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1: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节能服务行业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发展基金的EPC项目融资模式探讨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8日

引言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是一个新兴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和落实,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行业。目前绝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开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形式对耗能项目进行节能改造。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且多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少、项目投入大、缺乏资产抵押和贷款担保,加之节能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节能收益风险,由此造成的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突破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成为节能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到,已有部分学者对EPC项目融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贷款、关系型贷款等银行贷款的探索上,也有学者对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针对EPC项目私募股权融资做专门研究的却很少。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构想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8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50亿元,年平均增速在60%以上,已成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与“十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量相比净增15倍。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可达1,500亿元以上;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带动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估等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快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的提出。私募股权融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通过私募股权资本,面向特定投资者,以私募资本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对企业进行长期股本投资,并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退出机制的一种融资方式。我国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资本充足,很多民间资本没有合适的项目投资,而节能服务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很多EPC项目收益较高,完全能满足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的要求。国家一直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上市融资,而PE的最佳退出方式是将融资公司推向上市,具有培育公司上市的功能,二者具有极强的契合性。本文的研究期望架起民间资本和节能服务产业的桥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补贴依赖,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

基于私募股权融资的灵活性,可以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股权或EPC项目进行融资,而本文是基于区域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设立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视角探讨这一融资路径。

二、融资路径设计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建议产业发展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有限合伙制是指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ship,简称GP)和一名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hip,简称LP)组织。GP须以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LP对合伙组织的债务只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GP负责基金的运作,LP一般不参与基金管理。

有限合伙是目前基金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首先,这种组织形式的约束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制企业的“委托—”问题,使得投资人和管理人价值共同化,更好地为投资人创造投资价值。其次,可避免双重纳税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合伙企业本身不纳税,只须合伙人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企业中公司和股东须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股东个人所得税。再次,管理灵活。公司制企业有着较为完备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合伙企业管理制度灵活,绝大部分事宜可以通过合伙协议自由约定。最后,外在约束和管理较少。公司制企业有严格的资本缴付和验资制度、资本维持制度、年度财务审计制度等,而合伙企业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架构如图1所示。(图1)

(二)基金的组织结构。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作为基金管理人,主要负责制定投资方案并实施,并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监督和参与管理。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型企业,通常资本运作经验匮乏,而基金管理团队有着专业的资本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

基金发起人可以是以获得投资收益为目标的具有实业投资经验的产业投资公司,也可以是拥有强大节能技术科研能力的科研机构。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通过国家拨款、政府出资的形式注入资金,但不建议政府直接介入基金管理,而是作为引导资金、利用政府信用撬动资本杠杆。对政府的考虑主要是基于节能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节能服务行业外部效应显著,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民间资本对节能服务行业不甚了解,因此不敢投资节能服务行业。政府参与进来,承担部分风险,会使民间资本信心指数大增,由此可引导民间游资的投资方向,推动地区节能目标的实现。这种运用市场机制的操作方式,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减少政府工作和资金压力,较单一的对部分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对于节能服务行业的推动力将更为持久、更为有力。

基金管理团队和基金发起人是产业发展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而有限合伙人(LP)可由民间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甚至是有实力的节能设备供应商组成,只要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属于合格投资者,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对股权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人数的规定即可。节能设备供应商参与节能产业基金的运作,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节能收益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节能设备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可提供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弥补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基金运作模式

(一)基金的投资方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可投资于初创期的公司和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成长期的非上市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过桥资本投资于上市过渡期的节能服务公司,再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投资到EPC项目。EPC项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且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另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但投资回报低甚至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项目。由于资本的逐利性,PE基金对投资收益率要求较高,该融资路径只适合第一类EPC项目。尤其适用于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有一定风险而收益较为可观的EPC项目。

(二)基金的存续方式。基金按其存续方式,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在发起设立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基金募集完成后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也不允许赎回。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在设立时,其总规模并没有固定,而是视投资者的需求而定(管理人也可以对申购设定限制),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可随时申购或赎回的基金。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属于长期投资,本着谨慎性原则,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存续方式应选择封闭式,基金不存在赎回问题,所以不需要留存预备赎回的资金,全部资金可用于投资,有利于基金管理人制定长期投资策略。

(三)基金的投资形式。通常可通过购买公司股权以普通股的形式投资于节能服务公司。但普通股不是唯一投资方式,出于风险规避和不同的投资策略,还可采取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分期投资的方式。概括起来就是EPC项目可通过出售公司股权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进行融资。由于开始时无法确切地、透彻地了解融资企业的全部真实情况,为防范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基金可采取分期投资的方式,采取渐进式、多轮式注资,此种投资方式可有效规避潜在收益风险。分期投资对融资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表现在可防范融资企业股权被过早稀释,激励融资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等。

(四)基金的投资限制

1、《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的消极资格作了明确规定,即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目前对有限合伙人未作出任何限制性规定。

2、为了确保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产业发展基金必须保证项目专用,实行封闭循环运作。可采取退出一个、清算一个、投资于下一个的滚动发展模式。基金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2)

(五)基金的退出方式。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在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会选择退出:一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基金所预期的时间内达到了它的预期投资目标,基金为了实现这种预期目标而选择退出;二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投资目标或者企业陷入困境,基金为了减少损失、控制风险,也会选择退出。产业发展基金退出的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MBO)和破产清算四种。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可根据项目运作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退出。另外,新三板的扩容预期会为股权股份转让创造新的环境和通道。

四、结语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可大大提升融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突破既有资金瓶颈,公司治理结构也可受益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国际管理经验得到极大改善。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一轮或几轮私募股权融资成功上市,获得更加优化的企业资本结构,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17

目前,国内学者在节能服务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参考节能服务先进国家的经验,只是从合同能源管理的角度,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的阶段。例如,姚伟[1]通过分析节能服务公司多种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参照节能服务先进国家的经验,指出高端节能人才的缺失、节能项目融资和税收政策等影响节能产业的发展;尚天成、郭俊雄[2]通过构建熵权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影响因素;李琪、聂甲森[3]通过分析建筑领域的特点,探讨了在建筑领域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能性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4]指出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服务等方面遇到困难,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现有的研究有两点不足:首先,用能企业之所以实行节能措施,主要是应对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如果仅从外部宏观层面分析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不考虑产品交易和后续运营成本,就不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机制。另外,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因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交易环境不确定性等风险,节能服务交易双方不一定达成实施节能服务的意向。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节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引入交易成本理论,结合节能服务的特点提出节能服务产业改进策略。

一、节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节能服务业是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和项目在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产业。1998年国家通过国际合作,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节能服务业取得很大的成绩。据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从2004年到2009年,节能服务综合投资从21.27亿元递增到360.37亿元;EMC项目投资从10.98亿元递增到195.32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287.51亿元,节服务业发展呈现倍增态势。见图1。

但是快速发展的节能服务产业依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耗能的现实,据国际能源署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就能源的利用率而言,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分别是我国的8.27倍、5.06倍和4.33倍。如果按照单位产值的能耗情况来计算,我国的差距就更为巨大,是世界单位产值能耗水平的3.03倍,是日本、德国、美国的8.82倍、5.39倍和4.62倍[5]。如何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改善我国能源使用现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需求水平,是现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制约节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时间和技术两个方面的角度去分析。从时间方面看,对于用能企业来说,节能投资包括初期投资、运行和维护费用、改造费用等。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企业的利益全部来自于节能效益,是以未来的效益进行投资的。但是对于未来的预期,节能服务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节能量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另外,国家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节能服务公司资质管理、节能收费标准、质量评价和项目验收等标准,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以上因素使得预期的节能收益处于相对的变数之中。

从技术方面看,节能服务项目经过一定的时间后,需要将节能设备无偿交付于用能企业,采用不同节能技术,节能服务企业面临的节能服务风险和获得的节能效益不同。选择优异的节能设备,节能效益明显,但是难以在短期内收回设备投入成本。使用低级节能设备,节能投入低并且容易获取,设备投入成本回收时间短。这样在节能服务市场上,容易出现“坏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影响了节能服务市场交易的顺利实施。

交易成本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易付出的成本,它正是包含了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投机行为等因素。具体到节能服务业,节能量和未来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节能效益分享的不明确性,节能法律法规不完善和节能标准的缺失,以及节能实施过程中的投机行为共同构成了制约节能服务发展的因素。所以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影响了节能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企业之所以实行节能措施,主要是应对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果节能服务的市场交易费用太高,以至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预期不能实现,企业就不会接受节能服务。第二,企业在决定把节能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时,要预估自己节能的花费和收益,比较节能外包的花费和收益,如果节能服务的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就会选择自己实行节能改造,从而影响节能服务企业的市场发展。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节能服务产品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搜索和确认成本、交易和后续维护运营成本、节能效益分享标准等因素对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有着压制作用。

二、节能服务交易成本的产生机制及其降低途径

(一)节能服务交易成本产生机制

科斯首先提出交易成本的理论,通过价格机制的成本表述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交易成本包括价格、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6]。随后威廉姆森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把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7]。事前交易成本包括搜索和获得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监督和改进成本;事后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偏差产生的纠正成本、判定和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威廉姆森通过人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交易成本产生的根源。人性因素中包含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倾向。有限理性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投机行为是为了追求私利,故意扭曲事实和欺骗的行为。环境因素包括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不确定性是指交易环境中存在许多的不可预期的可能性,如企业预期收益不明确等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的一方,在机会主义动机的驱动下,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交易另一方进行欺骗式销售。见图2。

如图2所示,因为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投机行为和信息不对称性的产生。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强了供给方的投机行为,两个方面促使交易成本的产生。

对于节能服务产业来说,该产业刚起步不久,还处于产业和市场的形成期,服务信息平台和规范的制度尚在建立阶段,市场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易成本。对于节能服务交易成本产生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不确定性。因节能产业尚处于产业的形成阶段,现阶段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用来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给交易双方带来许多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节能服务项目普遍采用合用能源交易模式,节能服务企业预先支付节能投资,并通过分享能源节约量来获取节能收益。但是节能成本的回收要经历10年以上的时间,节能服务企业回收成本的风险很大。另外,节能服务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且分布不均,节能服务的需求方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资金成本来收集和处理供给企业信息,以减少信息缺失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不对称性。因对现有建筑或是设备的节能改造,需要许多专业性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对于尚处于行为节能阶段的节能服务需求方来说,无法有效地监督节能服务实施方的作业。有关节能服务质量、施工过程和节能效果的标准缺失,一方面增加了需求方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也为节能服务供给企业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尚无独立的权威机构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能力、从业资格等作出评价,使得节能服务需求方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选择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这也增加了节能服务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

3.投机行为。因在节能服务市场中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节能服务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实行投机行为。为了降低节能投资成本回收的风险,节能服务企业可能使用节能效果差,但是节能投入成本低的设计方式、设备和施工方式。因节能服务质量标准的缺失,节能服务公司可能伪造节能服务效果,增加自己的节能利益分享,给节能服务需求者带来利益损害。

(二)节能服务交易成本的降低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节能服务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和投机行为。关于降低交易成本手段,学者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制度和技术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两种主要工具。因此,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条。

一是节能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要建设节能服务信息交易平台,把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信息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之上。对于需求方而言,能够在平台上获得节能服务公司的资质、服务范围和公司所在地等信息。对于提供方来说,可以获得需求方的准确需求信息和特殊要求等。另外,关于节能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标准也要包含在信息平台之中,方便买卖双方查询。

二是制度和社会监督建设。要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鼓励社会的监督,防止投机行为的产生。

三是品牌建设和标准的完善。制定完善的节能服务标准,加强政府或是第三方权威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资质的认证,加强节能服务公司品牌的建设,这些都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下面,主要从交易平台建设、行业协会的监督、节能服务标准建设等方面,给出在节能服务市场上降低信息搜索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限制投机主义行为的具体策略。见表1。

三、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节能服务这种无形产品,要想在市场交易中逐步形成一个规范的行业并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在倾斜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支持等宏观层面的支持外,还应该在市场环境这个微观领域,形成新的能够引导节能服务交易适应市场规律的新思路。

(一)建设节能服务信息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交易平台的建立,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大大增加信息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减少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交易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改观。建立节能服务交易平台,集中公布节能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有利于买家和卖家发现对方,并及时作出市场反应。另外在平台上可以节能服务企业的基本信息、节能案例以及关于节能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等,这样可以帮助节能服务需求方了解供给方的能力和法律规范等信息,减少信息的搜索和确定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实施可以增强买卖双方的互动性,有利于明确节能需求,准确提供节能服务。此外,电子商务也可以帮助节能服务公司理解客户需求和预期潜在需求,帮助节能服务企业迅速的成长。建立节能服务需求供给平台,展开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签约前的信息搜索成本,而且可以使交易契约的定力实现零距离,最终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交易成本

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是为客户开发一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项目。其项目流程中包含的技术因素为:审核能源成本数据、能源调研、监测、工程设计、监测节能量、项目维护等。然而大多数节能服务接受方因缺乏相应的技术背景,对以上的流程不太了解,从而产生买卖双方对于节能服务方的质量和服务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为具有投机行为倾向的服务企业提供了谋求利益的可能性。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交易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明确节能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标准的制定要参照具体行业或是服务的特点。节能服务除了具有投入和产出过程的无形性、服务的差异性和服务的不可分离性等服务产品共有的特点,还具有系统性和多参与体的特点。因为节能服务实施和结果具有统一性,服务结束后效果会立即被感知,所以节能服务应该在节能实施的过程中明确参照的标准。节能服务公司要采用互动营销的理念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实际节能过程中应达到的节能标准,其中包括节能产品的节能等级、《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细节等。在确定参考的节能标准时,可借鉴外部权威的节能标准,例如美国政府在实行“能源之星”政策时制定的节能产品等级标准。在确定节能收益分享机制时,节能服务企业应与客户确定具体的检验标准,避免因参考标准不明确,影响节能收益的分享。

二是加强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资质认证。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行业协会要经常对节能服务从业者和组织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和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节能服务交易障碍,打消节能服务接受方的节能外部顾虑。我国在节能服务企业资质认证方面已经做出可喜的成果。节能服务协会(EMCA)已经通过向社会节能服务企业名单的形式,确认具有良好节能服务资质的节能服务公司,这有利于节能需求方选择优秀的节能服务。

三是加强节能服务品牌的建设。品牌能够用来确认一种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消费者能够要求特定的供给商对其负责,从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信任度。随着消费者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的事宜越来越多,品牌所具有的简化决策以及降低风险的能力就成了无价之宝[8]。在节能企业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因节能服务具有无形性和易变形等特点,如何在消费者不能提前感受节能服务效果的条件下,提高客户对节能服务价值和效果的预期,节能服务品牌的建设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节能服务企业来说,品牌是专有的资源,如果提供伪劣的产品,企业在信誉和品牌建设上都受到极大的损失。品牌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因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投机行为。

(三) 抑制投机行为诱发的交易成本

1.完善节能服务法律法规,约束投机主义行为。法律法规是约束个人和组织行为标准的最基本规定, 是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因现在还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节能服务进行约束,使得节能服务实行中遇到的风险没有依据可循。节能服务是节能服务公司预先投入,通过后续节能量来获得收益,节能服务公司、节能需求方和节能服务的利益各方如何分担风险,如何分配节能收益,都是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的。完善节能服务法律法规成为约束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本。

2.发挥节能服务行业协会(EMCA)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企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双方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自律是企业用行业内的行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发挥节能服务行业协会(EMCA)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监督节能服务企业的行为,对节能服务产品的质量、实施过程、节能设备购进和节能效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打击企业的违法行为。二是可以作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行规行约。行规和行约是行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措施,无疑会起到一种自我监督的作用。三是推动节能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公布合格企业的名单,降低节能服务企业的投机行为。

3.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监督是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的一种没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如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社会监督相对于政府的事后干预和法律法规的惩处来说,具有事前防御的作用。对于抑制节能服务行业的投机行为来说,社会监督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新闻媒体可以介绍节能服务的案例,宣传节能服务的知识,也可以及时曝光节能服务项目的问题,使得社会对节能服务产品和节能服务公司有个清楚的认识。另外社会舆论可以通过网络,或是节能服务信息交易平台及时节能服务项目情况,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行为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降低节能服务企业投机行为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姚 伟.合同能源管理催生节能服务产业[J].资源与发展,2010(1):39-43.

[2] 尚天成,郭俊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14.

[3] 李 琪,聂甲森.合同恒源管理在建筑领域中的研究[J].建筑经济,2010(6):94-96.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加快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J].建筑科技,2010(7):9-11.

[5] 孙鹏程.建筑节能服务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6] R 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10):1-44.

[7] 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8] Rajneesh Suri,Kent B.Monroe.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on Consumers' Judgments of Prices and Produc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92-104.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Energy-saving

Service Industry on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LV Rong-sheng,ZHU Qing-ling

篇3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篇4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自上世纪70年展至今,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所建契约的模式,综合利用一种能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与技术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客户提供关于节能诊断、评估、融资及改造等活动的一体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了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和社会的三方共赢,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商务模式的节能服务新兴产业。

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是凭借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方案改造、节能设备采购、节能过程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向客户提供或者协助客户寻求第三方所需资金的形式,来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同时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将部分投资从因设备运行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从而为客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以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在合同履行完成后将节能项目交付用户无偿使用。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一个中介者,在提供服务时只需做节能量担保,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融资则由用户自主进行,全部节省费用归用户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效降低客户的能源消耗,从而分享节能效益并获得利润收益。正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投资少、风险低、节能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步从欧洲、北美等国家与地区向南美、亚太地区过渡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节能减排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结构却不合理,浪费严重。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国内大量存在,市场调查与典型案例研究也表明,目前能源用户中依旧存在大量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支持的节能利用措施项目。在政府倡导下,我国于2003年12月注册建立起中国节能协会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多年来,通过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我国已经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的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全国共有约782家节能服务公司,累计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项,总投资287.15亿元,实现总产值836.29多亿元,年节能能力达到1064.85万吨标准煤。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产业低碳化发展将是未来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南宁糖业、百色铝业、柳州冶金汽车制造业、桂林生物医药业、北流陶瓷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产业集群特点的区域经济形态。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却仍显得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过快;节能减排能力与手段欠缺等。此外,广西区内的节能服务公司相对来说仍比较少,仅占全国的1/90。所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引进完善,能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改善能源利用结构,进而推动广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约束力低,相关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广西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上不断加大力度,而且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也逐渐增多。2010年12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条件、申报范围、申报要求以及奖励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同时,2011年底广西发改委已组织了四批节能服务项目去申请国家备案,对全区共27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由于这只是区域性政策,尚不具备法律效力,缺乏强制规定与强制执行的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约束力较弱。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有些甚至欠缺操作性,在财政税收补贴上仍缺乏力度,金融服务的明确性及适用性仍不具体,商业风险和成本居高不下,弱化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动力,在政策执行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2、节能服务市场深广面不足

广西政府部门虽然通过政策的制定与互联网站的开设,将广西区域性的节能服务推向市场,但整体来说,宣传力度仍显不足。由于信息流通不顺畅,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都将增加。在采购市场上,由于广西采用的节能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较发达省市或者进口,所以设备生产成本的变动及更新周期的缩短都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节能服务经营。此外,世界能源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企业节能服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服务市场上,广西区内的大型国有及合资企业仍是开展节能服务的重点,中小型企业迫于竞争及成本的压力,节能服务的意识与合作度仍有所不足,同时政府机关与公共事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拓展空间也有待提高。

3、节能服务的技术发展存在制约

由于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软硬件设施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节能设备的使用上。因而,能否壮大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实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能技术的创新与人才的发展。同时,节能能效的测评目前只有推荐性标准,权威性、操作性和公正性仍有欠缺,在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上常常标准不一,合作双方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

4、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难

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初期一般需要大量的投资,通常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收益风险。广西区政府近年来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了多种金融服务实施政策,引导和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贷款担保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多种项目的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与自发筹款等单一融资模式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且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目标不明确,导致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都缺乏现实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尚欠缺,难以提供足额的信用担保,导致常常身处贷不到款的境地,融资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5、节能服务所获收益存在分歧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部分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让用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使双方都受益。但在广西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前期诊断的偏差、用能企业在接受改造后缺乏支付诚信以及合作双方关于节能过程的实施、测量存在分歧的现象屡屡发生。由于广西区内的企业信誉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对节能服务的利益分配也没有定规立法来保障,使得一些用能企业违背合同,拒绝付款,而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消极开展工作,这对双方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合同管理模式的健康成长都造成很大影响。

三、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对策探究

1、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策约束力

目前广西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多为程序性的,大多是关于市场进入方面的,而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节能服务行业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进入后所发生的市场经营行为和行为过程的监控。因此,建立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不仅能做到有法可依,界定相关当事人的产权归属,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交易成本。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立法在广西及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立法现状,建议广西立足于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参照《节能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理顺所涉及到的复杂法律关系,从而制定《广西合同能源管理条例》,并以法律形式规定节能标准,包括节能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合同能效评价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全面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法律,解决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2、加深节能服务市场的开发,挖掘潜力市场份额

针对目前广西低碳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现象,节能服务公司应该开放视野,积极开拓城市项目和乡镇市场,大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城市项目方面:商业建筑物及办公楼宇的绿色节能改造,包括对建筑物空调系统的改造、高效节能照明的引进、能源效率的审计改造及培训维护等;工厂机电设备的节能改造,包括对耗能设备的更换升级、制冷及空调系统的改造、热电联产及控制系统的管理等;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节能改造,包括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室内外照明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维护保养,节能潜力分析等。在乡镇市场方面,建筑节能改造可分“三步走”:首先,争取和地方政府合作,取得政府补贴,节能服务公司自己则负担剩余费用,先改造一批样板项目;其次,通过样板项目的有力宣传,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并在政府的补贴帮助下,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分担费用的方式进行;最后,在改造完成后,地方政府应与用户相互协商,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收益的分配方式,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相关配套工作的开拓奠定基础。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节能服务规范化标准

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在现阶段内,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跟踪引进先进技术与适当模仿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自身的发展。有效的发展途径为:首先,尝试与相关高校、节能中心、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深入发掘可视化的节能技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技术合作产权,以及技术买断等,约定相关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方式。其次,通过举办技术研究探讨会、项目推广介绍会等相关座谈会,加强与其他公司、用户、科研机构的交流,赢得发展机会。最后,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鼓励并引导与节能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中介的发展,拓宽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运用渠道,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

4、拓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完善财税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可通过融资担保、资金补助等经济及行政政策为企业提供支持,加强投资者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金融资金,作为银行商业贷款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可以进行政府机构节能,对向政府开展节能服务的节能公司给予相对较多的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广西能源合同项目开展的地方性特点,设计符合本地需要的金融投资品种,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尝试在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需求与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新颖可行的金融品种与融资模式。最后,税务部门应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特殊性,实行相对征收少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将该类公司通过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效果评估、设备管理使用等综合服务所获得的增值,适用于5%的营业税税率征收范围,并适当规范符合标准的节能技术与设备的所得税减免标准,对达到预定节能效果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5、合理分配节能服务收益,建立企业间信誉监督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节能服务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将利益分配强制化、合法化,使利益相关方能有效地形成共赢。努力做到在高能耗企业能耗下降的同时,确保节能服务公司的盈利,降低金融和保险机构的业务风险。其次,建立公司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评价等级。规范、有序的信用体系能够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实用的工具,该体系应包括信用评价标准、信息平台、监督管理体系、信用维护机制等关键部分。同时,政府还应推动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最后,尝试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困难和信用不足问题,利用第三方信用担保方式即银行、担保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资金风险,让节能服务公司在企业风险管理上承受更小的压力。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74),课题组成员:裴梦丹、刘朝阳、庞富榕、孟庚。)

【参考文献】

[1] RGE VORSATZ D.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Worldwide[EB/OL].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2007(March)-1-62.

[2] VINE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5(33).

[3] 杨振宇、赵剑锋、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节能环保,2004(12).

[4] 袁海臻、高小均、杨春权、张兴平: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公司运营,2011(1).

[5] 王光辉、刘峰、王祎:推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

篇5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在中国从无到有,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业管理行业从不为人知,到目前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的主要数据,从普查数据看,2008年末,我国物业服务企业58406个,全国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2076.7亿元,物业服务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达1254632.2万平方米,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2501195人。2008年末,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76.7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物业管理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当地GDP的2.48%、2.48%和2.14%,若加上延伸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将会更高。这突出表明物业管理行业对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以及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贡献突出。

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无法掩盖存在的问题,如行业利润偏低,众多物业服务企业收费难,总体收费率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制约着物业服务行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对于行业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但笔者认为根本问题是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

一、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的现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有40.76%物业服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年损额为37.22元,盈利的企业只有40.07%,平均盈利数81.28万的年利润,其余盈亏平衡,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物业服务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当一个行业盈利能力存在问题,近半的企业都是连年亏损,说明这个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就无法留住吸引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无法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就不能够产生客户满意率,会进一步影响行业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危及行业发展。

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行业盈利的问题,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势必会严重影响这个物业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物业服务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物业服务企业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对物业服务行业界定为是保本微利行业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成为“亏本无利”企业。

1.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严重,导致物业服务企业收费率低

业主拖欠物业服务费,这几乎是所有物业服务企业都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行业界物业服务收费率普遍偏低,平均在70%以上,甚至在有的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达到了50%以上。除少部分业主的欠费属于正当行使抗辩权之外,大多数业主都是以各种借口,如房屋质量问题、保洁不到位,保安服务不好等各种理由,拒缴物业服务费。如此之多欠费使物业服务公司不堪重负。虽说物业公司可以依据物业服务合同通过诉讼方式催缴物业费,但多数物业公司投鼠忌器,只好作罢。

2.国家对物业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物业服务费标准偏低

价值规律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严格的政府指导价,特别市普通住宅项目,物价部门会同房地产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政府颁布指导价,物业公司在此收费标准的基础,按照一定的浮动率进行收费。然后政府指导价定价普遍偏低,物业公司执行此收费标准,公司合理的利润难以得到保障。不能体现价值规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3.物业服务成本连年增长而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增加难度大,阻力多

近年来,物业服务成本不断上涨,物业服务企业苦不堪言,物业服务成本上涨主要源于以下2个方面:

(1)物价上涨

近年来,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成本连年增长。物价增长,居民消费指数增长,特别是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价格增长幅度非常大,这使得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

(2)人工成本增加

众所周知,物业服务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在物业服务中占的比例达到70%以上,而在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中,保安、保洁人员的工资由占到70%以上。2010年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随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其中上海市最低工资最高一档达到1120元。浙江省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也达到1100元。这样以来使物业公司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如果不提高物业服务费,物业公司将会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成本的增加都会在服务或者产品的价格上得以体现,可以将增加的成本部分的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而由于物业服务企业没有独立的定价权,物业服务费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不是由物业公司单方说了算的,必须是向物价部门申请,然后再经业主自治组织的同意,才能提高收费标准。物业公司想要提高收费标准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即使物价部门同意了,业主组织这一关也是十分难过。作为理性人的业主总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因此,在享受的物业服务质量无明显提高的前提下,是不愿意多掏一分钱的。

4.物业服务企业缺乏其他有效的创收渠道,收入来源单一

目前国内大多数物业公司收入来源及其单一,主要依靠向业主收取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费在物业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物业公司缺乏其他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以来,一旦业主欠费较多,物业公司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物权法出台以前,物业公司还可以利用物业公共部位的经营活动取得一些较为稳定的收入,如电梯、楼顶广告,公共部位的停车收费,来弥补物业服务费的亏空。

物权法出台之后,这些收入也不复存在了,《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第七十四条“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三、提高物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1.提高业主物业服务消费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住房制度采用的是福利制社会分配体系,人们居住公有住宅,房屋管理和维修也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带有行政福利性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有两种:一是收取的低租金(由于国家采取的方针是福利型的住房制度,故靠收房租是非常少的);二是大量的靠国家财政补贴。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房成为业主,使房屋产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由房管部门承担的房屋维修管理的职责也由社会来承担――物业管理也随之出现。

市场化的物业管理采取的是以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其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属于专业化的企业,它的服务是通过市场、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有偿服务,是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的。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人们在得到住房成为业主后,与物业管理公可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公司向业主提供物业服务,业主按照合同规定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向物业公司购买物业服务。《物业管理条例》明确阐明,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然后,相当一部分业主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房承租人转变为商品房业主的,享受惯了免费或者少付费公房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物业消费观念,只愿意享受服务,不愿意承担物业费,物业管理欠费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政府和物业公司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和培养业主的物业服务消费意识,使业主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自觉的交纳物业费。如果业主能够像去超市购物,自觉走向收银台结账一样去交纳物业服务费,中国物业管理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2.物业服务企业自身要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

(1)通过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减少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在物业管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不交物业费的借口是房屋质量问题,虽然房屋质量问题跟物业公司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它会给物业公司后期管理埋下很大风险隐患,因此物业公司要尽早介入减少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先天性质量问题,减少后期经营风险。

物业管理成本常常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制约,这是物业管理公司往往是很难控制的,通过早期介入,建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物业管理的经济性,从物业管理用房、住宅区内经营性用房角度考虑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运作。

在设备选型时,多进行设备、设施数量、型号、规格、结构、位置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运行成本进行比较,甚至从交通组织、出口设置,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精心考虑对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用支出的降产生影响,选择最优方案,从而有效减轻业主的负担。

(2)节能降耗,降低成本

物业管理企业应大力提倡开源节流、崇尚节约的思想观念,要求员工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树立“节能降耗从我做起”的观念,寻找节能小窍门,并把节约的窍门适用在日常服务工作中,从日常工作中节省能源,减少浪费。要求各部门层层动员,找差距,定措施,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大限度激发全体员工在工作中精打细算的节能意识。如应对水、电进行测算,防止公共设施设备的跑、冒、滴、漏等情况发生,更换声光控开关、改进线路等办法节约水、电;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企业职工节约意识,倡导“低碳”服务的理念,建立健全节电、节水制度。

3.国家应当逐步放开对物业服务的定价权,让市场定价

国家应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使物业服务费定价机制,逐步实现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商定价,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真正体现物业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实现优质优价的收费原则。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可以先从经营性物业着手,逐步到高档居住型物业,再慢慢扩大到普通住宅小区,对设施设备陈旧的旧小区,可以考虑政府向企业提供补贴或者其他税费优惠的措施,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接管。

4.积极开展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也叫拓展服务,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提供的,在物业常规之外的有偿或者无偿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业主对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建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业主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等一些事情。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业主提供特约服务或者延伸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食堂、代订报纸、家电维修,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一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要,为业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物业服务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收入。

5.做服务集成商

业主服务需求是多样化,而物业服务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服务、特约服务以及所掌握的资源优势是有限的,而且物业服务企业在某些服务的提供上不够专业,成本较高。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做物业服务集成商,一方面积极了解业主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寻找分包方供给,充分发挥社会各方资源的优势,做好服务员,和监督员,服务员要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分包服务;监督员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分包方做好管理工作。

四、结论

我国物业服务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盈利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一瓶颈,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物业服务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还是要依靠物业服务企业自身,开源节流,努力创新,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给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作为业主要认真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毕竟物业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物业服务公司,物业服务行业,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08.

[2]刘寅坤.行业发展形势数据解读.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10年3月.

[3]白云龙.对物业服务集成商模式的思考.中国物业管理,2008,(11).

篇6

1.2合同能源管理解析节能改造的费用由改造完成后节约的能源所产生的利润来承担,用能单位只需将节能改造的想法交待给ESCO,无需承担任何改造费用,在未来产生节能收益时再支付。

2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现状分析

2.1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的现状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的现状要从省内目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情况和EMC的应用状况两点来进行分析:

2.1.1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节能改造的现状吉林省属于北方严寒地区,建筑能耗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严寒地区第一个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大省,仅2014年吉林省的供热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新增5000万平方米,陈旧管网新建和改造达1500公里,小锅炉房改造300座、新建锅炉房38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陈旧小区综合整理达10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室内保温都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1.2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应用现状目前已有部分用能企业将EMC应用到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了长春亚泰桃花苑、亚泰广场供暖区域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经检测,改造后的节能效率为42.3%,每年可节约标煤4670t,节电23.51%,减排二氧化碳12235.4t[2]。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的文件显示,目前国内五批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达3210家,但由于ESCO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欠缺、经验不足等原因,EMC在吉林省的应用情况还很不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总体数量十分有限:图1为节能服务公司统计图,横向表示不同批次情况,纵向表示吉林省备案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目前吉林省在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总数量仅占全国的1.68%。

2.2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分析吉林省合同能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很高的社会认知度,节能服务行业的进展速度也比较迟缓,影响EMC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2.2.1诚信问题由于EMC为新兴行业,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制约,因此存在节能服务公司以及用能单位双方进行欺瞒的不良行为。部分用能单位故意将节能量说的偏低,而使ESCO处于劣势,导致ESCO用大量时间进行风险控制。部分ESCO为了拿到项目,对自身的财务、技术等不足条件进行了隐瞒,更换约定好的节能设备,导致节能设备提前老化等不良行为。

2.2.2融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是:改造过程中的成本由改造完成后节约的利润来承担,用能单位不需支付任何改造费用。ESCO要在前期垫付节能改造的全部费用,以及在节能改造后,聘请专业队伍对其进行评估的费用。按照我国目前的信贷规定,ESCO如若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行业基础是很难融资的,融资问题成为阻碍EMC发展的关键因素。

2.2.3节能技术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建筑节能合同管理中,ESCO对节能项目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进行能耗的监测,改造后对节能量的检测等,要求ESCO必须是专业的建筑节能队伍。由于EMC模式在吉林省的运用时间才几年,所以需要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让EMC模式在吉林省尽快成熟。

3完善吉林省既有建筑领域EMC的建议

如何让EMC市场更加完善、规范,加快吉林省节能事业的前进步伐,是目前吉林省EMC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下有几点建议:

3.1完善EMC的法律体制加大对EMC的保护力度,用法律、法规对EMC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用能单位与ESCO产生纠纷,使其有法可依,各自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才能保证EMC在吉林省顺利并长足发展。

3.2增设EMC监督管理委员EMC监督管理委员会对ESCO成立前的资质材料进行核实,审批合格的才可依法成立,确保ES-CO的专业性和正规性。ESCO不是终生制的一次性审查,而是需要ESCO对其定期审核,通过审核的ESCO,按规定时间进行信用评级,评级结果可给予银行借鉴和使用。

3.3加强ESCO的自身建设节能服务公司必须确保诚信经营,“诚信”是用能单位选择ESCO的最主要标准,同时也是融资的基本保证;不断提升ESCO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吸取经验;ESCO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节能服务公司之间增强经验互换、互补,以求ESCO行业的整体性进步。

3.4建立EMC产业基金银行贷款由于程序多、要求严格等,使ESCO陷入融资困境。建立EMC专业产业基金,方便ESCO向EMC产业基金申请贷款。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一套完整的EMC审批程序,对符合审批条件的单位发放贷款。EMC产业基金可以通过提供第三方担保的方式为ESCO提供帮助,切实地解决好EMC融资难的问题。

3.5设立EMC节能检测公司节能检测公司的设立对整个EMC行业非常重要,公平、公正的对节能改造项目的成果进行证实。使用能单位和ESCO在面对项目的节能量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也加大了双方合作的成功率。在国内EMC法律环境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为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以及确保节能工程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7

1.1低碳城市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建立在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基础上,向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利用碳中和的发展方法和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的一种经济模式。将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创造绿色环保概念,重点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点,即进行节能减排创新、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核心。低碳城市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公众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其途径是采用清洁能源和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产业,指导思想为低碳理念,实施基础为低碳技术和产品,主要对象为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城市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不奢侈浪费,使用的也尽量都是低碳的环保产品,城市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都是低碳环保的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1.2物业管理行业的低碳理念

作为一个服务行业,物业管理行业中心是“以人为本”。低碳理念在物业管理行业的应运,主要体现在为业主服务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体现在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追求,即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体验性”和对生活方式的“引导性”。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来说,低碳绿色概念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单方面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及环境的污染程度,而需将其扩展到控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落实到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节约成本、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等方面。

2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2.1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2.1.1物业设施设备的耗能较高

物业设备设施,传统意义上主要有建筑的给排水、暖气供应以及电气输送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业设施设备管理主要是将出现问题的落后的设备转变为可以正常运行的设备,并且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现在建筑管理中融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各种建筑中都运用到了现代先进设备,物业管理就有了便捷又复杂的设施设备管理系统,但是设施设备智能化的背后是成本的不断增加。部分物管公司认为,当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只要有空调或水电的师傅让物业设施运行起来就可以,却殊不知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那就是会出现高能耗、设备损坏、恶化环境等问题。

2.1.2物业企业运行成本较高

由于物件的飞涨,使得电气水以及物业管理本身的成本费用增加,随之带来的就是物业收费会增加,业主不满意涨价,引发其态度不好;物业管理不仅需要顺应经济发展,还需注重环境保护,两手兼顾必然导致其运行成本高;节能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也需大量成本,这些成本的收回难且慢。这些都将导致物业公司发展步履维艰,服务水平自然下降,甚至会出现弃盘现象。

2.1.3商业物业运行状况较好

与小区物业相比,商业物业在其发展中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基金充足且技术人员充足,整体素质高,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促进了它开展低碳物业、环保节能工作产生的效果更明显,更多的物业服务企业便更愿意接手商业物业。商业物业在物业管理领域居上峰,它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更上一个层次。

2.1.4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物业管理行业本应该随之发展起来,然而却出现了重建轻管的现象。物业管理重建轻管也是有原因的,如物业设施设备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已建成房屋的维修养护工作不到位,缩短了其使用周期,无形中就引发了高能耗现象。总的来说,物业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也较薄弱。

2.1.5物业行业政企不分,影响其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企、政事混淆,这些都影响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管理办法,部分小区及商业楼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制度,这根本无法满足物业管理的发展需求。

2.2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及管理存在问题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然而让居民做到在家就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真的很难。另一方面,对于收集、清运及处置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其工作量很大,环卫部门对垃圾的管理也不会尽心尽力,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草草了事,没有将低碳理念真正引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此外,面对现行的管理体制,庞大又复杂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出现了分工不明确、问题多闲人多等问题,面对问题时你推我阻,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问题集聚,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没有起到丝毫的促进作用。

2.2.2商业物业、大型写字楼物业及高校物业的高能耗

公共场所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本身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能耗场所,但是,个人对待这些公共物品不会像对待自己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的爱惜它、爱护它。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坏了,水在涓涓流淌也无人问津,换做是自己家的水龙头谁会让它一直流水?对于这样的公共物业在管理的时候相对较难,它的高能耗给城市带来很大的负担,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2.2.3居民的高碳生活方式及观念难以转变

首先,生活在高质量、快节奏的当下环境中,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更是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便,如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等,它们也逐渐成为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这将导致高能耗、高排放。其次,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至始至终难以改变,所以鼓励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来发展低碳模式阻力重重。

2.2.4低碳产品的市场阻力

高能耗的社会固然需要低碳产品为其减负,但是,一方面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市场上的低碳产品繁杂,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为谋取私利而开始炒作“伪低碳”产品,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低碳产品的高成本也令消费者难以承受,主要表现在设计含量、技术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投入及推广费等方面,但是多数消费者依旧选择了传统产品。2.2.5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高速运转,一个城市的建设是否完善关键取决于它的规划是否合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为每一位居民提供了温馨的生活环境及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规划并不完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城区扩建,而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及绿化整改、历史文化景区的维修与保护等方面做得是微乎其微。

3物业管理角度的城市低碳经济

3.1废品分类回收处理,加强资源的二次利用

物业公司需要承担居民的垃圾处理的监督工作,还有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与小区有关的街道和社区必须把这些工作纳入小区管理的工作内容中,并且制定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和考评。小区要处理的垃圾在进入垃圾处理的体系中后,必须是分类的垃圾。物业公司等管理单位需建立小区生活垃圾管理服务站,将小区保洁、垃圾分类和收集运输集中一体,推动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

3.2安装环保低碳且节能的设备、健全物业管理法规

第一,熟练掌握各种环保节能设备的操作和安装维护方法,加强管理,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且通过科学的力量进行操控,使区域的舒适度得到提高,为居住的业主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宣传渠道,倡导业主积极参与到节能活动中;通过绿色物业管理,提升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及竞争力,从而在业内提高发展水平。第二,以供水、供热和供电等相关行业管理网络为基础,组织建设国家级的网络管理平台。对于现有的建筑,可以由政府节能管理部门进行能耗统计和审计,并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监管平台,为节能改造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低碳物业管理制度。在物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低碳环保这方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低碳物业管理行为需要法律引导和制约,不仅能为处理纠纷提供相关依据,也为业主与服务企业的责任和利益划分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化。

3.3引领低碳节能理念进入社区文化

首先,可以将企业的良好形象与公司的良好业绩与低碳理念结合,进行推广宣传;其次,可以将低碳节能理念与业主的生活结合宣传,并且策划活动,让业主得到收益,并且进一步感受到低碳带给生活等改变和好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给业主灌输低碳生活的理念和价值,在业主内部大力推广,逐渐延伸到社区之间,实现更广范的普及。再者,加强社区绿化和屋顶绿化,为业主树立绿化节能的好榜样,并提供专门的低碳服务,把居民的生活融入到低碳的氛围中,使业主自觉感受到生活中低碳的益处。

3.4提供低碳服务,带动低碳消费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低碳服务,不仅是房地产的后期服务,更是为居民提供的低碳生活服务。服务企业可以在居民区内设立自行车租赁点及修理点,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还可提供空调清洁服务,减少碳的排放量;总之,物业公司应就低碳这一主题,以身作则,为业主树立榜样,并引导业主积极使用低碳产品,另外,还可以与低碳产品厂商合作,达到互利互赢。

3.5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

物业管理公司在前期介入物业项目,为物业节能管理提出实际方案。提前介入是物业公司的基础工作,不仅可以对物业规划和功能布局提供建设性意见,还应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提出合理意见,并且制定与项目符合的维修保养计划,为日后低碳项目的运营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篇8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等方面。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而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是节能环保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要将低碳旅游和酒店管理模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低碳、环保旅游经济的发展[1]。

1.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2.行业现状

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在实践过程中,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例如,自从燕子沟作为《2012》拯救全人类的诺亚方舟拍摄地,有良好的低碳形象。景区高调倡导低碳旅游,尽量减少了观光车的使用,扩建的步游道也是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上铺设的,景区内还停售一次性雨衣,提供免费雨具;还有著名“低碳景区”――峨眉山,一直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通过数字化峨眉山建设,对景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植被实行监控,实现景区与交通运输、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的共同协调发展。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有效的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垃圾的排放,即节约了经济成本又保障了景区的空气质量。吸引着大量的游客。目前,我国倡导低碳旅游的景区还有九寨沟、张家界、香格里拉及大兴安岭等等。但是,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为低碳旅游做一份贡献[2]。

3.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低碳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景区酒店是旅游行业的必要设施,它是旅客休息的媒介桥梁,它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和普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酒店作为服务行业,跟别的行业不同,它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酒店都采取“以客为尊、用心服务、为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倡导顾客在我心中,服务在我口中,礼先无极限,服务无止境的服务管理模式,然而,随着低碳旅游的流行与推广,对景区酒店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宗旨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以客为尊、用心服务、为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基础上,提出了以低碳、低污染、低价格、简约、温馨的服务手段传递低碳生活的理念,所以景区酒店管理是低碳旅游实行的基础,低碳旅游是景区酒店的后盾,两者密不可分。

4.景区酒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

酒店作为一种服务行业,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地方,所以酒店里面匹配的服务设施也非常重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酒店在服务设施的匹配方面远远不足,如饭店桌椅板凳、空调等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或者没有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匹配设施。总体而言,不管是从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上来看,与五星级酒店的标准都有差距。

4.2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名胜古迹越来越吸引着众多西方朋友的目光,但是国内很多景区酒店管理者对国际化意识不强,没有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语言上的沟通存在的障碍,而酒店管理者没有聘请专业的翻译人员为西方有人解答疑难问题,就很难做到与国际化接轨。

4.3管理模式不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景区酒店经营管理模式中,一些酒店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盲目的借鉴那些管理经验丰富的酒店企业,但是自身并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管理模式,加上景区酒店受淡旺季的影响,出现旺季客房爆满、淡季无人问津的局面,所以多数景区酒店都采取旺季提高房价谋取暴利以弥补淡季损失经营模式,随之出现的就是高房价低服务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酒店部分不集中,相对分散,地区差异比较大,发展相对不平衡,很难以国际上成功的酒店相提并论。

4.4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

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景区酒店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酒店作为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服务,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处理维护酒店的日常失误。但就目前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

5.景区酒店管理发展对策

需结合酒店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及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范围,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制定管理方法、内容、评价指标。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此外,还应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最大化的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化。

6.结语

综上所述,对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景区酒店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认真分析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化的确保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篇9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74-02

1 引言

医院后勤管理是指组织、协调、监督和指挥后勤部门及所属人员有序地开展工作,为医、教、研、防工作服务及保障医、教、研、防工作正常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活动[1]。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后勤工作作为医院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在协助完成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2]。

2 后勤管理概述

2.1 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内容概述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医院物资、总务、设备、财务、基本建设工作的总称。

医院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是整个医院正常工作的保障供给体系。医院后勤涉及物资供应、全院的供电、供水、供汽、供暖、设备维修、房屋修建、食堂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车辆运输、被服洗涤、污水污物处理、医疗废物管理、太平间管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工作,工种多、技术强、范围广。

2.2 现状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基本特征

2.2.1. 广而复杂性 医院后勤服务管理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任务具有复杂性。

2.2.2. 紧迫性 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中应对医院的突发事件是家常便饭,如电路抢修、设备维修、转运急救患者等等事务,诸如此类的事务在时间要求上都比较急,且几乎每天都有应急状况的出现。

2.2.3迟滞性 由于国内对后勤管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之有效的、系统的管理措施,相对医护和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后勤管理在服务上日益显出迟滞性。

3 我院后勤服务现状

3. 1 后勤服务上的保障供给,不实行成本核算,不讲经济效益。后勤职工服务质量的好与坏,服务范围及工作量的大小与其经济利益没有紧密挂钩。因此造成一些职工服务意识不端正,无岗位危机感,业务工作上不进取,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功过不清,赏罚不明。甚至还出现自己能维修的设备也要花钱请外面人来修,增加了医院开支和人力的浪费。

3.2后勤管理上缺乏效益理念。后勤服务反正都是医院出钱,医疗科室也没有实施有效的成本核算,全员没有经济效益管理概念。

3.3后勤人员队伍庞大。由于后勤工作在医院许多职工的认识中被认为是轻松的岗位,想尽办法调入后勤岗位,并且后勤管理者缺乏人才规划,致使后勤职工在很多单位大大超编,甚至成为单位的大负担,所占单位人员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我院达到了百分之二十。

3.4后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院对后勤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后勤人才梯队建设滞后,出现后勤职工年龄相对偏大,文化和技术层次偏低。另外,我国的许多高校与职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院后勤服务专业或相关专业,从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医院后勤服务的需要。因此医院后勤服务业要实现传统粗放式的人力资源模式向高素质、高学历的现代人力资源模式转变仍面临者较大的困难。同时,目前仍然未能形成非常完善的人事关系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医院面临严峻的安置原有职工的问题,这些均影响到后勤改革的步伐。

4 对策与讨论

后勤管理虽然复杂繁琐,但要不惧矛盾和困难,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后勤管理要树立节能减支、量力而行推进后勤社会化的服务理念,并且同时借用办公信息自动化手段进行监管各项后勤事务。

4.1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后勤物资实行定额管理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物单位能耗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是他们的2~5倍。而医院的能耗又是一般公共建筑的1.6~2倍。这表明,医院的能耗很高,但节能的潜力也很大。近几年,节能减排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头任务,如我院建立了后勤信息化平台,对后勤的各项支出进行汇总,并且根据能耗监测数据,对医院用能系统进行能耗现状、节能潜力进行科学科学分析后,提高低耗设备的效率,或对高耗设备使用加强控制。医院管理者要下决心更换老旧及耗能较高的用能设备,逐步实施技术改造及采购适宜的节能产品。这笔支出当时看起来很大,但从长远看是节约的,例如我院2009年把照明灯管全部换成节能灯,抽水马桶换成节水型的,并且报废了耗能极大的旧柴油发电机,仅此几项每年耗能减少6%。

另外对后勤物资实行定额管理是医院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它随着医院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成本管理的普及及成本核算单元的细化得到进一步发展[3]。医院后勤物资消耗定额管理是指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根据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资需求,运用定额管理的方法对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调节和监督等过程的管理[4]。如我院已对各科室实行了物资定额配送制度,严明物资申报程序。如我院某科室申请领取常规物资以外的物资,并须书面申请,其内容包括原因、用途、规格、数量、申请科室、申请人、日期等必填内容,上交总务科后,总务科必须进行现场核实、论证,求证后签字上交院部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购买。

4.2量力而行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慎重选择外包公司

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没有一支信得过、技术过硬的后勤队伍,医疗工作恐怕不会有好的成绩。后勤社会化是必然趋势,推进需量力而行。医院后勤 社会化改革是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原有体制的重大举措[5]。我国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今已有近10年的经历。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都推行了社会化管理模式。

医院后勤社会化的好处是推动了后勤成本核算,促使能源节约,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后勤服务外包使本院职工岗位危机感陡增,促使后勤服务更加主动、优质和高效。后勤社会化可以减员增效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仅有利于减员增效,同时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后勤服务的运营不仅涉及与医院医疗服务之间的协调匹配问题,而且也涉及各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的合作问题[6]。后勤社会化是解决医院后勤运行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的必由之路,已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尽管医院后勤服务各业务模块之间都存在着诸多的协同机会,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很多阻碍,使得主体间的协同战略难以达成[7]。因此后勤社会化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院后勤业务的提供商仅仅是承包诸如环境保洁、餐饮、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警卫等单项服务,业务渗透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能够提供全方面、专业化级别的后勤服务提供商。我院对院内环境卫生、医疗垃圾、陪护工、园林养护、日常设备维修等均已外包,其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节约了管理成本。

4.3充分应用信息平台进行后勤管理

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强调过程管理和资源整合,为管理者和顾客提供定量的、准确的信息,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10]。

例如我院借助信息平台把物资管理、维修管理进行内网监控,并每月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建立了后勤服务论坛专区,倾听医患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建议、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持续改进。

当科室在网上产生报修事项后,维修组即奔赴现场,维修完毕后,汇报监管人员,报修人评价后,监管人员在网上有权限使该报修项目底纹变为无色,表示该项任务结束;如该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完成任务,该列项目底纹一直处于红色状态。序号一栏根据报修时间自动产生先后顺序。

该流程每月可统计任务量,反应时间、分析维修项目类型、服务质量以及费用支出等。如我院把维修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水报修、电报修、气报修、小电器报修、空调报修、木工报修以及其它杂项。通过信息化系统处理,可以分析每月支出情况。

5 总结

总之,医院后勤的“后”字,仅是空间概念,而不是时间上的先后,更不是先者重要,后者可无。医院的发展凝结着后勤人的心血,与医院同命运共生存。

医院后勤工作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必需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对于繁琐的工作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外包,并且进行双方的共同监管,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并且充分借助信息平台,进行监控,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风明.医院后勤管理.北京:医学出版社,2004.

[2] 李元峰,宋平,张文远,等.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质量考评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41-42.

[3] 杨利.浅谈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的经济管理[J].淮海医药,2006,24(4):348-349.

[4] 李健,金党琴.公立医院后勤物资消耗定额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1,11(25):21-22.

[5] 肖平,刘颜,田怀谷,等.现代医院后勤社会化外包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2):58-59.

篇10

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出现了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业管理行业将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转变,物业管理企业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却不容乐观,物业管理公司全行业亏损现象严重。如何解决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障碍,成本管理是关键要素。长期以来受多方面的影响,物业成本管理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当前,以产品为成本对象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滞后于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行业的成本管理的需求。我们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作业链处于受控状态,为成本核算与控制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投入产出,节能降耗,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物业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经营能力。

一、当前物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物业管理是指专门的机构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按照国家法律以及合同和契约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的技术对己投入使用的物业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物业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等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业主或租户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当前物业管理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和上下游及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已经连通,与房地产业、商品零售业、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物流业、家政服务业、教育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充分交融,构筑了合理的多链条式物业管理产业结构,从而前所未有的产生与放大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价值在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分配已经越来越符合市场的规律。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开始不断将自身推向价值链的上游。根据成本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一般实行定额管理的办法控制成本费用。但是由于服务工艺的复杂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很难制定消耗定额。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仍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收支差额作为成本计划的替代指标,从上到下压任务、压指标,以达到控制总成本费用的目的。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1“隐含成本”众多

物业企业传统成本计算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物业管理“隐含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成本核算范围局限于服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即营业成本,并不核算作业成本、营销成本、开发设计成本等;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被划为期间费用,直接抵减当期损益,并不作为成本管理的管理范围。这样就没有完全显示各项物业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业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2成本失真严重

由于近年来劳动法的不断完善,人工费用价格不断上涨,物业服务产品获利空间一再下降,此时成本核算及控制变得非常重要和敏感,一方面价格己在成本的边缘。稍有不甚就有亏本的危险。另一方面,对定单的选择也开始成为公司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订单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只有那些能够为公司盈利的订单才是最终要选择生产的。而经过盈利预测分析不能盈利的订单,则需要与客户进行进一步地议价,根据议价情况再做决定。但是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的成本信息并不准确,用于指导公司决策显然也不合适。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当前困扰物业管理企业的大问题。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可行性

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己经不能满足对外制订正确的市场和销售决策信息,无法有效衡量每一个客户、每一个产品品种的价值。当原有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信息其可信性受到怀疑,已经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显然,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作业成本法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在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等技术的驱动下,先进制造系统如CAD、CAM等在制造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应运而生。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采用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可以解决物业管理成本的分摊对象问题。物业管理企业本身是没有具体的产品而是以作业为主并且定位为服务为先的企业,于是把物业管理的服务功能(具体作业)作为物业管理成本的分摊对象,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个客户的成本。因此,与传统的成本制度相比,作业会计制度拓宽了成本核算范围,同时提品、作业二维成本信息。其次,可以解决准确分摊间接费用的问题。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间接费用虽然不高,但是包含的项目范围很广、种类很多,服务产品生产的个性化极高,准确分摊这部分成本就显得格外重要。再次,可以解决物业管理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最后,可以解决成本控制的问题。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流程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没有产品库存、人员和管理知识密集、产品的统一计量标准尚未完全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核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采用作业作为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联接点或,作业与资源相比较,更符合物管企业的运营模式。基于此,我们将传统物业管理企业成本核算过程分解为五步,即分析确定资源、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确定作业动因和分配作业成本计人成本对象。

1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

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发展现状、成本核算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成本的分类标准,企业应把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动因和物业管理的功能结合起来对企业物业管理成本进行分类,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成本核算体系,即把物业管理这一服务活动分为多项作业,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合并作业项目,形成作业中心。根据物业企业的特性,我们可以将物业管理企业的主要作业划分为保洁作业、绿化作业、治安护卫作业、车辆管理

作业、消防管理作业、物业修缮作业、装修管理作业、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社区文化作业、服务收费作业、顾客沟通作业、服务产品监控和测量作业等。

2分析和确定资源

资源是物业管理成本的源泉,是物业管理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按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如果把整个物业管理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因此,物业管理企业的资源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几类。物业管理企业各项资源被确认后,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并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个相应的资源库中。对于资源库的设置可以从物业管理企业原有成本核算体系中的成本项目及其明细项目中得到,合并或分解这些项目。确认物业运作所消耗的资源费用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可以将物业管理企业的资源划分成以下6项: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动力费、材料费、业务费、办公费。

3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

作业成本库是与某作业中心有关的所有成本要素的总和,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库的一项成本要素。各项资源耗费分配至各作业成本库的原则是:(1)如果某一项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的成本中,此时资源动因也是成本动因,该动因可以被认为是“终结耗费”,物业管理企业的材料费适用于该原则。(2)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区域划为某项作业所耗,则可以直接计人该作业成本库,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被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由作业人员直接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在资源凭证上进行记录,形成相应的作业成本元素。③如果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性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分解并分配到各项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

4确定作业动因

成本动因是分配的标准,对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有重要影响,是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通过成本动因建立成本分析的因果关系,因此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实施的重要内容。在选择成本动因时,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相关程度。在分配过程中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形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总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成本动因,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2)实行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确定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成本动因数据采集成本,保证相关的数据的易获取。如果数据采集成本太大,则可能使得作业成本法无法实施。(3)行为导向。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如奖金)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作用。企业可以利用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功能。把员工的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

篇11

矿区服务业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从艰苦创业阶段到蓬勃发展时期,直至目前深化改革进程中,矿区服务系统作为“后勤部”,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5年开始进行基地后勤业务的专项核算,2006年在部分单位进行矿区服务系统改革试点,并取得成功。为适应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需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矿区服务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矿区服务业务保障企业生产、服务职工生活、维护矿区稳定的能力,2007年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全面实施矿区服务系统改革,将矿区服务业务作为重要的板块进行统一集中和专业化管理。正是借此改革契机,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于2007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

一、大庆矿区服务系统基本情况

矿区涵盖大庆地区14个职工生活基地,住宅小区133个,职工住宅4 751栋,总人口约60万。行业跨及物业与公用事业、社会公益性事业、离退休管理及医疗卫生三大板块,业务范围涉及物业服务、民用水、电、暖、道路养护、文化体育服务,托幼服务、公共交通、社区社保、离退休管理及医疗服务等多项业务。

二、矿区服务系统财务管理的特点

矿区服务系统改革本着“三分开”原则(即分开运行、分开核算、分开考核),其中分开核算是构建矿区服务新型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真实反映矿区业务板块信息,有利于集团公司科学决策、统筹部署;可以明晰责任,确保矿区投入足额到位;可以清晰反映其他业务板块经营情况,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矿区服务系统明确了收支平衡、保本运行的原则,对矿区服务业务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运行费用分担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一)会计核算实现集中核算

矿区服务系统所属单位全部纳入一套账管理,从矿区计划财务部到各集团和专业公司的每一个核算单元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责任中心存在于一套核算系统中。

为保证会计一级集中核算后财务信息口径的一致性,规范信息系统的标准设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基于中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简称FMIS7.0),根据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业务流程和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制订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标准化方案,形成了标准化手册,建立标准化体系,实现报表、会计科目以及各项辅助核算的统一规范管理,在满足矿区服务系统财务管理及信息披露要求的同时,会计信息传递速度较快,透明度较高。

针对矿区系统内部本部及下属各分、子公司间存在的上级拨款、利润及折旧上交、内部产品(劳务)互供等交易类型,增加“汇总抵销”、“合并抵销”责任中心,专门用于处理发生的各种内部交易事项,实现账内抵销,避免内部交易造成的收入、成本虚增及内部材料、资产相互调拨造成报表数据不实,并减少了报表编制过程中抵销工作量,保证各会计实体账表的一致性。

同时矿区所属各单位在严格执行统一制定的标准化方案的同时,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各单位自身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个性化的辅助核算,使矿区业务核算在具备规范性同时,更具灵活性和操作性。

(二)预算管理方面引入分担基数机制

矿区服务系统承担着部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提供的各项服务达不到自给自足,亏损部分需要集团公司与各驻矿单位共同分担。因此在预算管理方面引入分担基数的机制,即矿区服务系统发生的成本减去社会化收入的剩余部分,由集团公司及驻矿单位按照受益人数进行分摊,确定各承担的分担基数,矿区服务系统收取各单位的分担基数后,达到收支平衡,保本运行。集团公司在审定矿区服务系统年度预算时,在上一年批复分担基数的基础上,仅考虑工资上涨及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素由矿区服务系统自行消化。矿区服务系统根据现有标准成本及管理现状,将预算层层分解落实,与所属单位签订经营考核责任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三)资金管理方面实现资金收支两条线

为保证矿区服务系统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对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模式的集中管理。严格通过收入和支出账户分别办理资金收入和支出业务。其中:事业部设立收入总账户为零存款账户,每日营业终了,各矿区所属单位的收入分账户资金全部上划到事业部收入总账户,收入总账户上划集团公司矿区服务总账户;事业部设立的支出总账户为限额透支账户,实行零余额、支付限额控制,日间透支、日终清算的管理办法。各矿区所属单位在协办行设立支出分账户,由各单位管理,用于办理本单位非委托付款项目资金支出业务。该账户按预算拨款模式管理,各单位预先上报资金用款计划,事业部根据资金计划按周拨付资金。事业部对各单位支出分账户每周五资金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各单位支出分账户余额限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支出分账户余额超过规定限额时,承办银行将超限额部分上划至事业部收入总账户。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控制了资金风险。

三、矿区服务系统财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价偏低、社会化收入不到位

物业及供暖行业关联交易价格是在1999年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制定的,并在2000年开始执行。这些年来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成本压力日益增加,但是服务价格一直未做调整,亏损严重。

由于矿区服务涉及的区域点多面广,服务对象结构复杂,给收费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居民水电气暖费用等社会化收入的收费率较低,有的只有60%。

(二)成本压力日益加大

因为矿区服务系统承担着部分社会公益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不能完全追求经济效益。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对成本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矿区服务成本降低空间小。以物业集团采暖成本构成为例:

大庆地区地处高寒地带,年供热期长达6个月。小区布局服从地下石油开采的需要,楼区分散且难形成规模,供热半径大,热损增加。部分小区规模小,大马拉小车,单位固定成本高;偏远地区空室率高,收支不配比;供暖管线长,末端达标供暖热耗大,要使末端达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18度,初始段需达到24、25度。经测算,室温每提升1度,仅燃料成本就增加近2 000万元。

人工成本也在逐年提高。物业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冗员,另外由于承担稳定责任,每年都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新安置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增加了大量人工成本。职工工资水平逐年上涨,相应附加费也随之水涨船高。

原材料及动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近年来,煤炭、渣油等燃料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下半年起水价格由3.95元/吨涨到5.65元/吨,仅采暖一项年耗水量达到1 300万吨左右,成本上升2 210万元;电价格由0.4892元/千瓦时涨到0.5673元/千瓦时,按年耗15 000万千瓦时计算,成本增加1 185万元。

(三)矿区单位对存在的困难普遍认识不足

一是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二是部分单位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够重视。事前没有明确的成本目标,各项标准及定额修改不及时;事中存在管理粗放;事后对于成本与预算的差异,没有做出更深入的分析。三是部分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主动性和创新性还不够。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对工作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发展信心也不足,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

(四)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据上年的决算情况,零基预算应用不够深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会计核算不完善

对于同一业务,由于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及核算办法的理解判断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矿区服务系统非整建制单位财务人员更换比较频繁,相应业务衔接不是很顺畅。

(六)资金运转效率不高

主要是为驻矿单位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收入多为关联交易,结算不及时,资金流入集中,周转不畅。对于各单位特殊情况下的计划外用款只能通过上报紧急用款申请表层层上报审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给生产及管理带来不便。对于因付款方延误出现的款项未及时划走等情况,极易出现银行账户超限款项被上收,造成支票空头等情况,且再次申请时还需重新上报资金计划,加大了工作量。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会计政策研究,规范会计核算

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在制定会计政策时,要做出详细的解释。出现新业务时,尽快确定核算办法,统一会计处理。对现有的会计政策和核算办法进行细化,制定会计核算手册,详细规范每一类业务的处理方法,明确核算时使用的会计科目,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充分发挥集中核算的监督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务系统进行查询,及时掌握会计信息处理情况,将核算差异或疑义反馈给核算单位,做好信息沟通,确保信息对称。

(二)完善收费计量设施,提高社会化收入

在矿区服务系统大力推广应用远程抄表技术,实施水电气远程抄表集中监控技术改造项目。加大社会化收费工作力度,通过采取各种手段,进一步提高收费率,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延伸服务,增加社会化收入。

(三)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标准成本是经过详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以评价实际成本和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目标成本,建立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矿区服务系统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在多个领域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如物业服务及供暖服务行业,原有成本消耗定额,但是在改革过程中部分业务进行了整合,定额消耗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业务整合后的管理现状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成本定额进行修订,使之保持先进性。在医疗服务行业,建立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标准成本体系,针对患者住院治疗的全过程制定成本定额,形成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一个闭环系统的标准成本。在客运服务行业,按照营运车辆类型建立以营运里程为计量单位的标准成本体系。在离退休服务行业,以离退休人员为计量单位,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在管理性质单位,建立管理性支出开支标准,进而形成一套涉及各个行业的矿区服务标准成本体系,为预算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四)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执行关联交易封闭结算,在中油财务公司开立封闭结算专用账户,指定专人负责关联交易封闭结算签认工作及资料传递等事项,确保关联交易资金及时结算。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做好资金计划与财务预算衔接,结合矿区服务生产经营实际科学编制资金计划,提高计划执行符合率。建立健全资金内控管理制度。加大银行账户与货币资金管理力度,强化表外资金及网上银行监管。

(五)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加强企业节能降耗措施

针对大量基础设施需完善但投资有限的问题,应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投资,对于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要尽力筹措资金。大力推广供热系统的平衡节能技术、燃煤锅炉中的分层给煤技术、锅炉动力系统的变频技术等,进一步优化矿区能源供应,实现节约用能,减少能源浪费,在增收节支、成本控制上有新突破。

(六)开展成本分析,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开展全面深入的成本分析,在不断提高服务标准、保本运行的前提下,科学划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努力把无效或低效成本消除在成本产生的源头,花大力气从研究控制可控成本着手,对矿区运行成本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