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教育典型经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日本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本土文化与理论
1、靖国神社。靖国神社起源于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时间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君主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外来文化和理论
1、儒家思想。当初中国儒学传人日本时,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的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义、勇、信、俭五种美德。
2、民主主义思想。在美国占领日本后,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军国主义教育为指导思想,而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日本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爱国、爱家乡、热爱国土山河、热爱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并且要效忠天皇,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为国尽忠。“要有纯正的爱国心,即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它在国际事务中价值的提高。”这是日本在中小学道德指导纲要中对忠诚于国家的教育的具体要求。当代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如今在日本学校,挂国旗、唱国歌现象已十分普遍,这透射出日本国民强烈的效忠国家的思想和行为。
(二)集团主义教育。日本人总是以集团为重,集团主义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集团主义主要表现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个人对集团的忠诚。集团主义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团结性、协调性,培养对集团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集团精神。
(三)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日本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1947年3月31日公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教育基本法的制定为实施个性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问题,指出:“希望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实现以尊重个人的尊严、创造出丰富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独创精神,培养高尚的觉悟与丰富的个性,达到自我觉醒,成为一名“独立”的人,从过分崇尚集团意识而丧失自我中解放出来。
(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日本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一定的人生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日本的学校进行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寻求人生意义,体验人生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在幼儿园时期就教育儿童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以及对大自然的拥有,教育儿童彼此间相互关心,体味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寻找生活乐趣。日本小学教育目标是:“注意身心健康与安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事诚实生活愉快,崇尚美的事物。”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真理,追求真实,严肃对待现实。”
(五)劳动教育。在日本,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质。日本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离不开劳动教育。为了新世纪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日本仍然把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我国思想政治改革的途径
(一)德育地位日益突出。奉行“教育立国”国策的日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他们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是具有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的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此,德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不只是在学校,德育已成为日本全国朝野上下的自觉行动,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公司有章程。
(二)将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原动力,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很典型,也很强烈,它已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国际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一直是日本高校德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三)德育内容日益扩大,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而且根据学生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既允许不同宗教教义讲授,也可以学习世俗道德内容;既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又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即进行宗教教育、伦理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民主教育、人道主义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无所不包,同生活紧密相联系。
(四)道德育形式的社会化、网络化和开放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一致的德育系统,在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的同时,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参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与日本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渊源的邻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我们难道不应该从日本的道德教育中悟出点什么吗?以寻找我国高等院校的德育改革的出路。
四、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二)坚持“意识形态化”,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政治性和传统性。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西文文化,应当分清精华和糟粕,政府和媒体应当有正确的导向。
(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四)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树立“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健全人从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来自眼睛,这些信息通过眼睛传到大脑,经过综合分析,使人看到周围世界,认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调节自身运动。但是当眼睛炯炯的神光消失于深陷的眼眶,失去视觉后,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视觉障碍给盲童在学生时代的思想教育、学习、劳动、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便,给他们走向社会带来困难。同时,也给盲生教师和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其现实又富研究价值的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来弥补视觉缺陷,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
作为一个耕耘盲生心理世界的园丁,教师首先要了解盲生的视力损失程度、致盲原因和失明时期及残疾等级等,针对盲生的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盲缺陷补偿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应该去探索盲生的心理世界,帮助视觉缺陷儿童摆脱因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正确看待自身价值,从思想上跨越盲区,树立残而有为的思想。
一、教师对盲生的爱是开启盲生心灵的钥匙。
双目失明,不仅给盲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带来困难,同时对盲生的心理也是极大的创伤,尤其是当我们提起天空和大海的蓝、花草的红绿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会出现一种复杂的表情。因此,教师应该关心盲生,用自己炽热的感情温暖他们那一颗颗受伤的心。首先应该正面教育他们,当盲生思想上有误区的时候,应该耐心地启发他们认识错误,鼓励他们改正缺点,对他们的缺点做到不讽刺、不挖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第二,有了成绩要及时表扬他们,对各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要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进步的一面,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第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盲生的智力、学习水平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材施教。在很多时候可以把盲生当成正常孩子来看,把他们的“盲”只看成他们的一点点不足,他们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度的点拨,使他们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第四,生活上关心他们,既做老师又做妈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盲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那颗“无色”的心灵。一般而言,盲生接受的声音刺激来源多于正常人,善言谈,感情也比较丰富,我们应该通过谈话等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走进“有色”的世界。第五,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常家访或以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配合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共同教育学生。第六,用英雄模范精神及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例子教育鼓舞他们,用正面经验激励他们,用反面教训告诫他们,以身作则带动他们,积极引导盲生互敬互爱,携手前进。
二、教育盲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
盲生常常瞧不起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有心理异常反应。应从以下方面帮助他们:
第一,帮助他们理解理想的真正含义。要通过大量的事实,理解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正确看待自己的视觉缺陷,尽量做到最好。就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第二,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认识优越的社会制度,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学习、就业条件,使他们看到前途的光明。按摩、歌手、钢琴师等各种乐师、特教教师等职业都很适合盲生。第三,教育学生,面对失明的现实,振奋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第四,树立榜样,加强榜样的力量,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用中外伤残成名人士的典型事例和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事例教育他们,并让他们讨论,更坚决地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强者。我市特教学校有两位盲人教师,他们就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完成大学学业,现在也成为了光荣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成功事例在盲生中影响很大。
三、加强体能锻炼,发展盲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由于视觉缺陷,再加上家长疏忽、人们偏见、居住条件差等缘故,使盲生活动范围受限制,活动量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盲生教师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弥补盲生的视觉缺陷,促进盲生健康成长。应该持久地开展多样性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盲生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培养盲生空间距离和定向能力也有很大意义。首先,给盲生讲清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动员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并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刻苦锻炼的典型事例,使盲生逐渐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如: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进行跑、走、跳的基础训练,教育盲生正确走步、跑步、跳远、跳高等。在队列及走、跑、跳训练的同时,发展盲生其他感官的能力,定期开展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盲生的健康的水平,除抓好盲生的体育活动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营养。只有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才能为提高盲生健康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不少学生挑食、偏食现象严重,教师应该给盲生讲清这样做的坏处,还可以把这类问题列入班级评比内容,长期坚持。另外,使盲生健康成长,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他们饭前便后要洗衣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的食物要洗净等。
一、充分认识教育报刊在我省教育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把教育宣传列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之中,认真部署,抓好落实。要制订年度教育宣传工作方案,构建完整的宣传网络,畅通信息渠道,保证中央和省上关于教育工作的精神能够迅速传达到基层,同时使基层和学校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先进典型能得到及时宣传,从而为全社会关心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教室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结合科学课程,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班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美化校园植树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3、继续开展 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教室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结合科学课程,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班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美化校园植树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3、继续开展 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一劳动节歌咏比赛。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 、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早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pin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培训者:万娇珠)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培训者:王海燕、陈业云、陈小燕)
3、继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四青年节。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万娇珠培训者:陈阳、万莉、陈雪励)
一、着眼小处,从点滴习惯中加强德育引导
“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于零。”德育教育更要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把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定位于“实”和“小”上,在日常学习琐碎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殊不知,这种溺爱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好逸恶劳。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
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们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我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拿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
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班级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班级德育教育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因此,我利用班队会和思想品德课这一有利时机,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人生经历挫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每个人来说挫折感是人一生中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从儿童到老年,其生活、学习、工作等整个人生都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经历失败、疼苦和不如意等情况,其发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人的身上表现的结果也不相同。有的人能承受挫折并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有的人由于连续遭受打击自暴自弃,有的人能正确认识变挫折为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起来。但挫折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往往会使学生心灵受到创伤而承受不了,甚至发生悲剧。因此,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已是迫在眉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如何进行耐挫折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存在于社会和人生之中。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外来的战争侵略、文化侵略、经济的侵略,国人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因此,我们要自强要发展。2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在世界的地位、竞争力、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人生也亦如此,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要善于发现挫折中存在着价值,挫折的到来是对人生的挑战,是锻炼人的契机,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成为勇者。
二、开展活动,磨练学生意志
在我国,许多家长都不肯接受对孩子进行艰苦磨练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之一。在国外,许多豪门子弟从小就不允许躺在家长创造的安乐窝里,让孩子去擦皮鞋、捡破烂,去打工挣钱。中国的家庭这种情况几乎很少,除非是流浪儿,特别是当前的独生子女,家长唯怕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如某个学校组织一次校园劳动,本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可劳动时孩子在一边吃东西、玩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一边劳动,让教师哭笑不得,本是一次很好的劳动教育机会却在家长“帮助下”而适得其反。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偏见,作为学校除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地创造、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如学校每学期可搞一次军训、拉练、远足、登山等;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农村去生活,到农民家中去劳动,体验一下贫困生活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孩子因为苦累而流泪时,这种效果在他一生中也许都不会忘掉(当然这不是摧残青少年)。学校还可以利用主题班队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不同年龄段可确定不同内容,小学低年级可开展“每周学会2件事儿”,高年级可开展“我是家长好帮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高中可开展“双休日我当家”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生活和生存,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好迎接各种挫折的心理准备,会避免一个高才生不会生活,承受不了压力上吊自杀的悲剧发生。
三、注重典型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
每个生活群体都存在着可学的各种榜样,自立、自强和生活的磨难做斗争的英雄少年随处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把他的事迹作为集体的亮点,寻找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真实性、可见性效果更为显著。还可选些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历史上著名英雄的成长中的典型范例为榜样,让学生明白任何一名有成就的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学生时代远比现在艰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知难而进,不断进取而取得的,特别是那些家庭出身贫困的成功者,受别人欺负,遭别人白眼,受他人嘲笑,他们就是顶着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顽强拼搏最后取得成功。他们就是在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相反,如果人的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感到束手无策,不敢面对,即使有超常的智力也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人从小就应该向科学家、英雄及同龄英雄少年学习,努力培养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坚强的意识品质,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四、 帮助学生提高对挫折的应变力和战斗力
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等。无论来自何方都要冷静的正确分析,以一种什么心态和方式方法对待,勇敢的迎接挑战。当高考落榜时,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落榜后,来自家长、亲朋、同学等各方面的压力会使考生喘不过气来,意志薄弱的人一下会垮下去,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毁了一生。如果能这样去想,考生不可能百分之百都上大学,且考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或从零开始重新树立信心,大学梦仍会实现,即使考不上大学,学会一技之长同样对社会做贡献。有许多企业家,他们本身并不是走出大学校门后而当上企业家和经理的,他们是靠自己的奋斗和拼搏取得的业绩,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了知识和经验,使自己更加成熟和完整。
有的挫折是来自自然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环境的破坏有的无法抗拒,1998年的洪水是全国性的,许多地区的百姓家破人亡,一个全国皆知的小女孩的家被洪水冲走了,亲人没了,她自己凭着坚强的意志搂着一棵大树顽强地活了下来。如果大家遇到了这种情况结果又能怎样,这么好的教育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小女孩具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的根本原因,除组织学生向灾区献一份爱心活动外,让学生知道大自然带来的人类所不能及的破坏也应该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也属正常,要正确面对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