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1 09:19: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5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高校传媒类实验室特点

1.1 实验室基础建设投入成本高、专业性强、设备更新快

传媒实验室前期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场地位置、空间大小,都需综合考虑反复论证。由于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中的摄、录、编,及播音主持等专业性极强,如虚拟演播室、专业的演艺中心、展览厅等装修都需要达到专业标准,一些设备如专业的摄像机、录音设备有的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花费巨大。

1.2 共享性、开放性高致使管理难度大

由于传媒类专业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传媒实验室通常具有多个专业共享的特点。如编导专业、摄像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都需要进行素材的后期编辑等,致使管理难度和调配难度增大。

1.3 实践教学形式特殊

传媒类专业是将传媒艺术与技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成果展示能力,为我国的传媒文化事业培养专业突出优秀人才。

2 目前我国高校传媒实验室建设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传媒类实验室建设已初步取得规模,具有代表性的有:综合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科类院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典型代表,它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已投入使用的实训室有编辑室、审片室、摄影棚、灯光室等14大类近100个。从以上数据来看传媒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提高,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考毕业生加入传媒专业大军,传媒类实验室建设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重视程度不足,设备资金投入力度较低

传媒类专业学生规模不断壮大,但许多高校人均实验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明显增长,一些高校设备缺乏,甚至借用邻校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一些学校设备陈旧,采用已经淘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传媒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我院2014-2105年度生均教学设备值为1.3万元,超出国家的相关规定值,而较2013年度增长值处于较低水平,且经费来源单一,缺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

2.2 定位不准确,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传媒类实验室从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实验环境,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传媒行业人才提供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功能实验室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帮助学生展示能力的重要场所。综合实验室是集产、学、研于一体,以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实验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传媒企业合作项目的完成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大部分传媒实验室定位不准确,不能物尽其用。

2.3 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重视科研的传统原因,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辅助工作。各高校把天平倾向于教学队伍的发展,而忽略了实验室工作队伍建设,这样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另外,针对传媒类高校的专职实验人员数量少,一名实验员通常要管理多个实验室,工作压力较大。据统计,我院现在岗在职实验人员的人数低于生均标准,研究生学历仅为教师队伍的十分之一。

3 传媒类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对策研究

3.1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

传媒类实验室应在原有的学院经费拨款的基础上创新运营模式,如模仿媒体集团管理模式,通过承包或者和企业、媒体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扩大实验室的经费来源。学院还可鼓励运用实验室资源开展活动。运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制作并播出各种节目和校内新闻,通过此平台吸引广告商。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开放共享实验设备

开放共享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开放,除了实验场地、空间对师生开放外,仪器设备也需要开放共享。具体来说,就是要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功能模块集成,让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使用状态、借用情况公开透明,并实现动态化管理。在实验室建设上要将“跨学科”的先进思想贯彻到整个实验室的建设中来,推动整个学校相关专业的共同进步。

3.3 加大管理人员培养和激励机制改革

实验室的管理中,人才是核心,培养一支素质优良、责任感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基本保证。这就需要在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吸收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或者从传媒业界引进相关的行业精英,并通过建立完善实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制度,对优秀实验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鼓励和表彰,开创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的新局面。

4 结 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22-1.5

三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从1993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三江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17 000人(含成人教育),设有20个院(系),35个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0个,基础教学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54个。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对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民办高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三江学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特点

(一)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民办高校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总结,因此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在民办高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实验室的工作水平也是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实验室建设时间短,管理经验少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办学时间短,而且办学机制新,不同于传统的公办学校,因而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三)经费资源相对有限

由于没有国家投资,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实验室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因此合理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建设,科学地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使其一方面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产生较高的利用率,是实验室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实践

(一)制定措施,保证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发展规划

根据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侧重重点学科的需要,把实验室建设经费集中投放在重点学科,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2.实验室人员规划

一是重视培养现有实验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对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深造,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二是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活动,在有条件的实验室推行自制或改进实验仪器。三是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教学科研竞赛。四是逐步建立和健全实验室人员编制、职称系列以及奖惩待遇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3.实验室建设程序

为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在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前,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到各院系(部、中心)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实验室建设需要,根据教务处制订的教学计划来建设相应的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专业教学实验室。院系提交《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书》后,由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论证、会签,经主管校领导审批后,进行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书》内容包括:实验室现有面积、人员及设备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实验室使用情况统计、实验室需增设备主要情况等。坚持专家论证,坚持职能部门会签,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便于各相关职能部门全方位、全过程对实验室建设及使用进行跟踪管理。

4.实验室教学内容整合

实验室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在这三类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把实验室按照学科建设分为:基础性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强化整合专业实验内容,重视基础综合实验内容,鼓励科研探索。

(二)规范实验室管理

1.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不仅是管理好实验室的基础,也是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从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三江学院已制定了《实验室设置规定》、《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定》、《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

2.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

根据职责不同,各院系及部门均设有至少一名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员,负责本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资产账目核对。建立了资产清查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资产清查盘点,并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全面或局部资产清查。同时建立了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产设备申请、入库、处理、维护等,通过该系统,学校资产设备管理实现了从采购、入库到使用的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一是合理安排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班级人数、实验室设备的数量和种类等条件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和地点。这样可以做到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实验室设备“台套数少,种类多”的特点,既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二是建立实验运行日志。对于每天的实验班级、内容、指导教师、设备运行状况等及时记录,以便于及时解决设备的突发故障。

4.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树立“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理念,建立学校实验室集中管理机制。保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够构建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能够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实验教学需求和教学的轻重缓急,采用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完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实验室建设。三江学院已成立的“电气信息实验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电气信息实验示范中心”为例,整合了三江学院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中的“西门子自动化示范实验室”、“飞思卡尔MCU/DSP实验室”、“微电子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六个重点实验室。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以电气信息学科专业为主,同时面向全校其他各相关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进行大学生创新训练、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总结

由于各个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侧重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上也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于春霞,路素青.浅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2]任乾华.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硅谷,2008(1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40-03

1 引言

随着 “互联网+”在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在泾渭分明,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1]

中科院院士冯端曾经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2]现代化的大学就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的建设水平,最广泛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仅仅把受教育者单纯看成被动接受、说服训诫的“客体”只弊端。[3]我们知道高校实验室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养成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近年来,随着对口支援我校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自治区对我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实验实践教学等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从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经费保障支持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2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人才是破解实验室建设任务难题中最核心的技术要素。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结构设置日趋合理,一大批专业实验室应运而生,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管理人员技术力量不足,甚至严重缺少专业的管理。在实验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等工作方面勉强能够胜任,但在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及功能拓展等方面严重短缺,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样,没有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基本功扎实的实验技术队伍,影响设备使用率的同时,也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因此,做好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实验室发展的持久性,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

(1)优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

实验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可采用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人才,或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采用“老带新、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克服青黄不接,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保证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齐整完备。充分利用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等优点,在学生中遴选优秀拔尖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助手,为开放实验服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

(2)加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利用我校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请援助高校选派实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学校进行实验室挂职工作、经验传授。同时,鼓励支持我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到对口高校相关实验室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学习实验技术和方法等。[5]加大对新进的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的岗前培训力度,起到“来之能战”的作用。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热情,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技术领域、开阔视野。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在职与脱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彻底改变实验室队伍边缘化的现状。[6]

(3)增加考核评价,提高积极性

目前,我校的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被认为缺少技术含量,实验技术人员被当做设备器材保管员,甚至缺少专门的职称评审体制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并落实好政策,把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奖励等问题解决好,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实验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还应该实行工作量化管理、岗位责任制,不定期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提高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真正让实验技术人员感到自身价值所在,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3 整合资源,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我校有12个二级学院(部),目前,共建成11个学科门类的实验室75个,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训基地和10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5]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实验室管理权限由二级学院自主管理,如信工学院、医学部、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财经学院等均设有实验中心,负责对本院的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这种自行管理、分散建设的方式,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例如教育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均建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均建有ERP实验室;新闻传播学院的演播室只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使用等。破除这一乱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功能、用好用活现有资源

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发展方向,我校实验室按照实验教学面向对象的不同分为专业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时,不能简单地按学院划分来建设,应该按照专业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来建设。例如教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新闻传播学院的电视制作专业、广告学专业具有专业交叉性特点,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像实验室的资源就能实现共享,而不是重复购置。对于相同或相近学科、重复建设、分散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合理配置和资源整合,实行集约化管理,统筹使用实验教学资源,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要严把实验建设项目申报关,对于夸大实验项目建设后效益和作用的材料,要加强充分性和必要性的论证,避免造成采购后弃之一隅、无人管理、无人会用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设备的使用率,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

我校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个资源不能共享的矛盾,也没有设置校级管理部门,仅有教务处一个“实践实验科”负责实验室规划和建设,难堪大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全权由二级学院自行建设管理。建设科学实用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会大有裨益,对进一步加强全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台建设应该覆盖实验室全部的管理功能,比如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人员、仪器设备数量、实验室项目建设等。②平台建设实现全校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全校实验室资源项目,校级资源与二级学院的资源实现互联互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7]③实验教学材料和内容能够使全校学生在校园网终端随时能进行自学、预习和复习,提前了解实验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④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问题,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所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进行课后辅导,对学生在平台的问题进行实时答疑解惑,丰富教学手段。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实验室效益

实验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激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教师的创新实验项目纳入工作考核评价范围。对于自主设计与制作完成实验项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加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8]同时,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经费预算,保证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开放,二是内容上开放。形式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内容上增加开放型实验室教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内容,除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里面来,营造开放型实验环境,彻底摆脱“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实验教学模式。[9]

4 经费保障

实验室经费是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物质保障,是正常实验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财力支撑,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经济基础。高等院校实验室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为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因此,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有重大的影响,还会决定着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是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0-11]

实验室建设中的经费保障应该保障以下费用的正确投入。仪器设备费,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仪器设备费是实验室建设经费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投入的多少最直观的表现为硬件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实验室维持费,实验室维护费分为实验室维修费和仪器设备维护费,其中维修费较少,仪器设备维护费主要用于实验室购置设备的后期维修、养护等。实验室维持费是保证实验教学环境正常运行基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和实验室效益。实验人员培训费,这部分费用是为了提高实验室队伍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开展的各种培训的费用支出,包括外出培训交流、进修学习等。

5 总结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整合、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切实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践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EB/OL] http:///20150615/n415018656.shtml,2015-06-15.

[2] 罗联社,周云涛,张原,张双才.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45-147.

[3]徐柏才,姚上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4] 孟庆繁,林相友,孟威,等. 实验室管理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1(8):80-82.

[5]贺拥军,张兆基,王鹏翔.民族院校实验室管理长效机制思考[J].电脑技术与知识,2015,11(17):109-111.

[6]朱建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81-83.

[7]王为,王春潮,李小昱,孟亮,丁淑芳.关于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72-274.

[8]张玉平,徐洲,林忠钦.新时期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64-67.

篇4

我院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我国动漫产业第一线输送高技能应用型的动画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而动漫类实验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通道,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的初级战场,是进入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实验室工作环境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科研技术的重要标志。

2动漫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动画专业不断扩招,实践教学压力繁重,设计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加快,而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却相对滞后,实验室在使用和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 实验室申请和建设周期长,中间流程繁杂,影响使用进度

新建一个实验室的基本流程是:前期调研、实验室项目申报、审批、招标、建设。我院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有着严格的程序,从申报到审批下来需要周转很多环节。加上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极快,从实验室申报到建设完成,很多当时先进的技术指标跟不上当下的需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同时,有些设备因诸多因素,不能按期投入教学实践中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实验室的诸多客观因素使得难维护,难贯彻执行规章制度

我院动画专业实验室数量有限,而动画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都要实验室承担,实验室教学任务繁重。其次,因学生数的剧增,以及应用软件安装数量庞大且更新升级频繁,工作量大。再者,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以及毕业班设计和实训课程的需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还要对外开放,比如三维动画实验室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4小时,使得设备的故障率较高,给日常维修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动画专业学生在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学生在使用设备过程中时常没按规定操作,以至错误操作频发,造成程序被更改、删除,甚至设备遭到损坏,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3加强动漫类实验室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的对策

3.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动漫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

动漫类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的教学中承担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任务,又担负着实验室设备维护和调试工作。他们不但要热爱实验室管理工作,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设备软件、硬件应用能力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安排他们进行与时俱进地学习与进修,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实验室管理。

3.2 采用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动漫类实验室管理的“项目化”

高校对实验室各项工作和管理要有全面和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和学生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如此,实验室即使任务重、工作量大也能井然有序,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院动画专业根据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功能的划分,使实验室管理模式清晰,功能完备。采用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管理的“项目化”能够大大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计算机等设备较多的实验室,可以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引进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活动中,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又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专业实验室可以采用工作室的管理模式,由教师指导为主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创作项目,实验室提供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更高层次”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

3.3 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改善管理条件和管理手段

我院动画实验室中心一直强调注重科学管理,依赖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为增强实验室设备安全和整个实验室环境安防的需要,提升实验室环境的安全性,我院安装了实验室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保障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

我院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近几年根据实验室实际,对三维动画实验室制定了一套有效的防止病毒危害的方案,实验室计算机使用硬盘保护卡和Ghost软件维护计算机。对于动画捕捉系统实验室和动画定格实验室这类高端专业实验室,教师和实验人员通过长期对设备的操作,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的经验,在原有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优化。

4结语

总之,高校动漫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关系着高等动画教育的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动漫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室应以建设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动画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全面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力求探究实验室对促进学科发展、创意文化发展方面产生更大的作用,加强开创对外服务多元化的局面,将动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8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力争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将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实验实践队伍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三层次七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和改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实验室成为开放型的、国内领先的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基地。

一、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环境

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武汉工程大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一方面鼓励高水平师资参与实验教学环节,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为实验教学设置了“特岗”,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创新活动,学校开设了创新实验选修课,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实现教学互动。同时,每年提供专项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对外交流等。还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实验教学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旨在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高校实验室应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武汉工程大学围绕资源共享,对实验室人、财、物建立并实施了 “四个统一”和“四个结合”管理新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统一购置与管理、实验教学经费统一核算、实验用房统一使用;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与科研平台建设相结合,从而提升管理效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高校实验室还需具有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支撑。武汉工程大学设有国家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实验中心的核心师资均来自这些平台的科研骨干,同时,这些平台的研究成果为实验中心的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高校实验室还需具有厚实的优势专业、学科、课程和团队支撑。武汉工程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制药工程专业等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艺设计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些均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与环境,为实验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把实验队伍建设放在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位置,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一支爱岗敬业、层次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一流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为保证保障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考评办法,实验室人员实行聘任制,并执行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实验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实验教师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实验技术人员实行主辅岗位制。

高校实验室应大力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和留学经历的特色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武汉工程大学聘请学校特聘教授、学科责任教授等作为实验教学兼职指导教师,提升实验室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在实验中心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中心内部还定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在专家、教师、技术人员之间展开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交流,进行传、帮、带。另外,为壮大“双师”型教学队伍,在实训实习环节,从企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验中心兼职教师,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学队伍,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高校实验室应尽力为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做到个人发展与实验中心发展相结合。实验中心根据教学、科研大型仪器设备的发展及要求,制订年度人员培训计划,武汉工程大学近3年有10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有力提升了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视野。

三、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管理,依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和运行,所有教学信息及管理系统都应实现网络化。实验室网络信息化平台可分两个层次:其一是基于Internet的网页服务,其二是基于局域网(可接入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这两套系统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武汉工程大学基于互联网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采用动态网页技术,信息丰富,内容有:中心简介,教学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含教学大纲、教学讲义、仿真教学软件和视频教学等),教师信息,仪器设备信息,实验项目,管理制度,相关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最新信息等。网页还具备查询功能和师生互动窗口。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与交流反馈来实现实验预约,为开放和互动教学提供了平台。

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化。基于局域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有:①学院、专业、班级、教师、学生信息,信息来源于校教务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电子信息平台;②实验教学安排,自动生成班级、教师、学生课表;③学生预习测试、过程评估(或数据处理)、成绩查询;④网络教学资源设有课程信息、实验项目、实验讲义、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单元操作、仿真实验、精品课程等信息。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采用以网页浏览器为基础,能运行在互联网上任何具有网页浏览器的操作系统上,适用于实验课的教学与管理,不仅本校教师和学生受益,还有利于兄弟院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

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是保障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在实验室醒目位置悬挂实验室安全制度,对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实行安全责任制和安全追究制,实验室领导、老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要对学生的安全、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学校、实验中心和实验室要分级签订安全责任书。为保证实验人员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实验环境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强调实验室的卫生管理。任何一个实验者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和实验仪器设备整理工作,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

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成效(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

(一)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规范化,运行效能大幅提升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室施行校院二级管理,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主任由学校聘请,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负责组织中心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安排、教学质量的监控、课程体系的改革、校内教学平台的构建、对外开放实验等;实验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办公室管理和网络建设管理、校外实践平台的构建等。

实验室人员实行聘用制。明确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待遇,在实验中心内部对教学态度、工作数量与质量、安全卫生等进行定期考核,同时接受学生评教,将考核和评教结果与效益挂钩,促进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实验课程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主讲教师负责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实验教学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管理所属课程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二)形成了以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实一创”实践教学体系和“三层次七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紧紧围绕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确立了“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出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以质量为根本,以网络为基础,以开放为特点,以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实一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三层次七模块”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化工及相关优势学科为支撑,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实验理论基础,实现由验证知识、提高技能向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接触学科发展前沿,接受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

(三)加强校企合作,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近3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实验中心教师共承担或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横向项目和企业纵向项目,为行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注重将科研项目转化为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学校化工办学特色,组建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联盟,加强湖北高校及企业之间化工专业的联络,促进各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湖北省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对外交流合作频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中心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3年来,先后完成了近2000人次的国内外教师学生交流互访。

“2011年度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之化工论坛”在武汉工程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瑞士、比利时、摩洛哥等国的著名专家和国内的知名学者及我校师生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由中国化工学会和日本化学工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工程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化工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探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化工循环经济面临的挑战。

通过上述交流,中心教师不仅学习到相关领域的前沿思想和创新方法,了解到国际最新科研信息,而且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并且为今后建立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化工企业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出了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武丽娟,等.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9):26-27.

[2] 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94-95.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15-02

我国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方式和培养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成人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业余、函授、自考、网络等教学形式对高中毕业后或中专毕业后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主要以补充知识,完善技能为重点[1];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成人本科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树立长远发展规划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成人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积极探索应用性学科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充分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教学,建设应用性大学和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发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促进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一、高校转型过程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高校转型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型过程中多种培养层次并存,使得对实验室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原有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往往仅满足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的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于普通的实验设备,所做的实验也是以演示型为主,高水平的实验室难以涌现,这使实验室建设缺乏动力支持。第二,实验室分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按专业或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散设置在不同的系部,片面追求“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高校系部组织进一步细化而有所上涨,导致实验室条块分隔现象加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实验室管理制度陈旧不完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方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工作效率低下。

2.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工作比以前有所重视,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第一,在队伍建设中,对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而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辅助教学的“教辅人员”,实验室队伍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第二,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范围界定不清,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考核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反映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好坏等,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三,实验室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中专科、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第四,与教师队伍相比,实验室队伍的培训工作显得非常薄弱,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缺乏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是影响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素,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高校需要巨大投入,这些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虽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因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较差。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2]。特别是在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这无疑阻碍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用有限的投入建设出顺应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实验室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

1.努力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保持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本科院校发展制定长远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打破系部的条块分割,对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共享,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改变过去那种投资分散、数量众多、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可考虑集中资金分阶段地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实验室,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第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等;第三,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除了给学生进行专业实验以外,还可以对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2.重视与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依据各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的实际需要,以工作量为依据,结合各学院实验室体系,根据任务变化,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合理配置,科学定编,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实验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认真组织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结构、职称搭配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高效利用经费。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把经费的利用收益达到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建设出既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又可以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同时还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室。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要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划拨经费计划,有计划地购置仪器设备,后期的建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每次投入不落后、不浪费。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统筹成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的开展。

三、总结

在成人本科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应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本着实用、高效、节约、开放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长远规划、务求实效、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整合实验室功能,重视和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的角度[J].职教论坛,2010,(1):29-33

[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93-95.

篇7

公共管理是一门“显学”,“知识来自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是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必然要重视实践教学。而以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则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许多高校也已经建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认真总结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分析思考实验室建设重点及思路对策,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既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教学软件为工具,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对培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1]。开展实验教学必然需要建设实验室,实验室既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因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2.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公共管理学科旨在为公私部门培养具备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产生了诸如“电子政务”“政府经济学”“管理定量分析”等一大批全新的课程。这种变化也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学科现代化,不断将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融入到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之中,已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信息化操作技能的锻炼必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3.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成为其就业的法宝。尤其是文科类学生,这种需求就更加强烈。通过建设目标明确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模拟公共部门运作环境[3],师生可以进入真实的管理情景,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方向及环境的特殊性,学生们很难找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就更加凸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目前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大多数已经建设了专门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其中,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实验室设施配备相对完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效果。当然,更普遍的情况则是许多地方高校,实验场所狭小,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基本没有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最终仅有的实验设备往往也是处于低利用率的状态。

1.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中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人们一直把实验教育当成验证理论的手段,把实验室作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而且,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文科,文科的教育就是“黑板加粉笔、课堂面授”,只需要教材和讲义就可以进行,根本不需要或者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从实验教学的设计到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再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实验室功能的开发等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5]。而且不少高校也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更能出成果的理工科实验室,或者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与培训机会较多,可以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而不愿意投向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思想决定行动,如果这些传统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滞后的状况就会长期存在,这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

2.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落后。实验室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软硬件设施建设。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场所和资金的制约,以及长期的历史欠账,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场所面积小,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并且严重老化,连一个班的学生上课都无法容纳。在软件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因为软件不仅本身价格昂贵,而且需要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所以很多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软件。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平均到每位学生的实验资源也在逐步下降。在很多高校,落后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基本上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就更不用说利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了。

3.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是实验教学的规划者和组织者。精干的实验室师资力量是实验室管理有序、功能发挥的基础。由于作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具备开展实验教学所必须的技能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师,还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都达不到成为实验室教师的严格要求,这就导致了实验室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和队伍的严重不足。而素质低下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对于高新精仪器设备的性能开发、学科实验的前沿动态难以掌握,更谈不上独立承担科研项目[6]。同时,由于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很多高校缺乏实验室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实验室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名额少、比例低,工资收入不高,发展空间狭窄,进一步制约了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发展。而缺乏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实验教学就无法进行或效果较差,使得实验室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利用,结果只能将实验室当做一般的计算机网络机房使用,无法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7]。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思路

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特色方面可能是不同的,但在建设思路和策略上大致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要对建设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而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1.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首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能够满足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应结合理论教学,积极开设实验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熟悉管理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专业平台。其次,助力科研与学术交流。高校中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平台,也是形成政学研联盟的重要一环[8]。实验室建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交流培训或其他的学术交流活动。再次,能够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与理工科实验室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更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功能[9]。为实现此目标,应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训中心和开放式的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考试培训、技能锻炼、就业指导、管理情景模拟等机会。最后,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到其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利用实验室对在职公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积极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合作,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调研等服务事项。这样,既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验室建设是一项耗时、耗钱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科实际情况,依据“规划长远、考虑急需、用尽资源”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周期、经费投入、预期效益和建设策略等。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应如此,要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的长、中、短期规划,确定各个阶段实验室建设的层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一般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教学型、自主设计型、综合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教学型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而建设的实验室,以开展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自主设计型实验室以开展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创新型实验室以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主,是为了帮助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进一步开放思维,进行团队协作和发现、探索新问题而建设的实验室。[10]

3.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首先,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高校应遵循“适度超前、便于维护、满足教学、利用率高”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和配备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购置过程中,应遵循“质量至上、重在实用”的原则,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更应集中资源,提高硬件配置的质量,优先购置急需设备,而不仅仅是追求实验室的规模。其次,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基础办公软件、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三层。其中,包括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协同办公等的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是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配备的重点。在购置或自行开发软件时,要注意不同软件及软硬件之间的兼容性。由于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很快,所以还应注意软件自身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最后,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教师学习和培养机制,还应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收入增长制度,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好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要发挥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强实验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模块化”思想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的模块化分类。依据这种思想,公共管理类实验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是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是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1]。其次,转变实验课程管理体制。按照“模块化”思想,将传统的分散负责转变为由实验室集中负责的新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可以由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完成“模块化”课程的分类、选择及设置,设计实验内容,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12]。最后,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众多的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作用。教师负责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而学生则主导整个实验过程,自主独立或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实验任务。

总之,一所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往往反映出这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是必然趋势。相信几年之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将会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参考文献:

[1]乔成邦.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0-72.

[2]唐丽云.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04-206.

[3]刘家明.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42-145.

[4]孟昭霞.高校实验室创新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202-205.

[5]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94-95.

[6]盛洪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106-108.

[7]王元珑,王华.对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1):54-56.

[8]李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1( 5) : 145-147.

[9]赵学凯,张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6):41-42.

[10]骆旭林,李梅,包国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下),2007 (11):132-133.

篇8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具有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缺乏对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与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国家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从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很强科技含量和科研实力的实验室。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社会对用人要求的逐步提高,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不能跟上现代人才培养的步伐。高校的实验室面临着实验器材落后,实验用房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的现状。这就导致高校实验室教学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学以致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实验室建设系统性调研不够充分,致使长远发展受到制约

实验室在建设初期缺乏充分的系统性调研,没有明确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思路、延展性和必要性,使得在实验室建设中出现专业交叉、实验室互套等资源浪费的现象,分不清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和作用,最终把实验室建设成一个摆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没有从学校实际的立足点出发的实验室建设思路,极大地制约实验室的发展。

3.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

新世纪要求培养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实验教学是实现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占据大多数,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实验,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多数实验教学能够体现专业性和实践性,但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

4.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致使实践教学团队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教学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创新,高校师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校对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设备维护。许多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不强,实验室许多仪器的定期维护和检查无法保障,最终导致了实验室仪器的维护不到位、损耗过快,实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5.实验室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创新

在大多数高校实验室中,基本上都能做到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和丢失赔偿制度等制度上墙,但长期以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一成不变,抱着等、靠、要的想法来建设实验室,陈旧管理理念无法更新、无法做到管理理念的创新,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造成了实验室建设落后。

6.实验室监管不到位

实验室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实验教学达标、科研数据准确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当前高校实验室面临着监管制度缺乏、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许多实验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验仪器的保管与维护也不到位。

二、创新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1.提高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视程度

一是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实验室硬件条件得以保证,为培养综合性与创新性人才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监管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三是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学校各级领导一定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讲授、轻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实验室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把它当作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工作来抓。

2.稳定实验室教师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管理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是直接影响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实验教师的特殊性提出具体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在实验室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中中要实行人文与奖惩相结合,人文的管理考核制度,可以促进实验室教师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又能积极的投入到科研当中,实现教研一体化;奖惩的执行,能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够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维护与改造,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可促进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并且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2]。

3.加强实验室的财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实验室财产是学校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和硬件保障,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财产管理不善,配备的越多,损失的也就越大。因此,管理和使用好实验室财产,尽量避免损失和不必要的浪费,是每个实验室人员的首要职责,也是评估实验人员工作业绩的基本要求。

4.加强实验室常规管理,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管理水平

实验室人员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规划、配备标准和装备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采购和配备实验仪器,做好验收、登记、建账、立卡等帐册管理工作。实验器材的摆放要尽量做到科学、规范、安全合理、美观、方便取用等。要建立实验室计划总结、通知单、记录等各种资料的档案,加强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实验室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建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而实现高校实验室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也同样是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通过网络化管理手段建立的数字平台,可以对包含信息量较大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设计与课程辅导,有利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6.推陈出新,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

内涵即内在的含义,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3]。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内涵要求,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条件的建设,而是要通过“理念、体系、队伍、条件、管理、运行、效益、特色”等的有机融合与提升,从而形成现代化开放式的“创新型实验室体系”。因此,墨守成规的传统理念将被摒弃,推陈出新才是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根本,只有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够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建立实验室效益评估制度

学校依据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安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采取学校评估和学院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为优秀的实验室,学校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行重点建设。

2.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本着“统一管理、落实到人、加强维护、合理调配、充分利用”的原则,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3.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

实验室人员要及时完善实验室安全条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规范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及其它危险品在采购、运送、使用及废料、废渣处理等环节管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狠抓措施落实,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实验运行经费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做好实验运行经费的开支预算工作,严格经费审核手续,做到专款专用;要进一步规范实验设备维修工作,进一步规范低值耐用品和消耗品的采购工作。

5.加强实验室技术资料和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室特点制订专门制度,并按有关要求做好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归档及上墙工作;要及时进行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检修、维护保养等情况的记录和统计工作;要认真做好实验室人员状况和实验教学计划任务等资料的年度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建立设备技术档案等工作。

6.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实验室管理手段

按照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的特点,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实验室管理手段,着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学校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本着改变认识、创新理念的宗旨,才能实现高校实验室建设质的飞跃,实现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的有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发,着重点应放于学生的应用与实践。在建设中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广泛借鉴兄弟院校实验室建设中的经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不断改革与创新建设新模式、教育新方法;在管理中应以从上而下改变观点,打破传统以“教学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理念,要突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1],最大程度发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培养出有专业基础、能独立思考、能创新的应用型毕业生为出发点,探索出一套符合时代的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二、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来源与利用

民办高校因受其“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特点,学费收入和自筹资金[2]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民办高校在经营成本控制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故实验室的建设以及采购工作可以从开源与节流两点出发,通过合理的运作和科学的规划,让资金问题不再困扰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可以实现实验建设甚至是民办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

资金是困扰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引入社会与企业资金的参与,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新模式,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足够资金保证[3]。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图中从社会或企业开始,社会或企业通过对民办高校实验室投入资金,帮助其进行建设与发展,同时与民办高校达成项目协议或者毕业生培养协议;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利用社会或企业资金对实验室进行建设,对项目、?n题进行研究,借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应用型毕业生,达到建设与培养的双重目标;最后,高校依据之前达成的相关协议,将科研成果以及优秀毕业生再回馈于社会或企业。在图1所示的生态链中,学校在得到了实验室的建设资金的同时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社会或企业在得到了所需的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符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高校毕业生以及社会或企业三方在生态链中都得到自己所需,达到一种共赢,这也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发展链条。

(二)建立采购新模式

高校的传统采购模式通常是先由需求部门提出需求申请,经多级领导批准,最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招标采购。传统采购模式缺点在于:不论采购品价格、数量等,都要进行复杂的流程,造成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同时还会存在因价格因素采用相近品替代的问题。这些在前期可能会在成本上看似节省,但在使用后期可能因采购品的性能问题造成弃用或者增加后期的维护费用,这样便会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浪费。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设备采购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实验室设备以及耗材采购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额采购,该部分主要包括日常使用的耗材,这部分采购有采购量小、采购频率高等特点,采用常规的采购流程进行采购,采购周期长、程序复杂,这些不但费时费力,同时也不利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管理。图2的采购新模式则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小额采购只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使用人前期先自行进行采购,后期报账的方式,这样的好处在于采购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二是大额采购,采用传统的采购流程可能会存在相似品替代等问题,相似品替代看似在前期节约了采购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往往非最佳选择,因此,在采购时,应加入需求单位参与,共同制定采购方案以及预算,以满足实际运用需求,达到资金使用的最优效益。

三、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一)用发展的眼光指导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4],与时俱进,敢于挑战传统,建立管理模式更新机制,对于过时落后的、不符合时展的该修正就修正,该删除就删除,始终保持管理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反思,始终以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符合时代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二)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引领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建设

随着时展,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许多方面都制约着实验室的发展,科学管理方式的引入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通过整合民办高校实验室现有的资源,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不但可以高效的完成实验室的课程安排、预约使用、设备维护以及耗材采购等相关工作,而且可以更好的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同时,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将有助于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三)用完善管理体系为实验室管理新模式保驾护航

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各项制度,是探索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比较混乱,存在交叉管理、以及多部门管理等多种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实验室的发展。因此、明确校级、院级以及实验室不同级别之间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看似简单的管理责任明确,但会是的实验室的运行更加高效、健康,不但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而且也方便广大师生对实验室资源的使用,从而助力民办高校实验室更好的发展。

四、新型实验室建设总思想

新型实验室的建设总思想是通过最大程度的优化和配置实验室现有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更好的使用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培养更多的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一)新型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新型开放实验室建设思想是打破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消除实验室与师生之间“隔阂”,打通实验室与实验室自己之间的“围墙”,唤醒实验室的潜力,通过开设学生自选课程,让师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网上预约,合理规范的使用实验室资源,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优势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可以接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5]。这里同时要指出的是,开放不等于混?y,开放不是自由。开放实验室是否能长效运行,实验室资源是否能充分利用,这些都需要一套先进、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支撑,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模块化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新型模块化实验室的建设思想是以最小功能系统为模块单位,通过科学的方案进行更为复杂的系统搭建,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需求。不但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更有利跨平台的创新研究。新型模块化实验室建设要求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在实验室布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设备兼容性以及后期扩展性等相关因素,做到科学选材、科学建设、合理使用。

(三)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

篇10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和高校自身的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而这些科研经费中大部分资金都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与此同时,对仪器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也应加强。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来管理仪器设备的采购数据,既难以做到及时性也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为此,我们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对高校设备实验室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

二、系统分析

运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对高校设备实验室处的仪器设备采购流程进行了调查,高校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业务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从业务流程图上可以看出高校设备实验室处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功能:

1. 项目计划制定:首先将各学院根据学校下达的年度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经费额度申报的建设项目及相关内容导入设备处的项目库中,处办公室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受理、汇总、归类,然后将分类整理好的建设项目申请分送分管校长、教务处、学科学位建设处等相关部门。在分管校长主持下,相应职能部门审定建设项目及内容。设备实验室处的处长对审定通过的项目进行审核,审定项目时将项目的控制金额与对应经费卡的余额进行比较,立项审定后不准修改,且生成采购计划初稿交给采购计划编制人员。

2. 采购计划编制:设备科的采购计划编制人员根据已审定的项目所生成的采购计划初稿并结合实际具体情况来编制最终的采购计划。实际中某些大型仪器是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有时往往需要对这些零部件分批购买,这就需要对采购计划进行拆分。由于各学院申请的项目中有相同的仪器设备,因此需对这些相同的仪器设备推荐同一供应商和执行人,这就需要对采购计划进行组标打包。此外还可对项目的具体仪器设备选择相应的执行方式,审核后的采购计划不准修改。

3. 合同管理:合同是设备处根据已审核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签定的。因为合同是针对仪器设备签定的,而一个项目可能包括多种仪器设备,或多个项目都含有同种仪器设备,所以一份合同可与多个项目对应,一个项目也可与多份合同对应,合同和项目之间是多对多关系。设备科根据采购员招标结果履行仪器设备采购合同。合同审核后,对应的采购计划就相应地被执行,且审核后的合同不准修改。

4. 付款管理:付款管理包括合同付款管理和学院自购付款管理。合同付款管理主要是对合同的每批付款进行记录,并减少相应经费卡的余额。学院自购付款管理是对学院送来的自购申报单进行核查,并减少相应经费卡的余额。

5. 校拨经费管理:设备处需要对学校给经费卡的每次划拨进行记录,并增加相应经费卡的余额。

6. 统计查询:设备处的领导需要对仪器设备采购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统计查询,以便进行分析比较。

三、系统设计

1. 功能结构设计

功能结构设计主要是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分解。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高校设备实验室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2. 数据库设计

本高校设备实验室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严格按照第三范式[2]的要求来设计数据表,后台数据库名cggldb,该数据库包含了8张表:经费卡表、学校划拨经费表、建设项目表、建设项目明细表、采购计划表、合同表、合同明细表、付款记录表。

四、系统实现

1.开发模式选择

我们选用C/S模式开发高校设备实验室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系统,因为C/S模式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而且交互性强、安全性可以得到可靠的保证。

2.开发工具选择

我们选择Microsoft Vc++6.0进行前台软件的开发,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进行后台数据库的创建。

五、结束语

实现系统后,运用该系统对某高校的设备实验室处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管理,它加强了设备处信息的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工作的效率。但该系统只适用于局域网,所以在满足网络需求方面的不足是系统的一大缺陷,这同时也指出了系统今后改进的方向。

篇11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3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JXJG-06-74-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自动控制。(江西 南昌 330038)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又制定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作了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与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协同运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部署。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式

(一)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产学研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积极性, 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合作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实际,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和技术价值,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呈现出由浅而深的发展,但是受到部门所有、行业隶属、行政体制不一致的束缚,资源整合难以通盘考虑,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独立的科研团队,各方着重点有别,缺乏整体思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不愿与人分享,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

具体地说,目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方面是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 不愿为长线项目投资,承担风险,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往往对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 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 高校更愿意直接转让( 卖) ,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第二方面是需求与供给脱节影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成果虽多,相当一部部分对市场关注不够,是以论文为导向的知识性成果,仅是试验室的成果,通过的只是鉴定或小试,尚未产业化, 其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技术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而无市场推广前景,有待完善和配套。第三方面是企业投入少。一是企业无合作研发专项经费。 二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情况的原因, 对技术投入太少。经费问题制约着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 使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总体上说,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内涵过狭,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不断出新思路,不断有新成果。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基点在于联合,重点在于开发。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系统战略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实施的。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各国产学合作的下列7类一般方式实施:

1.一般性研究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界并不期望通过提供支持而获取任何直接的实质性利益。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多数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人员常常以个人身份且多数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合作。这类合作在OECD的成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合作成果也相当好,制药、航空与环境科技等领域采取这种形式较多。

3.契约型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减轻研发经费的负担,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这种正式合同方式建立的产学合作,可以动用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助于获得目标明确的成果。

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如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通过合作计划,企业对大学的课程设计及研究计划提供建议等。采用这种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研发更具效率。

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编制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特别是鼓励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种合作的目的主要在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网络关系,使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并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特征。

6.研发联盟。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政府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赞助。这种合作方式,旨在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7.共同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目前,这种方式是OECD成员国促进产学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项合作的具体模式的产生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双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突破制约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结合机制建设科研型实验室。

1.依托企业建设科研型实验室为总体思路。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都是依托学科而建立,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作用,推动科研型实验室做大做强,应是各高校建设科研型实验室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与企业结合,拓宽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设处于领先水平科研型实验室。

2.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型实验室发展。科研型实验室的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可克服实验室学科面窄、资源不充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改善学科交叉缺乏状况,拓宽了实验室功能,实现了人员、物力的优化配置。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科研型实验室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向新学科方向不断扩展,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也会同步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收,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以企业重大项目支持科研型实验室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依靠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推动下,使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和升级,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大的发展,形成创新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科研平台三个方面的相互推动。由于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科研型实验室也能以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

4.以人才互补的模式实施科研型实验室人才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实施人才互补战略。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可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顶尖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对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如企业和科研型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等学校是科研型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院系(所)和企业间的流动,审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立项,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拨发、配套实验室有关经费和后勤保障。

2.科研型实验室实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和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实验室实行课题和项目制管理,实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课题和合作项目需要进行聘任。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企业提供的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3.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型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

4.科研型实验室经费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