法规政策,强化水行政执法管理。建立健全水行政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完善以《水法》为主体的水法规体系建设,同时根据水利部颁布实施的《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各项涉水事物的活动,针对水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薄弱的现状,制定规范的供水、用水、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及标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支撑义乌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

五、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阜阳市可利用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水要求,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每一个公民,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篇11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 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