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8-02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所谓国防观念,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国家防卫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根本看法,它主要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道德观念、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危机意识等。国防观念不但是国防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凝聚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总之,全民牢固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观念的培育,国防教育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国防危机意识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日本历朝历代政府反复强调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导致防御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国民生存空间的狭小,以此激发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之所以能够免遭纳粹德国的侵略,就是因为瑞士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瑞士政府一再申明,培养和保持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将使侵略者看到,要征服众志成城、训练有素的瑞士公民,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加坡的国防法律制度则明确规定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两年兵役,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要服完兵役才能去念大学。
在我国,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也是祖国明天安全的保卫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培育他们的国防素质,一是有助于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有助于引导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保疆界,护版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国防的重要性,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投笔从戎,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出生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沐浴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阳光,他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中的炮火和硝烟,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国防观念不强、国防意识较弱的现状。目前,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在大学新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畏难和抵触情绪较大,这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要从保卫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增强国防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提高大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如何,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是否得到显著的增强,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到未来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当今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新途径。
一、强化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或误解:有的高校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普通高校来说无关紧要,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挤占国防教育的教学学时。有的高校把军训当作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上完军事理论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就表示学生已接受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而在国防教育中,高校领导干部有责任组织和指导全民国防教育,更要在普及国防教育和树立全民国防观念上发挥引领带动的关键作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意识的培养,激发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完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大国防教育的监管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完善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则是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侧重于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中国国防、世界军事、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涉及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加强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将一些专业与国防教育相关、或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并具备必要的国防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自己。同时,从军事院校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员、军队专业干部和民兵等担任学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四、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国防教育阵地
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军事训练,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运用校内的宣传板报、横幅、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爱国歌曲或国防教育题材影片;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队严谨的作风和军人崇高的品质;举办学生军训图片展,宣传和表彰军训期间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再者,高校要不断拓宽国防教育阵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基地,或是与当地的驻军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占领网络新阵地,建设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教育信息。
五、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长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联系机制,将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纳入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指导小组,深入检查和检验国防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估国防教育的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有效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实效性
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一条要求:“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其中“讲求实效”就是强调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是对我国国防教育效果评估的法律依据,也是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指导方针。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及所在地一些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问卷设计问题15个,主要涉及对国防教育的了解、对国防教育的建议及通过国防教育学会了什么,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次调查主要反映了以下问题:
(一)大多学生将国防教育等同于军训教育,对国防教育的内涵没有认识。
(二)大学生对说教式的爱国意识、国防知识的教育方式有意见,而对于组织、参加爱国、国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很感兴趣。
(三) 大学生对关系自身发展的高校武装工作也很积极,但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四)高校国防教育仍没有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防教育的效果难以保持。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实效性;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途径还需要探索与创新。
二、努力做好"三项结合",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必须加强国防教育。所以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可以做到与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活动、高校武装工作的良好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切实增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一)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相结合,巩固国防教育成果,实现国防教育全程化。
首先,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将国防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化为学生管理的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强调学生管理中的纪律性、集体精神、自律性。
其次,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必须提升学生管理者自身的国防教育观念。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管理者大多是辅导员及班主任,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影响较大,所以,提升学生管理者的国防教育观念是做好此项结合的关键。
再次,做好国防军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建立一套相关的激励措施,可以更为有有效地推进结合。
(二)做好国防教育与学生活动的结合,激发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大学生活动是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的各类活动,大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参与等方面,都是积极的、主动的。通过开展大学生活动,大学生更加能够加深对活动主题、主题意义的理解,也能够使得活动主题的传播模式更为大学生所接受。所以,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军训、建军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的纪念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去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使得国防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可以让大学生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集体意识;成立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或组织,如:国旗队,定期开展学生活动也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方式。
(三)做好国防教育与高校武装工作的结合,激发大学生爱国、报国热情。
高校的武装工作包含组织学生军训、实施军事理论教学、学校民兵组织建设训练、大学生入伍、毕业生预征入伍、士官直招及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高校的武装工作是与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工作,可以把国防教育工作与高校武装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武装工作为平台,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工作。
(四)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对集体、国家安全的认识。
一、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均已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的教学严重存在着流于形式,离我国国防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对高校国防教育作了明确要求,但由于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部分高校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片面认为国防教育是军队的事情。有些高校的盲目扩招,追求经济利益,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方向,而又面临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进而忽视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工作上的偏差,使大学生国防教育机构设置不明确,国防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等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都只是停留在新生军训和一些肤浅的军事理论知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不系统使得国防教育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流于形式。
(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不新颖不科学
国防知识是一个涵盖基础应用、内政外交等并重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的范围。而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多数处于孤立状态,没能做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建设滞后。此外,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极为不科学。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军事课程少的态势。大多以听讲座、看录像、军训等为主要教育形式,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创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机构缺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机构是保卫处和武装部合二为一。事实上,保卫处和武装部是两个机构,各自的职能完全不相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校国防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这种旧的运行模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此外,工作中还存在任务不明、分工不清、相互推诿等现实问题,评估、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利于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国防教育师资配置严重不足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虽有近九成以上的普通高校成立了国防教育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国防教育师资仍然力量不足浮于形式、层次不高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编制不落实,很多高校无法实现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师,现有教师就变成超负荷运转,没有相应背景专业的教师被拉入教学队伍,生搬硬凑浮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缺少通畅的进修培训渠道,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国防教育形式内容不活
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应是集技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着力培养具有国防观念的人才。但目前仍有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树立更新颖、更完善、更丰富,全方位、开放、立体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仍然仅将大一新生的军训视为国防教育的单一乃至唯一手段,形式和渠道过于简单,内容过于呆板。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国防教育的健康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上下要深刻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全面准确地国防教育的定位。国防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磨练高校大学生的意志,而且更是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在经费的投入问题上,一定要有足够保障,要有专项资金,把经费落到实处,一定做到专款专用。在使用时也应当开源节流,做到把国防教育经费用到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最后,对于机构设置应当配备国防处,从保卫处分离出两个职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二)提高国防意识,加强国防教育
我国法律规定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强化国防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性教育。针对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成长环境安逸、国防知识贫乏、缺乏艰苦环境磨练等特点,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和与日俱增就业压力,因此实践中应加强国防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氛围,牢牢抓住教育的重点环节,找到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比如,新生军训、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新兵等。利用好各种教育手段和互联网资源,选配优秀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举办各种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到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活动中去,使大学生了解国防建设的现状,增强国防意识,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环境和安全状况,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
(三)丰富教育载体,强化课程建设
首先,应在课程建设上进行创新,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抓住国防教育的热点与焦点,定期举办讲座。注重社会实践,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手机等网络和通讯渠道扩大国防教育信息量。其次,拓宽渠道,扩大国防教育新载体,利用好传统国防教育基地,通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进行形象生动的国防教育。最后,完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军事教师队伍的选拔工作,应在统一标准、认真考核、科学把关的基础上,积极地与军事院校合作,教师在精通专业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以此来应对新形式下军事的变革和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重视对军事教师的待遇,比如职称评定、选拔任用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队伍。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陈文彬陈艳波工作单位:广西工学院
类比其他专业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而无所适从学历和职称对一个教师而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说高的学历和职称不能代表能力,但时下对高校引进教师问题上非博士或教授不议的现状下,在文凭和学历的压力下,相较于起步晚的国防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加上一些所谓的“人才学历职称化”的评价标准,在其他专业老师的高文凭、高职称的光环下,国防教育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挫伤了这些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前景的担忧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师资力量紧缺,除客观原因外,与一些高校没有固定编制,没有单独系列职称,机构不稳、经费不足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军事学科在地方高校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大多高校把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范畴评审。这不失为过渡的好办法,它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国防教育教师有归属感,实现国防教育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争取设立有军事学科自身的职称评审系列,以促进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实现国防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继续教育匮乏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它通过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科技、经济发展服务。近年来,全国一些省份和高校尚未把国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缺少继续教育机制,同时,部分国防教师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的继续教育尚未变成国防教师的自觉行动,国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成长环境的氛围不浓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专业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配备,国防教育在高校学科里面算得上是被边缘化的“必修课”,大部分普通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更不用说拥有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专业成长环境氛围不浓。
明确标准导向高校如何使国防教师致力于国防教育事业,坚守国防教育岗位是一个重点。军事教师职称评聘,要纳入学校教师的管理渠道,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各项综合配套措施,加快实现国防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改善国防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条件,营造全校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创造有利于国防教师发展的环境。让国防教师既安心从教,又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所学,把国防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在高校国防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完善培训制度,适应发展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国防教师队伍素质,以适应国防教育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拓展军事教师的培养渠道。国防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跟国防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技能、工作态度等整体素质息息相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使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各项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培训,教师们将有更多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有效减少不安定因素,使国防教师拥有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不会轻易地离开现在的教育岗位。努力实现国防教育工作和个人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工作环境才是吸引和留住国防教师的关键。要实现学校国防教育的战略目标,首要一点就是必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国防教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在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忽视了国防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必将挫伤其工作积极性,甚至转行,放弃原来的教学工作,从而也影响了国防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注意国防教育工作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达成国防教育目标的同时,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得到实现。做好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要解决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首先一点就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措施,建立国防教师成长的保障体系。根据教学要求,逐年扩大国防师资队伍,尽可能从硕士及以上毕业生中有计划地从军、地院校招聘有国防专长的人员作为专兼职国防教师,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国防专业带头人;在学校内凡有教师任职资格、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兼职任教,充分发挥他们双肩挑作用。在专职国防教师上,鼓励原有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允许其合理流动(如晋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待遇,引入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使我们的国防教育教师安心、乐于耕耘在国防教育这片土地上,降低教师的流失率,提高教师们对国防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改革职称评定及收入分配方法,尽快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使工资、奖金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建立起充满激励机制的高校校内分配制度。做好学科规划和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为才有位,想要在国防教育事业上干出一番天地,首先要自己重视,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效仿的。首要一点就是自己重视自己,一开始就做好国防教育学科的教学规划,按计划、要求施教,据理力争,摸爬滚打,在干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各方面更大的支持,从而形成全校都来支持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成长氛围,助推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在个人方面,高国防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要做好计划安排,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并努力争取,将国防教育发展和目标与自己的发展和需要互相匹配,增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的热情、认同和归属感,不断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安心在国防教育教学,首要一点就是要靠教师道德自律,做到志存高远、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下决心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改变目前国防教育在高校的现状,提升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高校建设中“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是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军事技能训练能力,双重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其核心在于双素质。而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国防教育涉及民族精神、保卫国家安全等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在国防教育中必须有效地掌握其核心内容,进而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国防教育意识。因此,各高校要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在此,本文注重分析、探讨高校“双师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青蓝工程”培训模式
青蓝工程指的是聘请本校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尽快成为教学骨干、能手,全面提高全校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大都刚踏出校门,步入社会,无论教学经验还是素质教育意识都很薄弱,尤其近些年来我国国泰民安,青年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国防教育在青年人的意识里越来越薄弱,甚至有的人毫无国防意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需采取制约形式来保持教育的持续、平衡、健康发展。实施“青蓝工程”的培训模式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节省成本,稳定师资。将校内的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分配,实施国防教育兼教师的“双用”,以“双师”素质的要求来实施“青蓝工程”,减少聘用资金之外,促使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群体式的优秀教师团队,使得师资得以稳定。其二,青蓝互补,优化教师结构。青年教师的思维敏捷,勇于创新,经验丰富的教师稳重、成熟,技能性强,两者在长期的磨合状态下,青年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阅历,而经验丰富者则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案,改进教育实施方法,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创新国防教育的实施,提高素质教育效率。
二、假日培训模式
学校自由组织,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以及假期时间来实施国防教育培训,可以聘请军事方面的专家进校以讲座、培训辅导、专题讨论会等方式,加强教师的国防教育意识,让教师在实际的培训中感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教师去实际的军事基地去参观,感受军事氛围,激发教师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国防建设意识,最大限度地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快速提升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道德情怀,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与考核标准、评职等相结合,按照教学和国防教育培训的完成情况以自我国防意识情况,确定教学岗位,滚动聘任,激发军事教师的内在动力,倡导教师的积极参与性,从政策层面确保教师国防教育掌握的全面性,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防教育的培训实施,从而逐渐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防教育的培训模式。
三、专兼结合培训模式
所谓专兼结合培训模式指的是以高效国防教育人才培训目标为基准点,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具有专业的军事理论教育者和技能训练者来与一般教育学科的教育者相结合培训,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合。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学校规模的扩大,国防教育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大,基于专业国防教育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运用专兼结合的培训模式,来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以军事教育者带动一般学科的教育者,这样一般学科的教育者则采取“兼职”国防教育课程的身份来实施国防教育。专职的军事教育者在军事技能以及理论方面有着优越性,但是在教学方法、实施教育过程两方面实践经验欠缺,而兼职国防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两者在培训过程中,相互磨合、组合、合作,能够有效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在专兼结合培训过程中,教育者之间能够清楚地认识各自的优点,有利于国防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如:可以实施“一带一”“传帮接待”的形式来加强专兼教师之间的交流,优化“双师”结构,让专兼教师的技能都能够有所发挥,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便于每位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我知识结构,实现专兼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防教育培训有效实施。
总之,在高校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国防教育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大工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关注现实社会发展情况,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国防教育的培训和构建,逐渐实现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过渡,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优化和整合,确保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3]杨鲁.土耳其军事院校国防教育印象[M].国防,2007(4).
[4]廖文科.新的理论视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国防教育学术研究会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98.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中外国防教育目的比较
1.1我国国防教育目的
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愛国主义情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海域辽阔,周边国际环境非常复杂,从而导致我国百年来屡次受到列强压迫。追究到历史根源,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防教育不到位,我国居民缺乏相应的国防知识与意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例如“萨德事件”、“南海事件”等,我国也逐渐加强了国防教育,但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背景下,使得很多学生依然对国防教育视而不见,认为国防问题就是军队问题,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知识,推动祖国经济发展。这种认知非常片面,国防不仅是军队的事情,更是中国人的事情。国防教育需要结合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通过开展政策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生存状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防理念。只有有了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念与国防责任观念,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培养。由于当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并未完善,教育改革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当今学生思想。开展国防教育,履行兵役义务,接收国防教育,是每个学校、学生、教师都应该落实的责任。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入学学时,都要参加军训活动,通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能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更好地为实施国防教育而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从本质上分析,我国虽然一些军训活动、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却与国防层面相差甚远。我国教育依然是以学业为基础,无论是学生升学还是学生就业,学校几乎都不会涉及较多的国防知识。国防教育也仅仅局限于一些公开课,甚至只是一些讲座等,无法彻底贯彻国防教育。
1.2国外国防教育目的
培养国防后备军力量。诚然,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国防教育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异性。以美国国防教育为例,美国地方高校的都会设置“后备军官训练团”,每年的美国高校毕业生成为军官的人数高达1.5万人次,有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学生都会服役军队,其余的学生以预备服役的形式参与到军队中,其中储备后备役军官多达80万人次。这样能够极大缩减军队人数,从而降低国家财政开支。而韩国服役模式大家有目共睹,凡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青年(男性),都必须要到部队服役之后才能考大学,甚至连明星也不例外。这样的做法一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二是能够锻炼人们的军事能力,以防不时之需。
培养高专业能力素质的军事人才。相比全职现役军人,学生的素质要更高,理论知识更强。为了能够顺应新时期的高科技战争需求,军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通过采用高校教育与国防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从而为部队提供更多的军事人才,包括通讯、网络、电气、核物理等专业军事人才。再者,根据当今国际情况来说,每个国家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美国,还是朝、韩,都在着重关注国防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1.3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我国与外国国防教育可以看出,我国国防教育还比较表面,我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国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媒介,也就是教育为主、练兵为辅等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感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国外国防教育模式分析,国外国防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后备军事人才为主,落实更加实际的国防教育,如果发生战争,后备军同样会奔赴战场,但我国的学生只能看新闻。因此,我国国防教育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用性,也就是能够切实为军队提供武装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实施意识教育,同时也要实施实践教育,树立正确的国防教育目标,让大学生也能够成为国防的重要力量。
2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对比
2.1我国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
我国地方高校国防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军训;二是军事理论课。通常情况下,如今的高中、大学普遍形成军训活动人,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军训、射击、队列、军体拳等内容。待到军训项目结束之后,还需要进行几个课时的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国防、世界军事、信息化战争等。从而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传统国防教育手段无法发挥国防教育的积极作用,也无法了解近些年的国际关系复杂性,实践内容几乎没有。
2.2国外国防教育形式与内容
(一)要承担起双重历史重任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承担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发展而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双重历史重任。新时期,要确保大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发全和促进现代化发展一支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国防教育就必须置于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有效履行好双重历史使命的高度抓好战略运作。建国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战备教育主题突出,绝大多数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仅是组织军事训练。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认识不足,单纯把其目标基点定为锻炼其体质,磨炼其意志,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大教育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体现,致使大学生国防教育双重育人功能单一,效果亦事倍功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大学生国防教育要为富国和强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就必须扩大国防教育的视野,放大国防教育的功能,主动把国防教育置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快车道,确保在育人上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二)要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常抓不懈
国防观念的培养、国防意识的强化和军政素质的提升来源于对国防教育的日积月累,来源于常抓不懈,应是一项经常性的、寓国防教育于大学生成长全程的春风化雨式的工作。短、平、快式的突击教育和短暂的军政训练,虽可收一时之绩效,却不足以谋一世之伟业。要把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一项战略工程纳入大学生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之中,结合小学、初高中国防教育体系特点,层层推进、层层提高,进一步把大学生国防教育进入校园、进入学习、进一思想活动引向深入,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成长进步的无缝连接。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是生活中极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国防实践的创新性要求和国防知识的创新特性进行科学的施教,会收到很好的创新性教育效果……”教育内容和方法如不为学生所接受、自主性和创新性教育不够是影响国防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国防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应着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一步重视和突出世情、国情和军情教育,适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调整优化国防教育内容,建设完善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既要突出军事训练强制性养成功能,又要发挥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针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等,对大学生需求、思想多样化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国防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走向富国和强军建设的舞台,确保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和富国强军的使命意识在和谐发展中得到升华。
二、着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集聚整合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要抓好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聚焦整合
大学生国防教育涵盖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文、科技、军政素质培养和作风能力建设等,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又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实现高校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克服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科研等相背离、相脱节的倾向,必须注重高校内部体系与体系、体系内诸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整体优化,用聚焦整合的观念与方法,把分散、封闭、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共同建设,谋求大国防教育所需要的大资源、大力量。
(二)要抓好军地国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贯彻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全过程,是聚焦整合力量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社会性和高校工作的开放性,决定了推进其和谐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下进行,而是要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从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汲取营养并反馈于社会。要充分利用军地国防教育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教育资源,下大力解决好制约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地、经费和人员等保障难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密切高校与军队、党政机关、民间团体间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丰富共建共享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在共建共享中聚焦整合大学生受训受教的力量。
(三)要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由传统条件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型,是国家建设所需,国防建设所需,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当前,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校园网的舆论宣传效能,不断增强信息网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国防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力量。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使用好和丰富好国防教育门户网站和主题网页,不断拓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进一步加大和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健全完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军队间的合作教育模式,形成整体力量优势,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
三、完善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质量效益
(一)要构建一体化国防教育力量体系
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责任。要积极依靠军队和地方、个人与集体的多元力量,建立起由国家、军队、社会、高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力量体系和军地职能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各级职能部门要把推进国防教育和谐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把大学生国防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作目标,列为重要日程,做到领导有分工、建设有规划、任务有安排、工作有检查,实行领导与指导并重,检查与督促结合。要坚持国防教育军地双重领导体制,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努力形成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格局。
(二)要注重组训施教骨干队伍质量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组训施教骨干队伍,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要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相关军队院校,进一步加大军地主管国防教育领导的培训力度和范围,增强组织领导国防教育的科学性和主动性。完善军队派遣教官制度,加大高校国防教育专兼职教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培养力度,把骨干队伍建设纳入国防教育人才战略工程长远规划,采取封闭集训、比武竞赛、岗位练兵等形式,分批次、分层次抓骨干培养。对国防教育共同理论科目和部分专业科目,可采取定人、定岗、定责的方式进行定向培养和定位使用。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科目,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驻军单位和科研院所协调,代训代教。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容,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更加激发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他们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在为革命理想和美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特别强调艰苦奋斗教育,而国防教育则是一种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是指和平安定环境下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它是国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防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关于战争和和平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能清醒的看到世界并不完全太平,各种冲突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近代国防屈辱史、革命史、人民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使其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加深他们国防事业的热爱。(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的一代,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熟悉和掌握基础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此开阔大学生们知识视野,改善大学生们知识结构。此外,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增强,这就为造就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4)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拥军意识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纪律观的树立。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不但可以使学校国防教育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也充分发挥了高校育人的综合效益。总之,在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不仅是法律赋予的一项任务,也是学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大学生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成长进步的重要机遇和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微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战场上一方强于另一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而“微时代”便是信息传播媒介发展的新时代。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使用手机这一便携性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他们日渐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APP(以下简称“微”媒体)的主要践行者与体验者。而以上“微”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及其交流的及时性也是“微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造就了学生团体在网络终端的个性化与群体化,这也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微”时代下的践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其国防知识的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无条件服从的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新课程认为教育必须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它倡导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因此,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在做好课堂教学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为学生营造自我锻炼与创新的平台。
(二)教育内容浅显
众所周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其涉及政治、历史、法制、军事、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大都为一般性了解,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军事课程的了解比较浅显。因此对于国防教育知识的讲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更要运用各种传播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碎片化的知识。
(三)教育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生所借助的各种方式与条件的总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过程中借助PPT、音频、视频等手段,以讲授基本国防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国防教育没有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等手段,更是忽视了现有书本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的结合。
(四)教育方式封闭
让学生在封闭环境下学习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学习的过程理应是开放式的,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联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国防教育也是如此,仅仅依赖课堂教育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事物的喜爱由来已久,而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学生与外界新事物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开放式教育一味的接纳也不是教育的科学态度,封闭式教育也有其可取之处。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在封闭式教育中融入开放式教育,如何将国防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堪忧,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单一。如何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精神,是我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微时代”带来的新媒体以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及高频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拓宽国防教育的渠道,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及时、便捷的知识传播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三、“微时代”下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微”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是其成为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前提条件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科院)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从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用户最多,为9050.8万人,占总比例达到29.24%;10-19岁用户为8216.3万,占比26.54%;30-39岁用户为7780.2万,占比为25.1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网络集散地。
2.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为高校国防教育“微”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必备条件
移动通讯技术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成为国防教育载体的条件。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得“微”媒体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本身就能够承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能够展示国防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微”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工具,能够有效实现使用双方的互动交流,在国防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二)挑战
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大屏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的阅读也变得更舒适与便捷。互联网海量信息存储特性的背后是其杂乱无章、鱼龙混杂,学生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蒙蔽、误导。对于国防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国防信息相对以往而言更多更杂,面对片面或者虚假的信息,学生极易产生偏激、迷惑的心理。在此背景下,国防教育工作者理应运用“微”媒体等手段及时梳理、区分虚假网络信息,主动疏导学生的国防知识与国防观念。
四、“微时代”下国防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束缚于学校、教室、课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绝对传播者,而书本知识是唯一真理。其实不然,任何真理都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我国明朝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他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绝不能将知与行分为两截。高校国防教育更应如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必须相统一,坚持做到“知行并进”(张謇职教思想),学做合一。高校国防教育,不论是军事训练还是军事理论课,都应构建多元化的方式。我们可以邀请军事专家做讲座,开展各类军事训练及小竞赛;也可以借助相关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军事教育基地,参观军营,体验军队生活。这些活动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
(二)构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
“微时代”下的手机媒体具有信息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性能使其具备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并且随着3G技术的成熟,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快捷。因此,手机作为载体足以承担国防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展示国防的内容与要求。手机媒体的及时通讯功能让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有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传播,还可开展有关国防教育时事热点问题的讨论。以手机为载体的国防知识传播媒介为国防教育课堂内外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构建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深受当今大学生的喜爱,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一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公众号,称作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具有信息的信息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完全可以为国防教育所用。国防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将相关国防教育内容编辑成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与图文信息等形式群发至学生手机,让学生在简短文字与视频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相关知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更要随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及时更新微信内容并组织引导相关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问题探讨,让知识的获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