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9: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一、解放思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行观念创新,思维创新
1、解放思想要克服墨守成规,怕担风险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的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前人没有给我们经验,只有靠我们去闯,去冒,去敢为人先,大胆向前,不能怕担风险,现在许多干部头脑中还存有大量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意识,认为改革开放速度不能快,快了容易出问题,这种观点非常有害,沿海地区为什么能有如此快速度的发展,关键一点是干部的思想解放,不墨守成规,不按部就班,也不怕担风险。举个例子,我们有些干部,看到上面的红头文件来了,规定这个不可以干,那个不可以干,于是就手足无措。而沿海地区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文件规定这个那个不可以干,那么除此之外所有的都可以干了,于是大胆试、大胆闯,这种精神导致的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迅速发展了。
2、解放思想要克服本位主义和狭隘部门利益的观点。要着眼全局,从促全县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切围绕中心转,一切围绕发展忙,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顾全大局,破除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先于全局利益的思想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为先的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只要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部门就应勇于让权,勇于放权,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不阻碍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3、解放思想要克服不思进取,小进则满的思想。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有了一定成效,这是可喜的,但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不断自我加压,奋发进取,树立勇于改革,勇于争创一流的精神,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将目光投向广东、上海、江浙一带,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发展经济的新思维,新思路,勇于进取,勇于谋大发展,干大事业,只有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与别人的差距,只有不骄傲自满和被闯敢干,只有树立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才能把县域经济发展好。
二、解放思想,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1、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光靠财政资金是无法想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外县,外省甚至外国进行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增加投入的可靠途径,而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小投入则小产出,大投入则大产出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外商来也是为了赚钱,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他们赚了钱,我们也发展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可以促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2、要进一步加大工业企业的体制改革。党的十五大:“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企改革不成功,势必导致县域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根据精神,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国企改革,国企施策,因厂制宜,租赁、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破产等方式都可以。而工业化水平较低是困挠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没有强的工业,县域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好,没有工业就没有大的经济总量,没有工业就没有大的税利,没有工业就不可能有大的财政增长。当前,要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很好的途径是办好工业园区,制定办好工业园区的政策,兴建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景观的亮点,政府管理效能的示范区,以此来优化县域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3、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命脉,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思路,大力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以解决农业“松、散、小”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路子,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4、要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大招商建城的力度,打破城市建设由政府统包统揽的传统做法,走商业化开发,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加快城镇化建设,同时也可引导富裕了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到县城或小城镇建房、购房等,这样既可以美化城镇,又可以促旺县城及小城镇的人气,把县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要加大财税征收力度,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监管体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严格执行征缴分离制度,防止部门和单位截留和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大财政支出管理力度。建立“教师工资专户”、“民政优抚经费专户”和“机关干部工资专户”,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制度。
6、要大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识到教育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面向21世纪,着眼于提高,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更多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7、要加大机构改革力度。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切实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弱化、取消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协调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面清理,大力减少政府的审批事项,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解放思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机制创新
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省委、省政府决定表彰我省杰出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和为公益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并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导意见》,这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我省省情出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催生引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我省非公经济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继续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每当思想解放一步,非公经济就会发展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也才能增强一步,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增长一步。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今天,我们要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识非公经济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把握中央“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高度,认识非公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平等准入”、“平等竞争”和“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身份和权利,认识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增长、活跃市场、促进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富裕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性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继续解放思想,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对我省缩小与东部省份的差距,实现强省富民,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近年,我省非公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42%-45%之间,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差距还在不断拉大。我省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上。必须看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以及市场、人才、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还困扰着非公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只当作口号,写在纸上,思想认识、政策举措都不到位。这是导致非公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为我们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大力度,落实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市场、资金、产业、人才、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扎扎实实落实相关政策、举措,大力支持催生和引进非公经济,提高非公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非公经济产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能力,使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思想之源的传统路线
在新古典经济学方兴未艾的年代,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创新推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毁灭”特征的内生演化过程。资本主义的核心不在于其均衡的力量,而在于使经济系统不可避免的脱离均衡的系统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就是创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创新经济学兴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被普遍视为创新理论的发端,熊彼特则被中外学者广泛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史问题―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根源何处,由何而来?传统上,研究者主要由两条基本路线对这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条是追溯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某个关键概念或某个重要思想的起源,其中最常见的探索是对“企业家”和“创造性的毁灭”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追溯。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就沿着这个路线对“企业家”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发展做过梳理。当代研究则通常将熊彼特的这两个基本概念最终追溯到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强调“超人”,强调“任何创造者必然永远是一位毁灭者”,创造和毁灭与停滞不前对立。
第二条是从熊彼特的求学和学术经历入手,考察个别经济学家或学派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影响。目前诸多学者认为,熊彼特创新理论深受马克思和历史学派创新和演化思想的影响。费格伯格就认为马克思内生演化和技术竞争思想对熊彼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还概括出一种关于持续的内生经济演化(变迁)的“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在熊彼特本人的评价中也能得到这种强烈的暗示,他曾经说过:’马克思所分析的是经济结构中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永远不会达到均衡。有关内生动力的演化过程思想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这种思想在理论目标上与熊彼特自己是相同的。德国历史学派对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理论的影响则是在相当晚的时期才被关注。熊彼特的理论的在社会整体观、经济发展观、方法论诸方面深受施穆勒及其以后德国历史学派影响。在中国,围绕“施穆勒纲领”,贾根良和黄阳黄的研究阐述了“施穆勒纲领”所包含历史学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经过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桑巴特、韦伯、斯皮索夫等人发展后,对熊彼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还指出,德国历史学派在“企业家精神、创造性的毁灭”等关键概念上影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熊彼特创新理论通过三本历史性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解释了经济周期的轮转,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创新的含义、作用和运作,大公司的创新以及资本主义的毁灭等内容,对经济现象和本质有这些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这三部作品均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树立了熊彼特传新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经济发展理论》借助“企业家”的概念首次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熊彼特明确的提出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流转,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经济进化理论既要研究本质问题,也要从实证分析入手,用历史的统计资料来描述经济发展的变动规律或模式。在书中,熊彼特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与作用,实现创新的条件,创新的结果和运作等问题,开创性的论述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等。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充分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并根据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以创新概念为基础,形成熊彼特的“多层次”的经济周期论。熊彼特首次提出了经济周期的长、中、短三周期论,并认为周期的交织并存解释了创新的正确性,而且个别企业家的行为是具备宏观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示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竞争的创新,再一次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理论,企业家创新的“模仿稳定”是熊彼特传新理论拨打、深刻的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运用“创新理论”,推断出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通过资本家来获取他的全部前进动力的,而是通过领头的创新家获得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衰败和崩溃并不是应为工人阶级的崛起,而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个性的作用下降,官僚管理的作用加强,创新活动本身变成了制度化得例行公事,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日渐衰落,利润将收敛到趋于零。
三、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管子》在具体经济政策中,创造性提出了以人为本、本末并举、解放生产、盐铁官营、市场干预、财政政策、奢靡消费等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充分依托了自利主义的个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国家行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程,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强调“趋利避害”乃为人之常情,明确了相当于现代经济学中提到的“理性人”的前提假设,具有明显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色彩。
他还谈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并在具体实践中充分贯穿了这一观点,强调即使是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也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好经济个体的自主行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因势利导,进而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可以说自利主义正是《管子》经济思想和理论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富民强国思想
《管子》特别强调百姓休养生息之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意义,从正反方面提出了以农为本、开垦荒地、爱惜民力、轻徭简赋、勤俭节约、安土重迁、藏富于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譬如“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处在一个农业文明社会,他极为明智地提出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推广普及科学的农耕技术,注重农田的开辟,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的政策主张。“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提出要爱惜劳动力,并反对对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无端浪费。“民毋余积者,其禁不能止……则危亡随其后矣”,以及“无事则归之于民”,提出要让百姓有余粮,主张国家无事的时候就藏富于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提出要适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必需之农具,避免“大贾蓄家”趁机对他们进行巧取豪夺。
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管子》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他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采取了具有鲜明的注重巩固根本、注重发展生产特征的供给主义主张。在当今的时代,我们繁荣和发展市场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同样需要对市场主体采取这样“保育式”的扶持政策,比如,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行业垄断,扩大中小企业主体数量,树立更多的行业品牌,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降低土地和资金成本,等等。
三、轻重治理的均衡思想
《管子》强调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开展动态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买卖、国家举债等方式,有效调剂市场余缺、平衡物价、稳定币值,畅通经济发展活力。“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分之”、“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这些观点要求把各种闲置和囤积起来的资源充分流通起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夫民有余则轻之,故君子敛之以轻;民不足的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等,主张要利用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推动实现供需平衡,并且“衡无数也,横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阐明了宏观管理的时效性、连续性,以及经济运行的动态平衡。
轻重管理的均衡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他提到的“物贱伤农,钱贱伤贾”,管子深刻地认识到了物价和币值之间对应关系。他建议,当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时,就增加财政购买和货币发行,以市场价格收储一部分粮食,同时,伴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市场供应的减少以及货币发行的增多,粮价因之得到提高。当粮价过高时,为防止出现大商人通过垄断来哄抬价格、小商人因物价过高而销量减退的问题,国家就应该增加粮食的供应,并回笼一部分货币,这样便实现了一种供需平衡方面的调和。同时,在低买高卖的过程中,政府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
四、奢靡消费的需求刺激思想
奢靡消费的需求刺激思想,是管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创举,管子在一次与齐桓公的对话中提到,在帝尧的时候“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意思是说那时地广人稀,耕地也足够自足自给,并有余粮可以上缴国家,因此无需官府,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而到了周朝“地重人载,毁弊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即:人口增多,土地相对稀缺而昂贵,百姓生活贫困而食养不足,但若能大力发展工商业,则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进而刺激农产品生产,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段对话揭示了从单纯强调扩大生产转向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两者并重的现实根据。
刺激需求是有条件的,他讲“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的话,强者智者占有和操纵珠玉,使贵重的物品降价、轻贱的物品涨价,很多人就会因之不得生计,这从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当奢侈品占用了大量社会资金时,用于购买必需品的货币数量就会相应减少,导致粮食等必需品价格下降,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所以,《管子》的奢靡消费思想提出之初就先做了消费阶层的划分,只要求在显贵大富阶层提倡奢靡消费,因为显贵大富阶层多余的货币本来就不该追逐粮食等必需品,而用于奢靡消费,可以避免对必需品市场的冲击。同时,提倡奢靡消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比如“巨棺椁,所以起木工;多衣衾,所以起女工”,实现从富有人家到贫困百姓的财富转移。贫困百姓拿着这笔收入,增加的是对必需品的消费,属于必需品市场需求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刺激生产,且不会造成必需品价格的过分波动。
《管子》的奢靡消费思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支付。当前,区域发展不均衡,群众收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运用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实现对各种不均衡问题的有效调节。
五、结构治理的双向互补思想
《管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的辨证思维,比如,有的政策出台貌似是矛盾的、对抗性的,有的甚至是方向相反的,但是他能够在结构治理过程中找到一种结合点,使冲突的两个政策,成为重要的互补关系。比如,“知侈俭则百用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即:过于节俭,就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反之,过于奢侈又会危及国家经济基础,惟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良性循环。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促使人们在心理上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产生认同感,从而使人的行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无形力量。
当前,在搞好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和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加强管理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它对企业管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人的思想问题正是伴随着这一过程产生和反映出来的。首先,在实施每项管理工作之前,我们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对其目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投入管理。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化解矛盾,振奋精神,使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管理,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新课题,企业管理要与之相适应,也同样会遇到新问题。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从理论上可以为员工释疑解惑,减轻思想负担,减少负面效应;其次,有利于形成企业改革的良好氛围,使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和参与管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无私奉献。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是促成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企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经济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特点,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变革发展趋势,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对企业价值观进行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促进企业精神的形成。企业精神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是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实践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点点滴滴、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三是推动企业制度的健全。企业制度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关键,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从根本上维护广大员工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执行和遵守企业的一切制度。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最大的特点是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方式能否实现真正的统一,关系到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这仅靠企业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是做不好的,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的经济单位,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员工素质的基本形式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只要能够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和组织起来,就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工作和各种政治活动,能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持续强劲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经济发展
(一)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这根“生命线”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就是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搭建思想沟通的桥梁,为企业生产经营穿针引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培育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到位,平台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就能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目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前提是了解人,基础是尊重人,核心是关心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是凝聚人,因而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耐心细致,切实了解员工所想、所需,掌握员工情绪,研究员工思想观念的变化,把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应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一方面应把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与管理思想纳入企业范畴,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同轨并行和有机结合,达到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通过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各项具体工作的有效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创新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始终把握企业发展的“形”和“神”,既研究员工教育、队伍建设、思想工作中的方法、途径等载体的“形态”,更要大力张扬、积极培养企业文化聚积特征。坚持长期系统教育与日常专题培训相结合;重点集中宣传与潜移默化影响相结合;影视、光盘的“有声有色”教育与企业业余文化生活“有形有影”宣传相结合,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五)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行政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的任务。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做好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又要学会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
互为补充,全面覆盖。努力克服党群干部怕“越位”而谨小慎微,迈不开步子的工作作风;克服行政干部怕“丢权”的不良心理;排除计较个人得失、谁大谁小、谁重要的不良倾向。
(六)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到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在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是对企业决策的考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适应竞争要求,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七)以感情为基础,提高员工对改革的承受力和适应力
现如今,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逐渐转型、国内外经济环境逐渐变化的新环境,在新常态下经济环境的发展也从根源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同样从事企业工作的相关人员待遇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怎样才能确保企业顺应新常态,促进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合理的提高作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将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要将原有的经营理念进行淘汰,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新常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员工自身利益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新常态的状态中,在此基础上,也为国内外经济环境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基于经济结构改革更新的背景而言,企业获取利益的空间日渐缩小,企业也逐渐步入更深层次的调整时期,效益在持续下降,从而减少获取利益的空间,这样定会牵涉到员工的利益。而当企业的此种局面影响到员工自身利益时,员工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思想,也就会导致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经营与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必须采取思想政治工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员工存在的不良情绪扼杀在摇篮当中,但是企业当前具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未着重关注事前教育,致使对企业的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员工思想观念存在的差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既能充分的展现在经济结构的逐渐改革,还表现出多元化的倾诉渠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深化发展,员工处于的环境相对也比较复杂,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都会对员工造成一定的影响,犹如员工赞同经济发展新常态观点同样,有人比较认同新常态,有人就不太认同向常态,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员工思想方面存在的差距。因此要想实施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全方面的考虑员工思想的差异,按照员工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工作形式,但是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通过综合的教育方式进行,以此定会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缺失准确的目标,最终还会影响工作效率。
(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单一
企业目前也展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物质鼓励的方式实施,虽然物质能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但是这样的模式根本无法长期使用,难以顺应长远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主义,存在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比较以命令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潜意识中认为其是政治任务,因此通常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进行,以此既不会激发员工提高思想政治意识,相反极容易引发员工不满的情绪,在此基础下,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合理的开展。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新思维,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动力
只有通过创新思维方式,才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新常态下,必须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创新:其一,建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如今互联网+策略的广泛实施,企业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依附互联网技术,完全依靠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明确的掌握互联网平台在开展此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以最先进的基础推动政工工作的深化创新;其二,建设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新常态的立足之地就是我国企业深入改善需求下提出的战术,因此企业政工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思维,占据企业全局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政工工作,以此来培养出员工的整体以及大体意识,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其三,明确群众性的思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员工作为发展的核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就是群众,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群众性的思维,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展开的政公教育的实践性活动,有效的推动着“三实三严”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并且通过开展各种政工教育活动促进其进行有效的创新。
(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实现创新的前提就是得到员工的赞同,这样才能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企业必须积极的创造和谐的环境,将政工工作和员工自身的利益进行合理的整合,例如,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据提高员工的素养,顺应企业的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但是企业也要引导员工赞同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常态的理念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施合理的额改革创新,因此多数员工或许会存在不认可,在此基础上,政工人员要有针对性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基于企业长远的利益对员工加以引导,促使他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改革的流程当中。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下,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提出必须要加强创新,以此来实现员工逐渐改善自身的行为与思维,进而促进员工、企业、社会等方面更加和谐,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相符合。例如,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进行岗位竞争,之后对每位员工的成绩进行考核,按照成绩为员工配置薪资,这样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具市场化。以此才能促使员工适合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促使自身有勇气、有能力参与市场的竞争,深化提高自身在企业中与社会中的竞争力,以此来促使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面临更多的契机与挑衅,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合理的保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稳固的思想阵地,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可出续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旅游已由人民生活的“元素”变为人民生活的“要素”,旅游消费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主体。在新常态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精髓,探寻其对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对于实践中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它立足现实的人,关注理想的人,认为人是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主体、目的、手段、动力和目标。作为马克思学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阐释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应该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且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他将“人”放在社会实践的领域中来研究,将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来考察,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同时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对“现实的人”的研究中突破了人和社会的对立,通过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来研究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体现出的人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体现出的社会本质以及单个人本身的自我独特性体现出的人的个体本质统一成了人的本质。第一,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规律性的认识所进行的合目的性的活动。他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才能发挥和体现出人的各种类特性,从而在根本上体现人与动物的区别。第二,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具体的,要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放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每个个人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所反映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个体本质。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存在于类社会群体当中,他们都是类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人具有独特性,是具有个性的存在物。
3、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发展,马克思主要论述的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人不仅具有生理需要,还有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个体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诸如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体力和智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实现人的全部能力的提升和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没有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人的存在,因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社会群体中他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协调统一的。第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表现形式。人的个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而服务的。
二、人本思想与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联
1、满足人的需要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价值
Key words: Wang Yangming;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eth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321-02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1.1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知行学说思想最早阐述出自《尚书·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指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强调行比知更困难。其后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可见其很重视知行的关系,但言过其行。荀子曾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则行过其言。宋明时期,我国知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程颐、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但同时也认为知与行不能完全分离,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程颐指出,行依赖于知,只要有知,便能见于行,所谓知必能行,而无知必不能行。朱熹也认为:“知与行,如目与足。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强调目是足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朱熹得意弟子陈淳强调知行并重,他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元代大理学家许衡,主张知行各有先后,他说:“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元代与许衡齐名的吴澄则不守门户,“会和朱陆”,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知行都归于心,知就是行,知能行。王阳明批判的继承了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各种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从而达到新高度,将知与行并作一件事,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这一学说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徐阶、张居正、李贽、袁宏道、、等深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先生称其学说“势极体大,支配着全中国”。
1.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2.1 知 王阳明的“知”,指的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4]良知在孟子看来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等,这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是人本身独有的,也是儒家遵从的核心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良知思想,他认为,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任何违背天理的事情都是违反纲常伦理的,从而在具体事件中,将天理作为内心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第二,良知是君子品格,是“内圣外王”的前提。古往今来,君子都具有良知,能急人之困,解人之忧,内立德,外立功,立言,“内圣外王”。
1.2.2 行 王阳明所谓的“行”,不是简单的实践,而是包含着在良知作用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立志成为君子,需要在行动中时刻保持君子风范,养成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务本、孝悌、仁爱、三省吾身、言而有信、不巧言令色、不乘人之危。
1.3 知与行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知与行,犹如知孝悌与行孝悌。知孝悌,未行孝悌,不是真正的孝悌;知孝悌,行孝悌,方可称其孝悌。知与行,就像植物之根与人工培养灌溉的关系,植物无根不生,生长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灌溉。
1.4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必要性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信仰缺失、公信力下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滋生,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修身养性、省察克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达到君子风范。最终为扭转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唤醒公民道德良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共建和谐国家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1 理论上主张“活水有源”,具有开创精神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和本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道德伦理纲常甚为详细而系统,西方哲学家称我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只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称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所谓的道德讲师。其实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几千年来,其思想体系指导着数代君王成就伟业。当今我国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生活实践与传统的道德理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孔孟以来固有的思想束缚,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错误理念,强调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传统思想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创造了一个完美结合。为此,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子,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其能有若墨氏之兼爱者乎……”。王阳明认为,孔孟以来,直到朱熹、程颐,中国哲学思想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片面的知行关系之中,没有达到内心的道德实践与意识形态认识层面,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犹如人们对善的评价,王阳明之前,人们认为只要存在善的意念,即是善的完成。王阳明之后,人们认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是一种君子理念,不违背伦理纲常,是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对朋友诚信,并以此作为行动出发点,达到所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突破传统中国哲学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新思想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站在前人肩膀上,继承他们的主流思想,沿用他们的观点,在同一领域中,同他们竞争高下;其二,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得出新结论,批判前人的思想,打破旧体系,自立门户。
王阳明选择在思想上创新,第一,他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哲学理论的进步。第二,他鼓励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应用发展的观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既不沉睡在尊孔孟的陈旧学说之中,也不赞同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而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取各家之长,以成就自家一派之见,其创新精神值得继承与发扬。
2.2 实践上强调“践履德行”,具有教育意义 当代社会,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传媒工具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空前提高。现在,人们比较缺乏的不是道德认知能力,而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能力,外在表现出重知轻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缺乏在实践中践行的勇气和决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即实践中深刻领悟思想内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反过来再作用于实践。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孔孟等先秦哲学的“知之非难,行之为难”思想,也超越了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强调知行并进,相互作用,“践履德行”,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对于改变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例如当前,社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等,都是帮助广大公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感受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燕婴.《论语》译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9.
1、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中“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论述。积极宣传中央、省、市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条例,并结合实际制定我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规定和优惠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上来。围绕企业难以解决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部门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政府承诺行为落到实处。积极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逐步实现服务的市场化、制度化。
2、加强民营经济队伍建设。巩固和加强以乡镇经委建设为重点的民营经济工作队伍建设,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乡镇办事处经委主任例会。组织实施市“百千万”培训工程。以落实国家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银河培训计划和市“百千万”培训工程为重点,突出抓好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技术人员、从业人员、民营经济工作人员和创业辅导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帮助企业引进各种科技和管理人才,争取把更多的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和省市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我区中小企业协会建设,建立一支管理过硬的企业家队伍。
3、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以园区和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载体,重点抓好农机配件、轴承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钢管制造等主导产业,逐步向“一乡一品”、“几乡一品”规模化方向发展,促其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块状格局,主动适应周边区域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努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4、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以推进国家和省市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为契机,引导企业管理上水平,技术再创新,产品上档次。在全区规模企业中广泛推进产品、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广泛开展全员效益管理和争创全国、全省名优产品活动。
我们伟大的党是中心思想,工作红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地勘单位的发展,在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思政工作是鼓舞士气的旗帜,它能使团队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单位创造辉煌的强有力法宝,对于新形势下抵抗风险、提高效益,加快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就,如何做好,广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坚持长期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长期性,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达到服务于地勘发展,为目的。为此,要为基层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经常性的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要经常开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要实现精神文明和无红字文明的双赢局面,树立两手抓的共识,把长期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地勘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长期进行,紧抓思政工作,要看清目前的形式,对形式进行透彻的分析,明确当前和今后我们主要的工作方向,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和内容,包括:宣传,鼓动课题、预测防范课题、解决普遍现象和个别问题的课题、关心职工生活的课题。政工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做到,政治坚定,经得起考验;甘于奉献耐得住磨练严于律己,当得起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一,下达任务目标,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整体思想素质。要做到一点:首先,联系本单位,发展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宣传先进工作人员和加大表扬力度,提倡奉献的精神,形成人心向上,良好风气。其次,联系安全生产,实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查找、整改事故隐患,勇于同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的行为,做斗争。最后,联系维护稳定的实际,使党员干部,能够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稳定职工情绪,化解职工,思想矛盾。第二,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依据思想,形势预测、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其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对待。第三,针对不同人员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首先,要细心观察分层次,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人经历不同思想问题千差万别,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应该细心观察,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职工思想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工作中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做好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工作,以优秀党员和先进职工为例,宣传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肯定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对于主动找上门来,找领导谈思想,解决问题的,应该热情接待耐心倾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答复的问题,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坚持群众性,突出党、工、团一起抓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说服劝导,讲政策讲法律,以政策、法律规范行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职工队伍思想稳定,生产办公秩序稳定,为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发展形势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党、工、团组织,要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正确把握有效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地勘单位,相互间、各部门间,业务相互交织渗透、人员组成复杂等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靠政工干部孤军奋战,而是要纵向横向渗透铺开,构建大政工组织体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掌握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