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1 09:19: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

篇1

要想充分开发这款软件的功能,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熟练地使用这款软件,然后将使用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使用。师生通过共同探索,不断提高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不单单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1.1 主题文字的添加

打开软件之后,在软件主窗体工作界面中心会出现一个(中心主题)按钮图示,双击该图示就能输入中心主题。插入下一级主题有两种方式:1)右击原主题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子主题”;2)选中原主题,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子主题”。

或单击工具栏上的“插入主题”按钮,然后输入方法与中心主题一样,双击即进入编辑状态。插入同级主题方法与插入子主题一样,只不过后一项选择的是主题。

1.2 图形图像的添加

制作者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形图像,能够使读者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增强对于概念的认识,能够使其对主题概念与图像、符号建立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进行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添加图形图像的步骤如下:

1)选中需要添加图像的主题,双击使其处于编辑状态;

2)单击“插入——图片——从本地(或者单击工具栏中的图像按钮)”;

3)浏览选择相应的图像;

4)图像插入后可以通过拖动边框上的控制点调整其大小到合适程度。

1.3 联系的添加

当所有的主题都添加完毕之后,制作者可以在不同主题间添加连线以建立某种联系。同时,制作者可以进一步注明二者间属于何种联系。

添加联系的制作步骤:

1)选中第一个主题,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联系”;

2)拖动联系的箭头到要建立联系的主题上;

3)双击其上的“联系”,修改其名称为相应的关系名称。

也可以通过右击该主题,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联系”。

1.4 样式的修改

当所有主题及联系添加完毕之后,制作者可以修改整个思维导图的样式,使其达到美观的效果。1)线性的修改:选择右侧“特性”选项卡,在高级一项中勾选“彩虹色”及“线条渐细”。2)线条的修改:选择“特性”选项卡,在“线条”内线形可以选择“直线、曲线、箭头线”等样式中任意一款,在“线条宽度”一项中选择合适的线宽。

2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思维导图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自然、简单、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采用发散思维的模式,在人脑中建立起立体思维的框架。它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这种方式与人们大脑日常处理事务的方式相同,增强了吸收和接受信息的有效性。

2.1 成倍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有利于学习新知识和整合旧知识

思维导图易学易用,只要制作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就能够帮助他快速地建立起思维结构图,同时还能够随时进行修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因为有时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能够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在语文教学中通常存在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从而对该学科感到迷茫费解。学生在学习时使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图形工具就能够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可以将各项知识点浓缩成概念名称,这样就节省了做笔记的时间,同时也使得所掌握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挈领,便于其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随时与所学过的知识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以便于其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将新知识随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之中,使其更完备、更具体。

2.2 有助于建立语文知识网络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随时与所学的旧知识进行联系,将其并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的网络体系之中。学生的每一次知识的链接都会使其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使其知识系统更加牢固、更加丰富。每个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节点上生成的新的节点,从而使知识链接得更加广泛,更具发散性,知识结构也更趋完善。这样生成的知识框架更加与人的头脑中的联系方式相似。学生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方便快捷地与所学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这样通过各种联系建立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不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孤立理解,而是以旧带新,以旧生新,环环相扣,使其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快、更牢固。

2.3 有助于培养师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将所有要讲授的语言点纳入其中,将所有要详细讲述的部分采取链接的形式与学习资源进行联系。这样教师在讲述某一个知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打开相应的页面进行深入学习,便于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可以加入一些新收集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的编排。每次修改都是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教师创新性的自我展现。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聆听教师的详细讲解,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个印象加入自己对该课的理解,再重新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思路,绘制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思维导图。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自己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从上述内容上看,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他们进行思维独创的结晶。

2.4 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更高

篇2

思维导图又称之为脑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通过将某一主题放置于中心位置,并将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同时在每一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构成整个图形。思维导图具有将图像与文字合二为一的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思维导图绘制简便,学生自主操作性比较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有优势的。本文将以《初识鲁迅》这一单元作品为例,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

一、运用思维导图,有效开展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自主预习,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阅读预习:首先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标注,将生词、不懂的语句进行勾勒;第三部可以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大意;最后让学生自主展开想象,勾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并充分了解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预习时,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主题放在导图的中心部分,然后将这篇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依次放在放射线的第二层,即“谈笑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其次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还可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核心概括,如“谈笑碰壁”这一部分对应着“抨击黑暗”,“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对应“热爱人民”,“女佣回忆”对应“关心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思维导图,增加课堂师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的阅读部分,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师生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同时考察学生对课文大意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弥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不同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其他学生绘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复述中更为充分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模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充分。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自主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帮助学生精准、深刻的理解课文。

例如在进行《一面》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是从“我”看到书想买没有钱到鲁迅先生送我一本书的时间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语言这三个角度来制作 思维导图;还有的学生是在通读了课文之后,φ馄课文凝练出来的鲁迅先生的品质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绘制思维导图。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学生的放射性思维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各自分享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课堂的交流更为频繁,让学生在课堂更加积极活跃。同时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主题深化,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全面。

三、运用思维导图,高效理解复习课文

由于思维导图是学生自主绘制,因此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当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回忆出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点,让语文学科的复习更为高效。

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闰土的形象――聪明、能干、活泼,同时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对“我”与闰土友谊的怀念之情。同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描写闰土外面和动作的句子有更深刻的记忆,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同种方式去刻画和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形象,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除此之外,在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复习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初识鲁迅》这一单元,课文选取的都是鲁迅及鲁迅相关的作品,故事性较强,思想感情较为深刻,对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时期孩子们刚接触语文不久,对语文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为了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理解文章,在小学中段可以写出通俗易懂的作文,用传统式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故而我们需要引进更好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将思维导图很好的利用,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只有充分理解了我们才能很好的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中。

一、思维导图的解说和发展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会将我们大脑中像出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具体化、简单化。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我们看到的事物,或者是听到的声音,所闻到的气息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思考点,并以这个点为中心发散出成千上万个枝节。那么我们就要将他们归纳整理,使他们有条有序,简单明了。思维导图就就要这种功效,它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有利于人们对右脑大脑的开发,使人们对大脑的极大限度中的充分利用,图像会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使用图像会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是我们加深记忆。

2、思维导图的发展过程

思维导图已经在全世界广泛的应用,有很多的软件已经被开发出来,例如:FreeMind开源导图软、鹰翔MindV思维导图软件、mindmapper等。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教育界都用的上它,可见它的多功能性。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列为了小学教学中的必修科目,大量的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并将其很好的利用。在我们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

思维导图对老师的教课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思维导图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到的老师讲的内容,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老师如果将思维导图的有意的运用到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创新和找到了有效的思考方式,并且也加强了学生们的记忆力。营造了舒适并充满探索意义的习作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很快的学会了写作,在写作时,也会有更多的思路。渐渐的学生们在写作时,会首先将思维导图画出来,然后就能快速的进入情景习作,大大的提高了习作效率。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会很快的着笔,写出的文章就不再是杂乱无章、枯燥无味,让其他人读起来舒适无比,在考试时想不拿高分都难。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思维导图这种科学的、有效的思维模式,我们就更应该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了。在以后的社会,思维导图定是必不可少思维模式,俗话说熟能生巧,从小学就让学生接触思维导图,将来就会很好的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

二、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习作毫无章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老师为如何教学生学习习作而感到头痛,学生为如何写好作文而感到为难。久而久之,学生就把写作文当成了负担,只有一听到要写作文就会哀叫连天,看到作文题目也不知道怎么写,光想题目意思就要好久好久,有时即使写了也如流水帐般毫无新意。像这种毫无目的的写作,可想而知是写不出什么东西的。

2、传统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到多数老师都采取了让学生多背文章的方法,会对学生说如果背的多了那么在写作时,如果遇见类似的类型就可以把之前所背过的东西写到文章里面。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产生依赖性,并在极大限度的控制了小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写出的文章毫无新意。

3、习作毫无新意

小学语文中段是孩子们最初接触写作的初始阶段,孩子们写作不得要领,也许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凑字数,他们会选择拖拉式写作。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要求学生写日记,那么日记应该如何正确写作呢?孩子们通常都会认为日记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然而他们也许会觉得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每天写的日记就几乎会一模一样,每篇日记都写得毫无新意,枯燥乏味。这样会让老师们在检阅时认为学生是在故意为之,没有用心去完成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只是为了作业而写作,就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篇4

(一)集中学习精力

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对各项知识点提升专注度,保持在学习中的精神集中程度,在更具主题目标的状态下完成导图的制作,在思维层面会紧紧围绕着导图中的各类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2]。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改善此类情况。

(二)提升记忆能力

之前提到,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对脑海中的各类语文素材与知识点有效分类并划出关系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小学生的关键词可展开更多分支,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强迫自己思考思维导图中的各个重点,无形中记忆了更多内容。无论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还是实际应用,均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3]。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是小学生们的通病,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的记录让知识点明确分类,例如关键词为修辞手法,则联想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可明显增强学习效率。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呈现状态为网状结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就是将思维放射性具体化的过程,大脑根据关键词发出数个分支,各个分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性,让脑海中的知识点更容易被管理及储存。小学生的创造力较强,若可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明显提升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帮助提升语文学习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的不足之处

(一)主次不明确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思维导图时可能将这一辅助手段当作是主要学习模式去完成。由于思维导图相对于常规学习而言更具图文并茂性,在制作时可能在反复斟酌及修改下忽视了学习本身,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适应性限制

思维导图的应用并非适用于每位小学生。以写议论文为例,思维导图更适应于语文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提升其作文态度与作文素质方面效果明显更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维导图制定的层次性划分,切不可以统一标准规定全班学生达标,以免造成语文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可看出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的提升语文成绩,因此在应用期间难免受到干扰变量的影响。由于目前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教师在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仅处于引导位置,因此导图最终制成品并不统一。教师在评价模式的制定方面可采用阶段性检查方式,重视学生导图制作的过程,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在最终检查前草草了事情况,在评价方面也不应固定化。

三、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本文以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对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展开讨论。

(一)课前绘制

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方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写作脉络。根据文章列出提纲,分析老舍先生在养花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乐趣,为什么要养花,找出文章的核心出发点,在脑海中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

(二)课中绘制

由于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偏向散文题材,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接触并不多,因此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一边绘制一边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图形的帮助下更直观的把握文章脉络及结构。首先以“养花”一词为关键词,从每一个自然段落中选取一至两个小标题,思考在养花的过程中乐趣是如何叙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哪些句段和词汇中体现。让学生在对文章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自行绘制导图,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导图向全班学生展现并让学生自主介绍其绘制的过程。最后在导图的基础上升华文章主题思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奇花异草,为什么老舍先生只选择能自己奋斗的花草来栽种。对文章的中心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思考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知识,老舍先生的乐趣在哪里。最后总结全文,对已绘制的思维导图完善细节,总结养花的乐趣并以关键词表达。

(三)课后绘制

这一阶段是思维导图的最终完善阶段,具有消化文章重难点、巩固课文的效果。可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花草类型以及特点,并选取其中一种说明原因,同?右运嘉?导图的形式展现。

(四)结果分析

篇5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空间感、整体感都有所提高,分析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如《东方之珠》一课,我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品味“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快找出了关键词,如“南大门、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接着让孩子们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很容易了。完成这一环节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街市的繁华写具体的?”学生继续找出二级、三级关键词,分支罗列,完善思维导图。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形成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图。最后我在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上进行点拨:“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文字比较多?”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是中间部分,此时再顺势指导:开头和结尾文字较少,是概括性的描写,叫“总写”,中间部分是具体的描写叫“分写”。这样“总―分―总”构段方式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也为今后的学习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D,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和“写”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并在旁边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如西瓜、葡萄、香蕉等)。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二级分支关键词(形状、颜色、味道)。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级分支(如:椭圆的身体,像……,弯弯的,像……;青绿色的外皮,上面还……;红通通的瓜瓤,上面还……,甜津津、酸甜酸甜的等等)。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看着思维导图进行说话训练。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说话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描写“家乡的秋景”时,我首先在导图中央写上“家乡的秋天”,然后罗列出一级分支(开头、正文、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开头。“开头怎么写”,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家乡的秋天景色迷人!那里有……天空,……小河,……的田野”。接着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分写“正文”?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整理出正文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天空、花草、树木、小河、田野等。再围绕这些景物进行思考:“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我再梳理三级分支的关键词“蓝晶晶、一碧如洗、大雁南飞、盛开、落叶飞舞、清澈见底、稻谷金黄,丰收乐开怀”等等。“结尾”又该如何总写?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板书:抒情点题。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和习作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出文章的逻辑框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说话和习作,增强学生说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此把习作难题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背诵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这些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背诵和复述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东方之珠》一文,课文很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散记忆,抓住思维导图中罗列的关键词,逐段突破,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还能举一反三,提高背诵和复述的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整理复习能力

在语文复习时,通常有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难以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学期认识的人物进行复习。先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一级分支(本学期认识的人物),然后回忆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梳理出二级分支(哪吒、越王勾践、雷奈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品质?梳理出三级分支的关键词(哪吒:除恶扬善、机灵果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按单元整理本学期学过的易错字、形近字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整理复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由于具有对知识展示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所以,使得它的发展和应用更加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实现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应用,对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作。思维导图采用的是图文并重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确立一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并不断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图形。

思维导图实现了对放射性问题思考的具体化处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种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对于生活中进入大脑的任意感觉、记忆以及想法都会在大脑形成一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扩展,这些放射性的结构形成,就是一个大脑的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放射性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网络分布十分相似。它的处理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点或者关键词出发,就能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脉络结构图。

2.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直观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项目引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增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思维导图的多元化。目前,思维导图的发展,灵活地运用和实现了包括图片、色彩、线条以及数字等综合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和问题的有效形式表现,更好的展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

4.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的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对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实现的是知识体系的多维度联想以及想象,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5.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考虑的是个体化的差异,因此,表现形式活泼,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每个思维个体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备课,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思维导图以及学生三个过程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目前的思维导图应用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展示,并强化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内容展示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对资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制作,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改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思维导图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抽象性为主,而且小学生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比较浅显,因此,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目前,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的清晰表达,同时,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以及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是以一定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展示,对思维导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散性特点,在一个关键词的延伸和扩展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并且效果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篇7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教学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它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线状的,和人类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太相符,学生常会陷入一种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困境,尤其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一情况下,不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和阅读与内容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找到文章的知识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预习的结果绘制成初步的思维导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引导学生自主完善在预习的时候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上关键性的词语画一幅思维导图,并能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后进生,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完成,鼓励后进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过于高深,不知所措,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把思维导图的基本图形和绘制方法等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只要有耐心,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展示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画成个性的思维导图。这样,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会自信地展示自己,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说起作文,学生就感到害怕,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教师也会经常抱怨学生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记流水账,强凑字数。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学生怎么才能把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出来呢?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写作文以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主题用图形放置在纸的中间,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和主题有关的材料加以处理,经过合理取材、安排段落,形成作文的思维导图。另外,作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后,再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便可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思维导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适合即兴演讲,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发言,不但思路清晰,富有条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取代演讲稿,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演讲者,而不是一个宣读者,这样才使听众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以其特有的思维优势应用于语文复习中,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助其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知识点记忆比较混乱的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找出连接知识点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可以在瞬间从一个语文知识点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在语文教学的领域运用思维导图

1.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笔记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关键词来做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生的筛选意识,提高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会因为忙于做课堂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课,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这时可以以记录员为中心,集中小组成员的所有智慧,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头脑风暴式操作模式。当由小组长通过思维导图向大家讲解相关的讨论结果,展示小组成果时,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3.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中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来展示授课内容。如果在课前,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完善和填充相关的知识内容,既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制作思维导图,虽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但是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导图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探究,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它给予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要想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44

情境创设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流行策略,即将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融入情境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对于聋校的聋生而言,由于其听觉能力的丧失,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只剩下了视觉。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以创设视觉情境为主,将文本中的资源转化为除了听觉之外的感知方式,以夯实学生多维悦纳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借助思维导图转化教学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旨在借助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标示,将原本错综复杂的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思维导图着重呈现的是生命个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策略广泛深入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规避聋生听觉上造成的认知障碍,更有助于聋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笔者在聋生们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并和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课文,把握文本表达的细节,依托课文中语言的描写,将赵州桥以形象且简洁的图示符号表现出来,使整座桥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历经这样的思维过程:阅读文本,解读语言(读懂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信息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体验)――转化形式,形象再现(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置换为简洁的符号信息,转换为学生的呈现方式)――对照文字,印证呈现(整合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感受图文之间的差异)。这看似草草描画,却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器。

二、借助鲜活实物转化视觉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聋生由于缺少听觉维度的刺激,他们对于内心信息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弱。但聋生内在意识中视觉、肤觉和运动觉呈现出来的表象相对丰富,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内容记忆的速度相对较快,识记的效果也相对较好。针对聋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觉内容。教师可以将直观性的教具充分整合运用起来,让聋生充分感知事物的形象性特点,从而促进聋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如果仅凭借教师一味地讲解,对于聋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将爬山虎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照实物,结合着课文的文字顺藤摸瓜,了解爬山虎的茎和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有的不停地翻动实物观察着,有的不停地闻着气味,还有的小组探讨着……

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就文字而教文字,而是借助实物展示的方式将原本僵硬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学生鲜活可感的事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三、借助操作实践转化感知渠道

鉴于聋生已经完全丧失了吸收内容信息的听觉渠道,语文教师就应竭尽所能,充分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其他感觉维度的效值。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开掘文本内容中舞蹈、小品等视觉元素的相关形式,将学生的其他感官意识浸润到这些艺术形式中,陪着聋生在玩耍、嬉闹中走进课文,体悟课文内容的真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开掘可以运用的一切资源,并以自身的热情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削弱自身指导、引领的作用,强化自身参与者的身份,从而让聋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内在意蕴。

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葡萄干的整个制作过程,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为学生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源。而是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内容,帮助学生一起提炼出葡萄干制作的相关步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葡萄干制作的过程进行实践性的表演,将文字化解为学生的自主性动作,从而生动而直观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

篇9

G633.3

创新能力是通过在创新思路引导的方式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性的分析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思考,以激发其的个人创新能力。职高学校为了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创新,并引入了一种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思维导图主要是以放射性的思考方式为主,其在提升思考能力、扩展创新思维上有着很大的有利作用,因此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引入此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水平。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实际是一种散发思维性的表达,是人们与生俱来自带的一种思维自然能力,其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激发人类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思维导图主要是将人们关注的中心点集中到一个图上,并将中心点为中央,以四周分散的模式散开,以使得其能够通过中央点按照层级模式分开。思维导图其是靠着图画和网状的结构来汇聚接受相关信息,其能在其的方法下将这些信息重新整合,以除去不必要的信息,并在整合后将这些信息传输出去。思维导图在实际上就是一种模仿大脑加工信息工作的方式,以使得其能够扩展人们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职高生阅读创新能力意义

职高的语文教材都是汇聚了各种人文知识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老师的教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职高中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阅读教学来培养职高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阅读中有很多丰富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来提升个人的修养水平,且在这些语文内容中扩展个人的语文能力,使得其能够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三、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中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

1.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职高学校较为少数

由于我国知识教育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且在时间限制教师需要授给学生本阶段的知识,因此使得很多老师为了追求传授知识速度,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领悟会就开始进行下一节讲授,使得很多学生受到模式压制而无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有的职高学校的老师本身自我创新能力就不高,且其在创新思维上也比较短缺,使得其在进行阅读授课时,无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因此也使得职高学校出现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

2.阅读教学时教师较为忽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实际职高学校进行阅读教学时,很多老师比较注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但对这些学生也只是加强重点知识训练,而不是对其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导致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收到限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虽然很关键,但只是进行一味的训练,只会降低其的创新能力,违背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有些老师在进行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方式时,也主要是对学生思维思考方式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其能够掌握到此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对其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使其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3.阅读教学中教师授课方式比较传统

在阅读教学时,有些老师为了加快授课速度,设置的问题不等学生回答出,就将答案公布并让学生对答案进行记背,这种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即使有创新的能力,也会被教师进行一定的压制。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多采用的还是授课讲授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少去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知识交流,使得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师的主管因素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高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多是以教师为主,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会有个人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得其在进行实际授课时,只追求实施教学计划速度,忽视对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高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文章,然而职高教师把提问权利交给自己,使得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对其提出,因此一定程度下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职高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是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创新的首要原则

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职高学生创新能力也有着新的要求,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职高学校一定要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以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不但只需要改变个人的授课方式,也需要活跃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且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给予引导鼓励,而不是给予打击惩罚。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老师应当为授课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直接独导者,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置疑意识,引导求异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而置疑则是进行创新的基础,没有对事物进行置疑的意识,一切的创新都是无源的事物。职高语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只有对教学的内容充满置疑,才能扩展其的创新能力对其进行思考,因此职高学校一定要培养学生置疑的意识。对此职高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置疑,并给予学生相关的知识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知识时,能够提出个人的置疑观点。职高的阅读知识有很多内容,学生对其进行知识置疑也是必然结果,老师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培养学生的置疑意识,使得其能够在置疑中进行创新,从而以提高其的创新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活阅读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对知识的阅读思维能力都决定其的创新能力,而问题则是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基础。职高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置问题的情境,并通过思维导图方式来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设置阅读教学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活跃教学的氛围,也能使学生们参与进来进行阅读思考,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利用思维导图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使得思维导图开始应用于职高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其放射性的思考方式来引领学生们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且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力。对此职高语文教学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将个人分散的创新思维汇聚并贯通到一个系统中,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扩展其思维方式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职高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方式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很关键的事情,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不但对学习职高语文知识有利,也能提升其的综合学习水平,因此职高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当运用合理的措施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姣宇.胡加福.喻文龙.王倩.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5,(9):66-68.

[2]郭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36-39.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费时、低效等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了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该教学模式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一、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案”和“教案”混淆 

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抓住“学案”的本质,把“学案”与“教案”混淆。作为语文教师,都很清楚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面非常的广,“学案”与“教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案”强调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自主性,突出的是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中树立的整个教学过程,而“教案”则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课堂发展的载体,强调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案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在导学案的应用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补充了课后习题、考试重点等内容,而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考虑不足。 

(二)“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导学中慢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案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以达到在指导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教师并不能根据语文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一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测试区,在习题设置及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兼顾趣味性及适当性,“导学”和“自学”结合性不强,导致导学案的效能不强,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过于形式化 

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而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一把握不住就容易出现形式化的现象。根据课程内容,有些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只需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但是有些教师受导学案规定形式的影响,为了达到规定的形式而多设题目,这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导学的作用,还使学生负担增加,甚至对导学教学模式产生厌倦心理。 

二、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发挥导学案作用 

语文教师要提高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准确定位导学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导学案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与颠覆,该模式的应用不是要完全的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发展。一份优质的导学案,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其次是要全面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水平等情况选择教学手段,让导学案充分发挥激起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的作用。 

(二)综合思考,编写优质语文学案 

对于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教师在编写过程要做到结合实际、综合考虑。首先,要重视导学案内容的选择,紧抓精要部分进行编写,并通过减少书写等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次,做好课前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阅读课文,对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记录;另外,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学案规定的内容,并通过习题、测试等的设置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此外,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对实际使用教材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导学案的质量。 

(三)灵活变动,提高语文学案应用有效性 

要提高导学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对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使导学案更加的适合学生。其次,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另外,导学案对于情感性较强的文章作用并不大,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导学案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背影》《合欢树》等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就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以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其他答案进行全部否定。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导学案的真正内涵,全面考虑教材、学生等特点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灵活变动,在不断积累和探索中创新发展学案导学模式,使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1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1]

一、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二、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三、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3]

四、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