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9: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法治文化建设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相和谐、甚至相悖的矛盾和问题。
隐型法治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显型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可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隐型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显型法治文化则由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构成。显型法治文化的载体就是法律上层建筑本身,法律制度是其主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逐步加强,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基本上能够有法可依。与显型法治文化相比8seWui++8n+W8uuWui++8n+WvjOWui++8nxvlvLHlrovvvJ/lvLrlrovvvJ/lr4zlrovvvJ9kAgo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I5HuePreS4u+S7u+W3peS9nOeahOeCuea7tOS9k+S8mh7nj63kuLvku7vlt6XkvZznmoTngrnmu7TkvZPkvJpkAgs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wJ+a1heiwiOmHjeWKm+WKoOmAn+W6puS4juWQkeW/g+WKoOmAn+W6pifmtYXosIjph43lipvliqDpgJ/luqbkuI7lkJHlv4PliqDpgJ/luqZkAgw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xJ+WcqOePreS4u+S7u+W3peS9nOS4reWIm+W7uuS6uuaWh+aDheaAgCflnKjnj63kuLvku7vlt6XkvZzkuK3liJvlu7rkurrmlofmg4XmgIBkAg0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yJeaMh+WvvOWtpuS5oOaWueazlSDln7nlhbvmgJ3nu7Tlk4HotKgl5oyH5a+85a2m5Lmg5pa55rOVIOWfueWFu+aAnee7tOWTgei0qGQCD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MzMt5a2m55Sf6JCl5YW75Y2I6aSQ5a2Y5Zyo6Zeu6aKY5LiO5a+5562W56CU56m2LeWtpueUn+iQpeWFu+WNiOmkkOWtmOWcqOmXrumimOS4juWvueetlueglOeptmQCAw9kFgRmDxUBDOWIm+aEj+aVmeWtpmQCAQ8WAh8BAg8WHmY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0KumYheivu+aVmeWtpuS4rea4l+mAj+WtpuazleaMh+WvvOeahOetlueVpSrpmIXor7vmlZnlrabkuK3muJfpgI/lrabms5XmjIflr7znmoTnrZbnlaVkAgE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1KuWcqOivreaWh+aVmeWtpuS4reWfueWFu+WtpueUn+WIm+mAoOaAnee7tCrlnKjor63mlofmlZnlrabkuK3ln7nlhbvlrabnlJ/liJvpgKDmgJ3nu7RkAgI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2NuWmguS9leWcqOWIneS4reWOhuWPsuaVmeWtpuS4rei/m+ihjOeIseWbveS4u+S5ieaVmeiCsjblpoLkvZXlnKjliJ3kuK3ljoblj7LmlZnlrabkuK3ov5vooYzniLHlm73kuLvkuYnmlZnogrJkAgM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3MOWcqOWcsOeQhuaVmeWtpuS4reWfueWFu+WtpueUn+mYheivu+iHquWtpuiDveWKmzDlnKjlnLDnkIbmlZnlrabkuK3ln7nlhbvlrabnlJ/pmIXor7voh6rlrabog73liptkAgQ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4IeWmguS9leWfueWFu+WtpueUn+eahOWtpuS5oOWFtOi2oyHlpoLkvZXln7nlhbvlrabnlJ/nmoTlrabkuaDlhbTotqNkAgU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M5Kua1heiwiOWwj+WtpuaVsOWtpuaVmeiCsuS4reeahOi2o+WRs+aVmeWtpirmtYXosIjlsI/lrabmlbDlrabmlZnogrLkuK3nmoTotqPlkbPmlZnlraZkAgY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wMOaWsOivvueoi+aUuemdqeW9ouWKv+S4i+mrmOS4reaUv+ayu+aVmeWtpuWPjeaAnTDmlrDor77nqIvmlLnpnanlvaLlir/kuIvpq5jkuK3mlL/msrvmlZnlrablj43mgJ1kAgc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xIeWIneS4reatjOWUseaVmeWtpueOsOeKtuWPiuaAneiAgyHliJ3kuK3mrYzllLHmlZnlrabnjrDnirblj4rmgJ3ogINkAgg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yJ+ivreaWh+aVmeWtpuS4rea2jOWKqOeahOeUn+WRveWSjOW4jOacmyfor63mlofmlZnlrabkuK3mtozliqjnmoTnlJ/lkb3lkozluIzmnJtkAgk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zLeiwiOiwiOe0oOi0qOaVmeiCsuS4i+eahOWIneS4ieiLseivreaAu+WkjeS5oC3osIjosIjntKDotKjmlZnogrLkuIvnmoTliJ3kuInoi7Hor63mgLvlpI3kuaBkAgo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0MOmrmOS4reOAiumfs+S5kOmJtOi1j+OAi+aooeWdl+aVmeWtpuWvvOWFpeWIneaOojDpq5jkuK3jgIrpn7PkuZDpibTotY/jgIvmqKHlnZfmlZnlrablr7zlhaXliJ3mjqJkAgs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1M+iuuuWwj+WtpuivreaWh+aVmeWtpuS4reivvuWgguawlOawm+eahOiQpemAoOaWueazlTPorrrlsI/lrabor63mlofmlZnlrabkuK3or77loILmsJTmsJvnmoTokKXpgKDmlrnms5VkAgw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2Hua1heiwiOmYheivu+aVmeWtpueahOacieaViOaApx7mtYXosIjpmIXor7vmlZnlrabnmoTmnInmlYjmgKdkAg0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3LeWcqOWMluWtpuaVmeWtpuS4reWinuW8uuWtpueUn+eahOeOr+S/neaEj+ivhi3lnKjljJblrabmlZnlrabkuK3lop7lvLrlrabnlJ/nmoTnjq/kv53mhI/or4ZkAg4PZBYCZg8VBAAMamhiajIwMTMxNDQ4MOa1heiwiOS4reWtpuWOhuWPsuWtpuenkeivvuWgguaVmeWtpueahOacieaViOaApzDmtYXosIjkuK3lrabljoblj7Llrabnp5Hor77loILmlZnlrabnmoTmnInmlYjmgKdkAgQPZBYEZg8VAQznsr7lvanor77loIJkAgEPFgIfAQIPFh5m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0OSfopoHph43op4blhpzmnZHliJ3kuK3ljJblrablrp7pqozmk43kvZwn6KaB6YeN6KeG5Yac5p2R5Yid5Lit5YyW5a2m5a6e6aqM5pON5L2cZAIB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MBvnlKjmlZnmnZDmlZnkvJrlrabnlJ/lhpnkvZwb55So5pWZ5p2Q5pWZ5Lya5a2m55Sf5YaZ5L2cZAIC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MSTor43msYfmlZnlrabmmK/oi7Hor63mlZnlrabnmoTln7rnn7Mk6K+N5rGH5pWZ5a2m5piv6Iux6K+t5pWZ5a2m55qE5Z+655+zZAID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MjblvIDljbfogIPor5XkuIvmgJ3mg7Plk4Hlvrfor77lpoLkvZXmj5Dpq5jor77loILmlYjnjoc25byA5Y236ICD6K+V5LiL5oCd5oOz5ZOB5b636K++5aaC5L2V5o+Q6auY6K++5aCC5pWI546HZAIE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Mx7pq5jkuK3oi7Hor63or77loILlr7zlhaXkvovosIge6auY5Lit6Iux6K+t6K++5aCC5a+85YWl5L6L6LCIZAIF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NERDb3Jwb3JhdGUgQ3VsdHVyYWwgTG9jYWxpemF0aW9uIG9mIEludGVybmF0aW9uYWwgSG90ZWxz4oCUQ2FzZSBTdHVkeURDb3Jwb3JhdGUgQ3VsdHVyYWwgTG9jYWxpemF0aW9uIG9mIEludGVybmF0aW9uYWwgSG90ZWxz4oCUQ2FzZSBTdHVkeWQCB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TUqVGhlIGlyb255IGluIFBvZeKAmXMgVGhlIFRlbGzigJRUYWxlIEhlYXJ0KlRoZSBpcm9ueSBpbiBQb2XigJlzIFRoZSBUZWxs4oCUVGFsZSBIZWFydGQCBw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TY25rWF6LCI5bCP5a2m6K+t5paH5pyX6K+75pWZ5a2m5a2Y5Zyo55qE6Zeu6aKY5Y+K5a+5562WNua1heiwiOWwj+WtpuivreaWh+acl+ivu+aVmeWtpuWtmOWcqOeahOmXrumimOWPiuWvueetlmQCCA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TcZ6Iux6K+t5a2m5LmgIOWtpueUn+WBmuS4uxnoi7Hor63lrabkuaAg5a2m55Sf5YGa5Li7ZAIJ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OCTlnKjor63mlofmlZnlrabkuK3loZHpgKDlgaXlurfkurrmoLwk5Zyo6K+t5paH5pWZ5a2m5Lit5aGR6YCg5YGl5bq35Lq65qC8ZAIK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1OSTlpoLkvZXokKXpgKDliJ3kuK3or63mlofpq5jmlYjor77loIIk5aaC5L2V6JCl6YCg5Yid5Lit6K+t5paH6auY5pWI6K++5aCCZAIL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2MDbmtYXosIjlpoLkvZXmj5Dpq5jliJ3kuK3mgJ3mg7Plk4Hlvrfor77loILmlZnlrabotKjph4825rWF6LCI5aaC5L2V5o+Q6auY5Yid5Lit5oCd5oOz5ZOB5b636K++5aCC5pWZ5a2m6LSo6YePZAIM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2MSTlpoLkvZXmkJ7lpb3liJ3kuK3mlbDlrabor77loILmlZnlraYk5aaC5L2V5pCe5aW95Yid5Lit5pWw5a2m6K++5aCC5pWZ5a2mZAIN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2MjzmtYXosIjor63mlofmlZnlrabkuK3igJzlsI/nu4TlkIjkvZzlrabkuaDigJ3og73lipvnmoTln7nlhbs85rWF6LCI6K+t5paH5pWZ5a2m5Lit4oCc5bCP57uE5ZCI5L2c5a2m5Lmg4oCd6IO95Yqb55qE5Z+55YW7ZAIOD2QWAmYPFQQADGpoYmoyMDEzMTQ2MwzogYblkKzlv4Plo7AM6IGG5ZCs5b+D5aOwZAIFD2QWBGYPFQEM5pWZ56CU5LqJ6bijZAIBDxYCHwECDxYeZ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Qn6Zi756KN5L2T6IKy5pWZ5a2m5Y+R5bGV55qE5Yeg5Liq6Zeu6aKYJ+mYu+eijeS9k+iCsuaVmeWtpuWPkeWxleeahOWHoOS4qumXrumimGQCAQ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UY6Iux6K+t57Sg6LSo5pWZ6IKy5rWF6LCIGOiLseivree0oOi0qOaVmeiCsua1heiwiGQCA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Yw5b2x6KeG5ZCO5pyf5Lit56We56eY6ICM5Y+I5Yqo5Lq65b+D5bym55qE55Gw5a6dMOW9seinhuWQjuacn+S4reelnuenmOiAjOWPiOWKqOS6uuW/g+W8pueahOeRsOWunWQCAw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c25oqA5qCh5pWw5a2m6K++56iL5pWZ5a2m5Lit5YiG5bGC5qyh5pWZ5a2m5rOV55qE5bqU55SoNuaKgOagoeaVsOWtpuivvueoi+aVmeWtpuS4reWIhuWxguasoeaVmeWtpuazleeahOW6lOeUqGQCBA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gn5rWF6LCI6auY5Lit5pWw5a2m4oCc5YiG5bGC5qyh5pWZ5a2m4oCdJ+a1heiwiOmrmOS4reaVsOWtpuKAnOWIhuWxguasoeaVmeWtpuKAnWQCBQ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jkb6KOF6aWw5p2Q5paZ5LiO6Im65pyv6KGo546wG+ijhemlsOadkOaWmeS4juiJuuacr+ihqOeOsGQCB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Ah5Lit5Zu95Y+k5Luj56We6K+d55qE546w5a6e5oSP5LmJIeS4reWbveWPpOS7o+elnuivneeahOeOsOWunuaEj+S5iWQCBw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E25Yid5Lit5pWw5a2m6K++5aCC5pWZ5a2m5Lit55qE4oCc6K++5aCC5o+Q6Zeu4oCd5o6i56m2NuWIneS4reaVsOWtpuivvuWgguaVmeWtpuS4reeahOKAnOivvuWgguaPkOmXruKAneaOoueptmQCCA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In5Lit5a2m54mp55CG5pWZ5a2m5aaC5L2V56qB56C06YeN6Zq+54K5J+S4reWtpueJqeeQhuaVmeWtpuWmguS9leeqgeegtOmHjemavueCuWQCCQ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Mq5Li06ICD5YmN5Lmm6Z2i6KGo6L6+5LiT6aKY6K6t57uD5pWZ5a2m6LCIKuS4tOiAg+WJjeS5pumdouihqOi+vuS4k+mimOiuree7g+aVmeWtpuiwiGQCCg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Qn5rWF6LCI5aaC5L2V5YGa5aW96IGL5qCh54+t5Li75Lu75bel5L2cJ+a1heiwiOWmguS9leWBmuWlveiBi+agoeePreS4u+S7u+W3peS9nGQCCw9kFgJmDxUEAAxqaGJqMjAxMzE0NzUq6ZiF6K+75pWZ5a2m5Li,隐型法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滞后性。隐形法治文化在许多方面严重阻碍了显型法治文化的发展。比如在治国理念上,还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格格不入的“重礼轻法”、“德主刑辅”的思想;法律意识不强和法律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立法质量、法律制度完善和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执法守法环境。因此,实现法治文化的现代化,仅有显型法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不够的,只有隐型法治文化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现代化。
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着偏差。法治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法治文化应经历法律启蒙、观念变革、确立信仰三个阶段。从法治启蒙到确立信仰的过程中,法制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侧重义务方面的教育,忽视了权利方面的教育;侧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公民意识教育;侧重法律条文的单向灌输,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养成。法制宣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传播活动,它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其核心内容是摒弃人治思想,确立法治观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必须以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旗帜,以中国特色法律实践为源泉,并且要与当前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吸收并融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国外现代法律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中图分类号】 C9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1-0054-03
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它不仅是有形的制度,同时也是无形的文化。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于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以平等、公正、自由、诚信和人权等为主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本身具有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规范性。因此,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著名法学家龚瑞祥教授指出:“所谓‘法治’,不仅仅是指‘以法治国’,还包含着用于法治的法律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公正原则’、‘平等原则’、‘维护人的尊严的原则’等。也就是说,法律是确定的、公认的理想,而非我们通常所称的‘长官意志’。法治高于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用以检验法律能否生效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体系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的、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所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生成属于一种“后发混合式”的模式。从其生成的动力来讲既有外在动力也有内在动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赖于中国社会的内在力量,这些内在力量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民主政治、法律(良法)、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体需求的转向等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来法治文化的刺激,特别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这种刺激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其独特性。
1. 民族性。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经世代相传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即使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也会坚守自己的阵地,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法律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并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行为模式的选择。
2. 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现代性表现在它能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相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市场经济呼唤法治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法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法治文化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以一种新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 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它从不固步自封,善于吸收人类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别表现在对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论的移植和借鉴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律趋同化现象的出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将互相融合并存,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向“大同法治世界”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建设法治文化,不仅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防止权力异化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切权力为人民”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逻辑起点,强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求权力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并使权力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法治文化在为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提供思想保障的同时,也通过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的历史时期,仅仅注重对权力进行制约是不够的。因此,构建法治文化同时还要保障权力的有效行使。权力具有客观性,只要将权力运用好,就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但怎样用好权,从而使权力既有限、又有效地得到行使,必须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引导。法治文化要求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权力,不越权、不滥权、不惜权,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定职责。同时,法治文化还要求国家机关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程序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包括维护程序法的权威。因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程序行使权力,从而不仅实现正义,而且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正义,同时提高权力运行的效率,更有效地为人民谋利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必要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可以在多重意义上满足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成员要充满活力,要求每个成员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为社会的和谐提供最生动、最富有生机的力量。和谐社会要谋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有序,都是在规则的基础上,无规则便无秩序。而在所有的秩序中,法律的秩序规则是最明确、最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因此,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作用。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治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没有法治文化作为基础是断不可能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因为任何制度都需要人去制定,更需要人去遵守,如果没有人的道德信仰、价值理念相配合,再好的制度也会被侵蚀得面目全非。只有当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中,有关法治的价值理念占有了稳固之地并渐成一种法治文化,并进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一部分时,我国的法治才有了真正坚实的社会人文心理基础。因此,目前只有努力培养我国民众的法治理念,建设法治文化,改良、培育中国法治的“土壤”,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
1. 培育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法治文化的培育旨在为法治国家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意识基础。一个社会能否建立起法治,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心理,是否培养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治文化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法律必然体现为一种社会正义。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来自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义和对人类的关爱精神,社会主体正是基于这种信仰而对法律自觉遵守。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在于因法律实施的正义而对法律的神圣产生高度认同感,在于法治历程中对法律强烈的自觉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普法教育,不仅是普及现代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唤起个人的权利意识,才有可能真正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另外,还应该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等良性法律实践的教育活动,增进公民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心理。
2.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法治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和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然而,民族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法治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树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融入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体现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理念,使法治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旦如此,就能进一步发挥宪法和法律的文化功能。使分处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中获得切实利益、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标志。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载体。
3. 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坚持理论创新,推动法治文化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没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体系。坚持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政治体制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奠定制度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中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改变原先不合理、不科学的体制.树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相应的制度依托。坚持实践创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法治文化是广大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学昌.试论法治文化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1科技型组织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
在从业人员结构上,科技型组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总数的10%以上。在技术领域上,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技术与产品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较高。科技型组织重视技术进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无形资产多。科技型组织是市场经济的率先探索者和实践者,它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并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难题。科技型组织始终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来为社会服务为目标。
科技型组织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机制;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2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的特点
科技型组织企业文化特点:一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二是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三是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企业不仅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做到以贡献决定分配;四是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是科技型组织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
科技型组织致力于培养技术尖子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和完善人尽其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研开发能力,保持和增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科技型组织要尽快将研究项目开发出来,并使之商品化,真正形成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体制,使各项资源配置优化,将分散的科研资源、经营资源、资金及资产资源适度集中起来,在形成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走质量规模型发展道路。
科技型组织坚持走科研创新路线,全方位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积极性,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科技型组织重视团队学习,努力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培养优秀的团队精神。科技型组织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
科技型组织以技术为手段,以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为支撑,用所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服务于社会,实现组织的再发展,取得组织的壮大。科技型组织在一个特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项重大技术的成功将影响一个领域甚至一个行业的大发展。
科技型组织在研究项目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从事一些专业领域里的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实力较强,技术积累丰富,科研、试验条件优越,科研人员多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具有创新精神。
科技型组织直接面向用户、面向市场,针对现场的问题、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寻求新的方法以改进产品、技术、工艺和服务,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高用户的效率,获得知识的价值,体现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科技型组织是智力高度密集的产业,由于科技人员知识层次高,对知识、文化等精神需求欲望高,如何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企业地发展壮大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思想的产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能动性等非工具性作用已经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研究
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研法、网上调研法、访问调研法、实地观察法、文献查阅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谈话法等。
调研分析采用的技术有:统计分析法、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调研还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进行,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
利用德尔菲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发出调查问卷由有关人员回答,将调查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把占多数意见作为第一次调查的结果,再发出第二轮调查表。第二轮调查表收回后重复上次做法,得出结论。按照图1给出的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4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停留在企业口号和企业各项文体活动等上面,此时,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在浅层的;二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经过长期的沉淀后,核心理念已经得到员工的认同并逐渐的深入到员工的心中。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三是共同价值观形成后,企业的核心理念转化到企业的日常行为中,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遵守是潜意识的行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四是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到了绝对忠诚的程度,员工可以为企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见图2)。
(1)战略定位。根据企业发展制定出符合企业情况的企业文化定位,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步骤有: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召开企业文化启动大会等。
(2)调研诊断。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企业文化综合情况报告。步骤有: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任务、确立调研类型和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分析内外环境、归纳整理、提出报告等。
(3)规划制定。运用适当的工具、方法重塑企业文化。步骤有:企业文化定位、提出理念、全方位征求意见、修订公布、梳理现有制度、修订建立健全制度。
(4)跟踪修改。逐步的开始推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实施,根据实施的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5企业文化的管理与维护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在不断发展,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也应该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所以对企业理念的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文化建成之后,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使各个实施过程中已经明确列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也常会产生解释、判断方面的疑惑,甚至采取错误的施行方法。
企业文化的维护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二是保持其与时俱进性。总的来说,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是能够起引导作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一成不变,对引导企业的发展永远行之有效。形成后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在一定时期后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价值观,所以不宜频繁对其进行修订,必须维护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每8~10年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修订,并且修订的过程贯彻从贤而不从众的原则。
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管理,包括建设过程与使用过程中,针对种种事例,做出适当的判断、指导,引导员工正确使用实施的方法。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必须要制定使用方法和规定,同时根据需要给予检查判断。在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对实施方法中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调整,这些都是管理和维护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叶生.企业灵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精心设计班站文化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设计理念是班站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在理念设计时,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遵循中石油“六统一”的要求。按照《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条例》的规定,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要在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理念,企业标识,司旗、司徽、司歌六个核心要素遵循统一的规定,保持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同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同擎中国石油一面旗,同塑中国石油整体形象。二是遵循油田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辽河油田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根基,以谋划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关键,以促进文化落地生根为根本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的发展之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基层班站要把它们作为一个基本遵循,融入自己的文化理念中。作为二级单位企业文化的基本单元,理念文化还要符合本单位的管理风格、文化习俗、价值追求,为本单位的经营目标、发展思路服务。三是理念设计要贴近实际、找准定位。
二、大力宣贯班站文化理念
班站文化的宣贯就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强力灌输文化理念,让员工了解、熟悉、记住并认同它们,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一是班组长要切实承担宣贯的责任。文化首先是管理者的文化。班组长作为基层班站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就是推进班站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班组长,自己要信仰本班站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班站文化的布道者、传教士和班站文化的践行者和捍卫者。二是要建立班站文化宣传阵地。在基层班站,可以在办公室、车间或食堂等场所,开辟一个文化角,用来宣传班站的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管理创新、好人好事等内容,既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三是选树楷模对班站文化进行示范。班站楷模是员工中的优秀分子,也是企业精神和班站文化的化身,他们的观念、品质、气质与行为特征都是企业和班站特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楷模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生活、工作于普通员工中间,与普通员工朝夕相处,其优秀的品格和模范的言行对员工起着示范、导向作用,吸引广大员工学习和效仿,从而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是利用故事对班站文化进行传播。故事是一种非常容易记忆和引发人们思考的载体,体现的内容和形象也是最鲜明、生动、贴近生活的,而且在不断传播和模仿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文化的一部分。班站文化在完成总结提炼,继而形成一定的内容、内涵和精神后,要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有效传播,故事作为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载体,它的特性和方式很好地契合了文化的特性和传播的要求。五是利用仪式对班站文化进行传播。仪式是一种活动,把班站中某些工作戏剧化、固定化、程式化,以宣传班站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强化班站文化。它告诉员工应当具有的行为,并提供代表班站意义明显而有力的行为规范。除了以上几种主要传播方式外,班站文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企业报纸、网络、标语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总之,班组要积极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网络,对员工进行强力灌输,确保班站文化内化于心。
经营性文化经营单位的服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开发区辖区面积与其它兄弟乡镇相比较小,但在文化经营单位这一块也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吧9家、电影院1家、音像店3家、游戏室2家、溜冰场2家、便民信息站(e城)12家。文化经营单位也是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场所,为此,领导一贯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指导。
1、严把证照关,重点打击黑网吧,杜绝无证照经营现象;
2、加大对各种经营文化行业的检查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排查,准确掌握信息,及时化解突发问题,促平安,保稳定;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文化经营单位业主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基层基础文化建设的情况
按照区政府对镇级(街道、开发区)书记、主任责任量化考核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开发区对基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1、加大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含基本支出(工资福利)、项目支出(各种文化活动、差旅费、劳务费等)、购置设备(信息共享工程)、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投入共21.4416万元,占开发区2009年财政支出991万元的比率为2.18%;
2、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已开放使用;
3、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已投入7.5万元,完成了大楼选址、图纸设计、可行性论证、环保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规划意见书、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等工作,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此事已专函送达文广新局);
4、**村农家书屋在区局的帮助下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群众的好评,拾围村计划在年底建成使用;
5、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去年完成了**村的覆盖,拾围和莲塘面两行政村之前已完成,解决全辖区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6、坚持“2131”送电影下乡工程,积极配合农村电影放映;
7、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活动等等。
三、日常工作存在几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7-02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搞好社区文化”作为诸种特色文化之首向全党提出,强调“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文化和社区图书馆
1、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乡镇和城市;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素质、密度等;三是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社区具有满足成员生活需求、社会化、社会参与和互助、社会控制等功能。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行为规范结构,如追求、期望、价值观、、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它深深积淀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其自身的特点。
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要与社区内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向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社区文化建设呼唤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早在1925 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依照《图书馆法》,社区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部门,按各级政府要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依法办事,是每一级政府必办的一件事情。《图书馆法》的明确规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日本政府于1977 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定居圈方案”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在力求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并提出居民徒步20 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规定,在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发展建设实践证明,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图书馆的属性,也具有社区的特征。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是居民“身边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居民营造一片文化休闲天地,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它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割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离的关系。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前沿阵地的社区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和终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催化剂。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其中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环境是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图书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就要依托社区、融入并服务社区文化,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图书馆也可在实践中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有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好的书籍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社区图书馆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它用先进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和消除愚昧、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不仅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借到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不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和娱乐,还能享受到优雅宁静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为社区文化建设传递实用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它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还能针对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调整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向,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如生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信息等等,大到国际形势、下岗就业,小到市场物价、柴米油盐、医疗旅游、升学指南等信息,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当地事件的记录、居民的名册等,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来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4、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教育的场所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就是以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终身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终身受益的学校,其大门向公众敞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社区图书馆因地制宜发挥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如开展读书活动、举行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专题讨论等。利用便利条件来满足社区居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同时,为少年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和辅导活动,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为中青年及待业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教育,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机会,开展诸如书画讲座之类的特色服务。
1.思想观念有偏差。少数干警执法观念陈旧,没有树立人权观念,不重视法律的人权保障,不严格遵守各项执法规定,超期羁押,刑讯逼供。没有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果、效率、规范、安全相统一的观念,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片面追求办案数量、办案力度,放松对规范执法、办案效果的要求。没有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不能客观公正地行使检察权等等。
2.落实举措不全面。部分干警对上级检察机关出台的促进规范执法的举措和要求不理解,认为会束缚办案行为,影响办案进程,是浪费人力财力没有实际作用,所以对这些措施和要求满足于表面上的应付,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对上级提出的整改意见不全面落实,敷衍塞责。
3.监督管理不到位。认识上,检察机关领导不愿自我揭短,执法干警对自己的监督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对各项监督行为有抵抗情绪,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认为和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愿得罪人,不敢监督。方法上,缺乏那些真正管得住,使执法干警对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办法。
4.追究责任不严格。一些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疏于对执法办案干警的管理,对执法办案中出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该调查的不调查,该处分的不处分;有的隐瞒不报,压案不查;有的避重就轻,迁就照顾;有的用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以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等,纵容和袒护违规办案,使得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查处,培育了执法不规范现象的滋生土壤。
二、提高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1.从人的角度出发,打造规范执法队伍。一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观念教育。要通过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让每位干警牢固树立“人权”观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三个效果”统一的观念、在“镜头下”办案的观念,引导干警一步步打牢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逐步实现由刚性执法向理性执法的转变。二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能力建设。要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高检院《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同时组织和参加各类实务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突出抓好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他们熟练掌握执法行为规范,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还可以开展检察礼仪规范教育,邀请知名礼仪专家根据检察实际主讲礼仪课,使广大干警掌握仪表礼仪规范、公务礼仪规范、接访礼仪规范、案件受理礼仪规范、办案礼仪规范等方面,使礼仪内化于心,外固于行,自觉遵守各项检察规范。三是大力加强规范执法引导。定期组织开展正反两方面案例点评活动。选择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要求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干警执法;选择因执法不规范引发舆论炒作或者等方面的案例,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危害,以典型案例警示干警规范执法。通过以上措施,执法规范化建设根植于干警脑中、融入到执法实践中,推动执法办案工作健康发展。
2.从执行的角度出发,严格执法过程控制。一是执法过程实行流程控制。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检察院试点推行检察业务、队伍与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机制,通过在检察工作中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精确规定每项检察工作职责,以程序化的方式描述运作流程,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确,这种流程化的方式对执法过程起到指导、提醒和制约作用。目前,“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机制可以在检察机关推广,以此强化对执法各环节的全程监控和动态监督,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科学管理水平。二是案件实行规范统一管理。在各地探索成立案件监督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高检院案件管理办公室也于今年1月1日成立,履行集中管理职责,对案件进行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这对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执法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也应该增设案件管理办公室,履行案件监督管理职能,在办案程序、案件质量上科学设置“把关点”,切实保证执法办案活动的严格、公正、规范、文明。三是执法结果实行事后回访。每年要开展一次案件大回访活动,对当年办理案件,采取电话回访、信函回访、直接回访等方式,进行随机回访和重点回访。重点回访的案件包括上级院交办、在本地有较大影响以及群众关注的案件。回访的目的主要是看执法过程是否规范,执法结果是否实现了“三个效果”的统一,同时主动听取当事人对检察执法办案工作的反馈。
有学者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重建学校文化。”而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基本的组成部分,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好班级文化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一、以“境”启智
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方寸土,因此,师生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和美化,使其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会说话”,让环境成为学生“o声”的老师。学生在积极阳光、充满友善的环境中学习,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我校创建了新的教学楼,拥有崭新的主题鲜明的功能室,以及配合各大功能室而创设的多元化环境布置。在此基础上本着“福泽校园,福润人生”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创造性,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化”的布置,力求创建具有本班文化特色的环境布置。每个年级的布置有学校统一设计好的“福娃书海拾贝”,它是一本打开的书,内容包括“每周一诗”“好书推荐”“读书星级考核”,优美的布置时刻提醒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小福娃向前冲”,是一棵成长中的大树,树上体现了我校的八个主题月,每月会评选出“主题小福娃”进行表彰奖励,激励着学生在集体中进行读书、纪律、品德、文明的评比,在班级中形成浓浓的良性竞争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形成了班级的优良风气,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福娃风采板块”以学生的优秀作品为主,彰显了小福娃的风采和个性……同时还增设了限定区域的“班级特色墙”。
二、以“度”育德
我校以“福文化”为载体,采用“教师幸福教育,学生快乐学习”办学管理理念,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使教育活动井然有序,就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约束和调整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优化制度环境的目的。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特点,自我行为的约束性较差,所以更需要制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合理制度来约束自身的言行。在开学初,学校结合班集体建设活动,开展了《文明在校园》的主题班队会,并要求各班重温《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各班级在班级特色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小福娃班级公约》,公约的内容不需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做得不到位和做得较差的某一方面的言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每个班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我校26个教学班级定期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对班级公约情况进行讨论修改,对全班同学已经做得很好、形成习惯的约定可以用新制定的某些约定替换,这些要求都是来自学生自主的认识,因此不断地规范要求,自我约定,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公约实施的过程中,班委会制定以班主任和班干部为小组的“督察组”,定期对班级学生遵守公约的情况进行及时评价,正确引导,让公约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班风的优良建设。
三、以“礼”促境
“亲其师,则信其道。”在营造班级人际环境中,教师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潜在的示范作用。而班主任是协调学生、家长关系的纽带,是促进学生智力、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拥有良好的仪态美、稳定的情绪以及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班级建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在活动中渗透教育理论,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合作的能力,感受到人际关系的美。比如:学生在户外“爬山活动”中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在“巧巧手――厨艺大比拼”的活动中,体会合作的力量,以及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师爱的温暖。在重阳节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在与人接触和相处中,在处理各种矛盾中,体会到各种心智体验的意义……活动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学生的心态、意志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种无声的教育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心智,促进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和艺术涵养,也将学校的文化建设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促进了学生心智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的,它的特点是经济基础差,财政支付能力不强,人民群众生活不富裕,社会消费水平比较低。由于经济落后,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如何搞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推进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思路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落后。不重视文化建设,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普遍现象。“经济不抓要穷人,教育不抓要误人,卫生不抓要死人,文化不抓不烦人”。因为有这种思想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不太重视文化建设,将其摆到一切工作的次要位置。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这些地区文化建设上不去,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影响和阻碍到经济的发展。
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经济的繁荣。只求发达的经济而放弃先进的文化,最终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1.先进的文化助推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首先,具有主旋律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整合与调节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矛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用先进的文化,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要求、不同社会心理的人群连结和整合起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其次,先进的文化设施,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开发建设,从而可以加快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是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再次,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增添一个地区的文化韵味,给文化旅游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直接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淮安的美食、运河文化节,金湖的荷文化节,涟水的缘文化节这些文化资源,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最后,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韩国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2.强盛的经济使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巨大的精神财富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的增强,又支撑着文化建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更好的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就好比飞机的两翼,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纵观世界历史几千年,凡是经济繁荣之地,必是文化繁盛之地。因此,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采取多渠道集资,探索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步伐的新路子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弱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要借助于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聚财,多条腿走路,寻求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不断提升文化工作的新水平。
1.政府投资建文化。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没有文化设施,就失去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外部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较差,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要主动担负起这一重任,把文化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按照财政的增长比例,提高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标准,安排专项基金支持文化建设,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有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有安排,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
2.争取资金扶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文化经济政策,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发展文化事业。文化部门要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以文化项目争取文化扶贫资金,逐步解决文化基础设施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捐赠兴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越是上规模的大企业,越需要文化的投入。以文化的元素打造产品品牌,以文化的知识提高职工素质,以文化的创新提升企业形象,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企业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需要企业的支持。政府要从税收等方面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让企业主动采取捐助的方法帮助文化单位解决文化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或与文化部门联姻,采取合办文化项目的方法,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措施,逐步建立以企业助文化、以文化助企业,文企互动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以此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4.发展产业强文化。文化展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元素,而且是文化部门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快文化建设,就要在文化产业上下功夫,以文化产业的崛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框架。要做大做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区文化特色、文化品牌,这样可以花小投入,获取大收益。很多地方就是利用一方文化品牌,致富一方经济。江苏盱眙是一个经济不太富裕、地处偏僻的山区,他们发挥盱眙文化的优势,打出盱眙龙虾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繁荣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降低门槛,放宽民营企业办文化的政策,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以强劲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兴盛。
三、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寻求开展适合于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新方法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阵地缺失,文化生活缺乏,特别是农村文化比较薄弱,不少农民白天劳动,晚上打麻将、扑克牌,使一些农村赌博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重心必须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出实招、创特色,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占领基层文化阵地,让先进的文化惠及千家万户。
1.专业文化抓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人才比较稀缺,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培养艺术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建立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专业艺术团队是当务之急。可采取培养艺术人才与引进艺术人才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专业文化艺术人员创作、演艺水平和专业文艺团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应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回报社会。实施新品战略,鼓励艺术团队到基层、到农村,在演出中打磨,在演出中锻炼,在演出中提高,使之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2.城市文化创品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要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文化潜力,打出地方文化品牌。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身的个性,如何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如淮安市、涟水县、楚州区等,城市规模虽小,经济虽不发达,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盐河文化、太湖文化,借助这些文化优势,使城市形象迅速得到提升。
3.农村文化强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因经济贫穷而冷落农村文化。农村需要文化,文化更离不开农村。农村文化活动因能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需要而受到农民的欢迎。目前,农村文化条件普遍较差,缺文艺骨干、缺文化活动阵地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要使农村文化工作上水平,必须在强化农村文化基础工程上做文章。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让他们活跃在农村、活跃在农民之中。积极推广“大篷车”和“移动舞台”工程,把文化舞台前移到农村田头,使农民就近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四基工程”: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坚持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农村为重点、农户为对象,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的文化生活火起来。
4.城乡联动创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要坚持打好城乡文化互动牌,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经济比较雄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专业文艺团队相对健全,要实施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文艺表演团队多下乡、常下乡,把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村、送给农民,使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辐射。农村文化创作于田头,活跃于民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要通过群众文艺展演、调研、比赛等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多进城,常进城,推进农村文化不断向城市渗透。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互动机制,定期举办艺术讲座、文艺创作座谈会,让专业与业余、国办与民间、城市与农村的艺术团和文化工作者多沟通、常交流,互相勉励,互相补短,不断提高文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丰富和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四、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构建资源共享,设施统筹的文化运行新机制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相对匮乏。要把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好、利用好,必须改革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建立新型的、有利于提高文化资源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
1.推行人才共调方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难留、人才外流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成本和时间。地方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要重视培养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做到艺术专业后继有人。要大力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发挥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骨干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要探索和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互相调剂、共同使用的用人机制,对现有艺术人才建立档案,实行跨团体、跨行业、跨区域调剂,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97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30
[作者简介]余建川(1994―),男,四川乐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环境法。
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受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环保问题也呈现出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分化格局。在城市,政府能够掌握充分的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在事前、事中、事后对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圆满的预防、解决和救济。但是在农村,环保问题形势却不容乐观,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等。于此,笔者参与了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湖北省荆州市秦市乡采取实地勘探、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展开了调研,对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环境保护研究提供经验参考。
一、 秦市乡环境概述
秦市乡地处江陵县东南边陲,东与监利毗邻,南与石首市相连,全乡版图面积55.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辖20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秦市乡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截至2004年,其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农业水产品产量达2800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0万元。
我们在看到其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本次问卷调研中,共发放1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22份(秦市乡972份,随机调查750份),有效回收率达96%。其中被调查者18岁以下的占12.1%,18到25岁的占14.2%,26到35岁的占17.5%,36到45岁的占19.1%,46到59岁的占20.8%,60岁以上比例则达16.3%;文化程度方面,识字不多或基本不识字的占16.6%(经过一定的解释能够理解),小学的占16.1%,初中的占40.1%,高中的占17.3%,大专的占5.3%,本科及以上的占4.6%。调查结果显示,在秦市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对居住的农村环境不满意的占32.8%,一点也不满意的占8.8%,基本满意的占46.5%,满意的只有11.8%。可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然后以更大的资金投入反过来治理环境,投入大,见效慢,最终既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损害了生态环境。秦市乡虽然经济实现了发展,却由于环境的破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无奈陷入发展困境。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亦愈发悲观,45.4%的人认为发展趋势是由好变坏,认为一直不好的占14.7%,而认为由坏变好的只占24.7%,认为一直较好的占15.3%,这样的悲观情绪长此以往,只会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会更严重,资本撤出,财政收入减少,基础建设、养老、教育跟不上,经济衰退。可见,对当地环境的综合治理已经十分必要。
二、 农村环保问题现状
(一)污染现状
据调查,36.9%的人认为水受到了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污水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农村的水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流失、农业养殖、农村工业废水等构成。
20.4%的被访者认为空气受到污染。其中,生活垃圾、畜禽粪便、脏水沟的臭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包括部分乡镇企业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垃圾焚烧和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等。
20.9%的被访者认为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其中,主要包括农业废物如农用薄膜和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乡镇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厨余、废纸、果皮等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损伤地表,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影响农作物及产品的质量,滋生传染病,危害健康。
除此之外,7.6%的人认为土壤被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构成了污染的主要类型。
(二)农民环保意识现状
89.5%的被调查者对环境关心,不关心的占10.5%,总体上农民对环境的关注度有很大的提升。在问及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参与处理所在区域内一些环境事务时,36.4%的被调查者非常乐意,无所谓的占49.4%,不愿意的占14.2%;而在环境事务的参与频率上,仅有8.5%的被调查者经常参与,38.9%的被调查者偶尔参与,而52.6%的被调查者从未参与过。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则环境事务参与度越高,他们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也更深刻。因为许多基本满足温饱的农民维持生计、医疗和教育负担十分沉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自然无所谓,只要不危及其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干部、教师以及学生对良好的环境需求更强烈,他们认识到当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愿意也实际上参与过一些环境事务,比如检举、控告,参与听证会、论证会,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信息和批评建议,通过人大反映意见,或者如座谈会等。
(三)环保信息公开现状
在分析农村环境信息公开的问题时,42.9%认为没有人公布,25.8%认为不知道去哪里看,16.5%认为太专业,看不太明白,13.2%认为和农村生产活动关系小,1.7%为其他。而当问及谁告诉被调查者有关环境状况的信息最合适时,36.8%的被调查者认为乡镇政府最合适,认为村委会最合适的占41.2%,认为污染企业最合适的占10.8%,认为村民传达最合适的占11.2%。说明当地居民对政府的期望是比较高的,对其非常依赖,但客观实际则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政府的失望和矛盾心态。
三、 农村环保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及城乡差别
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历史惯性,使得城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均衡,城乡状态呈现结构性断裂,形成二元的社会结构模式和很大的城乡差距。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在二元制的城乡结构下,多数乡镇企业受资金、技术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成为了很大的污染源。另一方面,二元制结构也使得农村中的有知识的青年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较低,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解决温饱、改变贫困,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生存,农作物产量等问题。对于发展是否可持续,是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无暇顾及。不得已地选择了粗犷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农村的环保立法、执法、司法分析
从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来看,我国在农村环境立法上采用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单行法受基本法统领的混合立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发挥单行法的作用,但致使我国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国至今为止是没有综合性的农村资源环境保护法规或者条例。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立法缺乏独立性。另外,我国环境立法起步晚,经验少,主要是照搬欧美。为此,我们在环境立法的时候应当充分听取法学家、环境学专家、经济学家、农业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公众、农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遵循城乡环境协调一体的原则,法律用语简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三)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失衡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实行分地区负责,各地区只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也就是说缺乏一个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而这与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是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环保管理体制的立法也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单行立法对环境管理体制规定的较为简单,规范性文件经常代替法律,管理体制立法上存在交叉甚至矛盾。这就会导致环境执法的权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效益不明显。
四、 环保问题的法制规制
(一)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首先,应在《宪法》中确立环境权,使其成为环境立法的依据。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中明确保护公民的环境权,不仅有利于农村环境立法,也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其次,制定农村环境的基本法。包含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总体规定、环境监管制度和体系的规定、完善农村环境救济的司法程序、明确违反农村环境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责任。
再者,制定相关的单行法。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农药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在我国农村环境立法进程中,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立法是必要的,符合我国复杂的农村环境形势。
最后,理应包括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规、规章;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等。
(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环境执法
随着资源环境保护执法的深入,其监督机制越发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要环境保护法的实施者是自然人,那么他就有其独特的利益衡量和个性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
其一是要继续沿用原有监督机制,包括上下级政府监督、环保机关内部的上下级垂直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内部行政监察制度;把执法活动放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等。
(三)完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机制
“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决策或者其他设施,首要条件是必要使可能受到影响的个人事先得到通知。国家有义务不干涉公众从国家或私人机构获得信息的行为,有义务取得并传播关于公共和私人的所有相关信息”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在环境面前,人人都有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任何法治国家都应该承认和保护公众的这种权利。
二是要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使信息公开化,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保证农村公众最大范围地了解环境的相关信息。
最后,培育环境公益组织,通过政策、物质等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自发组织投入到环境宣传保护行动中,如志愿服务组织,义工协会,农村环境保护协会等,传递绿色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