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艺术审美的特点

艺术审美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2: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审美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艺术审美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动画电影;现代艺术;试听

动画电影艺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因素,动画电影艺术作品的技术创造包含影像、声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辑等极其复杂的数字科技的环节,动画电影艺术创作流程从剧本到制作,再到出品,国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而且还带动了几乎整个社会的视觉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动画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她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她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动画电影与动画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动画电影是指以绘画为手段,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动画电影美学要求动画电影首先要以动画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动画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动画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动画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它包含着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以及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等;还有汲取文学营养、故事情节,塑造故事形象。其次,动画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动画电影艺术还是各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产物。

二、动画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社会

动画电影从产生开始,利用绘画的手法,结合照相术,真实而夸张地再现社会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是全新的艺术审美享受,而动画电影所释放的艺术感染力越来越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动画电影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动画电影不仅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能把理想的生活反映在色彩艳丽的画面中,采用运动的画面、优美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三者的结合,让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一部好作品,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在于动画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生活的本质,再现了生命的理想,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动画电影艺术的表现性,它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还有一种抽象的表现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视觉范围和视角。从远观、近看;平视,斜视,仰视,俯视;相对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通过观察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动画电影还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语言,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所以这也是动画电影现实性的表现之一 。

三、动画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个视听的艺术,她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和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动画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

首先,用传统造型手法来塑造动画形象,其次必须加上音响效果;用音乐和声音来塑造形象,使动画电影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但动画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塑造。

动画电影艺术不仅善于融合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最后哪一个画面,飞扬的旗子在缓缓升起,仿似在跟外出和归来的船儿问好。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悠扬而美好。

四、动画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自由性

动画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动画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而动画电影艺术的空间又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动画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了一种时间空间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对动画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在动画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有利于动画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动画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影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总之,动画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独立精神与审美特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努力丰富动画电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要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动画电影时代!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电影艺术属于舶来品,于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发展起来。像其他艺术种类一样,中国电影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继承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和精华,逐渐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电影艺术的民族特色,又称电影艺术的民族性,指的是体现在电影作品中的民族生活特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所形成的特色,它是一个民族电影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新时期电影,深深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富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方面,注重从我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汲取养分,体现了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和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其发展历程又是那么漫长,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对之作出精确地概括。不过其基本特点已经对中国电影创作尤其是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奠基者和以吴贻弓、张暖忻、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电影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1980年《巴山夜雨》和1982年《城南旧事》接踵而出,是新时期电影叙事革命的两声春雷,不仅将吴贻弓推向了中国电影的前沿,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中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的束缚,开始走向现代电影。吴贻弓是一位继往开来的艺术家,深受民族传统艺术熏陶,其电影作品渗透出浓厚的民族艺术传统和风格特征。自1960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到1997年,吴贻弓一共执导了15部影片。他的影片数量并不庞大,虽然题材内容堪称多样,但是艺术取向和审美风格比较一致。从题材内容方面来看,1979年的短片《我们的小花猫》是“”后重返上影厂的初试之作,通过描述老教授、孩子康康与小花猫的细腻故事,将人与物的遭遇相结合来表现知识分子的命运;1980年《巴山夜雨》以温情和诗意控诉“”,是新时期反思电影的代表作之一;1982年《城南旧事》以散文化叙事塑造老北京形象,抒发“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是中国散文电影的杰作;1984年《姐姐》在主题构思和空间造型上都极具实验意味,但是由于创作条件的限制以致艺术上并不很成功;1985年《流亡大学》表现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的战地流亡经历,显得中规中矩;1987年《少爷的磨难》尝试喜剧风格,仅具有类型突破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吴贻弓完成了三部后期作品――1990年《月随人归》、1991年《阙里人家》和1997年《海之魂》,大体上都属于“主旋律电影”,虽然加重了情节和故事,但依然像前期作品一样注重意境和民族传统韵味。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的电影作品重视个人情感表现和道德话语呈现,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美学和现代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审美特色。

第一,借鉴传统美学强调“美善相乐”的审美理念,注重电影艺术的审美韵味与人道精神的统一。《巴山夜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里展现数位普通人的生活遭遇和受伤的心扉。影片如同许多“伤痕反思”文艺作品一样,主要以知识分子的苦难象征民族的苦难。但是,片中没有一个坏人,虽然抨击罪恶却十分温暖,它通过大量中近景、情绪镜头的反复出现以及象征物象的数次特写,酿造了深邃和隽永的艺术格调,从中可以看出“美”与“善”统一的审美思想。《城南旧事》以小英子探看的眼睛串起了三个零散的情节段落,她的目光充满了善意与悲悯――在常人眼中的疯子和小偷身上,她感到了人间的至情至爱。而这种浓厚的人间温情和人道精神与由人、景、光、声、色所组成的优美画面和诗意韵味高妙融合,成就了一部情感浓郁、形式恬淡、风格简约的散文电影。

第二,借鉴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中国传统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情景交融、意境、意象、虚实相生、含蓄美等。吴贻弓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艺教育,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传统审美思想,丰富电影艺术手段。吴贻弓电影多借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营造出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意境。王国维指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①“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②由此可以看出,景与情是意境的主要内容,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巴山夜雨》借用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意境,以“夜雨”和“却话”作为影像叙事的基调和色彩,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纠葛与浓墨重彩的复杂性格,只有一条客轮、一间舱房和一群失意落寞的船客。通过大量运用中近景镜头和情绪段落的衔接,优美的三峡风景与人物形象和谐对应,平实恬淡而意境深远。《城南旧事》借用古典诗词分阙方法,将情节系统划分成三段,非常吻合儿童记忆的心理特点,即不连贯与片段式的,一个个人物的遭际,像流星和过客一般,在小英子的生活中出现了又消失,流淌出淡淡的凄凉意蕴。影片用非常物质的东西编织出诗意的世界,儿童眼中所见所感与“骊歌”的旋律相交融,在朴素中执著地表达怀旧与乡愁,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第三,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充分吸收和消化各类传统艺术的创作经验,丰富现代电影的艺术手段。

首先,吴贻弓电影艺术受到古典戏曲的浸润,追求写意与神似的原则。古典戏曲重写意、求神似,吴贻弓对此是仰慕而倾心的,因此,他大胆地用情绪来缀合电影元素,以人物的主观情绪和情感作为电影生成的基本出发点,这如同戏曲艺术“景随人移”的表现手法。吴贻弓电影以情绪来衬托影片的哲理与意蕴,虽有一个个情节在游动,但只是情绪的“审美物象”,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风貌,因此可称之为“散文电影”。《城南旧事》就是以儿童的情绪,来串联和演绎一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并以此统帅了三段互不关联的“旧事”,秀贞、妞儿、小偷、宋妈也在这样一种情绪和感受中被照亮了,而且一些情节也写意化了,妞儿母女相会到底是真是假,只有留待观众的审美想象。

其次,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借鉴运用。吴贻弓拍摄影片好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③的白描手法,捕捉人物心灵深处的真实冲突,因而在色彩和影调的处理上,对淡雅灵逸的中国写意山水画情有独钟。《城南旧事》以灰色、褐色为主调,灰暗中带有点点亮色,比如风沙弥漫中偶露着红枫、嫩绿等有着生气的色彩,偶尔穿插着些许跳跃流动的辅助色彩,比如孩子身上的衣裳亮色、庙会上民间玩具与装饰品的斑斓色彩,以此寓意着当时的社会黑暗中,仍有不灭的美好心灵,视觉构图宛如一幅冷色调的水彩画。又如《姐姐》里长城上空冉冉升起的太阳,《流亡大学》里最后欢呼跳跃的全景,《阙里人家》中望父台父子的远望,等等,都达到了一种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其三,重复手法的频繁运用,这是对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借鉴。“重复”又称复沓、重言、重辞、重章,是古典诗词经常运用的抒情手法。重复手法的运用,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节奏感,抒发强烈的感情。吴贻弓在《城南旧事》中对重复手法进行了“极致”的运用,使影片在整体艺术效果上产生了重叠复沓的形式美,具有“复调”的审美韵味。《城南旧事》中艺术的重复包括景的重复、音乐音响的重复、节奏重复、叙述上的重复等,各种细节和场景以及音乐的重复累积逐渐蕴蓄了丰富的情感力量,对于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产生了重要意义。尤其是音乐的重复,影片中八段音乐有七段都是“骊歌”的旋律,不仅是一种听觉的重复,更是情感和节奏的重复,只不过演奏的乐器稍微变化了一下。由李叔同填词的“骊歌”倾诉着哀哀的离别之情,曾经风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表达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青少年的感伤心绪,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骊歌”的一次次奏响,将原本零散的故事和细节段落进行了“情绪”上的连缀和贯穿,使得影片的结构变得更为圆满了。

与此前的“第三代”和之后的“第五代”不一样,“第四代”导演以抒情作为其艺术突破口,既继承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又从民族传统艺术包括戏曲、绘画和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精华,借以拓展电影艺术发展道路,导演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彰显。第四代电影人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传统抒情手段和艺术表现原则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把西方现代电影语言和中国古典诗词抒情手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第四代’电影人独特的‘抒情电影’语言。”④吴贻弓在《城南旧事》导演总结中,自称这种“抒情电影”为“散文式电影”⑤。散文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重要影片形态,主要是指第四代导演的一部分具有纪实美学和散文诗情的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电影是散文化形态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突破了传统戏剧式电影而进入现代电影的范畴,从而与世界电影趋向一致。比如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胡炳榴导演的《乡情》《乡音》与《乡民》三部曲,凌子风导演的《边城》,郭宝昌导演的《雾界》以及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等。这种散文式电影突出情感传递、淡化情节故事、削弱因果联系、追求散点式叙述,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从容细致地抒感,另一方面又充分地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在这一批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彰显。

当然,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精神对后代艺术家的深刻影响,决不仅仅表现在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段的层面上,还有许多属于精神内涵层面的范畴。对于艺术而言,内容和形式本来就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吴贻弓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借鉴和继承,不只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意传神的美学传统,不只是追求空灵与虚静的意境和韵味,而是在整体上表现了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特色。

注释:

①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 鲁迅:《作文秘诀》,《鲁迅杂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篇3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既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通过电影音乐的演绎,观众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影片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而只有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电影音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1 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了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2 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但是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和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因此,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电影音乐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3 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的关系,电影音乐往往会丧失其连贯性,并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影音乐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从属关系造成的。电影作曲家必须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循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一部影片的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段落,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或为特定场面制作的音乐,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仅仅是一个短小的乐句,或是一个主导音乐动机甚至只是一个和弦。而情节内容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也必然造成传统音乐表演手段的丧失和音乐风格语言拉赫玛尼诺夫的丧失,而形成一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多变性。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对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电影音乐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电影中的音乐一般对整个电影的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作用,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例如:法国名导卢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难以抗拒的美学及视觉盛宴。大部分看过本片的人,都为影片的景观惊叹,也为利落的剪接而惊喜,更多的人认为“第五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美学不是特效,而是它的配乐,古典歌剧变成动感十足舞曲的手法,配合蒙太奇剪辑,那段外星女郎唱歌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完全展现出导演和配乐大师声气相通的默契。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林》等影片,作曲家多创作庞大交响乐,表现侵略者铁蹄下不屈的民族英雄精神,影片《红河谷》中,战斗最惨烈的画面――人民反抗英国入侵者的战斗段落,嵌入优美绵长的藏歌(女声独唱),使声音和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接着是壮烈激愤的男声合唱,节奏渐快,从而表现了至死不渝的英雄气质。

2 艺术化地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电影中音乐的恰当使用无疑对主题思想的艺术化表现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影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种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是影片音乐的核心,是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的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听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一音乐主题以弦乐演奏为主,它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3 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的描绘。

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 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理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视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一首优秀的电影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例如:当你在记忆中翻阅描写的影片时,《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可能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把日本鬼子鬼鬼祟祟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阴森蛮横的行径,在滑稽而略带嘲讽的音乐声中被表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画面上呈现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强调、渲染。例如:好莱坞著名电影《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情绪不同的音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4 以音乐抒情,艺术化的表现人物特征。

篇4

    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岩画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保存最完好的岩画,主要集中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悬崖绝壁上,横跨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大新、天等七大县市地区,其中以宁明县的花山壁画群最为壮观且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岩画艺术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多以少数民族先祖向神灵祈祷所绘,岩画内容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等,其人物造型多似蛙形,虽然何为蛙形人像,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是未解之谜,但是其震撼力依然让今人无法阻挡。

    此岩画透露出的原始宗教和巫术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广大共识,其充满张力的造型,粗狂有力的笔触,恢弘大气的整体画面,都充分反映出了广西少数民族先祖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人民勤劳质朴、智慧大度的品格。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广西少数民族岩画具有画面形象符号单纯简练,构图富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色彩鲜艳明快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艺术特点,对于现如今的壁画艺术创作来说,其结构紧凑、形象概括夸张、重复对比等艺术符号特点及其学术价值,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并成为当代壁画艺术创作领域借鉴学习的模本。

    二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特点的现代审美意味

    1 结构紧凑的构图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尤以左江流域花山壁画为主,壁画采用平面表现形式的构图,虽然画面中的人物、动物都采用简练的平涂形式,但是却形象生动且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和动物等不同姿态和艺术特点,丝毫不觉得画面呈现简单、单调之感,反而让人觉得画面丰富有层次,色彩具有浑厚之美,这与岩画本身结构紧凑的构图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构图方式经常会出现在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中,不同时代创作或者表达不同主题内容题材的壁画作品都会运用到这样结构紧凑富有韵律感的构图方式。结构紧凑的构图方式追求平面、散点、自由的感觉,但是却显现出轻松、随性、自由奔放的艺术特点,画面中的线条、色彩不断地组合重构,形成一种有疏有密,有动有静,有粗有细相互交织变化,同时又富有张力的画面感,这样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气韵生动的视觉语言美,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质朴率性的艺术表现力,犹如一曲铿锵有力的交响曲,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2 形象概括夸张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力、概括力和创造力,以左江流域的花山壁画为例,画面人物形象不仅能用简练的几何图形描绘概括,真实准确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还能通过这样的几何图像来记录当时的生活场景,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祈愿祈福的愿望。

    在现当代,大型壁画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在这种先辈的创作体验中获得启发的,壁画艺术创作中对于形象概括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既有借鉴,也有超越。“有意味的形式”不仅是注重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内容题材、构图方法、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同样在此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形象语言方式既是艺术的语言,也是生活的语言,更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它在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概括夸张,还应该是艺术情感的符号,这种情感符号充盈在几乎所有的艺术创作作品中。

    艺术家把这种情感通过艺术符号的形象传达出来,引起了艺术家与观众在心灵上的冲撞与共鸣,我们的少数民族先民在形象浓缩概括等方面让我们后人叹为观止,作为当代艺术家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吸纳,要将这样一种“取舍”有度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我们的壁画艺术创作中。

    3 重复对比的符号

    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重复对比的语言表达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中却是万变不离其宗,重复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现在看来确实是力量的表现,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先民早已领悟其中,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将此手法运用得当,张力十足。

    以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为例,画面中首先是以形体的大小来区分主次的,在表现内容上,形象地记录了氏族部落举行祭祀祖先神灵的活动时集体歌舞的场面,通过大小不一的祭祀人群来表明社会地位的高低、尊卑,主次关系一览无遗,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当年看来只是以“无法”代替“有法”,即少数民族先民们没有所谓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构图的专业知识,只是用这样单纯且简明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所想,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中,重复对比的符号运用屡屡出现在画面中,每一件创作作品中都会重复出现画面的艺术符号,产生强烈的节奏形式感,通过色彩、形体、数量、面积、形态等方面突出对比关系,从而让人感到画面的明快、跳跃、节奏和韵律。

    花山岩画画面中反复出现的重复对比符号,犹如一个个神灵般带给人们祭祀祈愿的心里暗示,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特点的后人来说也提供了许多借鉴、学习的作用,给我们现如今的壁画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创作能量和启示。

    三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有创新的意识

    1 创作理念的更新、创新,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人的思维意识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察和敏锐的思维上的,如果失去这些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事物将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在艺术创作中,创作的思维像是一个掌舵手,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方向、走向以及最终的成败,因此,创作思维在理念上的更新、创新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因为壁画艺术创作的公共性决定了壁画艺术的创作思维、理念必然是三维、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创作理念上必须做到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养分和不断地吐故纳新。

    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而是要站在传统的基础上眼见着实,将传统的精华善于吸纳,善于利用。艺术是有传承性的,每一个时代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将是后一个时代艺术创作借鉴继承的模本,因此,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艺术流派都无可替代,他们都是独立存在并有独立艺术价值。传承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过去,而是要学会“拿来主义”,优秀的、精华的部分我们要懂得为我所用。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会更有底气、内涵和价值,否则创新也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流于形式而失去了生命力。

    2 要用文化发展的眼光去审美与创新

    毫无疑问,广西少数民族岩画群的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整个艺术范畴里,它独特、神秘而又通灵,站在这样的艺术作品前,你会感受到这是天造地设之物,充满着原始之美。

    这样的岩画艺术资源,我们应该用文化发展的眼光去对其进行审美和创新,因为她既能给现代艺术创作带来最原始、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基因,同时又能提供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内核基因——文化基因,真正做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性的极大发挥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换句话说,文化才是艺术创作的根。从艺术层面上看,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具有的点、线、面等空间布局以及画面艺术特点、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感,都将给我们带来艺术创作新的灵感和启发。从文化层面上看,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又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质朴原味的原始文化带给了我们不同以往的文化感受,而让艺术工作者在面对现代艺术创作中获得更多新的创作体验和感受。

    艺术创作一定是一场文化革命,只有文化的不断发展才能使今天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给艺术创作不断带来启发,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的,才能兼具艺术性、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

    3 壁画艺术创作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寻求创新

    当代壁画是公共环境艺术,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共生体,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将会更加注重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环境,公众对审美的要求、对城市公共环境的期望会渐渐融入新的理念而表现出更为真实的内涵。广西少数民族壁画艺术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且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作品本身独特的公共性,在当代大环境下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创作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是新时期每一个艺术家的新课题,这些都将给当代壁画艺术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对城市壁画创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无论壁画艺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对于中国浓厚而丰富的民族传统研究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但是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扎根传统力求创新,处理好传统和继承的关系。

    同时,“多元化”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壁画艺术语言的发展也将趋向多元化,材料工艺的不断拓展,创新的技法应用,不断发展完善的风格,众多因素都将使当代壁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最后,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创作出既具有物质结构特质,又具有精神独特气质两者相结合的当代壁画作品,这是我们每一个壁画艺术工作者都必须面临而追求的目标。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让公共环境空间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形成良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公众群体,只有在“以人为本”这样的意识信条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造福人类,服务大众。

篇5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篇6

汉画像艺术作为华夏民族二千年前的一种艺术形态它表达的精神意涵和社会内容,虽然和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就本质而言,这种差别只是一种外在的形而下的差别。华夏民族数千年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却是无法改变的。汉画像艺术那雄浑古拙、深沉宏大、灵动飘盈的艺术风貌和美学精神不仅一代一代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迎接人类崭新未来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追思和铭记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深遂的精神呢?

1961年4月,青年钢琴家傅聪游学国外,心情迷茫。此时,作为父亲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傅雷先生为开导儿子,给他寄去了一些汉画像石拓片,并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所寄拓片“目的只是让你看到我们远祖雕刻艺术的些少样品。你在欧洲随处见到希腊罗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没有祖国雕刻的照片呢?我们古代的遗物既无照相,只有依赖拓片,而拓片是与原作等大,绝未缩小之复本。”除此之外,信中还介绍了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以此来激发儿子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心愿。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对国家民族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到汉画像艺术对于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关乎艺术,也关乎心灵。通过上述这个事例,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老艺术家和儿子之间一次关于“爱国”的心灵对话。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汉画像艺术与人心灵沟通的一次成功尝试。“汉画像不像帛画那样,用毛笔在帛上细细地画,而是雕刻在石面上,就琳琅满目、生动灵透而言,从马王堆帛画也可以感受得到。但汉画像表现出来的一股力量却是帛画没有的。汉画像的力量和古拙主要从形体块面表现出来。注重形体,块面的必然结果是追求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对形体作变通的变形夸张,这又显示出汉画像特有的韵味。”

汉代时期画像石表现的题材之一是自然。这时期的艺人工匠师,按照历史的文字记载,明间故事。以及当时科学家对科学研究而得的资料 把对自然的热爱,向往,虔诚贯穿于画石象中。画像石中有“阳鸟图”,”星云图”,等自然景观的画面,这些都源于对太阳的崇拜。“坐观万景德天全,真气补人,境与神会”,反映这汉代人的宇宙观和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默契与顺应。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自然素质?当学生了解了汉画像,自然也就对各个故事典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也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汉代时期画像石表现的题材之二是社会。汉代画像石中简约却又不失张扬的人物刻画证明,舞乐百戏已经渗透到了宫廷,明间的各类社会生活活动中。技师们把舞乐百戏的表演场面, 从事表演的艺人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与表演艺人的命运之间的联系融入画像石中,从而传递了他们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这就是社会素质

汉代石表现的第三类题材是道德,他们通过对人面蛇首的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造物之神等形象的刻画,给人们传递着正义,勤劳,等道德思想。素质教育提倡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为提高学生综和素质 ,为中华民族之振兴提供了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汉代画像艺术崇美扬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汉代艺术是中国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舞蹈,天文,地理等多方艺术元素,给人们心理造成强烈的审美效果,起到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审美艺术自然的融合是多学生素质教育最佳的环境之一。

教育要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营造环境。《讲经图》刻画的就是教学场景,侃侃讲学的老师,毕恭毕敬的学子,在有序的空间中刻画了他们对深隽智慧的共同追求。艺术教育强调在大范围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汉代画像艺术审美倾向代表了汉代人各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让自然与文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汉代画像艺术那种发扬蹈厉、感物造端、慷慨雄放、广大宏伟的文化风貌,那种开拓的、扩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蕴含着理性的文化意识,以一种伦理化、功用化、世俗化的审美理念,全面的展现了素质教育中的贵真、崇实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篇7

一、评剧表演中的民本意识

评剧表演中所蕴含的第一种艺术审美为民本意识,顾名思义,“民本意识”就是评剧表演是以观赏者的感受为重。由于评剧的前身是乞丐行乞时表演的莲花落,作为一种行乞时的说唱形式,莲花落必然要顺应人们的心理,讨好人们。因此,脱胎于莲花落的评剧表演,其艺术特点之一即为民本意识,而且评剧表演如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也就意味着能够有不少的收入,因此评剧表演一直都在寻找观众们最能接受的表演形式,顺应群众审美,真正做到了站在人民的角度构造戏剧,进行表演,以寻常百姓的真实生活作为评剧表演艺术创作材料,贴近群众生活。

评剧表演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反映百姓命运的,例如《杨三姐告状》《刘巧儿》等,通过剧中仅有的几位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百姓生活中能见到的事件。相比于京剧,评剧在表演形式上更加自由化,在表演中展现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评剧表演采取的是以线性结构为主的文本形式,其表演往往都比较乡土化,将丰富的生活实际浓缩成为简练的舞台表演,让观众们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

二、评剧表演中的民俗意识

评剧表演艺术能够在一百年的发展时间里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与其民俗意识密不可分。评剧表演注重叙事,为观众展现情节曲折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评剧。评剧表演中的民俗意识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评剧表演使用了多种民间俗语,灵活运用各种惯用语和歇后语,比如“哑巴都想叫个好”“笨鸭子上不了鹦鹉架”等,让观众们在观看评剧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民俗气息,将其民俗化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评剧《刘姥姥》,是以《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角色的部分经历改编而来的,作为劳动人民,刘姥姥平时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为了使这个角色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在评剧表演中,刘姥姥所说的台词也都是俗语,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其角色的“俗”,在通俗的语言中体现了深刻的道理,表演自然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三、评剧表演中的游戏精神

篇8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篇9

膈膜主动既可扩充胸下围,又可促动腰腹,这是一种最自然而没有强制的呼吸。腰腹横膈膜而动的这种呼吸方法不是局部着力,它能使整个身躯呈现出下稳上松的歌唱状态,身躯舒展,重心稳定,能有效地防止气浮气浅气短。

二、吐字发音和声音延续要保持吸气状志

吐字发音和声音延续要保持吸气状志,像吹唢呐,声音延续很长,鼻腔却一直在吸气。有人说吸着唱,吸着唱是控制气息的好方法。

三、要把声音负荷的支撑力放在横膈膜的腰肌部位

把音管松开,把肩松开,把胸松开,气是贴着松弛的发音部位与共鸣腔件流动的。这就是人们说的“贴开”唱法。歌唱的气力像划船,船身投放水上,船的负荷山水承受,而不是出撑船者承受,撑船者的力量在于划浆,在于船桨对于水的拨动。这是声音放在气上保持在气中的感觉。

四、气息是声音运动的动力线

支配呼吸为的是歌唱,因此气息受歌唱的吐字发音和声音延续、扩充、通达意念的支配。这与生活中的劳动、体育运动自然支配呼吸的感觉一样,只有树立以字、声、气、情、腔融合的意识支配歌唱呼吸,才能促使呼吸与歌唱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气息运作有明确的目的性。

五、歌唱呼吸训练主要是对吸气肌肉群

以膈膜为主动的深吸气时被拉紧的肌肉训练,准确的歌唱呼吸概念,应该是呼气和吸气状态的保持。没有吸气肌肉群的充分运动,空气就不会充分进入,因而就不会有充裕的气量:没有吸气肌肉张力的稳定和保持,就不舍有与呼气肌内收缩排气相抗衡的力量,呼与吸是一对矛盾,但吸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吸气状态稳定是肘呼气的牵制,气由此变长。储存腰腹,吐字发音只用很小的气量,吸气的充分,用气的节省就是一种歌唱技巧。发音咬字的部位是气的出口,在出口处支配气流是最合理、最节省,也是最灵活的控制呼吸的方法。口咽咬字吐字的阻抗力与喉头向下的挡气是对歌唱呼吸控制的方法,气的储存与有效的支配与控制是歌唱状态内在动力、活力。下方储存,上方使用,储存与使用的部位要垂直对应。

六、低音撑起,高音放松

唱低音时,往往松懈,唱高音时又往往过于紧张,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喉头逼紧和声腔不开,为此,唱低音气要撑得起撑得住,唱高音时要有意松弛,松弛为了缓冲,缓冲会更有气力。歌唱呼吸是长久训练过程,是以歌唱锻炼的过程。歌者要始终把握三点:一是膈膜这个基础部位的主动性、灵活性、坚定性:二是要注重以膈膜为推动力的腰胆扩充向下的动作;三是把握气息下沉腹底,上贯额眉的通达感觉。

篇10

关于体育的本质归属问题,历来是我国体育界辩论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流派,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家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与认识正逐步趋于统一。体育是一种“增强体质,健全人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界定已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体育的本质特点规定着体育美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也决定着体育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方向。由于体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健身教育过程,那么,体育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感性体现,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它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同时具有丰富可感的形式。它是体育运动实践的产物,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体运动,体育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融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

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和统一的产物,是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的结果,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从主观上看,艺术美是按照本人的审美理想,对已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筛选和加工,再把个人的情感融人进去,从而使艺术美带主观性和表现性的特点。从客观上看,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在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融化,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反映着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包含着一定的客观真理。因此,艺术美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态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的感性体现.也是人的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体现。

2体育美与艺术美的特征体现

事物的本质必然会由现象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审美属性,成为审美对象。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就明显反映出了各自本质现象的特征。

创造性是体育美与艺术美所共有的一种特征,但它与体育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体育运动的创造是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带有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外射。体育美一旦创造出来,就能与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一种积极、进步和肯定的趋势。另外,体育的创造主体即是创造者,又是审美对象;即主体、客体都是运动者本人。这与艺术美的创造特征有明显区别。

形象性是体育美的又一特征。虽然艺术美也讲究形象性,但体育美的形象性主要是由人体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实践中,人体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肌肉,正确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体育美深厚的内涵。如:一套刚劲有力的健美操;一套优美双逸的自由体操;足球守门员一次飞身跃起扑球的空间造型;跳高运动员腾身过杆的英姿,这些具体生活并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体育美具有变易性和易逝性的特点。它受时空的局限,它始终处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可能被人们自由地观赏。如跳水运动员一连串高难动作转眼即逝,留给人们的是瞬间之美和极大的振奋。艺术美则能把现实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凝固在艺术作品中,使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欣赏它。如:许多古代的优秀绘画和音乐及雕刻艺术作品,至今仍能带给我们艺术上的享受,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审美价值,这反映出了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的特征。

艺术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典型化,也就是说,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虽来源于现实美,但高于现实美;它集中和概括了现实美,从而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

另外,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中的美,并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融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所以,理想化是艺术美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与体育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3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确认

3.1同出一源,相互联系

无论体育美或艺术美,探索其根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古代宗教礼仪中形成的原始艺术和体育萌芽,二者之间是没有区分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与体育、舞蹈、音乐之间没有界限。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的发展,体育和艺术才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并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纵观历史,体育与艺术有过密切的联系和结合。古希腊奥运会的竞技场,为艺术家的创美活动提供了源泉,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珍品,如:《掷铁饼者》、(短跑者》等力与美、雄与健、韵与律融合的英雄形象。而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技巧、风格的演变,又为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体育审美的价值。今天,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对艺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技巧、武术等。所以,正确地借鉴艺术,深人了解艺术,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对现代体育创美活动意义重大。

3.2本质迥然,不可替代

篇11

世界上地域的文化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民族的心理、审美情趣和风俗文化是不同的,可以说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设反映他们民族生活和情感的文化,这对艺术审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舞蹈是民族创造时间最早、历史最悠长、影响范围最大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门能够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而每一种舞蹈对于美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和情趣,这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从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探究。

一、东方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融合――以中国为例

要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形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带有地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对民族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民族艺术的表现方式,成为了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东方舞”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东方国家的舞蹈,甚至包括了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舞蹈;而狭义则是中东地区的舞蹈。由于中国位于地域的中心位置,而且舞蹈具有典范性,下面就以中国为例来分析舞蹈审美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边面临太平洋,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地缘辽阔,海岸线屈曲盘旋。中国处于半开放性的地理环境中,气候相对温和,各种资源和生物种类繁多,具备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可以说中国地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其他东方国家不能比拟的。然而在这种半开放性的地域环境中,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趋于安逸闲适、自尊,同时又有偏执保守的方向发展,从而构造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都在影响着中国舞蹈审美取向,形成了“拧、倾、圆、曲”的舞蹈审美特点。实际上中国各种舞蹈艺术都是线的艺术,而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曲”,曲线是所有线中的至美,也是舞蹈审美的核心。“拧”则是舞蹈形态上的特性。“圆”则将就了“形圆”、“线圆”,舞蹈姿势通过腰为轴形成平圆、立圆或者是八字圆等,一发而牵全动,动作姿势瞬息万变。

具体来讲。中国地域风貌多样复杂,各种各样的地形地势,使舞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更加多样;屈曲盘旋的海岸线,造就了中国舞蹈姿势从“平圆”、“立圆”、“八字圆”方向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东方舞蹈以“曲”、“圆”为美的审美观念。另外中国地域文化中崇尚“中和为美”的观念,促使了舞蹈以“平衡”为美的审美倾向。例如中国文化中非常崇尚“龙”,“龙”相关的图腾所显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对象,如今的中国人仍然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的形态是蜿蜒曲折的,从而在无形中早就了“拧、倾、圆、曲”的舞蹈审美特点,体现了内倾含蓄的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组成,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样,使其早就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地域文化决定了舞蹈审美的情趣和特点,而舞蹈审美情趣又充分反映了地域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西方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融合――以古希腊为例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其位于地中海,南临爱情海,古希腊的文明实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历史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伴随着各种文明的碰撞和混合,使得西方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有利于思想的发展。加上古希腊地域是面向大海的,居住的种族繁多,主要是由海外的移民组成的,因此人们的思想是开放和积极额,自觉地产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励西方人民奋发向上,追求着民主和自由,这些为西方艺术审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古希腊这块土地上,古代频繁的战争使得人们对强健的人体产生了强烈的尊重,肌肉发达在西方是让人羡慕不已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体美的崇拜,使得他们在审美舞蹈时,更加趋于“开”、“绷”、“直”、“立”等美学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开”是西方舞蹈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舞蹈的精髓,需要舞者在肩膀、胸部、跨、膝盖、脚踝五个关节部位向外张开,首先是将身体的线条进行延伸,最大程度地扩大肢体动作的范围,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种张力使得整个舞蹈变得饱满,体现了西方文化“开放”的特点,这是一切西方舞蹈动作的倾向性特点。“绷”则是需要舞者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绷紧”,丰润挺直,使得整个舞蹈动作是美丽饱满的,形成了形体美与肌肉美的审美情趣,更加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生命和活力的向往。“直”则是要求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展现挺拔直立的审美感觉,这种保持挺直的审美原则,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心理”,充满高贵与正直、无畏与骄傲。“立”与“直”相比区别在于要求舞者在静态时展现的傲然挺立的感觉,给人一种稳重的气势,结合“开”、“绷”、“直”的审美特点,使得舞者在舞动的过程中体现了风度和举止,洋溢着清雅和高洁,是西方艺术中的高贵典范。

西方舞蹈中的“开”、“绷”、“直”、“立”审美原则的形成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西方文化发展中,人们征服困难的竞争意识和勇敢精神在不断强化和发展,形成了奋发向上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向上”、“外倾”的审美情趣。

三、结束语

舞蹈审美的特点和原则是来源于地域文化根源,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甚至是,造就了各地区的舞蹈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特点和风格。世界上各种舞蹈艺术的发展,都是由于它们能够扎根于自身的地域文化,并且不断传承自己的舞蹈。对于我们所表演的舞蹈,其蕴含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我们的理论,提高艺术素养,在舞蹈表演中抓住舞蹈的精髓,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从而使舞蹈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冷英嘉.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