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09:22: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危重病人护理流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心搏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坠床等,所以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因此做好危重病人途中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08年1~12月共成功转运76例,无一例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危重病人共76例,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12~78岁,平均47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一氧化碳中毒29例,颅脑外伤5例,其他创伤疾病2例。
2 护理
2.1转运前的护理
2.1.1畅通绿色通道转运前要和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做好准备,便于接收。电话及时通知电梯管理人员,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2.1.2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了解静脉穿刺的部位,各种管道的衔接状况,等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相应的科室。应由参与抢救的医生和护士护送,根据患者的病情备好途中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若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能及时抢救,与接收科室严格交接。
2.1.3不同病人的护理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做好解释,给予心理安慰,说明转送的必要性及途中需要病人配合的要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昏迷病人应调整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躁动的病人应适当使用床档或约束带给予保护。
2.2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患者移动时的护理搬动患者时动作要协调,避免因拖、推、拉或用力过猛造成的院内损伤。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一般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防止窒息,头部置于平车大轮端,途中推车速度平稳安全,避免剧烈震动,如有骨折的病人,注意保护患肢;椎体骨折的病人体下垫一块木板。
2.2.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脉率及末梢血氧饱和度、静脉药物治疗等情况,以及各种引流管的固定及引流情况;机械通气患者注意观察气道、呼吸机运转及氧气供应情况。
2.2.3做好应急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救护;做好转运中记录,包括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转运过程中救治处理情况等。
2.2.4安排家属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对稳定患者情绪有一定作用。转运时,安排患者家属跟随,有助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检查治疗的不安,树立患者安全转运的信心。
2.3转运后的交接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与病区护士严格交接。我科设有危重病人护送交接登记表,内容除一般项目外,还包括病人的皮肤情况、特殊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途中抢救记录等,由双方护士签字备查,缩短双方交接时间,保证护理治疗的连续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安全转运的防范对策
3.1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转运急危重病人前,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材,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合理配备护送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3.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人员面临的潜在伤害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完善了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预案流程的熟悉程度,检查督促急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病种多、病情急、跨专业、抢救事件频繁等特点1,危重患者入科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初步急救处理,要转送完善一系列的专业检查、或入专科进一步治疗,而危重病人在转送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危险因素,为了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转送安全系数,我科于2011年6月开始使用自制的转运箱,经过1年多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急诊科危重病人不安全转运因素
1.1 病人自身不安全因素 病情危重,或伴有多脏器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在转送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影响安全转运。
1.2 转运条件的限制 转运过程中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实施全程监护十分困难,生命体征监测不准,治疗用药困难等直接影响安全转送。
1.3 危重患者转送流程不完善 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不到位,护士专业水平不够,科室未制订系统的危重患者转送的流程。
1.4 急诊科转送物品备用不完善 各项物品准备不完善,备用不齐全是影响安全转送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急物品和药品备用不齐全可使转送途中中断治疗和延误抢救处理。
2 自制转运箱
2.1 设计 用1个约15×15×30cm的带盖手提式的塑料储物箱,箱内装以下物品:面罩1个,吸氧管1条、输液管1条、口咽通各种型号各1个,注射器(2,5,50ml各1个,65ml的安尔碘1瓶,棉枝2包,砂轮,一次性手套2付,吸痰管3根,约束带2付,备一药盒,盒内装有地塞米松5mg2支。肾上腺素1mg2支,阿托品0.5mg2支,利多卡因5ml2支,安定10mg1支。
2.2 使用 如有危重病人需要外出检查、入院等转送时,床边执行完医嘱,转运前对病人综合情况进行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2,因此应仔细评估病情,填写危重病人转运单,换接直、交流电转换的监护仪,接上氧气袋,拿上转运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病人,在转送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可先用转运箱内的物品或药品进行急救,若患者有呕吐现象,或口鼻腔有分泌物流出,可拿出箱内一次性50ml注射器接吸痰管直接抽吸痰液,病人有躁动现象,可遵医嘱用安定或上好约束带,有休克现象,遵医嘱面罩吸氧,或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转送完毕,连同转运箱一同带回科室,对于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时补充,非一次性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护理组长每日检查,定时补充或更换已使用或已过期的物品,保证转运箱的最佳功能状态。
3 效 果
自2011年6月使用转运箱以来,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意外情况的发生率由2010年的11.2%下降到2006年的0.5%,大大减少了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意外的发生。
4 讨 论
转运箱为便携式,具有体积小,易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箱内物品主要针对危重患者转送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而设计的,只要熟悉转运箱内的物品和药品,掌握箱内用物的使用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就可以避免很多转送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应用此箱后,加强了患者转送过程中患者的安全管理,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及信任感3,增强了护士对医疗护理风险防范的应对能力,因此,此转运箱的使用受到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 年5 月-2010 年5 月,科内压疮预报表17 份,其中男10 例,女7例;年龄28 岁~89 岁,平均68. 6 岁;胃癌6例,结肠癌4例,直肠癌3例,多发性损伤4例,平均卧床21天。
1.2 护理效果:本组17例病人,仅有1 例病人是因多处骨折,双下肢骨折行骨牵引,被动。Braden 评分为6 分,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压疮,余16例病人出院前均未发生压疮。
2 重点环节管理措施
我院2003年已规范了压疮的管理流程,我科除了严格按医院的管理流程进行压疮护理外,还着重强化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2.1 规范全体护理人员压疮防护知识,提高压疮预防的意识:我科年轻护士多,轮转实习护士多。针对护士年轻化,经验不足等特点,我们特别加强了科内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由护士长负责,对全科护士进行压疮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有压疮形成的原因、压疮的分期,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表进行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 ,做到人人知晓。在查房时对分管床位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抽查考核,现场进行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评分,了解对压疮危险因素掌握的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护士及护生的平时考核成绩。
2.2 强调对病人皮肤的评估及评估后处理环节:要求接诊护士对每一名新入院危重病人首先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皮肤情况,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分值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中,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病人,接诊护士立即通知护士长,护士长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病情确认护士评估分值,并察看护士拟订的护理措施,与护士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护理重点,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指导护士针对病人病情变化动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根据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3 重视交接班环节:患者入院后,护士长要求护士对有压疮危险因素的病人做好每班交接,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评估,经评估对高危人群实行重点预防,进行全程跟踪交接班,护士长采取动态监督、指导,掌控全科压疮防控情况,并随时察看病人评分,进行实时全程的检查和监督。对于手术及转科的危重病人,要求接诊护士严格详细检查病人的全身皮肤状况,并据实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病人按压疮管理流程处理,另外,在长假期间,由于缺乏护士长的监管,护士预防压疮的意识薄弱,因此,在放假前夕,召开护士会议,明确每班职责,指定专人负责,防止发生压疮。我科自2006 年以来长假期间未发生过压疮。
2.4 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根据医疗事故管理条例规定,要求护士客观真实记录病人情况,因此我们要求将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的分值及皮肤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中,同时对每一次动态评估的结果及处理方法也要求及时记录于护理单中。对于有压疮风险的患者,同时要填写我院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并及时上报存档。
2.5 重视健康教育环节:危重病人大都病情复杂变化快,并存疾病多,各种治疗性管道多,病人多数受限,非常痛苦,需医护人员给予亲人般的关怀,使其尽量在舒适的前提下进行压疮预防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使之重视并参与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同时要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压疮防护用具,为了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护士还应重视对病人、家属施行告知和签字同意等工作。
2.6 重视持续质量改进:对已发生或难免压疮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及时做好二级评价, 即责任护士评和护士长评,同时护士长带领和指导全体护士及时修正护理措施, 把过程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压疮的预防中, 使各个相关环节得到良好的控制[4],各种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 思考与讨论
压疮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压疮形成的因素多而复杂, 美国学者Braden 认为褥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有6 种: 即身体活动的程度、改变和控制的能力、摩擦力与剪力、感觉能力低下或丧失、潮湿、患者的营养状况[5]。通过临床实践, 主要措施应以预防为主, 特别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活动受限,全身营养不良,低蛋白水肿,同时抵抗力低下的危重病人, 除了严格按我院的管理流程进行压疮护理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上述几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否则难免性压疮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压疮护理质量的提高, 还可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可见, 预防危重病人压疮的发生,必须抓好护士压疮防护知识的规范化培训,病人皮肤的评估及评估后处理,各班的交接班,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认真细微的健康教育及持续质量改进等重点环节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旭,杨家林. 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
[2] 刘金妹, 丁学易, 钱萍, 等. 压疮防止过程管理的探讨[J].上海护理, 2002,(增刊):32
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佑米约旱拇厦鞑胖牵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够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我深感荣幸。然而随着各行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急诊服务也日趋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新目标。要提高急门诊护理服务质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观念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明确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认清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学习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急救中心作为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医院的窗口,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人健康及整个医院声誉,由于急门诊工作特点是:病情紧急,病种复杂,就诊时间短,病员集中,容易交叉感染,且患者多心情焦虑,容易急躁。因此,急门诊护士要具备时刻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能,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掌握丰富医学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急救技能和较强的应急能力。
二、健全组织,建立制度
急救中心每班有责任医师,护士组成小组,每个护理由组长负责,明确职责,即有分工又有协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疗制度、抢救制度、急救设备、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急诊记录与总结制度、病情观察制度、卫生处理与护送制度等,促使医务人员有序的工作,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抢救小组随叫随到,严肃认真地工作,严格交接班制度。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文化层次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三、改进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配合
明确规定,对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收款,急、危重病人来院后,从接诊、检查到治疗,每一个环节均为绿灯,实施一整套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抓紧三基三严训练,提高急诊护士的应变能力,使护士们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在抢救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与医生合作。急救中心实现了急诊抢救工作有序化,危重病人到医院,医生、护士立即到位,服从统一指挥,全力迅速投入,除了要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外,还应制订抢救物品药品专人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交接班前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健全各种常见的急诊抢救流程,使抢救流程化规范化,同时还要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这样就能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改进服务态度,尊重病人
改进服务态度,包括尊重病人,满足病人需求,对立医务人员的自身形象,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力,保护病人权益。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应强化意识,思想到位,措施得当,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尊重体贴关心病人,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过硬的技术本领,努力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和交往艺术,使患者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身处宽松的护患关系环境,从心理上也得到安慰,同时使医院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搞好健康教育,做好防治疾病的宣传
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开展宣教工作要有针对性,在宣教内容上应根据季节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时节发病种类宣传教育。在健康教育的方式上,要普及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举办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将熟练的技术护理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及时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93-02
ICU是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的场所。病人安置导管繁多,意外拔管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意外拔管的发生,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气胸、窒息、腹膜炎等,同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10月-2012年8月,共收治危重病人2520例,出现意外拔管的病人有23例,其中女性6例,男性17例,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94岁,平均为56岁。其中气管插管6例,胃管10例,腹腔引流管1例,胸腔闭式引流管2例,尿管1例,深静脉置管1例,静脉留置针2例
2 原因分析
通过回顾23例病人发现引起意外拔管的原因多数为病人烦躁、安置各种管道不适应、固定不牢固、约束不当、违反医疗操作规程、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有时是独立存在,有时是多种原因并存(见表)
2.1 医护因素
2.1.1 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对意外拔管高危人群缺乏预见性。科室护士15人,其中轮转护士4人,新进护士2人,在ICU工作时间不足3年的有10人,占67%,对ICU病人管道护理流程不熟练,对意外拔管无预见性,3例病人是在护士执行医嘱,忙于治疗时拔出管道;1例病人在翻身时,未放松呼吸机机械手支架引起牵拉而致气管导管脱出,1例在翻身时未取下固定别针导致胃管脱出。
2.1.2 固定欠妥当。患者是油性皮肤、出汗、口鼻腔分泌物多时会使固定插管的胶布潮湿,失去粘性而出现固定松懈。2例病人胃管固定带松脱而致胃管自行滑脱。
2.1.3 肢体约束不当。躁动患者因肢体约束不当挣脱或挣断约束带拔出导管;对清醒病人,答应护士不会拔出管道,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给病人减除约束而出现2例病人意外拔管。
2.1.4 人力资源不足。我科人力资源床护比不足1:2.5,所发生的意外拔管均在中午、夜班人力资源不足的特殊时段。
2.1.5 导管材质问题。2例病人因导尿管气囊有沙眼,存在漏气、漏水,气囊充气不足导致导管自行滑出体外。
2.2 患者因素
2.2.1 年龄 从临床观察护理中多见于老年患者和儿童。1例95岁高龄患者由于听力、视力功能减退,造成护患之间交流沟通障碍。老年患者对置入体内的管道敏感性高、固执、适应性差,对留置管道不理解而导致意外拔管,特别是留置导尿管显得很难受。1例9岁男童对尿管耐受性差、敏感性高,留置尿管期间一直躁动不安,导致意外拔出尿管。
2.2.2 意识状态 因外伤或手术创伤、肿瘤、内环境紊乱及ICU环境应激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或意识障碍,如烦躁、胡言乱语、痴呆等,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出现意外拔管。
2.2.3 疼痛 外伤手术创伤患者,因留置管道的增加,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迫使患者长时间取被动,导致患者不舒适而引起意外拔管。【1】
2.2.4 心理因素 ICU病人病情复杂、病情反复、治疗时间漫长、每天只见亲属半小时很孤单、住院费用高,大多病人会对治疗产生绝望,放弃治疗而出现意外拔管。1例病人家属在探视时,谈及住院费的问题,由于沟通障碍,挣脱约束带将导管拔出。
3 护理对策
3.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实行弹性排班,每班安排一位高年资护士负责病区管理,二线、三线应班,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源。
3.2 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科室制定便于携带的ICU护士工作小手册,手册里的内容包括操作流程、应急预案、护理常规、科室制度等,并在每天的晨交班时反复学习,工作中随机考核,让护士掌握牢固。
3.3 鼓励护士积极上报护理缺陷 科室鼓励积极上报在工作中出现的护理缺陷,由当事人阐述事实经过,科室组织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拟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隐瞒不报着予以重处。针对ICU意外拔管案例逐一进行分析讨论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均向护理部上报护理缺陷,必要时请护理部主任参与讨论,并邀请相关专业的主任进行培训指导。让护理人员从认知上进一步提高,有效地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
3.4 重视质量控制 科室设立质控组长负责质控,参与医生的查房,听取查房意见,拟出护理重点,协助指导管床护士做好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杜绝医疗护理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3.5 加强技能培训 凡进入ICU的护士,均进行严格的入科培训,并由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随时督察、考核制度落实情况、流程执行情况,护士长随机督察掌握情况。
3.6 加强管道护理 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视管道护理。置管时注明管道的名称、安置时间,每班记录插管刻度。胃管、气管导管均用3M高强度胶布妥善固定后再用外穿橡胶管的纯棉固定带绕过脑后进行加强固定,固定带松紧适宜,固定胶布每日更换,固定带做到随脏随换。
3.7 正确评估插管患者的配合及耐受程度,对插管患者均进行保护性约束,适当的镇静镇痛,以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疼痛。镇静时要保证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睡眠,每日定时唤醒,唤醒时患者有适当的定向力和识别能力。【2】
3.8 加强心理护理 对于意识清醒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应耐心地解释留置管道的重要性,同时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对不能言语的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如:手势交流、文字交流、图片交流等。
4 讨论
ICU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迅速,常可致病人意外拔管,这是ICU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杜绝意外拔管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质量。
总之,ICU高技术的应用对患者产生的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是相互影响,不能完全分开的,意外拔管存在主客观因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责任心,认真、切实做好各种预防导管滑脱的护理和观察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1危重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病人的易感性
住ICU的危重病人常和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外科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大面积烧伤,大型手术后;内科严重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使得机体天然屏障(如皮肤、黏膜)遭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至医院感染。
另外住ICU的病人常年龄较大,年老体弱病人,常因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使其成为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1.2有创监测操作多,侵入性导管放置成为感染的重要原因
ICU病人常留置动、静脉置管、漂浮导管等,以便快速输血、输液、用药或进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监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气管导管行人工通气,辅助呼吸,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或鼻饲流质,留置尿管、以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体液及伤口置入各种引流管道如脑室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胆道引流管、胆囊造瘘管、肾造瘘管、膀胱造瘘管等,以便引流。这些置入管道使病人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破坏,从而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易于感染。
1.3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耐药菌株容易产生,条件致病菌活跃、增殖而致病。如病人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泌尿系真菌感染,肠道感染至伪膜性肠炎等。
1.4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激素应用,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合并感染。如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恶性肿瘤病人使用的许多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等,均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极易造成感染。
1.5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其他药物应用的副作用。如预防应急性溃疡而使用的抗酸剂。H2受体抑制剂等,可使胃液碱化,促进革兰氏阴性杆菌增殖,细菌移位定植而至感染。
1.6肠胃外营养的应用
完全肠外营养,影响肝功能,切改变肠内菌群,使得肠内厌氧菌繁殖活跃而至感染。
1.7ICU病室环境因素影响
1. 7.1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
1. 7.2查房、治疗、护理内容多,使得病室内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易造成交叉感染。
1.7.3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室内。
1.7.4病人住室时间长,且床位固定,使得室内空气污浊,易致感染。
1.8设备的再污染
各类检查、检测或治疗仪器设备及物品等消毒不彻底,或再污染可造成感染。
1.9人为因素
某些人为因素,如果医院感染知识不够,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者管理不严,也可造成感染甚至爆发流行。
2对危重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控措施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尽管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ICU病人具有许许多多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但是我们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手段”,治疗医院感染的关键是重在“防”。只要提高认识、措施的当,ICU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
2.1.1CU内很多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操作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按无菌技术流程换药,更换敷料及清洁口腔等部位。
2.1.2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患者的耐药性。
2.1.3建议ICU管理者应每日更换工作服,对护理特殊病人的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应做好消毒处理,每日消毒工作鞋,尽量避免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串岗。
2.1.4针对特殊病员的用物如餐具,衣物、被服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做到一桌一巾消毒,处理,生活垃圾及医用废物分类放置、处置。
2.2制定制度、严格管理
2.2.1鉴于ICU病人对医院感染的易感性,以及一担发生感染后的复杂性和难治性,医院应高度重视,把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列为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组织机构,每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一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组织下,成立一支得力的ICU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监控小组成员由ICU主任、护士长、总住院医生或病室负责医生,以及病室监控护士组成。负责对ICU病人及环境进行全面系统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ICU病人即环境进行全面系统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ICU内环境污染状况,工作人员的带菌状态。每周一次自查,每月对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类型及发生率,以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并形成常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
2.2.2制定ICU特定的消毒隔离制度,并督促各级各类人员严格遵照执行。
2.2.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有创监测指针,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不论穿刺、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还是伤口换药,均要遵守无菌原则
2.2.4严格严管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人员、探陪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2.3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管理
2.3.1ICU的建筑设施如墙与地面,室内家具如治疗台面、办公桌面等设施,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每班用含氯消毒剂如0。5%的“84”擦拭一次。
2.3.2进入ICU的人员应更换干净衣、帽、换室内鞋,以减少污染。
2.3.3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持续15到30分钟,室内每天用动态电子杀菌机消毒一小时。室内装空调器,保持室温20~22℃.湿度40%~60%,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设置层流空气,以减少空气污染,降低肺部感染发病率。
2.3.4 改进洗手设施,保持手的清洁,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至交叉感染。
2.3.5室内不宜摆放鲜花,以免因重获病人花粉过敏等。
2.4严格各类物品及药品管理
2.5合理使用抗生素
2.6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2.6.1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确定问题
我院一直实行传统的交接班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沦为形式主义,接班者责任心不强,不能全面了解病人情况,不能主动进行护理,只是被动进行护理。危重病人床头交班很少进行。为了更好地制定最佳交接班制度我们采取了循证护理的方法。根据我院临床交接班的实际,提出了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如何加强接班护士的责任心,加强医患了解沟通,实现主动护理,规范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2 检索有关文献
根据提出的问题查询相关文献数据库,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
1.3.1 改变传统交接班模式,变接班者为交班者,由接班护士汇报患者情况,交班护士给予补充( 反式交接班) [3] 。
1.3.2 刘新香的《危重患者早晚床边交接班的应用》[4]对危重病人早晚交接班比较规范。规定先制订制作交接班表格,再制定交接班程序,再就是具体的早晚交接班规定。
1.4 制订并实施护理计划
对获取的所有相关文献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获得最佳研究实证,并与本院交接班实际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5]。
1.4.1 反式交接班 [3] 护理计划:①责任护士 7: 30 到岗,根据护士长当日的弹性排班,了解自己当天分管患者情况,到病房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评估。②进行自我介绍,问候患者,更换病房内当日值班护士姓名牌,详细收集所负责患者前 1 d 情况,包括饮食、睡眠、活动、治疗、病情观察、各种管道、心理状态、健康教育等,梳理出目前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拟定相关护理措施。③到护士站集中后,护士长有选择性地挑选每组 1 名责任护士汇报各自患者情况,内容包括: 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重要检查的阳性结果、心理状态、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 并要求提出当前患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拟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重点。④由夜班护士及时补充,达到拾遗补漏的目的。⑤护士长有侧重地进行评价,提出病区疑难、危重患者护理重点和难点,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⑥护士长带领夜班护士和责任护士对危重以及特殊患者进行床边交接。
1.4.2 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规范:①制作交接班表格 为了便于交接,分清班次,我院自设计了床头交接班表。表格包括以下内容:日期、班次、患者姓名、床号、饮食、护理级别、皮肤完整性、监护重点、特别交班内容、仪器设备性能、过敏标识等。②制定交接班程序 交接班中要明确接班护士床单元负责制,交班护士在交班前15 min按/床头交接班表0项目检查床单元用物、仪器设备、患者护理工作是否完成,并登记签名。接班护士在听完交班护士讲述后,逐一核对交班表内项目,确认无误后签名。一旦接班护士签名确认后,床单元所有事物均由接班护士负责。③ 早交班 医护交班结束后,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带领全体护理人员到病房,然后由夜班护士重点介绍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护士长及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查看患者,检查皮肤完整性、床铺、引流管,观察输液、输氧装置是否通畅,监护导联是否在体及具体各项指标。护士长在交接班后布置当日护理重点。④晚交班 当夜班护士接班时,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带领全体护士进行床头交接班,重点了解各种特殊治疗、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落实情况。查看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颜色、量是否正常,卧位是否正确,提醒交接护士加强巡视、监护,询问白班护士各种抢救器械运行是否正常,药品是否齐全,提高夜间应急能力。
1.5 评价方法[3] 比较两种交接班模式交接班时间及患者满意度。①交接班时间: 传统法从医护人员集体交班为开始时间,到护士长带领所有护理班人员共同巡视病房结束为结束时间。创新法从护士开始评估自己分管患者为开始时间,到床边交接结束为结束时间。连续观察 4 周,记录 28 次交接班的时间。②患者满意度: 自行设计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共2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设满意( 5 分) 、一般( 3 分) 、不满意( 0 分) 3 个选项,满分 100 分。分别于实施 2 种交接班模式时,各调查 60 例出院患者。
1.5.1 统计学方法 根据杜静提供的方法 [3] 使用 SPSS11.0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2效果评价 反式交接班和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规范化,在不延长交接班时间的基础上[3],通过强调责任护士“接班”,加强对分管患者的病情评估,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达到了既保证医护质量,又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危重病人规范化床头交接班的实行,让交接班有章可循,克服了形式主式主义,达到了交接班的目的。反式交接班和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规范化将在我院全面推广,全面促进我院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泓,冯迎儿 浅谈/循证0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2): 216-217
[2]赖红梅,曾白玉.加入WTO我国护理面临的挑战、机遇与策略[J].护理研究,2002,16(3):125-127
【关键词】 急诊 质量控制 护理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1.1 设置要求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500 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四张,留观床位十张,符合管理年标准。
1.2 设备要求 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2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 人员数量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 人员资质要求 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 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 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 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 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 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 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1]
3.1 快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观念 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 现代服务观念 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 现代效益观念 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 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 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 h通讯通畅。
4.5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 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 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2)质量控制指标: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5%;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4)制定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8)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9)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院前急救所有转运回院危重病人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2-86岁。其中重症颅脑外伤47例,多发伤32例,心血管疾病39例,各类中毒18例,刀砍伤15例,电击伤(包括雷电击伤)5例。其中院外死亡5例,院内转运至住院病房途中死亡2例,安全转运149例,无医疗纠纷发生。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患者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对出现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询问当事人经过及原因,查找存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统计。
2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归类(表1)。
3防范措施与对策
3.1改善硬件和设备 使用性能良好、设备优良的先进运输设备,完善急救药品物品,急救仪器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每天交接查看并签名,用后物品及时补充。运输设备和急救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安全首要条件。
3.2配备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远离医院,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护人员容易疲乏,加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风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很难胜任长途转运危重患者工作。
3.3加强出诊护士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定期对急救人员加强专业急救技术培训,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配合协调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仪器使用。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使其按照规范流程运作,转运前通过病情评估,对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以减少途中意外发生。
3.4急救与告知并进 尊重患者知情权,解释潜在风险,存在利弊关系及失败可能性,使用急救仪器和急救技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
3.5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认真检查所携带药品、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量是否充足,储氧设备是否良好,氧气是否充足,转运设备和工具是否良好等等。充分评估病情,掌握转运适应症和禁忌症,签好转运同意书,根据病情选择适合抢救设备。
3.6规范转运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结合本科情况制定转运方案。加强长途转运制度管理,完善转运措施及流程,维持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保证转运安全。
3.7正确搬运 合适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者使用脊柱板固定,搬运时保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成轴性搬运;【2】骨折者,先固定后搬运,切忌拖、拉、推患者,采用多人搬运或用被单托起,避免再次损伤。
3.8加强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找出原因紧急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因转运途中发生病变抢救无效死亡。建立人工气道者注意:(1)转运前气道清理,人工气道建立和调整;(2)转运中进行气道清理次/ 2h,持续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防止渗漏,引起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呼吸变化,保持最佳,并保证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行之有效。
3.9人性化设计转运路线,严格交接班制度,病人转运回院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无缝衔接主要依靠医院救治体系多能良好运作,这离不开多科室协作,相比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常常缺乏规范,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运通道、转运工具、电梯等)、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等【3】。转运前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先做重要检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4】。院内应设置专用通道、专用电梯和无障碍设施。本组院内转运1例脑干出血病人在等待电梯期间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危象解除。在转运前做好科间协作工作,通知接收科室和电梯人员,做好接收准备,以免等待时间过长延误病情。转运时与医生同行,有利于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转运护士和病房护士对病情、抢救措施、用药进行床旁三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名,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完成交接流程【5】。
1交接登记本的设计(表1)
2应用方法
此表在病人转出、转入、术前、术后填写。病人由手术室或临床科转入ICU时,由护送人员填写;病人从ICU转回临床科室或接入手术室时,由ICU护士填写。交接人员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使护理工作更加明了,提高工作效率,并将特殊病情交接形成文字,避免口头交接后遗忘,起到了督促护理工作的目的,确保了护理质量。
3优点
(1)登记本内容全面、简洁,突出重点,将科间交接的基本信息融入到表格中,使人一目了然。此表填写简单,相关内容在方框内打钩,特殊内容手工填写即可,节省填写时间。(2)交接登记本易于存放,随时可查阅。交接流程更加规范,责任明确,防止交接不清或交接遗漏,延误病人病情,并且有效防范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甚至影响科间协作。
(收稿日期:2014-02-07)
ICU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易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高风险科室。ICU患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 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需进行一些检查,如CT、MRI、DSA等。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但转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因此,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
1 转运前预处理
1.1 细致全面的风险评估是安全转运的保障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其救治效果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危重患者转运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呼吸心博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等。因此,ICU护士在转运前要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应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对路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承受能力,及转运人员的应急能力,全面充分的考虑评估后,再决定转运的时机。同时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及途中的风险告之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履行相关手续后,才能实施转运。转运前通过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1]。
1.2 转运人员及物品的准备 ICU患者转运除运送工人外最少配备熟练掌握了各项急救技术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各一名,医护人员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2]。护士应根据不同病情准备简易呼吸机、带监护的除颤仪、呼吸球囊、氧气、便携式吸痰器等抢救设备和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等强心、升压、呼吸兴奋的抢救药品。
1.3 做好相关科室的前期沟通工作 医护人员在转运患者前10分钟就应与接收部门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部门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并告知对方患者病情,使其能提前详细了解病情,及时制定检查及治疗计划,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同时提前通知急诊电梯等候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避免出现因ICU护士未及时通知检查科室或电梯,造成患者等待时间延长,延误病情,引发医疗纠纷。
1.4 转运前病人的准备 高风险的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转运前护士应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详细记录。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清空尿袋,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连接是否紧密,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烦躁患者,病情允许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转贴于
2 加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2.1 安全的 不正确的搬运方法容易导致患者伤情加重。因此ICU患者外出检查最好推病人病床前往,避免不必要的过多搬运。转运途中床栏要处于保护状态,护士站在病人头侧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转运时避免颠簸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导致窒息的危险,躁动的可以适当约束带制动。
2.2 有效的监测 转运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过程。转运过程中带好转运监护仪,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注意观察的侧重点:如脑外伤患者应加强瞳孔、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气管插管的尤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患者通过随身携带手电筒了解瞳孔变化,并做好相应的监测记录。
2.3 及时的抢救 转运途中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准备药品、器械等协助抢救工作的进行,为患者的抢救赢取先机。
3 心理护理
转运工作开始前即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在转运过程中,工作要有条不紊,动作要熟练,为患者安置舒适的,使终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细心、耐心及周全的服务,以消除恐惧感。
4 制定完善转运工作流程
为减少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如转运前准备不足、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等[3],ICU内应制定完善的转运流程,组织大家学习,确保人人掌握。针对转运中交接不严出现推卸责任现象,我们特别制定了危重患者转运的交接单,让护送者与接收者一起察看病情,面对面交班,登记入科病情、生命体征及时间并签名。护士长要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安全隐患的监控,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员工,不断完善转运流程,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