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3 15:1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1

一、前言

目前,我国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加上流转后的土地经营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土地的快速流转,也限制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农民的致富、增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更好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及其管理势在必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而加强农村的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结构效应的充分发挥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始终较高,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很难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所以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做为市场主体的组织集中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其次,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相对区域内的农户所享受的土地的权利都是一样的,但是生产要素却存在不均衡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短缺和土地闲置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及时、有效的优化与配置,促进农户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2.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农业规模的细碎化以及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三点:①严重影响了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有农资闲置、经营分散、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单位成本投入较多、重复投资等;②限制了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大型农业设备受制于土地的规模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农民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等;③使劳动力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因为较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劳动力的相对分散不利于专业分工的实现。例如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闲置或隐性失业,农民工技能水平不高等。

而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规避以上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在经营者之间的自由、合理的流动,这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增加农业投入与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对策

1.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如今已经严重限制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在对农民的排斥、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所以,要想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消除城乡身份上的差别,进而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

因为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大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以此来保障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履行,保障农村土地资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在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相关监督和监察工作,防止耕地资源用途的改变,充分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

3.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动产,在经营权利发生变更时必须坚持依法登记的原则,详细记录土地的权属关系、面积、用途、价值、等级等内容,这不仅是政府加强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权利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基础。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民过度依赖于土地,主要还是因为当农民离开土地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创新。所以,要想真正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总结

总之,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到“以人为本”。而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春丽.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

[2]梁丹辉,张光宏.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制度调查[J].中国老区建设,2008,(06) .

篇2

    因此,要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播电视作用

    (一)宣传作用:发展好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作用。让群众了解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宣传重要性,因在新农村建设宣传过程中,务必将\"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要落实到各个地方去。这一项政策宣传涉及范围面比较广,只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宣传作用,才能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做到认真把握、及时宣传、正确引导。在宣传的同时,不但要将党和政府的心声予以认真传达,还要将农民的心声予以及时的反映,听取民声,让各级政府根据民情做出及时的调整策略,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引导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播电视就是正确掌握宣传原则引导社会舆论。由于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不是短时期内完成,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所以,广播电视媒体在大众群体面前,务必遵守正确宣传的原则,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宣传的力\"度\"落到实处,而许多地区没有正确把握住宣传的\"度\",在宣传典型与实际情况时相差甚远,学习发达地区并非去学思路、学精神,而是生搬硬套其先进的经验,对自己本地区的发展而言,毫无意义。所以要特别注意广播电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宣传引导作用。

    (三)监督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中,对广播电视进行定位就是将自身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积极进行舆论监督工作。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复杂,同时还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有来自于不同的资金投入,就会出现许多的资金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挥好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对各级各单位是否正确履行职责、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有腐败行为等情况进行监督。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广播电视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责任。

    二、正确看待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工程,广播电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广播电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从以下方面建设好广播电视:

    (一)创建良好的对农播出节目平台。首先,中央台主导着我国广电系统应带头引导对农节目的创建,让其空间与资源更加充分。农村广播电视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充分发挥宣传的引导,及时传达、准确解释、努力促进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农村落实。充分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畅通渠道,解疑释惑,致力于促进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在农村形成。另外要创新办台理念,搞好节目定位。做到始终把服务对象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选准报道的重点,寻求亟须突破的难点,找准报道的切入点,不断拓宽宣传领域和空间。让各级政府都来关心和支持对农播出节目,为对农播出节目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精心组织策划创办精品节目。一直以来, 记者在报道农村节目方面比较少, 节目质量通常显现的粗枝大叶。有的记者认为,对农播出的节目不需要过于讲究,事实上, 要想做好对农节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个好的农业节目,两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一个是内容,即它记录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农民,是农民切实需要知道的,关心的政策问题。另一个是它的形式问题,即一定要采取通俗易懂的,甚至带有娱乐性的,把娱乐和政策的普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助于为大家所接受。现在,随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角色的转换,在农村中最看重的节目还是主要集中在实用服务性的节目方面,因此,在栏目设置上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政策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以及农业气象、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将  中央与各级政府在扶农、支农以及惠农政策方面予以大力的宣传,将各行各业对新农村的关心与支持准确的传达给老百姓。针对农村群众的收听收视热点,尽可能开办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对农栏目。 (三)努力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努力锻造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一定要注意内外结合。对内,努力培养与指导现有编辑记者。主要方法是:一方面

    通过开创一些培训班,主要培训的目标为思想正确、热爱农村的记者。另一方面,将有经验的对农报道老记者请过来予以指导,让他们帮助资质较浅的记者丰富他们的经验。最后,就是建立奖罚机制, 奖罚分明。奖励表现十分优秀的编辑记者以及优秀的作品,让他们感到报导农村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为多方面的培养人才以及精品节目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外也就是在社会中选拔适合在电视台工作的人才。要求所选的人才要农业发展形势, 农业的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等方面。由于现代农业复杂多变并日益趋于高科技化,所以他们应确保对农报道具有准确性与空间性。还可通过请教一些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部门中资深的专家教授予以询问,并请其对广播的节目做出一定的指导。    

    三、正确采取广播电视对建设新农村的策略

    我们务必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将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充分运用,努力为建设新农村予以各类信息支援。

    (一)根据\"三贴近\"、\"三深入\"的相关规定,以及我们的实际工作,对于各个方面予以大力的宣传报道。要结合新时期在建设农村过程中农民自身的主要特点,从建设新农村的自身实际出发,针对农民的发展情况全面开展宣传服务的工作。当下,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进行报道时,全面将调整农业产业化、创建文明、培训劳动力、建设小城镇以及整治村容等惠农工作得以全方位的展现。将党推行的新农村政策,以及先进科学的经济理念以及文化理念予以大力宣传,这样,各级政府与全体人民群众都会对农业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让发展新农村建设、强农富民的策略在人们心中扎根。

篇3

过节回家,想给父亲买一手机,发现镇上同型号、同配置的手机,价位比城市里面贵上300-500元;而土鸡蛋、鸭蛋、鹅蛋,还有菜籽油等,价格却比城里便宜。究其原因,城乡网络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因此,发展农村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信息行时代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农民了解信息,一般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这些渠道的信息具有滞后性;而网络信息不一样,即时性很强。

1在城市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的网络基础还很薄弱

1.1农村人口很多,但居住分散,年龄参差不齐

网络在农村中的应用范围很小,往往用来看网络视频或玩斗地主之类的休闲游戏,年轻人则用来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鲜有人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更没有从线上到线下的本地生活服务。

1.2老年化比重大

老一辈人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对网络比较生疏,对于智能机的功能很难掌控,更不用说用手机上网。年轻人会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也能利用手机3G或4G流量上网,但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短缺,而且老一辈对网络基本没有了解,类似这样地方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

1.3信息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投入较少,信息闭塞,在加上有关部门干部以及村民本身对农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都表露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大家承认网络先进、信息丰富,希望了解更多,但又敬而远之。由于大多不懂网络,他们不懂如何系统验证网上信息,在交易中常遇到不良客商拖欠贷款甚至诈骗事件,进而使他们对互联网缺乏信任,由此产生的使用网络的种种顾虑也限制了农民上网欲望。对农村信息的实质、意义重要性以及建设认识不深,没有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完成,造成农业信息化滞后和信息化建设服务意识不高。

1.4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参差不齐,大多没有通过专业培训,对信息服务业务不熟,在加上农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影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人员的质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

1.5资金投入匮乏

互联网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区经济发展越发达,其互联网也越发达,互联网普及率也越高。农村山区条件十分落后,要帮助当地的村民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6农村网络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

最然“村村能上网”、“乡乡有网站”、“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和企业投资扶持下,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农民、农企和农政人员在生产、管理、生活方面对网络需求日益强烈。

2农村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2.1亲情沟通

利用网络,实现语音通话,视频通话,4G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一朋友,老家在绵竹农村,直接拉了宽带网络,手把手教会父母上网,用Wi-Fi宽带,然后可以天天视频通话,和留守老人,儿童聊天,沟通了感情,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2.2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的农村与城市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城市的产品卖不到农村,农村的产品也卖不出去,而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把产品到网上交易平台或者第三方平台,甚至自己建立一个网络贸易平台寻找销售渠道,城里人可在网上选择,网上交易,或者实地交易。同时,在农业的发展上,根据网络信息,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和产品结构,搞活城乡流通,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些农村兴起周末农业、农家乐、集体农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城里人可以趁周末,放假到乡村来玩耍,体验新鲜空气,观赏山水田园生活,也放松了心情,顺便购买农副产品,带动了当地的消费。

2.3未来发展需要

通过网络,农民可以分享远程网络知识,如农技辅导服务、农村医疗服务、精准扶贫服务、缴费便民服务、平安乡村服务、政策传递和政务服务、村务公开服务、农村商务、村级物流服务等,真正在农村地区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民少跑腿,全面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效率。

2.4网络是农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慢慢感受城市文化,有利于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城乡一体化的实现。2.5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依靠网络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依靠网络,从网络中发现商机,并且把商机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让农民在农村真正的富起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和分配,改变当前的年轻人在外务工,老年人和小孩子在农村的局面,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做好农村网络建设

3.1兴建基站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网络覆盖到位。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网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宽带中国战略》明确给出到2020年,宽带网络100%覆盖城乡;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的目标。

3.2政府牵头,办理各种网络学习班,扫网盲

开办村级及以上乡镇文化活动室,对农民进行网络教育。鼓励农民学习如何使用信息网络,如何利用网络为农业发展服务,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3.3大力推广

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的融合,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公共物品的范畴,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着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

3.4教会农民如何利用网络

发挥农村信息化“三农”服务优势,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村民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农业种植的相关教学视频教学,种植、养殖技术作为指导,学习用网络推销农产品,从而杜绝盲目生产,同时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了解市场需求的信息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丰富精确,畅通及时的信息渠道,从而将农业化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3.5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

加快乡村网络信息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提高信息采集,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快速、有效推进。与时俱进,建设优质、高效、便捷、丰富的网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剑 单位:四川天一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社锋,郭小粉,高淑婷.浅谈互联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07(22).

[2]陈庆宾.浅谈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5(11):7-8.

篇4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与年际分配不均,所以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与保障条件。

一、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绝大部分建设时间过长,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建设标准低,建设与管理较为粗糙,工程年久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导致灌溉能力差,不能满足当前灌溉需要。调查资料表明,由于上述原因,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只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灌溉的实际面积达不到灌溉的设计面积。

2、重经济轻水利,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减弱。农村小型水利建设走向低谷。随着农村大部分多强壮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再加上有限的地方财力,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已严重不足。

3、管理薄弱,保护意识淡漠。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带病运行的水利设施问题比较普遍,致使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已失动功能,再加上频发的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与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部分市场被国外的农产品占领,再加上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下降。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那么如何搞好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应从如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资金投入要加大,调动群众积极性。各地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广大农民、企业或社会团体加入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真正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确保农村集体把积累资金的一定比例用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以激发与提高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那么就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引导农民与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增加投入,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要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照程序经过审批后,依据国家补助资金,申报项目要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并逐步加以推广。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在果园中及大棚推广滴灌技术,在成方连片的农田中推广大田管灌技术。搞好渠道防渗、河道浆砌防治工程,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那么就需要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对水利员要加强培训并使其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与资金使用。

(1)资金投向要明确。中央与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

(2)项目实施主体要明确。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项目实施主体。

(3)补助方式要完善。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以及机械作业费是主要补助方面,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1、农田水利建设保进农村经济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问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要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保障食物安全,既要满足16亿人口生存的基本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但是,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4-01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的提出并非历史必然,其是在“三农”问题的环境背景下,党与政府为了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精神面貌,切实以科学理论指导农民发展而做的政策体系规划。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强调新农村建设时明确指出:应就当前农民做好教育宣传,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充分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其受教层次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水平与综合进度,因此在新形势下为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及必要技能知识的提供,构建农村范畴内的终身受教体系,存在着必然的实施发展意义。

一、农村教育的具体内涵分析

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党在发展中,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职能素质及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而在既定社区对所有社区居民,进行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工作普及。但是农村的社区教育又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不同,也不是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者成人教育。其是以统筹关注农村居民的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具体而进行的全面培育开发,规避了劳动能力与生产技能的培训局限,将教育工作做到了深层次的宣传推广。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要性分析

(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

当前的学习型社会构建,需要广大的农民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既定的目标,满足其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农村的发展中,因经济水平的制约,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受教程度不平衡及不公平现象,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应较低。因而在农村若想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那么发展社区教育也成为必然,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保障农民群体即时即地接受教育,充实知识理念,由此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农民的自主学习意愿所趋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改观,人民在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的生活水平都相应有了新的提升,在此良性的发展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求知欲望及健康文化熏陶愿望,也被逐步激发出来,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在产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经济的职工素质提升需求

眼下许多地方乡镇陆续建立了工业园区,进行乡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不断的招商引资,而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而生产中,因劳动力多采取就地选择本地人员,所以在职工间存在着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使用效率差的现象,为了促使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必须要就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把握良好的科研技术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要求所需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文化要求提升下,使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此形势下进行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势在必行,但转移过程中,因技术差,知识把握能力低,往往很难适应新岗位要求。因而在此情况下做好农村的各类教育有效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为社会进行新型农民的培养,促使其掌握非农产业就业及城镇就业的基本技能,成为时展下的必然所需。

三、农村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政府部门认识

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中,地方政府应当就教育发展认知不断提升,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并大力就相关的基础教育设施进行完善建设配备,积极探索寻求一套与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相匹配的社区教育模式。从培养传统劳动人员与简单劳动技能培训的观念,转变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必须就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全面把握,在工作中增设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适时提升教育的薪资待遇水平,并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的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复合型人才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中来。

(三)加大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应适当考虑建立专项的下拨资金予以保障和扶持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因做好资金的单独立项,加大师资引进及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资助力度,并适时引进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协调教育资源方面的合理配置,以此来确保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

(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教育资源明显缺乏,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当做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做好地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地探究城乡互动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此实现资源方面的充分共享。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良性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就各社会团体与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积极能动性进行调动,为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玉良.如何构建农村社区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0-41.

篇6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且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劳动力的具体体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机械设计,旨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1]。由于农业机械化会基于农业生产需求而实现技术创新,因此而使得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大量的农业生产由人力劳动转为机械化劳动,节省的劳动力,促使农民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产业以为城镇发展服务,由此而为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载体。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设备作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已经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农业机械技术是动态发展的,会根据农业需要而不断地调整技术,以更好地位新农村建设服务。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地位[2]。

2 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有效对策

2.1 将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科技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促进农业机械推广,是将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机遇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包括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的维修以及定期地组织农业机械技术操作培训等等,都纳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以使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并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以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2 做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检验农业机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内容操作,且要依法对农业机械以认证。农业机械销售者要将销售记录制度制定出来,并向购买者指导操作方法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者要有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实施维修,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中,还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见,农业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安全使用,就要强化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还有助于督促其自觉地遵守操作规范,不仅可以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确保而来农业机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2.3 根据农业产业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

篇7

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篇8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投入,使农田水利获得很大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计2000多万处,小型灌区面积共计4.61亿亩,小型灌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35%以上,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两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渍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机井水源有的干涸,有的水源不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求。抗旱灾中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无力抗灾了。

二、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难以为继。据相关部门调查资料,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在2010年的抗旱灾中就出现有水浇不上地的现象。

投入严重不足。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锐减,现在农民投入的主要形式投劳投工只相当以往的1/4左右。近年来中央财政恢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9年增加到近五十亿元,但与水田专家测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需要千亿元以上资金相比,相差甚远。加之地方财力有限,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多数落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尽管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的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普遍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现象,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工程正常营运困难,影响效益的发挥。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篇9

2农村中学推广体育舞蹈课程的策略

深入学生体育舞蹈理论知识及价值功能的认识。一方面,农村中学在进行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时应当极强对学生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然后积极采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专业的体育舞蹈表演或者比赛对体育舞蹈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让他们既了解体育舞蹈产生的起源和背景,又能掌握体育舞蹈的风格及类别,最终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价值功能的认识,因此,舞蹈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十分重要,农村中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体育舞蹈的价值氛围。努力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农村中学经费有限,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往往没有十分健全的舞蹈教学器材或者是专业的教学场所,大多都只是一间水泥地的空教室,搭设一些舞蹈杆让学生训练,或者是即使是设有一些舞蹈室或者是形体训练教室往往其中的设施设备不达标,因此,农村中学应当加强对现有舞蹈教学设施的购进和改进,根据教学实际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设备资金,或者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的资金,不断充实现有的舞蹈教学物质基础。另外,较近区域的农村中学可以采用共同出资金联合采购和使用舞蹈教学设施的方式,根据各自教学特点,划分好舞蹈教室及器材使用的时间,合理配置共有资源,有效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引进体育舞蹈专业教育人才。首先,农村中学应当积极与各示范高校密切联系,建立体育舞蹈专业教师中学顶岗实习基地,积极借助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展开校校合作,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体育舞蹈教师能够到农村中学中进行教学。与重点中学建立平行学习方案,通过对先进中学、重点中学的参观学习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构建体系化的教师队伍,从而让教师能够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其次,开设体育舞蹈教育专业的各高校,应当积极为本地区的农村中学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鼓励学生到各农村中学进行顶岗支教,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培养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实现高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谓是一举两得,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3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为青少年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促使其健康成长应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体育舞蹈的推广,一方面通过体育舞蹈的推广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校园体育舞蹈氛围的构建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相关人员和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好地路径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舞蹈学习和浓郁文化氛围中来,优化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易川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是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如何适应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主题,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变换的条件下,加强农村财务会计队伍的建设,对加快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财务会计管理问题

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职务贪污犯罪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农村财务管理无论是从财务流行到财务监管,都存在着极大的管理漏洞,票据管理泛滥,打白条的现象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很多地区没有正式的会计人员,村干部“身兼多职”,集体资产管理混论,很多资金不能及时、准确的到达农民手中。报销和审批流程不规范,账目管理不科学,会计档案保管不当等等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2.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

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是造成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好的制度没有好的执行者就是一纸空谈。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财务人员文凭低,不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主要体现在: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年龄老化,业务水平低;会计人员任免不规范,往往是由村干部指定人选或贿选产生;会计人员的任期不定,常常是村干部换届后,会计人员就出现变更,严重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稳定性。

3.农村财务账目不透明,管理不规范

账目的不透明,不能及时公示财务支出,造成集体资产流失,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又一重大问题。更是引起部分地区农民上访,乃至流血伤人事件的主要原因。账目透明,是对村民集体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尊重,村民有权知情集体财产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财务人员甚至村干部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对上级政府制定的部分规章制度的执行也流于形式,不能落实到位,财务支出项目上态度暧昧,公款私用等,都是导致农村财务账目不清的原因。

4.上级政府对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不力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乃至交通不畅,导致信息沟通不及时,上级县乡政府要么是财政紧张,无力对村委财务实行有效监督;要么是态度上不重视,对农村财务监管实行“睁只眼闭只眼”。对于部分农村出现的财务纠纷等问题,又无法追究责任,导致财务监管制度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解决农村财务会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从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全面改革农村财务管理

农村财务管理的问题不单单是制度、从业人员、经济环境等的问题,政府的不重视也是造成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严峻的又一因素。加大资金投入,在农村地区引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如实行会计电算化等,让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更透明、更迅捷、更高效。同时,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修养好、责任感强的专业财务人员,充分发挥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作用。人才投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让更多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走向广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帮助这些地区拜托贫困落后的帽子,真正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繁荣。

2.规范制度,财务公开

制度的存在是一切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农村地区更需要建立权责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凭证管理、财务报销、审批流程等,都实行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申报、审批、报销、监管流程。财务支出定期公示上墙,由群众共同监督,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有效,保障集体财产的使用透明、合理、高效。

3.健全农村审计,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实行严格监督

提高地方县乡政府对农村财务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组织,对农村财务支出等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审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不积累问题、回避问题;逐步建立农村会计报表实行会计师签字、审批的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4.加强法律宣传,加大惩戒力度

定期开展农村普法宣传,使村民加强自身权力维护意识,针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敢于直言和反对。加大惩戒力度,从根本上杜绝经济犯罪,严厉打击村镇干部利用手中职权。树立村民较强的法律意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辍的工作。

5.加大农村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目前针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很多,如村支书培训、村委会主任培训、计生主任培训等,但针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却是一片空白。明确村会计的财务管理地位,实行财政补助;进行社会公开招聘,考核录用,定期培训,增强专业水平;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财务管理工作不受村干部影响等等。从利益上保障、权力上明确、培养上强化,都是提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素质建设的有力措施。

三、结语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发展农村经济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财务会计人员队伍素质,更是刻不容缓。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监管制度缺失、人员素质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等,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各级政府更应该做到常抓不懈,逐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继而推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篇11

首先,农村小学生缺少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村小学生多数是农民家庭出身,不少家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初等教育,有些家长甚至连小学毕业水平也达不到,家长文化素质低,家庭文化生活匮乏。其次,农村小学生缺少文化生活环境。许多农村小学校缺少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得不到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身心的不到很好的锻炼,情感的不到熏陶。针对这些不良因素,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务之急。农村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学不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得以补充;在实践中得不到的东西,在书本中来获取。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得到的风气。

2 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认为:历代人物的成才都离不开其成长时期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择邻”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充分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校的板报长廊上一些爱国主义内容、科学知识、名人传记等,渗透着各方面的教育。再如,校训牌以及一些带有引导性、号召性的标语牌等,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收到了潜在的教育效果。另外,通过校园美化、绿化,开展花园是学校建设,美化了校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