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历史教学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为师生共同进步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案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践行课改理念,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成了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其实就是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学。而初中历史的现状也强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历史是中考学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语数外,而且在有的地区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出于减负的考虑,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状况下,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即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时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这种编写特点决定了其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诸如“议一议”“想一想”“自我评测”“活动建议”等环节存在,仅靠课堂的45分钟,难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求,在课前必须进行一定的预习,将教学重心前置。而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对每一课的学习都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3.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验证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笔者在A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B班进行常规的教学。笔者发现在A班的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快,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翻书,而且对问题的讨论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
二、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在儿童阶段,而儿童对外界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导学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很重要的。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导学案,可以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的学习,以及为此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例如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就是由电影《建国大业》的相关内容构成,要完成导学案必须先观看《建国大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使得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因此那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如果学生对导学案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当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既影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背离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的编制要有益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使导学案更为有效,教师在编制时应设立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环节,使这个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成为小型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设置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质疑交流、拓展提高、课堂检测等环节,系统而有效。除了导学案格式的设立要系统,要与课堂教学相对应之外,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导学案的质疑交流环节,要能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3.多样性原则。
是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要编制成讲义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容易对单一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而使得相应的兴趣大减,从而变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义的形式去让学生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述三国这段历史时,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并设置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很有兴趣,回去几乎都看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得十分激烈,课堂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红歌,并根据每个时期红歌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唱红歌,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
4.层次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将难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识点整理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要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
有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直接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整节课就仅围绕着导学案,与课本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教学课前预设过度,导致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当堂训练的效率降低,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即时体验被弱化,课堂教学无限生成的魅力被削减。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与课本有较多的重复,导致课堂学生讨论少。教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案变成变相的课前作业。
很多教师使用导学案往往是将其作为课前讲义,甚至是试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实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使用导学案的减负增效的初衷相背离。笔者做过相关的统计,有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花的时间往往比原来的作业还多。以初三历史学科的一份导学案为例,一般有15题左右的客观题,2题左右的主观题,这对于以预习为主的导学案来说,作业量是偏大的。
3.导学案在教学中成为摆设。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前也给学生下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出于对课时进度或课时任务的考虑,对导学案进行了淡化处理,教学中几乎不用导学案,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与用导学案来引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96-02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所以就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学案导学的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的载体是学案,方法是导学,即一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案导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学是学案的主要中心以及实践,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导学指的就是利用学案,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方案,主动的阅读教材内容[1],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学案的模式来完成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加深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准备好学案导学的设计工作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前,应该先设计好学案导学。导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三个功能来设计:第一、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方法,例如:问题情境的设计、知识回顾等,将自己要在课堂中要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怎样开展整个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就是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这一课时,应该明确的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找出的时间以及的起因经过等);第三、教学目标的明确设置,可以提升教学的导向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促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以学案导学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小组对学案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内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措施,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以前学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2]。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学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采取指导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课堂评价
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评价方式,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虽然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不仅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利用学案导学进行扩展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导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靠教材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3]。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历史材料,在课堂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拓展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很多教师所运用,并且也在教育中不断的拓展完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改进了历史教学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136-136,137.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深度整合阶段,“电子学案”导学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我校自2007年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电子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现我就“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学案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基于网络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案,它以网络(校园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并为广大师生共享。
历史的一度性使历史不可再现和重演,给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带来很大困难。“电子学案”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史料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在学案中形象化的展示和友好的网络互动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根源。所以说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编制科学而实用的电子学案是历史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历史电子学案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
电子学案不同于普通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因此,历史电子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案”为主,也有教师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导案”成分,具体因课型课例而异,一份完整的历史电子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历史电子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别,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指导。这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5.知识结构。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情景导学。运用多媒体信息,为本节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问题导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8.难点释疑。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和所设计的探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注释与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9.自我检测。通过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做达标检测。
10.小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课堂或网络在线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或意见。
(二)编制历史电子学案的原则
历史电子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主体性、探索性、互动性和数字网络化的原则。
1.主体性。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
2.探索性。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互动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情趣,使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及时反馈和校正,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在学案的页面留有学生标记、回复等交流空间。另外,还可以约定学案页面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及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主体网站、论坛、博客等,这样不但便于课堂交流,而且适合学生回家后远程学习。
4.数字网络化。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构建多媒体学案,如声音、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的运用等,并运用数字手段整合成易于网络和传递的形式,便于网络共享。
(三)历史电子学案的制作与
电子学案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WEB网站、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甚至是思维导图。根据电子学案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相应的软件制作,如: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ce、Flash等。为了达到网络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目的,电子学案多以网页形式为主,因为网页型学案界面友好、对多媒体信息兼容性强,且有良好的互动性,既适合在线浏览,又适合下载使用。
三、怎样运用电子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电子学案的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一)学案导学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学习提示要素、情境导学要素,学生对本节学习既有了目标又产生了热情,还了解了方法,这是导学的第一步,也是电子学案教学的关键。
(二)因“案”施教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问题导学要素,结合课文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列出了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导学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各小组讨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机促成小组间的交流,并对通过小组间交流发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讲解。
(三)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电子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何编制科学、实用的电子学案,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电子学案建构“电子学案导学”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知识,进而更好地展望未来。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的效率一直偏低,极大地影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大家参考。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含义
导学案主要是指将以下几方面融合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1)教师的教案,(2)学生的学案,(3)分层次的评价练习。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基础,教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将其设计为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以及导结。老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看书,进行思考以及探究,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前的自习达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进而发现一些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完成第二次教学;最后,在课堂中进行当堂的测试,以便得到反馈,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的思考能力都得到加强。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导学案的设计要点
(1)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当前知识为基础
由于新授课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学生刚刚接触会难以理解。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不能够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否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借助导学案参与到学习中去。
(2)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故事性,另一个是趣味性,这更体现在新授课之中。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能够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就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点,要让学生从以前的“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3)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在导学栏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来进行适当的预习检测。所设计的预习检测内容不能过难,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这就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1)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
《》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的开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是初二学生所学习的第一节历史课。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就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之前的中国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统治中,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初中历史老师要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来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2)设计自主预习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学生接触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在初一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对这课的预习检测进行设计时,就需要让学生对的开始时间以及主要特征进行大致的了解。要建立起本课的框架。例如,学习目标:了解林则徐的,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对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大致的了解。学习重点:中国从最初的独立,领土的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学习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进行理解,对之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化以及经济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在预习检测栏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例如,让学生回答的起止时间,让学生讲述林则徐的等等。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提升历史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要尽可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提高导学案的质量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艺术性地实施,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初中历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怎么点燃‘火药’。”编写好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如何编写好初中历史导学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前提是编写好导学案。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呢?
一、要研读教材、明确目标,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编写好导学案来自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也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1.明确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编写好导学案的前提。
2.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内涵。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理念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纵观现在一些效益低下的课堂教学,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没有把握教材内涵。所以研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编写好导学案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山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后进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导学案设置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导学案设计效果不怎么理想。可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例如我在设计《丝绸之路》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按照课本内容设计,则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设计好这课的导学案,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与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设计。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观摩学习,看了视频后设计相应问题,这些问题以导学案形式呈现,结果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由此可见,认真编写好导学案十分重要。导学案以问题形式呈现能令学生投入,参与问题的思考,这样上课内容丰富,现实。课堂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在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好基础。因此,要做到这两点:(1)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创新;(2)在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教材难易的“度”。
三、要引导学生寻找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为什么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归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应该说没有顾及不出彩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态度。我们一旦擅自提高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要求,那么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导学案的教学还要注意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集体评价和个别评价,等等),是发展性的,是为了真实地促进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有效的评价不仅强调及时,还强调真实,不能夸大其词,既要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又要有实事求是的负面的否定与批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价,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我,比较公正地评价他人。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创造性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表示赞赏,并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科学学习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你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你从中学到哪些,这些对你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多大影响。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是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学案导学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以学生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加快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才能,有效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定位.
2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当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将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好运用进行了详细独到的分析。
2.1教师要完成心理和能力上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的被人们摒弃,导学案教学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一项实属不易的工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几度中断的原因之一便是来自于教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导学案教学效率低下的不利现象。其次,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才能应用在教学中。因而教师要对导学案的教学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导学案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技能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良好的上课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进行导学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尽可能的全部教给学生来进行自我教学,因而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设计思路尤为关键。如在《》这一章节,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提出“鸦片从何而来”、“如果你是林则徐,你要怎么开展禁言措施,如果你是英国人,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是否有”等问题,学生在探讨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2.3导学案要有重点和层次性: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初期难免会出现将所有知识点都囊括在内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高效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在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做到从易到难。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对自由女神像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被称作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像的关联性在哪里”,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带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明确思路直追中重点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加使得导学案具有说服力。
2.4从课后的反思来巩固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下节课前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回顾的复习模式,方法主要就是老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上节课所学。如在学习有关原始居民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原始生活,你觉得自己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出哪些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二来教师也可以认识到导学案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深刻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反映。问题教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在问题案例的选择和设置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学习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导致问题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探知和解答活动中获得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案例要紧扣教学要义,开展的教学活动助于能力提高,进行的评析活动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紧扣教学目标要义,案例设置具有典型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学生主体开展和实施。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设置问题案例时,存在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现象,不能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案例,导致教师问题案例教学活动效能降低。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时,应将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作为实施有效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具有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中,领会问题设计意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涵,灵活运用该知识内容,在向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习实际,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F垂直平分,BE甲乙两虫同时从A点开始爬行到点F,甲虫沿着A-D-E-F的路线爬行,乙虫沿着A-C-B-F的路线爬行,若它们的爬行速度相同,则谁先到达?”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开展探析教学案例活动。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要求的内容,实际就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知识,此时,学生通过问题条件,构建A-D-E-F与A-C-B-F路线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关系,从而进行问题解答。这样,初中生在典型案例的探析过程中,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更深刻和准确。
二、凸显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发展性
教是为了不教。案例教学作为新课改下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是其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之一。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式教学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和要求,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现案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探析、解答案例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问题: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
上述问题案例是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识点内容时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自住探析和合作探究双边活动基础上,认为“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在探寻解题策略过程中,采用合作探析的方式,共同讨论得出“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策略。最后,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解题策略。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
∠B=∠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
ABC≌AED(SAD)
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
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初中生开展探究式和合作性学习活动,将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统一。
一、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地理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要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2、灵活性原则:由于学情不同,学案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丰富多彩。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同班级的学案设计和使用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3、探索性原则: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能力,因此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尽可能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要由浅入深,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敏捷的思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施“学案教学”模式,设计、编制学案是核心
在设计、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教辅资料,要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以丰富学案内容。我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组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提出学法指导,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基本模式编制学案。
学习目标中包括“双基内容、重点、难点”两个方面,结合初一学生实际,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体现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图文转换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习惯。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学习程序主要包括“思考探究——归纳总结——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思考探究”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这部分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要有导向性、梯度性、可操作性。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再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问关系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
“训练巩固”,“拓展提升”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可以采用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习题的设计要精,要紧扣学习目标并突出重点,既要有针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点知识要从多角度考虑选编习题训练。
三、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是关键
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给学生的往往是严肃而冷冰冰的面孔,对一些学生而言,严谨的推理、精确的计算、多变的想象会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态,笔者采用趣味教学,试图暗示学生要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笔者经常采用趣味教学,原来以为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经多年的实践发现,趣味教学还具有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数学学习的功效。不少学生曾经对笔者说:“李老师,不知怎么回事,我一想到要上数学课,心情就兴奋起来。因为我一上数学课,就期待数学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记得有一次,一个初一的学生早读还红着眼圈,可上第一节数学课时,他就非常积极,好像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等下课后,却又趴在桌子上。笔者向他询问,原来这个学生上课来校之前,被家长骂过。笔者问:“数学课你很高兴,可现在为什么又蔫了?”学生说:“不知怎么回事,我一上数学课就把什么都忘了,因为数学老师总会弄些有趣的事情。现在我又想起被爸爸骂的情景,又有点难过了。”笔者不由地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因为一个学生犯错误,导致自己心情一直不好,在家里随便浏览电视节目,可一看到赵本山,就不再调电视了,等看完小品后,自我感觉心情好多了。其实,如果数学课经常笑声不断,那么上数学课之前,学生的愉快心情自然由于暗示而被激发,他们往往在期待着老师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有趣的事情。数学的学科特点恰恰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记得我的中学数学教学法老师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一节课至少争取让学生笑三次。”现在的实践使笔者体会尤深。不过笔者有几点体会,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创设的有趣情景应该和谐,与教学活动自然衔接,不要牵强附会,这需要教师动脑筋设计;二是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三是教师要随机应变,适度运用幽默的语言;四要围绕教学重点上课,不能因为要创造幽默有趣的情景而喧宾夺主,使学生分心,营造愉悦的情境主要是以辅助数学教学为目的。
2 含蓄语言暗示着教师希望的期待
心理暗示是人类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现象。恰当运用心理暗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信息往往具有准确、直接的特点,更加需要其它信息的辅助暗示。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教师都可以为其提供,进而增进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笔者这里的含蓄语言不仅指口头语言,而且是指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以弥补数学学科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课堂提问时,笔者就采用了充满期待的眼神来暗示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当提问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时,笔者往往会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期待和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加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当问题比较简单时,笔者往往将眼神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当他们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笔者往往用赞许的目光并配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小动作,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地碰了他的肩膀,结果这个学生接着都很认真地听讲。事后这个学生告诉笔者:“老师轻碰肩膀有三个意思:一是给自己一个面子;二是叫我不要开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够把问题解决。”真想不到笔者的轻轻一碰,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笔者感觉到教师要采用含蓄的语言暗示学生,应该注意以下的几点:一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对其采用口头语言暗示效果不佳的学生采用其它暗示的方法往往能够奏效;二是适度控制暗示的信息量,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为准;三是传递的信息和方法要多样、多变,例如我们不能老将难题暗示给优秀学生解决,否则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得到“另一暗示”:“难题与我无关!”四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暗示是积极的和善意的,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