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1: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产负债的含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负债总额:指公司承担的各项负债的总和,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3、资产总额:指公司拥有的各项资产的总和,包括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4、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①资产负债率能够揭示出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有多少是由债权人提供。②从债权人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③对投资人或股东来说,负债比率较高可能带来一定的好处。(财务杠杆、利息税前扣除、以较少的资本(或股本)投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④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是在充分利用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⑤企业的负债比率应在不发生偿债危机的情况下,尽可能择高。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在确认收益计量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资产负债观,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保险公司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权益)。比如,保险公司期初投资一项初始成本为100万元的金融资产,期末时其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首先确认资产的价值为120万元,同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为20万元的收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而在以前的收入费用观下,只有已经处置此项投资之后才确认收益,因此在损益表上不反映这20万元的收益。
二、从资产负债观正确理解新所得税准则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和“暂时性差异”。这是所得税准则的核心要点,也是贯彻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而以往所得税处理规定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贷项来源于损益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不符合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税法允许5年内弥补的亏损。那么,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何在呢?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将所得税支出视为经营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递延所得税都代表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1、核算对象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则是时间性差异。
2、对“递延税款”含义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出累计的暂时性差异,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则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余额相比加以确定。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具体操作实务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核算过程如下:(1)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应交所得税。(2)比较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金额。这比损益表债务法下仅针对损益表的收入、费用口径和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广。(3)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所得税影响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性差异金额×适用税率。(4)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就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项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但计税基础仍然是其历史成本。因此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盈亏部分的账面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当期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责任准备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会计基于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的要求倾向于多提准备金,而税法规定了准备金提取比例,其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比如税法计提的准备金小于会计计提数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美国会计准则109号――所得税》及1996年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所得税》均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禁止采用递延法或利润表债务法。我国新准则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也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摒弃了旧准则中允许采用的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及利润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递延法下的递延税款不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利润表债务法中确认的递延税款比较接近资产、负债定义,是三种方法中比较科学,也比较接近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一种。何以国内外均推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摒弃利润表债务法?以下笔者将通过两种债务法的比较分析其原因。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的主要特征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提出了计税基础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关键是要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利润表债务法中没有计税基础的概念。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资产的主要特征是“预计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一项资产的确认,意味着在未来一定期间内该项资产会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形式收回。如存货、固定资产会以生产出相应的产品或通过变卖的形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同时它们以实物的转移或价值的损耗为代价,以生产成本、计提折旧的形式抵减当期的经济利益。而会计上可以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与税法上可以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往往存在不一致。资产项目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在资产持续使用(持有)过程中,其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后的差额,该差额代表的是按照税法规定,就涉及的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从税前扣除的金额。
例1,A企业2007年12月购入价值100 000元的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如表1,2007年末资产在初始确认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2008年末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80 000-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折旧金额20 000=60 000(元)。这就是2008年末时点上该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可从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一项负债的确认意味着在未来某一时点,该项负债的清偿会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转化为企业的一项成本或费用。该成本或费用可抵减未来的应纳税所得额。负债的计税基础即为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清偿负债时可予税前抵扣的金额。
例2,某企业预计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为企业预计的销售产品的保修费。税法规定该费用于保修费发生时予税前扣除。
因未来保修费发生时,即为预计负债的清偿,而此时可税前扣除保修费,故其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支付时可税前扣除额=100-100=0(万元)。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对象为暂时性差异,利润表债务法的核算对象为时间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前者侧重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分析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是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累计影响额。后者侧重于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是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本期影响额。
同例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见表2):
利润表债务法下(见表3):
在表2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每一会计年度末暂时性差异为该时点上对未来应纳税所得的累计影响额。表3中,利润表债务法下的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对应纳税所得的本期影响额。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会计收益可以用收入减支出来计量,也可以用净资产来计量。若不考虑企业所有者本期追加投入的资本和企业本期分配给所有者的利润,企业本期的会计收益等于期末净资产减期初净资产,而净资产又是资产减负债的结果。这样原来时间性差异(按税法确定的收入、支出与按会计确定的收入、支出的差异)转化为暂时性差异(按税法确定的资产、负债与按会计确定的资产、负债)。
而暂时性差异包含的范围比时间性差异更广泛。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不是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是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和其他暂时性差异两类。时间性差异是因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上确认的期间与税法规定申报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其他暂时性差异是其他原因使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主要包括:(1)在子公司、分支机构和联营企业中的投资或在合营企业中权益的账面金额与投资的税基不同;(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3)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等等。
例3,某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为150万元,2007年12月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00万元。会计上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而计税基础仍然为15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该资产调增过程在资产负债表另一方直接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而与利润表税前利润无关。以利润表债务法的观点,其既不涉及利润表收益,事实上也无需纳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就无需进行所得税处理;而站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立场,且不论该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否影响了利润表税前收益,它已经形成了5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会随着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而变动,随着该资产的出售而转回。
(三)对“递延税款”概念的理解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将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交的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要求企业将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的未抵扣亏损和前期转入的尚可抵减的税款抵扣等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冲回。而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根据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与根据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率得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别通过“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和借方来确认。资产负债表日,将“递延税款”借贷方发生额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列示。递延税款不完全符合“资产”、“负债”的含义。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势所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资产负债表”观,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资产负债表是一种最可能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逐一确认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比利润表债务法从利润表出发,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更具体,而不易遗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有利于企业在报表中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税法上不作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税基之间的差异符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概念,但不符合利润表债务法下的时间性差异概念。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够适应我国今后市场经济的变化
由于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造,企业重组、合并现象大量出现,资产重估越来越频繁,从而必将对所得税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对资产进行评估,按评估价高于原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企业合并时,按合并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部分调整。而在计税时均不作相应的调整。对这些经济活动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利润表债务法均无法反映和处理。
综上,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存在利润表债务法所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上对“资产负债表”观的推崇,都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利润表债务法成为必然。
【主要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 孟焰,郑海英.递延所得税核算问题探究――解读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 9.
(一)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差异分析 首先,两者对收益的理解不同。利润表债务法是从会计利润观的角度看问题,以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历史成本法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经济利润观的角度出发,根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强调时点的财务状况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评价及预测其价值。其次,两者会计科目设置不同。利润表债务法对由时间性差异计算出来的所得税款采用“递延税款”科目反映,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借贷双方可以直接抵销后进行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将其区分开,两科目余额不能相互抵销。这种做法分清了资产和负债的内涵,可以清晰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最后,两者的递延所得税核算方式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下从收入费用观出发,首先确认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而递延所得税(递延税款)是应交所得税与所得税费用的差额,是倒轧出来的,递延税款不是真正的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是通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出来,其遵循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保证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合理性,但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也是一个倒轧数。
(二)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 一是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思想,适应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我国在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全面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体现了与国际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趋同。一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观念,比以往更强调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反映。FAS109从1987年开始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IASl2则从1996年开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向着基于价值的方向演变,会计报表的基石从原来的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更强调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反映。二是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随着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发展,会计研究的重心转向信息的有用性,人们的注意力也从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计量企业收益,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和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此外,资产负债表观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出发,强调在每一会计期间确认和计量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所引发的未来期间所得税的流入或流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即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再通过计算得到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原则上,这种做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责,提高了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可靠性;从谨慎性角度,这种做法不高估企业资产和收益,低估企业负债和费用,更能体现会计的谨慎性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增会计要素分析
(一)计税基础 为了符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方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要求,所得税会计引入计税基础的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二)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同过去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相关法规制度的最大差异之处在于“暂时性差异”概念的引入,取代了利润表债务法的时间性差异,标志着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由原来的利润表债务法向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转变。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永久性差异的界定方面与规定保持了一致。而损益表债务法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侧重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分析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某个时点上存在的此类差异。从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来看,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其他暂时性差异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造成的,主要包括:初始确认时,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不同于其初始账面金额;资产被重估,但计税时不作对应调整;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等。暂时性差异使企业纳税后果影响范围更广。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对全部暂时性差异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利润表债务法下的递延所得税余额,是可抵减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发生转回借记贷记相比的结果,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表示应收或应付的项目,没有准确反映资产和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计税基础之差,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据以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反映的是负债和资产的账面价值。
一、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各项目现行填列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也称财务状况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它是一张揭示企业在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编制所依据的原理是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报告式和账户式,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我国现行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的格式。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评价和预测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财务弹性、经营绩效等;通过多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还可以观察、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因此合理正确地编制资产负债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各项目的现行填列方法归类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各项目根据上年末“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据填列。上年末报表项目和数字需要进行调整的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目前,有关财务会计教材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会计》教材总结的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填列方式有:(1)根据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等。(2)根据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存货”等。(3)根据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4)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5)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
二、 现行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报表项目设置不够完整
为了简化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新会计准则遵循了重要性要求,取消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和相应的报表项目,这样处理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跨期摊提经济业务,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将企业所发生的待摊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列为相关的成本费用,而未作为一项预付费用在各个受益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一些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也不再采取预提的方式,而是在费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成本费用处理,减少了当期损益。另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上述做法没有真正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未真正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准确核算各期损益,导致虚增或者虚减当期损益,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影响。
(二)报表中个别项目归类不合理
对于一些账户期末余额、报表项目进行简单的归类填列,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的实质,也没有完全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如企业的“预计负债”账户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现行方法将其期末余额全部列入“预计负债”项目后归入非流动负债,而未予以区分预计负债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在预计负债数额较大时难以真实地反映预计负债的性质。
(三)对“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重复或遗漏
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存在重复、遗漏、交叉等问题,未达到不重不漏互斥的原则。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的填列,既可归为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也可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的填列方法;而“应收账款”项目按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填列,在现行归类填列方法下无法对此进行处理;同样,“存货”项目也应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金额填列,而不能直接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四)报表中个别项目设置不合理
报表项目列报不合理导致虚增或虚减资产,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例如,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清理”项目是根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该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报废、毁损、出售及无偿调出固定资产中产生的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在编制报表时将产生的处置损失列作资产,导致虚增资产;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入,在报表中以负数填列于资产中,导致虚减资产。即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清理”项目虚增或虚减了企业资产。
(五)报表附注披露列示缺乏充分性、完整性
在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附注披露中,存在着会计信息缺乏规范性、披露不充分、信息失真等问题;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信息披露缺乏差异性,没有突出重点;不同行业之间也没有突出行业会计信息的特殊性等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企业融资、社会形象、营利等产生不利的一些未决诉讼、抵押、担保贷款,债务重组事项、关联方交易等重大事项不加以充分披露,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一些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未进行披露,以提醒投资者注意,这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解决资产负债表编制问题的建议
为使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更科学合理,提供的信息更真实完整,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日常核算可增设相关账户但不增设报表项目
在现有报表项目的基础上,平时为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满足核算的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要求,可以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但不增设相关的报表项目。在编制报表时将“待摊费用”账户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如果“预提费用”账户有明细账期末为借方余额,则表示为待摊性质,编制报表时也列入“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若其明细账为贷方余额,则为预提数,属于负债性质,在编制报表时将其列入“其他流动负债”项目。这样一来,在平时核算中就可以完整地按权责发生制思想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便于正确进行会计核算;而在编制报表时并未增加报表项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调整“预计负债”的报表项目归类或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
1.调整“预计负债”账户期末余额的报表项目归类。对无法直接归类的报表项目,可以根据其经济业务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同一账户余额分别在不同的报表项目反映,而非全部列于非流动负债。对于“预计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将时间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部分,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如时间在一年以内的预计产品保修费、预计环境污染整治费等;而对于一年以上的“预计负债”则列报于非流动负债类的“预计负债”报表项目中,如预计弃置费用等。
2.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在企业平时核算中,若有预计负债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可以将预计负债核算内容区分其长期和短期性质分别设置“预计流动负债”和“预计长期负债”进行核算,期末,相应地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同名项目予以列示,反映企业的预计负债情况。
(三)报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重新归类
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归类应做到不重不漏不交叉。为此,可将其归类为如下六种方法:(1)根据相应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2)根据相应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相应报表项目相对较少,如,“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末数可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3)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货币资金”、“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商誉”等。“未分配利润”项目1-11月末可按此方法填列,其年末数则按方法(2)填列。(4)根据有关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预付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预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5)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和明细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长期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流动负债”等。(6)根据报表中相关项目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流动资产合计”、“非流动资产合计”、“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四)建议取消“固定资产清理”项目
依据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企业任何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损失、收入将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导致的虚增或虚减资产,可以将“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类的资本公积的加项或减项处理,调整所有者权益。当其期末为借方余额时减少资本公积,当为贷方余额时增加资本公积。这样可以不虚增或虚减企业资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使待处理损失或收入暂由企业所有者承担。
(五)进一步规范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
为使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重要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统一规范下,对不同的行业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办法,规范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信息。同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标准,要求严格对企业的重大表外事项、抵押质押担保贷款事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等事项进行审查,保证企业真实的披露。在报表附注中增加“特别提醒事项”,要求企业明确地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提醒投资者债权人予以关注,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企业所得税核算有两种理念――“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前者只对企业实际发生交易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将其差额记为收益,企业持有的未实现收益被排除在外。后者认为不论交易是否发生,只要财富增加,即资产净值增加就有收益,它包括企业交易行为产生的经营收益和企业持有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增值收益。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是“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具体运用。二者的差异除了表现在核算观念外,主要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
一、核算的范围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外,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主要的非时间性差异包括: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重估资产而计税基础未作调整;购买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计税基础未作相应调整;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等。
二、“递延税款”的含义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全部暂时性差异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与利润表债务法中的“递延税款”相比,前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利润表债务法首先将时间性差异分为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再分别将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分别按会计准则和税法核算在本期发生的差额,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所以此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尽管也将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并由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但由于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是从本质出发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因此暂时性差异是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累计影响额。
三、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计算会计收益中所有收入和费用对所得税的影响,并以“所得税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上,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是会计所得税费用与税法应交所得税相对比的结果。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这就要求收益确认与计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等会计概念的要求。
四、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一)利润表债务法的核算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2.计算本期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在利润表债务法下,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具体计算公式为:本期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中: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3.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倒挤”本期时间性差异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款,并编制所得税处理的会计分录
例1,A公司2000年12月20日投入使用设备一台,原价
620 000元,预计净残值20 000元。税法规定该设备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会计上采用年数总和法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800 000元,每年获得国债利息收入10 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1年至2003年所得税税率为33%,自2004年起所得税税率调整为30%。采用利润表债务法对A公司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2001年至2006年折旧额计算见表1。
各年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金额以及所得税费用计算见表2。
2004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额=-20 000
×30%=-6 000(元),本期由于税率变动应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000+60 000+20 000)×3%=5 400(元),本期递延税款的贷方发生额=6 000+5 400=11 400元。
前三年所得税处理的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递延税款”,贷:“所得税”;后三年所得税处理的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递延税款”。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就是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依法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依照税法可以抵扣的金额。
2.计算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的应纳税所得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应纳税暂时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纳税的影响金额,分别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乘以当期或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乘以当期或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然后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本期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期初余额。
4.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例2,B公司2005年12月20日投入使用设备一台,原价300万元。税法规定该设备按年数总和法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无净残值;会计上采用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无净残值。2007年公司实现税前会计利润5 000万元,适用33%所得税率。2007年底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1 500万元,计税基础1 000万元,产生50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预计负债账面余额100万元,计税基础为0,产生10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他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也不存在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该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6年至2011年设备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过程见表3。
本年度所得税有关计算为:
应交所得税=(5 000-80)×33%=1 623.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00×33%=33(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500+80)×33%=191.4(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91.4-33=158.4(万元)
所得税费用=1623.6+158.4=1781.8(万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1623.6
――递延所得税费用158.4
递延所得税资产 33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91.4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623.6
综上所述,以“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就是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资产的增值行为,这有助于企业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避免短期行为。比较而言,利润表债务法计算程序更为复杂,且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标准不易把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繁荣,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造大量涌现,资产重估业务将日益增多,这势必引起许多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发生,而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与披露,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替代利润表债务法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晶,高冬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研究[J].会计之友,2007.11上:36.
[2] 贾杏玲.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探讨[J].财会研究,2008,7:55.
[3] 韩健.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改进建议[J].财会月刊,2007,8:25.
会计的基本要素有六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负债观顾名思义就是是指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所有存量的变动就成为其增加经营活动成果的最好且惟一的证据。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强调全面收益,收益由净资产的期初期末余额之差产生。
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不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它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述,是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
明确了解了资产负债观的概念后就不难发现,在中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有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下面就举例具体说明。
一、对于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根据准则规定,对经确认的或有事项首先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一项资产和(或)负债,作为计价的结果。其次才在利润表中反映相关损失(对不造成损失的或有事项则不需要在利润表中反映)。例如,A企业因或有事项而需承担一项100万元的支出,同时,因该或有事项,A企业还可以从己企业获得58万元的赔偿,且这项金额基本确定能收到。按照准则的规定,A企业应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确认一项100万元的负债(“预计负债”)和一项58万元的资产(应收帐款),作为计价的结果,还应在利润表中确认42万元的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这时,A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不仅反映净资产减少了42万元,而且表明企业相关资产增加了58万元、相关负债增加了100万元,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而损益表中反映的42万元的损失仅仅是A企业计量资产和负债变化的一个副产品。
二、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例如,2009年8月15日,甲公司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购入乙公司股票1000000股,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这时乙公司股票收盘价为每股5.00元,甲公司没有在乙公司董事会中派出代表,甲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9年12月31日(即资产负债表日)乙公司股票收盘价为每股5.30元,这时如果甲公司仍持有乙公司的股票,就应该确认本公司持有的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5.30-5.00)×1000000=30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乙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乙公司股票 300000
因为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期末净资产高于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因而对于企业持有的金融性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未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确认为当期损益或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
三、存货核算取消后进先出法
因为后进先出法下,先发出的进入成本的存货是企业最近购入的存货,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企业较早购进的存货,并非企业现实拥有的资产。资产负债观下,取消后进先出法,目的就在于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
四、对于所得所的会计处理
这是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最典型的体现。原《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既有应付税款法,又有纳税影响会计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收入费用观的具体体现。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则统一规定:对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在应付税款法下,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缴的所得税。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所得,再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当期应缴的所得税,作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
计算公式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关于现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首先要求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所谓计税基础,是面向未来而言的,简单的说,就是按照资产、负债未来能否在税前列支的金额进行计量。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则构成企业在未来的一项权利或义务。按照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分别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正是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
传统会计学习方法是先学习会计领域的各个专业名词,然后学习会计等式等各个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最后学习财务报表等。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但在学习初期,学生对整个会计学体系没有必要的了解,不知道自己现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是怎样应用到财务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的,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分布的,不利于对整个会计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会打消初学者的积极性。
相反,如果从整体的财务报表入手,将其层层剖析,逐渐学习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样会对会计知识在整体上有较好的把握,使学习者在接触会计知识之初就将其与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不但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增强分析与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财务报表时利用“呈现事实”及“解释变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会计数字的解读找出管理问题。因此,财务报表最重要的使命是实践课责性。任何企业活动都可以汇整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份财务报表。
下面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论述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沃尔玛的财务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完整,因此以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为研究案例。首先,将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在初学者面前,乍眼一看可能会感觉有些懵懂,但如果初学者忘记自己是零基础,试着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看懂。
二、从财务报表角度解读会计基本常识
首先,从整体入手。看过资产负债表的大体情况之后,便要初步分析,思考报表所反映的各种信息。这份报表的名称是“沃尔玛合并资产负债表”所以表达的是沃尔玛和它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的财务情况。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什么是“会计主体”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报表名称右边写有“单位:百万美元”而报表中的资产及负债等项目都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总结得出:“财务报表以货币作为衡量与记录的单位。”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货币计量”的内涵。报表第一行标有“1月31日”分析得出,1月31日表示本报表所表示的财务状况截止到1月31日。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代表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于是得出“会计分期”的概念。以上几种概念在报表上没有明确地指出,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是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分析得出来的,这种分析思维是逐渐培养的,必要的时候需要辅导老师指导分析方法。若学习者不是在校学生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便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层层分析得出。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推导出的各种概念,不但便于记忆,学习者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
接下来分析资产部分。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部分是资产部分,报表左侧一排是各个会计科目。这时便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个会计科目的含义。资产部分首先是流动资产,查阅资料了解到“流动资产”通常指一年内能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会计科目的含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流动性越高的资产排在前面。然后是负债部分,首先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商业本票”“应付账款”“预计负债”等。查阅资料了解到:“商业本票”主要指企业为筹措短期营运资金,经金融机构保证所发行的金融票据,又称为“融资性商业本票”。沃尔玛从供货商进货,主要采取赊购方式,它所积欠的尚未偿还的金额便称为应付账款。沃尔玛将“应付利息”“应付水电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已经发生支付责任、但尚未以现金支付偿还的项目,加总起来,放在这个综合项目里。接下来是长期负债、长期融资租赁负债等皆用以上方法学习。最后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部分,分为“普通股股本”“溢价”以及“保留盈余”三部分。通过查阅了解到:普通股股本指已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权的账面价值。当股权发时,所收取的投资款超过面值的部分就称为股本溢价。“保留余额”指企业历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尚未以现金股利方式发还股东、仍保留在企业的部分。
通过对总资产额与总负债和股东权益额的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数额相同。于是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即是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查阅资料了解“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自的含义,“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能创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在其他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所有者权益”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的剩余利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净值”。由分析得出:会计等式右边代表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来源可能是负债或是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左边代表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反映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之间的恒等关系,了解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所以使用“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查阅了解到:复式记账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这种记录商业交易的设计,除了能忠实表达资金来源及去处的恒等关系外,也创造了相互勾稽的可能性。倘若企业做假账,谎称回收一笔应收账款,为了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也必须同时作假,创造出一笔现金或其他资产。必须作假的范围因复式会的设计而扩大,因此增加了被检测出来的机会。
三、财务报表可以延伸会计基础知识
财务报表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缩影。学习会计知识要能看懂财务报表,学会编制财务报表,更要培养分析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财务报表主要是管理层用来问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得到答案的工具。分析财务报表不能只看死板的数字,还要能看到产生数字的管理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所可能引导企业变动的方向。
沿用上述例子,分析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以单项会计科目来看,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金额最大的是存货(约为322亿美元),流动负债中金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约为254亿美元)。这种现象反映了零售业以赊账方式进货后销售,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也显示出沃尔玛如果无法有效的销售存货取得现金,庞大的流动负债将是个沉重的压力。其次庞大的存货数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存货跌价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管理阶层与投资人分析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重点。事实上,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任何一个会计数字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通过财务报表也可以了解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可以观察负债比率来衡量财务结构。负债比率指总负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同时财务结构也可用负债除以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来表现。
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短期负债,经常使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显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例越高表示流动负债受偿的可能性越高,短期债权人越有保障。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的流动比率曾经高达2.4,近年来一路下降,到2006年,居然只有0.9左右。这是否代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有周转失灵的危险,其实不然。
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当消费者刷信用卡购买商品2—3天后,信用卡公司就必须支付沃尔玛现金,但是对供货商沃尔玛维持一般商业最快30天付款的传统。利用“快快收钱,慢慢付款”的方法,创造手头的营运资金。因为现金来源充裕且管理得当,沃尔玛不必保留大量现金,并且能在快速增长下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长速度。由于沃尔玛流动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较流动负债慢,才会造成流动比率恶化的现象。对其他厂商来说,流动比率小于1可能是警讯,对沃尔玛反而是竞争的象征。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强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至少在1.5以上。然而,从竞争力角度着眼,能以小于1的流动比率来经营。显示了沃尔玛强大的管理能力。至于突然攀高的流动比率反而是通路业财务危机的警讯。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对沃尔玛并不适用。所以在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传统会计学习方法相比,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知识,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会计体系,更好的理解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入手,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解读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提高就业能力,为日后用会计知识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对象
(1)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新准则在引入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于资产的计价金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费用化,会计核算上的资产计价金额与所得税法上资产计价金额之间的差异,从资产的整个使用期间来看将逐步消失,所以这些差异都是暂时性的,不存在永久性差异。如果存在暂时性差异就表明资产或负债将在未来期间导致所得税流入或流出企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将这一影响确认为资产或负债。(2)暂时性差异的特征。第一,会计界对收益理解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是促使损益表债务法发展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重要原因。时间性差异正是基于“收入/费用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根据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仅反映了对所得税费用的本期影响额。而暂时性差异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侧重于从净资产变动的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日累计差异金额,根据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实际预交的所得税资产和应交的所得税负债,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含义。第二,由于损益的变动必然导致净资产变动,所有影响损益的会计事项都会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因此基于资产负债表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包括旧所得税会计规范中所称的所有时间性差异,还包括其他因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产生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的非时间性差异,以及会计上虽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而产生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等。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对象由“时间性差异”到“暂时性差异”的转变
所得税会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会计利润(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所得税影响的会计处理。利润表债务法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定义并核算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将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由于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定义并核算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以及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统称为暂时性差异,即将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由于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称为暂时性差异。虽然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均指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但由于它们定义会计利润时运用的收益计量理论不同而导致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时间性差异可用公式表示为:本期时间性差异=会计利润-应税所得=(收入-费用)-应税所得。暂时性差异可用公式表示为:本期暂时性差异=会计利润-应税所得=(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应税所得=[(期末资产账面价值-期末负债账面价值)-(期初资产账面价值-期初负债账面价值)]-[(期末资产计税基础-期末负债计税基础)-(期初资产计税基础-期初负债计税基础)]=(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期初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期初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忽略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由于利润或亏损必然导致净资产变动,所以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如资本公积变动引起的净资产变动。
总之,此次所得税会计对象的变革不仅仅是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观念的转变、分析思路的转变。会计人员要较好地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重在转变会计观念,转变那种认为收益只能由利润表要素产生的观念。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相比,能更加全面地核算所得税会计差异,更加真实地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为决策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自2014年7月1日起已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加强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起到了良好规范作用。
一、政府补助规定和性质
政府补助准则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从两定义中看出是政府补助是政府无偿给付企业,无须偿还,也不具有国家资本属性,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不具有负债性质。
政府补助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与资产和收益相关需要补偿以后期间的费用或损失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和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递延收益按照现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属于负债类、过渡性会计科目,当期损益即企业在一定时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财务成果,表现为利润或亏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条规定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二、政府补助列报现状和影响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在现行会计实务中操作处理是收到政府补助款项记入递延收益,分摊或直接记入营业外收入;列报在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和利润表营业外收入项目中。
从政府补助规定和性质分析对比发现有如下影响。
(一)偿债能力的影响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主要从资产负债率这一财务指标来分析,不同列报方式给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是不一样的。表1计算可得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为70.87%和73.19%。表2如果列报重新分类可假设政府补助所记递延收益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反映,暂不考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则可得到近两年资产负债率是59.68%和56.22%,资产负债率同比分别下降11.19和16.97百分点,降幅16.89%和23.19%。该公司偿债能力明显大幅上升,符合了相关监管机构对资产负债率指标考核要求。
(二)利润表的影响
表3现行列报方式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12675.50万元;如果列报重新分类假设当期进利润表政府补助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反映,暂不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影响,综合收益总额为65789.15万元;两种方式列报比较综合收益增加了表1中递延收益53113.65万元。该公司未来利润反映一目了然,因政府补助并非同产业公司都能享受且各地区标准也不尽相同,这样可以反映公司真实利润状况和公司市场竞争力。
以上从偿债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和利润表结构进行举例说明,政府补助在财务报表列报中不同项目反映,给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和财务指标质量是完全不同的。
以家庭为例,来搞个家庭财产调查。我们把家里所有财产像房子、汽车、家电、家具、锅碗瓢盆等事无巨细列在左边;把家里欠的钱,像按揭贷款、未交的电话费、水电费列在右边,两大数据的差额也列在右边,这就是你家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10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50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右边“负债合计”10万元,加上“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元,正好等于左边资产合计,会计中叫平衡。从上面数据得知,这位同学家里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欠别人10万元(即负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50万元(即所有者权益),说明财务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73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13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这位同学家里也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60万元)。但是欠别人73万元,(即负债是73万)。如果债主讨债,即使家里所有的钱60万元用来还债以后,还欠别人13万元,这个家已是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企业,这个企业事实上已破产了,财务状况恶劣,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能列出这么一张财产调查表,但一般普通家庭并不列报表,可作为企业公司如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物资,有多少债务,真正拥有多少钱,则根本谈不上合理、科学地管理,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含义。
如果把企业赚到的钱(即收入),用掉的钱(即费用)列出来,可得到一张利润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24万
②利润 6万
第一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花掉成本费用24万元,净赚了6万元,说明经营成果还可以。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