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银行经营规则

商业银行经营规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2: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银行经营规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经营规则

篇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在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高效益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在经营中注重流动,以增强效益为中心思想。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运行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就是要积极规避运行中的风险,让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合规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合规守法可以有效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案件发生,同样,合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规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意义

(1)合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合规管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金融行业管理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合规管理是保障商业银行合法健康发展的途径。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合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出现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违法行为。合规管理主要就是对你合规风险进行管理。它包括市场准则,法律法规,内部规则,政策动向,市场惯例等多方面内容。合规管理需要建立具体的措施和制度,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2)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体系。合规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合规管理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方法。合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合规管理在创造商业银行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合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合理处理风险是合规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我国积极推进现代银行制度的关键时期,合规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合规制度存在的弊端

(1)合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的合规管理中,主要的缺点就是合规制度体系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商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具体的和细化的。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要把细致性当成制度制定的标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遵循商业银行各自的业务特点,不能盲目地建立制度。在管理形式上,要符合银行的年度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度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合规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商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

(2)合规文化建设意识较弱。合规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所有成员能够做到自觉依法合规,在经营活动中倡导合规理念,强化养成合规的风气。但是,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合规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在合规管理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合规氛围,商业银行不具备合规文化的软环境。

(3)合规管理的执行存在环节上的弊端。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在有些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企业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具体制度执行上,停留在表面,这就造成员工在执行上,也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合规管理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合规管理的优势就是处理细节问题。执行力度不够必然造成环节上的疏松,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节奏要求。

四、规范合规制度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发展

(1)在意识上增强合规制度管理的认知。在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上,意识层面都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更要重视意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在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对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培训。要将合规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在细节中展开合规管理的优势。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是员工自我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倡导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遵守法律、积极完善业务水准,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和企业提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完善合规制度管理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我国的经济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与他们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济活动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属于我们本国实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银行管理体系。合规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在识别、量化、评估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一个完善的合规制度管理体系,需要有制度政策,有方法理论,有操作规则,有处罚办法。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也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保证。(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的管理是银行经营发展的保证,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业务开展的效果。在基层经营的管理中,要对银行全体员工实行合规文化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要让银行职员学习到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日常业务办理中,要注意按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开展合规文化培训,是保证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公正客观,让银行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素养,在应对业务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4)科学规范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就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制度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银行制度多数存在模糊状态和粗放的管理状态。科学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发展局面。在运营中,要强化规章制度的力度,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中,要把经营和管理统一起来,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5)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银行的业务性和功能性决定了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每年商业银行的案件都是由于管理的疏漏。因此,在合规管理中,要让社会对银行实行透明的监督,让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重点业务的管理。例如房贷的管理、车贷的管理、票据业务、理财管理等。在检查中,要对票据凭证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具体环节进行细致整理。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实现全程的监控,让商业银行的日常操作有法可依。

五、结论

合规管理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合规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解决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规避风险是提高利润的必要途径。我们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可以把商业的经营活动,统一到一个整体目标上来,实现商业银行资本方面、控制方面、服务方面的现代经营理念,让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燕.加强合规管理,促进稳健经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3).

篇2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各国金融业开放的要求是原则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70多个成员国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确立了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则。GATS关于金融服务业的规定旨在消除各国长期存在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贸易壁垒,确立多边的、统一开放的规则。这些规定明确了金融服务业的具体和签约方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主要是明确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市场原则,要求缔约方开放本国的金融服务业;(2)国民待遇原则,要求缔约方给予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同等于国内同业者;(3)最惠国待遇原则;(4)透明度原则,各成员国必需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习惯性做法;(5)逐步自由化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关于家金融开放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条款。GATS(1994)同时明确了“金融服务”的内容,金融服务的内容被概括为16项,囊括了金融领域几乎所有的营利性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租赁、资产管理、金融中介等业务。

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中美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承诺金融业将逐步开放。其中关于银行业主要是承诺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使外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如: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和中国居民办理外汇业务;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5年内取消包括居民在内的所有客户限制等等。

简言之,在银行业领域,中美协议的核心是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既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办银行业务,同时开放是逐步的,即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地域、经营的货币币种、经营的对象是逐步扩大的,有一定时限的。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由于体制和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储蓄、存款、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开放银行业对其影响首当其冲。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人才流失。除关键的业务管理外,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拓展主要还是依靠本地雇员,所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优厚的工薪待遇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环境,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流失也可能带走一部分的客户。2、客户流失。我国的商业银行尚未真正成为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一旦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储户流失的严重。3、失业增多。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十分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失业人员将会增多。4、缺乏透明。从近几年来看,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尤其严重。四大银行若不提高透明度并强化内部制约监督制度,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5、业务单一。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我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法》将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定在狭小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内,并实行业务范围法定的原则,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单一、狭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这些银行的风险实际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因为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他们的业务投向不会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

三、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促进和规范金融业的运行、推进金融改革,是各国的一贯做法。由于我国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和业务范围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成败关系着金融的全局;因此,完善我国的银行法律制度,必须着眼于如何规范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其竞争力。

第一、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造创造基础。

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化的法律地位,允许国有机构进行股份化改造,包括向国内非国有部门和境外投资者出售股权;并且应当允许国有银行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公司的精髓是股东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分散化,股东和公司之间以及股东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决策和经营的化、民主化。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固有的资产所有者虚置及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在国有银行中仍然存在。要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只有走股份化道路,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接受股东和公众的监督,真正进行市场化的操作。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只是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并且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可以继续沿用原有的规定,何时符合《公司法》的规定,由国务院规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规定是十分粗糙的。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在商业银行股份化成为改革趋势的今天,必须对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造进行特殊而详细的规定。

第二,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法》第3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超过这些范围的业务需要经过中央银行的批准。这些业务都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现阶段,金融创新加快,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我国对银行的业务采取了近乎限定的原则,这是不符合金融业的趋势的。的办法是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诸如基金托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顾问、家庭银行、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明确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同时中央银行批准法定之外业务的程序和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否则,商业银行的创新热情也会受到。

第三、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适用《公司法》的规定。但实践中,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更待完善。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重大事项,由银行党组决定;行长、副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所以,董事会这一公司的核心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处于缺位状态,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提高商业银行运行的透明度。

GATS有两条基本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动作十分欠缺。我国商业银行作假账、向监管部门报告假情况、假数字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内部文件数量巨大;这些都不符合透明度要求。应逐步建立商业银行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规定哪些信息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告,哪些信息必须向公众披露,使监管当局心中有数,投资者和顾客的知情权得到落实。毕竟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其经营的状况既影响到国家金融局势和金融安全也影响到公众的利益。

第五、适应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外资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优先适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特殊规定,并不完全适用《商业银行法》。我国现有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内的关于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使得中资和外资银行存在差别待遇,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基本求。我国现行的外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制度使得外资银行既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又遭受“非国民待遇”。

篇3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盈利的经营目标,为了防范经营的风险,为了保证自身正常发展与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强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制约、监督、控制、管理,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的警惕意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监督与纠正,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建立系统全面高效而又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健康、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建立一种具有渐进性反应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模式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实现最大效益。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控制的连续性、完整性、目的性为特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客体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运作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具有一定规则、制度、程序、组织方法的机制,是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个机构各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与运作是一个整体性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发挥最大效益的活动,而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实施是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并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会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危机,甚至会造成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挫折。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项防范商业银行经营危机的根本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在建立金融业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安全体系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在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与国际快速接轨,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1997年4月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旨在保障全球金融稳定发展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相关原则要求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要求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政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紧紧关系着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对于中国和世界金融环境的稳定都起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公司都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不充分等治理上的缺陷以及中国商业银行长期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等原因,我国社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体现在建设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简单化理解,没有正确把握银行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界定模糊、权责不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某些岗位的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出现定岗操作、补岗顶缺的不良现象,商业银行内部相关监督岗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出现“三难”(审计难、上报难、处理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银行内部高层领导的权力缺少相应的控制,或者说是对于领导权力的控制力度较小,缺乏对于银行决策者和分支机构的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查处力度不够,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素质与必须的培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部信息管理制度相对滞后,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起着阻碍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的新思路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新的发展需要重新塑造科学性的内控文化,打造商业银行内部高度凝聚的团队,引导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恰当的授权分责,明确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奖惩制度分明,制定内部控制成文规定,建立相应的监督岗位和内部审计系统,加强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的监督,完善银行信息的获取与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促进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关键,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原理和规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改进熵值法;“三性”原则

Abstract:Security,liquidity and profitability a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14 China’s listed banks by adopting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and National-wide share equity commercial banks a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Key Words:listed commercial bank,operation performance,improved entropy method,three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12-04

一、引言

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一直是银行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多集中在经营管理效率方面,都偏重于业绩评价中的盈利性,忽略了稳健性和流动性方面;或者大多是对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或者孤立地用一些指标来评价某一个方面。但商业银行强调的是“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原则(统称“三性”原则),因此,基于“三性”原则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是必需的。毛定祥(2007)指出,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三性”的综合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孙文合等(2005)、左晓慧等(2010)同样认为,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由此可见,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经营目标,也是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2010年,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合计为61万亿元,占全部银行类金融资产的60%以上。因此,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不但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上市效应进行检验,而且对其他商业银行的股改和上市道路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于对商业银行“三性”的理论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作出适当的评价。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对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商业银行流动性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随时得以偿付或者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主要有:

1. 存、贷款增长率。客户存、贷款总额及其增长率,是衡量一家银行融资能力和流动性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该指标越高,预示着其融资能力和流动性能力越强。存款增长率减去贷款增长率结果为正,表明流动性上升。

2. 存贷比。商业银行在某个报告时点的贷款余额与同一时点的一般性存款余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是:存贷比=(报告期表内贷款余额/报告期表内存款余额)×100%。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存贷比指标就一直作为中央银行监控商业银行“三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主要测度银行资源配置能力和资金运用多元化的程度,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3. 流动性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的降低。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二)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是利差收入,关键在于3个要素:资产收益、其他收入与经营成本。据此,我们构建如下盈利性指标:

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直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和利润3个总量指标与其单位资产经营绩效即净资产收益率都有着直接关联,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越能为商业银行的业绩总量循环累积提供基础,反之,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越将导致经营总量的不足。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

2. 人均利润额。人均利润反映了商业银行员工的人均创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额=净利润/员工人数。毫无疑问,银行员工成本的上升会侵蚀部分银行的利润。员工人均创利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

3. 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了普通股的获利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每股创造的利润越多。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期末净利润/期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三)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商业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商业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负债经营,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资产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其资产的风险程度。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特征和风险监管的角度,可构建如下安全性指标:

1. 不良贷款率。即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我国银行业贷款“五级分类”(指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风险管理原则,将后三类贷款合并计算为不良贷款,使得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明晰的统计方式。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是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

2.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考察银行抗风险能力、衡量银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可以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12.5]。按照巴塞尔协议标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2010 年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保持在11%以上,中小银行在10%以上。

三、熵值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即信息熵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方法。在信息论中,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种度量,而熵是系统无序程度或混乱程度的度量,故也可以用其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变异程度。根据系统某项指标熵值的大小与其变异程度相反的原则: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则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权重也应越大。就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而言,如果某一财务指标在不同商业银行间差异程度较大,说明该指标在区分和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大,相应的信息熵较小。因此,完全可以根据指标值变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设有m个评价对象,n个评估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第j项评价指标xij的熵定义为:

(1)

其中,

则第j项指标的熵权Wj定义为:

(2)

其中,dj=1-ej为第j项指标的效用值。

用第j项指标权重与该指标的接近度pij的乘积作为xij的评价值:fij=Wj×pij,则第i个样本的评价值为:

(3)

对于多层结构的评价系统,根据熵的可加性,可以利用下层结构的指标效用值,按比例确定对应于上层结构的权重。对下层结构的每类指标的效用值dj求和,得到上层各类指标的效用值和Dk(k=1,2,…,k),以及全部指标效用值的总和D=D1+D2+…+Dk,则相应类的权重为:

(4)

在熵值法的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对数和熵的概念,根据相应的约束规则,负值和极值不能直接参与运算,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变换,即应该对熵值法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目前对熵值法的改进方法主要有功效系数法和标准化变换法两种。其中,标准化变换法由于不需要加入任何主观信息,评价结果是唯一的,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客观赋权法,也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该方法对熵值法进行改进。采用Z-Score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5)

其中, 为第i项指标的均值, 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为消除负值,可将坐标平移,令: ,K为坐标平移的幅度。

(二)样本与数据

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均在2010年上市,数据不具参考性,因此本文的样本为其他14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3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在这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5家是在2003年以前上市,9家是在2003年之后上市。样本数据来源于各大银行的2010年报(见表2)。为统一起见,指标选择人民币业务年末数。

(三)熵值法测量结果

在获得样本数据之后,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就能够构造评价数据矩阵。由于本文所用的指标包括两类:越大越优指标和越小越优指标,为使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在利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前需对原始指标进行一致化、正向化处理。然后,再按照前述的熵值法计算过程,求得14家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指标的总得分;最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特点,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计算得出各银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NB银行的综合评价得分列居第一位,其较高的流动性、安全性得分(分别位列第2、第1位)和较低的盈利性得分(位列第6位)反映出该行经营方针偏于保守,即为了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而牺牲盈利性。列居第2、第3位的XY银行、SZ银行与NB银行的综合评价分值差距不大,但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体现为XY银行和SZ银行的盈利性得分都比较高,分别位列第1、第2位,但XY银行的流动性得分仅居第9位,SZ银行的安全性得分仅居第7位,显示出这两家银行的经营方针比较激进,可能存在牺牲流动性和安全性追求盈利的倾向。列居第4位的NJ银行在流动性指标上的得分是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表明其很好地开展了多样化经营,但这种优势被其较差的盈利性所抵销。处在第5位的BJ银行在各方面的表现均中规中矩,总体而言其经营策略稳健,资产优良。

在国有商业银行排名中,JS银行较高的盈利性得分反映了其较强的盈利能力,配合较高的流动性得分,反映了金融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然而其安全性并不高,但流动性方面的优势抵销了安全性方面的不足,这奠定了其领先的地位。ZG银行的盈利性得分和流动性得分均不高,然而,在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ZG银行的安全性得分是最高的,但仍低于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GS银行的盈利性得分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资本充足率不佳、流动性差、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等问题。

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上的得分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2010年,3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1.26%,而当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为1.14%。普遍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直接影响了其经营绩效。另一方面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吸收能力、员工创利能力较弱,大大影响了其盈利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均低于其贷款增长率,同时在人均利润额代表的创利能力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平均值还不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6,再加上经营有关的费用支出水平较高,导致利润率降低。

四、结论

熵值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直观的客观赋权评价方法,本文应用改进的熵值法,从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的经营绩效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发现NB银行在各上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国有商业银行排名靠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孙文合,田岗,李华.基于商业银行“三性”、杜邦模型和CAMEL体系的业绩评价——来自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4).

[2]熊维平,朱书红.商业银行综合评价与分类[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7(4).

[3]姜灵敏.理想解法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1( 3).

篇5

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从制度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行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性――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破除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出资多少决定投资者在公司重要决策中的地位,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从而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实现商业银行的企业化、商业化。

商品性――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形式,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使资金按照其商品的性质顺畅流通。

经营性――股份制企业形式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有利于建立起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股的条件下,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也是一种制约。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风险控制、业务创新、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行产权体制是国有独资形式,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但这种制度在产权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在经营政策化、资产财政化、组织机构行政化以及现行产权制度,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同题,突出表现在: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虚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银行资源的使用、转让和收入的享用权都由国家所有,而国家作为所有者是非人格化的,导致银行产权虚化,产权约束主体虚化,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造成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作用发挥受到抑制,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约束。

2.国有股“一股独大”,银行经营自不足

产权的改革就是对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造,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始终未能改变,政府作为所有者仍可以对商业银行进行行政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负担一些政策性职能,充当政府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经济的工具,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和决策。银行经营自不足,不能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及独立经济人身份来开展自己的业务,使银行的商业性徒有虚名。

3.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由于产权界限不清,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保护下,通过政策性的业务将自己商业性业务的风险和成本转嫁给国家而收益归自己,使国有企业的信贷风险完全由国家承担,致使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资产管理公司加以处理,但是,现有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数量依然巨大。

4.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在于明确界定金融产权,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把银行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彻底分离。而产权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充分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存在。在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近期很难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这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矛盾。

5.信用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有国家信用的支持,以国家财力为后盾,老百姓已形成习惯性心理,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其安全性超过其他的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了它的“国有独资”身份,形成由市场推出、由市场约束、也可由市场退出的机制。失去了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保证,容易使存款人失去信心而形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改革给存款人带来的恐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越来越急迫。

三、有效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与国有独资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有较大的优越性。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由股东出资组成,通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聘任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产权清晰,运营规范;另一方面,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能较好地处理国家与银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国家不再直接调配商业银行资金,企业也不再把商业银行作为转嫁风险、套取资金的场所。所以,国有银行应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一条根本途径,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构筑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

要把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适应市场化的金融企业,就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国家控股的多元化投资的公司。

(1)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体系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将其改组为国有控股、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便明晰可交易的银行金融产权,便于所有者行使产权权益,并通过产权约束机制激发它们产生并购与重组的内在动力,推动其通过产权交易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源上进行优化配置。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制衡机制,明确股东、董事、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分配,规定公司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决定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以及实施目标和进行监督的手段。在建立真正的公司体制基础之上,建立内控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这样银行才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公司改造的高级重组,公司会更加社会化,更加公众化,让社会来进行监督,成为真正的市场化公司,这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首先,通过上市,商业银行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促进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合理化,使各方参与主体都能对经营决策进行权衡和选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起到制约作用。商业银行股权化有助于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

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通过信息披露方式,还将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透明化、信息公开化,受到社会各方的监督。其次,商业银行还可考虑引入外资的方式,引进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逐步实现股权结构国际化。银行国际化发展离不开股权结构的国际化,从光大银行1997年引进亚洲开发银行和香港上市公司的实践看,不仅可以引进部分外国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国际上领先的银行管理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良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较早地适应国际会计准则。

(3)改善制度环境

要大力改善商业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国有国控,从产权制度意义上讲,没有根本上改变“一股独大”的弊端,这也是由于金融风险的脆弱性,我们国家实行渐进式改革的要求。前期的并购只是为化解局部的金融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要进一步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则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建立和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体系,尽快出台银行并购法、银行资产评估法、金融机构产权交易法等实施细则;第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因银行并购损害存款人利益,保护银行体系不受挤兑的影响: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安置银行并购过程中裁减人员;第四,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第五,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便金融产权流动。

第二阶段:建立多种金融产权形式参与的市场化并购活动大规模铺开

篇6

从国务院1986年9月批准重新建立交通银行开始,我国以股份制为主的银行体制得以确立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支持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已采取了公司化的形式,在组织架构上也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上还很不完善,因此,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是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对公司治理的定义为: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其中: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主体所形成的公司治理架构、各自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为确保其权利、义务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公司治理架构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机制、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资金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就是通过存贷款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的途径。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具有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其治理结构与一般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蔡鄂生、王立彦、窦洪权(2003)将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安全性收益最大化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特殊,既要在融通资金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追求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第二,委托――关系复杂性。第三,产品和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现代的商业银行除了提供通常的存贷款产品外,还提供风险管理、财务咨询等高度人力资本密集的产品,商业银行来自产品市场的约束机制相对于一般的商品较弱。第四,较高的门槛和较强管制的管制。第五,资本金比率低,资金主要来源储户。在这方面,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它所拥有的资本金所占的比重很低。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广大的中小散户,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专门的技能来监督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再加上中小存款人在监督银行方面存在着“搭便车”的行为,没有人愿意去监督。这使得在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中债权约束的作用甚微,也不存在一般公司治理的银行外部监督。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1、产权高度集中,相关当事人利益难以保证

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建立伊始,就已经设有股东大会,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国有及国有法人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小股东缺乏对抗性,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通过对兴业银行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兴业银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60.39%上升到2005年的69.25%,股权日益高度集中到少数大股东,前十大股东始终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而且这种趋势还有上升的趋势。而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则从2003年占34%股份,经过2003年底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以来,稀释至2004、2005年的25.51%,牢牢占据控股地位。股权构成中“一股独大”的现实引致的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特别突出,“第一大股东的劣”已成为现存的诸多治理问题的根源。

2、董事会权力弱化和定位不清

理论上讲,董事会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同许多工商企业一样,面临着董事会功能弱化的问题,这与当前的法人治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一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一般每年召开次数有限,董事不能经常性深入了解经营状况,银行实际经营决策大权主要由董事长及银行管理层掌控,造成内部人控制和操作不规范等弊端;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风险性,董事会成员如果是非业内人士,很难有能力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从而弱化了股东、董事会对银行管理层的制约作用。

3、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注重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缺失,且报酬激励强度不足。长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工资报酬基本上保持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经营绩效基本上不相关,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和高等级的退休计划等)又是缺失的,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职位升迁激励导致经营行为扭曲。在银行治理过程中,除了物质利益上的激励之外,行政职位升迁对于银行各级经理人员仍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行政职位升迁的目的,往往机械执行上级指令或唯命是从,极大地抑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创新精神,致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缺乏应有活力。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精神激励流于形式,职业声誉激励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的精神激励没有太大的改革,仍然停留在评“先进”、评“优秀”以及带薪公费旅游等方式,并存在“轮流坐庄”的问题,导致了声誉激励的“廉价性”,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声誉激励变得无足重轻。

4、监事会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年的实践证明,监事会作为出资人监督权的主体,该制度是行之有效、先进科学的监管制度,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监事会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与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的人员构成来看,股东监事的利益同董事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监事会主要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管理层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无法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而职工监事受制于管理层,这样导致了监督无效率;第二,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享有的知情权来看,从监事会制度建设来看,目前还未建立相应制度,来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从而对银行的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第三,从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的建议权与财务检查权来看,我国法律未规定董事拒绝建议时如何实现监事会的权利,使之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财务检查权也因知情权不充分,制约了其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

5、经营管理者选择机制行政化

实际运作中,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选择上形成了党管干部体制,制约了规范公司的治理机制。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诞生就打上了“政府银行”的烙印,地方政府为其大股东,领导班子包括董事长、行长及其他主要负责人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党委(组织部)推荐或直接任命的。个别地方政府凭借其股权地位和行政权力影响甚至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和人事任免,严重影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削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股东的权利和作用。

三、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建行伊始,就已经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但各机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并未发挥相应的公司治理功能。还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董事会结构,强化激励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规避内部人的控制,规范公司的决策领导。

1、建立健康强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尤其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重要作用更加显而易见。建立强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要做到:第一,通过进一步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董事数量、改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的产生办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章程或公司治理规则中规定明确的董事选任程序等途径,进一步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第二,通过增加代表中小股东权益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数量,优化结构,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决策作用,使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在决策时充分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防止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第三,规范整合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所属相关机构,以增强董事会监督银行业务的效率与能力;第四,制定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议事规则,正确定位董事长角色,使董事长真正成为“董事会发言人”和“董事会召集人”,强调董事会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和明确董事长本来的角色。

2、强化商业银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

监事会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其职能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通过建立内容透明、程序开放的工作流程和评估机制来强化监事会的职能发挥,更好的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监事会的职责正确行使权力,重塑监事会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监督权力中心地位,扩充监事会的权力,以财务监督和防范风险为核心,对银行的财务活动及银行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不能参与、干预银行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第二,扩大和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监事会人员构成,除了股东代表(股东监事)和职工代表(职工监事)之外,应加上债权人代表,即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代表性的客户中,经过层层选拔、严格考核,使债权人代表进入银行监事会,既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又可以充分发挥银行在财务监管方面的专业优势。第三,提高监事业务能力,确保知情权,杜绝荣誉性任职、养老性任职、不善经营管理易位性任职等现象。同时,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包括会议制度、银行文件和资料送达制度、财务报表报送制度、监事会咨询回应制度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务、统计报表、重大经营活动的法律文本等资料、文件在报送董事会的同时,必须报送监事会。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健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要着重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层面的,具体要从微观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模式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施薪酬组合激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经营水平和实力,设计合理的薪酬组合,以实现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的激励,以更好地提升薪酬激励的有效性。第二,激励结构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扩大长期薪酬比例。一方面,提高银行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即使在短期薪酬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整体薪酬水平也会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薪酬与经营业绩的相关度,使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与员工重视银行的经营业绩与长远发展,可以加快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长期薪酬激励措施。第三,激励对象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施全体员工激励。对高层管理人员突出股票期权、期权制等薪酬激励,对中层管理人员突出限制性股权薪酬激励,对普通员工可以采取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制定适合本银行的员工奖励计划进行激励。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员工薪酬激励,使员工利益与银行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以提升激励的有效性。

4、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性机构投资者,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是实现股权多元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由于专业性强,实力也强,较之其它类型的股东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引入机构投资者有以下优点:

(1)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行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持股规模。持股规模越大,退出就越困难,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动机也就越强。

(2)持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的机构投资,提高了监督银行管理层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层和其他股东采纳机构投资者的建议就越严肃。

(3)机构投资者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股东权利,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将使监督者能够采纳并实施多层次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机构投资者而不是通过直接干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获得更加有效的监管效果。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提防和避免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的下列问题:第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第二,战略投资者套利变现、恶意收购。第三,在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国内战略投资者,善于发现和培育国内市场资源。

5、建立和提高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透明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框架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银行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包括银行治理结构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财务会计状况等信息。就目前来说,加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当注意:第一,按照银监会关于信息披露工作整体部署,分步骤、有选择(先披露核心信息,再逐步扩大披露信息范围)推进;第二,监管部门或指定公认的中介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或者全面)评级,督促银行改进自身状况,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第三,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的作用,尽快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兴业银行风险变化信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斌、赵洁: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上海金融.2004,(5)。

[2] 李晓君: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3] 李维安、曹廷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透视.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

篇7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与全球经济日渐融为一体;还有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影响金融商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加激烈。利率价格和股票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给银行业务造成损失。还有内部环境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股权结构,产品种类、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都显现了新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我国银行业需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风险现状。

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种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两大类。存款业务是其基础业务,为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来源。而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是盈利的主要来源。此外商业银行还一定的金融业务。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利率的不稳定时常会导致银行的收益下降;国际市场上货币兑换比例的变动,汇率变动幅度太大,资产贬值和通货膨胀等情况就会发生,间接的导致了银行的收益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还有,社会信用状况的下降,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债务人违约的情况频发,为银行的风险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大类之外,还存在着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对管理手段和体制等做出改革来应对这些风险。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我们无法消除风险,但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还是要有的。

1.2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为了实现业务目标,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贷款业务在我国银行营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可小觑,因此把利润增长点放在贷款业务上的这一做法,使得贷款质量不高、贷款标准降低。其次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薄弱问题也是风险经营问题处理不得当的主要原因,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判断力不够,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应变能力,所以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风险人才队伍。最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资产的预先防范和应急处理控制的不够,各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交流。内部管理机制对风险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对内部法规的执行能力比较弱。奖惩机制对于处罚和奖励的实施力度相对宽松,达不到激励或者惩罚的目的。

2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针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管理中的风险现状及原因,我们尝试着用对症下药的方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2.1提高银行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风险管理意识对一个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还未能在经营全过程以及全体员工中普及风险管理的知识,必须加强银行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才不会把银行的管理推向失败的深渊。银行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树立风险理念,落实风险建设,培养工作人员对风险的敏锐程度。在有些员工看来风险的防范只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殊不知这是和每个人切实相关的。只有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水平,能够合理的防范并充分利用风险,才能在保全资产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还要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用必要的约束和奖励措施来调动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2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分散,因此在风险发生时再采取相关措施时就显得有些被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银行防范风险能力的主要措施,因为机制就是规则,是约束,是一个组织乃至企业存在的一个架构。要想在机制管理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完善信息交流系统,加快银行内部的信息加工和传递,提高银行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全面的监控,不仅能监控风险的发生,还能监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风险的发生;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有效的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且做出恰当的措施应对;最后整体上建立一份严密的体系,把信息交流,监控体系,预警防范机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股权结构,行政管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2.3重视人才技能的提高,加强对风险人才的培训

由于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的缺乏,操作风险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市场分工在不断细化,商业银行也该据此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质的的风险管理人才,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和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目前银行也存在的很大的一个隐患就是:工作人员的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待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做出有损客户和银行利益的违法行为。还有人工作时疏忽大意,在银行这个要求严谨又充满风险的行业中,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何况一个小错误了。认真工作,减少失误,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银行工作人员的应该在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的思想。

2.3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规范信贷流程

面对现代金融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创造多渠道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发展最薄弱的中间业务环节,改变原来对中间业务的看法,适当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比率。让银行在保险、证券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创造更大的效益。利润来源的多元化,让银行摆脱了对某一种金融产品的依赖,使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来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对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制定相关的方案和措施。还有银行在进行放贷的时候,应适当提高贷款标准,加强对贷款的个人和企业的的评估和审核,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对不符合审查条件的借款单位和个人,坚决不能予以放贷,尽可能减少呆帐坏账情况的发生,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投入相关的资源,制定一定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成功的经验,在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要切是做好这项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防范风险能力,为商业银行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曹绪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路径探究.华章,2012.

[2]彭婕.浅议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农村金融研究.

2011(04).

篇8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

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者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等事项、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近年从我国国有银行的年报数据来看,各家银行为了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都在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随着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中间业务总体获得收益高于正常营业收入,以平安银行年报为例,2016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再创新高。2015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00.64亿元,同比增长47.65%,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27.74%提升至31.26%。7家股份制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速均超过4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超过20%。表明中间业务开始逐渐取代传统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

(二)中间业务的种类

虽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中间业务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发展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层次较低,主要集中于日常简单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中间业务与经营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常研究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第一种是研究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王曼舒、刘晓芳(2013)基于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0年季度数据,定量分析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和净息差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Barbara和Claudia(2005)研究了法、德、英、西班牙、意大利这5个欧洲国家的银行业从1994年到2000年的数据,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产出效率水平与中间业务收入正相关。但仇保妹(2011)分析认为中间业务收入与银行ROE成反比,从而得出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没有对银行净值收益率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国内商业银行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之间只能通过降低收费和增加宣传来扩展中间业务,形成恶性竞争。第二,中间业务创新程度对经营绩效的作用。朱明星(2013)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银行创新水平的高低对绩效水平影响,发现中间业务能显著改善银行绩效。郭媛媛,林鸿(2008)以国内银行业可量化部分讨论创新绩效,对12家上市银行1998至2005年的数据的分析,虽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资产报酬率在此期间与金融创新保持总体一致,但股份制银行在观察期最初四年间的总资产报酬率并未随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应增加。第三,是间接因素影响中间业务发展进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作用。陈昆(2016)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依靠资产负债业务获取利润空间大大减小,中间业务就变得很重要。彭明雪等(2016)指出,经营效率和中间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本文将重点从单一指标体系分析中间业务种类即多样化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研究。

三、中间业务多样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一)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选取指标

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主要研究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性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利润率(ROA),资产利润率(ROE)。

(二)中间业务的多样化评价指标

中间业务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业务渠道的拓宽以及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因此,中间业务收入的多少可衡量业务多样化程度,但由于国有控股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差异过大,故本文采用相对指标即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衡量中间业务多样化程度。同时要控制变量,控制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相同,消除银行资产规模的影响,我们常采用取对数的方法即LNA/10。

(三)计量经济OLS模型

为找出中间业务多元化程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下面对2011~2015年国有商业银行经整理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1.变量相关性分析。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系数小于0.5,相关性较小。

2.回归分析。以多元化程度X1和资产规模A为自变量,以绩效ROA为因变量,得到如下结果。R2=0.9575;调整后的R2=0.9151;中间业务收入/经营收入系数24.184;T检验1.4477;P值0.0245

分析结果可知,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即多元化指标和规模指标是影响绩效的主要原因。自变量多元化中间业务、A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为1.4477、4.7168,通过T检验。故该模型的构建及变量的选取都较为合理。其次,多元化指标X1的系数为24.184,说明多元化程度与绩效呈正相关,即多元化程度每提高1%,公司资产收益率上升24.184%。资产规模指标A的系数为45.92,说明公司规模与绩效呈正相关,即规模指标值每提高1%,公司资产收益率上升45.92%。对比两个自变量系数,可知多元化程度对绩效影响弱于规模的影响,但资产规模增加也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和额外费用,故一味提高银行资产规模并不能很好提高银行经营绩效,适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银行经营绩效提升。

四、政策建议

(一)规范业务定价规则,完善定价体系

加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微观研究,在中间业务多样化,银行服务进入收费时代后,明确收费对象,谁委托谁缴费.

(二)构建完善的中间业务产品开发机制

建立规范、高效的中间业务创新管理部门,从市场调研到系统开发以及后续的产品营销宣传,专人专责,定时进行员工培训,提出新的想法开拓市场。同时当中间业务开发后,需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规划,将产品推入市场,提升中间业务的盈利能力、增加竞争。

(三)银行规模经济与成本费用的合理控制

发挥大银行规模经济的作用,通过规模扩张实现降低平均成本,进而获取额外收益,成为城商行提高经营绩效的便捷手段。但从经营效率看,规模更大的城商行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经营效率,规模扩张没有带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反而会有成本费用增加。所以从宏观上统筹成本投入问题,既要考虑债务资本的成本,也要重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注重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做好成本节约。

参考文献

[1]仇保妹.中间业务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金之窗.

[2]周瑾.美国金融集团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的研究[D].2009.

[3]张漫雪,潘朝康,贾笑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及面临的问题[J].华经济视角,2011.

篇9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篇10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篇11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