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政治哲学真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构建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课堂组织的向导。教师首先要明确政治课教学的方向与重心,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只有对于核心素养有了合理的界定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才会更强。
一、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引领
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思辨性较强,很多知识的吸收都是建立在学生对于具体内容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课程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不少学生在初次接触一些知识点时容易发生思维上的障碍,尤其是讲到那些哲学内容时,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向导作用,构建理论知识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桥梁,尽可能从生活实例出发来解释分析一些抽象问题,推动学生更快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加强对于教学素材和例证的挖掘,让抽象知识变得清晰直观,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这会给实际课堂教学带来非常明显的推动效果。
学习《探索世界与寻求真理》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唯物论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博物馆失火,你只可以选择救一幅画,你选择哪一幅画”这条智力题作为引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此后,教师揭晓正确答案:是离窗口最近的画。教师要把握时机向学生灌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贵思想。这种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实现了引领学生思维的教学出发点,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角度以非常大的引导。经历了这样的课堂后,学生不仅会感受到哲学问题分析学习的趣味性,自身的学科素养也会逐渐形成与加强。
二、设计具备探究性的课堂提问
教师要善于以探究性的问题作为指导,活跃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熟悉问题剖析的方法技巧,并且加强对于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内容抽象程度较高,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不容易,基于这样的特点,需要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引导方法。教师可以用问题作为向导,透过合理的提问内容和问题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剖析知识点的实质,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性很强。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你们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郎朗从小开始苦练钢琴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家,这是量变还是质变?”“酸奶过了一定的时间变质了,这是量变还是质变?”这样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有利于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意识,锻炼与提升大家的知识点的理解分析能力。教师如果善于展开提问教学,这会让课堂的整体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会也会逐渐深入的展开,很多难点问题都可以逐渐得到化解。
三、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教学习练
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可以结合有效的教学习练展开,这也是教师可以采取的一个教学路径。很多教师不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习练内容,往往是会将习练留到课后,让学生回家完成。其实,想要保障习练过程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监督学生完成习练过程。这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尤其是能够看到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和思维上的偏差。有了这些信息后教师会更加明确后续的知识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方向,也能够设立更加清晰的能力培养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整体针对性会更强。
例如,在学习有关唯心主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接近生活实际的小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哪些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后果是什么。
案例1村里张大妈家的小孙子生病了,张大妈认为是孩子得罪了天神,就请了符纸烧给孙子喝。
案例2小明在运动会上参加长跑比赛,比赛前老师π∶魉担骸爸灰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赢。”
案例3高考前许多学生买了文曲星笔,据说这种笔可以保佑学生考试顺利。
这种将抽象的哲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范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抓住知识点的实质。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激发上,也应当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积极转变上。教师只有采取更加合适的教学指导方式,学生思维的误区和障碍才会降低,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会更理想。
【参考文献】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要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中,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高中政治课堂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育人”要先育“三德”,即做人之德,做事之德,立身之德。做人之德,就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作准则立身做事;做事之德,当以事业心和责任心为核心,这是至关重要的;立身之德,就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追求发展追求自我完善。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承担起这“三德”教育的责任,做好对学生“三观”教育的正确引导,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立身,让学生能够辨证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以后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重视道德教育。“正人先正己”,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己要独善其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做一名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教育家,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德育目标作为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对人生信念的理解。笔者在进行高二《哲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把知识点分成块,每一块知识设计一个主题,进行主题化教学,如,理想信念篇——认识的过程,爱国主义精神篇——实践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篇——实现人生价值,人与自然篇——世界的本原及社会发展规律,学业与事业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等。把每一块知识所选用的教学资料都形成一个教育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次,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成长特点。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高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信念才是高中生学习进步的不竭动力。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才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他的读书时代曾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信念,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教育当代高中生有一定的时代使命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东西而功利地学习。面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更加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我们政治学科的课堂,发挥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最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以点到线,使德育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抓住学科基础知识这条线,落实基础知识,两条线平行进行,既互不干扰,又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笔者在讲《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一课时,选用的了当前大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日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日本将国有化引起国人强烈愤慨……,首先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相关视频,然后层层递进地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定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目标,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我发起倡议:当代的高中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学生们的情绪也先是由于观看日本对中国人的残害视频带来的低沉到最后激发爱国热情的高涨,这节教学效果非常好,原本一堂枯燥的哲学课不再枯燥,不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每个学科的任课教师的职责。当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还可以在教学中引用一些经典名人传记等教学素材,丰富的教学素材发挥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找到心灵的鸡汤,明白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胡金星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
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中生活化教学作为其改革的重要方向,该种教学方法着重与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现象及经验有机的结合。严格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高中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及文献参考、调查研究,从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入手,总结了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1.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解析
一是满足了当前政治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及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符合了现代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内在的需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中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得到大量信息,有利于高中生视野的扩展,如果高中政治教学还是刻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引起学生的方案,课堂教学质量将难以提高。三是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塑造,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待社会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且正确的思考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依据
2.1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从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可以知道,学生应该作为一个人看待,这个人是一个有目的的、有上升潜能的、有求知能力的、能够自主做出选择的、能够自我控制的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活化教学理论的主要来源。教育家叶澜先生提出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的对待学习活动,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发展引导,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2.2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目的也是实践,认识发展需要实践提供动力,当然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还是实践。对于高中的政治作为一门社会人文类的科学课程,其本质是体验生活实践。在高中日常生活中,生活经验的累计以及感受,结合政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
3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3.1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开展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前提,也是政治教学改革关键步骤之一。进行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的理解是该方式能够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只有政治解释充分地理解且接受了该种教学方法和目的,才能将生活化教学的优点发挥出来。政治教师接受后在政治课堂上应该坚持生活化教学原则,充分掌握且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教学方式设计,二是教学话题的科学分析,三是教学话题的自主探究。
3.2教学氛围的营造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前严肃的课题氛围的改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氛围建设的效果取决于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以前课堂上政治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感觉是高高在上的,因此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教学身份。在教学课堂中可使用讨论及问答形式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关系处理时坚持民主原则及平等原则,以便于生活化教学氛围的建立与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发挥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讨论政治与实际生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善抒己见的能力,使得政治课堂处于活跃、宽松的氛围之中,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3.3充分发挥新教材作用,挖掘其中生活化元素
通过不断的改进与修订,新版政治教材比以往的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更加合理,还加入了大量的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政治知识生活情景化的探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政治教学的范围不应该仅限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开发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知识,这种思想是新教材编排的目的,也需要加强老师的运用。开展政治生活化教学,政治教师应该将在新教材内容中存在的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提炼与挖掘,结合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与探讨,以科学的将课堂教学的广度及生活关联度进行扩大。
3.4设计实践化教学
实践性内容的增加能够使学生处于真实场景中充分体验并生动地理解政治知识点,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以及其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采用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交流,更加能够使得学生发挥出自我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是一种进步高效的教学方式。该方法是结合了政治理论知识点以及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政治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促进课堂和谐轻松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政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璟.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150-152,174.
引言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涉及众多,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让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领域的基础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对高中生而言,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多元化,需要大量记忆的内容更多、更复杂。现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一、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政治学科感兴趣,有多一点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冷落政治,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敷衍地学习,对作业也不认真,回到家后又开始一知半解地学习。所以,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去学习政治这门学科,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在学习情境里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教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比如“人民英雄有哪些”,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人物的事迹,去讲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观看这些视频,不仅能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也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民族精神,受到英雄事迹的感染,去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高度统一爱国之情。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熏陶,进一步去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1]。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身边的事迹,去加深情感,从而能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尽量摒弃冷漠感,去感受温暖,也要让别人能感受到自己的温暖。
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课堂上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在政治课程的学科素养中,政治认同是最基本的学科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坚持一个教学原则,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多关注身边事,去树立正确的理性思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课前演讲去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构建学生的思维课堂,从而提升学科素养。例如,在教学“当代国际社会”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演讲材料,去分享自己关心的时政新闻,教师也听听学生眼中的社会现象和国际形势,通过这样的活动,吸引学生上课的热情。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多多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这样一步步地思考社会问题,将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从而提升政治学科素养的培育进度,完成高中政治学科的教育目标,最终提升学生的政治成绩。
三、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还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事件思考内涵所在,让学生强化运用知识的能力,去实践理论知识。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学生能够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是养成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逐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时,要求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也包括守法不犯法。教师可以通过开启法律课堂,让学生学做法官,体会法治意识。还可以创办相关的社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思辨社”和“法语社”这样的社团,帮助学生去发挥所学知识,在课堂之外延伸教学内容,参与实践。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民主体验,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从而去深刻体会法治意识,从生活中的实践案例拓展延伸,做到不违法不犯法,爱国爱家,通过参与多样的实践活动去提升学科素养。
四、坚持科学精神的培育
高中政治除了教授学生基本政治知识外,主要着重塑造学生的性格、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培养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下的政治学却沦为学生只用死记硬背止步于概念的一门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了三年的政治书后在思想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上课昏昏欲睡、考试临阵磨枪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政治课堂迫切需要注入一种崭新的生命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强调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醒广大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上课模式,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发言,与老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上课效率。下面我首先谈谈当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内容具有限制性,缺乏情感交流
据研究调查显示,大部分政治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十分生硬,互动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甚至有些老师以提问知识点、概念的方式作为一种互动,殊不知这往往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学生厌倦概念的背诵,对于这种“抽查式”生硬的互动还会产生抵抗心理,最终沦为被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知识的传播不能脱离情感的浇灌,教师和学生探讨的问题更应该融入老师的精心准备,使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具有教学意义,而不是随心所欲、简单粗浅地提问。
二、师生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根据近年来政治课堂的表现,发现大多数老师仅仅采用问题式互动,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长期以来没有什么特色。其实,政治学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容纳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哲学智慧和做人之道,教师们可以放宽思想维度,多多创造一些不一样的情境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实践中学得“真理”。
三、师生互动对象缺乏公平性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这往往又肤浅地与学生成绩挂科。不仅仅是在政治课堂上,许多教师倾向于把更有价值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好学生”,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差学生”,未免有失公平,同时也剥夺学生一起思考的权利,脱离师生互动最基本的原则。相反地,师生互动更多地应该考虑大局,给予每个学生机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有时给“差生”们一些更多的鼓励是极有必要的。
针对以上政治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我将提出几个可行措施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四、精心准备课堂内容,促进情感交流
政治学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除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知识外,还有充满哲学理论、深刻抽象的价值观的渗透,因此,政治老师们一定要精心备课,多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习之余多多关心时事,关注国家政治大事,而不是做“书呆子”,这样能将所学的政治知识与实际接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师生互动时老师也能有的放矢,促进互相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讲授“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一章时,我会用课件播放一个视频或展示材料,以主席的一段讲话为材料,让学生以这一章的知识分析,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五、组织课堂活动,鼓励自主探究
无论是哪门学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都不能丢。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组织各式各样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以所学的知识为背景,从活动探究中不断体验、检验真理。下面我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为例,展示课堂设计的要点:
教学目标: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与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价格的变动,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活动:主题: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
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走访各大超市或是走进居民家庭,或是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一个是以超市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一个是以路人为调查对象,以调查结果为背景,提出问题:(1)张明为什么在冬天购买凉席?你是否有类似的生活体验?(2)徐静说:“现在涨价为什么还买这么多东西?我让您给我买个智能手机,却非要等降价再买。”你能给她解释一下吗?(3)“猪肉价格一涨,买鸡肉、牛肉的人都多了。”为什么呢?能否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学生分组讨论)
高中生课业负担大,政治课需要记背的知识点又多,教师应该把握机会,改善上课“教师一边倒”的模式,精心准备内容,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有效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这句话本身也很抽象,如果让别人更好理解,作为老师,应该去联想一些例子试图去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例如:香烟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尽管明眼人都能看到,但吸烟者熟视无睹,因为它太抽象,该写抽烟会导致肺癌;美的空调的广告“每晚只用一度电”,而没有用“更省电”的字样,那么“一度电”就是视觉化的“更省”,只是“更省”太抽象了,把它形象化为“一度电”更好些;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的“站在出风口,猪都会飞”曾一时间风靡全国,这句话在视觉化之前的意思是“只要抓住机会,即便能力不高,也能成功”,但已被人们说透了,好像也没有口口相传。此外,许多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也是视觉化了的,“掩耳盗铃好过自欺欺人”“枪打出头鸟好过不要出风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学生之间起绰号,尽管不被提倡,但是多年后回想起的竟是他的外号,而忘了他的真名。
通过实例,抛砖引玉,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哲学课堂上,就是让理论化的哲学形象进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让学生真正学懂,并且会用,从而更好地生活。
哲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要建立哲学知识与具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拿某一框题来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先要学生理解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即联系的含义,讲解的设计应该做到浅显易懂,例如问:看到学生会想到什么?学生肯定会积极回应,问题不难,切合生活,脑海里会产生视觉化的具体事物。再去讲解抽象的概念即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每个知识点至少联系5个例子,老师从中指导。
例如:刚开始介绍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哲学在探讨什么,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从何而来,会发现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关心的,那要怎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苏菲的世界》里哲学家给小女孩的魔术讲解,“人们都喜欢魔术表演,从帽子里拉出来一个小白兔,惊奇的同时我们会探讨他用了什么方法。但如果切换一下,整个世界就是个魔术,但我们人类可惜不是魔术师,事实上,我们是那只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克服懒惰思维
许多学生满足于既定的任务,不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因此,要克服学生的懒惰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不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点去解释。问为什么的时候,好多以前的知识有没有掌握就显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学生会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尽管高一有涉及并加以补充过,可见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消化掉,所以要多花点时间讲解清楚。再有讲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为什么会有价值观,它和以前学到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和世界观呢,人生观呢?人生观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吗?”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来时,大脑已经在运转了,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讲解,思路渐渐清晰,比教师滔滔不绝效果要好得多,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多年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高涨,大胆尝试改革,同时出现许多问题,教学实践中,讲授高中课程理论时不好把握尺度,讲解理论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开创崭新局面。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在近几年实践教学中,我感觉到当前由于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需要我们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引起重视。下面我列举其中不合理现象,并谈谈我的看法。
一、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备课时,教师对政治学科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要有透彻理解。高中政治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内容上做了许多删减。马克思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应遵循“物种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教师每上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及时反思,则在今后教学中应引以为戒,不断改进。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而且使学生觉得政治太难、太杂,对政治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影响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中寻找到新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不断反思,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千万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
二、貌似教学改革,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解决问号。”高中生不应该只是埋头读圣贤书,而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所关心、有所见解,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讲授新课时,尽可能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现在课堂上有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这一课时,我先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忽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联系“实际”地教,把课本教活。哲学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包括哲学课)的源头活水,所以活动中的氛围不能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本质。
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原则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表现为教学形式一定要与众不同,如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所以,教师备课时,首要的是弄清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避免政治教学中出现错误思想,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有,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极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的。因此,教师开展活动注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同时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过分热衷于多媒体教学,滥用乱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成“时尚”。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空洞地说教学生是十分反感的,多媒体可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举例做到“真”、“实”、“近”、“信”、“新”、“精”,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假如一堂政治课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乏味,那么叫学生怎能不看别的书,不打瞌睡呢?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就频繁使用大段材料,虽然这对补充课本内容很有效,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吸纳量。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这一知识点时,加深学生对市场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多媒体作用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教法,要运用恰当。
五、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改变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要讲的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资料都要了如指掌。
新课程理念是生活化和探究化。要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抽象出、提炼出理论观点。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领会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传统“以教为主”的方式不提倡,片面强调主体作用也不行,尤其对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必要。
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和创新一些巧妙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使学生学好高中政治。
积极向上的情感、心境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假设学生认为课堂气氛很紧张,害怕说错话被嘲笑、被批评,他们就不敢大胆地发表看法、不敢畅所欲言,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入讨论和沟通,甚至不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高中政治就其学科特征来说,本身就比较偏理论性,紧张的课堂气氛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协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不因为怕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认为出风头而抑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通过把创新的机会公平分配给学生并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尽可能地消除和化解同学之间的抵触、对立和不信任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试图掌握某项技能或者知识,培养兴趣,参加这项活动,并且具有极强的积极求知的欲望。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那么他的能力能够发挥到80%以上,然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却仅仅发挥20%,学习也是一样。假如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或知识点不感兴趣,不但会遏制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动性和活跃度,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
首先,善于旁征博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法,借用能够让学生身历其境的实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比较生涩、趣味性不足,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思维情景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统一,学生经常会发觉这样的课程比较枯燥乏味,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比如,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哲学知识时,就可以通过通俗的方式讲解书本知识,把一些精彩的寓言故事,口口相传的哲学道理,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情意绵绵的民谣,优美动人的音乐,妙趣横生的谜语,发人深省的漫画,还有国内外比较重要的大事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问题等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长久活跃的状态,增强求知欲和大跨步的创造能力,为学生创新进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其次,设置疑问要求学生回答,鼓舞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回答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是够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擅长在每个关键时刻给学生设置问题是老师的一把宝剑,创造学习障碍和难点,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头脑中迸发,鼓舞学生追寻真理,在自主发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创新和思维的习惯。上教育思想课时,教师可以融合教学内容选一个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都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只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备课,不拘于格式,大胆创新和开拓,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最璀璨的火花。
三、教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高中政治教师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85
课程改革、课堂高效、以生为本、优化教学,素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和研讨探索的热门课题。然而,如何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作为一线工作的实践者――学校、教师正在实践、探索、总结、提升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我们推行了“321”高效课堂学习模式,即“三案(课前预习案、课堂探究案、课后训练案)”、“二展示(课前展示预习案、课堂展示探究案)”“一交流(讨论)”。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谈谈新课改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发放课前预习案,依案自学
教师在授课前一两天将课案(预习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预习案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等。对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教师交流、探讨。授课前学生的预习案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教师做批改,并给出A、B、C、D级不同层次的评价,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以便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课案内容。
二、讨论课堂探究案,展示点评
新课开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课案学习教材,针对课案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选出不同层次的课案作业组织学生到黑板展示,并选出学生做课案点评。
探究案设置了易混易错知识点判断,如“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非主观世界。又如“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点,明确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只有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直接经验即实践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如学习知识获得。探究案也可以设置材料分析题,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针对探究案中的问题,小组首先进行对子讨论,然后整组群体讨论,形成集体智慧,然后派代表到黑板展示。点评组同学以“小先生”的姿态走上讲台,精彩点评。“小先生上讲台”精彩点评使学生活动达到,同样的一节课,教师去讲学生可能会听得发困,如果由同学去讲,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性都会大大提升。同时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对点评组同学做出的评价再加以修正或补充,同时教师要针对一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适当加深、加宽。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识点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三、选作课后训练案,达标测试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即课后训练案。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训练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教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教师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后及时进行扣标反思、归纳整理、总结规律,并在课后反思空白处做以记录。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加强督促、检查,使学生养成及时、自主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四、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在组长的带领下,全班分工明确精诚合作,在组内与组间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在课前预习案及课堂探究案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初步处理课案中的疑难问题,学生间互相帮助释疑解惑,都有机会充当“教师”的角色,但想当好这个教师就必须“备好课”、“讲清楚题”,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内涵并组织好语言。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把握远远优越于被动听讲。
高效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要的实践者、参与者,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高效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首先提倡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做到手动、心动、身动,让课堂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321”高效课堂模式为打造一节好课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互换了角色,学生做起了“小先生”,实现了“教”;教师走到幕后成为资料的提供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课堂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了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赖俊明.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09(4).
[2] 姚恭文.新课改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魅力中国,2009(6).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1《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2《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体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①从根本上讲,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两个比重”,坚持“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学会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为什么要加强及怎么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个)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课堂也要追求简约朴实的艺术境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课堂上一定要以最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每一单元可以用如下的“一句话”来概括。
第一单元: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这个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一方面是文化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横纵两条线,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文化传播,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但是无论是传播还是发展都不是照搬照抄,其实质是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她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因此,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政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可以用每个单元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更简单一些了。
如《政治生活》可以串联为:国家公民与政府,人大党与民族宗教,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
《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串联为:物质意识和规律,实践认识和真理,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主体,价值、价值观、判断选择与实现。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勾勒出基本的框架体系,便于及时回顾与复习。
高中政治课中有很多枯燥的理论,如果仔细揣摩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表述,便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很多繁杂的体系,总结为一句话、一首小诗,有时尽管语言并不是那么的优美,但是学生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可以极大地减轻背诵的负担,赢得学生的喜爱。
以《经济生活》为例,我把前三个单元的知识概括总结为首尾相连的这样一首小诗:“商品货币为消费,消费不能没生产,生产需要人和厂,厂里分配要公平,公平分配靠财政,财政收入靠税收。”
然后稍作解释,指出“人”是代指劳动者,“厂”代指企业,再分配需国家参与,而资金需财政解决,这样一解释,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而且很难忘记。
在指导学生掌握考试答题技巧时,我曾经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写了两首打油小诗,很受学生喜欢。一首是针对选择题的,诗曰:“三分靠技巧,七分靠知识。平时多背书,考试多排除。抓住关键词,排除干扰项。涂卡慢慢来,千万别慌张。”
另一首诗是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诗曰:“原理写在前,材料紧跟后。原理靠背书,材料试卷中。抓住关键词,千万别写偏。”
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处处注意课堂语言的精炼。特别是政治教师,我觉得语言更应该简单、易懂、富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