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1: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篇1

1 土木工程和混凝土的概括

1.1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指利用各种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以及施工、保养、维护的一种技术型活动。土木工程包括三个基本属性,分别是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的内涵越来越广泛、种类越来越多、结构也渐趋复杂,是集勘查、设计和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土木工程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土木工程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此,土木工程具有社会性。同时,由于土木工程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土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2 混凝土

我们所说的混凝土通常是指通过胶凝材料把收集好的材料胶结在一起的用于工程建设的一种复合型材料的统称,混凝土又简称为砼。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是砂石,将砂石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经过搅拌而成型的水泥质混凝土。混凝土广泛应用与土木工程建筑中,是现代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材料之一。混凝土的原料丰富,同时,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其价格也较为低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等优点。

2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 水泥水化热原因

水泥在搅拌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由于混凝土的施工面积相对较大,混凝土结构的断面厚度比较厚,导致其表面系数相对较小,阻碍了水泥热量的散发而聚集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拉大了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

2.2 混凝土的自缩原因

2.2.1 水泥因素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结构中,水泥硬化的过程需要消耗混凝土水分最多为 20%,而混凝土内部剩余的 80%是被蒸发掉的。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具有一定的自缩值,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了混凝土的自缩值,就会造成混凝土发生收缩,混凝土的自缩受其自缩值的影响。

2.2.2 外加剂导致混凝土自缩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采用高效减水剂加快混凝土的流动度是,会影响水泥的自缩值。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自身的自缩值并不会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干缩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所产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另外,向膨胀剂等都会对混凝土的自缩值带来一定的影响。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3.1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设计原理

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一方面要进行合理适当的施工组织,另一方面,在混凝土的施工设计中要密切注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自缩性,降低混凝土裂缝的概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如图所示。在混凝土施工的设计中,要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就要加强混凝土的选材,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 ZY 膨胀剂为基本材料,加强后浇带混凝土超长浇筑结构的连续性。

3.2 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3.2.1 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要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减少水泥的用量。由于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然而由于受混泥土表面参数的影响,导致水泥的热量无法充分释放,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使得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要减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就可以从水泥含量方面考虑,减小水泥的用量,就可以相对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代替部分水泥,或者在加入一定量的高效减水剂等。同时还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搅拌技术,提高搅拌效果,保证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能够充分的释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市场出现一些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这种水泥本身的热量比普通水泥低,因此,也可以选择低热水泥,从而降低水热现象而导致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②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深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一旦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浇筑尽量避免在夏天和高温情况下浇筑,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在夏天和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对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采取合理的冷却措施,把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三是进行强制性降温。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减少和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问题的出现,对于由温度造成的混凝土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的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预先铺设好水管,再向水管中注入冷水,利用冷水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3.2.2 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

降低地基的约束力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应力增加了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要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可以采取减少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约束力。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上一部分的温度应力控制措施中,已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除了要尽量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之外,可采用一定的保温措施,如暖棚法、覆盖法和蓄水法等,对混凝土的外部温度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以减小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从而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

②减小外部地基约束力。在混凝土的浇筑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过厚会导致地基产生约束力,要减低混凝土的厚度猜疑采用设置滑动层的方法,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减少外部约束力。

3.2.3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以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①掺合一定的添加剂。掺合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自缩值,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混凝土外用添加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添加。

②添加增强材料。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添加适当的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或金属纤维等,这些纤维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③控制好混凝土材料的比例。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与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直接相关,普遍情况下,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和科学的技术手段获取。在混凝土生产前,要让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进行试验和验证,在多种配比方式中,选择最佳的配比方式,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由于混凝土的施工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本文对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之,要严格把关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才能减少混凝土问题的产生。

篇2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1土木工程和混凝土概述

土木工程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对材料、设备进行运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勘测、施工、保养、维护等工作的活动。其通常具备三个基本属性。第一,综合运用性。由于土木工程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多,内容复杂,集中了建筑施工、设计、勘探等不同种类的内容。第二,社会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木工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社会实用性。第三,实践操作性。主要是由于土木工程是基于人类发展得历史经验上产生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又称为砼,其主要材料为砂石,通过胶凝材料将砂石等材料胶结在一起,搅拌、混合,从而形成的复合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具有价格低、制作简便、强度较高等特点,因而受到建筑施工的广泛青睐。

2土木工程建筑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因素分析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人员庞杂,工序繁琐,因此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众多的问题。而混凝土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问题,从而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下面对土木工程建筑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因素进行分析:配制方法不合格。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纷繁复杂的原因,使得材料的进场检查并不严格遵照规则进行,原材料的不合格为后期混凝土的制作埋下安全隐患,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影响后期建筑质量。支撑系统的搭建不牢靠。施工人员存在经验主义,在搭建支撑系统时过多的依赖经验进行评判,而忽略了专项施工方案。这种不敬业,甚至违规的行为,使得支撑系统的搭建出现问题,为后期施工安全带来很大的安全问题。混凝土的建筑和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施工人员片面追求高速度,对混凝土的振捣不充分,或是不注重浇筑完成后的养护浇水,使得混凝土结构在终凝后的强度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进程。

3关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3.1混凝土的配制与搅拌(1)混凝土的配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来说,混凝土的配制需要严格按照比例进行,将水泥、砂石及掺和料等混合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搅拌。不同的建筑施工对混凝土的配制要求也存在不同,故而也会产生不同的配合比,而配合比必须基于多次试验来进行,从而保证用量的科学准确。同时,如果在配制过程中,砂石的含水量与实际要求的配合比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依然需要测定相应的搅拌用量,保证在混凝土搅拌之前就达到最佳配合比。(2)混凝土的搅拌。在搅拌过程中,投料量、投料时间、顺序等的不同都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必须秉承适量原则,保证混凝土在最短时间内搅拌成功。首先,要确定科学的搅拌制度,对用量、搅拌时间、投放顺序等都进行严格的规定。其次,规定搅拌最短时间。在搅拌过程中,砂浆的流失情况对于混凝土的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应该严格控制砂浆的流失,并在投放过程中充分考虑配合比。最后,注意搅拌过程中的混凝土清洁,及时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卸载干净,之后才进行继续的搅拌,从而保证混凝土质地的均匀与强度。

3.2控制温度应力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出现的裂缝问题来说,温度应力是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对温度应力的控制,保证浇注温度和内部温度的适当性。首先,重视对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控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在浇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温天气,以更好的进行浇筑,应该尽可能的回避高温作业。其次,如果在高温天气角度,就必须采取冷却手段对混凝土进行及时冷却。同时,也应该对原材料进行相应的降温处理。最后,构造之前混凝土的强制性降温。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在混凝土内部设置一定的水管,从而通过水管中的冷水对混凝土内部降温,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温度的适宜性。通过有效控制温度应力,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内部温度都能够处于科学的范围内,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

3.3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首先,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其根本就在于改变原材料的属性,促进原材料之间的高度融合。第一,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增加增强材料,如金属材料等,提升混凝土的抗压性和抗裂性。第二,科学制定混凝土材料的比例。在进行正式的配制之前,应该进行多次试验,从而保证混凝土的配比能够满足建筑所需。第三,在搅拌过程中,应该严格管理,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保证搅拌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其次,掺杂降低混凝土收缩程度的添加剂。在使用添加剂的过程中,应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在对多次膨胀率试验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进行添加。同时,对于添加剂的选择应该始终以增加混凝土抗裂性为主要标准。最后,使用配筋。在选择配筋时应该注意选择直径或间距较小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本身并不存在配筋,因而整体来看其间也存在一些薄弱部分,这些部分对于建筑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些部分使用一些温度筋,从而巩固这一部分的质量,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升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显而易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业也迎来其发展得瓶颈期,寻求技术突破成为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建筑的质量息息相关,必须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施工规则,加强施工管理,同时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技术创新,促进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斯文.论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篇3

引言:AutoCAD作为绘图软件已广泛地应用到土木工程中.更多的专业人员把它作为绘图工具使用,无论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中,都需要广泛地运用AutoCAD。图层在AutoCAD中是个难得的好工具,有了图层这个工具,在AutoCAD中的绘图、编辑、打印都变得“清晰”、“准确”、“高效”方便自如了。笔者长期进行“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深知熟练掌握图层工具对绘制建筑工程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现行教材中对图层的运用介绍甚少,很难让学生对其有深刻认识,更谈不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层的运用”这个概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就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CAD图层教学的现状分析

如上所述,图层命令在AutoCAD中是个难得的好工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不论是教材还是市面上的很多CAD用书,对于图层概念的介绍都只是停留在对图层线型、颜色、线宽,开/关、锁定/解锁、冻结/解冻、打印/不打印等属性的介绍,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对“图层”命令的简单介绍,很多时候只是孤立地在介绍“图层”这个命令,对于“图层”命令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图层”命令的分析和讲解少之又少,以致于在后续绘制建筑工程图环节学生根本不重视图层工具,也不会运用图层命令来编辑管理图形,从而使绘图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基本命令进行讲解,然后演示实例,学生把老师刚刚画过的内容再练习一遍,因为建筑CAD软件的图层界面简单明了,命令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绘图时也能够按照教师讲解的命令和步骤把图形绘制出来,往往会造成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但是在进入到后续的绘制建筑工程图学习中,学生对图层运用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往往出现的状况是:学生头脑里毫无图层概念,绘图时没有建立“图层”的习惯;所有图形都绘制在一个图层,建筑工程图绘制完成后没有线型、线宽和颜色的区分,一旦要在图形上进行某一环节的修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从下手,学生感到绘制建筑工程图很难,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最后对CAD课程彻底失去信心,以致放弃。

(二)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探索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任务引领”模式

根据《建筑CAD》课程标准,关于“图层”章节的课时量仅为4课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希望学生在这这四课时中能够掌握:

①创建图层的名称、颜色、线宽、线型;

②能运用图层开关、冻结、锁定等性质管理图形;

③能够理解“图层”概念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图层”命令有效绘制出规范的工程图纸,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就必须打破以往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即设置两个由浅入深的任务,层层递进,将“图层”的基本属性和建筑工程图绘制的特点融入到任务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任务内容”选择

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中,选择合适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任务的选定要由浅入深,看似简单却能包含尽量多的知识点,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掌握计算机绘图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图层”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2个任务,任务一可以设置得简单易懂,容易上手,通过任务一让学生了解“图层”的基本属性;任务二可以与建筑工程图相结合,将图层的运用融入到任务中去,让学生充分明白图层在绘制建筑工程图中的作用。

(三)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实践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安排了以下两个由浅入深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①任务一:给蝴蝶置换图层(请学生将“图1”蝴蝶的样子设置成“图2”蝴蝶的样子)要求:设置“触角”“翅膀”“花纹”“身体”四个图层,图层颜色和线形可参照图形,颜色也可自行决定,但是必须每个图层的颜色不同。

该任务通过蝴蝶造型,让学生首先对任务产生亲切感,进而有兴趣积极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先由教师讲解“图层”命令的基本属性,再由学生融会贯通用“图层”知识完成任务!

②任务二:根据要求给建筑平面图置换图层(教师给的图3cad文件都在一个图层)要求:依据要求为图3设置八个图层,给出图层名(线宽,线型):“尺寸标注”(0.18mm) “文字”“门”(0.35mm)“窗”(0.18mm)“楼梯”(0.18mm)“墙”(0.7mm)“轴线”(0.18mm,线型-CENTER)“图框”,其中每个图层线宽、线型也要按照要求准确设置

该任务通过建筑平面图,让学生首先明白“图层”命令与绘制建筑工程图关系密切,让学生养成建立图层的习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图层”命令管理图形的方便性,为后续绘制建筑工程图的课程做好铺垫!

(四)新的CAD图层教学方法的总结

“图层”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图层”基本命令的简单介绍上,而对于“图层”命令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图层”命令的分析与讲解显得非常薄弱。

笔者尝试以“任务引领”模式去教授“图层”这个章节,出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思考,精心设计了两个由浅至深的学习任务,从蝴蝶图形引申到专业图形,层层递进讲透“CAD图层的运用”这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由任务驱使带着问题上机实践,对知识点的理解非常透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明显能感受到学生对“图层”命令的重视,能够娴熟的设置绘图环境,能够运用“图层”命令来管理图形,学生绘制工程图的过程变得有条不紊,不再感到困难和吃力,相反学习的兴趣还增加了!

(五)综述

建筑CAD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图层”又是掌握这门课程难得的好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主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图层”这个好工具,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掌握CAD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在计算设计软件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一种错觉,觉得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手册、图集,对计算结果稍加整理,就算完成了设计,淡化了在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中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力学概念,刚度概念就是其中之一。从宏观上讲,实际中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上的超静定弹性体,这种超静定弹性体的一个根本属性就是刚度,它往往对结构所受外部作用与内部应力的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把握刚度的概念,理解刚度对结构的作用的影响是做好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一步!

1、 刚度的概念与分析

刚度是结构整体或构件抵抗变形的一种能力,结构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对结构往往影响较大,正确的把握刚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结构的几何尺寸、材料分布与结构体系。无论结构整体还是结构构件几何尺度与材料分布对她的分布起着决定作用,一个矩形截面的梁,其抗弯刚度与截面高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同理平面尺寸较大,材料分布边缘化的结构的抗弯与抗扭刚度较大。不同的结构体系也对结构刚度有重要影响。在高层中,框架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常常被应用,他们的刚度也依次递增,应根据不同的高度对刚度的要求合理的选择。正确的把握各种结构体系的的刚度特征是我们正确选择结构的重要依据。

2、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的影响

结构的外部作用主要来自基础、风和地震,结构所受外部作用的大小也受结构刚度的重要影响。

2.1、刚度对基础作用的影响

刚度对结构受基础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刚度对土压力影响基坑 支 护 和地下室外墙都承受土压力作用,尤其是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往往是设计时的控制荷载.适当增加围护墙体和支撑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墙体的水平位移.但随着刚度的增加,土压力逐渐由主动土压力向静止土压力发展,将使支护墙上的土压力显著增大.此外,大量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实践表明,当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通过增加墙体和支撑刚度来减小位移作用不大,但土压力和支护墙内力的增大却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刚度对基础与上部结构协同工作的影响。我们在做上部结构设计时假定结构是固结在地面上的,而实际是基础与上部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刚度对这种作用有重要影响。一般建筑基础的变形总是成锅底形。中部沉降多,外缘沉降少。在建造下部几层时,基础钢筋应力不断增长。建筑到四五层时钢筋应力达到最高值,以后随层数和荷载的增加应力又逐渐减小。基础的刚度越小,这种现象也明显,因而在设计基础时要重点关注。

2.2、刚度对风荷载的影响

风荷载是一种随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风作用在结构上,使结构受到双重作用:一方面,风力使房屋受到一个基本稳定的风压力;另一方面又使房屋产生风振.因此,比较柔的高层建筑,要考虑由风振产生的动力效应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荷载规范》和《高层建筑规程》均提出了风振系数的概念,即柔度越大,风振系数越大,计算所得的风荷载标准值也就越大.因此结构的刚度会对风荷载的大小产生影响,刚度越大,风荷载越小.

2.3、刚度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地震作用是由质点受迫震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因此,地震作用的大小和建筑物的质量、动力性能都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如前所述,刚度越大,往往要求用比较多的材料,使建筑物的质量越大;另一方面,刚度越大,结构自振周期越小,地震影响系数往往会较大.因此 , 结构刚度会影响到地震作用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结构或构件刚度会对很多荷载、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除风荷载外,刚度越大,荷载和作用也就越大;而风荷载通常是刚度越大,荷载越小

3、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一方 面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对构件的内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以及由此产生的构件内力都是通过构件自身的刚度以及连接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的.换言之,结构和构件的刚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内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3.1 结构整体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结构的整体刚度会对内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建筑物基础的刚度大小会影响到是杏满足嵌固端假定,从而影响到基础自身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分布;上部结构平面布置时,刚度是否均匀会影响到是否产生扭转效应;上部结构沿高度的刚度分布情况会影响到是否有薄弱层的存在。

3.2 构件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的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协同承受地震作用,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因此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楼盖体系刚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各构件的内力分布!

3.3 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相互连接的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现浇楼盖中,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梁和板,如果梁的线刚度较大,则会使板的跨中弯矩减小;反之,如果采用较厚(线刚度较大)的板,则可能使梁产生较大的扭矩,梁和柱的线刚度比值更会直接影响到内力分布.一般情况下,相互连接的构件中,内力的分配是遵循“能者多劳”原则的,即刚度越大,分配的内力也就越大.至于刚度对变形的影响,一般来说,刚度越大,变性也就越小,增大刚度对减小变形是有利的.

4、刚度布置原则

1、刚度适中

结构刚度过大会引起结构在地震中承受更大的地震作用,刚度过小又会使结构所受风荷载增大,同时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过大,因而我们要通过选择与优化得到结构合理的刚度,达到既节省材料又提高结构可靠度的目的。

2、刚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与立面上刚度要均匀,平面上刚度不均匀会使结构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中产生对结构不利的扭转。立面上的不均匀会使结构产生薄弱层,从而使结构更易损坏。

3、结构要有刚度梯度

结构中的构件对于结构来讲有主次之分,我们应设定一种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态,有梯度的分配结构的刚度,合理加大结构重要构件的刚度与延性,削弱次要构件的刚度,使其在地震中更易屈服,从而达到耗能的目的。

5、刚度布置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高层结构设计中,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往往成为控制因素.此时刚度控制的难点是如果刚度大,则地震作用大;而降低刚度,虽然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但又会造成风荷载的增大

由此可见,合理的刚度梯度分配会使结构的安全性提高。

结语:

结构设计时不仅仅要确保安全,同时要满足合理和经济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要从事物的内部因素— 刚度着手,即通过刚度控制,使结构体系刚度适中、刚柔相济.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结构隐患,而且可以保证构件以至于整个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受力合理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同炎.结构概念和体系[M].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2] 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0.

[3] 方鄂华,钱稼茹.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1999.

[4] 何颐华,杨斌,金宝森等.深基坑护坡桩土压力的工程测试及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7.

[5] 张鹤梁,项宗方,周.凌.浅议工程杭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山西建筑,2006,32(3):48一49.

[6] 冯豪.概念设计在结构中心的应用[J].山西建筑,206,32(5) :7 3一 74.

篇5

引文:应当将一个良好的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现场管理应当将场地环境基本属性的相互作用作为关键的一环。在某种程度上,其相关规划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是主要结构部件和功能所能够建立起的交互性能,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对所有子系统细节的具体开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作用不一样,其细节的重要性也就不一样,例如在结构工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细节非常丰富。从建立和完善(或修改)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且一定要充实必要的元素和细节。因此, 我们在第一阶段必须首先建立,专业人员的互相合作在这一阶段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并不确保百分百的操作性,只能形成一个整体思维的形式。在第二阶段,我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必须能够识别的具体要求的方案和大量的关键部件性能可操作性。在这些具体操作中,所有的前提就是提供所有所需的良好的施工文件元素的设计细节。而这些细节操作的成功性均来自于结构材料的正确选择和把控。

1.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细集料形成,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空气,通常还有其他外加剂。成品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抗拉强度,其抗拉强度约为十分之一。因此,拉伸和剪切在截面的受拉区钢筋已提供弥补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较弱的受拉区。正是这种偏差加强了木材或钢的均匀性。对异结构构件钢筋混凝土部分按一定比例合理的安排最佳使用的材料。这是因为混凝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放置和压实湿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得到任何所需的形状适当比例,成品变强,经久耐用,而且,结合钢筋,可以作为任何结构体系的主要构件。梁,柱,墙,浇筑完毕后,与钢筋应清除铁锈和其他有害物质。在深度,避免在湿混凝土的水分过分吸收。然后混凝土由高频振捣器捣实。一定要记住,振动可能导致骨料的混凝土离析。如果干燥过快,表面裂纹的发生,这将导致混凝土表面由于未能达到充分水化而开裂。显然,大量的参数必须结合准确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如几何宽度,深度,面积加固,钢筋,混凝土的应变,钢筋的应力,等等。因此,在混凝土截面的选择试验和调整是必要的,基于现场的假设条件,构成材料的可用性,业主的特殊要求,建筑净空要求,适用规范,环境钢筋混凝土通常是现场人工复合材料,与在工厂中制造的标准梁柱部分钢结构。

2.土方

土方的挖掘使用方式和成本的变化比任何其他分支土木工程发展的更迅速。目前大多数的方法是利用轮胎式机械设备进行开挖土方。以前大部分的是由窄轨铁路运输,现在比较少见,而主要的开挖方法,用正铲,反铲,拉铲或抓斗。为了降低土方工程的费用,填方量应该等于挖方量,尽可能的减少同体积的土方的运输和填方的二次搬运。轮胎式斗式铲运机是不可缺少的设备。斗式铲运机通常是非常强大的机器;许多制造商建立了容量8立方米铲运机。最大的自行式铲运机是19立方米铲斗容量。因为它们还可以被用来进行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的翻斗车可能是最常见的运输设备。翻斗车自卸卡车之间的区别必须记住。翻斗车尖向前和司机坐在后面。自卸卡车很重,加强翻货车,司机坐在前面,如果负载和负载被倾倒在他身后,所以他们有时被称为后卸卡车。这些机械设备都是挖掘和运输土方必不可少的工具。

3.结构的安全度

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安全结构并提供一般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安全系数",根据现代的趋势是独立使用的材料性质和组合,通常可以定义为条件之间的比率。这个比值还的概率成反比(风险)结构的破坏程度。安全系数低则被认为结构的不安全。常见的定义。为达到"极限状态",导致施工不能完成任务而设计的。有两类极限状态:(1)强度极限状态,对应于的最大承载能力。例子包括屈曲或结构的整体失稳的地方;某些截面的失败和随后的结构转化机制;疲劳失效;弹性变形或蠕变引起的几何结构大幅改变或塑料;和结构敏感的交变载荷,火灾和爆炸。(2)使用极限状态,即结构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例子包括过度变形和位移不稳定;早期或过度振动大;腐蚀裂纹。

计算方法对不同安全条件验证结构可分为:(1)确定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参数被认为是随机参数。(2)概率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参数作为随机参数。

另外,根据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1)许用应力法,其中应力计算在最大载荷与强度的材料按规定的安全系数降低。(2)极限状态设计法,其结构可按其最大强度的基础上。这种力量,通过理性的分析来确定,不应小于所需的计算荷载的总和等于设计荷载荷载(极限状态)。应力对应的工作(服务)与无分裂活的和死的负载与规定值比较条件(使用极限状态)。从第一个和第二个方法的四种可能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计算方法。一般来说,两组合为准:①确定的方法,即采用容许应力。②概率的方法,利用极限状态。概率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至少在理论上,这可能是科学的考虑安全的各种随机因素,并确定安全系数。

概率的方法取决于:(1)相对于制作、安装条件下材料强度的随机分布(分散的机械属性的值通过了结构);(2)对结构的横截面的几何不确定性(砂故障、缺陷由于结构的制作和安装);(3)对预测的活荷载和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的不确定性;(4)所使用的计算方法近似相关的不确定性(从实际应力的计算应力偏差)。

此外,概率理论意味着允许风险可以基于几个因素,如:(1)对其失效破坏的建设和重力的重要性;(2)人的生命可以通过这次失败的威胁数量;(3)修补结构的可能性;(4)结构的寿命预测。所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和社会因素如相关:(1)建设的初始成本;(2)对施工期摊销基金;(3)对因施工破坏的物理和材料成本;(4)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5)道德和心理的看法。

4.结束语

篇6

中图分类号: F560.8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相关距离是土性参数由点特性过渡到空间平均特性的关键,是随机场理论具体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对于土体空间的任意两点它们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大,距离越远相关性越小,存在一个临界距离,使得处于这个距离以内的两点的土性相关性不为零,而处于这个距离以外的两点的相关性为零,我们称这个距离为相关距离。因此相关距离λ是衡量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参数,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λ时认为是强烈相关的,反之则认为基本不相关。现在普遍认为相关距离λ是岩土的一种基本属性,与沉积环境等等因素有关,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土性指标。要想把随机场理论应用于岩土参数的计算当中,区域土的相关距离的合理取值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已提出许多求解相关距离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函数法、递推空间法、半变异函数法和平均零夸法等。

2工程实例

某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属于冲积沉积的土层,有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粉质粘土及粘土层、第四纪一般性沉积的粉质粘土层。土层概况如下:

第一层:耕植土,褐黄色,可塑,含植物根系,具有大空隙,厚度0.5m

第二层:粉土,褐黄色,可塑,饱和,稍密,振动析水,局部夹粉质粘土透镜体。粒经较为均匀,继配不良。埋深0.5米;厚度1.30米~1.80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土层。

第三层:粉土,褐黄色,可塑状态,局部呈软塑状态,饱和,稍密,含粉质粘土薄层或透镜体,局部含粘土团块。粒经均匀,级配不良。在2.0m左右,钻进中严重缩颈。埋深1.8~2.3m;厚度2.5~3.9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层。

第四层:粉土,黑灰色,可塑~软塑状态,饱和,稍密,含粘土和粉质粘土透镜体和有机质。粒经较为均匀,级配不良。埋深4.75~5.9m;厚度1.2~3.3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土层。

第五层:粘土,灰黑色,可塑,饱和,含青砖屑和瓦片。埋深6.5~8.7m;厚度0.5~1.5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粘土层。

第六层:粉质粘土,黑灰色,可塑~软塑状态,饱和,含青砖屑和瓦片,汉粉质粘土和粉土透镜体。埋深7.5米~9.6m;厚度0.7~2.4m。属第四纪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层。

3结果分析

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静力触探资料,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取样间距为0.1m,分别采用上述方四种方法进行土层相关距离的计算。通过对第二层粉土的详细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图1 递推空间法

图2 相关函数法

递推空间法的Γ(n)~n曲线如图1所示,随n值的增大,Γ(n)逐渐趋于平缓,随着递推次数的增加,构成样本空间的数据越来越少,方差折减系数会逐渐趋于0,实际计算曲线只有前半段的数据是有意义的。

图3 变异函数法

相关函数法计算结果整理如图2,实测自相关函数曲线前半段逐渐趋向于稳定,而后半段曲线呈无规律变化,曲线的尾端出现异常点,这是因为后半段参与计算的数据间距过大计算精度降低所致。相关函数曲线后半部分出现小于零的点也是有意义的,这表示土层中相隔为h的两点存在负相关性。相关函数的几种拟合形式中,三角形和指数函数是对前面大于0的点进行拟合,充分利用了精度较高的前几个点的数据。指数余弦型则对全段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发现自相关函数曲线并非有规律的指数余弦变化,振荡规律性不明显。

变异函数法和相关函数法的原理相同,曲线的拟合曲线的形式对相关距离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平均零跨法计算方法简便,但是要求完整连续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变化曲线,并且对曲线上的异常点进行剔除。

通过分析发现当取样间距足够大时所求得的相关距离才是真实值。随这取样间距的逐渐增大方差折减系数逐渐趋于稳定,而当取样过大的时候,样本数减少导致统计误差的增大。

邯郸市各土层的相关距离列于下表:

表1 相关距离(m)

4 结论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指标,对上述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并计算了邯郸市粉土层的相关距离,为土性剖面随机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计算相关距离的各种方法中,递推空间法简便实用,物理意义明确。相关函数法和变异函数法源于相同的理论,合理的选择计算形式是准确计算相关距离的要点。递推空间法要求有连续的土性指标变化曲线,取值的人为因素较大。

参考文献

[1] 阎澎旺等.土性剖面随机场模型的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1995,3:1~9

[2] 现代应用数学编委会.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实战性;教学改革

一、引言

如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明显的改变,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变革之中,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有限学习空间,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分析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实验性、实践性与实战性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综合型素质教学体系与模式,是所有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管理松散、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激情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偏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基本概念的实验性教学日益淡化。岩土工程学科很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重要公式都是基于试验规律的发现上升为统一的定律与定理,如果不重视基本物理模型试验了解岩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属性,很难做到理解性的熟悉与掌握。一直以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在感性引领与客观认知上倾注的投入严重不足,表现为实验教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不够甚至没有、相应配套经费的投入偏少甚至缺失、教学质量管理的松懈甚至淡化[1]。再加上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一线青年教师特别是实验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很难提高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懈怠心理也被突出地放大,对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模棱两可、对学科专业的前景认知难以把握、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要求缺乏信心等。

2.观摩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逐渐压缩。亲临现场的认识实习、参与工程的生产实习是岩土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专业理解、增进行业认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工程建设的实效性,实习基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实习基地,这类基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几乎每届学生都可以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用于基础性实习教学;另一类是临时(动态)实习基地,这类基地是在实习准备阶段联系的,教学内容随工程建设本身而变化,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变化,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的实践教学[2]。由于野外实习时间安排相对集中且短暂,再加上路途与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到项目施工现场的情况及细节,而且学校管理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过程有效的监控,实习基地的偏少和时间的压缩,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类工程项目,学生的见识也得不到有效扩展。

3.处理问题等实战性教学严重缺失。普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反复考查,在了解最新学科领域和相关科技文献方面微乎其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接触应用型基础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恰巧,我们的大学课程开始又是以最基础理论课开始,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又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种种不足,导致学生的第一认识本身存在很多的疑惑,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衔接被割裂。如参与科学研究时,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哪里,什么是工程人员必须要把控的,研究出来的规律、结论等成果对现实有如何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去了解的,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三、提出一些拟改革措施意见

基于目前普通高校中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及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总结,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考。

1.基本概念、理论的网格节点化教育教学。与传统的结构、材料、力学等学科不同,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复杂体系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土、岩石本身的物理、化学与力学特性等就很多元,且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像房建、交通、港航、机场等实际工程中都有所运用。要让本科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运用技能和具备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本身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成苗。我们岩土工程领域有很多杰出的大师,没有一位不是对岩土工程专业学科基本概念高度重视,往往在谈论浩大工程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正所谓大海无边百川融,只要把基本的理解问题解决了,就能找到关键的科学问题,大事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日常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吃透非常重要,从专业基础课程(如土力学、基础工程)开始,就把概念的由来给学生解释清楚,如讲解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黏土中的双电离层等要准备一些教学道具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再如讲到土的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抽象概念时,演示给学生看土的状态与实物的对比定义过程。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以学生接触一种新鲜事物的角度接收过程来进行课堂的组织。把基本的概念、理论作为整张铺开的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来编织,形成一套认识、理解与掌握的全备知识接收过程的换位思考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开来,配合以规律性的强化记忆、重点性的理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一门课程。

2.实验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具体细则化流程操作。新世纪,高等学校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基本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个人经历只是简单地从家庭到学校,学习过程也仅限于从课堂到书本,缺乏生活历练,动手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接收知识欲望也不强。同时,有的实践性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甚至是分开教学,实验过程中往往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学生只需完成整个实践过程的某几个步骤,缺乏全局的统筹和重点的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实践性教学本身已经作了明确的课时、内容与目标要求,如果按照专业建设去执行,理应达到较好的效果。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毕业以后到了工作岗位角色适应能力不足。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操作管理过程中虽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实践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偏少、师生比例过高、仪器设备陈旧等条件限制,但最关键的还是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落实过程中缺失具体细则化的流程操作。举例说明,对于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两种考核,一般高校都是让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以章盖戳等证明,考核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思考,可以通过项目考核的形式来完成对实习过程与效果的鉴定,并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打分,同时兼顾接收单位的日常考核与实习评价三者结合以达到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填补管理上的作假漏洞。这样学生有驱动力去执行实践课程的要求,并且得到的结果也能令人信服。

3.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要让学生进入实战化的针对性课题训练。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课题训练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开始积极的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工程活动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辅老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教学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思考,需要建立针对性研究课题的独立训练与团队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些公开或个人的师资资源,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团队,既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任务,又要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学校或学院可以设立一些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基金,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以第一负责人或项目参与人的身份承担一些实践科研类的课题;或者,有明确研究课题或经费充足的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加自己科研团队,分配学生协助查阅相关文献,参与进行相关试验工作;另外,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帮组学生自主地发现或理解一些科学问题,自主设计一些科学试验方案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导学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生产性的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项目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下,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性工作,如何加强岩土工程专业实验性、实践性和实战性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是我们基础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对岩土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的一些改革,必须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求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时期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作者:吕伟华 张永兴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8

Abstract The natur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esign parameters. Correct evaluation of the found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s to ensure construction safety,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y, but now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s of a number of terms on the 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different rules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is the same in the same industry in this specification different versions, th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ngineering of several common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values​​, define and determine, with a view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ineering staff sever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help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values ​​and various established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method.

Key words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value; load test;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itu test

中图分类号:TV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我国在以往工程建设中,较多地出现过以下几种地基承载力值:地基承载力基本值 ,承载力标准值 ,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容许承载力,地基极限承载力。由于各承载力概念上的差别,其确定方法也不同,这给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本文详细介绍地基承载力的定义、概念及其确定方法,以期对工程人员正确认识几种地基承载力有所帮助。

2 几种承载力的定义

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是指按有关规范(铁路、公路行业规范常见)规定的一定的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条件下的地基承载能力,通常是根据室内试验及其它原位测试综合确定[1,2],也可以根据室内试验测定的地基土的某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来查取承载力表来确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也曾使用过地基承载力基本值这个概念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都是按概率极限状态原则设计提出的,标准值是指按有关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试验并经统计处理后的承载力值, 设计值等于标准值除以分项系数,按照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的原理,抗力分项系数是大于1的[3],因此设计值必然小于标准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出的,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但是规范中又提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经验值等方法确定[4],按其基本属性仍然是强度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因此这种承载力并不一定满足建筑地基的容许变形值,还要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与地基容许变形值配合使用。

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不超过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并且有足够的安全度,而所引起的变形又不超过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地基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荷载就定义为地基容许承载力,取极限荷载除以安全系数(一般为2)得到地基容许承载力。

地基极限承载力,是指使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即将失去整体稳定性时相应的最小基础底面压力,一般是在钢塑体假定的基础上考考钢塑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得到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5],或是从原位的载荷试验得到。

3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 理论计算法;②现场原位测试法;③按规范查表法。

3.1理论计算法

理论计算法是以土的强度理论为基础,根据地基土中塑性变形区发展范围以及整体剪切破坏等不良情况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公式推导,主要有临塑荷载计算公式、控制塑性区计算公式、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三种。

3.1.1临塑荷载计算公式

临塑荷载fcr是指在外荷作用下,地基土刚出现剪切破坏(即开始由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时的临界压力[5],由下式计算:

3.1.2控制塑性区计算公式

大量建筑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上述临塑荷载作为地基承载力往往偏于保守。当建筑地基中发生少量局部剪切破坏,但只要塑性变形区范围控制在一定限度(此塑性区一般规定为其最大深度不大于基础宽度的1/4),并不影响建筑物安全。这样还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工程造价。当偏心距小于或等于0.033倍的基础底面宽度时,在满足变形要求的条件下,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按下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

式中 γ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f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Mb、Md、Mc――承载力系数,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5.2.5确定;

b――-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

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3.1.2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较小时,地基处于稳定状态。随着荷载的增大,地基中产生局部剪切破坏的朔性区也越来越大。继而地基中的塑性区将发展为连续贯通的滑动面,地基丧失整体稳定性而破坏。此时地基承受的荷载达到极限值[5]:

式中 γ、γo――分别为基底以下和基底以上土的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

d――基础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算起;

CK――基底下持力层内粘聚力标准值(KPa);

Nr、Nr、Nr――承载力系数, 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表A.0.1-1确定

ζr、ζq、ζc――基础形状系数,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表A.0.1-2确定

3.2现场原位测试法

原位测试在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无数实践经验和理论计算表明,原位测试的代表性好、测试结果精度较高,因而较为可靠。

3.2.1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被认为是最可靠、有效的办法。它适用于各类地基土。规范规定,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必须做现场载荷试验以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4]。载荷试验相当于在工程原位进行的缩尺原型试验,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基土的变形特性,该法具有直观和可靠性高的特点。

地基静载试验主要应绘制p-s曲线,但根据需要,还可绘制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地面变形曲线。

例如图3.2-1所示:

图3.2-1某地基静载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p~s曲线)

OA段为弹性阶段,曲线特征为近似线性,基本上反映了地基土的弹性性质,A点对应的荷载称为临塑荷载;

AB段为塑性发展阶段,曲线特征为曲率加大,表明地基土由弹性过渡到弹塑性,并逐步进入破坏;

BC段为破坏阶段,曲线特征为产生陡降段,C点对应的荷载称为破坏荷载,C点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不一定是B点)称为极限荷载。

若绘出的p~s曲线的直线段不通过坐标原点,可按直线段的趋势确定曲线的起始点,以便对p~s曲线进行修正。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C、D有对于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相关规定[4]。

3.1.2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一般依据的是经验公式。这些经验公式是建立在静力触探和载荷试验的对比关系上。用静力触探法求地基承载力要充分考虑土质的差别,特别是砂土和粘土的区别。另外,静力触探法提供的是一个孔位处的地基承载力,用于设计时应将各孔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推求场地的承载力,此外还应进行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的修正。

图3.1-2 静力触探示意及其曲线

(a)静力触探示意及土层剖面(b)静力触探曲线

我国对使用静力触探法推求地基承载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经验公式很多。在使用这些经验公式时应充分注意其使用的条件和地域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铁路部门提出的经验公式(见《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如下[6]:

对于Ql~Q3沉积的老粘土地基,比贯入阻力ps在2700~6000kPa的范围内时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地基的基本承载力0:

0=0.1ps

对于Q4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0采用下式计算:

0=5.8ps0.5-46

对于软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0采用下式计算:

0=0.112ps+5

对于一般砂土及粉土地基的基本承载力0采用下式计算:

0=0.89ps0.63+14.4

上列各式的单位均为kPa。

相应的深、宽修正系数如下表:

表2-2由贯入阻力ps定宽、深修正系数k1和k2

3.3按规范查表法

该方法是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测定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然后查取承载力表以确定其承载力。这一方法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弊端。承载力表是用大量的试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种统计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没有普遍适应性。利用查表法确定承载力,在很多地区可能会偏于保守,也可能会偏于不安全。前者会造成浪费,后者可能会造成工程隐患。随着设计水平和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变形控制已是地基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新规范(2002规范)取消了承载力表,勘察单位可根据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承载力。目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都根据地区岩土特点编制了地方规范。

4 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时,我们可能会用到许多不同的勘察设计规范,而在不同的规范中又有不同的地基承载力值的定义,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还是有实质性的差别?不同的地基承载力值的定义反映了我国岩土工程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比较以上三种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理论计算法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但存在参数选取方面的问题,并且这些计算公式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建立的,这也造成了计算值与实际值不符;载荷试验直接在原位测试地基土承载力,但是载荷试验的局限性在于费用较高,周期较长和压板的尺寸效应等;静力触探方便、快捷,对土层的扰动小,测试连续进行,测试成本低,数据的重现性好,但是静力触探的除了对于硬土层难以穿越外,主要的还在于测试手段较为单一,无法控制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测试过程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对经验的依赖性过强因而较难把握等等;查表法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普遍适应性,已被新规范(2002规范)取消,只是在如:铁路规范,公路规范中还在运用。总的来说,在地基土比较均匀时,以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较为可靠,若采用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则可以较准确的提供地基设计参数。在工程建设中,一般由勘察单位提供设计单位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或承载力特征值,设计单位根据基础形式及建筑物的具体要求对承载力基本值进行深度和宽度修正,然后进行地基和基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TB10012-2001,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JTG_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

[3]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4]GB50009-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篇9

一、研究目的、方法、程序

城市滨水空间是以城市中自然水资源和陆地相接的区域所形成的场域。其独立的边缘性的位置特征,使其具有陆地空间和水体空间两方面的优势,含有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1];改善城市滨水区环境,增强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力和吸引力,使滨水重新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区,实现滨水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宁波市三江口的休闲者调查问卷为研究基础,从这一角度探讨滨水区休闲游憩功能的开发问题。

2012年9月28号(星期五) 对三江口滨水空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2012年10月8日(星期四)至2012年10月27日(星期二)对闲者进行了四次问卷调查。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内容涉及休闲者当日在三江口滨水空间的行为规律,休闲者日常休闲活动情况,以及休闲者的基本属性等内容。被调查者回答一份问卷平均需要2--5分钟。回收问卷经审核,得到有效问卷共145份(有效率82%)。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所有的百分比均以此为基数计算得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使用者不同年龄段

在145个调查样本中,10-18年龄段人数为5人,这个年龄段基本处于上课的时间,所以人数很少。年龄段人数多的主要集中在19-45,其中以19-30的人数最多有82人。需要指出的是调查时间开始为早上9点,许多晨练的老人已经离开三江口滨水空间,所以46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只有21人。

(2)本异地人的活动频繁程度

调研将活动的频繁程度划分为四块:每天,一周3-4次,一月3-4次和一年3-4次。由图标可以看出:首先,总体次数的偏少,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压力,人们能够属于自己的时间日渐偏少。另外,本地人与异地人进行比较,本地人一般一个月会来3-4次,而异地人更多的是一年3-4次。异地人一个月3-4次比本地人少17%,这是符合正常的人口比例的。同时一年3-4次的异地人,又在宁波的异地人与旅游人员组成,由此可以看出,三江口滨水空间已经成为了旅游线路上的一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3)使用者不同出行时间下交通方式的对比

从表三可以看出,使用者在不同出行时间下更趋向选择经济效率并举的公交车作为交通首选方式,并且所占比重很大。出行时间越长,选择步行的比重越小,然而起伏不大,始终在20%-30%的比重上下。有少部分的人因出行时间超过20分钟而选择出租车,但出于经济考虑,选择出租车的比重很小。另有一部分人选择自驾,出行时间越长,自驾人数越多,但比重不大。在时效方面,将近80%的人群会在一小时以内到达滨水空间,从此来看,三江口滨水空间的交通还是比较便捷的。另有23%的人群由于交通方式选择的差异,到达滨水空间的时间会花费1小时以上。

(4)不同抵达方式的使用者对方便程度的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以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者对方便程度的评价较高,自驾和公交车次之,公交车和自驾车的各方面数据大致持平。而以出租车出行的评价结果较鲜明,可能是因为是出于经济支出的考虑,全部的使用者都认为方便程度一般,这个问题也关系到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和普及,应考虑到偏僻地区的出行需求。从图里也可以了解到,从总体上讲,公交的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人们更愿意用经济又便捷的方式抵达滨水空间。

(5)不同年龄段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程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度随年龄增长大体是上升趋势。青年群体(10—30)对滨水空间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低于中老年人(31以上),其中因素可能包括青年人物质追求标准与审美要求都高过中老年群体,中老年心态、处事上都趋于平和,不过分苛求环境的完美度。

三、现存问题、改造目标与改造措施 1、现存问题 在我们调查观察所得,宁波三江口滨水空间逗留的人并不多,很多是匆匆路过,有一部分是因为旁边是影都来看电影而等待在此处的。经过调研问卷,发现了一些问题。宁波三江口没有任何码头的标志性性建筑特点,仅本地人和住在周围的少许人知道,缺乏本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方面:11%很突出、21%突出、48%一般突出、20%不突出);水边照明较好,但是内部游玩的地方照明效果不是很好(夜间照明情况:11%十分满意、48%满意、26%一般、1%不满意、1%很不满意、13%夜间未来过);需增加娱乐设施和可观赏性的景观设施,喷泉的特色不足(沿江景观、植物造景满意度:13%十分满意、54%满意、31%一般、1%不满意、1%很不满意);在现状保持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可供休息的座椅(现有座椅、亭子的实用性:30%挺实用的、61%数量太少、9%设计不实用)。

2、改造目标——回归空间的公共属性 “空间是社会的一个切面,跨越社会的所有领域,是社会存在与运作的展现和结果,空间一开始已然是社会空间”[2]。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活动规律,保证人在使用公共空间时的安全,建议将人流活动密集的空间部分特别是商业街的空间设置成步行空间,人车分流,保证人使用的安全,并在空间中布置便于使用、符合人的尺度要求、形式多样的设施使用。让市民在四季都可以看到城市滨水区的绿色景观,欣赏到滨水区的绚丽多彩,使滨水区在任何季节都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人员分布及人的活动规律设计绿地、标志物、水体景观、铺装等点状、面状空间,提供多样的空间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这些布置可以极大地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亲水等功能的需求,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游人也能够融入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公共空间的大众化程度成为判断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象征。

3、改造措施

(1)恢复自然型的河道形态 城市滨水地带亲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人与水的亲和关系,让人能够接近水岸[3]。三江汇流的滨水带,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栽植,净化滨水区的水质。在甬江上建大闸后,要投入极严格、落实的污水处理措施,而且要引起全社会公众重视公德,要动员给各方力量严格执行,能达到水清目的,否则农田及城市污水排入兴建甬江大闸后形成的库区,库水会迅速富营养化,可能日趋变黑变臭,除影响渔业外,反给三江口的美景添了一个不应有的污点。而且建甬江大闸后,姚江闸的江面锁满水葫芦的场面,可能移到了三江口,岂不是大煞风景。目前甬江每天两个潮有3800万立方米的进潮量,大量进出口的海水对沿江工农业、生活排入污水稀释要比建甬江闸后污水排入相对静止的蓄水库的稀释作用强得多。

(2)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 硬质型驳岸缺乏透气性和透水性,隔断了驳岸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能力也就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滨水空间的空气环流过程[4];生态驳岸技术的应用早已成为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在治理城市内河优先选择的方法,符合现代人对于自然空间的渴望和向往。生态驳岸可描述为“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5];驳岸上的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

(3)布置丰富的亲水活动场地及设施 实践过程中发现,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亲水规划设计,几乎是滨水区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6]。针对游人对配套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健身娱乐设施。在适当区域增加健身设施,扩大休闲区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②休息设施。根据景观节点的位置合理地布置座椅的数量,深化设计细节,原有花池平台表面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创造出符合人体尺度和结构比例的椅面,利用材质、色彩强化座椅的概念和增强吸引力。有效利用植物遮阴的功能,合理提供给游人多种休息方式,增加休闲区的亲和力。③厕所。对现有标志系统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突出,将厕所前的植被树木进行整修,使厕所的标识更为醒目,便于寻找。

(4)滨水道路与环境小品设计 主要景观游路沿河岸布置并与城市道路连接,道路宽度3~5m,是环绕整个水系景观和各个景点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急通行防洪、救护车辆、消防车辆等,在道路两边种植行道树,形成巨大的树荫,并通过具有形式感的景观造型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铺装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为主。河道沿线为了方便使用者,可以增加各项服务设施,满足大家的需求。例如游戏空间、音乐喷泉、各种造型的座椅、健身器材等,其设施的造型应尽量体现出美观、实用、朴素、自然的风格,材料以石材、木材、混凝土仿木等自然元素为主。 四、总结 宁波三江口景观工程的实施将打造一条生态自然的三江口景观带。它不仅是城市水系的保护带,还改善了周边的人居环境,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休闲活动场所,进一步体现了滨水地带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及广泛影响。本文在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总结了三江口滨水空间主要人群的相关信息,并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对城市滨水空间今后的规划工作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敏, 王晓鸣.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04).

[2]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1998.

[3]邹伟良.城市滨河亲水空间的城市设计途径研究[J].今日科苑,2009,(18).

篇10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动因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必要性一般来讲,企业选择的发

展途径有两种:一是专业化发展,一是多元化发展。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通常被认为可以拥有专业及技术优势,但可能会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及整合服务的需求,同时单一产业受周期影响较大。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克服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它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途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是由施工企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行业性质是建筑施工行业的根本属性之一,靠一般的管理手段难以化解,一直是施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施工企业通过多元化,形成一个产业组合,各产业的发展周期不同,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先天性的大周期、深波动的问题。

(二)建筑业多元化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分散经营风险。建设项目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期。目前承包商在与业主的博弈中,往往处在弱势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融资、时间风险落在承包商一方。承包商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长期垫资,这严重影响了承包商的资金链,对承包商拓展市场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多元化经营中,承包商可以从其他相对稳定的经营项目中汲取资金,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经验数据也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活动越分散的企业,利润率波动也越小。因为通过把收益互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联结在一起,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依赖,降低企业发展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产生协同效应。建筑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广布的项目机构、众多的相关人才,这些都是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同时,建设项目的业主方来自各行各业,这有助于承包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采购、金融、保险等相关方的接触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筑企业丰富的外部资源。发展多元化,可以充分整合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合理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相关产业。此外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伙伴方的合作关系,向伙伴方可提供支持的产业发展,开拓新市场。

(3)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从业者众多,行业内竞争激烈,且建筑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总体来讲建筑企业的整体润率低下。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利润水平仅有2%~3%,而负债率则高达65%,经营所得几乎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之需。建筑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寻求提高收益的途径。只有保证较好的收益率,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经验战略,进入一些如房地产、建筑材料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及风险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经济模式主要包括:

(1)横向多元化。企业结构和参与产业的横向多元化,即企业向与现有产品、技术、市场毫无关联的经营范围扩展。

(2)纵向多元化。建筑企业除了做传统的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施工以外,通过纵向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业务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主要包括:

(1)资源配置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行业技术特点,集中在了混凝土、钢构、施工组织等核心竞争力上,这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具交集,甚至可以说是壁垒很高。如果建筑企业要进入其他领域,需要铸造一些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每个发展的产业领域,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即有产业经营带来全面影响,从而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无法与相应的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

(2)资金风险。建筑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下端,所以利润率是很低的,盈利能力不强。而在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初入新市场一定有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拓展过程。如果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片面“求大”,而不是“求强”,结果会使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需要输血的项目多,而能够造血的项目少,投入大于产出。这对于利润率低,资金需求量高的建筑企业来说,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发生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这会造成企业规模与效益的严重失衡,使企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

(3)管理和文化冲突。建筑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会造成管理理念上的冲突,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矛盾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面临风险。如果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融合风险,而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往往是致命的。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程序。

首先,建筑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对外地的工程更应慎之慎,要对合作方的资信能力、财务情况、品质信誉、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调查论证,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战和自身实力决定是否参加投标。其次,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这些制度包括工程项目评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单位和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最后,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讲,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建设领域的经营受到牵连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放下建筑企业专业化的传统与优势,而应重视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相关部分的技术投入,不断进行创新,做到多元化中的差异化,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三)发展周期互补产业

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仅以做大企业为目标,而应在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避免浪费企业资源和进入同建筑行业周期相同的产业。如果主营业务与多元化产业同时进入萧条时期,这对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与建筑行业周期互补的产业,尽量规避市场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品牌、客户等相关资源,率先进入一些与建筑行业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建筑企业应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使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能保证建筑企业在具有行业优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的收益。

(四)强化内部审计作用,拓展内部审计责权目前,建筑企业

内审部门作用主要停留在监督和威慑方面,为保证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关注重

点转移至各个风险管理构成要素能否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常运行,业务流程是否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各种量化管理的内部模型是否有效等。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作出优化。

(五)加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重视人的本质和人性发展的管理方法,首先要尊重人,许多建筑企业把发现和发挥下属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作为对下属的最大尊重。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06-04

1引言

PPP项目是实现公共项目建设资金的融资模式,也是公共产品的一种供给方式。PPP模式是伴随着公共项目需求的多元化而产生的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合作。早在17世纪英国领港公会和私人投资者合作建造灯塔[1],开始了公共项目公私合作的实践。英国财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为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公共服务的资金匮乏和公共部门缺少有效性及资金效率等问题,率先提出“公私合作”的概念。1984年我国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建设的深圳沙头角B电厂是我国尝试实践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标志。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形成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但至今PPP概念的认识仍存在多种解析,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研究内容侧重于风险与利益分担,方法研究实效不足;研究范围广泛,政策促进的运行机制不足。因此,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探索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模式的本质、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对进一步推动我国PPP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PPP概念及特征研究

2.1国外PPP定义研究

PPP即公私合作伙伴。西方发达国家在PPP项目推广方面建立了成熟的制度体系,得益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从4个角度:一是关系性合约理论,Tony Bovaird认为PPP是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及联盟,与交易契约关系是有区别的,具有关系契约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方式也应吸收关系契约的治理原则。二是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Michael Essig和Alexander Batran提出了PPP交易成本的作用和关系合约中信任的重要性。三是产权经济学观点,Peter Scharle提出了私人部门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产权是怎样起作用的,即何种产权安排导致联合剩余最大。四是把PPP看作一个社会博弈,Grout认为把PPP的现象、经验和讨论放到更广的博弈视角的环境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

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PPP项目实践,各国对PPP的科学内涵解释,如加拿大PPP国家委员会的定义:PPP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它建立在双方各自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最好地满足事先清晰界定的公共需求;联合国培训研究院的定义:PPP涵盖了不同社会系统倡导之间的所有制度化合作方式,目的是解决当地区域内的某些复杂问题;标准普尔认为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长期合约关系的媒介,包括风险分担和多部门之间的专有技术人才和融资共享,从而达到理想的政策结果。

PPP概念的本质在于:①明确了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是PPP区别于其他项目融资模式的关键点。②定义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关系性的契约形式,契约实现的是公共需求目的,而非单纯的商业利益关系。③提出了PPP项目公私合作的实现,需要有长期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或制度的规范。④明晰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基础是基于共有产权关系以及合作期间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实现公共项目理想的政策结果。

2.2国内PPP概念内涵解释

我国城市公共项目建设的传统模式一直是由政府行政指令性管理,从项目立项、建设到运营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统筹管理。改革开放以后,1999年深圳沙头角B电厂顺利移交,实现了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设项目业主制”;2005年试行了政府项目“代建制”等系列体制的改革;2008年成功运用PPP模式实现国家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等,不断深化了公共项目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对PPP的认识及解释一般借鉴国外释译,我国学术界对于PPP的概念仍有歧义,如表1所示。

概念解读的差异性客观存在,有人译为“公私合作经营”、“公私合作关系”和“公私伙伴关系”等,但对公共项目而言,“公私伙伴关系”解释更适合PPP运营特征。重要的是需要明晰我国混合经济体制下的“伙伴关系”结构,即中国式伙伴关系的特殊性与国际通用惯例的有机统一。伙伴I是我国“公共部门”发起主体或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门、公用事业部门、事业单位等;伙伴Ⅱ是我国“私人部门”投融资合作主体,界定为企业集团、公司或个人等;伙伴Ⅲ是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公众、专业咨询组织和政府监管人。概念的另一个核心点就是“合作模式”,即2010年国务院 “新36条”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公私合作将通过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文件实现,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合约制度安排确认伙伴关系,提高公共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或生产力,实现公共项目的“物有所值”[8]。

因此,中国的PPP概念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实现特定公共项目的公共效益而建立的项目全生命期关系性契约的合作伙伴、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

2.3PPP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PPP项目基本的活动是对公共工程项目以关系型契约方式合作融资、合作建设、共同经营和项目移交的全过程。王守清认为项目融资专指狭义的项目融资,即“通过项目融资”,而非广义的为项目融资。韩颜超认为PPP 项目的本质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选择集扩大的过程,也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进行优势能力交换的过程。李晓东认为其本质在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同时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相对参与程度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9]。PPP的产生源于“公共项目”(Public Project)供给的基本属性,根据C V Brown和P W Jackson的观点,社会物品可分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两类,公共物品来自于公众需求,因此必须由政府提供。正是由于形成了政府提供的公共项目,公共产品的经济特性体现在公共项目的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公共产权属性和外部性。

认识PPP本质的目的不在于它如何提供公共项目,而是在这种提供方式下如何实现满足公众利益的最佳效果,即PPP实现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式的零和竞争,相比有很大的优势[11],厘清PPP项目合作中形成的复杂的契约关系和保障PPP项目成功的系列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合同体系等在内的制度框架创新。

因此,我国PPP的本质一方面包含公与私的内涵,另一方面包括合作主体广泛性的外延。在合作本质上,通过建立新型的伙伴契约关系,在规范的合作规则和运行机制下,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一致和明确的PPP定义,为政府促进PPP项目的政策制定、机制设计和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PPP项目风险与分配研究

PPP项目投融资决策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设计合理的风险分配和风险分担。由于PPP项目通常都是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发挥社会效益长和社会公众影响大的公共工程项目,因此PPP项目融资风险与分配研究十分重要。

3.1风险管理及评价方法研究

公私双方合作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是PPP项目产生风险的基本因素。崔军归纳了项目融资风险要素的主要风险类别及风险承担的原则。王要武、孙成双提出了动态项目风险管理框架。金德民提出的项目风险集成管理模式具有现代风险管理意义。PPP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始于近几年,李胜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BOT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刘晓君等根据TBT原理,提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标风险、财务风险、建设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措施;陈玲在专家打分法、统计概率法等风险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的基本管理程序;尹贻林在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中提出风险分担方法主要有矩阵法、类比法、统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

3.2风险分担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PPP模式运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合理分配问题。王守清在其研究中提出的风险分配观点具代表性,论证了我国PPP 项目外汇风险、政治风险等的主要表现,提出了PPP 项目风险分担的三条原则,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谈判PPP项目具有实际指导作用。李启明提出了风险分配的9 条原则。尹贻林认为PPP项目的风险分担通常是在若干主体之间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复杂的合同安排来实现,同时指出了PPP 项目风险分担研究存在的三个薄弱环节,即风险分担的过程评价、风险分担比例的确定以及风险分担与其他方面的关联关系。

以上研究表明:第一,研究都是将公私合作作为统一模式,不区分公私合作中所有权不同的具体形式,特别是不同模式之间风险分配有怎样的异同[10],仍有待深入探索具体规则。第二,PPP项目是现代关系性契约形式,而非单纯的商业合同。第三,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注重理论上可行,但实践的简便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不足。第四,对政府宏观政策性风险研究以及如何推进政府有效的PPP项目公共政策与创新机制研究程度不够,成为有效推进PPP项目的主要矛盾。

4PPP项目治理理论研究

国外项目治理的概念是秉承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而提出的。公共项目治理是通过一套制度体系来建立并维持项目交易中的一种良好秩序的过程。至于项目治理的结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即在项目交易市场中营造了一种体制环境,从微观角度来看即在项目交易内部建立和维持了一种良好的秩序[11]。然而,公共项目不同于企业的盈利项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共项目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需求而发起的,其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其治理目标不能局限于某一方的利益,而应为公共项目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趋同,从而最终实现项目价值的目标[12]。对于确定的公共项目,治理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以产权为主线的内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就是项目组织;而外部治理则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其治理载体是市场体系[13]。

我国公共项目治理的主要代表性研究有:尹贻林教授团队从政府、项目公司角度探索了项目治理理论与实践方法,构建了治理模式;丁荣贵教授从管理学的角度更加关注多组织合作项目的治理[14];沙凯逊教授探讨的是建设项目或者建筑市场制度层面的问题 [15]。他们的研究有效提出了PPP项目公司共同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机理、机制和实践方式,为防范合作风险、指导有效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宏观政策层面尚未开展PPP项目治理机制研究,缺乏PPP制度系统的顶层设计。

国际经验表明,公共项目治理机制是制度控制运行的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政府政策和管理组织机制创新;②建立社会有效的独立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③项目公司内部建立科学的合作治理机制。

5政府管理机制与监管研究

从概念界定到治理研究,政府作为PPP模式中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既是项目发起者和参与者,又是项目的监管者。明确政府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伴演的“双重”角色和具备的“双重”职能,是探索政府在PPP项目中定位与管理的前提。

5.1政府的管理职能

我国对特许经营项目及垄断产品定价沿用成本定价辅以价格听证,PPP项目适当价格管制会使社会经济效率提高。赵宇等人讨论了垄断行业进入博弈及其管制绩效评价,管制对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何寿奎、傅鸿源在分析PPP项目政府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健全监管体系、合理确定政府监督边界、科学选择监管途径,以推进公共项目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5.2政府的激励措施

任志涛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公私伙伴关系,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委托—关系的目标函数,并对公私伙伴关系下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博弈分析。王守清等认为政府激励措施包括政府投资赞助、政府对融资的协助、政府担保、税收减免优惠和开发新市场,私营部门充分肯定各种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其中税收减免措施得分最高,政府投资赞助得分最低。

5.3政府的定位

PPP 模式下的参与方主要有政府、私营企业和公众,其总目标是三方满意。尽管三方在PPP项目中所关注的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三方的目标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交叉在一起,只是三方对同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同[16]。因此,政府在PPP项目上必须定位于促进、主导和管理的功能,同时又是参与合作的一方,只有明确政府的目标才能促进PPP项目的实施。

现有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参与PPP项目的主体表现在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融资平台,是有条件的公私合作,容易形成政府公司对公共资源的垄断,缺乏有效的竞争,不利于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PPP项目的政府管理有必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理论上明晰政府在PPP中的定位、责任和管理主体,科学分离政府的参与者和监管者职能;其二,运行上探索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层级的PPP政策指南、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6小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6.1小结

我国的PPP研究尽管开始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经历了理论引进、经验介绍、初步研究过程之后,近年来针对我国PPP模式的研究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较大提升。许多研究已不再简单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将其应用到公共项目建设实践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出现了一些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PPP的研究也因此更趋深入。总体而言,我国PPP项目融资研究与实践持续了10年的历程,在PPP的概念与本质理论分析研究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在风险与分配研究方面已经做了比较系统性的研究;在治理理论研究方面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在政府管理机制与监管研究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我国公共项目PPP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仍显不足。

6.2未来研究方向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民生保障、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也是我国PPP项目的重要发展阶段。加强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模式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未来的PPP项目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PPP项目合同管理理论与实践合同体系形式的研究。第二,目标利益关系方面,PPP项目中政府、私人部门与公众利益三者间关系的理论梳理值得进一步探索。第三,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政府各层级公私合作机制如何建立。第四,PPP准入门坎研究,即我国对公共项目公私合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私人部门准入的具体条件的论证。因此,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不仅是我国实现PPP项目制度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为社会和广大公众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晓甦.工程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2]连.中小企业参与PPP模式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05):66-67.

[3]Yelin Xu, John F Y Yeung, Albert P C Chan, et al. Developing a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PPP Projects in China — A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Approach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0(7): 929-943.

[4]程哲,王守清.非营利性医院PPP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设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7):557-559.

[5]杨超,唐莹.PPP项目投资决策的优化研究综述[J].企业天地家,2011(04):43 - 44.

[6]叶晓甦,易朋成,吴书霞. PPP项目控制权本质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7-70.

[7]姚鹏程,王松江.关于政府和私人合作高速公路项目定价理论的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09):180-184.

[8]Chris Clifton, Colin F Duffield. Improved PFI/PPP Service Outcom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lliance Princip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7):573-586.

[9]李晓东.基于AHP法的公共项目PPP模式选择[J].企业经济,2010(11):148 - 150.

[10]胡振,刘华金,维兴.PPP项目范式选择与风险分配的关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09):139-146.

[11]杜亚灵, 尹贻林. 基于治理的代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06):19-26.

[12]杜亚灵.基于治理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47-48.

[13]杜亚灵,尹贻林,严玲.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综述[J].软科学,2008(0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