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9: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G633.3
(一)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初中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五)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f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这就导致了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最起码教材的内容能够更好的结合当前社会,这就存在断代,使得当前的教学内容严重的脱离实际,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落后
一方面,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忽视了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还遵从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不断地出题、讲题,学生费神的做题、改题,这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也跟不上现代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
(三)忽略了情感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便对新课程产生的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诗歌的重要性是有着充分认识的,因此,他们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时收录了许多古代诗歌中的精华作品,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弃若敝屣,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诗歌结构、选词当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端。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教导学生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价值观。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的运用等等,而在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则提出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式
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靠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师要深人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案例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互动。教师要积极制作多煤体课件,逐步建立教学素材库,包括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库等,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征文”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文书写作、思维训练、听说训练等教学实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不再拘泥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看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在“常用应用文写作”部分将平时的项目练习和综合考查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实用性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语交际”采用教学实训成绩加日试成绩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考查。另外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尽力使学生的成绩具有说服力,能真实体现其在说和写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的原动力在于对教育事业有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对工作本身不断钻研,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不断培养自己成功感。敢负责、能负责,忠诚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全面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新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落实在于有先进理念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落实在行动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同的教师素质,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实施初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可以组织不同级段、层次的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班。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流派,掌握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拓展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乃至教育教学专家。
(三)增加爱教学的实践环节
学语文不是目的,应用才是目的。学习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能力又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老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学效果。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将语文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最好写出观后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朗诵比赛、小品、征文比赛等等文学类赛事,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够巩固课本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海荣,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 张继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08.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也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有待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跟不上新课标和新时代的步伐,导致教学有效性下降。
(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是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并不是很理想,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都不够,而且初中语文教学压力大,备课时间有限等因素也会造成课堂教学不理想。
(三)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语文教师受制于教学压力,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个性特点,课堂教学僵化、气氛不活跃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般表现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在对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以生为本原则。在当前教学环境下,要着重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包容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承认差异、比较差异[1],并制定有效的差异化教学体系,实现分层教学,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③联系性原则。教师要认识到知识与应用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在二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④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活动的时间,通过与其他学科、与探究性活动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其学习能力。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通过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通过将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中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2]。例如,对于一些对话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话语体会其性格特点及文章的主旨思想。教师也可以作为“群演”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钻研教材,做好备课工作
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武器”,教师要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知识点,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讲鲁迅、老舍等的作品时,教师可以穿插将一些作者的轶事,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然后再渐渐地转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应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心理学培训,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的本质、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理念等都有所了解,用理论指导备课、作业设计等工作。
(三)改变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开展教学
学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过去的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作用,而在新课标下,则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秋咏月》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词,或者是现代作品,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进行多元化的作业设计
课下作业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语文学习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外,语文作业还应包括阅读作业、朗读作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使学生对标点符号、生僻字词等有所掌握,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总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阵地,教师要坚守这一主战场,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固定的、刻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就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还有不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使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明显降低。
2.应试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试卷分数,片面地判断学生学习的优劣。在这种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进行教学,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缺乏教学策略。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性、分层次的教学,这样就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试卷上问题的学习,而忽略了许多课外问题的延伸,更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导致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使得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习惯。
4.语文教学缺乏兼容性和拓展性。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实际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同样的标准、采取简单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语文教学缺乏兼容性,因此,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拓展性不足,也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绝对的领导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首先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有一定的掌握,这对教师本身视野的开阔有很大的作用。其次,现代科技的引入,为当代教育带来了新环境,教师要对其熟练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教师应本着钻研的精神,明确创新教育的方针,用科学的精神创造理论,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语文教学趣味性。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只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趣味性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和补充教学信息,丰富语文课堂的信息量,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同,到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既可以搜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也刻意搜集视频资料,自主创作制作的媒体课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获得更多的生动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初中生,正处于探究欲望比较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于许多教学内容都有一种主动探究的欲望。尤其是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更想去积极探索,寻找满意答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采用自主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从传统的以传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勇于表达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见解和主张。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们针对思考题进行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这种合作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4.采用分层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语文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对于那些优等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的内容,对于那些差等生来说,却要花费精力去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法,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兼容性。实践证明,采用分层教学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缓解了差等生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具有较强的依赖意识,很多时候都是以教材和教师的看法为主,缺乏探究和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要彻底摒弃权威的形象,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有足够的机会去展现自我,由此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创新。我们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万丈的高楼,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之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探索,才能摒弃传统的学习思路,转而通过更优更快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一旦在教学中摆正自身的位置,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势必会在学习上达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上总是一味的背诵记忆,然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范围广、艺术性强的特点,学生通过单纯的记忆是达不到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学生只有从自身进行学习方式的转换,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理解,从而更具效率的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二、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质疑来看出这个人的想法和思路,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只会成会学习的傀儡,掌握不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一个具有高度质疑能力的学生不管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在学习效率上都能够做到优人一等。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一,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严肃沉闷的课堂氛围很难会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更倾向于默默无闻的学习方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较为枯燥无趣,缺少提问的能力,很多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没有提出一个疑问,就算是提问也大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学生质疑意识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效果。第二,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剥夺学生提问的权利,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材的讲解,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淡化了提问的习惯。教师只有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提问,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第三,及时的表扬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价值,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应该及时的鼓励赞扬,对问题中的亮点进行诚恳的表扬,并采取委婉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让学生在既不失信心的同时又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能力
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测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紧随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教师是学生接收信息范围的决定者,他们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掌握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最基础的,教师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人文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教授。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在学生形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素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与引导,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能力。此外,教师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语文教育的渗透作用
1.加强人文与实际结合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文的实践教育功能与联系实际的功能,引导语文从课堂走进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文素养的能力,真正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既要发挥语文的知识教育功能,又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能让他们拥有实践的具体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实践功能,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语文,增强对语文的人文素养的热爱程度,才能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踏上社会。只有让知识走出课堂,才能将知识实践化、具体化,结合实际,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
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
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教师;课堂
G633.3
一、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1.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在课堂之中。
首先,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渐加深和提高,重在感染,渗透。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是建立在对字,句,段的研究和分析上的,各种情感的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该领会文章中的哪一种感情基调呢?其凛然的正义,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悲愤的基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的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其教育效果会更好。
2.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只停留在阅读材料的标记和理解上,要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起一个真正的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到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3.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强调预习的要点和重点,课前要检查生字,阅读,观察,做好预习笔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语文素材。
二、狠抓语文课堂教育
1.要学会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备课不仅仅是指在上课前摘录一些课本上的内容,我认为备课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材: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通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体系和基本内容。教材一定要做到去粗取精,做到精选,精讲。备学生: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时,做到“抓两头,带中间”要做到各类学生心中有数,也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备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的方法,如朗读讨论等。另一类是直观手段为主的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投影等,再一类就是以实际训练为主,如表演法,练习法等。
2.重视课堂上的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一,精彩的导入。课一开始要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十分关键,好的导入,如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了全面胜利铺垫基础。导课可采用“设疑启思”的方式,以扬起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风帆,创造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气氛。第二,教学过程要扎实。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第三,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3.多进行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复习等若干个教学环节,环节环环相扣组成教学单元,若干个教学单元首尾相连组成一定的教学周期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就是在一个个环节,一个个单元,一个个周期中不断的积累和提高的,忽视了哪个环节,哪个步骤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进展,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都能按标准,上规格,质量才能保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自始至终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在《黄河颂》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先播放《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歌曲让大家共同欣赏,感受黄河豪迈的气势和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
2.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指的是,教师内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思维的转变。教师内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要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师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的效果和积极性,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建设,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同学同样对待。
4.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在日常教学中显示出来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感。
四、结语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从“应试教育转化成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要完成这一转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钱梦龙先生总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合一的构想就是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主体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参与到训练的各个方面,是现代教
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教师真正调动起全体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时候,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得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画面。这将是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教学应以读书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56
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一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语文教学更为关键。教师必须要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一切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交流情感,激发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的情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气氛就会融洽民主。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感知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比如: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用明亮有神的眼睛看着大家,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到教师的亲切,从而充满信心上好这节课。故此,每节课我都竭力把信任和鼓励的情感表现出来,渗透到教学中,在课堂提问中我总是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维、分析和概括,用动作提示学生们回忆旧知识,接受新内容,或用信任、期待的目光引发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仅消除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障碍,而且使课堂气氛和谐起来。教师评价学生,要把自己的欢乐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成功之中,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有了自信,从教师的称赞中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激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收到良好的成绩。
二、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背诵,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针对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所以。要有教学改革的新结果出现,就必须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课堂提问,提高效率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生处在教学的对立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专注于教,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是否有效果。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以教定学的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必须让师生真正互相交流、沟通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效率。提问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获取学情,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清楚看到教学目的是否实现。学生也可以自我检验,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提
问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缺乏深入研究。忽略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流于形式主义,缺乏提问的实用功能。由于初中语文学习内容多,又面临高考,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就不能顾及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师的问题缺乏思考性,直接能给出答案。提问多针对好学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参与机会少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是“填鸭式”的,起不到任何效果。
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中,要想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在培养尖子生的同时,不能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他们落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因材施教,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怎么成功,在其他各门学科中都有亮点,所以我以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的热情、极度的耐心来对待他们,在教学中我循循善诱,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关心、集体的温暖,与此同时,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仅“要学会”,而且“学会学”,最终充满信心地向前进。
五、合作交流,促进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使学生能够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切可利用资源,通过对各种学习方法和方式的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口语教学穿插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影响着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就是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直接展示。为了实现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一、开展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除了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才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对、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含有口语教学,它与学习、阅读、写作等环节联系紧密,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地位。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也会更加复杂,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期发展。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二、初中语文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是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会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总是觉得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还不到位,总是不断地重复原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几乎不会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就难以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与此同时,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着偏差,他们通常认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已经可以充分掌握表达的技巧,没有必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正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口语教学,自然也就没有开展口语教学的必要了。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低
由于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口语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这方面的教学水平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需要一个适应、缓冲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学校在聘用语文教师的时候,虽然会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审核,但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因此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都很强,教师教学的水平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总体的教学水平比较低。
(三)没有良好的口语教学课堂氛围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教学的氛围会比较严肃。再加上升学的压力会导致学校减少或者是取消团队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这样一来,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四)学生参与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普遍比较少,再加上教师也没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以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所下降。有时候,教师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自信心的缺乏,通常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开展口语教学就不会有实际的意义。
三、解决目前初中语文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教师和学生落后的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要积极地宣传口语教学,让人们认识和理解口语教学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需要查阅关于口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开展口语教学的技巧,通过不断实践,来实现教学模式和方式的完善和优化。
(二)营造良好的口语教学课堂氛围
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有趣的交际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组织、开展口语训练
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能力的平台,这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当前初中语文口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对此,学校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口语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地组织、开展口语训练,从而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果农.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刘晓卿,高保弟.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初中语文口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
[3]刘海涛.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挫折学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挫折学习是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力,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1]。因此,实施挫折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师的呼唤。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我国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的抗挫折学习方法。
(一)初中语文抗挫折学习的内涵
挫折学习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认知教育,并利用或设置相关挫折情景,让学生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适应、抵御和应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挫折感或挫折观教育,它包括了挫折认知教育、耐挫折能力训练及挫折后的心理疏导与调整三个部分。良好的挫折学习能帮助儿童矫正不良心理,调节心理平衡,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就同一挫折事实来说,程度一般是一定的,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知或感受体验不一样,挫折反映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挫折。挫折学习就是要使学生明白,遇到挫折是一种生活常态,正确的态度是坦然面对、积极克服[3]。目前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遇到挫折又是哭又是闹。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在早期更有利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
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胜利属于强者。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和教训,在经历失败后使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意志坚强。
初中语文抗挫折学习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抗挫折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同时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素材也适合老师对学生进行挫折学习,有些文章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蕴含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加之语文学习的形式又是灵活多变的,在听、说、读、写的形式下还有许多变式,能够给学生提供将理论内化的一个平台,最终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4]。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一、依赖性强
随着身体的发育,初中生在体型与外貌上逐渐接近成人,首次体验到成人感,伴随着这种感觉的产生,他们会把自己当作成人来看,进而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是,初中生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5]。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在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且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想从父母那里寻找方法、途径,而当寻求不得时,便会产生心理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学习障碍在初中生中是较常见的,他们的学习负担过重,则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他们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进而变得自卑、抑郁。
二、受挫易冲动
初中生的自控力比起儿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比较冲动,承受力较低,行为易越轨。初中生确立目标迅速,较少犹豫,但常常比较轻率,不论确立的目标正确与否。从目标确定到行动,间隔时间常常很短,常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而是说干就干,似乎功到事就成[6],从而常导致在学习方面出现障碍。而且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内外困难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于是对目标动摇,如果没有外在的督促、管理和帮助,往往容易放弃。正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控力差,易受暗示,所以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得冲动、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遇阻易偏激
初中生的情绪发展十分丰富而又复杂,此时的情绪表现出矛盾不定、错综复杂的特点。这种矛盾动荡性决定了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即容易在两极之间迅速变化,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初中生的情绪活动体验迅速,转化迅速,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强,时而弱,时而内隐,时而外露,情绪变化比较激烈,易出现两极分化。当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三)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的抗挫折学习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