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8: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木工程就业状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个:一是开发单位,包括政府规划部门和甲方;二是设计单位,这里主要是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施工和监理单位,以施工单位为主。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占到就业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施工单位大多存在施工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很多施工项目尤其是路桥项目在远郊甚至农村居多。本文作者对本校86名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大中城市是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施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这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困地区,在择业地点上很难再去选择回到基层,而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施工单位的工作地点很多在基层;另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存环境,他们往往会选择收入颇丰的甲方,在择业方向上就会比较狭窄,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占到就业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施工单位大多存在施工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很多施工项目尤其是路桥项目在远郊甚至农村居多。本文作者对本校86名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大中城市是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施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这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困地区,在择业地点上很难再去选择回到基层,而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施工单位的工作地点很多在基层;另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存环境,他们往往会选择收入颇丰的甲方,在择业方向上就会比较狭窄,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83-02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对工科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应体现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1]。土木工程概预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编制一般工程概预算的能力,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为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在分析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在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上全面进行讨论分析,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2]。
1 传统的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就目前来说,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教材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教学内容灵活性和系统性不够[2]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成果。由于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具有区域性,各个省市颁布自己的造价管理文件,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土木工程概预算教材都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和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反映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教材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工程计算规则、费用组成的讲解,教学内容多,枯燥,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材中加入了相应的作业练习,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学生所学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样根本完成不了实际工程图的预算。
1.2 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由于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大多是一些规则的罗列,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取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且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的被动教学模式,手段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先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后进行相关例题的讲解,由于内容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机械化,容易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学生对于定额的应用、工程量的计算(特别是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很难深刻理解。
1.3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阶段,应用现代媒体技术缺乏,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
1.4 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及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在内容上偏重于知识的考核,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容易出现猜题搞重点突击的情形,也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中的体现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切实加强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中的能力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2.1 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开展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课程课时等条件要求,制订新的教学大纲。依据新的教学大纲,从能力培养出发,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和取费程序,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同时在教材内引入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实例,加强学生对编制造价文件的理解。再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在合理安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以外,恰当采用图表教学,使授课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此类章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增强授课效果。
2.2 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分类号】G647.38
一、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完善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地方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前后历时4个月,对江苏地区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对象为2009届至2015届共计7届毕业生,涉及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管理4个专业方向。
1.样本概述
共计发放个人填写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共中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位,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正在待业中,提供资料不完整,402份问卷为当前正在工作中的校友,为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本研究基于402份有效问题展开。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4%,其中,男性占89.55%人,女性占10.45%;就职岗位方面,公务员占1.24%,事业单位占3.73%,国营建筑类企业占24.38%,其他建筑类企业占64.43%,其他单位占6.22%,无人自主创业。
2.工作对口状况及更换工作经历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认为专业对口的占51.74%,认为基本对口的占35.82%,认为不对口的占12.44%。
毕业后有过多少次更换工作的经历,64.2%表示没有更换过工作,16.2%表示更换1次,10.9%表示更换过2次,8.7%表示更换3次及以上。
3.工作适应和个人满意度方面调查
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应方面,22.9%表示很适应,52.7%表示比较适应,22.9%表示基本适应。在适应工作的关键影响因素中,认为专业实践技能过硬占52.5%,认为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占41.5%,认为勤奋刻苦边工作边学习占74.4%,认为有责任感占65.9%,认为有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占22.1%。
在对目前的工作的满意度上,9.45%表示很满意,40.8%表示比较满意,43.3%表示基本满意,6.5%表示不满意。
为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起到前期准备的影响因素
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4.9%,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57.9%,认为基本不能满足的占22.9%,其他占4.3%;在校期间实践教学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1.7%,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49.8%,认为不能满足的占34.6%,其他占3.9%。
二、对策建议
根据工程行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培养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接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突出注册执业岗位能力的系统训练与培养,使学院培养的学生具备现代注册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地方经济形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即,“基础建设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实训就业平台”。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听取对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翔实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应用背景、案例和实践性环节,构建“三位一体”(即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操作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1]。
2.面向施工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建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制定“适理论、强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有可以进行土木工程访真实训模拟训练的校内土木工程开放实训中心,创造性设计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单体工程项目实践(专业实习、设计)”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应用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地操作,从而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并实现了整个教学环节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2]。建设的校外企业实践教W基地,能够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求。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土建类相关软件应用。
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新型考核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我院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减少需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应用性问题的比重和难度。注重仿真摸拟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至少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手工完成一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至少在工程模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教学中强化实用土木工程软件(如PKPM、BIM等)应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4.拓展实训平台,推行“一书多证”制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利用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安排优秀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学习,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职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施工员、预算员、质量检查员、资料员、材料员、城建档案管理员等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可上岗。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研”、“创”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有一门建筑施工课程,主要是研究建造的方法、理论与相关的建筑施工规律,该课程用科学化施工组织理念为先导,以精细化的施工技术和手段为后盾,以求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高职学校开设的这门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将来要直接上工地的操作人员,如何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意义重大。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施工的技术与组织。施工技术蕴含了众多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钢结构等众多学科。而施工组织更为复杂,它将工程的技术与管理融为一体,极具综合性。
同时,建筑施工课的学科独立性也很强,例如:施工技术包含了各种技术手段,而这些技术本身就是各自独立的,地基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施工组织本身就跨越了技术与管理两大方面,其内部的差异更是巨大的。学科的独立性,使得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就显得更为的困难,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老师要传授的信息量太大,使得我们必须重视这门课的教学与学习。
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的实践性。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搞建筑和施工,所以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要将课堂上的知识同现场施工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即为所学知识的规范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建筑施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也是这门课程日益发展的保证。但是,新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操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的运用,使我们对机械的操作要更加的规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当然离不开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和教育。
二、建筑施工课程的重点
1. 加强学科的师资建设
提高建筑施工课的教学质量,重点在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加强师资建设可以直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要求,首先就是要让任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还有具有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这样才是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的最佳结,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学科发展的长期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年轻化步伐,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加强校内教师的交流,那些理论知识扎实的老师要多去帮扶那些理论知识较为贫乏的老师,建筑施工经验丰富的老师要去照顾经验较为缺乏的老师。加强教师队伍的互动交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加大支持教师队伍之间的帮扶行为,从而快速的实现师资队伍的提高。
提高师资力量最为便捷的手段就是聘请校外的优秀兼职人员,这是对校内教师队伍培养的一个有效补充。同时,还应该经常性的在校园内举行各种专题讲座,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认识。
2.提高学科的教学内容
学校对这一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联系起来,同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科做适当的调整,当简则简,该删就删,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专业就业形式的具体情况,对传统上形成的建筑施工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不必所有内容面面俱到。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国家对高职类院校的培养定位,教学的内容应该以工程技术为主要方面。加强对工程技术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最为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星月异,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教育和认识,也应该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点。
加强学科的教材编写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断弥补技术方面的差距,需要我们队教材的编写与时俱进。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以便能够及时的更新教学的内容,同时能够将当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方法等内容吸收到教材中,使得教学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3.改进学科的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课程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其教学效果很难保持较高的水准,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正确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
第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往往可以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显著的教学效果等特点,是当今教育手段多样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多媒体在教学中能提供更多的的信息量而且还不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么多信息的吸收,实现老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展示工程施工的照片,在配上解说的文字,播放施工方面的视频,以及模拟动画等新媒体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教学环境,把难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具体画面展现给学生,更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创造现场教学环境。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将课堂教学放到施工工地进行,进行现场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现场教学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学生将来投身到实践中的有力的保证。
三、建筑施工课程的难点
建筑施工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实习的基地建设,加快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工地的联系。在很长的时间里安排学生去施工现场的教育实习都是高职院校课程规划的一个难点,很多的施工单位因为对学生安全和施工工期的考虑,不愿意安排学生进入工地实习,而现在的学生不服从安排,难以管理,更是加剧了实习工作安排的难度。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对外要积极地联系实习单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促进学生实习的工作开展。
所谓的校企合作,我们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实。学校要加强同实习单位的互动和交流,派遣学校教师去实习工地进行施工的指导,或者担任实习基地的顾问,以提高基地的技术和管理,同时聘请基地的工程师在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聘请他们来校做兼职教授,以此来提高学校施工的实践教育。同时安排高水平学生进入施工企业的实习,单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待遇,着重培养他们,使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留在企业,成为企业的后备人才,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实习单位的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共赢,这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结语:
建筑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其学科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立足学科教学实际,具体的进行学科教育。随着学科发展,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改革显得有为的重要。我们应该在提高学校的师资建设和加快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等方面下足功夫,来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范围广、跨度大,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科。目前我国设置工程造价专业的院校大多数是专科类或高职类院校,造价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范围狭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也带动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造价人员,以适应不断扩展的建筑市场。各类企业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应用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造价人才。针对此种现状,本文以我校的工程造价专业展开相关分析,就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造价人才进行探讨。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与英美等国的高校教育相比较,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及应用较为薄弱。在国内各高校中,很少有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完整的教材体系,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未能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国外很多院校的造价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企业有良好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而我国各院校在此部分开展的较少。同时,某些高校的造价专业又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化、集成化,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同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因此形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却少之又少的尴尬局面。
2.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校目前未开设专门的工程造价专业,而是在其他相关专业中设置了工程造价方向。虽然我校制定了详细的工程造价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但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发现能很快胜任造价行业工作岗位的人并不多,出现该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2.1 课程体系涵盖面较窄
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应有造价人才的介入,但从目前我校的培养方案现状来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招投标阶段以及工程施工阶段的课程为主,对于工程建设的其他阶段比如前期决策、可行性研究、方案评审以及工程结算及决算阶段的课程涉及的较少。
2.2 实践应用能力较薄弱
虽然培养方案中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计只是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学生对图纸上的各类工程缺乏概念,达不到课程要求的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软件实践课程,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硬件设施数量有限,学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较差。
3.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秉持“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及相关经济和法律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3.2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推进“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应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反应前沿科技发展、突出工程造价管理需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造价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3.2.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基础扎实、学科领域宽广、应用型强的理论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学习领域的原则设计课程,由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公共通选课程构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以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如:《房屋建筑学》、《建
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使学生掌握学习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业课的设置以满足应用型人才教育素质为准则,设置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项目评估》、《项目投资与融资》等。使学生掌握从事工程造价管理所必需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在工程造价领域的业务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3.2.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理论知识都以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价值取向。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1) 增加学科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前置课程,只有具备了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才能更有效的学习专业课。但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基础内容概念不清,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基础实践课的重要性。因此,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时,应该增设实践课时,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增强信息化操作能力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各种专业造价软件已成为了必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应提高硬件配套设施,例如设置专门的机房、引入各类专业软件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与社会企业合作,发展学校“生产实习基地”是一种良好、互利的模式。既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让学校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又可以使企业尽早了解到我校毕业生的学习、工作情况,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可以选择各类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公司、咨询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4.3 增强师资水平
选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有效确保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要体现出“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的特点,同时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要能指导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接轨。
5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保证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工程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校根据市场导向,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种培养模式可使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如今,黄冈职院就业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湖北省“科学发展院校行”新闻采风团来我院采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光明日报》以“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工作”为题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我们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实行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实现了学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0%,年底就业率达到99.46%,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目前超过50%。
一、落实责任,实行“四包”促就业
1.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系领导包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2009年2月19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齐心协力谋就业
1.抓好市场调查环节。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抓好教育教学环节。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抓好条件保障环节。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关注动态抓就业
1.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教授负责15人,副教授负责10人,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领域进行决策和从事全过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新要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基本的土木工程与房地产规划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了解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理论,熟悉房地产法规和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和营销策划领域有较坚实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同时要求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咨询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项目营销、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就是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是实现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是根据专业的特定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是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学时数,研究课程设置的结果,只能产生教学计划,不能产生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也都对课程设置都有描述,不仅构成了一种课程政策或课程的说明解释,也将培养人才的蓝图中的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构建,同时课程设置也会影响培养目标实施质量。教师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具体培养学生。两者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社会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各类院校都要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在教育部颁布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指导下将课程设置设计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是学生能够选修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工程图学、西方经济学、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建筑结构、运筹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等课程。任选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园林绿地规划、企业战略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土地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必修的专业课开设了: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建筑施工技术、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建筑工程计价、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建筑施工组织、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广告等课程。任选的专业课开设了:物业管理概论、建筑工程AUTOCAD、城市规划概论、建筑材料、建设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建设监理概论、房地产会计、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使学生对社会中实际工作的各类角色能够有所了解,更快适应行业需求。此外,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设置时也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我校房地产专业也紧跟当前我国房地产整体行业发展态势,2014版在2012版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安排突出应用型,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教材是基础和关键。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建设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建设监理概论等课程教材的选择要选用以国家最新颁布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往往选用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及建筑各相关职业考试要求,选用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一级建造师及二级建造师等考试教材,也为日后学生毕业后参加各类职业、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包括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教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满足教学要求。同时更要求是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样一支团队必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领衔。所以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以现有在职教师为主要对象和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以“走出去”的方式,到校外企业兼职、到国内知名院校、大企业做访问学者。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方式,邀请业界人士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做专题讲座。通过这两种方式不断建设师资队伍。
五、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士,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及其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 11-0144-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据麦可思公司等机构调查显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却大多在1-3年。造成影响大学生职业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因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影响: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认真分析自己,也没有合理的选择单位,盲目签约。有些大学生,也许对自己和单位作了分析,但只是简单的以某一个需求,比如收入作为定位的目标,使得自己的单位选择很不科学。
为了让大学生能合理分析所候选单位,笔者想就学生掌握的信息,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做较为科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将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兴趣、性格等内容与对单位早作匹配,以免日后跳槽浪费资源。
一、关于模糊数学与模糊聚类法
二、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大学生考虑就业的因素越多,就越会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择业目标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和数据,运用科学的综合分析及加权运算,得出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综合结果,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依据。
人们择业的最基本驱动力来自劳动力价格,最想去收入高或资源多的单位无可厚非,但对于工作的选择不能用单一的条件来决定。关于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要素和指标,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单位的知名度、单位地域、专业对口率、工资收入、健康与福利、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社会保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工会组织和工作满意程度等[2][3] [4]。
大学生的自身认识对职业稳定的影响主要是组织合适度:即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与企业的适应度。大学生的工作风格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这是大学生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成为大学生决定是否离职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模型的思路
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候选单位制订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是为每一个评价因素规定一个统一衡量尺度,其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等级,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评分(可以l00分为单位)。例如对工资收入的评分可以通过与全国或地区平均收入的对比来衡量,根据收入差距给出不同的分值。
评价标准确定以后需要确定指标的比例权重[5]。而构建大学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模型的难点与关键也是这一点,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评价与调整。得到权重系数之后,将评价标准得到的分值分别与权重系数相乘可得到模糊聚类法所需要的特征数据。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排名原则是,越先聚类的单位,名次越靠前。我们可以假设有这样一个单位,其各项指标的特征数据均是最高值。显然它的名次在所有名单中排列第一,然后按照与这名虚设单位聚为一类的先后次序确定排列名次。
假设同学有m个单位可供选择,而同学选择了n项指标对每一个单位进行评价,则n项指标作为特征数据形成的数据矩阵为X=(xij)m*n,其中xi1、xi2……分别表示第i个单位每一项(n项)指标的特征数据分值,采用数量积法
四、结论
(一)本模型应用的局限性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一生的发展,既需要大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完整了解自己,又需要大学生对单位有客观的认识。本文使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单位评估过程中所能提供的特征因素进行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比较法的估价精度。模型中,考虑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较为合理的确定了大学生考虑工作时的指标要求。但是,由于大学生选择工作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模糊数学评估方法仍然离不开评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的人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特征因素权重有不同的理解,具体的单位实际情况与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差异同样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模糊数学评估方法的应用中,评估人员要注意根据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并确定合适的特征因素权重。
(二)展望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大学生择业单位评估可以避免对问题的主观决断和减少评估过程中带有感彩的评定对估价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客观、科学地反映待估对象的真实性,进而提高评估精度。同时,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理论日趋完善,有希望在大学生个人择业评估单位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