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3 15:1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

篇1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医药企业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复合型管理人才既能够系统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同时也能获得医药专业知识,既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又具备基本的医药知识,毕业后能在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医药类的管理工作。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现行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缺陷。其指标内容偏重结果。由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面向过去,关注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的工作质量,而忽略其正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以及试图通过评估获得的帮助,故教学质量评估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描述应避免模糊。设计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指标应尽量用数量公式计算或者定性描述尽可能明确、评估准备工作要做的充分,做好评估前的培训工作等事宜,使评估客体和评估主体真正理解指标的内涵或者设计者的意思,避免产生多重标准,从而影响评估的结果。在专业素质考核指标中应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二)权威性原则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应当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明晰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发现学科建设中的不足,并帮助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教师和在校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努力方向,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专家咨询时邀请的专家除了包括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评估专家,还应该有相应的专业机构的介入。在初步试用指标体系时也应该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教育性原则对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即要明确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教师教学工作能够有创造的完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够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评估专家的意见以及学生的评价,不断找出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克服教师教学中的缺点,改进教学。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建

(一)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质量评估基础质量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活动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教学条件是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一般包括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实践基地以及网络资源等。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其中课程的地位以及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都会影响教学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医药学校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招收以及就业情况也是可圈可点。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为有效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环境的营造。课程组是否充分利用学院的条件,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评估的主要方面。同时课程组是否努力进行学术交流等也是过程质量的评估方面。除了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外,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因素之一,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教学竞赛、学科比赛以及实践比赛,也是过程质量评估的影响要素。

(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评估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结果质量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程度。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程度主要通过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同时引进满意度调查(网上评教的实施)、社会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各种教学竞赛和学科比赛的成绩等。针对学生的结果质量评估除去期末考试的成绩,应更多的加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以及实践成绩的比例,不断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加实践的主动性,使得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以上的教学质量评估原则和评估体系,确立以下指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体现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质量评价和结果质量评价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方正松.浅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93—195.

[2]蓝志勇.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中国行政管理,2006(4):82—87.

篇2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一个研究生有两个导师,即校内一个导师,校外一个导师,或者是校内双导师m。2013年11月27日,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并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视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改革方向上,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以公共部门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官研相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应有相关公共组织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相关公共组织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应不少于1/3。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评聘,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

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管一直在倡导双导师制,但真正实行的高校很少。在一些高校的“双导师制”实践探索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校外导师的责权利不清,造成他们在培养学生时无法有效地设定目标;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培养学生的细节上政出多门;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与校外导师沟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按照有关部门和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组建由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的同时,聘请了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符合学历要求、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个学生—位指导教师。导师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其他方面很少过问,甚至缺少基本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是校内教师,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少量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多数不介入教学活动。如某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共计125人,其中校内导师73人,校外导师52人。在52名校外导师中只有13人举办过专题讲座,其他人只是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或参与学位论文开题、匿名评审、答辩中的某个环节。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施双导师制。

2.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

通过对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校的调查发现,虽然有些高校在部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配备了双导师,但是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各负其责、各行其是,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信息不能在导师之间有效传递,也就使得两位导师都不能做到真正全面了解学生,必然也就不能够做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3.客观环境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

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研究生导师的聘用条件、具体责任、考核评价制度等。我国从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虽然类型多样,但是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多数院校仍然沿袭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注重校内导师作用的发挥,忽视校外导师的作用。从导师选聘条件看多注重学历、职称、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少关注教师的从业经历、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公共组织管理能力等。如某高校选聘校外导师的申请表中就包括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和专著、主持过多少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等。也就是说完全用聘用校内导师的方法来选聘校外导师,其结果也必然不会有多少校外导师符合要求。

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注重课堂学习过程(虽然授课方式已经多元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讲授等已经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轻视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基地作用的发挥。如有的教师把课外实践作为重要授课内容之却得不到相应的经费和组织支持;有的教师没有任何领导经历和组织经验,也没有从事过相关的课题研究,却在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其实际授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实地调研结果还表明,许多高校对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规定的不明确。制定导师工作职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从而规范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办院校已经制定的教师职责来看,往往叙述得比较笼统,没有清晰地界定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责任以及在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

4.主体因素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

主体因素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自身的素质、工作热情、责任心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多数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但是,大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实际工作经历,甚至没有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合作。校外导师的选聘资格大多集中在领导经验、学历水平等方面,而对于其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实践和学位论文考虑不多,致使校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学位论文指导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没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一些校外导师由于担任领导职务,日常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由此,必然影响到校外导师作用的发挥,也必然会影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1.应高度重视双导师制的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一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15年来,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在注重师资多元化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双导师”型的优质师资队伍。国内外经验表明,师资队伍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灵魂和核心,“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熟的标志。

从国际社会来看,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把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而付诸实施的是美国4。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开始进行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育活动。至今,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专门为美国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美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由全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客座教师组成,不同类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锡拉纽兹大学麦斯威尔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研究所、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服务研究生院等知名院校都已经形成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知识双向沟通的教育方式,同时,注重对校内外导师教学活动全面的考核和评估,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鉴于此,我国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国家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多种举措努力建设“双导师”型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通过建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推动双导师制的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培养单位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需求,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建设和发展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仍然缺乏一个起主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系统化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指导性的评价机制。虽然明确了 “双导师制”的建设方针,但是各高校对“双导师”的界定不尽相同,并且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一些院校的实践性教师或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或研究生一指导工作。

目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在我国尚属空白,亟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成熟、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可以明确各个培养环节的考核指标和评价参数,为“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方向。

3.完善相关制度以明确导师的职责

正如前文所说,我国多数培养院校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中虽然都表示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要建设“双导师”型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即使对于各自的职责有所描述,也缺乏具体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为此,应当重新审视已有的制度和教育教学方案,明确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工作职责,对于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应当如何加以监督和考核等,都应当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引导他们按照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流程进行工作。

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基地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然而,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作用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为了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培养院校应当在相关的制度中明确校外实践基地应发挥的作用,要定期检查实践基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的实施主体要定期汇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践导师的作用、取得的绩效、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都应当纳入监督考核体系中。

4.通过多种举措建设高素质的“双导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双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增强校内导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到政府部门或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任职的机制。当然,要实现这1点需要承办院校和公共组织达成共识,并加以着力推动。

建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到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任职的机制,是填补教师与授课对象之间“知识鸿沟”的重要方式。院校应当为从事教学活动的校内导师创造在公共部门挂职锻炼或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推荐他们到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担任一定的管理工作或进行实践调研,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掌握政府管理、公共决策等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对于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由此达到缩短课堂教学与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距离。这一举措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内导师的“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即能够适时把握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前沿,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社会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所谓“立地”,则是校内导师密切与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研究、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在着力提升校内导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校外导师的聘用和管理。我国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院校的现实情况表明,许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校外导师数量明显不足,未能达到每个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外导师的基本要求。因此,首先要加大聘请校外导师的力度,聘请国内外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的资深管理者和高层领导者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公共管理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好的公共组织管理能力的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联合组建实训基地、担任教学实践环节的导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实质性地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5.畅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

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仅要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更要在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威尔逊学院特别强调教师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沟通的重要性5 ,认为应当通过教会学生精湛的分析技术使其具有熟练地分析复杂问题和评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也十分重视教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许多培养院校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纠正论文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方向的偏离。在保障学位论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6.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篇3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04-04

专业认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学习又反过来影响专业认知,二者既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双螺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追求相互促进目标所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问题

(一)专业认知问题及其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一般意义上,影响专业认知的主要因素既包括认知个体的特征,如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若干外在因素,还包括专业对个体的价值认知,由于专业认知的重要性,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受到广泛的推崇,不同的学校采取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过程的专业认知,是累积和升华的结合,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一部分专业而言,这些来自专家、同伴等方面的专业教育,缺乏连续性的知识累积,缺乏基于知识应用而获得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形成的专业自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尽管班导师团队工作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制度设计本身可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恐有难以推广和持续之困。总体看来,专业认知水平取决于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的理解,它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载体教程教学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及其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杜妍妍总结了《会展概论》在提高会展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度,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就业前景,树立从事会展业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志中等对《医学概论》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等等。但是,大学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大多数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归属。这不利于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对于复合型的专业更是如此。从学生的角度,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分散的,通过全部课程的学习,也难以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价值,无法整体理解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无法满足管理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为管理工作总是处在复杂系统之中,需要经过整合的知识进行系统思考。

二、“双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专业认知特点和课程学习逻辑特点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两大割裂:一是专业能力的割裂。二是课程知识的割裂。“双螺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知识教学中,以专业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确立一个解决专业问题的目标状态,进一步找寻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引导把已经学习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变量间关系,以变量及变量间关系的理解为立足点,启发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如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经过多次循环后,实现学生课程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辩论,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现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在综合性应用已学知识来进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找到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经过认知过程的反复,学生提升了对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认知。如图1。

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培养目标统率课程教学目标。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药卫生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的基本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微观层次的行为研究与宏观层次的政策分析,以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相互影响机制。二是以面向专业问题开展课程教学。首先列出一个课程拟学习和探讨的专业问题清单,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开展专业问题讨论,进行讲评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引入卫生经济学理论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卫生服务供给为例,我们给出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过度医疗”,学生讨论后,我们的评价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正确的废话”。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治理目标,即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运用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分析过度医疗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机理,适时提出“供给诱导需求”理论。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会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能力,会激发他们的深入探求的兴趣,逐步形成了他们的专业思维,然后组织学生建立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创新性应用理论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建议,进而完成课程学习成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就感。

“双螺旋教学模式”与当代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估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把客观化测试的目的从测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发展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双螺旋教学模式”实验设计与效果评价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选择。选择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级《卫生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实验。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问题的突出性。自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至今已有500多所学校设置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上,这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形成的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相适应,但遭遇了就业率持续下降的尴尬,一项针对某985、211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内就业的比例下降至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需之间的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有研究表明,是影响学生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专业认知的主动性。

之所以选择该课程,一是因为卫生经济学是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二是因为,该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2.实验方法。采用比较实验的方法,评价实验班级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前后的专业认知变化。以《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从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三个维度测量专业认知水平,用“明显积极变化”、“有一些积极变化”、“说不清楚”、“没有什么变化”、“变得更加糟糕”来测量学生专业认知的变化水平。

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为同期另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共15条目。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测度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创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实施了开放式评价环节。

3.数据及处理方法。发放《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两份)、《课程学习调查问卷》(两份)各39份,其中男生18人,女生21人。发放问卷数共计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问卷结果均采用Likert5级尺度衡量。问卷回收后,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由SPSSl7.0软件完成。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比较。Y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如表1。

2.课程学习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如表2。

(三)开放式评价

1.80%以上的学生最初对脱离PPT的教学形式感到紧张,五周以后,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仍有一小部分同学难以适应。

2.90%以上的学生对最初的综合性教学感到紧张,主要是因为已学专业知识基本处于忘记状态,致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五六本教材来上课。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这种教学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会了综合运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理解了管理学理论的价值。但也使一小部分学生感到更加迷茫。

3.70%以上的同学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新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早一些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好了。

4.60%以上的同学对课程充满兴趣,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其中,有同学说道,“静静地听着,跟着老师认真地想着,除了利用手机进行一些查询外,没有谁还会去玩手机。”

四、结论与思考

兴趣在本质上不是一时起兴就能获得或产生的情绪状态,而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就是将自身完全投身于其中,就是对该事物的持续关心和全神贯注,从而使自身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只有把课程融入学生成长的需要之中,把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实验表明,“双螺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专业认知上,取得了较好的良性互动,既促进了课程学习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对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专业认知的非线性特征

篇4

一、激励机制在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能有效地开发教学办公室的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教学办公室的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办公室每个员工的个体作用,尊重和激励每个员工的价值,并通过促进每个员工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好、最完善地完成学校的教学总目标。

人们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那些按时计酬的员工中,他们的实际能力只需发挥20-30%左右,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被开除。而如果通过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则其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左右。这就是说,在不被激励与被激励的办公室员工中,他们实际能力发挥的差距在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并成为其中的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必然会尽力工作,多做贡献。在任何组织内,都有表现不同的组织成员,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者必须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得员工表现突出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好上加好;使得表现不好者,逐步克服消极因素,进而为组织多做贡献。

2.能积极整合教学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所属单位的总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和主观的;其所属单位的总目标是外在的、非个性化的、客观的。两种目标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办公室中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式,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模式。

对教学办公室的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管理者通过激励来正确地引导办公室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统一于其单位的组织目标之中,有效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尽管员工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改变,但是否能真正改变还取决于员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的。

对管理者而言,把握好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使办公室员工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努力把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其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要通过对每个员工个性的把握,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对员工的激励问题。一旦员工了解到所属单位的总目标的意义,特别是在参与了讨论、制定学校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就自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学校教学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3.能有效协调教学办公室员工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办公室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对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使众多的员工得到应有的权益。

由于被管理的员工在素质与能力上的差别以及对利益追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必然会使得利益分配矛盾出现复杂化,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真正解决好这些矛盾,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激励。激励的意义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积极性是否很好发挥,又依赖于他们在利益上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客观地来看,办公室员工个体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个人看是合理的,从集体看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今天看是合理的,从将来看是不合理的。这样,不论是在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分配中,办公室管理者要从其组织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合理地分配利益。员工也会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但究竟谁得到利益、谁失去利益;谁得到更多的利益、谁得到较少的利益;谁现在得到利益、谁将来得到利益,这些都会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对员工采取奖励方式,它不仅会使得员工中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强化与推广,而且也使得那些具有良好行为的员工得到褒扬,使之获得应该享有的权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样,对员工采取惩罚的方式,不仅会使员工中削弱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制约与纠正,而且也是对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员工进行教育、批评和制裁的一种方式,使之丧失更多的权益。如果奖惩不分,或者力度不够,则很难处理好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二、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篇5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输送高等实践性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对我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与出发点,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小方面来说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从大方面来说这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

一、公共管理理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

(1)体现和巩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公共管理指的是在政府公共部门的领导下,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力量,通过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方法手段,来谋求公共利益。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中,最为受重视的便是个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所以“以人为本”便成为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人都必须要得到尊重,得到价值体现,并得到对应的利益。与之相同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无疑是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肯定了学生的本位,这可以进一步体现和巩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发挥出学生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价值与能动性,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中受益。

(2)树立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所有的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为社会大众服务,使社会大众获得根本利益,这与行政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行政化的,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这么一种思想意识,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符,学生的地位、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而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则可以树立起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手段与方法都能满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真正保障学生的地位与利益。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

(1)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质

以公共管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我们当今社会系统当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个人的价值需要得到尊重,个人的利益也需要得到保障,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主体利益的实现,来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今,学校的服务角色、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不仅要服务于社会,更要服务于学生,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需求,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身心保护,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能够从中实现更加良好的主体性发展。

(2)构建关注学生成长的管理服务体系

学生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落实,以及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健康成长,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1]。

(3)坚决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不论是以公共管理为出发点,还是以法治为出发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都必须要坚决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此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来为学生管理提供合理、合法的操作依据,例如要完善和规范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结合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官方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从而实现对学生利益的有力维护。

(4)增强学生管理组织的服务职能

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我们必须要增强学生管理组织的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的学生管理组织,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应当强化学校官方组织的服务职能,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协调,完善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和督导,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的建设,发挥出学生自身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2]。

三、结语

在当前,我们必须要以公共管理为基本视角与出发点,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利益,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当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篇6

1 、员工须严格保管办公室设备有关密码,不得将密码告诉非办公室员工;

2 、员工须严格保管办公室门钥匙,不得将钥匙转借非办公室员工。

二、员工上班时应注重仪表,穿戴整齐大方。待人热情、友好真诚,待客精神饱满,不卑不亢,无不礼貌行为。

三、所有员工不得在办公室区域内吸烟。

四、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办公室交谈注意音量控制,禁止聚众聊天,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办公。

五、一切来访须在门卫处登记,由门卫联系相关部门并经同意后方可接待。外来方可统一由行政办公室接待,询明客人来访目的后,尽快通知有关部门或人员,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办公区。办公时间严禁会客。

六、严禁办公时间在计算机上玩游戏、聊天、发私人邮件,违反者每次罚款 100 元。

七、为保证办公区域干净整洁,不准在办公室、柜子及窗台上搭晾毛巾、放置衣服;办公用品应尽量放整齐、合理;爱护使用办公设备,若有损坏、丢失、污染,应予以赔偿。

八、员工下班或外出时,应妥善保管好办公物品,如 : 文件、资料等,下班后,应将有关抽屉、柜子锁好,并确保电脑关闭。

九、禁止在办公室做私事或或从事于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

十、员工加班时应保证办公区域的安全,加班结束时,要将办公计算机及电灯关闭,结束后确认门窗一锁好方可离开。

篇7

1、凡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

2、医用诊断用X光机使用单位放射工作卫生许可,由市卫生局委托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审批,其他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卫生许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放射工作单位,根据属地原则,由县区所在地监督部门负责受理初审和现场审核验收,经审查合格出具审查意见后,统一报市卫生监督所审批发证,市直管放射工作单位(双桥、双滦区境内市级以上放射工作单位)直接向市卫生监督所申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放射工作单位,经上述申请、和现场审核验收程序后,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出具审查意见后,由放射工作单位直接到省卫生监督所办证。

二、须提交的资料

1、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医用诊断用X光机使用单位一式三份、其他放射工作单位一式四份);

2、建设项目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

3、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4、放射性同位素准购批件(限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单位);

5、环评报告及批准批件;(限涉及放射性三废排放的工作单位)

6、放射工作场所及设备的检测评价报告;

7、放射防护措施及防护监测设备有关资料;

8、放射工作人员一览表与人员资质证件(新办放射工作人员证者交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9、放射防护机构、放射防护人员设置情况介绍;

10、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11、放射工作场所及相邻关系平面图(注明相邻距离);

12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三、申办程序

1、受理程序

*市卫生监督所自收到资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做出如下决定:

(1)符合申请资格且资料齐全的,通知申请人予以受理;

(2)不符合申请资格的,不予受理;

(3)符合申请资格但资料不全的,通知申请人限期补全,逾期不补的,视为未申请。

2、审批程序

市卫生监督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负责直管单位的现场审核验收),出具审核意见,对符合许可要求的单位予以审批办证,并按国家规定收取审验费、工本费。

四、许可证复验程序

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每2年复验一次,加盖复验标记方为有效。(复验标记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印制的年度卫生许可证复验标签)复验时,应提供年度卫生监督笔录、防护监测报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记录、体检培训合格证明等资料。复验资料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五、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

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及在岗期间,必须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工作人员证》,由市卫生监督所审核批准后颁发。工作人员持证后方可从事所限定的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人员证》每年由所在地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复核一次,每五年换发一次。超过2年未申请复核的,需重新办证。

3、遗失《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必须在30日内持所在单位证明,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六、个人剂量与健康管理

1、所有从事或涉及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按规定交纳监测费。个人剂量计的测读周期为每季度一次,一年四次。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负责我市个人剂量计监测的组织发放工作,各县区卫生监督部门及各市直管单位,按放射工作人员数核定所需个人剂量计数量,于2003年12月底前报市疾控中心,以便统一订货发放;对未按规定接受个人剂量计监测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不得给予办证。

篇8

一、要加大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力度,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杜绝将学生充当劳务的问题发生。一经发现未按标准收取费用,或只收学费不上课、多收学费少上课,将学生充当劳务的情况,要严厉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者的责任,并停止其招生,情节严重的可撤销其办学资格。

二、严格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规范实习,教学内容和学时。新设专业(职业)学校自行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须经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技工学校不得随意调整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课时比例,如需调整,须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三、统筹安排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生产实习教学。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一般在学校进行,生产性现场实习教学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并要在保证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学校要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做到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同时,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和教学,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深入生产实习现场,随时掌握学生实习训练情况,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篇9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规范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科学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的特征

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他们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施工项目管理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集约性、创造性三大特征。

1.1复杂性

项目管理属于临时性的项目,它一般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项目涉及的工作跨越多个组织,并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每个因素又常常带有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管理工作很复杂。

1.2集约性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工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工期,因此十分重视管理的集约化,重视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管理成本,杜绝资源的浪费,强调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1.3创造性

项目管理与一般的重复性管理不一样,它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加上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管理具有创新性,不同于一般管理的模式。

2.科学应用施工技术.强化工程建设质量

(1)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包含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质量来进行,它要求从企业最高决策者到一般员工均应参加到质量管理过程中。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

(2)在科学开展施工技术组织实践中我们应确保各项工程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及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流程的前提下完善质量建设,遵循拟建工程的客观特征、施工组织方式、选用的机械设备及施工现场现实环境进行完善的控制管理。首先对拟建对象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问题通病建立防控措施,用全面质量控制方式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类新工艺、新施工方式、新技术、新材料与新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这一创新发展环境我们应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技术措施;对工程施工进程中的定位、轴线、放线控制、标高控制做到精准、完备、毫无疏漏,同时应适应性制定基坑保护措施。在地基施工环节我们应做到夯实基础,尤其注重对特殊地基、复杂地基的基础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主体承重部位及结构的施工进程中我们应确保各项预制承重构件、工程主体结构中的各关键部位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中提升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屋顶、地下防水及装修子项目中我们应切实进行细化控制,不留任何死角。再者我们还应强化执行针对各项施工建设的质量检查、严格验收、实时监控,对各项分部、分项工程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实施计划、,并充分注重对各项隐蔽工程的阶段性验收,就砂浆、混凝土试块等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3.安全施工、全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1)安全施工的管理。承建工程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质量认证体系中的标准,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优质、快速、高效,力争干好每一项工程。从严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通过不断技术进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引进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加快建设速度,从而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要想实现安全、高质量的施工我们应全面贯彻各项安全技术的操作规程,依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展开全面核查,发掘施工进程中可能引发工程不良安全问题的细节部位,合理进行事前预测,制定预防管控措施,从而切实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例如针对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我们可有效制定预防措施、应急预案,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特征、认清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安全问题,在整体建设过程中注重防雷接地措施的完善、防洪排水设施的安全布设,在夏季合理防暑降温、在冬季防止各类精密设备受冻、受寒导致失灵,构建完备的防火排烟消防系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科学实施防爆、防震措施;对各项施工工程的用电环节进行安全控制,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高空作业及各项立体交叉环节中我们应构建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高难度作业的规范、高质量、紧凑性开展。

4.深入现场控制、合理开展文明施工

(1)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

(2)高质量施工离不开深入现场的严格控制。因此我们应充分遵循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合理制定施工阶段的规范控制措施,减少其破坏周围环境、扰民、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停水停电、砍树毁坏绿地等不良影响行为。同时应督促各施工环节充分依据施工设计平面图的相关要求进行材料的布置、构件及暂设工程的规划,严格制定对各项成品的保护制度及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控制。对施工的操作工序及步骤我们应合理控制,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文明施工、科学施工,树立他们以文明建设为己任的科学目标。

5.适应性降低施工成本

篇10

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目标就是保证质量,这是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施工质量,可以使施工顺利完成,如果施工质量不达标,工程难以通过最终的质量检测,对工期影响巨大,也会给建筑功能的发挥带来诸多的不变,让建筑的安全性、使用年限受到严重的影响。也以这样理解,建筑项目施工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施工的各个节点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此让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管理法规执行力度差

建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落实率较低,而施工企业又没有对自身进行能很好的监管,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国内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国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设计等在市场经济在实践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建设工程市场没有形成较高的规范程度,专业的施工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目前中国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有几千万人,但是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这些人员技能低,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重偏低等,这些都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施工单位为了降低资金投入,现场配备的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难以满足施工质量的要求。

3、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

设计建筑工程的专业有很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专业的默契程度较低,设计冲突经常出现,在建设的过程中设计方案要不断地变更。同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行业很多,如建筑、电气、管道、设备、给水排水、建筑材料、装修、消防、钢材等,项目工程质量受到各种行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如今,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建筑业不断的出现新型的材料,但是由于新型材料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的时间又不长,对他们的使用范围、性能特点相关人员知道的并不多,导致在使用新材料的时候没有选择最佳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从而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影响。因为只有很少的设计师有现场施工的经验,绝大部分的设计师对施工的合理性考虑不周,对于设计图纸中出现的不足或者错误不能及时的修改,这都严重的威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4、建设单位标价低、工期短、资金得不到保证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下,施工企业为了让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投标价格在不断地降低,减少施工时间,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润,造成施工单位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施工的过程中私自减少或改变施工程序,在合同期限的压力下,正常、合理的施工周期得不到保证,赶工期、上进度,无法“顾及”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建筑单位工程款项拨付的不及时,使施工进度不平衡,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

5、建筑材料、设备的质量管理不过关

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原材料和设备较多,但是如今建材市场、设备市场还不是太正规,产品质量高低不等,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供应公司经常不顾施工质量而提供质量低下和不符合建筑标准的商品,再加上检查人员没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就置施工质量于危险的境地。所以,施工企业对材料、设备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只有保证建材和设备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是最科学的管理方式

1、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所谓的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指建筑项目还没有动工之前对施工质量开展的管理,一般建筑企业对这项工作不是太重视。但是事实上,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非产重要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该项工作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来讲发挥的是基础性的工作。详细的讲,施工前的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繁杂,主要包括:场地清洁、设备入驻、采购材料、对人员进行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内容,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都要严格、认真的对待。同时,对于建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进行预测,同时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这样可以以避免由于缺乏应对措施或者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的详细的制定管理的内容,并在管理的过程中付诸实践,我们必须重视影响施工质量的隐形因素的管理工作,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出于较高的水平。详细的讲,涉及到建设中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有:会审设计图纸、交接工序、检查和检验施工材料、检点施工环节的质量,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等。对质量管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同时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也要认真负责。除此之外,要是有必要,对从事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落实管理责任制,确保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执行度。

3、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后的质量管理是一个辅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开发商竣工后的验收检验,对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质量按照合同书的标准以及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际的检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开发商的验收工作。在验收之前,建筑企业要对自己建造的建筑物按照合同以及国家的要求进行质量自检,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要是自检合格后才能按照流程进行交工,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同时这也是本着对建筑物的使用者负责人的态度开展的后续工作。

结束语

篇11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是高职院校开展各类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场所,比如办公自动化课程、FLASH教程、CAD绘图等。伴随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高频率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机房管理难、维护难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加强公共机房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维护。

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使用现状

1.承担的任务重

公共机房承担着高职学校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任,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都需要使用机房的设备,学校每天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公共机房的使用率非常之高。因此,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2.软件维护难度大

公共机房计算机通常要使用一些保护程序的软件,以使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扰,这些保护计算机程序正常运行的软件是高校公共机房计算机的绿色屏障,是计算机的守护神。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不同,导致计算机会出现各种软件齐上阵但又不兼容的情况,这就需要安装各种杀毒软件以及一些插件,来满足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使用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因此,软件的更新工作量大,维护困难。

3.硬件故障频繁

计算机的频繁使用,使公共机房里面的各类硬件设施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对于机房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问题。首先,显示器对于整个公共机房的环境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维护不利是极易损耗的。其次,主板也是容易损耗的硬件。再次,由于高职教学中各个专业的课程比较多,学生的数量比较大,所使用的U盘、CD、移动硬盘等较多,难免会携带病毒感染机器系统,造成系统崩溃,使得整个机房的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

二、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

1.机房的环境管理

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来分析,科学优化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是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同时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制订完善科学的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例如《机房管理员职责制度》《学生上机守则》等都是必要的措施。要严禁学生违规操作,乱插乱拔有关配件,以及盗窃有关的主要部件等。

2.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公共机房里面的各种计算机硬件设施需要定期维护,机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做好机房设备的保管、维护与保养工作,发现机器损坏,做到及时报修,做好维修记录,确保机器设备的状态良好。定期对机房的所有计算机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教学软件的使用

1.设置防火墙

设置防火墙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防护系统,可以将校园网与WEB互联网进行有效隔离,让机房的计算机尽量避免受到病毒的袭击,以及一些黑客恶意干扰破坏,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2.数据备份与恢复

Ghost还是一款非常好的数据备份与网络功能恢复的软件,现在机房里面都使用硬盘保护还原卡来确保系统里的软件运行安全。倘若机房有一台计算机的系统坏了,可以运用这款软件进行系统还原,可以实现FAT16、FAT32、NTFS、OS2等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的备份还原。另外,由于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施容易损耗,许多的重要信息可能会因此丢失。在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可以运用Ghost软件进行一键修复,并使计算机里面存储的信息最大化的保留与备份。

四、给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一点建议

1.加强机房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保持优良的机房环境

众多专业学科都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确保各种硬件设施的齐全与完好无损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校园网的网络环境是安全优良的。

2.建立学生上机刷卡制度,科学高效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