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5:19: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江南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与禅的审美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得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即是其中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禅宗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禅学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江南园林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尽管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二、禅宗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的景致与禅宗思想一理相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由成熟逐渐进入,江南的造园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由于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就使江南园林必然会反映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古代文人,以宁静恬淡,平常之心性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内心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致使其审美体验进入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是江南古典园林创造空灵超然之意境的基础。在平凡、朴实之中却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境界。
文人士大夫把禅宗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园林中,使禅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相互融通,建造了文人士大夫自己内心精神的家园。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人与园林完全溶融一体,与园中的一切,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自禅宗兴盛以来,受文人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禅的意趣渗入,处处都可发现禅的痕迹。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江南园林兴起的内在联系。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之间,追求一种相融的审美境界,使人的精神同大自然的意境达到了超然的融合。士大夫们在这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文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要园林在任何时候都变为美的景致。如: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的幻景。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悟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江南园林中饱含禅意的力证,它原本就是一个禅寺,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朝末年,天如禅师改现为在的名字。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 “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简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
狮子林的建筑主要有 ‘卧云’室, ‘立雪’ 堂,‘指柏’轩、‘问梅’阁,其名字都来源于禅宗公案故事,如“问梅阁”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立雪堂”,取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的佛教故事等。江南文人园林,大多体现澄怀观道、远避尘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看破红尘”的宗教意识契合,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会有所渗透。
狮子林的众多石峰,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土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如:迷宫般上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中,恰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成“佛”过程的: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江南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禅宗的空灵
江南古典园林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除了形式以外,最大特点就是融入了禅的意境。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物象之外的景致,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禅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江南园林艺术的意境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在真实的物质背后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是通过园林景致的有限来抒发意象空间的无限,使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意象效果,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
这个虚实有无构成的对立统一结构,给观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艺术创造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意境和禅境浑然一体的审美。“空寂”、“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尤其在唐朝之后,这种美学趣味成为了艺术家们崇尚的潮流。“空灵”的意境追求与中国文人对禅的理解、对禅“空”的接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江南园林的自然美与禅的精神理想相吻合。这是江南古典园林审的美实质所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对自然山水看法的三个转变。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观者内心完成三个步骤的感悟,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细节,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文人士大夫们正是用这种禅悟式的艺术心理体验,对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进行设计与经营的。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精华,成为摆在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问题。园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质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契合的理想范例,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以及筑山理水,建筑营造等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与文化影响力十分深刻。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皮朝纲:《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为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范围、认定原则、认定标准、认定机构、认定程序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从等级认定来看,各高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比较科学的认定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整个认定工作的核心。如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不足
(一)认定依据:缺乏权威性、真实性。
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主要是依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同时结合学生在校的生活消费情况。客观来说这一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贫困情况。
首先,最具权威认定的是当地的基层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同时,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查真实情况。
其次,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些高校不可能核查所有提交申请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只要出示了贫困证明,高校就此对其进行认定。
(二)认定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无法确定学生的实际经济状态。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但这些标准都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贫困程度。在校内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现在一名辅导员负责几百名学生,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对每一名申请学生都作深入的了解,在认定时只能靠主观印象来判断,特别在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时尤为突出。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老师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家庭经济困难等级的认定通常由班级同学投票形式产生。
二、国家资助体系的重要作用
在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时候,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是却不愿意主动申报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我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有经济上的压力,而且他们内心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敏感、抑郁、孤僻甚至会产生虚荣、嫉妒等心理。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给予高校相关资助政策。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资助措施,如减、免、助、贷、补、缓和勤工助学等,以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助学贷款。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有一定的利息补贴,例如信用社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常年办理,在整个借款期内借款人只付一半利息,另一半利息由财政承担。在校大学生可以提前向学校申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证明》,由家长凭身份证、学校证明和担保材料等申请办理贷款;新录取大学生家长可凭身份证、大学录取通知书和担保材料等申请办理贷款。通过这种形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可以放下思想负担,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更不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从而坚定孩子上大学的信念。而学生既能培养自立自强的性格,又能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
其次,助学贷款和“三好学生”挂钩。有的高校为了激励贷款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采取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和“三好学生”挂钩,取得一次“三好学生”,减免贷款总额的25%,依次累加。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从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专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
专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取得的前提是学习成绩优异,同时各高校奖学金的评选比例较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或者自卑等原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从而争取不到奖学金。若在高校资助方式改革中适当加大奖学金资助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各类奖学金,就此树立自信心,减轻对国家无条件资助(国家助学金)的依赖。有的高校还设立了单项奖学金,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掘自身的特长,看到自己的优势。
(三)勤工助学。
高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一定的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愿意申请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适当地补贴自己的生活,从而减轻生活压力与思想上的负担。这样的一种形式,不仅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培养学生客观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自尊、自强和自信的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不仅要采取多种资助形式,而且要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真正为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放下思想包袱,保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理健康,这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凯.透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探析育人之于助学的重要性及其有效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苏伟,杨学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法制与社会,2005.9(上)
[3]孙爱玲,任纬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思想教育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09.12(上旬).
[4]韦颖.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研究――以云南为例.2006.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总体保持一个迅猛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低成本,低门槛,回报快”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创业就业。当前,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趋于平稳,传统的C2C网店经营模式也逐渐被B2C的零售模式所赶上并超过,一些具有相关优势的大学生开始涉猎跨境电子商务创业,探索出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创业的新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跨境电商实体企业的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几种模式,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助推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概述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进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无形当中成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下一个风向目标。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同比增长33.3%。伴随着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一系列政策的倾力支持,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环境初具平稳发展,大学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也将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当今时代下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商机。
1.1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
1.1.1语言基础优势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跨境交流的工具最普遍的是英语,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当前的跨境市场来看,多语言小语种人才优势凸显。大学生在语言方面能够实现流利表达,反应迅速等优势。
1.1.2专业知识优势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人才的挖掘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大学生在这个专业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其一是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经济、外语文化、网络技术等综合知识的熏陶,其二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着力培养着一批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把人才教育和创业引导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成为跨境电子商务所要求的平台运营、客户管理等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实践机会。这些都为以后大学生毕业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1.1.3时代环境优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家从2012年开始推出一系列对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支持。比较有标志性的是以下两个文件,分别是2013年8月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八部门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该《意见》为跨境电商指出了发展方向,提出解决在跨境电商中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和收付汇等问题的具体措施,重点扶持B2C跨境电商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在大学生创业的层面上,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2015年5月,教育部举办为期6个月的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2011年国家出台《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明确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在近几年来逐步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的构建。这些无疑表明,大学生是当前时代环境下的“时代宠儿”。
1.1.4个性优势
创新和富有激情是大学生群体的个性优势。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教育水平较高,善于学习,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另外,大学生还有一个家庭负担小的优势,在创业的问题上可以勇敢一拼,放手一搏。
1.2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模式分析
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B2B模式、B2C模式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模式。B2B模式指的是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之间通过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信息或信息搜索完成交易的服务,经典的代表有阿里巴巴国际站和环球资源网。B2C模式指出口企业与境外最终消费者之间通过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或信息搜索完成交易的服务,代表平台有亚马逊、速卖通、Wish和eBay、敦煌网等。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指的是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国外市场消费者进行出口电子商务贸易,比如兰亭集势。由于资本、资源和经验的限制,目前大学生的创业基本上是借助于以上前两种模式下的平台来完成跨境出口创业的。兰亭集势作为公司自己的商城,自己整合供应链,不作为个人或者公司入驻的交易平台。下面,从表1和表2对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一个分析:
2、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缺乏风险意识
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兴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就顺利搭上了这个通往成功的高速“班车”。但是,由于在创业过程中却缺乏对电商产品的调研和分析,盲目进入市场,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脱离市场的“大数据”背景,最终造成了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的案例还是存在的。
2.2融资问题
从以上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的跨境电子商务创业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面对的问题。虽然一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创业者入门之初无需太多的入门费用,但是产品销售过程中从厂家的进货成本、平台产品推广、以及成交额时所需要支付的佣金,这些都是创业者要面对的一个基础资金的问题。
2.3支付问题
根据对创业公司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跨境支付存在以下的诉求:安全、方便、碎片化。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网络诈骗,在中国十分普遍,因而消费者对财产安全十分看重。目前相关的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已支持银联和国际支付宝,但从行业的数据来看,西联等国外支付工具仍然是各国消费者所青睐的。但是创业者往往对这些支付方式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在收款的时候便出现了各种不明的被诈骗事件。另外,随着移动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移动端支付的安全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2.4物流问题
跨境购物的快递充满不确定性。众所周知,网上购物时糟糕的快递不仅杜绝了回头客,还为购物平台的品牌形象蒙上了阴影。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递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其一是跨境的运送时间无法预知;其二跨境运输可能需要购买者到海关办理清关支付等相应费用而导致发货慢。一般来说,跨境发货需要订单达到一定数量后成批发货,买家下单需等待1-5工作日商家才能将商品递交给运输公司,这就更加延长了货物运输的时间。据调查统计,通往日本或者北美的快件通常需要1-2周,而通往欧洲的快件需要2-3周方能到达对方手中,这无疑延长了消费者等待货物的时间。除此之外,跨境运费也较高。几乎所有的平台都要求买家来承担不菲的国际快递费,这就会增加商品的成本,从而使得卖家的竞争力下降。
2.5产品问题
产品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选择问题。大学生创业初期必须考虑到如何选择产品成为市场中畅销的产品,以及考虑所选择的产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目前,各大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不知道如何选择产品,都抱着对平台大趋势跟风的习惯,将没有自主产权的产品直接搬到平台上去销售。而当国外相关企业发起维权意识,提讼的时候,卖家所面临的就是所销售的产品马上被平台责令下架,或者甚至是被封闭店铺的风险。
3、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建议
3.1提高在校大学生自我实践综合能力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对大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要求较高,所以在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前,最好能够经历跨境电子商务实操的实习演练,从而能够降低未来创业时候的风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外语专业学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结合福建省沿海城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优势,提升团队合作意识,组建创业团队,进行跨境电商创业实习,走进生产第一线。从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来看,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可以按照“电商七人组”的模式。“七人组”的角色分别是主管,产品经理,数据引流人员,跟单人员,网站美工人员,外语客服(小语种),QC质检人员。
3.2政府完善推动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的政策支持
从当前来看,虽然各种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并没有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政府在加强这个政策扶持的时候,可以积极改变大学生在运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的商业资本瓶颈。积极探索并解决大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创业过程所需要的融资问题,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接,建立相应的融资“绿色通道”。
3.3建议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国际支付公司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国际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作为创业者最为担心的是这笔已经发出去的货对应的货款没有收回来,另外在提现的时候也需要支付对应的手续费。建议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结合跨境客户的需求,与国外知名支付企业(比如Paypal,Mastercard等)进行对接合作,从而形成自己的支付形式。这就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创业者在提现时候也能够更加快捷、便利。
3.4建议考虑借助大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送时间
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物流服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国际物流、仓储服务和配送上门。创业之际可以考虑借助大型企业,可以是大型生产企业,或者是第三方融资信贷担保企业,亦或者是大型物流企业(如中国邮政,UPS,DHL等)的融资来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这种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在海外试点建立自己的仓储基地,更加有效的提高订单处理效率,快速将自己的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为跨境消费者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3.5用大数据分析来定位产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对市场的定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际,要把握各大平台的发展趋势,利用后台的数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投放产品的种类。另外,每个创业者必须考虑到上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市场对产权的维护是个大趋势。山寨产品或者仿制品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产品很难被消费者认可,同时也会给跨境电商平台带来负面影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自主品牌,申请相应国际市场的专利保护,让产品真正的走出去。
作者:叶秀琪 单位:仰恩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俞盛楠.中国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246-250
[2]2012-2013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报告[R].艾瑞咨询,2013
[3]徐艳.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04):144-146
[4]庞东升.大学生跨境零售电子商务创业研究.人才[J],2015,(04):91-92)
二、突出学校地位
在“校安”改造工程中,学校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教育局领导认为,改造后的建筑、环境,最终是学校使用,学校的想法应很好地体现在整个改造工程中,克服“做工程的不用,用的不管工程”的分离现象,做的时候就要想到“用”的关切,使用者要把使用上的考量放在改造前,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整合设计方、施工方、管理方、校方四方面的力量,出精品。
比如“雨水收集循环利用”概念的提出,符合当下生态、环保、节能的社会发展诉求,把前楼屋顶和环绕地面的雨水,汇聚到集水池,处理后输送作“水景”用水、环顶楼喷淋系统供水、校园灌溉用水,让竹小的孩子们体验身边的水循环、水利用。
又如“行走之乐”的创意。利用环校园围墙近300米生长了20年的天然水杉、香樟林,用栈道接入,其间穿插布置走平衡、攀爬绳网竹竿、钻跳跨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大树下“乐此不疲”,真正为孩子们做校园。
再如“课程超市”概念的运作,拿出西辅楼近3 000平方米,做选择性课程,阅读、诵读、影音欣赏,剪纸、写生、手工,书法、绘画、摄影,棋艺、茶道、抚琴,泥塑、雕刻、乒乓球,使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有“乐子”可寻,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子”。这也激发了教师们的职场活力,促成教师们的“教学相长”。
三、重视成本控制
在项目进行中,学校提的最多的是“性价比要高”,资金有限,创意无限,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长远的事”,绝不能“崽卖爷田不心疼”。在改造成本控制上,学校做足了工夫。比如,图艺中心一楼过厅的墙面,使用价格不高的水泥压力板做墙裙,漆上油漆,做出了石材的效果,好看又不贵;二至四楼的音乐教室,窗套是木工板加浑水漆,但在色彩搭配上做了精心考虑,结果是钱花得少,效果却不一般;图艺中心一层和二层,吊顶用的是很便宜的矿棉板,发明了用乳胶漆漆出颜调配,视觉感一流;国学馆的“瓦当顶”“仿古图”,由学校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同样还有天井里的楹联,面向全体教师征集,让教师们自己创作,自己撰写,节约了钱,还引导教师们惦记学校工作,培养了“家”的感觉。
四、注重施工管理
再好的设想和方案设计,施工跟不上的话,结果等于零。在学校一期改造工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和施工方沟通,努力把施工质量转变成工人们的自觉追求,施工方也非常注意采纳学校意见,重要的材料、工艺都和学校反复讨论,经学校确认后再付诸实施,所以质量控制得相当好。具体施工时,是工人多,工种多,工期紧,学习日校内施工,安全工作更得慎之又慎。像东西两边的功能室装修,是在开学后进行,工序多,工艺繁杂,我们做好围挡,管好料场,科学调度统筹瓦工、木工、水工、电工、漆工等各工种,很好地控制了施工对正常教学的影响。作为校长,笔者经常泡工地,和工人师傅聊天,了解施工细节,与他们共同克服施工困难,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
五、珍视自然风物
现在的竹小,原是一所职业高中,有20年办学史,2011年竹小迁入。学校不是一天建成的,学校发展也是岁月的积淀,改造要尊重历史,珍视自然风物,不能一切推倒重来。20世纪90年代的房子,受条件限制,从建筑学上讲,少建筑元素。而学校的建筑,最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次竹小改造,现校园原有的格局,包括花草树木,都没动,但在空间切换、立面风格、功能设计、室内装饰、人性化体现上下足了工夫。
如前主楼南立面采用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中式建筑装饰,西式拱券造型,中西合璧,厚重大气,有历史感。音乐、舞蹈室,色彩的搭配称得上美轮美奂,让人流连。一楼图文中心,藏书间、阅读地带、国学馆、梦想小剧院,围绕成四合院布局,天人合一,凸显国人“与自然亲近,与天地和谐”的筑屋理念。
紫藤长廊的改造,原有的藤、架不动,20世纪90年代的小白砖贴面保留,添加了3个拱门,四面照壁,地面铺装的石材刻写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长廊立柱上挂有书家和书史介绍,廊下的长凳,放上棋盘,园林的幽深、雅趣、韵味,跃然眼前。前楼门厅的改造,要求施工方把原来踩了20年的条石台阶小心移除,改造过程中要把这些“老料”点缀在适当的地方,还原历史。同样的细心还体现在对原有植物的保护上,“让竹子长在它原来生长的地方”,把前楼前紧邻的小乔木、灌木移至后楼大乔木下,避免改造前楼时的损毁。“长树”和“长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有情怀。
一、《商务谈判》课程情景模拟谈判教学中的操作难点及成因分析
情景模拟谈判教学就是经由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某一特定案例为题材,营造与现实相仿的谈判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由学生按照实际谈判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谈判演习,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式。若运作得当,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实施情景模拟谈判教学时,在操作层面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难点需引起重视。
1.学生通常不太容易融入案例,难以进入既定角色、“入戏”慢
采用情景模拟谈判的教学方式可操作性较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谈判的步骤及环节,掌握谈判的策略,提高谈判能力。但从笔者的教学经历看,学生们普遍存在对谈判案例的理解把握不到位,特别是大型案例,需要谈判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职场经验时,尤其如此。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学生普遍涉世经验不足,部分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对谈判的片面或肤浅的理解,在情景模拟谈判中往往表现出生硬的刻意模仿,在谈判技巧、谈判原则运用上,表演成分过重;加之有限的知识面、沟通能力及对谈判案例认知方面的不足等,在谈判中或者表现出脱离实际、毫无意义的纯理论对抗和辩论。
其次,虽然在教学中借鉴了欧美国家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体制不同,教师手里掌握的企业案例资源往往时效性差、失真度大,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还原案例真实情境,也导致学生对案例背景分析不透彻、不到位。
再次,由于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制定的谈判计划往往拘泥于教材上的理论框架。对模拟谈判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及突发事件估计不足,谈判计划书会出现较多漏洞和不足。
最后,因为谈判场地是教室,又有很多同学观摩,众目睽睽之下,使承担谈判任务的学生在气氛、环境感受和心理状态上等缺乏真实感,很难进入既定角色。
2.在情景模拟谈判实施过程中,学生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较差
商务谈判并不是单兵作战,谈判小组的分工与配合是达成谈判目标的重要基础。在谈判时,每个成员要配合主谈人谈判思路,辅谈人所谈观点及立场与主谈人之间要有紧密逻辑关系,每个成员始终都要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谈判桌上根据既定方案伺机而动,彼此呼应。谈判成员之间不会配合,默契不够,是谈判一大忌讳。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的种种不当谈判表现:谈判目标不清晰、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不明确,有的在谈判过程中表现过于自负,大包大揽,我行我素,没有整体团队意识,自说自话;而对于性格内向的或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常常因插不上话出现置身事外的状态。
从总体上看,学生主观上可能很积极、热情高涨,但由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准备不充分且能力不足,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组织协作和沟通,实际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眼高手低,即谈判小组在情景模拟谈判过程中无论谈判进展的控制或是谈判任务的安排上都容易出现无序混乱状态。
二、针对《商务谈判》课程情景模拟教学难点的解决对策
1.根据参加情景模拟谈判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谈判案例
一般适合进行情景模拟谈判的案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大型综合案例,一种是侧重训练某项技能的小型单项谈判案例,前者往往涉及面较广,谈判中需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逻辑学、管理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参加谈判的学生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在确定谈判案例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三学生,可选择有一定难度、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内容较为复杂的综合案例,来训练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及谈判技巧的应用。即教师在设计模拟教学背景资料时,既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时效性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感染性的贴近生活与企业实践的典型案例,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商品作为谈判对象,方便学生收集资料和体会案例背景。
2.教师需把握好谈判前的指导、谈判过程的介入及谈判结束点评的度
情景模拟谈判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教学模式,要想提高该环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师生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为此,教师需把握好三个节点:谈判前的设计与指导、谈判进程中的适度介入及谈判结束后的点评。
首先,教师在模拟谈判前的指导需做三件事:其一,确定谈判小组。一般模拟谈判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许多工作都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因而教师应在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谈判小组。既有利于谈判小组的内部分工,又有利于提高模拟教学的效率。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成员做好内部分工,集思广益,制定本组的谈判计划。其二,落实谈判对象和内容。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事先熟悉模拟谈判的案例,在充分理解案例的基础上,做好背景信息和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必要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其三,教师需对各组学生提出的初步谈判方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强调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协同工作方式,学会相互理解和沟通,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并擅长与人合作。
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谈判进行的全过程,必要的时候适度介入,给予引导。例如当谈判出现僵局,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或者当谈判陷入“烂泥潭”、谈判双方混乱无序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介入进行干预、引导,推动谈判向前进行。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灵活处理情景模拟教学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最后,教师应在谈判完毕后立即进行及时的谈判总结,谈判总结和点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谈判的时间、进度安排非常重要。
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加大情景模拟谈判考核在整个课程成绩的比重
由于《商务谈判》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的考核不能单纯拘泥于书面试卷答题的方式。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尤其加大情景模拟谈判考核在整个课程成绩的比重,并且涵盖课堂出勤、课堂参与和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考核贯穿于该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特别应该注重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表现是否科学、专业,并将团队合作状态、准备是否充分等纳入评分细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逐渐加大。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约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超过40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而实施这些资助措施的基础便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因此,及时、准确、公平、合理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了规范,也对认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各高校依据此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认定工作办法,至今已实施三年。总结这段时间工作情况,找出不足,建立有效、可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对于当前和以后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不良因素
(一)认定材料作为衡量标准有待商榷
1.家庭情况调查表失信
家庭情况调查表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且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较差。
2.参考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这一指标虽可作为家庭经济总体情况的观测口,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不具有横向比较性。
第二,家庭状况。如父母双亡、单亲和变故等情况,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二)认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各高校的做法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评议小组评定——辅导员审核——学院审批——学校审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把关不严
在认定程序的各个环节中,评议小组评定是关键,基本是由班级或年级的学生组成(申请认定的学生除外)。大家都比较熟,弄不好会影响同学关系,为了简便和逃避责任,多数采取组织学生投票的方式来确定。而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又很多,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中。此外,个别辅导员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的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评议小组报上来的名单,大多只能是听之任之。学院审批、学校审批也基本尊重基层的意见。
2.指标分配
为操作方便,许多高校采取按各学院学生的人数或以班级为单位分配指标的办法,而不是依照各院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配,这就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有的学院或班级贫困生人数较多,但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贫困生就享受不了资助。有的学院或班级名额相对较多,为完成指标,只能放宽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致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享受了资助,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认定工作的目的。
3.人为因素影响
在评议过程中,虽然要求评议小组的同学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评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较大。有的同学利用各种关系及手段使自己披上“贫困生”的外衣,混入受资助的行列,致使评定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有限的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的现象。
(三)认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界定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校平均消费水平
如果学生在校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全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可初步定为贫困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个人消费观念、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可依据性并不是很高。
2.家庭收入对比
以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家庭人均收入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生,但由于学生在提供家庭收入支出证明时,难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现象,使我们在认定过程中无法可靠地获取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3.综合素质对比
实际生活中,贫困生的综合技能一般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偏低,而在年度各项评优和评奖时,主要依据综合测评成绩,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中,会尽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假贫困生往往会暴露出来,此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
4.心理特征对比
贫困生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般存在自卑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在现实生活中胆怯畏惧,行为上过分保护自己,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回避集体活动等。我们可根据贫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来避免传统认定方法所带来的弊端,可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来观察贫困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致使这些心理表现往往被忽视或不被发现。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有效机制
为克服以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认真研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一)落实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应重视此项工作,按要求足额配备人员,资金、设备到位,做到职责明确。认定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公示审核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改革认定方法,构建困难程度评价模型
学校对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机构、程序应有明确规定,积极探索“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建立“学生困难程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人口、个人消费水平、综合素质、个人心理特征等多项指标,来确定学生的困难程度。这种指标化的管理方式,将客观条件与主观认定相结合,可大幅提高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
(三)全程监控,动态管理
首先,要先从源头抓起。家庭情况调查表是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首要条件和主要依据,在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全国认证和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民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许多乡、县级的具体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应开展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了解他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大对提供虚假材料的惩罚和追究力度,以保证地方民政部门提供的学生家庭情况真实、有效。
第二,对认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合理、科学地界定贫困生。高校贫困生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其实质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中下阶层利益保护问题,该群体的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阶层间的有效的融合。从社会学角度看,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其更是机会和能力的被剥夺。应根据各院贫困生实际认定人数,同时结合专业的特殊情况,合理分配名额。强化认定程序,尽力做到公开、公平、科学、合理。不断改进评定办法,提高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三,检验评定结果,实行动态调整。检验评定结果准确与否的有效方法就是家庭走访。因此,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深入困难学生家庭,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资助工作和学生发展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调查情况对我们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对评定结果进行调整。当然,这需要人力和经费,只由学校资助部门的人来做会相当困难。可以将这项工作推向各个学院,包括学校领导及普通教职员工,使他们了解走访贫困生家庭对于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只要有出差机会如:开会、学习、探亲、旅游等,就近就便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同时设计出科学、简捷及操作性强的调研提纲,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5-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园林案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娜. 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关键词 健美操 高校男生 兴趣
一、影响男生学习健美操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对健美操概念认识的不清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
男生本身柔韧性方面较女生差,这样就使多数男生在参加健美操动作练习的时候,表现为知难而退或是由于自身原因害怕出错、害怕被嘲笑造成的一种心理,进而影响男生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
(二)复杂多变的动作结构与识记动作困难的矛盾
健美操造型太多,在连续的健美操动作中,都会穿插有各式各样的造型,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很难让初学者快速的把握。从男生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特点来看,男生天生协调性不好在学习健美操动作时比女生慢得多,再加上健美操的“三多”,掌握健美操就更难上加难了。这些原因又会不断地影响着男生学习健美操的动机。
(三)对健美操学习缺乏自信和兴趣
在协调性方面,男生表现的很没有信心,并且担心学不会。“健美操的动作节奏快,动作太多不容易掌握,要求的协调性又太高,也很少有同学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体现出“健、力、美”的感觉。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要对学生们加以鼓励,督促他们在课下也坚持练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激发男生对健美操学习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一)健美操教学时要把性别差异的因素考虑在内
男生不管是在柔韧性还是协调性方面都比女生差,所以在选择健美操教学内容时应该选择男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引进搏击操、街舞等项目,选择男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所选择的动作难度要逐渐增加[3]。安阳高校教师通常采用分解示范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这种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练习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竞争引入教学过程中,只有W生学习动作时聚精会神,既听音乐,熟记节拍,又熟练动作,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
(二)增加高校男健美操教师比例
在调查访问中,好多男生都反映出了同一个问题,男健美操教师太少,向教师寻求帮助会更方便,同时也有助于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这样做可以激发男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也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从而逐渐摆脱男生不喜欢健美操的现象,培养男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三)通过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来提高其协调性
想要学好健美操,乐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的各种动作变换都是在欢快的节奏感中完成的,并且通过欢快的旋律将健美操参与者者带入美妙的意境中,使参与者感受到随着音乐的变化而自如变换动作,音乐的种类和快慢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协调性显著提高。从学习简单的动作开始到组合动作都要配以节奏缓慢的音乐进行练习,以培养男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节奏,掌握运动节奏的变化[6]。
(四)教学与竞赛的有效结合
健美操课上,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男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男生要在具体的时间内学会并且熟悉动作,然后各个小组进行比赛。课外,每年可以结合学校的健美操协会组织一些校内的健美操比赛,并且明文规定健美操成员必须要有男生的参加。用此种方法鼓励男生积极参加健美操比赛,比赛的同时邀请各院系男生来观看比赛。
(五)教师的专项技术水平
在健美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动作示范很重要, 如果示范动作不准确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其次,有的教学和比赛内容都是由其健美操教师创编的,其创编能力及健美操创编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这说明健美操教学对健美操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做示范时,要准确无误、优雅美观的展示给学生们看。
三、结束与建议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男生的喜好,然后结合这些喜好创编一套能够引起男生兴趣的健美操,以便增强男生对健美操的了解,选择适合男生练习的健美操内容, 并创编更富有男性化的健美操操化动作,同时采取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为在校男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合理的综合考评机制,不断地培养男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丹飞.健美操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J].健康干线.2008,(1):51-54.
[2] 郑柏香.如何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J].体育科研.1997,(5):35-37.
[3] 王丽娟.高校健美操教学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273-276.
传统政治经济学把整个学科体系划分为两大板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截然对立。这样的体系划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1]。可过于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热衷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简单对比,使学生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学生如果看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会使学生产生政治经济学“过时无用”的观念,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
1.2在学科的实践性方面存在不足
从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看,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性讲授形式和知识主义的考试形式,漠视了该课程价值观念渗透、内化的功能;教学过程较多地强调其知识性,而较少强调其思想性、教育性、倡导性。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非预设的学习效果;过分重视应试的教学目标,忽视对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方式的培养。由于“训练”、“灌输”取代了陶冶,所以教学内容和现实的脱节是在所难免的,教师无法对课程中的众多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无法给学生符合实际的理念导向。
1.3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不足
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部分基本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虽已根据中国的经济实践进行了一些个别理论、个别概念的理论创新,但是远无法满足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断涌现新问题的需要,而且有些创新在逻辑上还和政治经济学存在冲突,相同的范畴、内容和理论常出现此处否定、彼处又肯定的现象,降低了政治经济学的信服力[2]。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使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越来越难教了。
1.4在教学内容深刻性方面存在不足
教师在讲授时,仍然停留在解释学科的状态和层次,把政治经济学当成是批判的经济学来讲授。因此,多年来一种错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经济学”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或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的经济学,剥削理论和阶级观点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讲授中将紧紧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把讲授重点放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方面[3]。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与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积极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该门学科的表层,单纯给学生讲授理论,而没有深入到其本质精神的剖析,不仅使得理论说教显得空洞和枯燥,而且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很难准确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精华。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析
2.1实现政治经济学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大部分学生产生其对今后的学习和事业作用不大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纠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让其充分认识到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益处,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通过提问和探讨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如何认识政治经济学的;2.通过介绍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以及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学术争论,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概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生动和形象的例子,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经济学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立场和观点,教会我们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让我们掌握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以达到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2.2不断发展和变革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我们应当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其他经济学理论中科学因素和有用成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对于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其内容,重新构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线,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学习和掌握的经济分析方法,坚信经济学方法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二是以历史为切入点,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每一个重要观点与理论产生历史背景的分析,加深对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三是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传授和灌输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加深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四是运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我们国家、某一个地区或某一部门的经济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充分体现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
2.3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同时,与之相适应,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首创的,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4]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在课程讲授时,可提前将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案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学习内容,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基本概念与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案例内容,如情景式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政治经济学特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增强课堂感染力;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展示、教学小品、学生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营造轻松、自然、活跃的课程气氛,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学科的乐趣和益处。(2)采用“五环节导学教学法”实施全程导学。第一,目标导学。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每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学习目标尽量做到简单明了。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要设计和提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具体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简单问题在课内解决,复杂问题在课外探讨解决。第三,合作探究。三五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第四,展示交流。教师预先把题目和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各小组通过课外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成果交流展示,可采用讲解、板书或多媒体等形式,鼓励其他同学提问和质疑。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第五,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点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加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性。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价值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和扩充从未间断。尤其是近几十年弗里德曼和克鲁格曼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得国际经济学的内涵愈加丰富。国际经济学学科的特点非常显著,涉及内容丰富,应用工具复杂,理论基础广阔。
1.1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及发展
一般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宏微观两部分,微观理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以交换为主要目的各种方法的延伸;宏观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均衡、金融等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动因及结果的诠释。最早对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亚当斯密,本文由收集整理其在国富论中指出国际间的交换主要是源于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后经h-o理论即资源禀赋理论使得其成为微观国际经济学的经典,现代的国际经济学的进步主要来源于保罗克鲁格曼的贡献。主要贡献有: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1.2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特点
(1)内容非常丰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与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与经济增长与规模经济、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主要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外汇市场理论与政策、开放与封闭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政策等问题。
(2)国际经济学的建立经济学系统基础上。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宏观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的范畴。
(3)对学生的学术素养较高。由于学科内容及学科基础的要求,需要学生除了对经济学、管理学、金融、投资等都有比较深层次的素养要求,还要求相互之间的交叉引申,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对逻辑和数理素养的更高层次的升华。在此种的要求下,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学。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际经济学本身的深刻性和综合性使得在不同程度学生面前体现出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差异,在日常的课后调研中呈现的调研结果完全佐证了这一观点。在(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23页)学生反映的诸多因素中最凸显的以下几个:课程难度大、课程内容度、 涉及数理模型多、自身能力有限、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模型过于枯燥等原因。除了以上课程本身的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
2.1学生的学术素养相对较低
学生的学术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学的设置应该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或是第三学年的上学期,这时学生对该学的基础课都未完全修完,所以学起来显得跟不上,即使在所有课程都开的情况下,由于是加强和引申课程也致使所学东西有所欠缺。二是学生的数理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有限,使得教学相对吃紧(国际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的数理和逻辑推理能力)。以上两种原因是教学过程无法推进的主要障碍。
2.2 教学方式传统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在关键难点上只是灌输式的学习,不利于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在未能形成有效解决机制情况下,继续推进使得问题将长期积压,最终对整个课程失去信心。现代的教学条件给我们创造许多新的方式,如增加多媒体,双语教学、有效的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等可以丰富和弥补传统的教学。
3 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的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通病,尤其是在新历史格局下,对经济学本科阶段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率是刻不容缓的,针对以上提出的各类问题症结,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重要的对策建议: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经济学具有阶段性的特征,眼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古典的经济学到现代的经济学,再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经济主义,都深切的反映了经济学的特征。中国经济体系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又经历了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擅变,包括从经济总量到结构的转换,从改革到发展的转化,并从二元化经济向三元经济的转换,这些改革都是当前经济形式下的要求和国际化的发展来决定。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模式,使中国经济理论陷入迷茫和混乱的状态,计划经济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在迷茫和盲目中, 国人逐渐的接受并发展了经济学和商品经济,并汲取西方的经济学中的可取成分,在中国实现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方面的合理的成分,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形成和改革方面,形成两个鲜明的深远意义:1. 紧扣改革开放的中心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难点。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基本思路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又是当代社会主义的难题。2.解决的焦点是中国开放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分配问题等。