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09:19: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模式民主化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如博客、播客、IM、流媒体等,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简称CMIC)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的多元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早期网络的社会性软件主要能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成为可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传播的深入、沟通的流畅,SNS网站随意自由的交流习惯,使得传统语言语义语法规范的影响约束力随之弱化,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重组、语义挪用、语词生造的现象,赋予了一些话语新的含义,通过对原有语言的颠覆表达出对事物新的看法,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多元化文化观是隐性的、遮蔽的,而在SNS网站中,多元化文化观有了更多显性表达的机会与渠道,个人文化意愿的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互动化。互动化是SNS网站传播的本质特征,其多渠道反馈的整合能力是互动化特征的主要显现。SNS网站的传播是主体间的交互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受传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关于受者,有针对性的定向受者,也有随意的访客,信息经传者发出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但并不止于受者,受者发出的反馈又会演变成新的传播,增添新的受者。不断反复、生生不息、扩散蔓延,受传双方已无角色区分,彼此身份交织融合。由于传者和受者本身具有某种关系,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订阅关系,彼此间以的信息为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高,互动化效果强烈。
SNS网站多向互动、即时反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CMIC)同步或异步传播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习惯。例如,回复留言,通过在留言双方的同步显示,既保证了内容的保存性,又方便即时反馈,让相关内容在受传者之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SNS网站的传播影响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征及优势,SNS网站将对人们的媒介接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商业营销方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媒介接受习惯。SNS网站民主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将引发人们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SNS网站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网络形式的地位,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网民们的关注与热捧。用户自由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SNS网站迅速地付诸实施,用户在浏览分享信息的同时,就可将自己的见解迅速地扩散出去并被广泛地无限量传播,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效用被提高了。
SNS网站的传播方式更符合著名传播学者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SNS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浏览爱好,分析出用户的兴趣所在,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避免繁杂信息的干扰,节省用户时间,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种便捷与自由将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
人际交往模式。SNS网站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化交流方式,会带来人们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在SNS网站的帮助下,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这种相互朋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寻找需要的人来扩展人脉,获得帮助与机会。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同样能够实现,且高效快捷、成本低廉、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SNS网站的真实性,滤掉了虚假信息,降低交友风险,节省时间精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
有学者曾对SNS网站用户行为进行过调查,发现维持人际关系成为超过信息分享、消遣娱乐等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最主要动机。在这种由“熟人”建立起的传播环境中,容易产生类似现实人际交往的心理满足,SNS网站上的交往延伸了人们的交往,甚至演变为现实的人际交往,成为了一种网络与现实的密切融合交织状态,大大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置换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如博客、播客、IM、流媒体等,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简称CMIC)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的多元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早期网络的社会性软件主要能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成为可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传播的深入、沟通的流畅,SNS网站随意自由的交流习惯,使得传统语言语义语法规范的影响约束力随之弱化,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重组、语义挪用、语词生造的现象,赋予了一些话语新的含义,通过对原有语言的颠覆表达出对事物新的看法,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多元化文化观是隐性的、遮蔽的,而在SNS网站中,多元化文化观有了更多显性表达的机会与渠道,个人文化意愿的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互动化。互动化是SNS网站传播的本质特征,其多渠道反馈的整合能力是互动化特征的主要显现。SNS网站的传播是主体间的交互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受传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关于受者,有针对性的定向受者,也有随意的访客,信息经传者发出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但并不止于受者,受者发出的反馈又会演变成新的传播,增添新的受者。不断反复、生生不息、扩散蔓延,受传双方已无角色区分,彼此身份交织融合。由于传者和受者本身具有某种关系,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订阅关系,彼此间以的信息为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高,互动化效果强烈。
SNS网站多向互动、即时反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CMIC)同步或异步传播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习惯。例如,回复留言,通过在留言双方的同步显示,既保证了内容的保存性,又方便即时反馈,让相关内容在受传者之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SNS网站的传播影响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征及优势,SNS网站将对人们的媒介接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商业营销方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媒介接受习惯。SNS网站民主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将引发人们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SNS网站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网络形式的地位,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网民们的关注与热捧。用户自由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SNS网站迅速地付诸实施,用户在浏览分享信息的同时,就可将自己的见解迅速地扩散出去并被广泛地无限量传播,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效用被提高了。
SNS网站的传播方式更符合著名传播学者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SNS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浏览爱好,分析出用户的兴趣所在,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避免繁杂信息的干扰,节省用户时间,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种便捷与自由将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
人际交往模式。SNS网站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化交流方式,会带来人们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在SNS网站的帮助下,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这种相互朋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寻找需要的人来扩展人脉,获得帮助与机会。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同样能够实现,且高效快捷、成本低廉、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SNS网站的真实性,滤掉了虚假信息,降低交友风险,节省时间精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
过去,由于融资渠道狭窄、无力提供担保、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而深受影响的占全国企业99%的广大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信息严重不足,无法与大企业平等竞争,身处大企业大市场,小企业小市场的尴尬境地。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这种不公状况,而且伴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已逐渐向信息民主化和透明化转变。此外,互联网还使传统的市场分化和商业模式的运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性化、定制性等更加细分的需求大量涌现,客户将主动寻找适合的产品、服务与企业。
互联网给予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契机,我们相信广大的、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一定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市场的主导和领跑人。
那么,怎样利用互联网快速致富?哪些网站提供我们中小企业所需的信息呢?
一、阿里巴巴VS搜福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是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它融合了B2B、C2C、诚信体系、支付平台、搜索引擎和门户等服务物,是全球电子商务产业的领导者。
而搜福网(sohu158.com),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最专业的网上招商搜索引擎。以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商人为宗旨,首次将虚拟的网络技术与会议展览融合为一体,构造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融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专业化搜索引擎,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形成一个以网上交易为核心的现代经济群体。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两家网站从表面上看存在着实力和名气等巨大差异,但究其功能和实际使用价值,搜福网在帮助中小企业快速致富方面还是略胜一筹。
事实上,大企业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总难免会出现弊端,而小公司运用精干的团队,无拖沓的流畅运转则可以避免这一不利因素。作为一家专业的搜索引擎,搜福网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为投资者提供丰富而准确的招商、投资信息,另一方面为招商者提供高回报的免费信息平台。不仅如此,搜福网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完备的电子商务策划处理方案;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解决中小企业因费用、时间、人力、物力、空间等原因难以参加大型会展等难题;为各类大型会展提供辅助的信息查询系统,招投商可以直接从搜福网上查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从而节约参观时间,提高运作效率,及时把握商机。独到的视角,真诚的态度,衷心的服务是搜福网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
二、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于20世纪最后十年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和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有很多优越之处,比如它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处于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自由地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它的快捷、迅速、自由和交换的低成本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
由于电子商务在中国才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初步认识还停留在网上基于综合搜索的信息查询。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闭塞,无法及时掌握供求方面的信息,因此企业渴望从网上获得实用的有价值信息。而若想实现这个愿望,首先必须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让产品供应商能够迅速找到买家,让需求方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从而赢得企业对网上交易市场的信赖。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进行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更新信息,鲜活地体现现代商业的节奏与文化。
与之相应,搜福网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座投资商和招投商之间的互动信息交流平台,从而使企业在商务运行活动中能够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网上营销的机会。搜福网领先的营销技术和一流的人才储备将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搜福网已经成为中国首家能提供IT应用和网络营销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面对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规模小、资金短缺,即使有好的产品也没有能力去国外参展认识买家等问题,搜福网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服务平台,并且对于企业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搜福网将“对症下药”,帮助企业顺应互联网时代主流,从而为广大国内中小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三、商机的诞生,成功的起步
“众包”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由美国《连线》杂志一位名叫杰夫·豪的记者首次提出;Lakhani et al(2007)对采用众包模式的“Innocentive”公司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该公司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酬金和参与的满足感。Daren C. Brabham(2008)对众包参与人群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参与人以社会精英为主,参与众包的业余爱好者,大多数动机是学习新技能、获取大家的认可及经济报酬。Winfried Ebner et al(2009)提出了“创新社会工程”的概念,认为 “众包”对于构建创新型社会非常重要。从此前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众包商业模式,描述性的介绍比较多,理论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众包”应用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属于点和线的研究。由于众包基于价值网络,是一个有机的三维体系,所以,系统的研究必须将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价值网络的视角,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探讨众包商业模式的架构、产生的机理、特征和功能。
众包商业模式的架构和特征
(一)众包的架构
1.众包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众包活动的主体包括众包平台提供方、发包方和非契约性接包方,如图1所示。众包平台提供方是连结发包方和接包方的媒介组织,它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规则;众包平台提供方采用虚拟运作的方式,将发包方的工作任务或某项需求信息在虚拟空间里,非契约性接包方在同样的空间提供解决方案。众包平台提供方既可以是发包方,也可以是第三方。
发包方是关于某项工作任务解决方案的需求方,在众包活动中,通常表现为解决方案交易的买方。
非契约性接包方是指提供解决方案的工作者,这些人与发包方、众包平台提供方之间并不建立契约关系。广义的非契约性接包方可以是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人。
众包的客体是众包活动的中心,它主要表现为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比如:一张图纸的设计,一个广告策划,某种信息的提供等。众包各主体都是围绕众包的客体来开展活动。
2.众包的运行机制。众包基于自由、开放式的互联网平台,为了更好地完成某项工作或更好地解决某个问题,众包的主体都必须遵守一些标准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活动平台的规则和工作任务本身的规则。如:会员制、个人信息保密性、信息的规范及其他关于活动的规范等。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不是只由企业和市场所构成的二维组织模式,它是由企业、市场和价值网络所组成的三维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都被纳入全球的价值网络之下。全球的价值网络是由众多的价值子网所构成,大的价值子网又由小的价值子网构成。各个子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结,随着市场的变化,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可以灵活进行动态调整。众包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网络体系进行运作的。企业、顾客、其他个人及其所拥有的资源构成了价值网络的节点,对于工作任务的需求和供给构成了价值网络的线,它将各种资源连结在一块,从而构成大大小小的价值网络,当工作任务发生变化,价值网络随之发生变化。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的、公平的动态协作式经济活动。
(二)众包的特征
1.开放式。业界专家林永青在《众包》一书的推荐序言中写道:“众包就是社会生产”。“社会”一词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含义,林永青用“社会生产”一词是对“众包”特征的贴切概括。众包是集社会资源来解决特定问题、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一种生产模式,它将全球资源纳入互联虚拟空间中,通过虚拟方式来实现对实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个空间里,每一种资源对外都是开放的;它通过和其他资源联盟,或者帮助其他资源实现某种价值而实现和扩大自身的价值。
众包不但是资源的开放式配置,而且是人的开放式成长。众包为人的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增值空间。业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延续了人们朝九晚五的价值创造;在虚拟社区里,人的价值延伸没有地域的限制,价值发挥的范围可以达到人类社会的任何角落。而且在价值网络里,人们以相互学习的方式共同成长,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以兴趣和爱好形成的虚拟组织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社区组织。
2.民主性。企业通过行政指令来配置资源,市场通过价格指令来配置资源,而众包对于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资源主体的意愿,不受行政指令的支配,也并不完全通过价格指令来配置。比如:加入Linux的开发者,完全是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基本上没有受任何价格指令的支配。
众包是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在遵守互联网规则和各项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各参与主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享有平等权力,这包括信息的权利、参与投票的权利、成为会员的权利、享有收益的权利以及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等。
开放性使得任何一个众包的客体都受到广泛关注,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解决方案,同样,也会有很多人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审视,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形成的方案将是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和赞成的。例如:Threadless利用众包设计出的T恤衫,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它是民主化甄选机制的一个典型。
3.无边界。互联网是众包运营的坚实基础,在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里,资源实现了可以24小时无间断地进行配置;借助虚拟运作,众包资源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资源可以很方便地以众包模式进行整合。例如:通过众包模式,可以花费较低成本、甚至是免费就可以获得反映世界各地风貌的图片。不难想象,靠传统的做法,其成本和难度是足以吓退任何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这项工作的。
受人、财、物等的局限,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能力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形成了组织发展的瓶颈。然而,众包是将全世界的资源纳入配置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资源的丰富程度。在任一时刻,要完成某项工作,都有一个相对可以无限供应的资源可以利用,无限可利用的资源必然会形成运作能力的无边界。
众包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对众包做一些假设。
假设1:参与众包的主体有发包方、广大潜在的接包方(因为对于接包者没有任何定义限制,在此也可称为广大群众)和众包平台提供方。
假设2:众包的客体是某一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假设3:具体问题只有一个最优解,具体的工作任务只有一种最优的完成结果(如果有多人完成的效果相同,并且都是最优的,视为一种)。
假设4: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者将获得固定的一笔酬金R0。发包方从解决方案得到的收益至少不小于R0。
(二)成本收益分析
由假设可知众包的客体只有一种最优的方案,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方法,结果的收益都相同,在这里将收益表示为R。下面主要来对成本进行分析。
对于发包方来说,进行众包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C,这种成本随地域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假设用M代表地域的范围,M值越大代表信息覆盖的范围越大,且C与M呈线性关系,这里用C=a+bM(a与b的值大于或等于0);结果征集成本C征集=α+βM(α与β的值大于或等于0);结果鉴定成本C鉴定,假定鉴定的成本是方案数量n的函数,则C鉴定= C鉴定(n);固定酬金R0等。则总成本为:
C=C+C征集+ C鉴定+ R0
=(a+bM)+(α+βM)+ C鉴定+ R0
=(a+α)+(b +β)M+ C鉴定(n)+ R0
首先来看信息成本C,互联网所构成的虚拟空间消除了地域的界限,从而M为0,置于虚拟空间的信息只有一次信息的成本(这个成本近乎为0),而其到达每一个信息接收方的边际成本为0;结果征集成本C征集,发包方只需在互联网上提供一个固定的虚拟空间(提供成本近乎为0),所有提供方案的接包方自行上传到指定的虚拟空间,同样消除了地域因素,从而M为0;结果鉴定成本C鉴定,在互联网上,大众评审自发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些评审都是无偿的,所以鉴定成本为0。和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时一样,企业需要为最优方案支付酬金C酬金。则总成本为:
C=C+C征集+ C鉴定+ R0
=(a+bM)+(α+βM)+ C鉴定+ R0
=(a+α)+(b +β)M+ C鉴定(n)+ R0
=(a+α)+ R0
a+α代表信息的成本和征集成本,因为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和征集成本近乎为零,所以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由此可见,企业采用众包的成本就主要取决于R0。又因为,众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配置不完全受市场价格指令的支配,很多情况下,提供解决方案的人无偿提供资源;所以,企业采用众包的总成本C小于等于R0。
(三)均衡分析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发包方要实现众包利润最大化,必然要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要求。因为众包所解决工作任务基本上是独立的,每一个方案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所以,对于众包来说,交易的数量通常为1,也就是说,众包的交易始终是一种边际交易。交易的总收入等于边际收入,交易的总成本等于边际总成本。
得:R=MR,C=MC,均衡时:MR =MC 即R= C,根据假设:R0≤R;又由前面分析得:C≤R0,所以:C≤R或MC≤MR。
从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众包对于发包企业来说,边际成本始终小于等于边际收益,因此对于发包方来说,就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去采用众包。这也是众包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众包的影响分析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包对于资源的配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相比其他资源的配置方式,众包最大的特征是以非常低的成本将闲置资源聚集起来,尤其是稀缺的研究、设计、开发等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众包活动中,从三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第一,众包突破了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工作者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发挥其资源利用的价值;第二,众包将零散的闲置资源积聚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第三,众包突破了资源发挥功能的范围,同种资源可以在同一时刻发挥其在不同领域的功能,从而充分发挥了资源的范围经济功能;
2.对就业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和劳动就业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信息拥有水平直接决定就业水平。在雇用工作时代,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鉴别成本是决定雇主和职员双方能否建立雇佣关系的关键。现在是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市场变化很快,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摩擦性失业。众包对于消除摩擦性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一个关于价格的概念,物以稀为贵反映了稀缺资源供需对于价格的影响作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以价格作为信号。然而,在众包活动中,资源所有者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价格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只发挥部分功能。如果不以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信号,那么就不会存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此,如果以价格来配置资源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成本的话,那么,理性经营者必然选择众包的方式,从而通货膨胀会因为众包资源配置方式而受到抑制。总之,众包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效应。
(二)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1.对设计研发的影响。众包的优势可以说主要集中在设计和研发上。传统的研发、设计活动都由企业自己承担,研发和设计的团队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研发和设计能力往往受团队规模的限制。然而以众包模式进行设计和研发活动,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突破这种限制:首先,团队的成员不再固定,在互联网上,任何一项研究和设计课题将会有大量感兴趣的人去承担,而且随着研究和设计课题的变更,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也会随着改变。现实中,这些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没有固定的团队和场所,如果说有,那就是互联网。虽然,这些人不构成固定的团队,但是,这种随机组合,因为基数(整个互联网的网民)大,所以,针对任何一项研究和设计工作都可以形成强大的研发力量,从而弥补了传统研发能力的不足。
2.对生产制造的影响。传统的生产制造活动基本上是企业自身的行为,然而在众包模式下,消费者和企业以外的其他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加入到生产和制造活动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顾客DIY定制,顾客自己选择产品部件,企业按照顾客的选择为顾客组装产品。众包使企业以非常低的成本就可以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从而企业就不用担心生产出的产品没有销路。此外,众包基于虚拟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能力。这样,每一个企业只需要专注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价值网络整合,实现自己生产制造能力的延伸,从而众包使得生产制造活动真正实现社会化。
3.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影响。客户内部化(李海舰、王松,2009)表明客户的身份已经模糊化,这在众包活动中尤为典型,顾客DIY定制是对企业销售活动的革命性颠覆。企业的销售活动不再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而成了企业和企业产品受众共同的社会化行为。而且,售后服务工作在众包模式下就有显著的社会化特征,消费者碰到的很多问题,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获得非售后服务人员的帮助和解答。因此,众包使得销售和售后活动社会化。
信用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借贷自古以来就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从古老的典当行、钱庄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商业银行。这类中介机构存在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赚取的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利差,所依赖的核心能力是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能力、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资金期限错配的管理能力。这种以银行为主要借贷类金融中介的业态形式在数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社会的信用、货币、经济运行中心。
当然,这种以银行为主的借贷类金融中介,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由于此类机构赚取的是利差,且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继而在盈利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在经济周期下行调整过程中,不断有银行危机爆发,甚至发展成经济危机,最终以全社会买单的形式来消化银行业内在的风险。
银行类借贷机构的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以自己(金融中介)为中心,以自身对风险的认知为基础开展工作,而并不完全以借款人、投资人(存款人)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不能识别更广维度的风险,当然也就不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解决方案。在全世界飞速科技化、民主化的浪潮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与“去中心化”的社会运行方向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成为新型借贷机构乃至金融行业演变的重要背景和驱动力如图一。
信息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2012年以来,以P2P(PEER TO PEER)为主的的网络借贷模式迅速发展。我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的P2P是信用中介的路径还是信息中介的路径,信息中介的路径是简单的信息中介还是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以及如何完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涉及到借贷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业态的未来,甚或影响到世界。我们来分析下信息中介模式借贷下的原理、路径和资源配置。
路径1:P2P仍然沿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借贷原理
目前绝大多数网络借贷机构仍然在采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原理,在借款人、投资人的来源方面依靠了网络的方式。在借款人端,基本依据借款金额大小或借款类型复杂程度来匹配线上线下资源;投资人端聚焦于长尾用户形成集聚;平台形成风险管理模型,利用各种资金错配、第三方担保或者自己担保等刚兑方式来平衡投融两端,盈利方式仍然是借贷的价格差。这种P2P作业方式最核心的原理并未改变信用中介的原理,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处理方式基本与银行一致,平台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但不具备真正走向未来的价值。
处于这种状态的网络借贷企业众多,他们的归宿是可能收购一家银行或者被银行收购,或者像LENDING CLUB那样在银行模式基础上借助网络创新一些业态形式,即在传统模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这些可能是比较好的结果。其他不具备很强的经营能力或资源能力的网络借贷企业将会逐步被并购或经营不善退出竞争。这其中有些比较迷惑人的新公司,过往并没有太多线下业务的积累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的规模很大,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比较野蛮的“资金池”的成长路径。我们认为大多数这种公司除了滥竽充数、无知无畏,更多的是对行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作用。
路径2:纯信息中介模式下的网络借贷
世界上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采取的是点对点撮合方式的借贷交易,通过线上发展借款人、投资人,平台不承担信用风险,不承担投资者的损失风险,也不为投资人、借款人之间进行资金的错配管理。这类业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形成比较纯粹的网络借贷,在网络方向的应用深度上会有比较大的进展,比如网络特征为“自组织”“自定义”“自传播”等。但是,这类公司在解决风险的跨期问题、收益问题、资金安全问题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意味着金融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ZOPA这类公司也因此没有成长得特别快。这当中隐含的潜台词是:网络借贷公司如果不能完整地形成借贷闭环,不能完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是否可以长期发展?
路径3:采取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
中国金融监管层的意见是不鼓励P2P网络借贷行业采取信用中介的工作原理,建议采用信息中介的方式。我们暂且不论这是为了保护传统金融行业还是鼓励创新,还是打着鼓励创新的旗号保护传统,各种利益主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弈,不断演化行业的表现形式,直至业态稳定下来。
从上文论述来看,网络借贷无论信息中介程度多高,都需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才可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但又不能采取类银行的方式。那么,如何做?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用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的业务循环。下文我们以深圳钱来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举例说明:
1.通过各种促进信息对称的技术,不断最大化地对称投融两端金融行为乃至社会行为;
2.平台建立复杂的撮合交易系统;
3.平台不再以息差为主要收入,借贷双方借贷成本一致,摩擦交易成本趋于更低。
1.通过更多的风险识别技术,将不同的风险定价完全分散到产品组合中;
2.利用更多的风险缓释方案覆盖潜在的坏账,打破刚兑但更合理地保障投资人的本息安全;
3.根据投资人资金流动性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一、 困局何在?
对于当下科普期刊遭遇的困境,期刊界有诸多反思,一种声音是刊物相对过剩,主题与内容定位相近,同质化倾向明显,稀释了市场,造成读者阅读志趣偏转,发行量下降。这种说法有多少合理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目前中国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还缺乏一个权威准确的统计数字,这与内容界定有关,据笔者分析,如果把涉及数理化、自然知识的学生刊物、助学刊物、技术推广刊物也网罗进来,可能超过600种,但只算上综合科普、百科类科普和专科知识类科普,大约在200种上下。综合类科普包括《科学世界》、《世界科学》、《科学画报》、《大科技》等,约有30多种;百科类如《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窗》等,常见的不超过20种;专科类科普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类和专业技术类,仍有100种以上,占了科普期刊的大半壁江山。
关于科普期刊的发行生态也缺乏权威的监控数据可供分析,我的判断基本上是呈现消长状态,较少部分增长(如《中国国家地理》),少部分稳定(如《天好者》、《兵器知识》),大部分总印数与总发行量逐年下滑。
要检视中国科普期刊发行量下滑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明摆着的原因是读者向新媒体分流,不仅新生代的年轻读者转向免费(美其名曰“免费午餐”,其实隐形成本不低,设备、通讯、时间成本尤其高)、海量(选择成本也很高)、刺激(标题、文风上哗众取宠)、互动(容易接受诱导)、声光电编织的动感魅力媒介(视觉体验比平面媒体优越)――网络,即使是中老年读者,也改换门庭,转向沙龙化的网络交流。尽管网络提供的科普知识不尽可信,良莠不齐,杂芜不清,但依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时尚媒介。其次,电视科普节目的丰富(尤其是发现频道这样的电视精品)也吸附了不少目光,相形之下,科普期刊虽然内容诚实、可信,视觉柔和,但需要定价支付,订阅、购买也不够便捷而无法聚拢人气,被逐渐边缘化。在欧美,科普期刊虽然也遭遇新媒体冲击,但江山依旧挺拔,《美国国家地理》期发800万,《发现》、《大众科学》期发都突破100万,他们自信握有主题(科普)信息高品质组织和高效运作的核心能力(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核心能力),因而,十分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局(相对而言,我们显得十分焦躁),不与新媒体比拼“以快制慢”、“以多制少”,而是较量“以精制粗”。他们的话题策划力,主题结构力,内容纵深感,版面舒适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甚至新媒体必须降低身段与期刊联姻(品牌与内容建设)才能拓展市场空间。然而,要实现“以精制粗”的竞争优势,背后是成本的周期杠杆和投资驱动,品牌护航的商业模式,对于大多数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门槛很高。我们在投资驱动与品牌化商业模式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政府少量专项补助或基金资助不足以代替商业投资),而且短期内无法逾越,希望照搬欧美理想模式改造中国科普期刊面貌的梦想常常被严酷的市场铁律所击碎。
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科普期刊的营销能力不足,似乎只要引入现代营销技法就可迅速走出困局。其实不然。营销的本质是需求管理,以效用激发市场,而科普期刊除了部分医疗保健主题具有实用功效之外,大多以公益性的知识传播、精神教化、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基本诉求,对于大众利益来说,它们是着眼公民素质养成的或然需求,而不是功利化的必然需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科普期刊不属于商业期刊,无法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不属于专业期刊。由稳定的读者群与高定价、低印数(发行2000册即可达到赢―亏平衡点)支撑,其收益只能依赖定价相对较低的刊物贩卖的发行收入,缺乏“广告输血”,突破赢―亏平衡点的印数门槛相对较高(大多在3万左右),因此,市场化的营销(内容、价格、渠道、促销)操盘空间有限。一流作者、金牌策划、优秀设计师都因为成本约束而无法延揽到期刊编辑流程之中,大型活动策划与运营可以制造社会热点和亮点,赢得商业回报(吸引眼球而获得广告,提高知名度与发行量),但前期招商和投资都是巨大的商业瓶颈,策划、运筹大型活动的人才更是稀罕之宝(他们绝少光顾或光临科普这类公益项目)。目前的趋势是“沼泽效应”(越来越困顿)正在形成,因为缺乏足够的第一桶金(投资驱动),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无法获得优质出版资源,开展必要的营销活动,因而,刊物品质,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持续下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资源、品牌的弱化,最终伤及办刊人的信心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二、寻求突围之策
改版图新是科普期刊突围的惯常思路,但改什么?改“本”还是改“末”?小改还是大改?改办刊宗旨、定位、方向?改投资、运营主体?还是改栏目、开本、定价?改版的成本与风险何在?都必须悉心研讨,绝不能糊涂决策,轻率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刊如同创办新刊,首先要问明白一个道理,是内容领先取胜(内容为王)?抑或商业运筹取胜(营销为王)?但无论孰先(重)孰后(轻),都要彻底弄清楚谁在读、谁在订,也就是服务主体是谁?是机构,还是个体,或者兼而有之(比例有大小)?如果是前者为主,订刊人(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甚至为教师、家长)是人,也是关键人,读刊人如同“婴儿”,没有多少发言权,阅读满意度不能转化为订阅的忠诚度。但如果以个体读者为服务主体,则要有分众趋势分析。如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核心、忠诚读者)更关心新知与创新路径,如果是城市白领,则更关注生活化、时尚化的科普内容,如果是离退休人员,则更关心关注保健、长寿与实用的生活科普知识。其次,要动态研究读者的波动特点,列举各种干扰因素,如应试教育对校园订阅的蚕食效应,网络、手机媒体对城市白领的分流效应,电视对中老年读者的分流效应。也要分析期刊新生代读者的产生与阅读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改版就是变脸,就是扩容,就是扩开本,变色彩,涨定价,这是近年来改刊的基本套路。首要的改观是提高了每一分销单元的价格,扩大了每一刊物的总码洋,使得经营基数变大,成本要素有所细分,从而促进了商业模型的改造与提升。最近几年里,尝试改版的科普期刊约有10多种,《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山西的《科学之友》、四川的《大自然探索》、上海的《科学生活》等,这些杂志改版后定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价格上涨的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
成功的改版如《中国国家地理》,它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改名《中国国家地理》后,不但价格涨到每册16元的“高价”,而且还标有“中国”、“国家”这些有震撼力的冠冕名称,加上高质量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白领阶层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发行量也攀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期已超过10万册。在《中国国家地理》成功的背后,是学习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运营模型,包括战略、品牌经营,资源、投资、人才的管理。决不只是扩容涨价那么简单。
但是,将改版作为突围解困的唯一良策是不现实的,改版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潜伏着危机,近年里,一些刊物改版后并未走出低谷,反而陷入新的困境。如《图形科普》(中国科协主管)1996年创刊,2003年改为《科学探索》,共出了94期,在这8年中,包括借用《Discovery》之名改过几次版,还轰轰烈烈搞过几次宣传活动,甚至免费送到学校,但最后却办不下去了,目前不知所终,据说成了汽车类杂志;又如创刊于2001年的《探秘》,是湖北新闻出版局主办,大16开,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为宗旨,还送光碟,热热闹闹办了两年多,最后坚持不下去,改成面向青少年的“全新时尚版读者文摘”的《阳光搜索》。
与海外著名出版公司与刊社合资也是许多科普期刊突围的选项,譬如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世界》原引入《Newton》的意大利版,后又改为日本牛顿出版社的版权;科技部的《科学》引入了《科学美国人》的版权;中国科协的《科技新时代》成为美国《大众科学》的中国版;天津的《科技与生活》取得了美国迪士尼公司《Discovery》的授权等。引进外版的优点是可以取得国外最新的科普资源和丰富的图片资料,这对相对滞后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两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一是国外版费价格很高,二是由于国外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彩色印刷不能显出效果来,这样一来,高版费、大开本、全彩印刷,杂志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如果没有海外公司的投资支撑(如版权参股),仅靠原有的经营平台和资金头寸几乎无法推进。但是,海外投资也不是免费资助,而要谋求商业回报,因此,一定要有阶段性的投资收益考核,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海外出版传媒集团都纷纷收缩投资战线,清理投资项目,以渡过难关。即使是平常年份,也不会盲目投入,或者持续投资。 2005年底,有着27年历史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版权合作而停刊。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原高管透露,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尽管该刊销量已从3年前当期4000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多,但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美方要求杂志年营业额达到350万元人民币,这个财务指标也没有实现,因此,只好中止合作。同样,政府的科普专项基金资助也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中期考核,只能“输血”中重建“造血”机制,而不会长期资助。
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开启了一个经济、社会、技术的大变革时代,推动着商业规则、模式和思维的颠覆性创新,改变着整个市场的消费趋势,对传统商贸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向商业民主化、运营数据化、组织社群化方向演进,加速了整个商贸零售业的业态迭新。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很多传统商贸企业步履维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怎样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突破产销边界、适应新的竞争格局、打破桎梏重获新生是每一个传统商贸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商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整体增速下滑
2015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5%。同时2015年全国百大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0.6%,零售业整体增速下滑明显。传统零售企业由于租金成本上涨、市场消费趋势的改变以及电商的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在未来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如表1所示,与实体零售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家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企业销售额达到17233.7亿元,同比增速56.2%;6家“实体+电商型”企业也实现了同比15.8%的增速,而87家实体销售企业同比增速仅为3.2%。从图1可以看出实体零售业的月度增速均超过10%,但在2015年11月份却明显低于平均值。以百货行业为例,2005年以来百货行业急剧扩张,到2013年为止全国七大城市的购物中心新增占地面积达到2034万平方米,但是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高达近10%,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渠道下沉
随着一、二线零售市场趋于饱和,众多零售企业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希望通过延伸渠道的方式来获得新的市场份额。三、四线城市虽然在短期内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但随着租赁成本、人工成本的上涨和城市消费力的下降,很多三、四线门店出现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情况。从2012年以来连锁百强企业在一、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增幅平均在2%左右,在三、四线增幅达到17%左右。但从2014年开始三、四线门店数量锐减,逐步丧失了渠道优势。
传统商贸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变革
趋势之变。一是消费行为的个性化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消费群体更加具有独立意识。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对于产品的功能需求逐步弱化。二是消费者赋权与信息对称。过去传统商贸零售业具有价格和渠道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域价格的垄断。但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消费群体可以通过搜索即时获得产品的价格区间和质量信息,打破了传统渠道的价格壁垒,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同时电子商务UGC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用户体验,用户原创评论内容成为了构建电商信用机制的核心。消费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产品的服务体验,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都占据着主导权。市场之变。一是沟通方式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APP和即时通讯工具创造了更加灵活广泛的沟通形式。在传统零售模式下消费者与商家的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较高。但是移动客户端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沟通成本,将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压缩为一个整体,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品服务咨询,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二是支付环节的改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熟与发展在提高零售支付效率的同时极大拓展了网络零售的渠道和灵活度。随着动态密码、身份校验、网银同步等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三是分享模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兴起实现了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高效率低成本的即时沟通形式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社群化的分享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选择,直接导致传统零售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模式优势的丧失。格局之变。从2013年开始电商企业开始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异军突起,逐步开始与传统零售企业平分秋色。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先天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品牌、成本、营销等资源开始向电商企业倾斜,为电商企业以低成本向消费群体提供标准化产品提供了可能。2015年天猫、京东、唯品会三家大型电商占据B2C市场份额前三位。根据图2数据显示,手机淘宝+天猫、手机京东、手机唯品会的移动市场份额也对应位居前三,网上零售市场的格局基本维持稳定。路径之变。一是企业的组织边界正在消失,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驱使企业向高度扁平、节点相连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商贸零售企业的组织体系中以层级管理为主要形式,但互联网时代高效率、低成本的战略导向并不适用于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企业所需的是能够直接和市场对接并随时做出反应的高度敏捷的组织结构。二是运营的数据化。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支持,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二)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
经营模式的同质化。随着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渠道日趋成熟,品牌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虽帮助传统零售企业降低了成本,但也直接影响到经营模式的差异化发展。比如,目前大部分的百货行业缺少专业买手等增值服务,仍旧以柜台租赁和联营反点为主要经营形式。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在价格竞争上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市场细分和消费升级,这种单一复制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逐渐失去了原有优势,电商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也进一步压缩了实体连锁企业的利润空间。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对于传统商贸企业而言,不断攀升的经营成本也是传统零售企业衰落的重要原因。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包括苏宁在内的大型零售连锁经营企业均感到了房租上涨的压力,不得不压缩实体店铺面积。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商超行业的平均租金已经占到了经营成本的57%,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商企业因为没有租金等因素的影响,在价格竞争中优势更大。消费者体验滞后。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打破了传统以企业为主导的消费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经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消费体验。一方面,消费者不但可以在电商平台和移动客户端上随时随地的完成产品的选择和购买,而且还可以参与品牌的设计;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个性化推荐系统,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这将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传统零售企业在购物流程中不仅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存在不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不能获得即时反馈的问题,营销方式较为单一也导致消费者体验滞后。
互联网时代传统商贸企业的“重生之路”
互联网时代传统商贸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切断传统的路径依赖、卸载传统理念、主动融合互联网生态、重构商业模式,从管理、技术营销、渠道等多个层面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整合现有资源,真正实现各个节点与互联网生态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企业向商业民主化、运营数据化、组织社群化演进,打造互联网创新驱动新形态。
(一)模式转型
传统企业要明确在整个零售市场中的战略定位,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整个价值链中以全新视角审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重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O2O已经成为传统商贸企业转型的最佳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O2O具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渠道、提升体验的优势。O2O理论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并进一步促进渠道创新,“引流-转化-消费-反馈-存留”是其闭环消费体系。首先,通过线上平台开拓流量入口,利用线上平台的营销和数据优势降低数据统计成本。其次,消费者根据线上营销活动和产品数据选择产品。再次,消费者通过线下平成消费,并将服务和产品的体验通过在线分享建立互联网信用机制。最后,商家通过CRM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其闭环体系理论基础如图3所示。传统商贸企业O2O平台构建策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线上营销引流;二是整合销售渠道;三是全方位联动。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的基础是信息化系统建设及CRM系统的完善,因此企业要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持。其中O2O营销和渠道是该模式的核心,传统企业在本身缺乏互联网基因的情况下要注重自身的优势拓展,进行O2O新营销—O2O新渠道—O2O新模式的三级推进。
(二)渠道转型
传统企业在渠道转型方面应注重协调线上网络渠道与线下传统渠道的目的性差异。目前线下传统渠道仍以利润为主体,而线上渠道更加注重流量的引入,因此做到二者的互补协调、功能配合是企业转型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尝试构建专业化的开放式平台,一则可以吸纳良好的供应商资源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二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盈利困局,丰富产品品类,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实体资源。其次仓储物流作为零售业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客户体验提升,因此是企业的关键竞争点。最后要注重现有门店的改造。实体门店是传统零售企业的优势所在,在全面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升级转型后,线下门店不仅担负着产品服务展示的功能,也起到了巩固线上消费流量、加固品牌影响力的功能。
(三)品类转型
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品类选择。对于传统大型企业而言,全品类经营一是可以带动主营品类的销售;二是有助于平台化发展,降低引流成本和客户粘性。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全品类经营成本较高,更加适用于垂直品类发展。无论是全品类经营还是垂直品类经营,企业都应把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原则。互联网经济是交互性的社群经济,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化品类选择才是根本。企业要贴合消费群体充分把握以兴趣为导向的社群消费需求,注重产品与品牌的融合促进品牌价值的延伸,保证品牌在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技术转型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企业技术转型的关键点,未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紧密相连。数据化管理、运营和营销对企业升级转型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打破了企业之间的内循环模式,由于市场细分和行业异质化趋势发展,使消费者对于同一品牌的忠诚度不断降低,关联度较高的品牌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体验式服务和多元化产品。例如,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构建了数据与服务一体化平台与各个媒体终端和社交平台形成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了资源共享的内循环和外循环两套体系。当客户进入某一个网站并进行相关搜索时,该客户的信息就被存档到后台数据库,借助云营销共享技术,该客户在一段时期内在其他网站所搜索浏览的数据会成为企业为该客户进行精准推广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架构转型
互联网时代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和交易效率的不断提升都要求企业不断减少领导层级,使企业在面向市场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一是高度扁平化企业结构,企业的管理中心逐步弱化,组织边界逐渐消失。以网络节点相连不断扩大组织边界,甚至引导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组织中成为组织网络上的重要一环。二是开放性的创新体系。在整个管理组织中要注重消费者赋权,仅仅依靠内部创新无法适应日益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只有紧密贴合消费者需求,利用互动系统做到信息对称,将消费者评价引入创新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社群化创新,真正把握市场的实时动态,才能将品牌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归属感和联系度。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童露.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6(3)
3.林荷,郑秋锦,陈佑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O2O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服务的突出问题。在马云的警告面前,在电商的挑战面前,银行迫切需要有决定出路的思路,有决定境界的眼界。
向电商“经济生态”学习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们已经形成的“经济生态”,从搜寻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中一切具有金融属性的领域出发,通过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嫁接,打通包括金融消费在内的所有人类消费的平等化、便利化通道,前所未有地拓展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前所未有地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时空距离,前所未有地普及消费民主化和金融民主化意识,以“开放、自由、协作、分享”的精神逐步影响和改造着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基于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高度契合,银行和电商有着密切的交集。随着时代变化、观念更新、技术进步以及新生代消费者的出现,银行和电商的不同点将会逐步减少或者弥合,共同点将会越来越多,一起朝着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方向发展。银行应主动改变,与电商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对银行而言,应当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电商学习并改变自己。
在贷款周期上实行“量身订制”
在贷款时间上,改“定制”为“订制”。由于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以月、季度、年度为计息周期,目前在贷款时间上往往由银行“定制”三个月、半年、一年等固定期限,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应尽快借鉴电商的“个性化订制”商业理念,更多地赋予资金以“金融商品”的时间让渡属性,更多地考虑金融消费者的平等地位,更好地满足借款人的实际用款需求。
在贷款需求满足上,变“规定”为“约定”。在实践中,企业的用款天数需要根据生产周期或者资金周转情况确定,满足企业再生产“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的要求。应借鉴电商的经营模式,完全根据客户的用款需求情形将贷款周期细化到天,具体的天数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约定”,不宜简单地根据格式合同由银行单方面地“规定”整年整月,避免贷款资金闲置或者贷款时间不足。
在融资品种上“量身定做”
在融资方式上,改“贷款”为“融资”。小微企业缺乏增信手段,可供抵质押的资产少,承担融资成本等财务费用的能力弱,也缺乏理财和组合融资等对冲经营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应借鉴电商的“客户体验”理念,充分考虑客户的借款资金用途和使用方式,采取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最贴近生产经营需要、最节省融资成本的金融产品,让客户获得融资成本的比较收益。
在身份关系上,变“债主”为“顾问”。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低,通常处于金融交易和产品交易的弱势地位。银行不应当仅仅把自己当“债主”,只管放贷收息,还应借鉴电商的“垂直搜索”“同类比对”“偏好跟踪”等服务模式,与电商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电商交易平台大数据库中的丰富商品价格信息和交易对手信息,进行量、本、利分析决策,在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帮助客户实行集约采购,确定最优库存和最佳产量(盈亏平衡点),推行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最小化经营,采取物流联网供应(发运),为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采购顾问服务和销售顾问服务,让客户获得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比较收益,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贷款风险度。
在贷款收息上“量身订计”
在计息选择上,改“强制”为“选择”。在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形势下,银行应学习电商允许消费者自由选择付款日期的做法,对贷款利率按照实际资金使用天数来计算,避免传统银行因贷款固定周期而带来的强制金融服务消费,允许客户在合同未到期时提前还款,停止对提前还款客户计收罚息的做法,最大限度尊重和满足客户的金融消费选择权。
在计息方式上,变“固定”为“灵活”。目前小微企业受困于银行规定的贷款固定周期,只能按照固定期限归还贷款和支付贷款利息,增加了融资成本。银行应学习电商可以与客户充分协商交易价格、付款日期、交货日期、运费承担的做法,在计息方式上以“天数”为计息基础,由银行与客户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和客户资信状况等因素,协商确定灵活的“日利率”。
借力电商实现服务端口前移
在互联网金融面前,银行只有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主动介入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才能破解用传统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笔者认为核心是银行借力电商,实现金融服务端口前移。
在审贷信息上,变“被动外供”为“主动导入”。目前,小微企业很难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工作机制,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无法作为银行的信贷评审依据。银行应把金融服务端口前移,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开发以小微企业为对象的客户模块,并嵌入到银行生产系统的“小微企业服务”业务单元中,在此客户模块别加入小微企业会计簿记功能,相当于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内置到银行生产系统。
此做法的实质在于银行的金融服务端口前移至小微企业内部,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流、信息流联网导入银行的生产系统,银行可以由此获得小微企业最直接、最真实、最及时的信贷评审基础信息,并与客户同步分享。
在服务流程上,变“坐店卖成衣”为“联网细制衣”。上述系统建立以后,小微企业主在手机银行上登录自己的客户端,发出借款申请要素,银行根据客户模块中存储的信贷评审基础信息,导入生产系统的信贷评审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加上人工的分析判断,与小微企业协商一致后,及时、快捷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并将此次借贷活动要素自动导入客户模块进行会计处理,及时生成新的电子账页、财务报表和损益核算表,作为下一次受理信贷评审的基础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变“单一融资”为“综合服务”。银行服务“端口前移”到与电商交易平台连接,以更具有操作便利和商业价值。借款人获得的资金在电商交易平台上根据客户指令采购所需生产资料,借助第三方支付完成向交易对手的支付结算,或者支付企业雇员劳务工资,余额部分按照协议约定进入余额理财系统。由此完成快速评审、便利获得、风险可控、无需任何抵押担保、适合小微企业用款周期和经营特点、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的信用贷款。
上述三个方面的改变是从理念更新的层面提出的。在银行操作设计层面,笔者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搭建企业财务会计云平台。运用“云技术”在银行端搭建企业财务会计云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完成日常财务会计功能。同时,银行获得小微企业的信息,并对其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等进行监控和分析,为银行的信贷“三查”验证和提高审贷效率打下基础。
主动对接电商平台。与多家具有广泛客源和技术优势的电商合作,分享电商平台上的企业产品交易行为信息,在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可控的前提下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通过对这些企业支付结算业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构建基于电商服务的信用评级模型。
该模型至少包括融资申请管理、融资方案、信用评级、贷后服务管理模块,运用模型对客户全方位指标进行评估和使用。其中,要特别对电商平台上的生产资料采购成本数据、产品市场价格数据等进行管理会计学的“量、本、利”分析,对小微企业每次借贷行为作出盈亏评价分析,从根本上掌握防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主动权,帮助和指导小微企业确定最佳生产规模、最优价格策略、最佳借贷金额和期限。
信贷业务端口前移。一是申请渠道前移。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让客户申请贷款业务,在手机APP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宣传(广告)模块、在线申请模块、财务软件及流水单据模块。二是审批渠道前移。建立预审批机制,搭建预审批系统,通过标准的审批机制和评分模型,实现快速预审批。三是放款(还款)业务前移。在移动银行端实现随借随还,让客户自主操作。四是提供银企电子对账单功能。客户随时随地获取其银行交易流水信息,银行动态监测客户的合理信贷资金额度,防止客户过度负债和过高成本负债。
推行移动展业平台。以Pad为载体,由客户经理携带到客户的经营场所直接办理开户营销、业务申请、业务处理(合同签订)、现场审批、实物赋值(空付),业务信息实时传回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主机和企业财务系统云平台,从而形成一个可移动、高效的信贷作业平台,减少客户往返银行次数,降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6-0067-06
为了提升生存力、竞争力、创新力、发展力,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占据市场竞争的先机,以管理创新开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之路。因此,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和基本国情。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一)以定位转型加营销服务升级,促进战略管理系统化
面对传统市场规模缩小、新型市场增长加速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不少企业谋求在核心能力、业务结构和产业链地位等方面创新,实现企业战略转型。一是业务定位的转型升级。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涵盖企业战略定位、业务转型、平台转型和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二是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转型。山东能源集团从原煤生产销售企业向“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城市清洁能源供应商、煤矿生产技术解决服务商和能源供应链金融解决服务商”转型[1]。
企业战略转型需要系统化设计。首先,总体战略创新需要业务战略创新来承接,通过运用“蓝海法则”实现业务内容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天津港物流发展公司通过港口功能与内陆物流服务有效融合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在无水港建设中把除物流仓储之外的相关服务设立在网上,搭建“线上无水港”平台,实现了从有水港到无水港、从无水港到虚拟港的服务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其次,业务战略创新需要企业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工具,逐步发展智能营销管理。中国联通下属多家子公司建立企业营销资源管理平台,优化市场推广资源配置,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一体化,根据客户个体和群体特征开展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实时营销,最终建立基于客户个性化的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营销管理系统。
(二)以企业治理与组织管理变革,形成治理管理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新论断,解除了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体制束缚,企业开始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一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业务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创新企业治理机制。二是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企业家族化管理向科学化治理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形成企业治理和管理融合的方向。吉林敖东制药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引入员工持股理念,把人力资本作为创造公司价值的资本来源,探索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融合新途径。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企业内部管控中具有两种不同趋向:一是企业内部重组和权利再分配,促进内部经营协同和资源集约利用,形成企业强管理化的管控体系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为建设智能电网,实现敏捷性组织、精益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规范优化组织机构,建设电网实时管控平台,规范鼓励变革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集约化管理、一体化协同。二是企业内部实行放权、分权。不少已经实行强管理化模式的大型企业探索去行政管理化变革:(1)采取个标准化和定制产品模块化变革,并进行准确合理定价,签订服务契约确保内部协同。(2)建立内部市场化经营体系,创新建立与外部市场联动、内部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健全市场对接机制。
(三)以战略思维加强供应链管理,保障成本管理精准化
当前,企业管理视角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而是向整个供应链延伸,立足供应链实行战略风险管控、战略成本管理、战略价值管理和敏捷协同管理。一是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协同体系。企业将风险管理的边界向供应链上下游扩展,主导并推动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材料和部件物流商、下游产品经销商等全价值链运行风险管理,促进产业链协调、持续有效运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坚持全供应链风险“主动防御”前管理策略,围绕战略绩效目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构建汽车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供应链精敏管理协同体系。上海大众零部件按需求拉动供应管理,借助零部件新工厂规划建设契机,设立矩阵式组织架构,搭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成的、系统的同时面向精益和敏捷两个维度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三是建立供应链成本管控协同体系。中海油气电集团通过降低上游资源采购成本、强化中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管控,高效推进下游集约化市场开发,实现了全产业链成本降低,把成本控制从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
(四)以企业技术创新链协同驱动,推动创新管理持续化
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当前在实践中,技术创新呈现源自用户需求、依托重大项目、开展创新协同、围绕绿色生产、实施定量评价等新特点。一是技术创新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实现技术引进吸收基础上的持续式创新。中广核工程公司依托阳江、防城港核电机组新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以设计建造一体化能力为核心,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集成、施工管理和调试启动四大业务领域配套的技术能力建设。二是技术创新围绕产品出口、用户需求,实现技术协同创新与项目管理创新相结合。中国电科下属公司围绕预警机产业出口和用户需求,协调国内飞机生产等关联企业,建立跨企业和国家的产品供需多方联合团队,实现了产品出口目标。三是技术创新围绕绿色生产、创新评价,实现技术创新链可量化评价管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通过构建三个层次、34项指标的“创新指标榜”评价体系,结合开放性、模块化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创新的定量化评估。
(五)以业务和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智能化
当前,不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工序信息化问题,转向企业价值链上环节内部和环节之间的信息和业务协同,实现了业务协同的跨地域与国界联通。一是企业信息化联通了信息孤岛,拆除了内部壁垒。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产品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企业内部横向不同环节和纵向不同层级的互联互通,提升企业运转效率。二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重庆建工市政工程公司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企业运行和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河北冀凯实业集团公司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制度整合、企业价值核算与员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融合起来,全面实现了人、财、物的精准化管理。三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敏捷协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协同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信息协同。
(六)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建设,促进环境管理常态化
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控、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变革的重要支撑[2],文化管理凝聚公司内部共识,实现员工与企业在文化认同、自我认知上的统一。一是以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建筑集团以文化支撑战略实施,通过《中建信条》统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法治企业建设。攀钢集团结合创新廉洁文化平台,探索“体制+制度+科技+执行”的监督管理模式。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塑企业精神风貌。重庆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价值观,构建推进组织、制度和宣贯体系,改变员工精神面貌。
企业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不仅要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内部创造性,还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承担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等社会责任。为此,不少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绿色生产”,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杭州卷烟厂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工厂建设与管理的精细运营,使绿色运营常态化。二是注重企业环境“绿色环保”,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中国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公司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创建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生态环境和当地社区共赢。
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若干问题
(一)企业管理思想创新问题
纵观上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可见在管理思想创新中存在如下趋向:用户中心化与企业中心化相融合、企业前管理与企业后管理相融合、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相融合。然而,在实践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1. 管理理念仍注重企业中心化而非用户中心化。在工业化时代,企业研发产品,通过宣传推广让用户接受和购买产品,市场环境处于企业中心化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具有功能相当的工具和自由环境,企业整体经营生产活动围绕用户开展,社会进入用户中心化时代。然而,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不少大型企业在企业治管融合、战略升级、集团管控、组织变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然围绕企业中心化理念展开。
2. 管理思维仍注重企业后管理而非企业前管理。过去,实行后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经营生产出了问题进行补救。当前,从企业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方向,从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转向关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企业管理行为,运用系统管理思维进行有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虽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本管控和精敏管理,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提到战略高度,形成基于产业链的战略风险与成本管控、战略价值管理。
3. 管理方式多数是治理管理分割而非二者融合。当前,多种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了企业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民主化和制度的法治化,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体制变革推进过程中仅把传统母子公司的行政管理转向孤立的企业治理,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设,而不是采取企业管理与治理相结合,推进子公司的分类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变革的统一,建立现代公司治管制度。
(二)企业管理组织创新问题
当前,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强管理化”与“去管理化”两个方向:一是“去管理化”组织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契约机制,激发企业组织和人才的活力;二是“强管理化”组织创新,在集团企业总部加强人财物集约使用和生产经营环节强化协同,实现企业精益管理。这里,创新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组织理念倾向于他组织而非自组织。在企业中心化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内部组织服从企业的整体指挥而没有自,企业组织管理是他组织管理。在用户中心化时代,要求企业从组织的强管理化向组织的去管理化转变,最终实现组织的零管理,而零管理的实质是自组织管理,即组织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尽管自组织管理在当前组织结构创新中开展了应用,然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往往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强管理化的管控模式,转向他组织管理,尽管他组织管理的缺点显而易见、难以纠正。
2. 组织结构倾向于层级化而非网络化。过去,企业采取科层制管理方式,公司人员级别呈金字塔方式,权力集中在组织高层,其弊端是用户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传导慢、决策慢、反应慢。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理念,要求企业一切活动围绕客户转,员工距离客户越近,赋予的权力越大。在实践中,不少集团公司往往采取母子公司制,通过股权关系把公司重大决策权向上归集,形成集团集约化、中心化管控,进而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仅少数企业,比如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尝试探索构建去中心化、柔性化的网络组织[3]。
(三)企业管理工具创新问题
企业管理工具,源于特定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管理理论,并且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当前国内企业实践中,管理工具创新呈现如下问题:
1. 管理工具应用创新多,原始创新少。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多数管理工具来自国外管理学理论,比如产业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等,这些管理理论很多具有普适性。然而,西方文化产生的管理工具更关注个人贡献而非集体贡献,与注重集体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矛盾。尽管不少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工具,比如华为的灰度理论[4],海尔的“对赌”薪酬等[5]。而且在用户中心化时代,具有普适性和原创性的企业管理创新工具较少。
2. 管理工具单一创新多,系统创新少。国内不少企业把EVA、企业相关者理论等与平衡计分卡工具相结合,像某大型公司提出的综合平衡计分卡考核工具等,然而缺乏对战略风险管控的考评,创新系统性不够。重庆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价值观组织体系建设,其目的是解决员工的工作氛围和精神面貌问题,但是仍没有突破性提出如何适应外部不确定、企业自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属于点状创新,而非系统创新。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展望
(一)在外部不确定性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变化速度加快、技术创新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确定性预见变得越来越困难,不确定性成为环境新常态。企业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管理企业外部未来的不确定性,找出那些已经发生影响并且将会产生重大、可预测的重要发展因素。而管理外部不确定性,在环境新常态下要求企业转型升级,而企业转型升级对应着企业总体战略创新,总体战略创新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一是明确企业在价值链条中的定位,二是明确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定位,三是运作并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总体战略创新需要业务战略创新承接。当前,传统的单一战略模式(领先战略、差异战略、聚焦战略)已经难以有效指导业务发展。因此,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把波特提出的单一战略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组合战略模式,比如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重组成模块化战略、领先战略与聚焦战略重组成渗透化战略等;二是企业根据时间、空间和合作方式的变化,选择全新的战略模式,比如采用速度战略,提高企业资源、资金周转率,海尔集团提出“把冰箱当海鲜卖”实现产品零库存,采用产品销售的预付和众付的众筹方式,实现产品负库存。
外部不确定性不仅要求企业战略一次转型升级,而是根据外部变化实现战略创新的动态化、常态化与及时化。同时,企业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把管理层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企业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的转变,也就是从关注管理的组织、控制、反馈向关注管理的计划转变。战略创新还要以战略要素为基础关注企业风险与成本,因此,需要把企业风险与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在组织形态变革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大师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认为,结构跟随战略。战略管理创新需要组织形态变革,即对企业内部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智慧型组织。
1. 组织形态上呈现新特征。(1)规模小型化,即把企业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强。围绕用户需求建立具有经营灵活、反应迅速、功能高效的小组织,它们彼此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为用户开展闭环服务,动态适应企业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2)层级扁平化,即改变企业原有的科层制。把企业内层级压缩到极致,缩短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信息失真。通过组织扁平化,把服务于客户的经营权、决策权下放到基层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经营能力[6]。(3)结构网络化,即拆除企业内部组织之间沟通协作的资源、信息壁垒,实现内部组织打通;拆除不同企业外部组织与企业内部组织的壁垒,企业之间通过实物流、信息流、工作流和资金流连通,实现企业间的网络化和无边界发展。
2. 组织运作上呈现新特征。(1)运行智能化,即把企业组织按照有机生命体来设计,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动态地满足用户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组织的经营目标、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实现生物细胞式组织有机发展,实现经营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复制。(2)关系契约化,即把企业外部市场化、契约化的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要减少甚至取消企业内部不平等的权威指挥,以平等的市场关系驱动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建立自主化经营团队、市场化内部业务定价系统、组织间学习与沟通体系和不同环节平台化,形成能够自行运转的企业内部市场机制。
(三)在线上线下融合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形态变革需要业务流程再造支撑。流程再造要联通内外部不同环节的信息孤岛,实现流程协同一体化,其表现形式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线上线下融合,最终目标是业务平台化、流程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具体分为三个途径:
1. 用户与企业的交易互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企业实现精准营销。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平台定向展示和推广,根据用户浏览内容自动组合推广内容,形成实时营销。用户进入购物网站根据自身需求和网站呈现产品服务进行购买决策、下单购买和线上支付,完成信息搜集、评比和购买,减少购买成本,增加消费体验[7]。最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快递物流、自动取货使用或进入实体店铺接受服务体验,实现产品服务O2O。
2. 企业内开展资源配置线上线下融合,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根据组织形态变革,企业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开展业务内包和外包,在线上平台交易获得企业的研发、生产分包订单,与发包方同时开展生产,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企业决策层可以通过内部集成信息平台,实时掌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动态,把职能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企业职能部门从管理制度变成服务者,根据业务团队和信息平台的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3. 企业间开展业务供应链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供应链管理敏捷化。未来竞争主体将从单一企业的竞争变成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融入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管理企业的供应链。业务销售订单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企业供应链同步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企业实现按单采购、按单生产。供应链信息平台化让企业之间实现产品订单信息互动,实现产品即时生产、即时发货、即时配送,实现供应链精敏管理。
(四)在技术路线选择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线上线下融合,其路径有两种:一是持续性管理创新,就是在现有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局部的优化调整;二是颠覆性管理创新,就是完全现有流程,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变革[8]。
颠覆性流程管理创新,将改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权力关系。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横向业务流程中,谁离用户越近,谁在业务链条中的权利越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承担风险也越大,获得收益也越大。在纵向流程中,传统的资源和权力都在企业高层,推进管理的去中心化,一线团队具有自主的经营权、决策权和分配权,企业的中层人员为基层人员提供资源,高层为中层提供资源和支持,形成了倒金字塔的权力结构。比如,海尔通过市场链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通过网状组织改变原有三层三类自主经营体等,倒逼流程管理实现颠覆性创新[4]。
持续性流程管理创新,是在颠覆性流程管理创新基础上的流程优化。在企业纵向层级扁平化和权力倒置金字塔结构中,需要不断明确和优化各个层级的职权和责任。在横向业务链中,不断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敏捷管理。比如海尔从市场链到自主经营体,再到网状组织,每一次都是持续性管理创新,最终组织实现了从科层制向网络化的根本转变[4]。
(五)在商业模式重构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流程再造的技术路线选择方式,决定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商业模式重构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必然结果,实质上是对企业价值创造机制和利润实现机制的变革。今后,企业商业模式重构,将运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颠覆性重组企业管理流程,改变人们对商业模式的认知。
企业流程再造导致绝大部分环节外包、经营机制的调整和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最终实现研发众智、资金众筹、业务众包、企业众创,由此实现商业模式重构[9]。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改变多数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和地位。有些企业定位于模块供应商,立足技术创新,把基础元器件和原材料做出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获取知识创新价值。有些企业从单一模块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和规则设计商转型,满足用户交钥匙工程需求,实现从单一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转型升级,获取产业链的集成价值。有些企业定位为平台型企业,通过双边或多边市场,打造自身商业生态圈,获取经济租金。在实践中,一些企业立足于服务大众市场、长尾市场和小微企业,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实施业务“跨界打劫”,探索新型生产服务商的商业模式。例如阿里巴巴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大众创业,实现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银行关注小微企业金融,结合淘宝和天猫运营大数据,为众多在线商家开展小额贷款,“让天下没有难借的钱”[3]。
(六)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商业模式运转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激发企业员工潜力,促使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融合。企业要致力于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中要不断吸纳中西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相互融合,增强管理的“软实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自身特点,比如在管理思维上力求“中庸之道”的“三分法”思维,在竞合关系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0]。企业文化管理创新要根植于民族文化,兼蓄并包,从管理基因上开展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与经营社会责任融合,让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统一。企业把经营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重点,从关注产品研制生产到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通过信息化平台协同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企业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企业管理效法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实现“天人合一”。即改变过去“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从单赢向共赢、多赢、全赢转变。比如从“耕者有其田”的传统理念演变为华为“工者有其股”的现念,让企业骨干员工从“要”变成“我要干”,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紧密融合。
企业管理创新与打造管理体系结合,让企业管理“无为而治”。一些企业通过文化创新驱动管理体系重构,实现管理系统化、系统流程化、流程数据化、数据资产化。通过管理体系构建,充分激活每一位员工的才智,建立企业员工“内圣外王”的企业治管机制。比如,海尔集团的“企业即人”和“以能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实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让企业从能人管理、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联合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2015)[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2]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
[3]刘鹰,项松林,方若乃.阿里巴巴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田涛,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美】比尔・费舍尔,【意】翁贝托・拉戈,刘方.海尔再造――互联网时代的自我颠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丹尼尔・平克.驱动力[M].龚怡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张波.O2O: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图景下,形形的公司趋之若鹜。
8月1日,北京微学明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它由中国最富盛名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及最知名的民营教育公司新东方合资成立,由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担任CEO,俞敏洪任董事长。双方将在移动领域达成合作。
这对新东方是个利好。此前,人们认为这家起步于电线杆广告、首家赴美上市的民营教育集团,在互联网教育热潮中步伐迟缓。
投资热已持续一年有余,新兴创业公司可谓热闹非凡。以大数据题库为核心的猿题库刚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约为1.25亿美元;从游戏起家的欢聚时代旗下YY教育在今年3月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用于发展语音直播,而从事在线口语培训的Tutor Group在2月获得阿里巴巴和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联合的B轮融资,“动不动B轮融资就到1亿美元了。”一名曾参与新浪网创建的投资人感叹说,在线教育领域投资之活跃前所未见。
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在线教育部分实现了技术乐观派的美好期待。聪明的投资经理可汗在网上免费讲解课本知识点,让小学生们学习数学不再困难;而大学在线公开课提供的免费课程让蒙古孩子学到了昂贵的麻省理工的课程……
相比之下,国内从事在线教育的公司,它们不乏优秀的技术,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日趋成熟,它们促成了自由的教育氛围,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尝试也给教育行业带来淘宝式的纷乱。
2014年春天,28岁的张凌开始在网上上托福班。这位国企房地产公司战略投资部高级主管想“为人生找到重新出发的起点”,计划去美国攻读硕士―这自然要通过托福考试。离开学校已有几年,报班无疑是最迅捷的备考方法。为便于自行安排时间,她选择了网络课程。
出于对传统品牌的信任,她花费2000元报了新东方一个托福强化班。“老师竟然在视频里说‘2013年之后IBT可能会发生变化,”张凌说,老师阐述口语机考内容未来有变,但提到的时间点却意味着这是2013年之前录制的视频,她随即放弃了这门课,“对最新考试动向的研究我想也是很重要的。”
此后,她选择了YY上的免费课程。并非贪图免费,在看到诸多报道说新东方老师流向YY平台后,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这一课程。在YY的课堂上,她和1000人同时在线,观看教师的授课直播视频。
这个案例,很可能被视为新东方在互联网时代欲振乏力的证明。不可否认的是,YY代表了新型创业公司对传统巨头的挑战。
事实上,张凌选择的直播课程,对YY教育来说是个新尝试。YY原本的业务是做游戏语音工具。今年3月初,YY开设独立域名“100教育”网,提供免费的托福雅思强化班课程,授课教师由YY选拔而来,其中不少来自新东方等传统培训机构。
“YY做教育其实没有别的,最核心的就是语音传输技术,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欢聚时代CEO李学凌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从媒体业转行创业,开发了能同时容纳万人在线的语音工具,这款工具最开始被游戏用户用于团队合作,后又被用来娱乐表演,现在,教师们在上面直播授课。
在毫无经验的境况下贸然闯入教育行业,YY的行为也被认为过于轻率。
不过,YY具有互联网平台自发的聚集力量。除了一些教授Photoshop、Word技能的草根用户,2013年前后,一些教授托福、雅思课程的老师也开设利用这个平台宣传自己的课程,甚至开设收费课程。相比在新东方等传统机构只拿固定薪资及较少提成,这些老师在YY平台上可将全部收入揽入囊中。重要的是,学生们也很有可能来自新东方,比如张凌。
YY教育在2014年成立单独域名,意味着这种互联网式的师资与用户积累水到渠成,同时整体行业发展也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大家把2013年算做在线教育的元年,各种形式的创业纷纷涌现,到了今年大家在几条固定的主干道上走了下来,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向。”一名不愿意具名的投资人说,主干道方向包括课程直播、智能学习,以及移动应用。
YY新进入的直播视频领域,相比传统机构提供教室,它通过技术提供容纳万人同时在线的虚拟空间。
相比之前的录播形式,直播对教师的要求要更为严格。
目前,YY推广的免费课程教师均经过严格删选。从2013年10月开始,8名YY教研人员和20名目标学生群体前去旁听老师授课,每节课后都填写详细问卷。
尹国科原是新东方的一名教师,他和几名同事一起参加YY选拔,经过两轮考察,大多数同事落选,他最终得以入选。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面对1000人大班又出现极大不适,YY教研团队在各种细节上提出了要求,比如讲课语速,PPT应该画多少笔……尹国科形容,一开始感觉都要疯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他适应了网络直播,能够产生比线下教学更大的成就感。
对于2014年的在线教育市场,从录播向直播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
已更名为好未来的学而思曾在2008年尝试网校,事先录制高清视频的远程教育,在网络上播放。但让K12年龄阶段(国外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统称)的孩子在电脑前老老实实看视频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网校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学而思网校课程完成率不到5%。
而今年,好未来启动直播课堂品牌“海边教育”,不再像之前网校那样沿用学而思的名称,这个网校在品牌方面与学而思关联并不大。
近年来,和直播概念相关的在线教育创业项目深受资本青睐。登陆口语培训网站英语无忧,仅支付15元就可以在网上和一名菲律宾籍教师一对一聊25分钟。以往,这种价格约为200元人民币。
聘用菲律宾教师、而不是拥有纯正美式或英式口音的教师的授课方式引发不少争议。但并不影响英语无忧项目不断吸纳风险投资。2012年年底,公司获得DCM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2013年又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雷军旗下的顺为创投基金是其领投方。
对此,负责英语无忧项目的DCM合伙人林欣禾争辩说:“有点口音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有口音,就像讲中文一样。”他认为美国人也有各种不同的口音,英语无忧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浸润10多年的从业者,林欣禾还是会感叹资本在教育领域的热度。和他投资的英语无忧模式类似的Tutor Group在今年2月获得阿里巴巴和淡马锡几家风投1亿美元的投资,“当年学而思融到老虎基金的4000万美元,创了个记录,那已经是那时最大规模的融资了。”他说。
技术带来的变革太快,对于投资也是一种尴尬―老的投资还没有成功退出,资金又涌向另一个方向。线下教育兴盛的2009年前后,IDG对精英教育、软银赛富对华育国际、德同资本对东方标准的投资纷纷失败。成功退出的屈指可数,老虎基金投资的新东方和学而思算是难得的幸存者。
不过,一旦直播模式广为普及,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李学凌认为,在互联网上,教师是和商贩、律师以及医生一样的个体户,正如淘宝可以解放大量小商户,YY也能够解放教师―这些教师被传统机构盘剥,而传统机构被昂贵的房租水电及运营开支盘剥。
他描绘了一个理想模式: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有望解决“提高教师收入”和“普及教育”之间的矛盾。能让一个教师同时给上百万人授课,这意味着单个学生为教育支付的成本降低,同时教师收入大幅提升。
“我们已经有老师月收入200万了,以前俞敏洪是中国最富裕的老师,互联网可以让很多老师变得富裕,”李学凌说。
不急于变现是新兴互联网公司的特点。但未来,YY教育的盈利模式可能是多样的。
“跟电商一样,最先赚到钱的不是那些正儿八经卖货的,一定是淘宝,一定是亚马逊,它们的供应链非常准。”上述投资人说。
在免费课程之后,会有收费的提高班、精讲班等,到这个阶段,YY和教师之间进行利润分成,相比线下机构二八分成比例,教师和YY之间分成结构将扭转为八比二。
李学凌经常把YY教育比做淘宝、天猫平台,不难想象,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有高度可复制性。
尽管投资者热情高涨,新技术也带来新的内容传输手段及商业模式,但这些被资本看好的公司却与“教育”的原本目的渐行渐远。
“我们做的不是教育,是培训,我也不管你出去杀不杀人。”一位投资人说,只有快速实现效果的培训才会有好的商业化路径,而教育需要长时间的培训,难以商业化,创业公司一般不会触及。
依托于中国的教育环境,消费者对教育的诉求无异于“求医问药”。“每天按时做练习,背单词读课文,是能够考到托福高分的,但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他们去培训机构,希望能够快速提高分数。”他说。在这方面,目前的在线教育和传统的培训机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是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今年在线教育投资的另一个热点便是大数据题库,即通过各种算法判断做题人的知识缺陷,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题目,以代替有经验的教师。
猿题库算是这种题库类产品中的佼佼者。2012年,身为网易门户事业部总裁的李勇带着开发过“有道词典”等产品的同事出来创业。在经历过垂直教育社区“粉笔网”的失败后,创办了猿题库。这恰好吻合他们既往的技术经验,开发词典的搜索技术适合做这样一个依靠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的海量题库。
猿题库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做题,找到你的知识点缺陷。一开始,每个练习者都会拿到相同的15道题,做完后,猿题库绘制出做题者大致的能力曲线。“有一百多万人做过这个题目,一道题目做错,可能有十万个人在这个题目上出错,根据这十万个人的特点,和你在其他题目上的答题情况,匹配出你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猿题库市场总监帅科介绍说。
接下来不断推送题目,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同知识点考试要求的难度不一样,有的知识点会考得特别的难,有的考得特别的简单,我们知道考试要求的是什么,不断推送练习,让你达到考试需要的水平。”
整个题库的精准度是一个不断优化的结果。“做题库跟做搜索引擎没区别,就是一开始很难判断一个产品好与不好,但随着用户行为的累积,它的准确度是在不断调校的。”沈博文在好未来集团负责在线教育收购,作为同行,他看好猿题库。
但猿题库涉足的领域仍是非常局限的,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大量做题而无需学习的时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练习、测评,无论YY、新东方,还是传统的线下培训线上培训,都还是在做教学这个环节,”帅科说,“我们想尝试去做第二个环节,就是练习。”
原本,猿题库的题库品类只有公务员考试、律师司法考试等职业考试范围,去年10月上线高考题目,不料短短8个月内取得巨大用户量,到今年6月高考的时候,猿题库高考题库拥有120万用户,而高考报名人数是920万。
猿题库目前七八个品类的题库中,唯一收费的是公务员考试。每年参加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学员约有四五百万人,在猿题库上,累积用户量超过百万人次,该公司预计今年会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
其实,目前国内的在线教育和线下培训机构,大多集中于培训市场,更多是提供了考取高分更好的路径。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弊端的期待,并无实质性进展。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自由市场般的商业氛围,以及注重个人收益的分成模式,还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培训机构的根基。就在7月16日,新东方确认,公司高级副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沙云龙因个人原因辞职。在中关村新东方大厦附近林立的培训机构里,大多数员工都曾经在新东方工作过。如今,不少人离职去从事在线培训,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包凡一就利用YY平台开课,讲解SAT课程。
新技术带来的动荡无可回避。
线下培训机构曾像野草一样蔓延。在2012年,新东方新开了200多家教学点;而像好未来一样从事K12教育的龙文教育在中国内地54个城市拥有1068家分校。业内人士把龙门布点的模式叫做公厕模式,“哪里有公厕,哪里就有龙门教育。”
实体教学点和线上教育如同左右手互搏。从教育资源分配的原则上来说,最好的师资力量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线教育发展起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北京分校把其它地方分校杀死的结果。”上述投资人说。
这种矛盾在零售业屡见不鲜。苏宁这样的零售连锁机构一方面不得不应对来自电商的冲击,另一方面承受着越来越高的房租和人工压力,但要发展电商,就意味着会钳制线下门店。
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在理顺收入模式后,曾纷纷赴美上市,希望借公众资金实现扩张,其时,它们的商业模式也深受资本市场欢迎。但在出现困境的2013年前后,俞敏洪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后悔上市的言论。
“我想新东方改革迟迟无法推进,更多地面临的应该是内部管理问题,他们现在手持1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并非没钱没能力改革,但是一旦推行变革,股价会下跌,那些持有股票的高管不一定同意这样做。”一名关注新东方的投资人说。
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大部分传统企业错过创新市场,也是出于对股价负责的考虑,选择那些能够维持20%年增长的传统市场,而一般的创新市场很难在它们现有收入基础上实现如此高的增长。这本书也指出,主流企业要想不错过创新市场,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开展新业务。
新东方最终选择了与新技术企业合作。在2014年3月,新东方宣布将和腾讯合作,迟迟没有进展,直到8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公开。
同为传统培训机构,好未来在尝试另一个思路,新成立的直播网校“海边教育”,在管理上与现有任何部门没有关联,教师也是重新招聘的,好未来给予充分的预算,并派出核心高管。
“不与传统业务发生牵连更好,要不然干掉传统带来收入的部分,一般人很难做决定。现在内部孵化,做起来就好,即便淘汰传统业务,好过被别人干掉。”好未来一名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表示。
现在,传统培训机构要考虑的是维持原有商业模式的稳定。相比新东方的名师策略,好未来自行培训教师,将教研人员和教学队伍分开,这意味着老师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学校决定,个人施展的空间有限。毫无疑问,这能够避免教师的流失。在直播网校中,好未来仍采取类似策略。
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新东方和好未来都选择扩大培训范围。新东方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将业务扩展至K12培训―那是好未来的核心业务。而好未来选择的是在新技术领域,将范围向两端扩展,一端是延伸向婴幼儿教育,另一端是延伸到考研领域。2013年年底,好未来陆续收购了“考研网”及母婴网络社区“宝宝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MOOC的定义
MOOC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MOOC 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MOOC 这一术语由布赖恩・亚历山大 ( Bryan Alexander) 、戴夫 ・ 科米尔 ( DaveCormier) 提出,后用于西门思和斯蒂芬 ・ 唐尼斯( Stephen Downes) 于 2008 年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课程“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
McAuley和Cormier等(2011)认为MOOC将社会化网络、某一领域的专家和网上可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体参与讨论、思考、分享资源,课程是在参与者的交流中生产的。
Ken和Masters(2011)对MOOC的解释是:大规模(massive)主要是指大量的学习者参与课程,也可以指大规模的课程活动范围;开放(open)是指学习者可能来自全球各地,信息来源、评价过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环境都是开放的。
2MOOC的特点
李青、王涛 (2012) 认为,从课程本身来说,MOOC具有如下的特征: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的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是一种资源和信息均开放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的教育形式,没有人数、时间、地点限制;是一种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使用海量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学习环境是开放和个性化的;是一种生成式课程,课程初始时仅提供少量预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而学习者更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获得知识。
陈肖庚、王顶明(2013)认为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 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高校、教师、学生与投入等方面的规模化;二是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开放性;三是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网络化;四是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性。
Panchen・ko L. F. (2013) 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相关研究的分析,认为MOOC对教师而言具有13个优点:免费参与;支持在职培训;让学习者接触到知名大学的教学风格;能比较不同的方法论;从学生角度体验远程学习;体验论坛讨论;体验同伴评价;拓展关于教学方法论的视野和知识;借助MOOC增加在大学讲授课程的机会;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英语听、读、写技能的提高;建立新的专业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
3 MOOC的影响
王文礼 (2013) 探讨了MOOC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认为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为:(1)MOOC 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是优质高等教育。(2)MOOC 是高校教学方法的一次大变革。(3) MOOC 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挑战为:(1)容易形成“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局面。(2)如何保障 MOOC 的质量仍然是一个难题。(3)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称:MOOC找到了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校园的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并指出推进MOOC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政府、平台、大学、教师等相关各方面各司其职。
2013年4月的《中国教育网络》集中呈现了与MOOC相关的一组文章,其中焦建利撰文称 MOOC 对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给中国大学提了五个建议:把开放教育资源和MOOC纳入大学发展战略中;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积极探索和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教师将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加强研究,有计划分步骤地尝试和探索MOOC。
MOOC的出现使大学与社会的界线、大学与大学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是全新的理念、学习形态、商业模式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巨大的改革和颠覆。它的开放性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MOOC提供的是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且绝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也降低了教育成本也促进了教育公平。MOOC也是高等教育教与学方法的一次大变革。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的进步。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在社会化媒介和移动设备中逐渐变得更主流。通过新技术来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过程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个性化、自主的学习方式更是引发了学习的革命。MOOC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MOOC将极大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使“终身教育”发展为“终身随时随地优质学习”,在学习的内容、时空、方式等方面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从口口相传的教育到柏拉图学院的建立,从杜威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到今天MOOC的出现。MOOC这种“大规模”、“开放”、“个性化”的学习标志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赋权时代真正到来。随着“MOOC风暴”在世界各国越演越烈,中国无可避免或被动或主动地也被卷进了这场全球“风暴”之中。整理发现,国内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于MOOC的项目特点、设计理念、对传统教育影响等等理论方面。一场变革已经开始,我们也已经“在路上”。怎么样顺应潮流,研究MOOC的本土化,怎么搭建中国式的MOOC平台?怎么样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2012(3).
[2] Master,Ken.A Brief Guide To Understanding MOOCs[J],The Internet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11(02).
[3] John Daniel , 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 25 September 2012.
[4] 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103(6).
[5] 李青,王涛.MOOC: 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