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1 09:19: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篇1

“行为偏差”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是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是本人素质、家庭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情况特殊,需要学校教师特别关心、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这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和生理行为的反映。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但又缺乏社会阅历知识经验,以个人的感知去认识和评价复杂的社会现象,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东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现,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数呈上升趋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 学生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通过调查,行为偏差的学生有如下特点:无上进心、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偷窃、不服从管教、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其它行为偏差还有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打游戏、上网等。

3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

3.1 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当受到家长、老师批评时产生逆反情绪。(2)自我意识的出现。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和事的评价常是偏激不成熟的,常以自我为中心。(3)性意识的表现。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内心不安、恐慌,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异性,为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做些超常行为。

3.2 家庭影响

“隔代监护”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孤独苦闷、自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家庭温暖,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不良青年的引诱等,出现偏差行为。

3.3 学校因素

(1)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老师 “重智育,轻德育”。(2)班风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助长邪恶势力。(3)学校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松散,教育方法简单。(4)教师不公正地对待学生。

3.4 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已不仅是家庭、学校,他们渴望走向社会。社会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农村家长的赌博、娱乐场所的引诱和化对青少年的伤害等,诸多种因素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导致学生出现行为偏差。

4 农村初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对策

4.1 探索建立学校班级和学生的教育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严重行为偏差生的档案并跟踪研究,做个案分析。对于严重的行为偏差生,则采用建立档案的个别研究方法,档案中记录该生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他的评价、老师与他交谈的谈话记录等,通过档案跟踪,清楚了解学生行为的变化过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手拉手,师生结对。教师和学生大手拉小手,在学习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心理距离,弱化学生问题行为。

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矫治学生行为偏差,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各种问题,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拔河、球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班级大合唱比赛、热爱祖国演讲赛等文体活动,引导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宣泄。

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组织全校学生定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利用学校的德育等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范,制定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

开展适时的惩戒教育。学校对违纪学生实行强制性教育,如开办“违纪学生学习班”,要求学生做笔记、写心得、谈感受,从思想本源上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痛改。还要针对其不良行为,反复要求,刻苦练习,强化训练,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建章立制,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全员德育责任。

4.2 家庭和社会参与学生教育

各班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老人受教育状况,掌握素质教育基础素材。唤醒家长家教责任,调动家长对教育的全程参与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部队、工商、文化等部门保持联系,整顿学校周围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讲座。

篇2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篇3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篇4

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导致学生心理不良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亡故,也会使子女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另外,家境困窘、经济条件差、亲人有生理缺陷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2.应试教育使学生心理问题比例偏高

初中教育在升学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简单化等问题,体现在不顾学生个性差异,强求一律――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目标。不少学校以时间促考分,学生被围困在考试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负担过重,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也有不少学习成绩尚可的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

3.师生关系失调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社会影响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讳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和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1.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修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之一,孩子的行为举止大多受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哲学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所以父母应时时提醒自己,既要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关心子女,使之能克服发展中的心理障碍,适应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第二,对孩子要严爱结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的爱要从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发展出发,严爱结合,既关心子女身体的健康又注意子女心理的健康,既注重子女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同时家长对子女不能无端干涉甚至做越俎代庖的事,对孩子的要求要宽严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寻找同学的闪光点”、“走向大自然”、“早锻炼”等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3.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才华出众、待人温和、乐观向上、情绪饱满的教师能使他的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从而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作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而随意讽刺挖苦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从厌恶一位教师到厌恶一门学科,甚至发展到厌恶学校生活,导致“问题学生”的形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4.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思想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形成“合格+特长”的人才观念,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使学生的身心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健康发展。

篇5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准高中学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开展衔接教育,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忙于同学聚会,沉迷网络游戏,热衷武侠小说,等等,沾上不良习气,“无事生非”。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学校在开展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诊断问题症结,追溯问题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因此,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现状,对于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成长。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需要我们清醒认识。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繁重学习任务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无暇关心社会,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如“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44.89%的初三学生表示“经常”,50.47%的表示“不经常”,3.77%的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也仅仅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也不关心”。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高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略有增强(见表一)。

表一 政治意识

2.法律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会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高中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的同学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确实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自我中心”的表现,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确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社会的法制要求,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表示“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方法,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见表二)。

表二 法律素养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的调查是从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你会怎么做?”“同学间有冲突,你会选择?”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见表三)。

表三 道德观念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折能力相对弱化,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首选“向朋友倾诉”的占大多数,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要正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看来老师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需加油。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见表四)。

表四 心理品质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你认为影响你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是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并且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不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见表五)。

表五 人生价值观

二、影响初高中德育衔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种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市场信用等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导致有的人道德观念颠倒、错位,中学生的品行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当代中学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泡大,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活力。同时,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且责任义务意识弱,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心理上自信的同时又很脆弱,自尊叛逆又渴望独立,既喊叫着“我的生活我做主”又无法摆脱对父母亲依赖的矛盾心理。

2.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自身的弊病依然存在。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奈而迷惘,无所适从。

3.家庭影响不可忽视。

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良知,很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父母不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这种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负有重要责任。再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之、惯之、放之、任之,孩子自然缺乏自律意识,过了18岁仍然“长不大”,没有责任心,不成熟。

4.现代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带来“现代病”。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给予我们生活极大的帮助。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互联网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厚,人与人的物化倾向浓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三、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而且要靠家庭、社会的配合。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有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填补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德育空白期。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可以调整学生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能留下令人终身回味的印记……这就是假期的独特魅力。假期里,学生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夏令营、社区服务活动,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还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懂得尊老爱老,学会感恩;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发展。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的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展要求的新内容;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索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中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暑期军训和国防教育、各类形式的夏令营等。通过活动,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领导、联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如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对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求档案内容统一化、模式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理想的成长档案袋,保留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描绘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轨迹,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廖万忠.新时期如何加强好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篇6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某些心理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有10%到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等,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学生占30%到60%,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对这些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分析之后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2中可以得出学习焦虑的人数最多,占44.71%,其次是身体状况,再就是各种过敏倾向,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2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是生理发育时期,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了显著地发展,但同时他们又有了很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其次,一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足。最后和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样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初中和高中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影响。

(3)学校原因。在升学率的驱使下,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分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有自卑感。

(4)社会原因。社会的不良思想观念与不良风气会影响着青少年,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会使中学生养成依赖、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甚至会有撒谎、盗窃和迷恋游戏的情况发生,使他们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一些不良的书刊、电影、光碟等会荼毒青少年幼稚的心灵,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各种心理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所以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拯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正确地分析客观事物,冷静地处理事情;同时还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不会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个人恩怨所困扰。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3.2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摇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正如卢梭曾说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3.3学校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篇7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由于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结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个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观念,建立合理与有效的心理课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常常被一些学校或者老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其学习效果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更有甚者还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门课程。所以,即使学校有意开设这门课程也常常被占用,用来让学生进行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实不然,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小学生的明显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的,是一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科目,它就是学生进步的一块基石,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学习和人生。其次,对于这门课的教授,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讲授为主,或者以班会的形式来展开。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学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专业,所以这样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讲授,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对学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异性认识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桥梁,是学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期极易走向极端,走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关怀以及教育。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大处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这一章节,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紧张和害羞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虑,要以平常心对待。特别是对于班级里害羞的学生,教师更要走近他们,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开心结,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深入学生,为其排忧解难

初中生在这个时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一目的。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有极大的变化,心理又处于叛逆期,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虑,再加上自身学习的压力又特别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与异往的分寸”这一章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分亲昵也不可过于疏离。有些男生女生之间过于接近,这样极易激发暧昧之情,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及时分离,让其认识到早恋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最好是私下解决。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过于和异性疏离,不敢和异性说话和交流,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以平常心对待男女关系,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调发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也造就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等都有差异。可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确,或者家长过于忙碌,对学生不管不问等,这些学生常常处于边缘化,缺乏关爱,心理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或者教师要定期举行专题性的心理讲座。这样的讲座不仅要求学生参加,也邀请家长同步学习,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理学习,让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度过心理危机期。例如,可以开展这样的讲座:“家长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沟通”“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特点”“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等等。心理教师通过讲座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同时也可以邀请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讲解经验和教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关注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教师无法时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也无法随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所以,比较可行与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道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建立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对学生的秘密绝对保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这个时期,学生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学习的压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以这一方面为契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自身课程设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等发面为出发点,谋求学生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献新.以育人为己任,开拓心田净土[J].班主任,2009(12).

篇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3-02

2006年9月,延庆县教委根据本县初中实际制订了《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组织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保障、运行机制,方法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观察等方式,对延庆县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方式、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完善制度和改进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延庆县作为国家级课改示范县,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求提高延庆县教育质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态度是人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等方面的评价。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生命,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85.3%的教师、90.6%的领导、68.6%的学生和75%的家长都比较赞成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各级领导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各校的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评价主体认识到位。但还有少部分表示不太理解,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认识,确保此项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

二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北京市教委就各项指标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见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日常工作观察及文本分析等了解到:有83.9%的教师会经常采用日常观察评价和68.3%的教师采用活动展示评价,59.5%的教师会选择监测评价,只有36.6%的教师会选择档案袋评价,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选择才艺展示评价(41.0%)、社会实践评价(42.2%)、谈话评价(36.9%)等。教师们对评价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较多使用显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复杂、隐性不好操作的方法置之不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求各校教师在市教委各项指标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下,结合本县、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每项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延庆教育教学质量。

各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照表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方法和形式(工具)

思想道德 情境测验、日常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

学业成就 纸笔测验、情境测验、问卷调查、档案袋评价

身体健康 问卷调查、身体形态测量、身体机能测量、身体素质测量

心理健康 情境测验、调查问卷、日常观察记录、人物推选卡

个性发展 活动展示评价、作品集评价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体现为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指标评价内容应包含国家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全面但不意味“面面俱到”。还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将每项内容从不同要素进行细化,反映其可操作,但要避免照搬评价项目。延庆县认为北京市确定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五个评价指标能够体现延庆县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使工作更具操作性,将其细化成56项评价要素。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全面性调查显示:78.1%的教师和89.7%的学生认为较全面、可操作,符合发展性原则,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80.3%的教师和78.1%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最重视的是“学业成就”评价,最不重视的是“个性发展”评价;67.3%的教师和40.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最重要,其他四个选项比例很低。在考试制度改革还未完善的今天,无论素质教育、新课改喊得如何响亮,还是扭转不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理念,在评价工作中各校明显重视“学业成就”,针对其他四个方面的评价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所以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评价结果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状况的关键环节,就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何与中考挂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和信度,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加强对评价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素养,促使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对结果真实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教师和66.6%的学生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水平,还有33.4%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针对此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挂钩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挂钩,能促进评价工作的落实,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高度重视。调查也显示:59.1%的教师和60.1%的学生都赞成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学生的依据。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选拔相结合。评价结果不失真变味,评价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易操作,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各评价机构更加发挥其管理、督导、监控作用,评价制度更有力度和效度,评价者客观公正,平时行为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减少评价的主观性。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

通过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对不同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以“等级”、“百分制”、“书面语言”描述表示。如思想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习惯、个人健康技能的掌握,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知识技能评价结果,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综合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的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

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作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更有效地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促使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第一,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应建立区(县)级评价领导机构、学校评价委员会、班级评价小组三级评价组织。区(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责包括制订和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指导各校评价工作,监控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校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家长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首先,落实县教委制订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依据县实施方案制订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认各班成立的评价小组成员;监督各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并确认各班的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咨询与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确定聘任综合素质评价者,每个班成立一个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小组成员人数应为3~5人,不得少于3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要在本班教学至少1年,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又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其职责是:依据学校评价委员会工作要求制订班级评价方案;组织好本班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填写,评价结果确认、反馈等工作,接受家长的咨询。

第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而又敏感的工作,事关重大。要采取电视、报纸、广播、座谈、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阐明综合素质的含义及评价工作的意义,尤其向家长说明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界的顾虑,争取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依据《北京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监控制度和举报申诉制度,加强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反馈评价情况,确保评价工作正确有效。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21-001

一、当今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职业高中学生面临着比同龄人更早的社会挑战和考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另眼冷观,有时还会受到普通高中学生的歧视,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根据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高中学生在“总症状”、“强迫”、“焦虑”、“抑郁”和“恐怖”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不同,这些症状也会相应的有所转变。[2]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职业高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这一阶段属于心理学分期阶段中的“青年期”。从生理上讲正处于人体发育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会有很多的叛逆行为,如破坏公共设施、吸烟喝酒、随地吐痰等一系列较为恶劣的行径。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过于孤僻、压抑、急躁、固执、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经常无法抗衡心理的一时冲动而导致严重行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这最容易导致人格障碍。从自卑心理的角度来看,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初中阶段的成绩较差导致的。各种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归属感,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们脾气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3.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职业高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而加强学生知识领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实习设备落后。学生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就是混日子,整日无所事事,从而产生了应付厌倦的情绪。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去理解学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学生不好好学习,就会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很少去理解学生。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甚至体罚,导致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敌对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确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体情况而盲目的教育。各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对当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职业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寻找解决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1.明确定位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

必须重视对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清晰定位他们的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狭义上来讲,职业高中心理教育应该包括的目标有:使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勇于面对挫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应变的能力;培养职业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职业高中学生,要能正确对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呼吁职业高中学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够相互协调,让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个引导作用。

2.职业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系统

建立包括身份资料、个人详细情况、学校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职高生的个人资料档案,同时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心理辅导信箱和心理辅导教室,让每一个同学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在学生中培养心理信息员,有时因为学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通过学生心理信息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心理辅导教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保密问题。心理辅导系统每隔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绘制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轨迹曲线,制作统计报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心理辅导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同时,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系统起到了较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控的作用。

3.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职业高中学生的素质较低,违纪行为较多,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为此,可以专门制定学生礼仪规范手册供学生们学习,并且进行考核,让职高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做到知礼节,懂礼貌。另外,通过全校学生在课间做礼仪操、举办礼仪知识竞赛、评选“文明高职生”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4],让学生通过和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篇11

由于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处在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尤其是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当了多年初中班主任,我体会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模仿;好群;有畏惧心理。而且喜欢成功;喜欢赞许;有好胜心,谴责心,抱怨心里等等。同时,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一,毋庸讳言,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其二: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时间上远不如城里孩子,尤其现在一些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了

爷爷奶奶,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孩子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自私、孤僻等心理现象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情况要全面了解,全面掌握,认真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优点缺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二、班委职能的发挥

广大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班额较大的现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班级工作头绪繁多,班主任也都非专职,工作繁重,如果事事都自己去抓,不仅要累坏自己,还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班委会职能的发挥,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具有生理、心里上早熟现象,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我们不妨利用他们这一点。

去年我任初三班主任,接班之初,我拿到学生档案,发现约有一半的人当过干部。在选班干部时我做了调查,除了仅有的几个人怕本身的能力不够或怕得罪人不想当干部外,其他的人都极力推荐自己当干部。这种好表现,好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的要求比较强烈。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的愿望,支持他们上进心,每一类干部,我都选了两个,并且把各科的课代表也定义为班干部,这样我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干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上的事情很分散,很多人都能得到锻炼。

同时,初中学生为集体做事热情较高,且与小学相比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仍显不足。所以说,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不但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外,对一些具体小事也一定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

初中学生有“好群”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有人陪伴,再加上办事能力有限,所以我每一类干部选两名,他们办事时也好商量,这样也弥补了办事能力差的缺陷。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交给初中学生干部做的事不能期望值过高,办事质量常常不好,我们既要相信他们,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中得到锻炼,又不能撒手不管。要加强检查,及时修正。同时要循序渐进,要允许他们犯错,对他们,宽容和鼓励要多余批评指责,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我班的清洁卫生工作非常出色,除了有干部每天检查外,我也经常抽查,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时刻在关注着班上的每项工作,每个同学都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份内的事情。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班班干部无论班主任在还是不在,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些事情,大多数同学完成份内工作也变成了自觉行为,这样做班主任时就轻松多了。

三、爱――教育永恒的真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知识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导致了学生的感情饥饿,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情感、精神上却难以及格。一些学生对学校、教师、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根源,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缺乏情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据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感情――爱。

四、恰当的利用批评和表扬

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就是说,感情是人行动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多与他(她)沟通交流,善于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法去评判他(她),那么他(她)将会把这分情感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从而不断进取,努力向上。赞美是鼓励学生的最佳方法,而将批评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不大的赞美之间,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言传与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