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1: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科学研究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科学研究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5-02

20世纪7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生物技术跻身高新技术之列。它是21世纪科技发展中最富魅力的领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1]。我国在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全面实施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实验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此为目标,对专业课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效果良好。

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单独考核

实验教学按“基础性实验—技能提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进程,使各一级学科及专业能更好地结合,基础课实验教学与学科专业实验进行有机衔接。因此建立厚基础、宽专业、大综合的实验课程新体系是教育创新和时展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验的目的只是用来验证理论结果,这种观念导致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长期存在,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3]。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结构调整的力度,改变其长期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并进行单独考试,可以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同时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使学生切实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根据各实验课程的特点,以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验结果等按比例评定实验成绩,并以占总成绩20%~30%的比例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单独考核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实验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专业课程实验课的内容进行系列化、单元化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重,引入科研成果和与地方经济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以及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例如新的培养方案增加了《生物化学大实验》、《发酵工程大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内容。以《发酵工程大实验》为例,实验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整个发酵工程从生产用菌到发酵,再到发酵产物的提取和实际应用的所有技术环节,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驾驭发酵工程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方式、实验技术等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切实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科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这些实验的开展,培养了学生们的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了培养应用性、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发酵工程实验技能的训练。

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引导本科生把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教师科研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实习的可操作模式,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的管理条例来保障实验教学效果。例如我院在大三学生中组织专业实习,成立科研项目兴趣小组,每组有一位指导教师,课题内容自拟或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从设计、准备、操作、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扎实地强化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创业规划大赛等多种科学研究项目。通过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的学生可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接近实际科研的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求新、创新的欲望,为今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稳定的企业综合实习基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革应确立新型的“大实践观”为前提。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改革,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在加大力度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同时,注重与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良好条件。由此建立“教学、科研、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前,我院已与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等联系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五、增加仪器设备投入,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条件的支持。为了使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我院投资300万元用于建设和改造省级动物学示范教学中心、衡水湖研究所、发酵工程实验室等,构建了一个完善、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和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支撑。

随着高等教育“大实践观”理念的普及,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革会更加深入。我院将在巩固、完善现有实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步伐,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准确定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超,蒋一婷,徐桂娟,郑彩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J].中国林业教育,2012,1(30):28-32.

[2]王长全,邢帮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24):70-71.

篇2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是药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药厂化验室从事药品的生物安全检验工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生物安全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正确进行菌检、正确进行培养基配制等的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有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要想上好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认清教学对象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简单岗位操作工,而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将本门课作为本科教学的压缩版,也不能将中专教学盲目扩充,应该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

二、完善或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的生物活性检定、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药品的有害物质(安全)检查、药品卫生学(无菌与控制菌)检查、基因工程药物检验等。由此不难看出开设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具备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因此,实验实践课不仅能很好地促进这门课理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想让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根据主要检查项目的要求,进行实验室改造,将基本仪器设施配备完整。由于部分检验要求实验条件较高,可以考虑带学生去药厂车间或药检所参观、见习等,或者将药检所的标准操作的示范片以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总之,要以各种方式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上课也不例外。几乎每门课程第一章都是绪论,而对于绪论,许多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一章,因此,能不能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讲绪论时吊足他们的胃口。所以,我在讲第一次课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介绍一些发展较迅速的生物制品,以及进行生物检验的必要性,联系到我们这门课程,让他们初步产生学好药品生物检定技术的愿望,并了解今后的学习方法。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板书交替使用)。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的“一支笔、一本书”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上课的需要了,采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教学给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这门课增添了生机。比如,在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操作性极强的章节,我先将理论内容按照操作流程方式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找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操作规范片给学生观看。由于学生们在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他们一边看、我一边讲解,因此他们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该书理论性很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在讲解每章节试验的操作方法时,通常会将其制作成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识记和加深印象。

3.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可使他们将已习惯的被动思维的学习方式转换到主动思维,让他们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比如第一章中讲解“生物检定”这一概念时,对于概念中提到的生物体、特殊反应等概念,让大家思考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当他们答出一些相关的内容时,继续让他们解释,最终在经过了一步步的思考后,学生便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个概念,而避免了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把概念直接讲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自己记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多半是把概念死记硬背。再如,讲解培养基制备过程的注意事项时,有一条为“糖类成分要在所有成分都加完,琼脂熔化后再加入”,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加?作为一道小的思考题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等下次上课时,有些学生的确花了功夫,查出了答案。虽然有些学生答错了,但是我仍然通过适当的加分给以鼓励。经过多次的这种发问,一向对上各种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地听课,有时还会主动想出一些问题来问我。

4.可以将项目教学方法引入其中。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比较适合进行项目教学,这门课程能够满足项目教学法实施所应具备的条件:(1)本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而且都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2)本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将理论课也搬进实验室。(3)本课程所包含的几个检验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学习运用新知识才能完成任务。(4)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独自克服处理。(5)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最终的成果进行评价。(7)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同时还可以把项目进行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整个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按照项目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1)维生素C注射剂的无菌检查。(2)板蓝根颗粒剂的微生物总数检查。(3)链霉素眼药水的效价测定。(4)葡萄糖注射液的热原检查等试验项目。可以采用主要教学过程:提出任务模块;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定稿;进行整个试验过程。

采用项目教学能够突出强调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讲解,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更好地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篇3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篇4

[分类号]G250

进入21世纪,e-Science的产生改变了科研方式,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再利用。因此,如何融入e-Science环境满足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是图书馆界亟需探索的一个问题。国外已经有学者探讨e-Research中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利用数据生命周期(digitallife cycle)模型推演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并考察各项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辅以案例分析。

数据生命周期是指从数据产生,经数据加工和,最终实现数据再利用的一个循环过程,其实质是依据科研过程来管理数据。本文从来源、类型、基本流程、特色、实质等方面分析了各种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中归纳出数据生命周期的一般基本流程,以此为指导思路探索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

1 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归纳

生命周期的概念源于生物领域,科学家描述了寄生物扁虱从一个宿主转换到另一宿主的生命周期过程,宿主为扁虱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支撑生存的环境。作为一种比喻,数字对象也可以看作扁虱,从一个数字加工环境到另一环境,最终生成数字产品供用户使用。数字生命周期的提法在IASSIS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Technology)2006中多次出现,Ann Green总结了各类数字生命周期理论,并讨论了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内涵:首先,“生命周期”不同于“生命期”(life span),即从产生到消亡,一个生命周期意味着一种数据加工环境,经过数据管理和长期保存,实现资源发现和再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对数字化资源进行保存及长期保存、提供获取,最终用于支持研究、政策制定等再利用活动。本文归纳了各派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来源、基本流程、类型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见表1)。

从各派理论可以看出,科研生命周期是数据生命周期的来源,同时e-Science环境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涉及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其中,数据加工的过程基本达成一致,各家基本都涉及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数据发现等;另外,Liz Lyon的e-Research下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中有增加附加值环节,实质上属于数据加工的高级阶段,即再加工;而各家基本都涉及的数据分析则是最高级的数据加工,即知识抽取阶段。

综上所述,从内容层面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包括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数据加工又包括数据初次加工和数据再加工,前者包括数据存储系列环节;后者则是在一次加工基础上增加附加值。在知识抽取方面,主要在数据获取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高级活动,包括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活动。

2 数据生命周期流程下的图书馆数据服务拓展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数据生命周期由科研周期发展而来,通过数据生命周期图书馆可以宏观把握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服务。笔者也试图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推演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在此之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机构对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索,这与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探索是异曲同工的,因此本文首先总结已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服务推演类型。

2.1 图书馆在数据服务领域的角色探索

Anna Gold提到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和学术交流系统结合起来,很容易推导出数据和文献的生命周期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笔者以此为线索探索了图书馆员在科学数据服务中可以担任的角色。在前出版阶段,主要角色是:①选择数据集并发放许可;②制作元数据(或标准)描述数据集;③数据保存服务;④评审、挑选长期保存资源;⑤协助用户数据发现;⑥发展数据出版标准和系统;⑦呼吁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文件;⑧建立学术成果储存库,如数据仓储。在后出版阶段,作者主张图书馆员要争取成为研究者的合作者,如参与创建数据管理原型等。

另外,Liz Lyon也提到科学数据服务中涉及到的各主体的职责,其中,数据馆员可涉及的工作包括数据评估、数据长期保存、协调机构合作、宣传数据服务、发展标准等。一家专门从事学术交流领域咨询的公司也谈到图书馆介入科学数据领域的几种方式:培训研究者的“数据意识”;数据存档和保存;培训和提供数据馆员。Rick Luce也提到图书馆在e-Science环境下参与数据领域可尝试的新角色包括:改变传统的文献和学术交流视野;数据存档、机构库;发现相关资源、数据保存、教育和培训等。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在数据领域要参与新的分工,并开始将服务边界拓展到传统学术交流的上游即数据阶段。以上各家讨论的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在数据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存在一定重叠,例如数据保存、数据获取等,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图书馆存储信息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决定的;其他如发展标准、知识产权等则是个别学者提出,主要是因为目前数据服务还没有产生成熟模式,讨论这些问题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2.2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拓展

上述学者在图书馆数据服务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大部分学者仅发散地列出图书馆员在数据服务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缺乏理论支持和系统性,只有个别学者按照学术交流系统的流程展开讨论;另外,上述研究没有归纳为服务方式。因此,本文利用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如图2所示:

由前文可知,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应该历经数据初次加工、数据再加工、知识抽取阶段。其中数据初次加工包含数据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等环节,实际就是数据存储服务,这本质上和图书馆的文献保存性质相似。数据再加工则是对已经存储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以增加附加值;而知识抽取则是在数据加工基础上的服务升华。由此可见,从数据初次加工到数据加工再到知识抽取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环过程。笔者在各个服务模块下又划分了具体的服务方式,下文主要讨论每项服务的内涵、开展情况,并辅以案例支持。

2.2.1 数据初次加工服务 数据初次加工的核心服

务方式是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其实是数据管理(Curation)的一个重要环节。Curation是指从数据被生产出来起就开始的管理和促进其被利用的行为,目标是使得数据能够符合现实的需要,或能被用于发现和重用数据。数据存储服务中包括的具体服务形式如数据存储及长期保存、数据发现及获取和数据管理咨询等。具体来讲,图书馆可以探索的服务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几类:①数据存储服务:服务面向暂时性的数据存储,例如建立机构数据仓储,方便机构内部的数据共享,同时有部分数据可以转移到更高一层的机构库中。例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建立的DataStaR就是一个临时的存储库,用户可以上传数据、选定特定同事进行数据共享、选择一个长久保存的机构库、数据出版等,支持小型研究团体的数据共享。普渡大学图书馆的D2C2是一个分布式数据保存中心项目,其中e-Data作为数据管理服务的试验平台。e-Data实现了对远程机构库的以及网格上数据集的分布式存取。其本地存储容量大概是30Tb,图书馆员已经和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收集数据。②数据长期保存服务:服务面向永久性的数据存储。长期保存是一种基于存档的活动,数字保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技术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还能够对文档的数据进行存取。例如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90年开始着手建设的国家级分布式数据存档中心(DAAC’s)包含海量卫星观测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必须保证可以永久获取,这对数据长期保存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处理技术方面,涉及在原有数据存储基础上增加一些长期保存活动,例如制定长期保存计划;数据评估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长期保存;数据清洗、分配保存元数据、文件格式等。③数据发现及获取服务: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发现关联信息一直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类似于检索文献,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员也可以开展数据发现服务,形式包括数据检索、数据导航、集成融汇服务等。例如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就提供对加拿大科学、技术和医学数据(STM)的数据导航服务。它整理了加拿大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元数据描述,有些还提供科学数据库的链接等。集成融汇方面,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提出并开展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跨界集成服务、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数据SRU技术实现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字典等的服务融合。④数据管理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数据管理咨询服务,数据馆员可以全程跟随科研项目,进行数据管理,从规划、收集到存档、的系列活动。另外,图书馆员也可以在存储格式、存储流程、标准等方面协助科研用户进行科学数据管理。国外的一些科学数据中心会跟随科研团队进行数据管理协助服务,例如美国NASA的地球观测实验室(EOL)。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就提供社会科学数据、地理GIS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的咨询服务。

2.2.2 数据再加工服务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数据的作用,图书馆可以对数据进行再加工,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例如数据可视化、文献和数据的链接等。在数据再加工服务方面,已经有图书馆开始探索数据增值的新形式,例如图书馆尝试给科学数据添加注释以及来源出处,实现了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的交叉链接。在实践方面,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就利用DOI系统,通过分配数据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实现文献和科学数据的链接。

数据加工的最高等级即知识抽取活动,包括例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等。在知识抽取服务方面,将是科学数据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初期,图书馆可以协助科研用户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服务,并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等;在后期,图书馆员应该尝试和研究者进行合作,参与到科研的前出版过程,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

3 结论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89-02

1 创新课程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受生物技术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系统化、专业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内容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属于创新课程。课程建设既要求理论与应用相容,又要加强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既要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趣味性,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体系立意新、难度大、起点高,要求在课程研究建设时保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创新课程生成模式转变:从阶梯型(目标、内容、策略、评价)转向登山型(主题、探究、表达、交流);体现选修课程多样化。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构建模式应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构建,应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本门课程以单门课程要素建设为基础,探索授课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1-2]。

2.1 制订教学大纲

制订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具有生物制药技术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及医药市场等相关工作。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生物药物制备工艺、质量分析的理论知识;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物药物制备工艺技术、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制药设备保养;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

2.2 加强教材建设

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评估等方面的创新。首先应改变把课程教材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作为制药专业的本科学生,应该广泛猎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把教材中讲述的知识与目前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期刊,结合新的药典,收集国内外当前生物制药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

2.3 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创新

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建立内容多样、直观、动静结合的教学资源包,包括生物合成反应式等资料、药品结构图、产品的包装图片、典型药品代表的说明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以及单元操作动画、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视频等动画类学习资源。通过先进网络课程将查询到的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与课程库进行整合,加工形成新的课程;建立一些英文原版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侧重于应用技能培养,侧重于与职业设计相结合。

2.4 创新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又称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旨在将课程进行整体化、综合之意。斯氏课程观:课程是精选出的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传授的知识为明天服务,教育是一种准备。课程内容应克服难、繁、偏、旧,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即强调学力。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去拓展课程空间。

总体上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授课内容基本是按照不同生物技术领域来构建模块的,每个模块中又是以工艺技术基础、具体操作部分基本原理、重要药品制备工艺等为主体线条的。对于典型的生物药物有不同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这时可以对比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4]。重视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某一种生物技术药物最初发明者的灵感,以及在制备工艺发展过程中某些瓶颈的打破、关键生物技术的发展、具体操作细节中的优化改良等。在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里会涉及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经典实验与伟大的发明非常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进入课堂,形成知识更新。既兼顾了知识纵向更新,又重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应用[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报告讲座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

2.5 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四种能力)。自然科学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经验法、模拟法、观察法等。要求基于现代信息设备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又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情景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课程取向看,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课程。注重具体某一节课中课程的导入方式,复习相关知识点或者以生物技术药物产品的图片、视频、故事等切入新课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过程,注意设置问题的方式与技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中以不同的题型出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5]。

3 多媒体在创新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对创新课程的建设意义很大,创新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的内容中涉及到的技术与理论大多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学等前沿学科,深奥而抽象难懂,如果仅依赖于一些图表式的技术路线,学生是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其中的某些技术、某些工艺流程,必须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幻灯片、图片、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形象、直观、生动。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表达形式讲解,构建创新课程知识体系。

4 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课堂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期末论文,学生需经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讲解、讨论等环节,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学生,可以通过习题辅导和练习的形式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以备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5 结语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创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形成生物制药工艺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生物技术制药创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6],将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幼玲.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3-105.

[2]周晨妍,郭伟云,李端,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技服务,2010(1):169-170.

[3]宇光海.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2012(8):11.

篇6

曾维刚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中国 重庆401331)

【摘要】在高校体育课众多选项课中,武术和羽毛球深受学生的喜爱,参加学习的人数较多,通过测试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大学生体育选项课成绩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在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关键词 大学生;选项课;成绩分析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Sports Electiv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artial arts, badminton course as an example

ZENG Wei-g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In the university sports option class many options in the martial arts, and badminton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more people, through the test method,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orts option class students, found in the teach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promote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lective course; Performance analysis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级武术选项班(共计168人)、3个级羽毛球选项班(129人)、2013、2014留学生武术选项班(35人,31人参加考试)。学生总人数为:334人。考试应到人数334人,实到人数334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对武术班学生、羽毛球班共计334人进行选项课的测试

1.2.1调查法对武术班学生、羽毛球班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调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相关内容。

1.2.4数理统计法测试数据的统计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考试内容介绍、考试评价标准介绍

2.1留学生武术选项课

考试内容为简化太极拳。评分标准:90~100分,动作正确,规范,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低而稳定,绵绵不断而不停顿,心静体松。80~89?分,动作正确,连贯协调,重心稍低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一次停顿。70~79分,动作基本正确,连贯协调,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二次的停顿。

60~69分,动作基本正确,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三次以上的停顿。60分以下,不能完成动作,有严重的错误,在整套动作中出现多次的停顿和严重的遗忘。

2.2羽毛球选项课

考试内容为正手高远球击球动作技术考评。握拍、击球动作正确,击球远度10米以上,高度不低于4米,满分。其它视情况酌情减分。

2.3武术选项课

考试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评分标准:91~100分,动作正确、熟练、协调、精神饱满、风格突出。75~90分,动作较正确、熟练、较协调、精神较饱满、风格较为突出。61~75分,动作基本正确,能独立完成,风格一般。60分以下,动作不熟练,不协调,不能独立完成套路。

3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从表1表明:通过这次考试,武术班有23.2%的学生,羽毛球班有18.4%的学生,留学生有9.67%的学生掌握专项知识技能不错,达到优秀水平,其中2013级比2014级优秀率略高一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上课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的,在武术和羽毛球学习的过程中训练比较认真刻苦,勤学好问,达到武术和羽毛球优秀水平。良好分数同学占了75%左右,这部分同学是属于上课能遵守课堂记录,能和老师一道认真练习,上课还是比较认真的,达到良好的标准。在整个评价中,没有不及格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对学生完成的动作进行了当面的分析、对产生的失误或者欠缺的地方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学生通过考试,找到了差距、同时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做到了客观公正公平准确地评价学生、从总体来看,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

4发现的问题总结

1)留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比较低,学习领悟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稍微难度大点的动作时候需要更多的时间。

2)学生班与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班上课大多数学生很积极很认真,很投入,也有个别班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需要提高,在最终成绩的表现上看,班与班也有一定的差距。

3)有些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特别是2014级羽毛球班的同学,感觉上课缺乏主动性,在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要求他做练习,对体能训练有些抵触情绪。

4)个别学生因为体质很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比较差。

5分析与对策

1)留学生在上课期间适当的增加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如立定跳远、耐力跑、短跑、力量训练等。讲授的内容可以适当的简单一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并喜欢上武术课。

2)注意对差生的关注,对差生不能放弃,而是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和大家一道,共同进步。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除了增强他们的体质外,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4)加强学生体质训练。接下来的一学期将进行学生体质标准的测试,那么应该在专项课中增加体质训练的时间,对学生对体质测试薄弱项目进行重点的训练,同时也需要改进体质训练的方法,把枯燥的体质训练变得更有生动有趣!

5)提高个人的专项技术能力以及理论水平,言传身教的课堂主导者应该加强自我修养,自我锻炼和提高。

6)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篇7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ique and living creature academics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behavior research

Ren Jinbao

Abstract: We should be rational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for multimedia teaching, through vivid changeable screen and 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biology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进化、生态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合理运用教学媒体与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多变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放映性媒体和放音性媒体,通常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摄像、多媒体电脑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包括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把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有机组合,使这个组合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最佳效能。

1.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技术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仅从教材和教参获取的知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除自己制作课件外,完全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这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2.教学媒体和技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例如我在教学中使用投影片、录音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和生物学史故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等复杂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在讲生态因素时,以录像的形式放一些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其定位于书中的哪些知识点。学生一下子被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看、思考,并抢着回答相关的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教学媒体和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怎么教,更要注重学生怎么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交互式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获取信息已不仅仅依靠教师,它可通过网络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潜能,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如:讲述环境保护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了解各种污染的类型和形成,学生对日本的水俣病、伦敦烟雾等事件有了直观的认识。由于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知识整合的效果

所谓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知识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教学媒体与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时,针对生物的概念性强和生物基本规律的抽象程度高,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和生物进化历程不易掌握,有些生物实验不易出现明显现象等特点,如果把这些内容做成形象直观的课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生物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生物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不是越先进的媒体就越好,选择运用时,必须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发挥其长处。换言之,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不搞形式,重视实效

计算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2.利用教学媒体与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形象的感知和表象,向学生呈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是蛋白质还是DNA?仅凭口述很难表述清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这样的体验,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教学媒体与技术适当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计算机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因大量板演过多占用时间的现象,从而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容量要适当,绝对不能变以前的“口灌”为现在的“电灌”。多媒体技术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获取知识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三、实验研究教学媒体和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教学媒体和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是否有优势,还需要实验证实。我选择了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高一8班)采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班(高一6班)采用普通方式教学。两个班都是刚入学的起始年级,基础相同,但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成绩如下表),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教学媒体和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比较

项目 测评1 测评2 测评3 测评4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总人数 63 63 63

63 63 63 63 63

平均分 58.40 52.68 75.94 67.40 66.05 57.94 63.97 55.59

及格人数 35 18 60 47 50 30 46 24

及格率 0.56 0.29 0.95 0.75 0.79 0.48 0.73 0.38

80以上人数 4 0 27 12 7 3 5 0

优秀率 0.06 0.00 0.43 0.19 0.11 0.05 0.08 0.00

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机器却没有,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中,多媒体不能取代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院结合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生物制剂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生物制品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与课程内容融合,重新组合,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技能知识,由原来的被动模仿到现在的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我院以五个典型产品生产为代表,每个产品生产设置多个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均由四个模块组成,即第一步:必备知识;第二步:做计划;第三步:实施;第四步:评价反馈。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与它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实训室,师生双方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个特点:①教师一体化;②教材一体化;③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④学习主客体一体化;⑤教学手段一体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1)通过校企合作,设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者在对多家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定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向,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根据药厂实际生产情况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

(2)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按学生的理解情况分为自学、讲解和练习三部分,然后将讲解部分依据药厂工作流程进行细分,分为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3)根据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对掌握和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按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融合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原则是从简单的基础技能到较复杂的综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应有聘请的专家参与。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进行,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正确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

(3)采用小组拼图法、卡片询问法及引导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能相互纠正错误,给出意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采用模拟演习法,学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情境,自我设计工作方案,认识和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验方法的优缺点,组成小组实施工作方案,并学会总结不足。

3.强化能力考核,重视技能培养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来约束学生,学生的成绩通过平时表现、技能操作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等方面来体现,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保证成绩的真实性。

虽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标准。

篇9

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当前以及未来数十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食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甚至是全新的食品原料,将成为食品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于2009年对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立足于培养出不仅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检测,也能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本人根据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经验,提出《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综合优化方案,从多媒体、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角度优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

一、教材编写更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也陆续有一些《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的出版。但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材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以往的《生物技术》该门课程的教材照搬而来,只是额外加入了一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针对食品行业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各种原理和技术。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前,仅仅有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仅为选修课。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尤其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显得很吃力。

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进行整理和修改显得尤为必要。例如,现在已出版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中都分别设有“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两个章节,这两章内容与本专业的《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发酵食品工艺学》三门内容基本重复,可以考虑删掉。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出发,在基因工程与食品工业章节中,多讲授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同时,教材还应在讲授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的时候,多以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举例,而不是在章节的末尾集中举例,这样能够更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让枯燥的课程鲜活起来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大部分属于理论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学生对于课程中复杂的原理、绕口的概念和抽象的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各项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在教学课件中添加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把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轻松的理解转录、翻译、PCR等原理,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此外,定期给学生播放最近与视频生物技术有关的国际论坛视频(如TED),了解最新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又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不积极思考和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减少以及课件放映速度快内容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等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中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以生动的形势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多么晦涩的概念或是多么复杂的原理最终都要以实验实践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目前我校《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并未开展任何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作为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试验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等等原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我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我校的呼兰校区的博士后工作站,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超净工作台、PCR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等高尖端仪器设备,或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哈肉联)、药品企业(如哈药集团)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逐步的增多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体育锻炼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搜索,查找阅读了相关文章共20余篇。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总结。

2.2问卷调查法。经过三轮的问卷论证后,形成逻辑严密的问卷。下发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率为95.2%。

2.3数理统计法。收回问卷后,对问卷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了数理汇总,并进行了统计处理。

2.4实验对比法。在2012年3月时建立了实验对象的基本档案。从2011级武术专选班学生中抽选210人,并且给每人建立档案,包括学生的入学时的体质健康数据和平时的锻炼习惯。

3武术课外俱乐部模式的定义

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课上和课外紧密结合,以武术俱乐部为依托,以三个不同等级的比赛为提升手段,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训练、比赛,在一个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武术、锻炼身体,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4武术课外俱乐部模式的运行方式

4.1武术课外俱乐部。武术课外俱乐部是一个武术运动爱好者的组织,该组织由教师做技术指导,学生自己管理。该俱乐部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俱乐部每周训练5天,每天早上6:00-7:00,由各组的教练记录出勤。对出勤率高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出勤率差的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帮带等措施,力争让该学生的出勤率达到每周训练次数的80%。

俱乐部训练的内容为教师课上所授武术知识。包括武术基本功、武术徒手套路、武术器械套路和散手等知识。各组的教练员一般为大二或者大三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参加过省级武术比赛,他们的武术技能水平高,动作标准。在一项套路教授之前各教练员都要经过教师的培训,确保动作准确无误,才能去教授套路动作。

4.2三个比赛

4.2.1“尚武杯”武术比赛。这是武术课外俱乐部的内部比赛,在每年的上半年举办。主要参加者为大一新生,近三年的平均参赛人数为180人。主要是武术基本功、简单的武术初级套路,由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比赛。

4.2.2“精武杯”武术比赛。这个比赛是个院级比赛,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参赛者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近三年的参赛人数为75人。该比赛比“尚武杯”武术比赛级别要高,动作难度要高,主要是各种套路的自选动作。武术技术水平处在中级阶段。

4.2.3河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这是我省体育工作领导为提高和促进我省的武术项目发展在2008年设立的一个比赛项目。在每年的年底举行,参加这个比赛的队员是从武术俱乐部中抽选的水平最高者。

5结论

武术课外俱乐部通过一年的运行,在年底的时候,下发了调查问卷,并对2011级武术专项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

从上面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后,学生的训练习惯还是有大的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改变学生的训练习惯上有了很大的影响。

对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对五个项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实验后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实验前的成绩(P < 0.001) , 见表2。研究表明,在高职高专类院校实施武术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明显效果;而且也证明了将课外运动和课内体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进行管理, 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篇11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19年1月——2019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2019年9月——201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2019年7月——2019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2019年11月——201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