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新业态

农业发展新业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31 09:22: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新业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新业态

篇1

今年,商水县小麦种植面积120万亩。播种后的4个月内没有出现有效降雨,干旱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历史罕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抗旱浇麦工作,全县日均出动劳动力15万余人次,机械6万余台次,将全县小麦普浇三遍,打赢了抗旱浇麦这场硬仗。同时,通过科技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等措施,指导群众科学浇水、合理施肥、适时中耕、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期间,共发放科普知识手册303份,向农民发送手机短信73条,为县委、县政府当好了“参谋”。通过不懈努力,今年小麦获得了大丰收。经测定,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56公斤,比去年增加33.1公斤,增产6.3%;总产6.67亿公斤,比去年增加0.5亿公斤,增产8.1%。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经农业部委托省小麦专家验收组进行测产,平均单产达到615.5公斤。

为做好以抢收抢种和秸秆禁烧为重点的三夏工作,由四名副局长带队,分乡包片对各乡镇(场、办)秸秆处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三夏办公室全天值班,对各乡镇(场、办)积极进行三夏进度统计、下乡督促检查和秸秆处理检查验收等工作。编制《三夏简报》23期;发送三夏指挥部文件9期。三夏办公室主任王建庄同志不分昼夜带领人员下乡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加以解决。今年商水县三夏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全县小麦3天收割结束,5天夏种完成。全县基本实现了“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不烧毁一棵树”的“三不”目标。

特色农业绘新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商水县特色农业实现了面积增加,档次和效益的提高。姚集乡日光温室占地2000亩,加上陆地蔬菜面积达5000亩。棚菜效益收入可观,好的每棚年收入6万多元,群众发展棚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今年该乡政府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又新增大棚500亩。城关乡大井村花卉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大棚30个,达到180棚,预计年收入720万元。东城办事处的苏坡行政村新建日光温室200个,占地300亩,年可收入500万元左右。该县实施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行补贴等措施,抓好花生、芝麻油料作物种植。在舒庄、邓城、郝岗三乡镇建立了花生万亩核心区,建立了6个千亩示范方和6个百亩攻关田。在白寺、固墙、位集三乡镇建立芝麻万亩核心区,以此辐射带动30万亩油料作物的发展。

项目引进成效显著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农业局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引进资金2000万元,在黄寨建起了新型墙体材料厂,该项目的厂房、水、电、通讯等建设基本就绪,60台生产设备已安装调试成功。另由两名副局长和10名股站长具体负责操作,建立了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调动了每一位同志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今年商水县承担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两个,总投资831万元,目前已经完工。新打机井430眼,修建桥涵50座,修路15.1公里,整修沟渠23公里,平整土地8000亩,购买喷灌机械406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采集土样3850个,开展田间肥料试验30项,推荐小麦施肥配方3个。新建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土壤检测中心。目前,28.8万公斤花生种子、0.5万公斤芝麻种子已落实到位,57.5万公斤肥料正在发放之中。农业局抽调50名技术人员,对1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1000户农户,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实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技术指导员对科技户集中培训5万人次。举办电视技术讲座4期,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使科技户的科学种田意识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示范户种植的7574.5亩小麦,平均单产576.2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556公斤增加20.2公斤,增产3.6%。

为了在大灾之年夺取夏粮丰收,商水县农业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小麦生产管理。共下乡指导800余人次。针对今年全县小麦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农技人员指导农民适时、科学防治,降低成本,提高防效。期间,全县小麦病虫害总发生面积593.6万亩次,总防治面积575.6万亩次,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对全县小麦的危害,为夺取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开拓创新,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全面做好全县新农村工作,县农业局在局长王建庄的带领下,围绕“六通、六有、六治”的总体目标,以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对全县187个行政村进行了综合治理。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细化分解了目标任务,并一一落实到相关单位和各乡镇(场、办)。各乡镇(场、办)围绕推进农村道路硬面化、饮水安全化、环境整洁化、卫生规范化、精神文明化、村庄园林化、家庭富裕化等内容,积极开展工作,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民减负

今年以来,商水县农业局农业执法大队强化措施,健全执法体系,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他们严格广告审查,严把各个环节,严禁假冒伪劣农资冲击该县市场,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上半年查扣假农药200余件,查处不合格农药500余件,责令改正1200余件;查处不合格种子3000余公斤,责令改正5000余公斤;抽样化验肥料品种46个,抽检率100%,对不合格的8个品种进行了严厉处罚,并令其限期整改;共处理案件160起,结案率达到100%。

今年,商水县农监办在案件查处、农民负担审计、乱收费专项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半年来,农监办明察暗访30多次,涉及24个乡镇,90个行政村,走访农户700多户,查处涉农案件10余起,为农民减轻负担100多万元。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4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努力做好“三农”工作十分关键,国家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所以做好农业发展的第一步要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本文总结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对策,希望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所帮助。

1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当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只要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善于总结,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下一心就能攻克难题。本文总结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科研力度投入不够;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装备结构有待调整。

1.1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机械虽然在逐步应用和推广,但是目前农业机械的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农机的种类在不断增加,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和畜牧类生产延伸,但是与之配套的服务却没有跟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市场化和发展化的需求,这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1.2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受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储备少,仪器和设备老化严重,研发工作又落后,这些都不能满足先进农业生产的要求。同时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少,使农机械化在整体上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1.3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失衡现象严重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装备也迅猛发展,农机设备数量和活动量不断加大,各种农业机械涌现在田间地头,给农民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农机装备结构失衡现象严重,农机装备结构发展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型机械偏多,大型机械有时却不够用;二是动力机械过多,配套机械过少;三是种植类机械偏多,但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机械方面却刚刚起步。

2解决当前农机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健全机械化发展服务体系

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要创新服务模式,发展市场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销售、生产作业和维修等服务再上新台阶。

2.2加大政府支持和科研资金投入

政府扶持和科研资金投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完善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并提供一定科研资金投入及加大补贴力度,以激励科研人员研制出更先进、更适合区域发展的农业机械设备。

2.3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要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就要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解,要充分进行调研,了解农户真正所需,平衡农机装备数量及类型,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各地要抓好农机购置补贴的机会,不能盲目购买。运用好农机购置补贴,购买适合自家的农业机械。同时农机装备也要向着多功能、复合型、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结语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要想有新的突破首先就要努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要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体系,壮大农机发展服务组织。政府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要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的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的努力,农业机械化工作者可以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把努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当成自己的光荣使命。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可以再上新台阶,农业发展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甘怀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4).

[2] 谢韵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必要性及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

[3] 石永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4] 骆健民.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与发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篇3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篇4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篇5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热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至少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之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应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人们发展农业时不能再继续沿袭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而要重新研究农业发展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农业。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发展,即人类、自然和谐发展;当代人、后代人和谐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生态和资源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

目前,学者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并没有一个定论,而多数学者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至少应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之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都包括三个目标:(1)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对上述三个基本目标的着眼点及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已基本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短缺的问题,其目标就主要侧重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还没有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贫困的问题,就迫使他们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上,但并不是就可以否认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各构成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而是要说明一国在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不断的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增长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显著提高;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和较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农业资源,更好地满足现实及未来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及其对农产品的需要。

二、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幅度增加,农业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奇台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奇台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农业资源浪费,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奇台县的农业资源却因大量浪费而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奇台县全县耕地面积159.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1.4万亩。近几年来,全县约有10万亩耕地沙化,湿地基本消失。水资源也出现短缺情况,奇台县人均占有水资源约27.8%,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县农业用水每年缺少约13.2万立方米,地下水位也日趋下降,地面水越来越少。自1995年以来,东大桥河流、三清宫河流出现断流,断流时间和距离逐年延长,至2002年已经干涸。同时,奇台县农业用水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加快,耕地和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会更加明显。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完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持和保证。长期以来,由于奇台县人民只重视农业开发,轻视环境保护,致使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同时农业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由于资源过度耗费,农业生态破坏,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奇台县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致使农作物遭受损失。2000年9月一场霜冻带来了高达1.2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2.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科技人才缺乏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奇台县农业科学技术虽然已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但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其中主要是基础研究落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突破性农业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12%,大大低于我国39%的水平。科技人员偏少,占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劳动人员总数的比重较低。据调查,每个乡、村拥有农业科技人员还不足15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拥有量,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仍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村科研队伍不稳,农村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流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奇台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奇台县农民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农村和农业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农民问题突出。具体来说:一是农民总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二是农民收入增加不快,2001年甚至处于停滞状态。2001年~2003年由于价格和市场等种种原因,奇台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奇台县农民涉及的社会负担较重,20世纪90年代各种名目繁多的乱摊派,乱集资和乱收费现象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四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奇台县现有人口约23万人(包括农六师驻县团场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3万多人,文盲半文盲人数达4%,高中毕业生只占到6.7%。农业劳动力中智力型的知识人才占的比重十分小,基本上是体力型的人力资本。这种情况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产品的深加工比较困难,更使得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而且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限的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约束力,而且市场的需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奇台县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商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规模小、设施落后、市场运行效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制约了奇台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

针对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应从奇台县农业的实际出发,顺应其农业发展的趋势,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以确保实现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1.面向市场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奇台县农产品不仅要供给自需,而且大量的涌向乌市、克拉玛依、南疆的大中城市,这就意味着奇台的耕地资源利用强度较高,但普遍只用不养,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改善。针对这个问题,奇台县应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资源――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商品――货币――资源的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农民贫困的原因在于他们只参与资源向初级产品的短链转化,而在其他环节上却得不到应得的利益。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主要依靠农民的投入,其他环节上则没有拿出足够强度的投入用于改善和保护资源。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组织、协调和完善资源向财富转化的环形链,形成生态、技术、经济的良性循环。奇台县农民既可以参加资源向财富转化的全过程,得到应得的利益,又可以通过合作创造财富,促进奇台县农产品的加工,并改善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

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的生产产出。农业生产的增长来源于人的劳动、自然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奇台县自然资源的供给是固定有限的。因此,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的进步。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奇台县的传统农业是农业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科学技术方面考察,奇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态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奇台县光、土地、水等资源,研发新品种,增加品种和产量;二是在农业生态的基础上,实行两种或多种作物一次性种植,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了因分次种植而增加的机耕费用和出苗水费,从而减轻农民的财务负担。如奇台县绿丰种业经销部草业专家陈明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马学忠等7名技术人员,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的“春小麦混播苏丹草技术”,就明显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基础性的条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具有现代文化素质和现代道德修养的农民去实施。因此奇台县要积极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办好广播电视、学校、夜校和农民短期培训班,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实用技术。采取措施来提高农民学科学技术和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奇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入,特别是指导农民如何进入市场。奇台县要在稳定,明晰农村财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合作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3.政府采取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奇台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一条:适应市场的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即奇台县农业的结构调整要“适市求市”。这个“适市求市”包含两个层次。“适市”就是适应市场种地,种出来的农产品要与市场对接,符合市场的需要,消除库存和积压,这才算是“适市”;“求市”就是求得市场规律,进行推销。“求市”调整比“适市”调整更甚一筹。市场在胸,规律在手,能摸透市场的发展趋势,找准其固有的内在规律,才能掌握农业调整的主动权。

奇台县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气候,光热、水土资源占一定优势。奇台县要充分利用有利优势,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奇台县要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抓好复播工作,重点发展高效蔬菜、豌豆、荞麦等作物;依托金鹰亚麻厂、奥新亚麻厂、天山面粉厂、新啤集团奇台制麦有限责任公司和屯河奇台食品分工司,发展亚麻、大麦、优质小麦和甜菜,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围绕畜牧业建好人工饲养草料基地,全县发展以玉米和苜蓿为主的饲草;围绕市场抓好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重点是蔬菜、西甜瓜、打瓜等作物,力争形成新产业,建成新基地。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不被破坏,资源不被耗尽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的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体现在保持农业持续的增长、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保持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以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体现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奇台县是农业大县,通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利用奇台县的农业资源,才可以为奇台县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金兆怀: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9~148

[2]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调研世界,2004(8):18~23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经济的增长正被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日益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所影响。传统农药销售模式已经不能胜任目前条件下的贸易环境,农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打造将是未来农药市场发展的新方向。

 

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农药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的可行性、运作思路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展开了讨论。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董事长葛尧伦认为,打造农药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我国农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农药交易模式缺乏统一的计划和管理,时常出现产品过剩、各农药企业相互压价的情况,不利于农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产品价格过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搭建良好的农药电子商务平台是时代的需求,是一项利民、利企的重要举措。”葛尧伦说。

 

篇7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67-03

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并随后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机遇和挑战。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反映,是对我国国情的全新揭示,也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本次研究以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新常态”进行研究,全面阐述山西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山西省农业发展基础更加薄弱成为新常态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战略地位。水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1}。山西省本来水资源匮乏,外加采矿活动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破坏{2},使得山西省水资源缺乏愈加明显,成为新常态,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111.0亿立方米,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人均水资源量305.1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5.3%(见表1)。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由于旱灾、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山西省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农作物和绝收农作物面积占到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02%,远远高于中部六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多占的百分比是全国受灾面积所占百分比的10倍还多,自然灾害对山西省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抗御自然灾害,长期以来山西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工程,这些水利设施为缓解自然灾害、持续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总体来说山西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水库的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水库对于缓解旱灾,增加农作物产出有重要作用。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中部六省中山西省水库数量最少,仅有604座,湖南省水库数量最多,为14094座。山西省水库总数量是湖南省的1/20;与排名倒数第二河南省比较,山西省水库总数量不到河南省水库总数量的1/4,并且水库总容量小,不足河南省水库总容量的1/6。水库数量少、库容量小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瓶颈(见表2、表3)。

二、山西省农业投入大收益少成为新常态

农作物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根据山西省农业厅市场处“十二五”期间的统计数据,分析比较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棉花的投入成本和收益情况可以看出:农民种植农作物棉花的亩均收益高于种植玉米和小麦的亩均的收益,种植小麦的亩均收益最少。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201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4600元/人,按照人均种植2.2亩计算,山西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农作物种植带来的收益。

山西省玉米种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基本维持在500公斤左右,2015年由于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干旱严重影响苗情长势,导致亩产量大幅下降;玉米种植生产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2015年出现下降,主要是与山西省整体经济大环境有关,种籽、化肥和用工成本下降;玉米种植亩均收益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15年下降明显;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比不断下降,在2015年,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比不到2011年的1/3,下降到0.28元(见表4)。

山西省棉花N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总体变化不大;棉花种植亩均成本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加13.38%,在2015年高达1667.25元;棉花种植亩均收益自2012年来下降明显,年均下降15.76%。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和收益的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见表5)。

山西省小麦种植在“十二五”时期亩均产量呈现浮动,但总体上平稳。小麦种植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亩均收益也逐年增加,但是增加幅度缓慢,并且收益偏小。从表6中可以看出小麦种植呈现出高成本、低收益,成本收益比在0.27左右。

三、农民的兼职化越来越明显成为常态

随着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率达到了55%。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逐渐市民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承担更多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进行兼职。研究农民兼职化的问题,可以从其收入结构中反映出来。根据统计数据,从表7可以看出从近十年农民家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从2004年的906.93元增加到2013年2421.00元,年均增加10.32%;工资性收入从2004年的987.38元增加到2013年3722.60元,年均增加14.19%;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农民家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的增加速度。

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现金总收入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上升幅度加大;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整体低于工资性收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增大。随着工资性收入数额的增加和增长速度加大,农民的兼职化将呈现出加大的趋势,兼职化的农民越来越多将成为新的常态。

四、农业土壤污染严重影响食品安全成为常态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农用塑料薄膜,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表8显示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农药的使用量年均增长率3.89%,带来了新的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山西省在农药使用中主要以喷雾剂的形式进行喷洒,这样只有10%―20%左右的药剂能被吸收使用,而大部分农药喷洒于空气中或者落入土壤中,农药残留药剂及产生的衍生物,造成了严重土壤污染。随着土壤中农药残留物及衍生物的积累,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农药残留会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这直接影响到山西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另外土壤圈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带,随着土壤污染的加剧,将严重影响水圈和大气圈环境安全,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化肥的使用量年均增长率2.22%,在2014年达到了121万吨,化肥使用量为21.32kg/亩,国际上普遍认为农用化肥的亩均使用量不超过8kg/亩。化肥的过度使用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物理结构,对土壤孔隙度、水分、空气、热量等造成影响,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造成农产品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另外,过量使用化肥导致N、P等营养元素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影响{3}。

山西省近十五年来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在2009年达到一个峰值,随后又出现迅速增加趋势。2000年到2009年塑料薄膜使用量年均增长率4.17%,2010年到2014年塑料薄膜使用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48%。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塑料薄膜在使用中的残留量为3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塑料薄膜在山西省土壤中的残留量累计达到18.17万吨。这些农用塑料薄膜的残留物严重阻碍着土壤圈中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土壤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体来讲,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目前山西省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农业的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这些新常态,必须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ふ倚碌睦砟詈托滤嘉来激发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以新的措施和新的实践推进农业取得新的发展,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注释:

{1}潘丹,应瑞瑶.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61-166

{2}常建忠.煤矿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以山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5(02):63-67

{3}程丹,等.山西省化肥施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5(3):75-77

篇8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乡村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提。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也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下,除了常规的采摘、种植体验、民宿、特色饮食服务之外,乡村文化产品的营销也是重要的商业模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同时还能够吸引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投入到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乡村文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旅游带动的本地消费之外,一些地区还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形式,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产品销售,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1乡村文创产品概述

文创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好的文创产品需要具备三个特点:审美、功能、内涵,缺一不可。乡村文创产品,就是以乡村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作为创业产品的设计内容而推出的具有乡村地域特点的文创产品。乡村文创产品的开发,是特色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最直观的体现,具有突出特色、宣传教育及文化传播等多元化的功能。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创产品已经十分丰富,各个特色乡村的建设都将开发和推广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2.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主要内容,也是消费者购买的最直观的感受。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要始终将审美价值作为主要的思路。首先,乡村文化产品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审美观的个人特色比较明显,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既要考虑大众审美,也应该考虑个体独特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够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其次,要考虑审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对于美学的整体感受也不同。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符合当下的时代审美观。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也要充分结合乡村元素,将乡村元素充分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2.2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乡村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我国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而且各个地区的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传统文化的开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将文化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目前来看,许多地区和机构,也都推出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以其收藏的文物内容以及历史元素,深入地融入其中,这些文创产品对于传播故宫文化、了解故宫的馆藏文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中,也应该充分借鉴这种良好的形式,将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其中,通过文创产品来传播乡村文化。

2.3经济价值

文创产品要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经济价值要从外形、材料和用途等方面综合来考虑。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能够产生劳动剩余价值。文创产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对不同工艺的产品设定合理的价格区间,来保证文创产品的自身经济效益。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美学性,可以用在欣赏、装饰等领域;二是产品的实用性。实用的产品才能够体现出经济价值。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与多种实用型产品结合,体现出产品的经济价值,才能够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3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思路

3.1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

基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对乡村特色元素的开发,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来体现出文创产品的独特性。比如,传统乡村文化中,会保留一些文化元素符号,比如图腾符号、祭祀使用的器具符号,或是一些色彩符号。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保留众多的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地域和民族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这些独特的文化内容,加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能够有效地的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同时,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营销中,还要加大对本地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音乐、影视剧、文学等文化内容的输出和传播,使观众能够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对乡村文创产品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乡村文创产品的消费和购买。

3.2注重产品的工艺性和环保性

在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要注重工艺性和环保性。对于产品的工艺造型,要尽可能地精致。另外,除了对传统手工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工艺的自动化制造研究和开发。传统的手工制造自然在工艺上比较高端,但是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并不高,同时也不能够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而通过部分工艺的自动化生产,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时,还要加强工艺和材料上的节能环保。创新性地使用农村中常见的天然材料,比如一些陶瓷制品和竹编制品,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大部分的文创产品都是日常家居使用,其环保性自然也是消费者所看重的。环保性不仅体现在工艺和材料上,还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比如乡村文创产品可以以环保为主题来进行产品设计,传播环保理念。

3.3兼顾文创产品的实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19-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背景,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具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1]。十报告指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生态园的发展作为搭建城乡发展之间的桥梁,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生态园定义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建立的绿色走廊,并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构建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空间格局,集自然、人文、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停车住宿、采摘垂钓、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园林地带。

白云生态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聪明山脚下,占地80余亩,是邯郸市著名的集养殖、种植、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该园划分为蔬菜种植、家畜养殖、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主要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还有智能日光温室、生态餐厅、休闲亭台、旅游度假村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游览、居住、学习、观光、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虽然白云生态园建设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华北地区很多城市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受人为或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化面积有限,植物观赏期较集中,无法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以绿色自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因此,建设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绿色走廊,创造多样化的绿色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旨在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并提高农业高效功能[2]的生态园发展势头很好,在农业发展和城乡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总体来讲,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生态园发展规模很小,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以自然修复为原则并为人们提供游憩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园内产业规模单一,未能系统地对生态园进行专项配套规划,无法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文化特色;未与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高效衔接,导致生态园后期产业升级时问题重重。现从园林景观方面就生态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配套设施不到位 规划设计破碎化

发展休闲农业,创建生态园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品味,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涉及到生态园建设的相关问题,各部门之间应积极配合;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总体规划思路,对生态园功能分区和主要建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政府指导、各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管理”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文明旅游、绿色餐饮、文化旅馆、科普教育为实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条件进行地势、水体设计和空间上功能分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使产、学、研、游、居相结合,建立具有当代特色的现代农业多功能生态园。

二、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定位模糊

由于人们厌倦了城市之中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利用节假日观光旅游,体验美丽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价值。在这里他们可以采摘体会丰收的乐趣;可以垂钓品味悠闲的生活;可以踏青寻找大自然的空灵……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如为儿童建立科普教育,提高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年轻人可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针对其独有的乡野情怀,建立户外休闲、果品采摘等特定区域,缓解压力,由感官初级体验上升到高级体验,再到浑然融合的终极体验[4],层层递进,流连忘返;老年人由于长期在“水泥立方体”中生活,加上城市污染雾霾天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和生理出现问题。生态园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如为其设计步行、坐息空间、交流空间和养生保健疗养空间,在植物造景和色彩搭配上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等原则,改善在长期居住封闭城市中造成的情绪失落、焦虑恐惧。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立适宜的活动空间或建立几个园中之园是很有必要的。

三、缺乏地方特色 文化承载力弱

近几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十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白云生态园依托广府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赵国文化,凝炼成“志成通天”的企业文化;邯郸市邯山区在建的“第一高科技生态休闲园区”,以赵国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文化为依托,修建主题公园、廉颇祠和雕像等,在体现其主题文化的同时,弘扬古城邯郸悠久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生态园多功能兼顾。生态园有了文化承载力和创意特色,表现的主题也就显得鲜活了。

生态园作为陶冶情操、拥抱自然、保健疗养、消除疲劳的景观长廊,兼具多种功能。在其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功能模式多样化、管理维护明确化、选址建设科学化、产品服务人性化”的宗旨实现生态园绿色健康发展。

四、结语

邯、石等城市PM2.5已使其空气环境质量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生态园的建设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营造多样化绿色空间,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意识,同时对缓解节假日旅游景点游客压力和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生态园会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M].东南学术,2001(2):72-78.

篇10

一、新常态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问题和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 土地流转过程中产权向市场转移但主体不明确

如今,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向市场化转移的特征。这不仅让土地流转实现“合理”与 “高效”的协调,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和其他各方的定价,各类分散的土地经营农户将个人土地转让给以企业化发展的地方各大农业龙头和商家。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龙头企业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直接参与土地所在农村地区的开发和推进,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过于分散的经营和管理,而且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当前形势下,土地出让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这样的模糊现象出现,并不符合新常态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法律规定土地是集体的,但农民却可以自由转让土地的所有。从政策上来讲,农村的政府及居民组织可以被认定为农村土地的主体,因此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边界是模糊的,导致市场化中农民个人和企业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产生争议,甚至会由此产生暴力事件。

(二)土地经营的价格向合理化发展但流转形式比较分散

在以前的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土地流转中得不到合理的价格。随着地方土地政策的改善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价格变得更加合理化。而且,新常态下的土地流转价格还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控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保证了将来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而合理的土地流转,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有利于转移当地剩余劳动力,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都只是小规模的,如今,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土地就会自发性地流转到其他人手中,但是,土地流入的户主大部分都是其身边土地规模相似的农民,而这种农户之间的土地自发性流转模式,无法适应需求量大的地方农业龙头的需求。

(三)土地流转工作日益规范却仍具有无序性

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下,政府针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出台了更多规范化的政策。从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农业发展项目的调整到后续的宣传工作,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都有了比以前更规范的制度与步骤,包括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后续的程序都有了严格的规定。相对于早期口头化、自发性的土地流转,现在很多农户间的土地流入和流出都会签订更详细的书面合同。这样一来使土地流转更具有法律效益,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规范性。

二、新常态下土地流转的改善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办法

(一)明确土地体地位,确立土地产权关系,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的产权方面体现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农户之间可以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第二种是农户按户分配的土地承包权;第三种是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而现阶段土地流转的方式是农户将分配到土地承包权的土地,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使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割出来,这种状况下,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土地承包期内的承包权就会变成了农户的财产而不是债权。因此,只有改革了现有的产权关系,才可以使农户的土地承包得到永久性的所有权,从而确保土地流转间的利益主体还是农民。

(二)保障农户的合法权利,政府干预土地流转形势,确保现代化农业规范开展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可是不合理的土地流转管理,容易对政府政策、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方面造成损害,但如果政府干预土地治权的结构和流转形势,就可以为土地产权关系在制度方面提供保护和实施的保障。因此,政府要明确土地的流转、功能和产权属性之间的关系,将它们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建立由政府干预的合理土地流转结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秩序,通过合理的中介及组织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中介组织,仍然不是很完善,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能够和国家市场经济调控相结合的土地流转机制,让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有效的发展。要高度关注土地流转中的的中介和当地的土地服务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垄断,通过政策建立一个包含土地流转与中介服务组织的机制,提高中介和土地服务组织的效率,让土地流转的过程更加地组织化、市场化及有序化,从而为土地的经营提供高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农户具有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保证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利益,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通过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土地流转政策,是目前优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代化发展工程。只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等措施,同时发展,才能保证土地流转规范健康的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沼气是指利用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植物茎叶以及杂草等为原料,通过密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厌氧发酵、分解,制取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沼气利用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有机融为一体,通过“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使得经济链、生物链、生态链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良性运行,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了资源,成为解决农村生态、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载体,推动着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效改善农村用能结构

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一种气体燃料,它是由植物残渣、动物粪尿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经过某些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与化石能源相比具有无污染、清洁、可再生、多效、廉价的优点。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适宜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交通相对不便的农村地区使用。据测算,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养猪5―10头,就可建一口与猪舍、厕所连通的8―10m3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实际可利用沼气500―550m3,可以解决全家当年90%左右的生活用能,相当于减少薪柴消耗2吨左右,保护3―4亩林地免遭砍伐,或是节约用电800度、标准煤0.4吨、液化石油气0.25吨。与液化石油气相比,年可节省燃料费用600元左右。因此,利用沼气做动力燃料,清洁无污染,制取方便,成本又低,既能为国家节省石油制品,又能降低作业成本,开辟了新的动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改良土壤,促进种植业发展

由于人畜粪便及秸秆经过密封发酵后,在生产沼气的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沼肥和沼液,沼肥和沼液中因存留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某些植物激素和对病虫害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对各类作物均具有促进生长、增产、抗寒、抗病虫害的功能。

沼液是一种速效的液肥,用于果树叶面喷施,收效快,利用率高。叶面长期喷施沼液,可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分化;花期喷施沼液,可提高座果率;果实生长期喷施沼液,可促进果实的膨大,提高品质和产量。试验表明:柑桔叶面喷施沼液,产量增幅可达到9.3%―27.5%,果实增大,表皮光滑,颜色鲜艳,病斑较少;施用沼肥的柑桔比常规方法种植的柑桔含糖量高出40%。农作物种植有关试验表明,采用沼液浸种技术,可促进水稻增穗,增加结实率,增加种子千粒重,增加产量6%―10%,还能有效控制水稻的稻叶蝉、稻飞虱、纹枯病、小球菌核等病虫害;玉米施沼液肥,产量增加5%―8%;用沼液浇施白菜,比用常规方法提高产量20%,而且提前一周上市。

将被烧掉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加入沼气池密封发酵,既能产气又沤制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扩大了有机肥料的来源。充分利用好沼气,可使有机肥料成倍增加,带动粮食、蔬菜、瓜果连年增产,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产品鲜嫩无污染,总体生产成本下降。沼气技术的推广利用,使广大农民可以将自家产出的沼肥直接用于家庭种植业,为大面积使用有机肥料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改善卫生条件,提高健康水平

发展利用沼气技术是卫生环境工作的一项重大变革,发展利用沼气技术,沼气池、厕所、牲畜圈栏联在一起建设,粪便直接入池密封发酵,取消了露天茅坑,消除了臭气,减少了蚊蝇孽生地。沼池中的粪便经厌氧发酵处理,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以减少95%左右,其卫生效果目前在农村没有其它处理方法可以相比。使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代替清水冲洗畜禽圈舍,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这不仅使农民居住的环境卫生大有改观,而且还能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为搞好农村除害灭菌工作找到新的途径,有利于减少和控制畜禽疫病的传播。

(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沼气技术,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沼气替代薪柴,保护了森林植被,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以沼气代煤,减少了煤生产、运输和燃烧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施用沼肥和沼液,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化学污染。据调查,在燃用沼气室内,一氧化碳的浓度比燃煤降低80%,二氧化碳浓度降低60%,二氧化硫浓度降低80%,飘尘浓度降低90%,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沙、保护农田等功能,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测算,建一口6―8m3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约薪柴2吨。

沼肥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是富含多种养分的活性肥料。畜粪等经沼气池发酵后肥效可提高1.5―2倍。一个沼气池年产沼肥15吨左右,肥效相当于1.5吨商品复合肥。而化肥所不能比拟的是,沼肥能有效地改良土壤。连续施用沼肥1―2年,土壤团粒结构好,孔隙度增加,容重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全氮全磷及有效磷均上升,有利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良好生长,抑制病虫去的发生。沼肥沼液用于水产养殖,能改善鱼类生长环境,为水生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农户普遍反映,有了沼肥的生物作用,化肥、农药、动植物激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可以不用或少用,从而产出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取得更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五)创造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个沼气池就是一个“致富池”,沼气综合利用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搭起了一座天人合一的桥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最佳的生态效益。

一个8m3沼气池,一年节省燃料支出600元,节省化肥、农药支出500元,节省劳力75个(折1500元),直接经济效益2600元左右;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村公共卫生,防治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农业部成都沼科所专家所估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的四倍计算,一个沼气池的综合效益可达13000元。

二、当前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沼气池的累计量达1700万口,并且以每年200万口的数量在递增,沼气的推广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总理在2006年“两会”期间特别提出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希望的公益设施建设,要求各个地方都应把为农民建设沼气当作政府的一件重要大事来抓。在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积极创新,开发出多种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林等等,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在当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规划,无序发展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户用沼气池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池户各自行事,沼气池建设没有与农村整体建设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统筹考虑,无序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重沼气池建设,轻建后管理

一些地方为完成沼气建设计划任务,在前期建设上花了很大人力物力;但在建成后的使用管护上缺乏必要的措施。随着大规模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技术服务工作和设施管理问题也必须提上日程。虽然大多数沼气池都建在农户庭院中,并由农民自己管理,但总还要考虑一个专门维修、保养问题。我国前两代沼气池没有成功推开,既有技术不过关的原因,也有后期维护不当的因素。所以,管理与维护也不可小视,这是关系沼气池长期良性运转的保障。

(三)重沼气使用,轻综合利用

农村沼气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其好处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各地虽然在宣传沼池的综合利用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农村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沼气建设的认识上,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只知道沼气能够点灯做饭,不了解沼气、沼渣、沼液的其他功能,更谈不上综合利用。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沼气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与档次

部分建池乡村,沼气设备无处买,出现故障无处问,使用技术无处学,农村沼气培训与服务体系几乎空白。部分沼气设备生产企业制造业比较落后,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技术研制及创新能力缺乏,先进技术引进意识薄弱。同时,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及实施单位没有足够的集聚效应,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一些沼气发酵机理还没有进步解决等,这些均影响沼气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法规与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与制定

如部分沼气设备生产的税收能否进一步优惠,能否加大沼气相关技术的研制经费与技术力量投入,沼气发电并网的价格确定等。

三、科学发展农村沼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沼气的发展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沼气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建池、改厕,才能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首先,要向主管农业的各级领导宣传发展农村沼气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其次,要向农民兄弟宣传沼气的好处与使用技术,增强发展沼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关心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支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法规,政策调控

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作为产业还未完全成熟,故国家相关法规及政策应对其倾斜,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调节,要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加以引导。有学者建议:规定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必须要进行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要配套生活污水厌氧净化系统,国家实行资源环境成本货币量化,加大对污染的惩治力度,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若干规定,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能源推广机构建设,实行积极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等等。

(三)综合利用,发挥效益

效益是沼气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全国还有不少地方没有开展沼气、沼液、沼肥的综合利用,沼气池的效益末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必须跳出就沼气论沼气的传统思维,以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来定位沼气、发展沼气,研究开发沼气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使沼气在生态家园中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四)创新机制,搞好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是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沼气服务体系只有实行市场化、物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运作,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科学发展农村沼气要跳出沼气抓沼气,要拓展外延,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小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相结合,加速沼气产业化发展。同时鼓励在部分乡村积极发展沼气协会,通过协会为广大沼气用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设备维修、沼气设备供销等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