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1: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动眼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培养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略读方式寻找信息。
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 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
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二、阅读中的思考
(1)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2)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3)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4)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5)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6)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7)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8)处地想一想: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9)正确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三、阅读的方法
(一)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
(二)四步阅读法
(1)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2)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1、文言文阅读: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文章内容。再读原文,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字时要到题目中进行理解,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诗歌鉴赏题: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文学常识填空:“一字不差”;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3、现代文阅读:先通读全文,用铅笔标好段落序号,初步掌握全文意思。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故意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4、作文:首先审题,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若遇上新材料作文或漫画作文,要按考前辅导,将其转化成话题,然后再写作。若是命题作文,一定不要自拟题目。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7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学好语文不仅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更是学生作为中国人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尽管学生出生之后就在父母的教导下不断接触母语,因此学生对语文是熟悉的,但是同时对语文这一门学科又是陌生的。我们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表现出来的现象我们不能够清楚地解释,这就要求学生做好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既有其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它具有一些与世界其他语言如印欧语系的语言相同的地方,同时其作为汉藏语系的一大分支又有其特殊性,笔者凭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不同角度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进行探讨。
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更加凸显出中国文学“四分法”的原则,所谓文学上的“四分法”,指的是将文学体裁分为四大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高中课本从必修到选修,课本内容无非是对这四种体裁的不同划分,学好高中语文既要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汲取,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学习方面,教师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语文是一门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科,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培养。而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基础知识指的是课本中一些词汇的学习和点拨、课本中易错字的强调、成语意思的讲解、文言文字词的解析、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个学期一开始就要制定好详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对学期进行合理分配,对于课程的讲授做到稳而不乱,同时要对每本课本的重难点有所把握。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和认知,做好分层教学的工作,在课堂上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通过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有所侧重,要做到讲授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例如对于课本中的小说和散文部分的生字词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认真观察的习惯。同时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字词,要在查字典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某个字的形近字、多音字、音同字,注重平日的积累,不断拓宽自己学习的范围,把握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其次,对于课本中的小说部分和诗歌部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课本范例的讲授,通过课本的不断学习增强学生对诗歌和小说的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小说的分析,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思路,通过课本的讲解加强理论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师应该明确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四个要素,这就是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包括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这四个要素给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提供了方向,因此,学生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必须熟知这部作品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时应该知道作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品接受群体对这部作品的大体反应。
以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为例,其小说的主旨基本是对于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对人民群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而其散文基本是以一种简洁怀着童真的语言和情愫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方向。之后是对鲁迅这个作家人生经历的探讨,从其童年时代的地主家庭到家庭的败落再到他到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杀人事件深受触动弃医从文的经历,对作品进行分析也是有用的。再次就是读者反映批评。鲁迅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一面镜子”,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帝反封建是主要字眼。
诗歌部分的鉴赏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勤背古诗和文言文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生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每天早上拿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古诗背诵和文言文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古诗和文言文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还要掌握古诗鉴赏的正确思路,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答案的正确解读能力,教师应该针对高考题目对答案进行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并教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在答案正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却是不定的。教师的何种教学方法既反映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也反映教师的备课态度。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都是在文学史上地位较高、成就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文学作品,也是学生比较喜欢、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走近作品,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由此逐步地感知、感悟和理解人生的很多情感,并在情感的感悟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性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讲授法以教师的讲为主,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形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其实际的功效。所以长期以来。讲授法普遍地应用着,但是讲授法作为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领域,评议者认为讲授法在长期的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似乎讲授法必须退出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仍普遍地采用讲授法教学,但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讲授法才被“隐身”起来。
讲授法出现偏在于教师的素养高低,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贫乏,教育教学的认知理念不明,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不了解、要求不明确等等。讲授法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应用时按照原其应有的原则进行效果将会是明显的效果。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仅仅靠单纯的使用讲授法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将不同的教学法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集体对话和互学,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常用教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增进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语文课的人文性。
首先,讨论题要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其次,讨论题要有吸引力,学生要对它感兴趣;第三,讨论题要有梯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题之前,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要通过讨论达到对复杂问题简单化,对模糊问题清晰化的效果;第四,讨论问题的表述要精炼,尽量在三句话以内表述完,且问句不能太长。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没有资格进入神圣的教室和课堂,因为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对教学的不尊重,是对教育的亵渎。
三、情景教学法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更多的情况下是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有用的信息。高中的语文阅读信息量较大,同时不同的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难度是不同的。因此高中阅读的能力是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重点和难点。如何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帮助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激发高中生阅读的兴趣是每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练习的范围要扩大
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阅读考试的内容比较广泛,不论是散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有涉及,可以说考试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在准备高中语文的阅读材料时主要考虑到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也许相同的题目,相同的内容,但是文章的类型不同,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因此在不同类型的文章训练上要扩大训练的范围,只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章训练,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了然于胸,做到有备无患。
二、高中语文阅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找答案
对于高中语文的阅读主要考虑问题是如何将日常学习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中,其中实用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的优势在于及时把握命题者的考查方向,同时可以节约考试时间。因此看出带着问题找答案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同时也是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策略的研究主要就是以高考和我培养学生筛选有用的信息为轴线,通过不断的大量的训练,同时不断地提高训练技巧。无论是何种阅读方法,其中最适宜的方法是学生自己的掌握的方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人。
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高考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很多学生平时因为积累不够,鉴赏能力不足,往往出现丢分的现象。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突破。
一、提倡反复诵读,增强情景想象
反复的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诵读诗歌是培养诗歌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中的韵味以及意境,诗歌写作的情景才能被学生所模拟出来。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也会不经意间展开对诗歌的想象,还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面和情景,不断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大量的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境美的理解。如在杜甫《登高》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泛读,语调中可以带着一些苍凉与沉闷,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当时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然后在乐曲的伴奏中让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全文,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写作心情。
二、注重日常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要注重日常积累。首先,要注重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要注重对格律知识的学习,如词牌、曲牌等。同时,还要高度地概括和学习诗歌的特点,对诗歌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与形象性要有所认知。同时要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的特点是以物言志。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与当时时代的背景关系较大,展现着时代的风貌,所在边塞诗歌的理解上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咏怀诗的特点就是记事抒怀。咏史诗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时,阅读诗歌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对于诗歌美的欣赏在于对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审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诗歌上得到提高。如在李清照的 《一剪梅》中,诗词通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典型意象来传达了词人比较细腻的心理情感。老师可以先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 “回文织锦”“雁足传书”,一直就是寄托思念、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词中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与锦书无有,怎能不引发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情感难以排解的表现。
三、强化书面表达,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答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诗歌的题目、作者的风格以及注释等,这些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基调和大致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潜在或者已知的知识进行答题。所以抓住以上三点,诗歌鉴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一首诗歌也大致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很多学生却很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以往阅卷的情况来看,老师也比较喜欢那些逻辑清楚、条理明显的答卷,所以书面表达的训练非常重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翻译等,让学生更加清楚文章的内涵和结构。在进行具体答题的时候,则需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注意其表达的语境,根据题干进行综合思考以防止片面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高中语文应该将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纳入重点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高中阶段语文的必备素质,而且是学生日后走向更高阶段学习的重要能力。诗歌作为文学的经典形式,学习好诗歌,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诵读诗歌、诗歌审美方面以及书面表达和日常积累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会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主办班级文学期刊,让学生进行诗歌投稿,对于优秀作品向一些专业诗歌期刊进行推荐,鼓励学生热爱诗歌,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高中诗歌教学的层次,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诗歌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惠民.创造自己的优质教学经验――研辩式教学:一项教学经验[J].新课程(综合版).2009(05).
[2]田云春.教师同“教学经验之树”共成长[J].四川教育.2010(12).
[3]刘明昭. 浅谈如何积累教学经验[J].成才之路.2010(28).
1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由教师主体向培育、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1.1 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整理”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1.2 教学模式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失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2.1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2 多媒体教学被泛用滥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足。
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明显优点,因此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载体和模式。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教学必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2 重新构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途径
2.1 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
2.2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2.1 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存在的误区
1.对导入教学的重视不够
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高考的压力,这样就使老师在上课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上。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有的教师直接为了抢时间完全忽略了课堂导入,直接进入到教学阶段,如此不仅使导课环节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还降低了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一部分老师只在公开课时使用课堂导入,大多数老师都是用通常的传统课堂导入,例如:“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单一,对导入教学和教学过程没有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选择,这样的导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就不能从根本上对课堂导入进行重视,这样即使做了很多准备的课堂导入也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对导入教学方法认识不足
在导入教学时,导入内容过于牵强,虽有导入,但教师设计的导语与课程本身内容关系不大,影响了学生正确思维,给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或在导入教学时过分将重心放在导入上,时间浪费在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上,影响了整体课程的学习。
(1)缺乏指向性
语文导入必须明确目的,教师在“导”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自己的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内容往往偏离课题,与随后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的现象,使得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目标要紧密相连,否则等于做了无用功,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缺乏灵活性
导入的类型有很多种,在导入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最适宜的导入方法。“教无定法”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导入模式,难以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还有一些老师不敢突破自我,不懂随机应变,一味地跟着教材辅导材料和网上下载的课件,人云亦云,最终只能使导入陷入僵化,缺乏生机。
二、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探讨
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也是课堂导入有效进行的前提。其次才是如何做好教学。
1.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
导入方法要建立在充分考虑它与所教内容的前后衔接的基础上,为一堂课的整体设计服务。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成竹在胸,而不能脱离所教课文内容,与一堂课的整体设计相脱离,否则教师设计的导入方法,不仅没有收到相应的导入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与此同时,导入语应当简洁扼要,浅显易懂,这样既便于学生吸收消化,也有利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2.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授的对象进行设计
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对教学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状况、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设计,使导入语既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理解。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对象不同,导入语设计也应有差别。
针对学生的特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采取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如:音乐\视频导入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新颖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导入的方式应避免刻板、单调,力求新颖、生动。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所得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老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更新与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教学,使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能成为精品。
3.导入语设计应考虑教学时的具体情况
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随时会有突发事情发生,如上课时学生的一些突发状况,老师忘带课件、上课前有学生打架、或者因为季节的变化而突发奇想等,这时候就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导入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讲稿,上课照本宣科,否则,导入语设计也就成教条主义了。
教师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应该发现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它为一节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连接作用。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起点,为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作铺垫,更是上好一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耿雯吓.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艺术[J].文理导航,2011.
[2]梁彬.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考试.
[3]陈小娥.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新课小议[J].陕西教育,2007(4).
[4]张富胜.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教材教法.
[5]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C].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挑战,更给了我们前进的依托和方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不甘平庸的创造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开疆辟土,真正将新课标的精神溶入到每一节课中,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中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内蕴、人性的光泽,使他们得到真正意义上进步。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在阅读教学中,内容的解读替代了思维的训练。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思维的训练更是不能忽视的。观摩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更多呈现的是对内容和结论的传递,为了答案而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高度控制的导读又从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元思维的死胡同。学生的阐释和“自由”的思想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二、高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探索。
1.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方法。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2.教师应打破传统阅读模式,充分尊重个别差异。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要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一、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如今,高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根植于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方式,进行单一的肢解式教学,只是讲解字词、段意、中心思想,教学效率很低。第二种是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偏差,很多语文教师,由于新课改的推动,而去阅读了很多前沿的教学信息,不过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只是学习到了那些热闹的教学形式表象,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什么
“阅读教学策略”是这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且尊重阅读规律,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读书这件事,对于兴趣来说,是“想不想读”的问题,对于方法来说,是“怎样读”的问题。对于策略来说,就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什么读书步骤可以有效地达到读书目的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最佳目标就是:学生在拿到阅读材料之后,能够对阅读目标进行自觉的确定,在阅读时不仅能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还能在同时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阅读完成后,客观评价阅读结果。最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策略,形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初步阅读,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解。这些资料包含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文体等,这部分的阅读主要是识记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大致梳理分析。在梳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象、特征(包括人物等对象的性格、品质等)、事件、文章主旨(由对象所体现出的写作目的或者一些普遍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够概述事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形成抽象思维、能够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在形式上,一般是段落、层次等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要求,主要是:要懂得关键词和中心句;能够理解层次结构的关系。
第三步:对重点语句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三点: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在知识方面,要求可以分析出特定语句在文章中对于其表达效果、对象、特征、主旨、结构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析阅读,对文章内容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要求:能够识记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知晓其作用;能够对文章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行判断,对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效果有一定认识。
第五步:感悟阅读,阅读完文章之后,发表一些见解感想。这些见解感想有助于学生积累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个阅读五步法,把阅读流程清晰地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顺序呈现出来,可以使知识点和阅读能力点都分配到各个步骤上,这样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可使阅读更加高效。
2.“阅读五步法”课堂上教师有什么作用
初步阅读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搜索整理识记知识。通读全文的时候,教师主要负责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析重点语句、赏析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在给出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领悟,随后进行点评。培养阅读能力就好比学开车,教师只是教练,学生才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开车的人,教练可以给出方法和方向却不可以代替学生来开车,否则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完成任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到的审美熏陶、阅读感悟是学生自身的内在过程。
3.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活动
我在教学新闻内容时,就提倡大家一起办手抄报,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如何采访、编辑和对手抄报进行排版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一些社会采访,一起办手抄报,办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时事新闻的理解。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另外,一味分析讲解,有时并不能领会到一些佳作的妙处,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反复、饱含感情地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不必说那些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有些看上去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同样需要这样教学。
高中是学生的记忆黄金期,所以,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多读、多感悟一些名文佳作,这样学生的文学积累才能丰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